有机化学基础范例6篇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1

一、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整体把握模块间联系

结合课程标准和省新课程研修专家的视频讲座精神通读化学将要选修的《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材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教材结构、栏目的设置、课标在教材的具体体现形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化学2》之间的联系,使自己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能够承前启后、得心应手地利用好教材、驾驭好课堂,这就需要在备课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跳出教材,驾驭教材,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精神。

二、准确领悟新课程理念,精确把握内容深广度

在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方面,我的感受是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严格按课标要求,不越位,不拔高。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栏目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活动与探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无疑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准备了一个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而且这些“活动与探究”大多都与仪器的使用、操作、实验的设计等结合在一起。因此,结合实际扎实地搞好这些“活动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是非常有利于增进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点的挖掘,并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卤代烃的性质时,通过实验研究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加别的试剂,你能从实验现象上判断溴乙烷在加热条件下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为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则须引导学生从刚学完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在碱液中有分层现象)以及在预习了卤代烃水解反应方程式(产物皆溶于水,不再分层)的基础上去探究这个问题。这样无疑给学生多了一个机会,或者说多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五、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2

为何有机化学让相当多学生望而生畏呢?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十年的教学经历得出以下几点浅显原因。

一、有机化学接触的时间短

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学习化学以来,除了在必修二中有一个单元的有机教学内容外,学生学习的都是无机的内容,对于无机化学的学习的基本思路、方法都已经习惯了。打个比方,无机化学就像是一熟人,哪怕换了件衣服或发型,见了自然熟悉亲切;而有机化学则是一陌生人,来自另一个星球,学生心理上会有些排斥。

二、有机化学学习的时间紧,大多内容复杂繁多

有机化学基础是普通高中化学的选修模块,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以下内容:

引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五章 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结束语 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物质种类多。就烃这一部分就涉及烷烃、烯烃、芳香烃。其次,概念、反应类型、有机物实验方法以及物理上的光谱分析较复杂。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要学习内容繁多的一本教材确实不太容易。

三、必修2有机部分的教材编排不够合理

个人认为,必修2有机部分应该是选5的一个铺垫和预热。但必修2第3章里有机内容基本上是以常识性知识和典型物质为主,编排过于单薄而且不成系统,没有涉及类的思想。物质之间也难以连成线、形成面,缺乏对有机物学习思想的渗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弱化了铺垫和启下的这种功能。

那么,怎样使学生喜欢上有机化学基础且学得轻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学习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和谐共生的一种活动。

(一)教得得法,教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怕学生有畏惧情绪,只要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能够迎难而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1.整合教材,合理利用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中设计了大量的教学实验,都有非常明显的现象,对提升学生的兴趣有很好的帮助。

2.教材里的资料卡片、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不同形式完成,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3.人文思想的渗透让有机化学更有生机活力

有机化学基础中有大量的化学史和化学趣事,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可谓是一举数得。如苯的结构的发现等。

4.精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是“严格按课标要求,不越雷池半步”“不越位,不拔高”“只用减法,不用加法”。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应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增加学习难度。

5.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迁移发散的思想。

(二)学得巧妙,学得高效

1.掌握学习有机的基本方法

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每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分类归纳每类有机物的通式和通性。如在“烃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识是以官能团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学习衍生物时,要首先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去推断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质进一步验证其结构,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联系结构,记清性质。对比种类,记准性质。举一反三,用活性质。其次通过实验加深对这一类有机物性质的理解。

2.后续知识要及时与前面相关知识联系,使内容结构化

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种类有哪些?等质量或等物质的量烃燃烧耗氧量问题,水浴加热的实验有哪些?温度计使用等。要不时总结汇编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3

一、针对个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得课程教学具有良好的成效。在课程教学开展前,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教师再利用适当的方式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进行改良,让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1.应用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较为良好,不仅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具有良好学习信心的学生,教师可以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仍然从零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则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在课堂讲述Word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个项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编制“班级学生各科学习成绩调查报告”。做一份调查报告很容易,但是想要出色地完成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项目教学法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项目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些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知识吸收较慢,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应用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需要从最基础的点进行教学,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应用到讲授法,对学生进行众多理论和概念的讲解。通过教师的深入讲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补充,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帮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引导学生去发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

二、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措施

1.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设备在众多学科教学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也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屏幕进行远程监控,了解学生学习和操作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注重的是,多媒体设备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平台,为保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校会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所以,教师需要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什么?(3)计算机网络怎么分类?(4)计算机网络有哪些组成部分?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层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屏幕呈现与书本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因为学生的学习个性不同,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依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作业。并且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检验,当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后,再适当提升练习作业的难度。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想要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评价体系中需要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加强学生对自我的反思,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氛围。教师评价可以使得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更为良好地促进个性化学习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融合,保障教学成效。

个性化学习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为保障课程教学成效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找寻促进个性化学习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4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nh—co—(肽键)、—no2(硝基)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

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

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

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

hh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45、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

(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

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7、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49、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

俗名总结: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高考资源网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ks5u.com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5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是整体的一个组件,既离不开整体,又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都有严格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就是一种与长期性教学相比,规模较小,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教学具有自己的标准,以实现具体能力为目标展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充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再是被动的理解,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在计算机基础的每个模块化教学之中,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完成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课堂任务。学生在任务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体。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信息人才。模块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自我实践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是相对独立完整的课堂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授课周期短,有利于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运用

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践,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解,诶学生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模块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切实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切实收到模块化教学的成效,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完善自己。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情景化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注意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践获得计算机基础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后总结,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促进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

有机化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8-02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因此,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综合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通常跨越多个学科,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理性知识传授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授课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基本均开设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常识。但是我国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较明显,尤其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这使得高校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的一些认识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有的“零起点”,如此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

(二)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

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选用统一的教材,谈不上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性。有些专业用到的知识讲解不深或者不讲解,有些专业不需要的知识讲解过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专业上需要的操作时一知半解,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教的内容一样。对基础好的学生讲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学生会心不在焉;对基础差的学生讲授他们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可能使其跟不上教学进度,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这些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些高校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软件版本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XP,办公软件讲的是Office2003,甚至是Office2000,这些内容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四)理论和实践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教学方式依然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教学所占学时多,对上机实验环节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听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理想,但亲自上机操作时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全体学生知识水平都能够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题,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避免内容过于高深,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其次,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只有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学内容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增加一些最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与其在课程上由教师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坐到实验室里随着教师的讲授“感同身受”。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实验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在讲授PPT时,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团日活动制作成PPT,方便交流等。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有些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方式,这样只能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缺失。因此,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上机考试有大量的课程题库,考试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由题库产生试卷考核,比如设定好单选、操作题的数量和分值即可。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

四、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些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要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不断思考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74-76.

[2] 周海森,孟玉芹.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实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03-105.

[3] 闫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134-135.

[4] 刘颖.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3):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