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论文范例6篇

规范化培训论文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1

新实施的规范化培训制度使得规培医师在毕业后处于“准工作状态”,根据学历不同接受不同时间的培训。在此期间,他们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培训结束后,面临着考核和再次分配的问题。这对于学制本身就比其他学科长的医学生来说,意味着时间和经济等付出更多。且改革措施首次实施,无先例可循,规培医师中普遍存在焦虑、迷茫、不满不安、无归属感等负面情绪[2]。他们进入的培训基地一般均是毕业后向往的工作单位,但规培结束后可能仅有1/3~1/2的人能留院工作。因此规培期间,一方面他们有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希望给科室各级医生留一个好印象;另一方面,未来不确定感,行业认同缺乏感困扰着他们,因此在规培过程中难免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作为带教教师,要准确把握这种心理。带教过程双方可以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心态相处,多给规培医师表现展示的机会,多给其和业内同行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把他们看做科室的一分子,增强其归属和认同感;做到“手放心不放”,在相应原则约束下让其自由发挥。对规培医师的带教不同于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理论知识零散,临床能力匮乏,需要从各方面全面指导;研究生已经决定以后的专业方向,指导具有倾向性,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修生大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需要通过授课、教学查房等形式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规培医师一般均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少量博士生。他们大多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且规培期间不断强化培训和考核,促使其快速成长。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其原则方向性上的引导和点拨。

2临床指导注意形式和内容

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规培医师按轮转计划在各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神经内科的规培医师来说,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独立抢救急危重症,能解决部分疑难病例,并对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指导。带教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临床带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规培医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让规培医师就某个热点专题进行小讲课;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教师跟随其医疗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励他们和研究生、进修生开展学术辩论等。对在本学科轮转的其他专业的规培医师,除加强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一个在本科轮转的心内科规培医师,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等。对于内分泌科的规培医师,则注重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这是规培医师以后的专科执业生涯中更为实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注意培养规培医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新教师入职的一门必修课,是新教师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知识补充、能力提升、角色转换的必经之道,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也出现和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走过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情况层出不穷,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在认识上、行为上都有消极应付的趋势。尽管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收效甚微,隔靴搔痒的窘态时有发生,传统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模式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党的十召开后,国家进一步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探索科学的、切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模式和培训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传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的困惑

在现有传统的培训机制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着在政策上指令性较强,要求上硬性规定较多,实践上程序化操作成分过重的局面,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新教师都存在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不够,培训应有的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价值遵从和知识补充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中面临的困惑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随着我国教师法和相关的管理条例的深入落实,各高校都根据国家的要求对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下发了相关执行文件。但部分高校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真正意义、培训应有功能和培训的远景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实际培训工作演变成了“组织培训—安排考核— 发放证书” 的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过程,把新教师岗前培训当成了完成新教师“转正、定级、晋升”的前期“发证”工作,岗前培训工作的目的变成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核。受训教师对培训目的理解也出现偏差,参加培训只是迫于学校的制度要求和“拿证”需要而无奈应付参加。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陷入了“为发证书而举办培训为拿证书而参加培训为培训而发放证书”的怪圈,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

2.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在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和自己学校制定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来执行。培训的方式和培训途径简单单一,基本上是培训授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新教师“大会堂”式的“一勺烩”,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根据相关资料,概要式的强行“灌输”,至于理不理解、需不需要、适不适用全然顾不上,机械性操作表现比较突出,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够,甚至让部分受训教师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培训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内容上。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来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四门课程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整合和修订,但任然没有改变以这四门课为主的纯理论授课和考试的既定模式,教材内容一成不变,授课内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做法是“老师课堂重点讲、受训教师重点记、课后重点背、考试重点考”的模式,培训真正效果难以实现。

二、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的必然性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指在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通过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浸染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社会责任内化成新教师自己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内驱和引导着新教师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地、自发的地、愉悦地、积极地接受和参与到知识探索和知识传递活动中来,将新教师岗前培训变成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积极地完成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的角色转变,完善知识和技能结构,掌握教学和科研规律,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贮备教师应有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知识能力,为新教师上岗做好基本准备。

高校新教师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生及少数硕士生以上人才,是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是高层次的专业精英,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以浓厚的兴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为基础去开拓和钻研的,对他们的培训虽然需要基本培训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但传统硬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性培训已经成为绑缚新教师自身的钢性束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文化浸润的方式来激发参与的激情与求知的内发力。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为自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宽厚的职业胸怀和高度的时代使命感,满怀职业热情和成就期望愉快地追求真知和卓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与传统培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用过程是渐进的、缓慢的,作用方式是无形的,作用影响是显著的、长远的、根本的。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优于制度性培训,是达到新教师培训效果的利器,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然趋势。

三、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作用

机理

1.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共同努力方向,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传承和厚重文化的积淀,是长期逐步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文化成果和社会意识,是学校存在意义、生存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价值判断,是学校全体成员为之追求的集体意识。学校文化支配着学校集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通过浸润内化的作用方式,能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能引导新教师共同的价值判断,提高新教师的精神激励和价值遵从,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2.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深层次影响和规范新教师的职业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人师表的风范、行为准则、教学和学术规范、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及岗位要求等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决定职业行为,职业行为决定职业习惯,职业习惯凝聚成为职业文化,文化一旦深入内心,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导、激励、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行为约束功能。

3.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与融合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新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浸润能将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文化传承和实践经验、教学科研规律和教学科研规范深度融合成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根植于新教师的心理,全面提升新教师的思想意识、知识素养、教学规范、实践能力、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

四、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思路

1.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文化体系的建设在新教师浸润式岗前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化浸润式培训的前提工作和首要任务。文化体系的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建立。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包括学校核心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社会责任、职业理想、学校成果积淀、学校的近期目标及远景规划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指将学校精神文化贯穿到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制定全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制度体系;知识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物质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梳理和完善学校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物质文化体系,将学校的发展历史、社会成就、历史贡献、治学风范、科学大家、学术名师、成功人士的奋斗成长史、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历史建筑、校园环境等集结成册,形成学校物质文化理论体系。

2.建立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组织,保障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和理论的提升。建立学校的文化体系,成立专业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建设委员会,组建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小组,是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和推行的组织保障和理论提升的源泉。这不仅可以将学校文化体系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为新教师感受文化浸润提供组织保障,取得应有的培训效果,同时还可以将实践的经验和新成果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层面,创造性的补充、修正和完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并通过理论的高度加以体系化,并逐渐形成新的学校岗前培训文化,动态的、创造性的建设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

3.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浸润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通过浸润式的教师岗前培训,让受训教师全身心的沉浸到学校文化中去,单一“大会堂”式的讲授培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首先,可以通过参观校园、校舍、图书馆,通过学校史迹、实物、图片、优秀人才事迹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校有形的文化积淀、校史、校情、学情和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优势;其次,可以通过座谈、联谊、集餐等形式与大师近距离接触,交流教学体会,成长经历,感悟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师职业规范、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精神;第三,可以提供场所、创造机会与教学名师交友,使新教师长期受到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感染和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校技能的影响,使名师思想和技能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教师的心中;第四,集中开设关于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大课堂培训,让新教师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第五,还可以定期开设开放式选修专题讲座,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讲授“教学思维、语言表达、讲课技巧,板书构图、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仪表仪态”等关于教学方法和技巧课程,让有需求的新教师针对性的自愿选修,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参 考 文 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理中,杨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3]陈久青,王安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4]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J].深圳大学学报.2007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3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非临床科目;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参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19(4): 703-704.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4

[关键词]ICU;新护士;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59-02

综合ICU收治的患者来自于医院的各个科室,患者均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且ICU病房集中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使没有接触过ICU工作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及正规指导的护士尽快地掌握危重症的监护技能。实现从无经验的护士成为合格ICU护士的角色转变。关系到ICU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如何找到一个合理实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现将我院ICU 2010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原有护士20名,ICu工作8-10年2名,4-7年5名,1-3年13名。由于我院ICU床位扩展,新招聘护士15名,均为女性,其中4名已有工作经历,其余11名均为应届毕业生,年龄19-27岁,平均(22.09~1.04)岁,均为大专学历。

1.2方法

1.2.1制订培训计划

根据我院ICU收治患者的特点以及ICU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详细了解新入科护士的基本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分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培训。

1.2.2编写培训教程

以《危重症护理学规范化培训教程》以及《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理论基础,组织带教组长共同编写适用于我院ICU工作模式的《ICU护士培训教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ICU相关的理论体系;②ICU护士工作制度与各班工作职责;③ICU基本监护技术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④常用护理操作流程;⑤各系统常见危重症的护理;⑥各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⑦监护室突发事件的应对。

1.2.3成立培训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成立理论授课小组和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小组。

1.2.4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共5个月。

1.2.4.1岗前培训(3 d)新护士人科后,首先由护士长进行环境介绍,详细讲解ICU病房的各项管理规定,ICU护士的职责,以及人科后的培训计划、内容、目标等。并对新护士提出培训要求。

1.2.4.2理论授课培训每周进行2次集中理论授课,由护士长、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实施,结合临床实例,利用多媒体手段,针对需求,强化重症监护基础理论,并突出专科特点,使新护士在理论方面加深认识,以便于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

1.2.4.3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跟班实践指导培养科内1~2名示教护士,新护士人科后统一操作示教,主要培训ICU护理工作中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肺复苏术、无菌吸痰技术、气道管理、呼吸机、监护仪等的使用,并集中进行统一模拟练习,提高其技能水平。

1.2.4.4建立仪器操作流程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出现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方法,制作成卡片挂在仪器上,组织学习,方便护士使用。并将在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学习和总结,提高其掌握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

1.2.4.5临床“一对一”跟班培训学习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及基本理论培训阶段结束后,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跟班带教,完成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顺利承担起ICU常规护理任务,最终实现从护生到ICU护士的转变。要求带教老师在培训中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的发生。

1.2.5考核内容及方法

理论考核:从各位老师授课内容中以及我科培训题库中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理论测试。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护理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带教期间的表现,主动认真学习的能力,医护患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5个月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有1名护士不能胜任ICU的工作而被淘汰,有3名护士因个人原因辞职,未完成培训计划,其余11名均顺利通过培训。

新护士在经过系统培训后,理论知识较培训前提高了(22.545±1.404)分,操作水平较培训前提高了(16.182±1.07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比国内外的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国外的临床护士2011年8月第8卷第23期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方可进人ICU工作。而国内,有调查显示,87%的ICU护士没有接受过任何专科培训。我院ICU 2010年床位扩展,为了满足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笔者增加了护士配置,新人科护士中有11例无任何护理临床工作经验。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护士的ICU上岗培训。笔者选择适宜的培训教程与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质量。

新护士入科培训前问卷调查显示,15例中有12例有畏惧心理,3例不愿意到ICU工作。10例对ICU专科知识完全不知道。这可能和ICU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工作强度高,新入科护士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有关。但是新护士学习热情非常高。学习态度积极,这是科内工作3年以上护士所欠缺的。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再进入临床工作,缩短了新护士的适应时间,增加了她们到ICU工作的信心。

新护士中4名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在培训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绝对优势,培训后考核并未名列前茅。这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护士在经过规范化培训后一样可以胜任ICIJ繁杂的临床工作。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5

【摘要】目的 通过对住院医师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成绩和考核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相应地提出几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建议。结果通过对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各项考核项目均比2009年有较大提升。结论考核评价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考核评价的分析,可以判断和保证其培训成效,为检验考核成效及改进培训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效果 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of residency training effect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residents. MethodOn 2009 -2012 year my courtyard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resident physicians. ResultThrough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spec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2011, in 2012 the project appraisal are larger than in 2009. Conclusion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hospital physician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ppraisal, and can judge and ensure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Author′s address】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51

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建立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机制有利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推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考核分析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判断、确保其培训成效质量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规范化培训的成果。通过对住院医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问题并找寻对策,是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的重要方法,也能为医院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

我院是2008年新成立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医院,建院时间较短,从建院之初就专门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要求所有新进医生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了更好的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价研究,本文对我院2009~2012年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进行调查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培训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09年起对住院医师开始进行规范化培训,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参加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116人为研究对象,包括2009级18人,2010级23人,2011级37人,2012级38人。

1.2 培训方法

通过收集参加培训人员的性别、学历、职称、年龄、出勤情况及思想品德素质等基本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各组间的均衡性检验,对各组间的可比性进行研究。组织考核小组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2012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进行第一阶段培训内容的考核,内容包括病历质量、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医疗法规、专业外语等方面。

本研究使用 Epiinfo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分别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核对。应用spss13.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连续变量采用方差法分析,对于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使用LSD法进行均数的两两比较。检验水准a=0.05。[3]

2结果

2.1两组均衡性检验结果

2.2各项考核得分比较结果

由表3可见,医疗法规考核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专业理论知识考核结果表明,2010、2011年和2012年均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病历质量考核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专业外语考核结果表明,2010、2011年和2012年均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临床技能考核结果表明,2010、2011年和2012年均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总分情况表明,2011年和2012年较2009年有显著区别。表明通过系统化培训,受训后医师素质明显提高,各方面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这对培训合格的临床专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

3讨论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现代的医学管理教育的特有方法,也是医学生成长为专科医师的必要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工作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医院作为实施培训的主体,通过制订规范的培训方法、组成合理的管理部门、确立高效的管理制度、执行公平的考核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培训水平。考核评价是检验考核成效的重要依据。考核评价要在培训组织和管理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提高,持续改进[4]。

3.1加强组织管理我院是一所新成立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医院,为规范我院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培养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医院逐步建立起三级的管理体系,规范培训和考核工作。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及科室主任担任成员,共同组织实施考核。 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办公室,由医务部、科教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考核工作实施。 成立学科培训专业考核小组,由培训负责学科的科室主任担任考核组长,指导带教医师认真实施培训、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有关管理办法和要求,严格执行培训考核工作。

3.2明确培训目标根据卫生计生委《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通过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带教老师、科室主任及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访谈,结合专家意见,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的效果及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深入的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学员的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与医院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重视,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学员和所在学科增强培训意识有重要关系。

3.3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参加培训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出科考核制度,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考勤、培训情况、带教老师评价、病人的评价、临床技能的考核等五个方面,由科教部进行随机检查,并随机抽查五份轮转医师的病历送交医务部进行审核,对于不能按期进行轮转或出科考核未能通过的医师,将延期毕业,并院内通报批评。通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进一步提高了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持续改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5]。

参考文献

[1]邓锦娥,林海波,严应元,等.对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6(19):39-41.

[2]伍佰玲,胡志,周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继续医学育,2004,9(24):48-50.

[3]薄红,张东华,郭劲松,等.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5):452-454.

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6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医院顺应卫生行政改革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需求所作出的护士在职继续教育的一种探索[1]。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是整个护士培训的基础,对护理队伍的建设及护士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如何适应新环境,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2010年起我院对新上岗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我院将应届毕业生、临床工作2年的护士进入我院工作第一年均纳入新上岗护士行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2010年-2011年我院招聘的新护士,共100名。其中男2名,女98名;年龄19-26岁,平均(21.35±2.75)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8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42名,相当于大专的高职、成教、自考大专毕业生40名(包括毕业1-2年往届毕业生4名)。

1.2培训方法

1.2.1培训周期 规范化培训为期一年,从新护士报到后开始至满一年止。

1.2.2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 时间为两周,共计60学时:①介绍医院概况,通过对新护士爱院教育,讲解医院今后的发展规划、医院文化建设、服务宗旨等,使新护士感受到医院的荣辱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包括医德医风、职业行为规范培训,医院规章制度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等。③法律法规、护理风险防范及职业防护,包括医疗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护理风险防范的应急预案、应对方法、措施等,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教育,消毒隔离技术及基本知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及处理办法,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④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统一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让新护士练习基本功,为下一阶段的护理工作打好基础。⑤素质培训,包括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培训、职业素养知识讲座等,使新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心态,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能力[2],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基础理论培训 每月授课两次,课程在1年内完成。主要课程有常见疾病的护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疼痛与舒适的护理、术前访视及手术患者护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技巧、病情观察技巧、专科常见护理专业知识、交接班、危重病人抢救等流程及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解读等。系列课程由各专科带教老师讲授,要求内容与临床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另外要求自学《三基训练护理分册》(第四版)或跟进科室理论培训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每月参加所在科室理论考核一次。

基本技能培训 采用集中培训(以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主,如输液、给氧、吸痰、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等),统一考核的方式。按照护理部要求,各科选择大专以上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主管护师为专业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指导。护理部组织新护士观看录像、多媒体课件并由老师进行现场示范,使新进护士能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3],按计划完成除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抢救技术操作外,还参加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专科技术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考核并填写考核意见,每个新护士必须完成《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技术评估手册》上所罗列的“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及工作要点”。

临床实践培训 新进护理人员必须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科室轮转培训,轮转科室根据新护士的知识、能力、专长、性格倾向及专业特长等制定轮转课时计划,每3个月轮转一次。要求参加轮转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和护理业务查房,并按统一要求认真填写护理部下发的《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提高实践能力,为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3考核评价 采取分阶段考核的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培训及考核结果纳入学分制管理。岗前培训考核、季度考核、培训期满综合考核等,并将培训效果考核与一年后护士转正定级、年度考核相结合。

岗前培训考核 包括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应急能力考核等,考核评价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开始工作。对于岗前培训不合格者,经再培训和复考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季度考核 分为工作绩效自评和他评,制定了考核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考核,工作质量,合作性、创新性,工作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主动性、责任心,出勤、工作纪律、工作贡献程度,表现特别优秀处,有待改进处,上次考核明显改进处,综合评分等。量化季度考核要求。考核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业务能力占70分,护士素质占20分,出勤情况占10分)。各科室每个季度对新护士进行考核评分。所有考核成绩记录在《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上,对季度考试不合格的,给予延期2-3月轮转科室。

培训期满综合考核 培训期满一年,给予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考核,由护理部组织医院护理考核管理组成员统一对培训满一年的新上岗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综合轮转科室考核情况,给出考核评价,并得出结论(通过培训考核/继续培训观察),综合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延期培训3-6个月,必须由个人提交申请通过后再考核。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将延期1年转正定级,年度考核单项定级为基本合格,第二次注册考试不能达标的予以辞退。培训期未通过全国护士注册考试者单项评定培训期满综合考核为不合格,须接受新一轮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

2 结果

2.1 培训完成情况 新护士工作第一年,岗前培训完成率100%,基础理论培训完成率100%,基本技能培训完成率100%;临床实践培训项目中轮科培训完成率为97%、专科理论培训完成率为100%。

2.2培训考核情况 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率100%,季度考核合格率为98%(98/100),培训期满综合考核合格率为100%,注册考试合格率为100%。

3 讨论

3.1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加速新上岗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新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刚刚走出校门或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要求,与专业的护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较差,如果新上岗人员不加以统一的培训,完全靠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探索、积累,周期会很长,给繁忙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和安全隐患,并增加临床带教的压力。护士规范化培训通过护理部统一计划和安排部分理论和技能培训,罗列“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技术、工作要点”,一年内要求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有利于新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新上岗护士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3.2新进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护士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压力大,个人成长慢,看不到发展前途,导致人员流动比例成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和护理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4]。新护士处于护理岗位的适应期,也是专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和入门阶段[5]。如果按照毕业后护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新手到专家的护理人员阶段培训目标,使护理人员尽早结合护理岗位要求、个人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持续规范化的培训,是促使我国护理专业人员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廖灯彬,宁宁,游桂英,申文武.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管理[J].现代护理.2007.13(15):1423-1424.

[2] 陈芳.对新毕业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48):113-114.

[3] 李春芳.对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74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