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例6篇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1

2、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3、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

4、花团锦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5、娇艳欲滴:形容植物色彩美丽;

6、群芳竞艳: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在比美斗妍;

7、绿草如茵:指草绿油油的,像绿毯一样柔软,像铺在地上的被褥,形容草十分茂盛;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2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 现代 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 自然 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3

关键词:清新雅致;绚丽夺目;活色生香;诗情与哲思兼具

读了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不仅为作者笔下的爱国之情所感动,更深深地被其清新隽永的语言魅力所感染,有“词句‘袭’人,口有余香”之感。本文就谈谈这篇美文的语言特色。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清新雅致

语言的魅力首先来自修辞的艺术功力。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有力、清新雅致。

1.比喻

比喻修辞的运用主要在于选用贴切新鲜的喻体。本文的喻体新鲜独到,准确传神。如“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蔚蓝的天空像半透明的碧玉”“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这里的“轻纱”“碧玉”“微笑的眼睛”就很形象贴切,分别写出了羽云的柔美、天空的澄澈、桥的亲切可人等特点,若把羽云写成像棉花团、天空像湛蓝的海水、桥的两孔像是人的两个鼻孔,不仅不恰当,更毫无美感。喻体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彩。

2.拟人

作者发挥想象力,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情感,使语言情深意浓,有神魄活力。如作者写春天的生机时,说“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昆虫们“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写夏天的清晨时,说“云雀在天空歌唱”,使我们仿佛听到云雀美妙的歌声,惬意的凉爽浸透全身;写太阳,不说“红彤彤的太阳”,而是说“红光满面的太阳”,好像太阳是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可亲又可爱;写秋天的美丽,尤其有诗的韵味,“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这里的“倦意”一下子把大自然写活了,写出了大自然的节律变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排比

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繁丰之美与气势雄壮之美。如第四段,写祖国疆土的辽阔,“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整齐的句式,一气呵成,把丰富的内容一笔带出,有大气包举之势。第二十六段,写扬子江的涛水,“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峡谷之间的险滩……”这里一波三折地写出了扬子江变化多姿的壮美,仿佛是一首回旋激荡、雄浑博大的交响乐。此外,本文的第五段、第六段、第十一段、第二十九段等都是整段运用了排比句式,势若千里,气贯长虹,都给人以旋律强劲的美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融入大量色彩描写,使语言绚丽夺目

现代作家刘白羽说:“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以画著文”,使语言有绘画之美。如歌唱祖国大地焕发生机的描写:“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壑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这里用不同程度的绿色绘出了一幅富有鲜明层次感的三明治式的“绿色海洋”图,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对祖国四季风光的描写:“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这里运用多种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祖国四季风光的美丽动人,词语的色彩感极强。

文中还有“绿色的苍苔”“碧油油的春草”“青青的草色”“银色的小溪”“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碧绿的海水”、“白茫茫的浪花”“蔚蓝的天空”“半透明的碧玉”“悬空的彩练”……这些像一幅幅绚丽夺目的风景画掠过我们的眼帘,美不胜收,达到了“文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正如丹纳所说:“文学作品是容不得抽象观念的,应该所有的思想都是形象,所有的字儿都能唤起色彩鲜明的形体。”

三、创造性地炼字炼句,使语言活色生香

古人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本文作者在锤炼字词方面造诣颇深,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啧啧称奇。

在动词的锤炼上,更是活色生香。如:“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这个“曳”字就把“羽云”“微风”的质感和动作的柔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这个“踮”字将“每一棵树”动态化、拟人化,赋予了“每一棵树”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正翘首以待的热切的神态。“太阳就睡在我们脚下”,一个“睡”字很传神地展现出画面的安详和环境的静谧。还有,“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些精炼的词语――“拥吻”“蹒跚”“颓然倒下”“捧出”“掩映”“披覆”――将大自然描绘得活力无限、出神入化、神采飞扬。

文中还用精炼的形容词描摹情景,将客观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具。如“登上最后的顶峰,周围是耸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苍松……”

大量的叠词,使语言有旋律之美,如:“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浩浩荡荡的扬子江”“光秃秃的群山”“青青的草色”“白茫茫的浪花”等都增添了语言的无限活力。

四、活用吸纳诗词意境,使语言诗情与哲思兼具

作者黄药眠是以创作新诗走入文坛的,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金顺先生点评他的散文时说:“黄先生以诗人来写散文,他的散文总是充满了诗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本文有不少地方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1.有的语言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诗的韵律感

如,“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2.有的语言富有诗的画境

如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彩练”就让人联想到谢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美丽画面;“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让我们想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隽永意境;“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让我们想到晏殊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浪漫情趣;“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不正是化用了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吗?

3.有的语言还融合着诗情和哲理

如,“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一语道尽宇宙永恒而人生无常的宇宙观,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等,对“草”的意象作了形象而深蕴的哲理性概括。古人认为“芳草”一直长到天的边崖,挡住春天的归路。辛弃疾就说:“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草”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所以作者说“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

综上所述,本文的语言既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又有古典诗词的韵味;既优美生动,又清新隽永。

参考文献: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4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高峰.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摘 要:晚唐五代词人孙光宪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不同温词的侬艳之风,孙词清新哀婉更胜韦词清淡之意,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把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孙词在意象(水)运用的宏阔性,在艺术手法白描技巧的运用上,对风物的素淡色彩描绘的精妙质朴,语言平淡易晓,清新自然,尤其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平俗近人,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5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四个善于”:善于激情、善于授法、善于引疑、善于导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善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到“四个善于”。

一、善于“激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趣即把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愉悦,使知识的传授有生气。因此,我在课堂上着重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投影出一幅静谧的湖光秋月图。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你眼前有哪些景物?闭上眼,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又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播放配乐古诗朗诵录音。使学生仿佛置身洞庭湖畔,愉悦地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为下一步的品味与感悟做下了良好铺垫。

二、善于“授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的 要求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会让学习过程轻松有效。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把有效的学习方法简化为容易记住又实用的“口诀”。在预习课文时,我按照“一标”(标出自然段)、“二圈”(圈出生字词语)、“三拼”(为要求会认的字加拼音并自学生字)、“四读”(读课文读词语)、“五对话”(做简单批注,和文本进行初步心灵对话)、“六摘”(摘抄好词佳句)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完成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面对新课文时应从哪里下手,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指导写字时,我们也有“一观”(观察字形和间架结构)、“二想”(想想写字时的注意事项)、“三学”(学习教师示范书写的运笔)、“四描”(在田字格里描红)、“五书”(独立、正确、规范地书写)的口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套路,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善于“引疑”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呵护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课文前后内容探究篇章结构方面的质疑。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在“借箭”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1)谁向谁借?(2)为什么借?(3)怎样借?(4)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可问:(1)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再分写了什么?最后有写什么?(2)二、三自然段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哪些修辞手法?(3)文章首尾有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四、善于“导练”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正确引导学生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方法为中心、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等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我一般采用 以下几种方法:

(1)迁移法。学习《桂林山水》中时漓江水、桂林山的描写句子后,出示下列练习:这里的花真多呀,( );这里的花真美呀,( );这里的花真香呀,( )。这样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排比句的写法。

(2)扩写法。如《火烧云》一课,抓住课文中“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让学生帮作者说出来。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又能踏踏实时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一举两得。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6

【课例片段】

1.自读自悟。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主读书探究)

2.讨论交流。(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

师:根据自读提示,谁来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生:作者主要写了广玉兰的不同样子。

生:这段话主要写了广玉兰花开放时的不同形态。

师:文中的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生:“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作者又是怎么写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的呢?

生:按照开花的过程,分别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四种不同的形态。

师:读一读课文,你喜欢哪一种形态,说一说理由。

生:我喜欢含羞待放的广玉兰,我从“含羞待放”这个词中学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关注到“含羞待放”这个词,我们通常会说花儿“含苞待放”,仅一字之差,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含羞待放”这个词中,我感觉广玉兰就像一位羞答答的少女。

生:“含苞待放”只写出花的形态,而“含羞待放”不仅写出了花将开而未开的形态,还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我们感到作者很喜爱广玉兰。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用词的精妙之处!请大家来读一读这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

(学生读有关词句)

生:我喜欢刚刚绽放的广玉兰花,因为它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蜜蜂。

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小蜜蜂,为什么要这么迫不及待地钻进去?

生:玉兰花太香了。

生:玉兰花不仅香,还有很多的花粉。

师:作者明明是写花的,为什么写小蜜蜂?

生:虽然没有写花,但是通过对小蜜蜂的描写,我们能深切地感到花的芬芳,这是从侧面来描写花的。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读出文字的意思,还能读出作者巧妙的构思。这样的写法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噢!

生:我对凋谢的广玉兰印象深刻。我发现作者陈荒煤是从花瓣―花蕊―种子这三个方面详细描写凋谢的花的。

生:花虽凋谢了,但它孕育了新生命的种子,在延续它旺盛的生命力。

师:是啊,我们从圆茎上面缀满的像细珠似的小颗粒上仿佛又看到了美丽、洁白的广玉兰花,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广玉兰这个大家庭。再读一读这段话。

3.拓展对比阅读。

课件出示另一作家描写“凋谢的广玉兰”的文字:

广玉兰的花期十分短暂,花开后,色泽就开始一天一天变暗,如那隔年的窗纸一般,一种陈旧的锈色渐渐地传遍了整个花朵,直到枯萎、凋谢。每朵花凋谢之时,我都有一份禁不住的悲怆涌上心头,那散落的叶片就如一片散落的悲哀,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师:同样是凋谢的广玉兰,作者不同的心境就会写出不同的文字,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与课文中“凋谢的广玉兰”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段文字传递出花儿凋谢的悲怆之感,读了之后,整个人也变得伤心起来。

生:把两段文字对比阅读之后,我更喜欢陈荒煤描写的凋谢的花。从“挺立枝头”“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文字里透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师:作者陈荒煤一生经历坎坷和磨难,在他的笔下,这凋谢的花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伤感,也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有的只是那旺盛的生命力!(指名朗读)

生:作者喜欢的就是广玉兰那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四种花的形态描写中,作者重点写了凋谢的广玉兰,做到了有详有略。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有详有略的写法,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到之处?

…………

4.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正是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才把广玉兰写得这样生动、形象,大家在阅读中学到了许多写作方法。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请你选一项,运用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写,用上侧面描写和打比方等方法,文章会更精彩,更生动感人。

【反思】

薛法根老师将“言语智慧”通俗地解释为“获得表达的方法和艺术”。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样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1.咬文嚼字,挖掘文本的词句教学价值。

《广玉兰》这篇文章充分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和作者的语言才华。这样的文本进入教材之后,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广玉兰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更要带领学生去感悟作者是如何把广玉兰的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将花的不同形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十分惹人喜爱。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词句的教学价值,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将作者的言语智慧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含羞待放的广玉兰”的时候,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知道这句话是拟人句,并且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就行了。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我们的教学就局限在了教语言知识上。因此,我们要高度敏感地捕捉文本信息,发现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细品味,把文字语言变成智慧语言,去还原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鉴于此,我抛出了这样的话题:“花儿‘含苞待放’,而作者却用了‘含羞待放’,仅仅是一字之差,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在此处的巧妙和价值。

2.学习表达,挖掘文本的构段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懂得段落构成的特点,挖掘文本的构段教学价值,我在教学开始的“自读提示”中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因此,学生在阅读开始就在整体上了解了广玉兰的四种形态,把握了文章的表达顺序。在学完“凋谢的广玉兰”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到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一段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并且“首尾呼应”。

为了迁移运用,在这一段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花或其他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如何用“总分总”结构构思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这是作者意识的延续和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将作者的言语智慧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3.延伸阅读,挖掘文本的内隐教学价值。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一书中说道:“言语是露出海面的岛屿,在海面之下还有它更深更广的‘基础’,不能把言语这岛屿误会成仅仅是浮在水面的船只。”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去体味文字。陈荒煤笔下的广玉兰洁白柔嫩、玉琢冰雕,而让作者为之震颤的是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不正是陈荒煤一生经历的写照吗?这是文本呈现的“原生价值”,如何从“原生价值”中挖掘“教学价值”?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更要给学生一种语言表达方法的积极暗示和启发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读者的感受,还能试着从作者的角度揣度、探究,获得真正的言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