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修总结范例6篇

微课研修总结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1

一、微课的提出背景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小型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1.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存在广阔的交融空间。微课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方面都可以运用。如教材中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部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学习方法、试题类型和答题规范等要求,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精细讲解、集中学习。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微课制作 《中国的传统佳节》 习作修改

微课堂的研究始于2007年的美国,兴于2011年,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微课是翻转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2014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的微导课程的制作培训,并立项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两年的时间我进行了微导课程制作的实践,发现小学语文微课制作因其学科特点而有别于其他学科。首先要注意微课的目的,知识点要专一;其次要控制时间,并且有完整的教学步骤和有恰当的提问等。下面我结合配套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的微课《中国的传统佳节》制作及微课在学生习作修改中的实践两方面来谈谈看法。

一、微课《中国的传统佳节》的制作实践

(一)教学目的凸显“微”。

任何一节微课都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剔除一切繁杂的修饰和多余的动作。微课不是展示老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没有必要把微课制作得非常“炫”,那样只会本末倒置,只会让学生关注微课展示的外在效果,而忘记了实质的教学内容。我在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设计的背景是一座贴着对联的民房,房前爆竹升空,小孩提着灯笼嬉闹,主题采用标准楷体,画面紧扣民俗意境,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文字上。

(二)内容的掌握凸显“微”。

微课因其微小而必须保证知识点单一,要在十分钟之内帮助学生掌握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我在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因为传统文化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茶、中药、文房四宝、剪纸、风筝、彩陶等数不胜数。我在制作微课时主要定格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知识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每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及它的来历。当然,传统文化有很多,通过指导分析、概括归纳,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时间安排凸显“微”。

微课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在10分钟左右,微课因其普遍性,我们需要考虑到注意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微课制作应该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过长的时间会让学生无法检查看完,从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我在微课制作时采用了简洁的表格式教学,教学时既省时又明了。如下表:

过多的文字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微课大多以演示和讲授为主,但是有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还是需要给予必要的文字提示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们把主要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填在表格中,再经过老师的讲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归纳出中国传统佳节的时间、习俗、来历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的提问凸显“微”。

微课作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缺少交互。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方法,仅靠视频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在小学语文微课制作过程中也要提问,让学生暂停视频进行适当思考,作出判断后继续播放,比对答案。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先后两次让学生暂停视频思考,第一次是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传统佳节;第二次是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的习俗。留出细微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思考,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于知识点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老师应该采用动态的字幕强调,仅仅靠说教学生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的。制作《中国的传统佳节》时,我把几个传统佳节的习俗采用“放大突出”的方法,一一展示在屏幕上,给学生直观刺激,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要传递的内容。

(五)相关资源的超链接凸显“微”。

无论我们考虑得多周到,微课总有局限性。为了培养学生选择和甄别资源的能力,我们有必要把相关的资源链接都贴在视频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我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留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等链接”,激发了学生全面了解传统佳节的兴趣。微课学习是放在课外的,学生因年龄特点,自主性不强,老师要对其进行专项的辅导和训练,教给其自主学习方法,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微课在学生习作修改中的实践

(一)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修改符号的应用。

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修改作文时一定要用的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看此微课,为自改习作做好准备。比如先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学生才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准确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而且能使教师的批改更规范,在自己的作文批改中正确使用最常用的修改符号。常用的有以下12种: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能够明白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以使修改的稿子保持整洁,理清头绪。

(二)发挥微课的作用,学习各种病句的修改。

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修改病句是习作自改中的难点。如何应用微导课程迅速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也是我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缺主语“谁”。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列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错乱了。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方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激励和碰撞,不时会造就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即刻就会化作灰烬,变成尘埃,最后也就无形无迹了。但如果能将这些火花及时整理拍成微课,灵动的思维就将化作一粒粒珍珠,将“微课”这根线串起,那么在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它们便将成为奋斗的里程上的闪光印迹。

参考文献: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微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一课多用;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6].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89-96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研究教材 突破教学难点 反思

福建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九年了。教材的修订也已经逐步完善。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对旧教材,知识点新,较抽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实践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经历了三年新课程教学后,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功能

《物质结构与性质》一共分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微粒之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三大模块进行教与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在已经较好地掌握必修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对已学事物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2.培养并形成用化学工具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辩证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

3.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由具体事物到微观粒子,再从微观粒子解释具体事物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一种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生活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爱学化学的学科兴趣,使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与旧教材不同,并且知识的联系较少,把一些大学基础化学知识下放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大学教材中的《无机化学》和《物质结构》两本教材再次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解决一些问题,解释学生的一些疑问。研究教学大纲是学生能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随意增加、扩展知识,加深知识和相关习题的难度。例如,对于晶胞结构中所含微粒数的计算,教师除了要掌握各种不同晶体类型的各种晶胞立体结构特点以外,还必须掌握立体几何的一些计算技巧,并且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部分题型,不可根据大学教材进行随意拓展。相反,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研究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精简,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三、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知识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特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都处于被开发、培养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让其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可以很快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是该课程中能否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关键,以下几种方法被比较广泛地采用。

1.多采用事物比喻

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微观事物的形态描述和演变过程教师如何解释这些形态和过程经常成为教和学的难点。特别是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描述是很难突破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作为教材中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材中出现S、P两种类型的原子轨道形状。可以用球、哑铃(或纺锤)进行比喻,这样把微观物质的形态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记忆。

2.模型演示

对于一些硬件配备比较齐全的学校,可以采用模型演示。该方法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接触模型。把微观物质按比例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更加深刻。利用模型进行动态过程的演示,可以很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解决教学中比较难解释的一些问题。例如:S、P轨道在形成共价键的过程中,如何“头碰头”地形成δ键,如何“肩并肩”地形成Π键。对于“头碰头”和“肩并肩”的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利用模型进行动态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3.运用化学软件模拟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日新月异。如今,电脑多媒体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借助课本的二维图比较不好充分地展示和理解。基于这类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软件(如:Chemoffice 2.0Chemdraw 2.0等)进行分子空间构型的三维模拟,并且可以让分子模型在二维、三维中进行转换,旋转,可以十分方便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分子的各种参数(键长、键角、空间构型),计算各种化学键的键能等。更关键的是,这类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在高一年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所以,甚至可以把这些软件运用于课余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课堂以外的化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的作用

由于知识点较抽象,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把重点放在如何突破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上,而对课程中的实验简单带过,甚至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而忽略。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误区。实际上,无论化学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实验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只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环节,学生才能对化学越感兴趣,对知识掌握得越牢固。例如,对于配合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在溶液中的解离情况,可从外界含氯离子的配合物入手,用实验检验出氯离子,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外界的解离。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授过程中,如果撇开实验,那么课堂将是沉闷而枯燥的。如果以实验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再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预测实验的结果,则都能使学生把从实验中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强化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学科,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兴趣。

五、对课堂的教与学进行反思

每位教师在授课后都会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做到比较到位。归纳出本节课的亮点、有何欠缺等,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改进,反复进行反思,改进后将一节课不断完善。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的反思,特别是《物质结构与性质》这类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教材,对“学”的反思更加重要,要通过在课堂、课后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得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只有“教”与“学”的反思能够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效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激发、唤醒和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探究熟悉的生活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境体验,生成新的知识。教与学过程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5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不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同伴的交流,“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角色模拟;远程指导;反思教学

1 教学基本情况

《汽车故障诊断》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共84学时,安排在第4个学期,它的前续课程为汽车底盘、发动机、电气系统的检修,后续课程为汽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材,张永波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该教材按项目化设计,具有非常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课程由汽车发动机部分故障诊断、汽车底盘部分故障诊断、汽车电气部分故障诊断和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四大模块组成,发动机怠速不稳项目位于第一大模块的第二个项目,该项目计划6个学时。该项目的能力目标为具备空气流量计故障常用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具备怠速马达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知识目标为掌握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修方法、掌握空气流量计检修方法;素质目标为培养团队协作、沟通意识、合理选择和使用工具、具有组织沟通能力。

2 教学基本思路

汽车车类理实一体的课程,一般都采用做故障来让学生处理,通常采用断线等技术,这样和实际情况是有区别的。为了让学生的训练更加真实,真正意义的“零距离”上岗就业,引入实景课堂。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弥补学校硬件设备不足的问题,课程教学中引了软件仿真环节。

1、信息化手段:视频、微信、QQ、远程教学;仿真软件规范操作过程,并弥补教学资源不足;世界大学城实现自主学习;远程教学构建实景课堂。

2、世界大学城学习平台:课前在这个里面教学引导视频、工单、相关知识点的。课后时行专业讨论和作业回收。同时也会把教学标准、行业标准、授课计划和电子教案在这个里面。

3、远程教学:利用视频会议软件把4S店的技术人员和现场教学进行连接,4S店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软件察看学生的操作过程,学生也可以现场连线4S店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咨询,以此实现实景课堂。

4、教学方法:该课程重点围绕“角色扮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4S店的维修流程,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就业。

3 教学组织实施

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汽车故障诊断的所有教学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接下来我以发动机怠速不稳这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来展示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整个项目的教学分为课前预习、模拟学做和课后反思三个部分。

课前预习在课外完成,先将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教学引导视频、工单和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和QQ平台同步。要求学生预习工单内容,并准备相应的知识点。模拟学做6个学时,分为仿真教学、维修接待、现场问诊、故障分析、维修作业、交车结算和总结评价7个训练单元。接下看看每个步骤的安排。

仿真教学环节:学生在专用机房进行怠速不稳的故障排除,利用虚拟的仿真软件进行操作,规范了学生的操作过程,并可以弥补教学硬件不足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专业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是设置故障点,并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仿真教学后,完全按照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学做,分好组后,每组4到6人进行角色的模拟。分别扮演客户、服务顾问、维修人员等。

维修接待环节:教师现场指导,4S店技术人员通过QQ视频远程指导。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顾问对故障车辆进行维修前的接车训练。

现场问诊环节:教师现场指导,4S店技术人员通过QQ视频远程指导。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顾问对故障车辆的问题进行交流,以此来获得故障车辆的更多信息。

故障分析环节:教师现场指导,4S店技术人员通过QQ视频远程指导。学生扮演维修人员,对现场问诊的情况结合车辆的实际现象进行分析,确定维修方案。

维修作业环节:教师现场指导,4S店技术人员通过QQ视频远程指导。学生扮演维修人员,对故障车辆进行修复。

交车结算环节:教师现场指导,4S店技术人员通过QQ视频远程指导。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顾问对已经修复的故障车辆进行验车,并对维修费用进行结算。

总结评价环节:由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工单考核和CRP系统考勤共同组成本项目的成绩。

课后反思环节也是在课外完成,学生可以在世界大学城、微信、QQ里面进行讨论学习中的得与失,并且学生在课后可以观看自己操作过程的视频,同时结合4S店技术人员、教师、小组的评价与指导,更好的纠正自己在操作中的问题,更有利于学习成长。反思教学来源于我自己的微格教学训练,只有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的意识到问题所在,也才会真正的去改进。所以我把微格教学引入到了我自己的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4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以上各个步骤的实施,效果非常好,具体体现为,构成了实景课堂,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完成,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学做,这些手段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并形成了教学特色与创新:

颠覆传统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实景课堂;

世界大学城、微信、QQ,整合教学资源;

3、景格仿真教学,规范学生操作过程;

4、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5 总结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与4S店的技术人员联手训练学生,我们相信通过这种联手训练出来的学生才更具竞争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彭正梅.异域察论: 德国和美国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