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论文范例6篇

产品论文

产品论文范文1

关键词:品牌;品牌作用;品牌经营

近些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等发展到整体竞争,即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竞争。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

那么什么是品牌?品牌,不仅仅是商标或标志,它更是企业的一种象征。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代表着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它是企业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手段,保证了企业对消费者信息的准确传达;同时,对企业自身来说,品牌意味着一种文化和纪律,它规范了企业对外传达的信息渠道,上升到企业竞争力方面,品牌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品牌作用是品牌在产品上的使用,为品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最初的品牌使用是为了使产品便于识别,品牌迅速发展起来,是在近代和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其得以迅速发展即在于品牌使用给商品的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品牌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世界各国企业重视的。

品牌的作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品牌可以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利益。经注册之后的品牌,成为企业的一种特有的资源,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企业不得仿冒和使用;品牌是有效的推销手段。品牌在产品宣传中,能够使企业有重点地进行宣传,简单而集中,效果迅速,印象深刻,有利于在产品销售中,使消费者熟悉产品,激发购买愿望。

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商品。品牌作应在产品宣传中产生。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可能都经过尝试后再购买,主要依品牌效应而购买。一个品牌如果知名度高,即便消费者未经使用,也会因品牌效应而购买。品牌效应的产生既可能是因为经营者自身的宣传,也可能是因为其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而产生。

品牌作用是企业形象树立的有效途径。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特征、性能、用途等级的概括,凝聚企业的风格、精神和信誉。当消费者一接触品牌,这些内容便迅速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品牌还代表企业的市场。品牌作用是产品经营者因使用品牌而享有的利益。一个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品牌作应既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广度,更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服务为其根本手段。那么,饭店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有效的品牌经营呢?

(一)强化品牌营销观念

在品牌的创立过程中,品牌营销观念的建立是出发点和基础。营销观念建立的关键在于:发现需要并满足需要。这里的需要包括两个层次:自己所选择的消费者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营销观念的指导下,饭店才有可能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核算成本,制定相应的价格,从而树立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信赖。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饭店也要努力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例如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绿色饭店、绿色营销就是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例如,香港迪斯尼乐园酒店从建筑风格,菜肴特色,服务特点等诸多方面都贯穿着它的读有的品牌内涵。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下的内部设计灵感亦源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华特迪斯尼乐园酒店及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内部的姊妹酒店。乐园酒店的品牌观念不仅渗透在建筑风格上,菜肴的制作工艺上也毫不逊色。迎接鼠年的“一鼠万利”,型似米奇老鼠头的菜肴更加深化乐园的主题文化,品牌观念进一步被深化。

(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任何一个产品的市场定位需要从市场机会入手,品牌更是如此。进而进行市场细分化、目标化,最后完成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展开定位营销。定位营销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确认潜在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类型: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前者是指在同样条件下比竞争者定出更低的价格,后者是提供更多的特色以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饭店产品更多的是运用产品差别化来参与竞争。因为产品差异化优势在短时间内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且利用成本优势参与服务产品的竞争,容易造成削价竞争。全方位地获取竞争有时是困难的,因此重要的是不断发现潜在优势,积少成多。第二,准确选择竞争优势波特的价值链分析理论指出要放弃那些优势微小、开发成本太高的活动,而在具有较大优势方面进行扩展。第三,准确地向市场传播企业定位观念。因为再强的竞争优势也不会自动在市场上显示出来,所以在选定竞争优势后,就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将其传播开来,切入消费者的心灵。

对于饭店产品,一般可以采用五种定位策略:

1."第一定位"策略。即饭店总体产品的某一方面的第一位,例如,规模最大、服务水平最高、知名度最高、质价比最大等等。

2."加强定位"策略。即在消费者心中加强自己现有的地位。如利用诸如"我们是老二,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等宣传口号,来加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这种定位策略适合那些竞争力较强,特性明显的产品。例如,内蒙古“肥羊王”,称自己是“天下第二涮”。准确的定位,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3."空档定位"策略。即寻找市场空缺。市场需求不可能被完全满足,市场永远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要求经营者要善于从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中;从需求的动态变化中寻找市场机会。

4."为对手重新定位"策略。即通过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把竞争对手占据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重新定位。

5."高级俱乐部"策略。即通过强调自己是某个具有良好声誉小集团的成员之一,来达到加强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饭店集团化经营以及特许经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种定位策略。

(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没有精益求精的质量保证,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品牌。在把服务理解为"一种使用的权力"基础上,服务产品的质量可以表现在四个方面:有效性、可靠性可接受性和可控制性。把这四个特点引申到饭店产品中,则具体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质量管理。

1.饭店产品品牌的核心品质

品牌核心品质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实质性内容。饭店产品的核心品质就是清洁、舒适、迷人的气氛、安全、友好的气氛和礼貌而殷勤的服务。核心品质是饭店产品质量管理的重点,只有保证最重要项目的质量,才能使客人获得最基本的利益。

2.饭店产品的有形品质

无形产品有形化才能被消费者所感知和判断。因此必须把服务的核心利益具体化,使无形服务变得较为具体,使服务变得可见可及,并通过某种抽象的联想来美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通过销售整体中的有形部分,使客人了解更多饭店服务的现实情况,以使在他们心目中形成好的形象。

3.饭店产品的附加品质

品牌附加品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作为饭店产品的附加品质主要指向消费者提供超常规的超值服务。在一定意义上说附加品质将是饭店在所能给予消费者的额外价值方面的竞争。

以上三方面是饭店品质管理的主要环节,它们都贯穿于"承诺-兑现-感知"这一服务程序中。因此抓好"承诺-兑现-感知"环节也成为品质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拓展品牌营销,进行连锁经营

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转移性特点,因此,饭店产品的物流与一般商品的物流是相反的。一般的商品的物流形式是从产品到消费者,而饭店产品的物流恰好相反,它需要消费者亲自到饭店所在地来进行消费。正是这种物流方式,再加上消费和生产同步性的特点,使得饭店产品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比一般商品困难,饭店产品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但虽然饭店的地点是固定的,可是作为饭店产品的核心--服务却是可以移动的,因此可以输出服务,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连锁经营正是输出服务的最好方法。通过连锁经营可以把服务产品直接输送到选定的消费者手中。连锁经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降低产品的广告促销费用。同一产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联合促销可以降低费用,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有利于产品进入不同的市场。第三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更好的品牌。饭店通过连锁经营,作为自身品牌的一种重要推广途径,达到最少投入最大产出,树立品牌。

21世纪将是一个品牌主宰竞争的世纪,谁能够抓住市场的脉搏,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品牌产品,谁就会最终赢得市场。作为饭店产品,更应该把握服务产品的特点,通过个性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独树一帜,建立品牌。

参考文献:

陈云川《餐饮市场营销》

产品论文范文2

设计过程具体包括:设计环境调查、交互内容构建、设计概念图化、设计产品实施。1)设计环境调查。通过对设计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建立起相关联的场景,在设定的原生文化对象中找到关键的文化因素,并且设置满足不同行为或心理层次的场景。基于原生文化因素,设计环境应当考虑到对象被使用的整体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科技实施等。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师需要筛选符合使用对象的文化因素,并据此决定产品可代表的关键文化因素。2)交互内容构建。这里需要描述的是“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5]。讲述文化产品设计所依赖的用户群体故事时,通过用户自身可能性的观察来探索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定义具有文化意义和从原生文化对象中提取出的产品风格。因而,这一环节需构建出文化与技术之间的交互,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需求与文化环境的交互等,并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故事性描述,来阐释用户的需求以及产品应当具有的功能,展示、引申出原生文化的外延或内涵语意。3)设计概念图化。这是概念发展和设计实现的重要阶段,是在情景故事的基础上,创立具体化的概念文字(重在厘清体现设计的逻辑关系,常用树状图、框架图等表达)和概念图形(以线式或二维、三维效果图体现),以满足将文化意义转换为有逻辑的、符合用户需求的文化产品为目的。它提供了消费者需要文化产品的理由以及设计文化产品的具体方法。4)设计产品实施。这需要继续关注已定义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产品的关联环境。此外,设计师需要评估产品的功能、寓意和延展度,基于评估结果对原型设计做出反复修改,也可能设计多层级评估原型。

2羌族文化特征

2.1羌族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与古代羌族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深受其影响。羌族民俗艺术与羌族造物文化是羌族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文化价值观。20世纪初,羌族研究开始以近代科学体系进行,近20年来,羌族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并显示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更成为学者、专家的关注焦点,也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羌族微观民族志研究、羌族史研究、羌语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民族造物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等。在众多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羌族传统文化、礼仪、社会生活态势的梳理,如何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存在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民俗艺术物化内容的单体式研究等。然而,对于羌族造物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形成产业化等的相关内容还没有较全面的研究。

2.2羌族文化的表象特征及内涵寓意

羌族从物质化的生产、生活到精神化的娱乐、信仰、艺术等,都体现出羌族民俗、造物与社会发展同生共融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在不断的造物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性特征和美学价值[6]。羌族民俗及其造物文化见图1(图片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福客民俗网)。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7]。造物文化一直是世界各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而各民族的造物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生活中,普通民众也在物化的载体中感受到“民族梦想与民族精神”。羌族造物的发展改变着羌族文化,其社会化、生活化的延续也影响着文化特征的演变。多角度展示和剖析羌族民俗和与之伴生的造物形式、精神理念,并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展呈,传承了民族文化精神,在传统中发展、构建了符合民族文化并反映当代文化的核心思想。

3基于羌族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

羌族造物文化的社会服务性是羌族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切入点。在具体设计时应强调利用原始的质地和形态来使设计回归到原点[8],应重点梳理羌族民俗艺术与造物文化的辩证关系,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让羌族文化立足当下,“活态”发展,在设计中凝聚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贯穿时代的文化风貌,形成一种融合型文化潮流[9],这同时也是令文化产品设计具有独特性与本土性的关键。

3.1羌族文化产品的概念模型设计

羌族碉楼、羌笛、白石、羌绣等是羌族“活态”的物质载体、标志性符号,其历史演变记载了羌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特别的地域风情、人文特征、生活内涵展现了羌族人民的习俗和文化观,也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中各环节、各因素、各群体之间的特别关系。在进行设计概念提取时,应充分尊重羌族碉楼、羌笛、白石、羌绣等造物文化的非物质属性、符号化特征;立足羌族文化的传统性,在尊重羌人特有的生活、环境的同时,紧跟时代脉搏,从创新思维出发,利用语意研究等方法将羌族文化诠释出新的概念模型,让其在现代生活语境中找寻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设计点,如将羌笛、羌绣进行创新思考和符号解码后产生的概念模型,见图2、3。

3.2羌族文化产品的研究方法

在文化识别上,以羌绣为例,可概括出其图腾崇拜、尊重礼仪、关注自然等文化属性,其实用价值与保存价值等体现了生活文化特征,这同时也彰显出对羌族文化的认识与研究需要尊重羌人特有的生活环境。研究中可找寻各种可能性因素加以概念、形及意的提取与评估。在文化诠释上,意在借羌笛、羌绣等文化产品的开发来思考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深入到文化与产品设计的最佳融合与发展的方式。在设计思路实施上,可从羌绣等文化的外延及内涵语意的角度来进行描述,从中选取“自然、民族”等语意再加以具体设计扩展,以期体现当代消费者追求时尚、简约的产品诉求。

3.3羌族文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设计性思考的核心概念包含了科技、商业和人[10]。羌族文化产品的设计流程为设计环境调查、交互内容架构、设计概念图化、设计产品实施4个阶段,见图4,以羌绣为例研究时,查阅和了解了羌族人的服饰特征及羌绣的艺术形式,并据此设定出羌族文化产品适合的人物角色为热爱传统文化、追求时尚的年青人,使用情景为家居环境等。设计出交互内容架构后,用线式草图将设计构想快速地表现出来,并通过反复讨论及评估挑选出适合的构思加以效果图制作,并与主题反复比较。这里展示的只是羌族文化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部分内容,要完整实现从概念模型到产品实体,还需经历反复的市场评估与试生产等。不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共性思路和方法。

4结语

产品论文范文3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

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

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即下式:

Ⅱa1600c+400v+240m+160m=2400

Ⅱb400c+100v+60m+40m=600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

第三,把奢侈品概念引入生产领域,可以研究在产品过剩时期的生产发展方向。现在看来,一个社会的产品供求情况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产品严重短缺的类型;(二)产品基本满足需要或者说产品过剩的类型。产品短缺时代的典型样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什么产品都短缺。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各种商品都短缺,实行凭票限量配给,据说广东的消费品票证发到40多种。在短缺经济的末期或者说即将过去的时期,不管生产什么产品,哪怕产品的质量不太好,不要紧,有的是市场,都会一卖而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短缺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个人都不是生产决策者,看着市场上产品严重短缺,你也不能组织生产来供应市场,因为你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经理,都没有生产决策权。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实质是向企业和人民放权,企业可以拥有一点生产决策权,企业生产观察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态势,生产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市场。个人拥有了生产决策权,可以办个体户进行生产市场上短缺的产品。生产发展了,个体户就开始雇工,逐步变成了私营企业。广东的企业和个人用广东的粮、珠江的水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一下子销售到全国,占领了全国的市场。于是广东经济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都拥有生产决策权,不再由上级计划部门管理。必要生活资料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金要求不高,只要有简单的设备和少量的投资就能组织生产,于是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必要生活资料迅速得到满足。

大约1997年秋季,中国的产品第一次从短缺向过剩转化,不少产品出现了过剩,不少生产设备出现了闲置,工厂开工率不高。然而,我认为中国遭遇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即某些产品的短缺与另一些产品过剩并存;不是绝对的过剩,即大多数产品过剩。在90年代后期,人们生活迫切需要的住房、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商品,还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

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结构性过剩正在向绝对过剩过渡,越来越多的产品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比如,轿车生产能力闲置可能达到30%,制药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严重,许多企业开工不足。18种工业产品设备闲置。小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3.5%,发电能力设备利用率10%,微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13.4%,照相机胶卷能力利用率36.1%,化学原料药能力利用率为37.4%,房间空调器能力利用率33.5%,复印机能力利用率34%,农药能力利用率36.1%,日用精铝制品能力利用率31.3%,微波炉能力利用率38.5%,录像机、洗衣机、内燃机、汽车、彩电、金属切削机床、油漆能力利用率在40.3-48.6%之间。在生产资料和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甚至过剩,出口又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生产还要不要发展?如果要发展,路在何方?我认为,重要的出路就是组织生产奢侈品。

三、转变奢侈品旧观念,调整低收入政策

把奢侈品作为生产的方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奢侈挥霍生活的物品,工人阶级过着清贫的生活,与奢侈品毫无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这就必然会消灭奢侈品生产。我认为,这个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不能把奢侈品看作是资产阶级专用的商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先富裕起来群体使用的消费品。随着奢侈品生产的发展,奢侈品就会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比如轿车,解放前轿车是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专用的奢侈品,老百姓用轿车做梦都不敢想。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轿车也只是政府、企业等单位公务使用的交通工具。私人使用的轿车极少,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轿车看作是奢侈品,而不是必要生活资料。21世纪初期,中国改变了轿车生产政策,中国的轿车生产大发展,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1999年为0.34辆,2006年为4.32辆,7年增长12.7倍。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汽车时代。根据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标志着轿车进入家庭,中国已经达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阶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7000元,相当于意大利、澳大利亚。广州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上海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这标志着轿车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条件已经满足。不但中国正在进人汽车时代,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后汽车时代,即消费个性化,汽车定制时代。要求汽车企业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时代。这表明,轿车作为一种奢侈品正在退去奢侈品的色彩,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事实上,最近10年来,许多耐用消费品正在迅速进入中国的家庭。随着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奢侈品逐渐变成必要生活资料,不再被看作奢侈品,而成为必要生活资料。

产品论文范文4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政府可以有多种方式从企业获取所需技术。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如全支付拍卖)和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如图洛克竞赛)是两种常用的方式。政府应用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时,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能够保证获得政府的采购合同。政府应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时,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不能保证获得采购合同,但是获得采购合同的可能性最大。在企业投入技术研发之前,政府部门除了要决定具体的采购方式之外,还要确定公共支出的具体分配形式(是采用单奖励竞赛还是多奖励竞赛)。政府选择单奖励竞赛时,把所有的支出提供给竞赛中获胜的企业;选择多奖励竞赛时,会把租金分成多份,让竞赛中没获胜的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政府投入。这两种不同的租金分配方式对参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进而也影响了政府实际获得的福利剩余情况。因此,政府部门该如何选择最优的采购方式以及该如何确定租金分配形式,给企业提供足够的激励,就成为了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政府在选择最优采购方式以及确定租金分配形式时,要考虑如下的一些因素。首先是参与企业的数量以及具备的研发实力,一般来说,参与企业的数量越多,研发实力差别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政府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福利剩余。其次,政府还要考虑到实际技术采购过程中,能否充分了解企业提品技术信息的问题,一般来讲,政府部门作为采购者想要完全了解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信息是不可能的。以上因素对政府选择采购方式以及确定租金分配形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会建立模型分析不同竞争方式下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然后,讨论政府通过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获取技术的实际效果。研究过程中,假定政府部门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选择”机制来揭示居民的公共偏好,即了解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信息,但是对投标企业产品技术优势了解得不完全。在创新竞赛中,参与企业包括一个高研发能力的企业1以及两个具备相对较低研发能力的企业2和企业3,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各企业之间研发能力信息完全。具体过程如下描述:在第一阶段,政府部门根据居民实际需求确定租金额度以及租金分配方式;进入第二阶段,企业对租金价值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投入研发,提出产品的解决方案,假定参与企业之间信息完全,即了解彼此对租金价值评价的结果;进入第三阶段,政府部门评价企业提供的技术,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获取所需技术。

2政府租金分配与企业的均衡策略

本文将讨论四种不同的租金分配情况下投标企业的均衡策略问题。根据前文,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企业1与企业2、企业3相比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假定企业2和企业3存在对称均衡解,三个企业之间信息完全,即能够获得其他企业研发能力的信息。

2.1情形1: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此种情形下,提供最高技术优势的企业获得租金的可能性为1。

2.2情形2: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同样在完全偏袒竞争条件下,政府部门还可以将同等额度的租金一分为二,使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获得较多的租金,剩下的两个企业中提供较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奖励。政府设立两份租金的条件下,投标企业提品的技术优势如图1所示(令v=20)。α值越大意味着企业1的研发能力比企业2和企业3越高。保持λ值不变,α增加时意味着企业2和企业3获得最大份额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业2和企业3愿意提品技术优势会较低。当α=1时,三个企业研发能力相当,为了赢得最高租金所提品的技术优势也相同;当α较高时,λ值越小意味着第二租金价值越大,因此企业2和企业3均会增加努力程度以提高获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迫使企业1提供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以保证自己可以获得最高租金。

2.3情形3: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政府部门采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激励参与企业,在设立一份租金的情况下,各个企业获得租金的可能性为。

2.4情形4: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同样是采用不完全偏袒竞赛形式,若政府部门决定将同等额度的租金一分为二,把λ(0.5<λ<1)份额的租金作为最高额度奖励,1-λ份额的租金作为第二高额度奖励。应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条件下多奖励竞赛方式时,企业提品技术优势如图2所示(令v=20)。保持λ值不变,α增加时意味着企业2和企业3获得最大份额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业2和企业3愿意提品技术优势会较低。当α较低时,企业1为了提高获得最大租金的可能性,必然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当α较高时,随着λ减少,第二租金价值增加,企业1必然会提供更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以提高自己获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企业2和企业3为了同企业1竞争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3政府技术获取效果

假定政府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获取所需技术。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指的是采购者会参考以往的合作关系以及投标企业的专业经验等因素,不对最低竞标价格的企业做任何承诺,而是根据产品的技术特点、企业信誉等因素制定一系列的评分规则,分别对各个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测评,根据评分结果自主决定采购合同归属[14]。Engelbre-cht-Wiggans等通过实验证明了当投标者数量较多时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能为采购者带来较大的期望剩余,因此,本文也借助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来描述政府采购过程。根据前面的假设,企业1研发能力较高,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且研发能力较低,政府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采购所需的技术,比较图3~图6,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如果政府决定采用多奖励竞赛,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其他企业(α较大时),同时最大租金价值所占比重较大时(λ较高时),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可以使政府获得较高效用;当企业1研发能力与企业2和企业3相比占优的程度较低(α较小时),同时第二租金价值所占比重增大时(λ较低时),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可以使政府在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的效用(见图3)。结论2:如果政府决定采用单奖励竞赛,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企业2和企业3时(α较大时),不完全偏袒竞争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效用;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超过企业2和企业3的程度不高时(α较小时),完全偏袒竞争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效用(见图4)。结论3:若政府已经决定采用完全偏袒竞争,与单奖励竞赛相比,第二租金的引入将会使政府在最终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期望效用。同时,随着λ值的减少,第二租金给采购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增加(见图5)。结论4:若政府决定采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只设立单个租金方式将会使政府部门在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期望效用。同时,随着λ值的减少,第二租金的引入给采购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减少(图6所示)。结论5:在技术采购阶段,政府获取的期望效用随着企业1与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差异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超过企业2和企业3的程度不高时(α较小时),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能为政府带来最高的福利剩余;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企业2和企业3时(α较大时),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能使政府获得最大福利剩余。

4研究启示

(1)与企业技术创新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影响企业研发努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科技投入政策。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选择参与企业的数量,即使市场上存在多家具备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政府也可以仅仅选择两到三家企业,把有限的科技投入提供给研发能力较高的两三家企业,鼓励其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在提供较大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更愿意投入技术研发,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2)政府选择采购方式的过程中,除了以上讨论的竞赛方式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选择招标拍卖方式、竞价谈判方式或者是直接委托企业研发的方式获取所需技术。此时,政府制定采购政策要考虑到参与企业数量、研发实力、企业间可能发生的技术溢出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技术研发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通过技术采购,鼓励企业积极研发,参与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一般来讲,在不同的行业要使用不同的采购政策。如本文所述,如果行业中存在三个能力有差别的企业,当高能力企业的研发实力稍微高于另外两个企业时,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能为政府带来较高的福利剩余;当高能力企业的研发实力远远超过另外两个企业时,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能使政府获得较高福利剩余。(3)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主体是公共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型的企业。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在研发过程中与公共科研机构进行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在研发过程中从公共科研机构吸收利用新技术,这对推动新技术扩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下进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可以明显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使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研发实力。

5结语

产品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产品设计价值工程人性化价值观

前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位的上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甚至是“情感的交流”,这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与盲点,大多数企业以引进为主,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模仿,造成设计理念上的失衡与同类型产品的同化。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系统进行分析,有利于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已渗透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产品循环体系,要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经济、人文、社会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致力于人类生命环境的改善与发展,使产品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工艺,以最省的用料在短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即以最低的成本费用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设计要涉及到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销售,是以经济性作为保障的。当产品的综合质量好而价格过高时,大部分消费者不敢问津;当产品价格低、质量差时更不会赢得消费者。因此,如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取利益和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双向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工业设计融合运用价值工程的新的理念。

价值工程VE(ValueEngineering)是工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应用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独特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分析,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可靠性等各个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分配各种原材料,探求和采用新的、成本低的变体,节约各种物化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与成本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构筑了价值工程的基本框架,为提高产品价值的终极目的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高,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了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现有的生产及技术条件下,提高功能与降低成本具有二元对立性。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时间段内,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和谐格局。但科学技术是一个流变的概念,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种表面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谐格局会随之而改变,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技术较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里,功能与成本的系数比高于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工业设计师应遵循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尽可能的满足二者的动态平衡,建立成本及功能的共同的精神指归——“以人为目的”,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人,旨在通过生产技术手段把人的创造思维转变为实体的产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探讨产品所蕴含的人性化设计观念和根植于时代特性和地理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产品更合乎人性,使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更为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人性的意义就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合乎时展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产品与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产品内涵的延续。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现代设计师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物质材料,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来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够把握社会文化结构需求的趋势与变迁,使相应的产品与之相契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1人性化设计观念

人性化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设计应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地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类生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正是人类总体设计上的失衡,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了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恶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2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都对产品设计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文化价值。因此,设计应符合文化的时代及全球信息化的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3、产品设计中彰显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作为“工具”,已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象征物。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转化中,产品作为设计师思维物化的产物,作为传达给受众的一种使用符号,使得设计活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了纵向联系和横向承接的作用。无数的设计实践证明,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有着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

3.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在获得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相互疏离。甚至西方国家在20世纪还推出了“有计划的废止”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在设计上竭尽所能,不断推陈出新,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来刺激消费,创造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最终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今日全球性问题,使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大量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大量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产品创新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准则已深入人心,环保消费已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几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设计理念,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交互。

3.2科学技术的物化

任何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技术基础的总和,以及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品设计的全面更新,引导产品创新跨向新的平台,而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又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二者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但是,人类要接受这一种巨大的资源,把这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设计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巨额的资本投入,都需要经过这“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与制造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使设计观念和设计语言进一步演进,使艺术畅想进一步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使人类的创造、想象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综上所述,站在价值系统的角度研究产品设计有助于综合的考虑设计、制造与生产等各个周期的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社会因素,促使新生代的设计师在理性层次上思考产品创新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更能引起使用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建启,李君华.新论工业设计融合价值工程的理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

产品论文范文6

1.1类型学设计方法

类型是具有某一特征或属性(类特征)的事物形成的集合,类型学则是以类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适用于解决变量与过渡性问题。采用原型类型学方法的思路为:类型收集(具象)—原型提取(抽象)—形式创新(具象)。

1.2类型学与产品风格设计

产品风格可理解为:针对产品的计划、规划和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活动特征,或最终由产品表现出的形式特征。产品风格是人们造物经验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固定表现模式,体现出文化、经济、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转化为产品造型。结合类型学方法,产品风格设计也将遵循造型—风格原型—新造型的路线。

1.3产品风格原型

原型的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是指能代表类特征的最本质形式。瑞士心理学家CarlG.Jung认为,原型是由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本能产生的意象,具有世代积累的活动方式和经验的遗传痕迹。AldoRossi将CarlG.Jung的原型说引入建筑类型学,提出原型是人类心理经验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产品风格原型是代表类风格特征的原始形式,承载着类风格特征的形成规律和法则。对其提取和转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格的分类及类风格特征的明确能促使原型的提取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2)CarlG.Jung认为原型转化为有规律的造型,AldoRossi和O.M.Ungers都偏向从形态学角度提取原型(例如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主要以产品造型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还原为基本几何形的构成法则,包括形状、比例、组合规律等;

(3)对风格原型的转换要以遵守原型内在法则为前提。

2产品风格创新设计

2.1产品风格的分类

AldoRossi认为,事物因各自的特征被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类型中寻找原型的做法更具针对性。因此,产品风格的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要解决分类问题。结合认知类型和文化类型对产品风格进行分类。而产品样本的选择要与表1中相应风格的认知类型、文化类型和类特征相符。

2.2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与转换

2.2.1原型及可能形态的提取

结合设计形态分析法提取产品风格特征。设计形态分析法由荷兰学者Warell提出,常被用于提取产品风格的显性特征,其应用如下:分解产品造型的设计元素并逐一列举造型特征;制作产品造型特征评价的调查问卷并打分;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产品风格中表现力较强的造型特征,通常某项产品造型特征的最终评价值为该项所有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2.2.2原型转换

采用形态分析法实现原型转换。形态分析法最早由弗里茨•扎维奇(FritzZwicky)提出,是对某一问题中各因素的可能组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从中评估最佳方案的方法。形态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生成原型可能形态的所有组合,突出原型的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促进原型的深度转换。

3实例

3.1风格类型选择

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北欧设计师擅长将温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实用功能融入现代设计,设计了大量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体现鲜明北欧风格的产品,为相关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2产品样本选择

以北欧风格的电水壶为例。从网站、书籍和期刊上搜集了64个北欧设计师的作品样本,经专家筛选后剩余30个样本。

3.3风格原型的提取

结合北欧风格的类特征和专家对电水壶样本的造型分析,可将电水壶的造型设计元素分为壶身、壶嘴、壶盖、把手及其位置5部分,各自对应的显性特征共21种。制作电水壶设计形态分析问卷,让25位试验人员(男11位,女14位,其中18位具有设计专业背景)根据5点法进行打分,若某一样本的该项特征表现为很强,则打5分,很弱则打1分,无该项特征则打0分。

(1)造型特征。造型特征中有10项的评价值总分超过平均值,表明这些特征具有较好的普遍性。为便于研究和进一步突出造型特征的代表性,取总分超过均值20%的特征作为试验对象,共7项:壶身直筒型(78.6);壶嘴三角型(88.4);壶盖与壶顶平齐(71.4);凸出壶顶(70.4);壶盖抓手独立(76.6);把手为C型弧线(72.2);把手在壶身一侧(130.6)。

(2)产品样本。产品中有14个样本的造型特征评价值总分超过均值,表明这些产品样本基本体现了较一致的风格特征,而样本27是特征表现最强的产品。对以上7项代表性特征进行离散度分析,用来比较特征在样本间的分布状况,分布和性状偏向稳定的特征即为原。“把手在壶身一侧”的标准系数最小(32.8%),表明其在样本中的分布和性状最为稳定,壶嘴三角型次之(48.0%),壶盖与壶顶平齐和壶盖凸出壶顶的两种特征的分布较为平均也较不稳定(62.2%),把手为C型全弧线的标准系数最高(70.6%),表明其分布和性状最不稳定。

4结论

类型学中的原型具有遗传性、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为产品在风格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意象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类型学方法对产品风格的分类加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类型学方法中的原型提取和转换对产品风格的继承与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作用;

上一篇公司论文

下一篇大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