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例6篇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1

初唐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言外之意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在于由外而内的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抒发诗人思想,可谓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痕。巧者则有情于景,景中情”。

在抒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悲凉之情。“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思乡这一焦点的。其中,诗人注重士卒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把士卒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士卒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在保卫家园,建立功业时,士卒一往无前,“争”做勇士,豪情万丈;可是在面临即将出关时,想到远离亲人和故土,不免“回”首看看生养自己的地方,充满留恋。这首诗描绘了士卒保卫家国的豪情与思念故乡的柔情,这对矛盾情感和谐统一,使士卒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特点

一、山水诗和谢灵运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二、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阴峰”指北山,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十二句,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石室山》中的“清旦”,《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一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又如《道路忆山中》,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田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图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无奈,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月流逝,诗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抛出生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行,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版)[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09.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3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探究练习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诗作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探究练习

1.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柴晓山/供稿】

参考答案

诗作一:

1.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4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5

摘要本文对盛唐时期的江西籍诗人綦毋潜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描述,认为綦毋潜的诗歌善于题咏寺庙道观,在山林景致之中传递隐逸情趣;赠答诗作中亦常借山水景物抒发隐士情怀。整体诗风清幽峻秀,与王维诗风相类。

关键词:綦毋潜 隐逸情趣 清幽峻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江西曾在两宋时期占据了重要位置,诗词文大家辈出。清李《南园答问》就说:“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世执牛耳。”而这种文学冠带江南的盛况景象早在初盛唐时期就已经开始酝酿,当时的诗人虽少,却与中原文化、主流文学呈现出交汇融合之态。綦毋潜就是其中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字孝通,行三。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康)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

“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终著作郎。”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五录其诗二十六首。

一 隐逸情趣的诗歌内容

綦毋潜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本人的生活和性情。他徘徊于仕隐之间,既奔波于科场仕途、广泛交游以求进取功名,又出入于佛院道观以追求精神信仰和生活情趣。故友人的身世与遭遇以及幽寂之景成为其诗的主要内容。其寺观诗和赠答诗各有特色,却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隐逸情怀。

綦毋潜诗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些题咏寺庙道观的诗,共十二首。这些诗中所题的寺观很多都在江南一带的山林之中,如,鹤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县黄鹤山下,招隐寺在今江苏丹徒县招隐山,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龙兴寺在今江苏苏州市,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山上,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的天竺山上,都是寻找幽寂之景的最好去处。诗歌中描绘了寺庙风光,在寻找诗歌题材的新质方面,綦毋潜算是比较早的一位诗人。其诗不仅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而且常常表现出对宗教的兴趣。如《题栖霞寺》一诗,在描写寺庙景物的同时,还写到对佛教圣地的敬畏和向往,表达对佛理的参悟:

“南山势合,灵境依此住。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首二句总写栖霞寺位置,中间八句具体描写庙宇依山而建的宏伟气势和神灵护佑的庄重森严。“天花”即天女所散之花,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用散花来试验菩萨和闻声弟子的道行。天花散到诸位菩萨身上,即皆坠落,散到闻声弟子便著身不坠。天女说:“俗习未尽,花著身耳。”“水月”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这里比喻一切虚幻的景象。“天花”二句描写诗人对佛理的参悟所达到的境界。末两句写身处此间的感受,表达出愿皈依佛门的想法。而綦毋潜对道教也比较感兴趣,《茅山洞口》所写的“华阳洞” 在今江苏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诗中写到: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前六句写探寻华阳洞的曲折。华阳洞遥遥地就能看见,仿佛就在云端,可是曲曲折折一直寻找至月光倾泻之时。诗人不禁感叹“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要修道成仙不容易呀。

綦毋潜的寺观诗既有山林景物的描绘,也有浓厚的寺庙道观气息,与一般的山水作品还是有些不同;虽然也涉及到禅理佛学和佛教术语,但又不属于传扬佛理的宗教诗。它们是文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摩山水之间的寺庙道观的精神产物。綦毋潜的经历就很典型地反映了寺观诗的一定的特点:一方面,他汲汲于功名,曾落第又再考取过,因失意又辞官隐逸,后又由好友的推荐而去拜谒权贵;另一方面,他出入于山林之中,与僧人道士交往,在诗中谈佛论道,在泛游山水之间,流连隐逸情趣。

綦毋潜交游甚广,王维、储光羲、李颀、高适皆其好友。联系友人诗中反映他的落第失意、弃官归隐、宴饮会友和拜谒求官等活动,其交友显得比较现实,有汲汲于功名、功利的一面。现存十一首赠答诗,或写友人的官场遭遇和性格,或写对友人的同情、勉励和欣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文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而最有特色的是在赠答诗中用写景表达隐士情怀。《送储十二还庄城》中的储十二即储光羲,开元十四年与綦毋潜同榜进士,以田园诗见称。诗作描绘了储光羲居所周围的寂静环境:

“西坂何缭绕,青林问子家。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鸦。寂历道傍树,原上霞。兹情不可说,长恨隐沦赊。”

前六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储光羲所居环境的清静安详,末二句慨叹隐居者渐少,表达了对友人超然于尘世的推崇和欣赏。知音之感在欣赏友人的居所之清幽中表现出来。《题沈东美员外山池》则是这样写友人的: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沈东美是沈期之子,唐肃宗时任司勋员外郎。诗中赞叹沈氏的山池如仙境一般,更赞美山池主人随缘自适的隐居生活。三四句借“鱼乐”、“船行”表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五六句运用 “秦人”和巢由的典故,表达上显得文雅典重,是典型的文人间的酬唱应和之作。这两首诗歌一重在描写景物,一重在抒发友人逸情,但都落实在“隐”字上。王维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有“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之句,称綦毋潜为“东山客”,典出谢安,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后因以东山指隐居。李颀诗《题綦毋潜校书郎别业》称綦毋潜“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都是将綦毋潜描绘成隐者形象。

二 清幽峻健的艺术风格

殷《河岳英灵集》评曰:

“潜诗屹峭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方外”即“世外”,谓超然于世俗礼教之外,后因称僧道为方外。《唐诗纪事》卷二“綦毋潜”条引殷语:

“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已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

文字虽颇有不同,但对綦毋潜的总体创作特点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内容上善于描写清静冷落的佛门寺院、山林景致,诗风上清幽峻健、清秀脱俗。

《春泛若耶溪》是綦氏代表作,最见出其艺术特色和艺术功力: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漫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诗篇在游赏景物,即所谓“动观”中引出人生思考,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真意。乘着晚风泛舟若耶溪,一路上,转西壑而望南斗,薄雾渐起,月亮在林间渐低渐远,幽美的景致随着行舟不断变化,就像世事茫茫,徒劳伤神,只有随遇而安,人才会恬淡优雅起来。“生事”两句,因泛溪而生幽隐之心,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闲的隐逸山林的生活。夜景幽深而不荒寂,静中含动,迷蒙飘渺,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满足感,使全诗情致幽淡,意境幽远。此诗写景手法类同于谢灵运移步换景式的写法,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感。而《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在写景中充满了佛门气息: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二句写禅院座落在山顶,它远离尘世,宛如仙界般清静。三四句对仗工整,具体写禅院的高远清静:寺塔高耸入云,从低处看,仿佛是塔影映挂在清朗的天空,钟声悠扬持久,仿佛与悠悠的白云共奏乐章,写景入幽出朗,充分体现出綦毋潜诗融合深幽与峻健的特点。五六句进一步从近处描写禅院环境的幽静和静修焚香的虔诚。末两句写修行得道的境界,希望能留住西方达摩祖师自天竺而来的大驾,达到轮回中人道和天道的永远光明。整首诗选取的景物很有寺庙特色,塔、钟声、观室、焚香配以影、清汉、白云、空静等字眼,意境清幽宁静。而《宿龙兴寺》则在描写寺庙独特的景观物件时,还更多地写到诗人自己对佛理的参悟: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首二句点题点得巧致,不说留宿,反说因流连此地而“忘归”,忘归的原因是“松青古殿扉”,是此地环境的清雅和佛门的清静。三四句暗用典故,又似描写寺中夜景,真是入化无痕。后四句在不懂佛教之人看来是很美的写景之句,但“青莲”、“天花”等皆为佛教语,尤其未二句,美轮美奂的花鸟飞舞的景致暗含佛理,令人仿佛坠入佛教圣界。全诗内容没什么独特处,但能很好地将写景、用事、佛理三者融汇一体,这便与众不同,清秀而脱俗了。李颀诗《送綦毋三谒房给事》中描绘綦毋潜的形象是“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一派虔诚与超脱,倒可以为本诗作注脚。清代杨希闵在《乡诗摭谈》中评论綦毋潜:“清回拔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对其创作风格作了准确的归属。

綦毋潜与王维诗风接近,但也有所不同。王维能在松林清泉、独坐鸣琴之中体味佛理,诗中的禅味很浓,体现着纯正的中国文人的审美情味和深厚的禅学功底。王维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正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极富诗意地传达出来。而綦毋潜则超越不够,他要附着在寺庙风光的描绘上来参悟佛理,显得有些“粘”。其诗常按照先写寺庙景观再抒情的顺序来写,与谢灵运的写景手法更接近,景与情的完全融合稍有欠缺。这可能与綦毋潜思想上更现实些有关,綦氏更像一位在盛世中积极进取的士人,一方面现实地追求功名仕进,另一方面采取事佛道的精神志趣和生活方式,故其创作上虽然接近王维,却没有王维做得好。

另外,王维的诗语言浑然天成,而綦毋潜很讲究诗句的对称美,即使在古体诗中也大量运用对仗,字词和句法结构经过精心选择。如《题鹤林寺》题写鹤林寺周围的庄严环境。诗共有十二句,只有最后两句没有对仗,而前十句全部两两相对,形成五对对仗工整的上下联。如下所示:

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

如果再细加分辨,这五联诗的句法结构各不相同,韵律节奏也不相同。如,一二句和七八句由双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一、二节拍;三四句由单音节名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形容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诗意更复杂,结构变化为双层结构;五六句由叠音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二、二、一节拍;九十句由副词加动词加双音节名词加动词构成句子,节奏为一、一、二、一节拍。同样的对偶和句法变化在《题栖霞寺》等诗中也能找到。

诗作内容上的多“方外”、“桑门”决定了綦毋潜诗的总体风格。其诗意象多为溪水山林、烟霞岩壑、寺庙殿塔,常用花、春、空、幽等字眼,意象选取见其清秀俊雅的审美倾向。故诗虽多写寺院禅房,却又实在有着人间烟火、盛唐气息,试看“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一川花送客,三月柳宜春”、“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不是昏暗寂寞的僧侣生活,分明是灿烂无比的春天之景,与那盛唐的青春气息遥相呼应。

参考文献:

[1]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7年版。

[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65年版。

[4]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6

高中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两个比喻说明了学习能使人提高和发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阐明只要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就不会有过失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两句阐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力量的道理。

5.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说明为学之人无论条件多么好都不能急躁的句子是“,

”。

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大量财物而又不知道珍惜,将珍宝视同废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掠夺财物一点都不放过,使用起来却肆意浪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人们不仅要哀叹前人失败的教训,更要以前人为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歌乐之声的凄冷、幽怨,表达诗人内心的感伤。

1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船只之多、人马之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感叹与茫茫宇宙相比,人是多么渺小。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诫人们不能有丝毫的贪心,不能觊觎身外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经?氓》中斥责男子违背誓言、始乱终弃,揭示多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18.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坚持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宁愿牺牲生命或流落他乡也不能容忍谄媚之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屈原在《离骚》中借穿戴的服饰来表现自己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句子是“,

”。

21.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难以越过。

22.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本写地势十分险峻,后来形容一个人有万夫不当之勇。

23.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描写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以此衬托诗人落寞、悲壮的心情。

2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暂停,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却表现得更加充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表现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6.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迷和冤禽,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李煜在《虞美人》中运用比喻句,形象表现自己的愁思如春水汪洋般恣肆、奔放地倾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写人生恍如一梦,何不以酒祭月,脱却苦闷,获得精神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英雄人物跃马扬鞭、驰骋疆场、横扫千军的风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有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悲叹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教导人们对待“知”和“不知”要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阐述学习和思考要有机结合的辩证关系。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同时认真反省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阐释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强加于别人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说明常常招致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表现乡人凡事依靠当权者,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浅薄消极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静心思考宾客们违心地赞美自己貌美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两句表达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奖罚要一视同仁的观点。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规劝圣上以史为鉴,说明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句子是“,

”。

1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表明自己临危受命,深感任务艰巨而又光荣伟大。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醒圣上要征求、询问治国良计,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言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桃源的宁静、百姓和平安逸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对社会状况一无所知。

15.韩愈在《马说》中揭示虽有千里马之志的人却遭受侮辱埋没才能的悲惨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表明自己不在乎房子有多破,只要品德好,精神上感到满足就够了。

17.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隐居生活没有繁杂的世俗事务干扰、清净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小石潭溪身曲折蜿蜒、忽隐忽现的特点。

1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两句描写岸边和小洲上的花草,流露出喜悦之情。

2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古仁人自比,抒发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表现了自己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精神。

2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作者情趣的“,”两句,常被后人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的品质表现自己在官场上保持高洁的品格,绝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把读书学习当作最大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曹操在《观沧海》中用“,”描写山水美景,表现大海的雄伟辽阔、气势磅礴。

27.陶渊明在《饮酒》中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悠然闲适、超凡脱俗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两句,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30.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描写长江两岸地势的阔大,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3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景抒发人在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思归、盼归的浓浓乡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两句,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3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向远方朋友遥致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李白在《行路难》中的“,”两句,用比兴手法,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

36.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积极用世,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高唱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杜甫的《望岳》中写时已薄暮,诗人望岳不止,蕴藏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杜甫在《望岳》中表现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杜甫在《春望》中以物拟人,睹物伤情,表达亡国之悲、离别之苦,体现爱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杜甫在《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诗人搔首踌躇,表现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衰老的悲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眼前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景象美丽而广阔,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设置典型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写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和伤感,表现战友间的深情厚谊,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47.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句,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道理。

49.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面,表现其生活的艰难,流露出同情之心。

5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描写早春美景,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给人以清新之感。

5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死伤惨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含蓄地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希望朝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杜牧在《泊秦淮》中借对“商女”的愤慨,间接讽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醉生梦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想象与妻子团圆时的美好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59.李煜在《相见欢》中以麻丝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将军彻夜未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晏殊在《浣溪沙》中用“,”两句,形象地慨叹岁月匆匆离去,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

6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两句,告诫人们不能只为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6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随从武士个个猎装出发,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展现壮观的出猎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以魏尚自喻,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以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展示自己旷达的处事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