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例6篇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 优势 困境解决途径

《普通高等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简称《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第一课堂和直接平台。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破解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一、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

(一)依据充分,职责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是符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央层面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具体规定的。

(二)了解情况,因材施教。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对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基本概况和个性特征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这有利于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契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如学文科的同学和学理工科的同学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在上形势政策课的时候针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归纳布置作业。辅导员可以让文科的学生通过小组组队表演诗歌朗诵、手抄报、小品等方式进行;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提倡创作电子杂志、绘画和手工模型等更符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思维习惯的方式,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融教于管,注重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知识的自觉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能够充分地发挥寓教于管的角色,在日常管理中自觉地把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融人到对第二课堂的活动指导和日常管理中。如形势政策课中,南海争端问题的内容较为抽象,辅导员就可以指导学生党到军营、舰艇、训练场中去开展参观交流活动,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性教育。同时,辅导员在第一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的问题作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思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把握动态,及时调整。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大学生的辅导员一般都相对固定,是在大学期间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者,有便利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能够及时检验学生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思路,致力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进而实现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二、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一)操作性的指引不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另一个作为专门、具体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却没有把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授课资格、课时、课程内容等基本内容予以明确。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平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老师的课程安排没有操作性的指引,作法不一。

(二)职称评审边缘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这两门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往往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研部门所辖老师担任,辅导员只能担任一部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许多辅导员拟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时经常遭遇到的难题是课时严重不够。这是因为其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形势政策课课时量极其有限,远远不能够满足评讲师的系列,且会制约高一级别职称的评比。

(三)教学任务确定性模糊。

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不是属于辅导员的一项必须的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较,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更像是一项兼职的工作。在许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辅导员的工作体制往往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白天坐班制。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般只能在晚上进行。致使辅导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四)教学安排被动特征突出。

辅导员在实践中往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后备师资力量,而在课程的安排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一般都是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教师。这种被动的课程安排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位辅导员每一学期都有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机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制约了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的统一排课,往往使辅导员所担任的教学对象不一定是自己日常管理的学生,不利于辅导员利用日常管理的优势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外,课件的制作和考试的方式、内容也统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划一的确定和操作,不利于辅导员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对学生实行针对性强、富有有实效性的教育和考核。

三、解决途径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严格依照《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辅导员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并依据《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中关于师资方面的要求选取、培养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常规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对于辅导员中级(含中级)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业绩,而对于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主要看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对于辅导员而言,评定为中级职称的一般已经从事专职、一线的辅导员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年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务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中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因此,对于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应该给予其担任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支持和扶助。同时,这也是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能够最终实现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副教授和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必由之路。

(二)细化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定。

学校层面的教务部门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排课、时间安排和形式权力下放到学院,即由教务处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研部门在教学大纲、师资培训、质量监控、科研平台搭建和考核等宏观层面进行统筹、监督和促进。目前,高校中学科差异和细分程度不断增强,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文科以及理科的专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果继续实行全校课件统一、试卷统一的作法,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失去针对性和动态性。因此,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间和场地,使辅导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寓教于管、以教促管。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集中、系统、规范接受社会先进性、文明性、进步性思想教育的群体,大学在校期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大学当中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骇人听闻的弑师事件、凶杀事件、泼硫酸等事件都向高校教育者,以及全社会发出了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警号。这些也深刻表明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辅导员应该积极地通过寓教于管,在学生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注意观察、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特征鲜明、主题深刻、教学手法多样等特点。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也已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特点。辅导员应该与其他专任教师经常性开展横向的交流并实现资源共享,如法学院关于一些社会上典型案例的收集可以为全部学院的备课资源;信息学院收集的视频或者设计的课件背景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外语学院提供的外文参考资源或者外国的电影、视频也可以相互参考使用。同时,教师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教师侧重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互动引导,有的教师侧重逻辑思维严谨训练。经常开展这些经常性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发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队伍的互补优势,也能为建设合理科研梯队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2

现实中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多数老师只能采取网络暴力或者忍气吞声。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自治权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

1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有失公允

目前职称评审可找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这些法律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规定得过于模糊,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制定本高校特有的评审标准,这些评审标准无疑是提高了职称评审的门槛,再加上这些标准年年都在变,缺乏稳定性,使得教师评审职称变得难上加难。职称评审本是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由于功利的驱使,教师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一起参加评审,势必会利用职权抢占指标。很多领导只是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没有“教”和“授”,却也想利用职权获得职称评审,不免使那些有优秀教学成果的老师感到不公。

此外,现有的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明确规定评审的条件必须是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获得一些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而对于教学成果方面却重视不够。J.H纽曼曾经提到“发现和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种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能做到科研和教学兼顾的教师并不多,这样的评审标准必然导致教师把精力全部花费在科研之上,使得科研与教学本末倒置,背离大学教书育人的初衷,还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的频频出现令人深恶痛绝,这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学术机制。由此看来,监督机制的介入迫在眉睫,必须用司法程序来监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这一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杜绝学术腐败现象,保证学术评价机制的客观公平性。

1.2正当程序缺失

对于职称评审程序方面的规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该《章程》对评审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职责、评审程序作了相关规定,从表面上看没有很大漏洞,但却让潜规则从幕后走上前台。《章程》规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专家学者构成。而从实践看来,学术机构官员化现象比较严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校领导,虽然他们也是学术精英,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混为一体定会让学术淹没于行政力量之中。而且评审程序的不透明更是让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摇篮。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公示不完善,比如答辩流程和评定依据都不公开,对于落选原因没有相关说明,《章程》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也流于形式,而且匿名投票不免会有很多人情因素出现。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种种暗箱操作,对那些埋头真正做学术的人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其次从学科分配上来看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在进入第二层级评审时,大多的评审委员都是“外行”专家,自然不能对参评者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判断。况且评审程序繁杂,评审时间有限,委员们都是走走形式,大体根据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第一印象就做出判断。职称评审应在具体的科研教学中做出动态评审,而不应只是一次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职称评审是关系教师权益的大事,不能只看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量,更要看质。要想保证职称评审的客观公正,就必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员的比例,增加“同行”专家学者的比例,让最有发言权的“同行”专家来说话,摒除“唯论文、唯科研”的评审标准,重视教学成果的考察,评选出既有科研又懂教学的“双师型”学术专家。

1.3教师权利救济途径不完善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我国对教师权利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诉讼和非讼途径。然而从实践来看,由于大?W拥有较多自治权,司法对其监督范围极其有限,很多事项教师不能通过诉讼来救济。职称评审虽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教师诉诸法院时,法院往往以“该项请求属于行政内部管理行为,法院不予受理”为由做出处理,因此,用诉讼途径维权很难实现。对于非讼途径,法律规定的主要是申诉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申诉受理机构,于是部门之间都相互推诿,教师申诉道路举步维艰,致使教师无处伸冤。而且,就算有教育行政部门来受理教师的申诉请求,教师申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本来就存在上行下效的关系,难免会有偏袒和不公,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专门的申诉受理机关,其处理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此外,立法方面对教师申诉制度的规定过于模糊,存在很多立法空白。比如接到申诉后是否处理的时间、申诉的处理期限等都没有相关规定。处理申诉过程中的说明制度、听证制度以及申诉后不服提起复核所适用的程序等方面都有待完善。此种状况导致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出现不合理的处理决定。有权利即有救济,在强调保障权利的法治国家中,救济途径不完善实属权利行使的一大硬伤。

2纳入司法审查是保障教师权益、建设法治高校的需要

我国立法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规定的不尽完善,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使得教师维权变得羸弱无力。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由于立法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使立法的发展不能完全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单凭立法来规范各项权力的行使不切实际,而司法监督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保障各项权力的行使都有法有据,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规范各项行政权力的行使。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不仅对促进教师的学术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防止权力腐败的最好方法就是权力制约权力。而司法审查制度正是这种权力制约精神的重要产物。司法审查是指通过审查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侵害的司法行为。既然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是具体行政行为,其必然要接受司法审查。当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诉诸法律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是对行政机关最为有效的监督。理论固然美好,而现实状况却颇有漏洞。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确立历时已久,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发展,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弊端滋生,其滞后性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例子已屡见不鲜,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解决职称评审中的弊病沉珂,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促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高校法制化管理,就必须洞察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诟病,对症下药,将职称评审和授予权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用司法手段来洗涤大学这一片净土。

所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迫切需要司法的介入。现代宪政理念普遍认为“司法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屏障”,诉权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相应司法救济的程度和范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权利保障充分性的标准。职称评审和授予过程中的标准不公、程序缺失、救济途径的不充分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在侵害教师的利益,损害公权力的权威性。为切实保障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权利,提高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透明和合法性,不仅需要立法方面加以完善,更需要司法监督的介入。任何不受监督的公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司法救济作为最公正最有效的救济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权益,杜绝学术腐败,防止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学术自由,促使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合法合理行使权力,做出使人信服的决定,切实使教师公平公正地参与职称评审。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重庆市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

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本文所说的高职院校,是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包括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有三部分:一是专兼职教师队伍,包括公共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及外聘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二是干部队伍,包括党政工团等各级非教师干部队伍;三是专职辅导员。从狭义上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指专兼职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性是其最大特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系统论和统筹学理论为指导,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进行研究。按照系统论和统筹学的思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职业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四是优化学校内部环境;五是改善外部条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师为本,依“法”治师,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充满活力、专兼结合、执行有力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二、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从学缘结构来看,高职院校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过低。根据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7年)显示,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5.25%、18.34%,远未实现教育部规定的到“十五”末基本达到35%的水平。第二,从职称结构看,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不合理,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很低,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者1870人,正高职称者238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29.35%、3.74%。第三,从能力结构看,虽然“双师型”教师数量快速增长,但仍满足不了需要。2007年,重庆市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占29.09%,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课程师资结构看,公共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不足。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有公共基础课教师1936人,占专任教师的30.4%,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4433人,占专任教师69.6%,比例偏低。

2.“能力本位”意识轻,“官本位”意识重。由于政治地位、物质待遇等原因,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能力培养与提高,“官本位”意识重。一些教师舍专业而奔仕途,或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其价值目标,不能集中精力于专业教研。笔者对重庆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7.1%的教师认为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教师待遇低,有36.6%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官本位”意识重和没有做到以人为本,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技能不强,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由于业务进修少,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现象依然突出,导致教学与生产实践相分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实践能力不足,必然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少。笔者抽样调查显示,在部级期刊5篇以上的教师占7.2%,发表3~5篇论文的教师占17.5%,发表1~2篇论文的教师占27.7%,未的教师占47.6%。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中,承担5项以上科研课题的教师占4.2%,承担3~5项科研课题的教师占10.2%,承担1~2项科研课题的教师占22.9%,未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占62.6%。

4.人才流失突出。重庆市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稳定,高级人才向优质学校、示范院校流失问题突出。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教师、高水平专业及学科带头人流失较多,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笔者抽样调查显示,有79.3%的被调查者认为 “专业基础课教师和重点专业骨干教师”流向了主城区优质高职院校。

三、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之策

1.树立师资队伍建设新理念。第一,树立以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为本的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突出师生互动,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教师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精力消耗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实践教学活动为本,在教师实做实训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锻炼动手能力,逐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坚持把实训效果作为考核师生专业课程教与学成绩的主要依据。第二,树立以质量为本的理念。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教学质量是实施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满足接受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的程度。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为本,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习实训质量,这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社会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树立教师能力以实践能力为本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要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培养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来制定、组织和实施。

2.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能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力过硬,并为社会所认可。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政工师”,因此,需要把培养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名师工程”。优化师资结构,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改善教师学缘结构。通过培养在职研究生和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来优化整个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尤其要提高品牌骨干专业、热门紧缺专业、应用类专业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力争尽快达到有关规定标准。第二,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第三,改善教师职称结构,提高正高级职称比例。

实施高端带动战略,启动“名师工程”。要以高标准制定名师标准和实施办法,从师德师风、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并由名师研究制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设计的制度机制。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质量。只有办出特色,才有市场竞争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倡导的办学理念。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开拓教师培训渠道,为品牌专业教师提供各类培训机会,落实培训措施,支持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顶岗作业和实践锻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一线高级管理者、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来完成的目标。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强化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

从政府来讲,一方面,应尽快出台有利于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训或挂职锻炼的政策。例如,政府可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对于到企业第一线或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优先或破格评聘高一级职称,并适当放宽评聘条件;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上与本科院校区别对待,把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文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实践教学成果包括到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实习实训指导和顶岗作业成绩,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对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成绩,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等。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4.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提高待遇,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一,要优化教学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要积极邀请知名高职院校的教授、学者和实践大师到校举办相关讲座或现场示范,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要提高教师待遇,拉开必要的收入差距。待遇的好坏、薪酬的高低,往往成为引导人才流动的“风向标”。劳动报酬要向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贡献多的教师倾斜,建立起教师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要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果挂钩的工资福利制度,以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实践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第三,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以“收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财政投入,提高高职预算教育经费比例,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有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过硬,绝大多数教师讲党性,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和“真讲”马列主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多年来一直强调仍未解决的老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职称结构不合理;平均学历偏低;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严重偏少;具有副高职称者不多,讲师及助教职称者则占大部分。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结构上先天不足,高层次的科研攻关课题和重大教改立项领军人物匮乏,整个学科建设受影响;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基本上均具有硕士学历。但这支队伍的专业背景相当复杂,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以非思政教育专业者占绝对多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理科专业出身,还有一些原来是行政管理人员,因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整体上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老教师在短时间内逐渐退休,这支队伍在教学科研上的“断层”问题日益严重。

(二)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且不均衡

从整体上看跟专业教师队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校际之间的科研水平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一些院校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数目达到历年的新高,但就质量而言,在专业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较少,专著、教材多限于一般出版社,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更为少见。

(三)培训进修机会不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教师队伍基数庞大及其他各种原因,与专业课教师相对比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少,培训交流机会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在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方面显得薄弱,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四)教师队伍中有职业倦怠情绪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制度,工作量标准高。高校的连续扩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课程设置的多次调整及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上压力较大,在忙于备课、教学之余,还要考虑科研达标、职称晋级等。同时,由于课时费收入低,缺乏创收的条件和手段等客观原因,在大部分高校中他们仍属于低收入群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工作热情降低,积极性减退,无心钻研本职业务,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体制

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教师选聘上岗制度,完善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建立教学检查和表彰制度,完善课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等,形成吸引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的良性机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效,同时也要考察其科研成就。考核结果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通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在全体教师中营造注重教学、追求卓越、增强竞争的气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度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学科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引到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上来,尽快明确自己的任务,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地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各高校要创设良好条件,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为载体,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思考和研究,使教师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学界最新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性的时代性和完整性。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与机制,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短期培训、社会实践、出国考察、挂职锻炼等措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大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访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研讨班和热点问题专题报告会,经常性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广大任课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各宣传教育部门、各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西部地区等开展社会实践、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四)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以正确的定位、充分的关心和肯定,在定编定岗、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进修学习等方面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用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图书资料、教学研究条件、现代化教学设施等问题,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在工资、课时津贴上给予适当的提高,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个高校中属较低收入者的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通过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队伍的稳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2005.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3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阵地,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或许有些不如意,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有一定影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教学效果应不断加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重视专业课而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专业化,师生比较低,教学方法、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此,应加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力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生的教学吸引力,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认为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寻求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途径。

一、学校方面

(一)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硬件设施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其次,应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教学经费上予以保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平等机会等。再次,应尽可能多地指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进修学习,督促其多与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特别是多参加学术会议、教学培训;还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和民情,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应吸引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从而逐步改善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

(二)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纪律管理

学风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面对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纪律,促使学风建设系统科学化。在学生纪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将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此外,要加强学校学风建设,还需要学校在制度上有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人力上加以保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完善教师考评体系,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个人学历、学位、职称提升的重大压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时,部分教师在课题申请及等科研方面的事情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对课程教学敷衍了事。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而职称对其个人提升十分重要,二者并不矛盾,且良好的教学是科研不竭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应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厚此薄彼的势头,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教师职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以敦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全身心投入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典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仅仅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乃至灵魂作用于学生,以达到说服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的活动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目的。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师德建设。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尤为重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评估期间,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学习,提高学历和学位,努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三)改革教学手段,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的需求。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促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然而,很多教师仅仅是在形式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与课程结合。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制作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教学课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说服力,完善传统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的不足,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学吸引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艺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吸引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学应言简意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看来是枯燥无味的,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啰嗦,这会更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锤炼语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做到言简意赅。其次,教学应深入浅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方面都是要告诉学生道理,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理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深刻掌握理论内容,还应尽可能地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学习。再次,教学应诙谐幽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有趣幽默的语言,活跃教学气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越来越多,这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大难题。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一,组织学生参观所在地的博物馆、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录像并撰写心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进而更新观念。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同时在寒假也参加类似的服务活动,如参加学校组织的慰问“五保户”活动、社区结对子活动等,将学生推向社会,亲身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与当地人民法院联系,让法院审判走进校园,从而实现一种强有效的实践教学。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走出校园,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也是十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通过讨论、模拟提高学生学而用之的能力。

三、学生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很多学生来说仅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他们认为没那么重要,因此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上。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不端正,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在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下,端正态度,转变思维,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动力保障。

总之,面对新形势,集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主客观方面着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切实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少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上课存在的困惑与对策[J].法治与经济,2006(1)

[3]张清华.高校“两课”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政治教师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职称评审管理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目前,全国各高校进入职称评审季。职称评审制度是稳定和发展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各行各业尤其是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职称评审制度所体现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职称评审的工作必须是严谨的、没有漏洞的。

职称评审管理工作,一共分为职称申报、评委库建设、评审筹备和评审组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规范和要求。总的说来,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这三个原则。

在职称申报时,了解首次职改以来的有关职称政策,尤其应熟悉掌握评审年度的职称评审政策。认真为申报人员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提供申报方面的指导。认真按规定审查评审材料,确保所审材料的真实性,把关不严,在评审中发现假冒伪劣材料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查处制造、贩卖、购买假证件者。审查过程中,发现不真实苗头,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共同做好“防假、打假”工作。录入、审核、整理参评人员信息数据,制作评审票。按规定标准收取评审费。向评委会提交整理归类清楚、客观真实的评审材料,及时收审并向省有关高、中级评审委员会呈报评审材料,及时清退评审材料。在评审结果审核公布后及时将评审材料按原渠道退回给申报单位,同时将有关存档的评审资料交档案管理人员。

在评委库建设中,熟悉掌握各年度的职称政策,准确把握评审的标准条件,做好相关政策解释说明和政策答复工作;按标准遴选评委会备选人员,建立评委会成员信息数据库;按规定的程序调整当年度各职称系列评委会执行委员和专业组成员;了解专业组成员的工作特点,合理搭配专业组成员;与评委会成员保持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评委反馈的意见。

在评审筹备时,注意事项应在评审工作开展之前修改完善。注意事项要与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学科发展要求和工作实际相适应,重视评价科技人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见解,评价科技人员推动本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后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在评审过程中要听取评委的意见,完善有关事项。

在评审组织中,严格保守工作秘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在评审材料上做手脚,不私自答复问题,不向评委说情,不接待来人来访,清正廉洁,不参加与评审有关的宴请,不乱许诺,不乱收礼,不乱办事。

职称评审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客观、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其实,职称评审最终的目标是选拔优秀的人才,其本质是一种人才的评价和发现机制。然而,人才该如何发现·如何培养呢·仅仅是几年资历,几篇论文能体现得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职称的评审,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这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承认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即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职称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该如何体现呢·

首先,牢固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套稳定、规范、公开、透明的职称评审制度,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其中的运用,并让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够明确努力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稳定的预期,引导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