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例6篇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

1

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都会认为与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必然联系,同时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抽象难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通过实践教学,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也就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利用已有的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1

课堂实践教学

(1)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教育教学中,老师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课堂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堂提问与讨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就教学内容进行提问,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或者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学生进行讨论的机会,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意识,培养其协作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课堂视频。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应用一定的网络技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符合学生思维以及需求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学习,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发言或者是进行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进行分析研究,达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2

社会实践教学

(1)社会调研。就目前来看,学校会定期布置社会调研工作,学生根据班级以及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调查工作。而学生可以选择团体或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填写报告,最终上交给老师,老师按照标准进行成绩的判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选择一个课题与学生一同完成,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2

【 正 文 】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如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创造性提出“两个联盟”的思想。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其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所以十分强调凡事要实事求是,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从本质上讲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致,具体情况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正因为毛泽东踏在了中国社会实际之上说话办事,所以才会创造出那些带有“中国气派”的新事物。如同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3]由此可见,专从书本里讨生活的人,是创不了新的。只有像毛泽东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4]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毛泽东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所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即在于此。不难想象,如果毛泽东也类同于教条主义者,只会抱着书本,背诵书本,从书本里讨生活,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将与他无缘。所以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从客观上讲,创新有一困难,就是已有事物的权威性。有些人往往受此困扰和束缚,而不敢去创新。尤其是面对伟人的思想,索性关闭自己的思考机器,更不用说去创新,结果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其实,这些人没有真正领悟伟人思想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自己说过,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可是,我们有些人,偏偏不相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的,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硬是把马克思主义神化和教条化,人为地板结与僵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他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5]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毫无疑问,超过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创新。  

毛泽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遇到伟大思想和权威模式的影响。但他的方法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权威思想和模式,既不迷信,也不弃之,而坚持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再拿民主革命道路为例来讲,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模式。然而,它在中国却遇到了挫折。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权威的成功模式,而且在不少人仍坚持认为它是中国革命唯一道路的情况下,怎么办?是继续按原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走下去,无疑仍将面临失败。另辟蹊径,就要面对创新风险。然而,毛泽东以他的胆略与睿智,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大脑,面对中国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既不简单否定城市道路模式,(事实上,十月革命道路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是不用怀疑的)也不迷信“本本”。而是,一方面看到城市道路模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两者比较与结合中,意识到特殊国情需要特殊道路,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新道路,正因为毛泽东有这么一种既坚持独立思考,又善于辩证思维;既尊重别人的经验,又不盲从的思维方式,所以他能够讲出“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6]这样一种充满辩证思维、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能够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创新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已有理论的权威性,而恰恰在于能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不是权威理论,也不会有创新之举。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思维特征,正从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实证与演绎。事实上,毛泽东亦非天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他也有过与他人相似的、简单地把领袖的话当真理的经历。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曾讲起党对农村问题、主要是对地主的政策,在他未到长沙时,无由反对。但是,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后,有了不同看法,并向中央作了报告。然而,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7]后来的事实表明,“领袖同志”的话未必句句正确。当然,这不是说,“领袖同志”的话都不必去相信。而关键是对“领袖同志”的话,也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准绳。无端怀疑与因相信而成迷信,都不可能孕出创新。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既能正视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正如他自己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才使他及时走出“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打造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方式,为创新铺下基石。  

以上可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出新思想。毛泽东正是在对待任何问题上,既不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才有所创新。  

三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8]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把调查研究作为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因为,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客观活动。所以,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与接触实际。只有了解了实际,才能踏着实际说话。而了解与接触实际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实际研究。毛泽东一向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9]为此,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比如,毛泽东在农民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就同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直接相关,不少创新思想直接来自于此。1926年,毛泽东在为《农民问题丛刊》所作的序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10]这一思想就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当时,我们党内许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工人运动上,很少关注农民问题。而毛泽东正是在率农讲所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就的。在这篇调查报告里,毛泽东同样提出了一个新思想,即把农民称作“革命先锋”。这实际上是他后来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思想的雏形。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仅看到,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而且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独创性提出与形成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与立论基础。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用心最多的时候。当时党内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只是唯上唯书,一种提倡唯实。毛泽东坚持唯实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后在闽赣两省做了十多次实地考察。如江西的寻乌、东塘等处调查,福建的才溪乡调查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农村从群众生活、政治组织、地方部队、土地状况到农村各阶级的面貌,作了详尽介绍。正是以这些实地调查为现实基础,我们党才正确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路线,并独创性提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系列思想。  

在长期革命中,尤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凡需决策之前,或亲自,或要求中央和地方其他同志先做调查研究,使决策能与实际相符,收到实效。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后他又说:“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12]建国初期,毛泽东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犯苏联的错误,以苏为鉴戒,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了许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正确的政策,只能产生于实践,来源于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一文中所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很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须。”[13]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可以这么说,离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创造性见解。30年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教条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不做调查研究,就很难说真正了解客观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只能“唯书,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当然就不会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领导者的工作风范。  

[收稿日期]2001-02-18  

【参考文献】  

[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795-79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延安学习运动;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91?06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以党的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要求,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角度来审视与解读延安学习运动,在已有研究[1?2]的基础上,着重从延安学习运动建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体制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以期获取历史的智慧与启迪。

一、建构完备合理的学习内容体系

在 1938年初提学习的任务时说:“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着重地致力于才能解决的大问 题。”[3](533)在开展延安学习运动前就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同年5月份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延安马列学院,为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与研究创立提供了平台。这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将学习理论的任务提到重要的位置,他在会上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3](532?533)等领导一惯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党的学习,并把它们作为此次学习运动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不仅成为延安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成为了共产党理论学习一贯的重要的内容体系。

1939 年 10 月4 日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再次指出:“大批的新党员还没有受到教育,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 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不懂得或懂得不多。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完全的统一的理解,还相距很远。”[3](612)1940 年1 月 13 日,中共中央做出 《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延安学习运动中国共产党所组织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板块,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有体现党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文件。

首先,重视马列原著的学习。延安学习运动中,号召开展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些,更好一

收稿日期:2012?09?21;修回日期:2012?12?2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及其历史经验研究”(10XDJ004);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11JZD001)

作者简介:徐德莉(1978?),女,湖南邵阳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与党建.

点。”[3](533)大家要向书本学习,读马列原著,并且要求深入长期地学习这些原著。有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每次讲话都强调学习马列著作的重要性,并且多次亲自为全党学习马列指定学习书目。

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学习运动,党在各地推行学习组织,1941年中央及各有地方相继成立了学习组与研究组,并制订了具体的理论阅读书目,其中以为研究组长的中央研究组的阅读书目包括:①《左派幼稚病》 (用1939年解放社版);② 艾译《新哲学大纲》第八章‘认识的过程’(即《哲学选辑》第四章);③ 李译《辩证唯物论教程》第六章“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④ 河上肇《经济学大纲》的“序说”[4]。通过学习马列原著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将干部理论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吸取有益的学习养料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

1941年10月1日给各地高级学习组理论部分的研究材料包括:

(一)季米特洛夫之国际七次大会报告、结论及闭幕词(解放社季氏文选一至一百六十五页);(二)《联共党史》的结束语;(三)法英美德意五国共产党史的传播研究及对马列主义的宣传所作的决议〔1〕(《解放》一百2五期);(四)联共中央关于《联共党史》出版后应如何进行宣传的决议〔2〕(《解放》七十九期);(五)《斯大林与〈联共党史〉》〔3〕(《解放》一百廿八期) ;(六)《左派幼稚病》(解放社版),以上各件请先看,最好背精读一部至两遍〔4〕,由组长或副组长对于每一件材料提出要点加以讨论。(七)艾译的《哲学大纲》第八章“认识过程”即《哲学选辑》第四章;(八)李译《辩证唯物论教程》第六章“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九)河上肇《经济学大纲》序说(陈豹隐译)以上××〔5〕可后看;(十)《联共党史》全书。[4]

各地高级学习组的内容同样非常重视马列原著的理论学习,亦符合强调的宗旨:“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533)因此,今天党的学习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视为龙头、重点、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贯穿于党的整个学习的始终,具有灵魂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5](153)也指出:“学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6](131)同样指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重要理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次,对党的历史与现实文件的学习。延安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马列原著学习,还要求对于中国革命当前形势极为明确的分析,从而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革命的任务,因而提出可行的革命道路,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组开展学习中布置了一些体现当前革命形势与任务的书目,此处以六大以来文件部分选读篇章为例证:

第六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六大,二八年七月文件集3?21);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三一年九月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三一年九月,142?145);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 (三二年一月,168?171);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上海斗争,三二年二月,172);革命、战争和武装干涉中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十三次全会,王明,三三年十一月〔8〕,347?379)……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三五年八月,420?423);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三五年十二月,在印);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瓦窑堡会议,三五年十二月, 467?478);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决议(九月决议,三六年九月,479?482);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三六年十二月, 485—486); 目前抗战形势与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三八年春,567?573);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刘少奇,三八年二月,583?588);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三八年五月,在印);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六中全会,三八年十一月,599—605);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六中全会,三八年十一月,在印,即论新阶段第七节);战争与战略问题(六中全会,三八年十一月,606—612);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三九年六月,在印);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反投降,三九年七月,622—624);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三九年十月,648—64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第一次高潮总结,四二年三月,677—681);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七七决定,四二年七月,686—690);抗战三周年对时局宣言(四二年七月,691—693),……[4]

要求阅读的书目共有83篇,在其中的39篇前划上了“”,注明“加者为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加者的书目”为必读的篇章,说明中央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在学习内容的多寡方面可因人而异,有所区别。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要求通读一遍来了解,有的要求进行讨论与答疑,从而体现了制订学习计划中不无体现其个性与共性,体现其阶段性与计划性,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学习的步骤性与计划性与目标性的有效统一,避免学习流于形式主义,科学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确实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些书目体现学习的方向不仅要求党员干部掌握其马列主义等深刻的革命理论,还将其学习置于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时势之中,并且将学习与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军事路线相结合,使大家通过学习了解党的政治形势与紧急的革命任务,并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通过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学习,党把理论学习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将其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科学解决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诸多因素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任务的繁重性。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学习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8](10)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延安学习运动的许多经验为当前的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可行的借鉴。可以说,学习型政党建设是“第二次延安学习运动”。

延安学习运动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它影响并指导着今天政党学习的内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容体系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正体现了对延安学习内容体系的承继与开拓。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延安干部学习会上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研究理论所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那里找立场和方法[9](801)。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求创新的学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延安学习运动中所采取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党一贯坚持的学习方法。

首先,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决定成立高级学习组,包括中央、各中央分局及各地方学习组,其方法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其中,科学把握理论是前提,因此在1941年成立学习组进行学习时特别提出:“本组研究方针,以理论与实际联系为目的。关于实际方面的材料,请各同志看六大以来的文件(要目见另单)。关于理论方面,暂时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4]此中主张既要学习理论方面的材料也要学习实际方面的材料,并且指定阅读书目,具体向各地学习组宣传其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

(一)中央学习组及各地高级研究组第一步均以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与我党六大以来的政治实践为范围。(二)学习材料已由党务广播台电告(是否收到请告)。现定在本年内先将季米特洛夫在国际七次大会报告及列宁《左派幼稚病》二书与六大以来八十三个文件通读一遍。这种通读,目的在于获得初步概念,以便在明春可进到深入研究阶段。(三)在通读期间不求详细讨论,但各组长必须负责采取适当办法检查全体组员是否确实读过指定材料,解答阅读中的疑难。 (四)六大以来八十三个文件中各地必有许多找不到者,可先将找到者阅读,或由组长就能记忆者作报告。(五)关于思想方法论的研究暂不进行。[4]

这里强调学习国际国内形势,主张通过不断地通读了解初步的概念,并进行讨论,且要求组长等深入把握其理论文件者做报告并解答疑难,使阅读者真正把握学习文件,才进一步进入研究阶段。其中要求通读与讨论和答疑等方法足见延安学习运动对于革命理论要求掌握之重视程度。

其中《关于重庆高级学习组的学习计划给、王稼祥的报告》(1941年11月7日)里对于其运动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制订,给整个学习运动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此间高级学习组组员廿五人,前已电告。十月十六日开首次会议,决定先研究思想方法论,同时搜集党史资料准备以后研究。思想方法论之研究,以《联共党史》第四章第三节为基本,并参考中央所发之《辩证法唯物论提纲》,另草有研究提纲,预计分二次讨论毕,另外请人报告二次,现已讨论二次,报告一次,收到十一月一日指示后,决提前结束哲学,尚拟请人报告两次,以作概括之介绍,即改学习中共党史。 (二)研究中共党史材料极感困难,指八三种仅仅能找到一半,且多系《八一宣言》后者,请中央设法供给,如太困难则请将重要文件摘要电告。 (三)八三种文件目录我处只收到七九种,未知《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是否列入参考文件选读目录之列,因恰恰遗漏该三种,而此又非读不可,恐系电误。又“七大决议”是否指国际七大? (四)研究中共党史,中央是否拟有提纲,关于研究方法、方式等亦请指示。(五)西南各省委学习组亦正在计划传达中,待另电告。[4]

其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社会调查。理论学习是前提,实践是关键与目的,因此,在学习运动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9](789)可见,处理好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调查研究是关键的一环。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特别重视调查与研究的结合,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率考察团到富县、甘泉农村调查。1942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率调查团到陕北和晋西北考察,他们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对于各个县、乡、村的深入细致的层级式实地调查,进行分析与研究,撰写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八个自然村的调查》等颇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实地调查后并实行系统分析并撰写的研究报告,为制订科学可行的政策用以指导农村的革命与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政情,从而提高党对于革命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延安学习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即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且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其许多方法与原理都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与发扬,其精神之风与可行之经验依然体现着历史的价值与现实的意味。延安学习运动与今天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的有效对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内在逻辑。延安学习运动的一个直接效果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全党的战斗力。学习型政党的学习,就是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导新的实践,获取新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己,更好地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有效的契合。

三、创立科学合理的学习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是保障学习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基础。延安学习运动中,中央为了保障学习的效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正是这样科学可行的学习机制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得这次学习运动破除了长期以来党对于国际共产主义的迷信与眷恋,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开启了理论与实践真正交融的智慧之门,从而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首先,树立了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一个人坚持与坚定的内在意念,是超越与超脱的勇气,是攀登与前行的定力,因此,在党员干部中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是这次学习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保障。对于信念与理想的构建首先认可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对于学习信念的输入也是从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开始的。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为什么要发起学习运动,意即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深刻阐述了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的三点理由:一是领导革命的需要。共产党要领导革命,“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假使没有学问,是不成的”,“要领导 革命就须要学习”。二是改善工作的需要。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学习,“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三是我们要建设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大党,必须“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因此,“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 党”。[10](177?179)

延安时期广泛党员干部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政治文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在理念上确立了学习的紧迫感和重要性,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当时普遍形成“挤”与“钻”的学习风气。大力倡导“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力量。指出:“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地攻它。”[10](180?182)延安时期党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了扎实的理论学习、坚定的个人精神信仰、有效的实践锻炼和检验的完美统一。

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有诸如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与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前提。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其理想信念的忠诚程度决定了它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1](110)因此,新时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是重要的基石。只有广大党员做到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坚决,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对真正信仰的追求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学习型政党建设。

其次,打造了有效的学习平台。在学习运动中,先后创建了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大、陕北公学、鲁艺、女大、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几十所干部院校,并成立学习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在职干部教育。等中央领导亲自在一些院校讲课、作报告。1940年 2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强调“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均应办理党校,以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并对各级党校的任务、学制、教学方法和原则等作了具体规定。一系列干部学校的建立,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地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形成良好的党内学习革命理论氛围,培养成批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这些学校前后培养了4 万多名政治、军事干部和上千名文化与技术干部,充分反映了党通过制度和载体建设来确保学习过程和党的建设的有效性。不仅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助了大力,今天中央及各级地方党校及各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及其学习与教育的效果无不体现延安学习模式的现世作用。这为我们当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历史坐标与新的航向。

最后,培养了科学的团队学习模式。例如在分类指导方面,见之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

(甲)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决定成立高级学习组,其成分以中央、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或省委之委员,八路军、新四军各主要负责人,各高级机关某些职员,各高级学校某些教员为范围,全国以三百人为限,内延安占三分之一,外地占三分之二。(乙)以理论与实践统一为方法。第一期半年,研究马恩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论与我党二十年历史两个题目,然后再研究马恩列斯与中国革命的其他问题,以达克服错误思想(主观主义及形成主义)、发展革命理论的目的。(丙)延安及外地重要地点,均设立高级学习组,军队至师、军区或纵队为止,地方至区党委或省委为止。高级学习组设组长、副组长及学习秘书各一人。学习组之下分设基干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延安及各地高级学习组统归中央学习组(以中央委员为范围,为组长,王稼祥为副组长)管理指导,按时指定材料,总结经验,解答问题。(丁)在不妨碍同志所负主要工作任务的条件下进行此种学习。(中央书记处1941年9月26日。) [4]

关于各地应即组织高级学习组的指示(1941年10月18日):北方局、及军分会、华中局及军分会、冀察晋分局、山东分局、晋西北区党委、一二0师、一一五师、一二九师军政委员会、聂区、吕程:请即根据中央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加以考虑,规定该各地参加高级学习组的名单(注明现任职务及党龄)及期组长、副组长、秘书,电许中央,以便指定材料,开始学习(重庆高级学习[组]已经建立,共二十五人,为组长,董必武为副组长)。[4]

学习组的分类是严格而明确的,根据政治层次分为中央及中央分局与中央与地方各局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并指定学习内容,定期检查学习效果,并制订了明细的学习条例与规则,其中,按照学习内容分为政治与理论学习组,并根据学习组成员的水平分高级组与普通组,明确政治组的学习是政治实践,并严格规定其成员的具体条件与要求,不同成员的文化水平作相应的学习要求。

这些学习组还制定了可行的组织条例:

(一)高级学习组组员资格,因学习内容不同,应分为政治组与理论组。(二)为使政治组与理论组确能成为高级的,而不成为普通的学习机关起见,必须规定选择组员的具体条件。(三)政治组以研究政治实践为目的,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方为合格: (甲)以现任及曾任党的区党委以上,军队中旅级以上,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各种工作干部为基础选择组员。(乙)党龄一般须在抗战前入党,个别的可以在抗战后入党。(丙)文化水平须确能阅读并理解党的历史文件,文化及理解力低者不应列入。(丁)确能遵守组织纪律,未经允许,不得将学习会中涉及党内秘密的争论或结论向外宣布。上列四条缺一即不应编入政治组。(四)理论组以研究政治理论与思想方法为目的。以各种工作干部中之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与理论修养,确能阅读并理解《哲学选辑》等书者方为合格,党龄不加限制。政治组组员合于上列条件者,均可加入理论组,不合者只能列席旁听,不编为理论组的正式组员。(五)高级学习组之编组,以地域相近而又工作系统相同者为适宜,但如某一地区人数过少,亦可以工作系统不同者混合编制。(六)高级学习组以外的各级干部的学习,由各级宣传部门负责,高级学习组不加干涉,但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予以帮助。[4]

高级学习组是以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为目的,包涵中央、各分局、及各军区负责人与各机关各学校等人,延安及各地高级学习组统归中央学习组(以中央委员为范围,为组长,王稼祥为副组长)管理指导,以理论与实践统一为学习方法,通过对指定材料进行通读、讨论与解疑达到提高理论水平与学习水平。创立学习组的学习模式为延安学习运动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为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更为抗战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因此,今天依然沿用其学习模式,例如,在中央党校就有专门针对省部级干部的专题研修班,还有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学习研修班,即是当年学习模式的延续与发展。

延安学习运动创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机制,将学习信念固化,学习平台物化,学习模式体制化,是延安学习运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建立和完善自主学习、团体学习、共享互动的学习机制和追求卓越、鼓励竞争、重视激励的创新机制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张卫波.延安学习运动及其历史经验[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4): 228?229.

王群燕, 高尚斌. 延安学习运动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J].人民论坛, 2011, 343: 100?102.

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修改件刊印[J]. 党的文献, 2011, (2): 1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94.

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 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N]. 人民日报, 2002? 12?27(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Bearing and enlighten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Yanan Study Movement to the learning Party construction

XU Deli

(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Nanchang 330003, China)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90后”;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拥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社会主义观代化事业的成败。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大学生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而当前在高校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对象则是“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最为多元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独立自信,敢于挑战,政治参与热情高,人生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主动、灵活务实,求知欲强。然而,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个性张扬,独立务实的思想特性使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有所减弱,甚至提出了质疑,这对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关心实际,而非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精神信仰,因此,他们更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锻炼,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第二,“90后”大学生大部分信仰和崇拜的是科学知识,而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十分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弱化的趋势,除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的侵蚀外,大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由于“三观”未完全确立,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从客观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接受的难度。因此,加大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则是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

一、实践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理论实效,就必须使其理论为人民大众接受。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国际竞争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凸显。这也使得青年学生中的思想与心理特征不断变化,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愿望非常明显。从“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上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承受了巨大的负担,使他们将主要的精力投身到自身的前途和利益问题,而对社会与人类发展问题关注较少。这也使得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凡事讲究实效。具体表现有:

(1)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投身于关系到以后工作能力的专业课学习当中,轻视思想政治等一些课程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对于以后的找工作没有直接关系。

(2)在入党动机上,许多“90后”大学生表示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为以后的就业提供方便。

(3)在思想方面.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增强,对很多社会政治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常以怀疑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现象都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当他们在进行政治评价与价值衡量的时候,常常是以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尺。当代大学生更加讲求实际效果,只有观点而没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是无法令人真正信服的。

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就业,学习,生活等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因素连接起来,消除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而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错误观点。针对大学生的务实性,功利性的心理特征,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正发挥其在指导发展中的问题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通过实践课堂的锻炼,把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二、运用实践手段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应当发挥其作用。要使“90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具体来说,高校应在理论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加以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丰富“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

1.在教学模式上,由理论式教学转向理论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程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听、看、读、议、写”(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全方位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在这个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中,通过制作精良的课件,历史影像史实资料,选取适当的电影等,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以事实为依据,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的许多小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在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这种模式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减小了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因素,充分利用客观因素,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务实心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听,视”多重感官,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多结合当下最热门的,最为关注的事件作为素材,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即运用网络打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了解政治事件,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充分结合时展,以网络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如对于教学成果较好的课堂可以进行实况录制,并将之至校内网上,打造“网络课堂”。同时开设学习心得交流平台,供学生以发帖、电子邮件、集中讨论区等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学习心得经验交流,教师亦可以参与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纪念活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在教学中,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纪念活动,如举行全校范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学习十七大,宣传十七大”演讲比赛、‘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比赛、“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红歌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极大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理论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将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的“践行”结合起来。

(5)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进行体验式实践教学。可以选择一些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单位,作为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与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座谈,使学生受到了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教育和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教育。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武汉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施洋烈士墓,以及武汉市周边的湖北红安革命纪念馆、韶山革命纪念馆等,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每次实践教学开展前,任课教师可以明确要求每位学生实践考察的具体要求和思考问题,实践结束后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并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和展示。

(6)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这项活动,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调查报告若干选题,在放假之前向学生进行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下学期开学第一周上课时,以课堂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之后让学生将修改好的调查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阅和讲评,并将评定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假期做调查报告,不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涵盖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实践基地,推进大众化载体实体化。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联合,真正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社会实践阵地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可靠载体,有利于建立巩固的长效的大众化工作机制。

(2)拓展实践路径,切实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寒暑假的社会调研活动,而应该拓展实践路径,拓宽实践领域,切实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使过程规范化,推进大众化工作合理化。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党情国情民情,增强了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3)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专业人员对社会实践作出实时指导。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积极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发挥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占领学术阵地。这就要求在加强队伍建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指导教师头脑。同时教师要具备应对当下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就业咨询等诸多问题的丰富应对经验,能够给予学生具体实际的指导。

(4)完善评估机制。学校要和社会实践单位联合制定完善的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机制,通过实践小组成员互相评估,实践对象如企业,社区等单位对其评估与指导员的综合评估三方结合起来,既考察了实践小组的完成情况,同时也磨练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诚信的品质。并且学校要成立相关部门专门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管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评估活动,将教师参与实践育人活动作为其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必要条件,把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进一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推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坚持不懈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一方面通过课堂模式的改革以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用实践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播手段,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90后”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同具体道路之间关系,进一步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心,最终使“90后”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5

[论文摘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实践教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效果受影响。可以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读书沙龙等既切实可行又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检验、应用、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材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是通过教学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累的是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如果不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就不能真正地被他们理解、接收和掌握,并成为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知识向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真正转化。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教室和课堂是有限的,而广阔的现实社会是无限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引人实践教学,可以走出理论教学中教材、教室和课堂的限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出发到更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去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所需的营养,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现实社会这个辅助的教学空间,引导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去认识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更多的关注师生的关系,忽视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很难实现,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既体现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加强调大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影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形成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培养和发挥大学生团队和集体协作精神,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在程度不同地开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但目前实践教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形式单一,部分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受到一定的局限,难以开展,这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讨论等等,有条件的、有实践基地的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参观访问、考察和参加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之后,大规模的参观、访问和考察等活动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是:其一,几千名学生的参观、访问和考察等活动难以组织和管理;其二,从经费上难以保障几千名学生参观、访问等活动的费用;其三,如果只抽取少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经费和组织、管理上都有了保障,但由于覆盖面窄,实践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难题,能不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既能从组织、管理和经费上得到保障,同时又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作用的关键。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想要有效地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在形式上就需要既切实可行、多样化,又能体现出实践的特性,还要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探索。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是社会调查的方式之一,它能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要求学生以10人左右的团队为单位·自选题目、填写学生实践课题申请表进行申报。由教师对申报上来的课题进行筛选,申报成功者方可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实践课题经费由学校统一拨款、专款专用,根据实际需要报销差旅费和实践的其他费用。课题成果要求格式统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提交的课题成果由校方组织教师进行评阅,推选出优秀成果,颁发获奖证书。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是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知”与“行”的相关性得到明显提高。在前期申报阶段,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选题目、踊跃参与。申报成功的课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子课题,扩大参与课题的学生人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调查和研究。在课题结题阶段,各教学班教师可安排本班的学生作课题汇报,向未能参与课题的同学介绍课题的申报、开展等情况,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通过以上措施,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题,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提高自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2.演讲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演讲赛的组织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提前作好准备工作,包括比赛目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参赛须知、评分规则、演讲要求、奖项设置等。可以各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报名,并进行初赛。初赛合格者晋级半决赛,最后进行决赛。如果演讲赛的主题意义重大,现实教育意义强,还可以联合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将其拓展为全校性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演讲赛,主要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实践,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提升 自我、展示自我。其操作性强,从初赛到半决赛,最后到决赛,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大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既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辨证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才和演讲技巧,展示了自我。

3.辩论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辩论赛的开展同样需要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宣传动员、辩题搜集、赛程安排、评判标准、奖项设置等。可以各个自然班为单位,每班选拔4名有集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辩手代表本班参加比赛。辩题的搜集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并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新颖、可辩性强。各教学班的主讲教师可担任各班辩手的指导老师,对辩手进行培训。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辩论赛,和演讲赛的相同点在于都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实践,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潜能、展示自我风采。但是,与演讲赛不同的是,辩论赛更强调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集体协作,更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良性互动。辩论赛的开展,不仅让大学生在辩论中体验、思考、实践、提高,更让他们在辩论中互相协作、互相激励和共同进步。

4.知识竞赛。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知识竞赛,可以在各个教学班进行,以各自然班为代表参赛,也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参赛队。赛前需要做好分组动员,准备好竞赛题目,并明确竞赛规则、评分标准、抢答方式、奖项设置等。竞赛题目一般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大类,题目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社会时政要闻等。抢答题的抢答方式,在缺少抢答器的情况下,可通过其他有效的方式解决。

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知识竞赛,对大学生在课内外所学的知识是一个检验,不仅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思维敏捷、活学活用。各参赛组可推选4-5名负责答题的代表,其他组员也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补充答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参与知识竞赛要求各组员赛前认真准备、互相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5.读书沙龙。

读书沙龙是以阅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课外书籍为主题的活动,开展方式可以是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等,可以各教学班为单位分组进行。每组成员可控制在10人左右,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由集体协商决定推荐的2-3本书目、交流的读书心得等。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其他组员也可以补充发言。要求事先做好简要的PowerPoint,向同学展示需要推荐、交流的内容,如书籍封面、出版信息、作者简介、推荐理由、读书心得等。

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读书沙龙,是课堂教学内容面向课外的一种有益的延伸。大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验、协作和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交流了心得体会。开展读书沙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好书,还能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收获是多方面的,这样的体验与实践也是十分有益的。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党性教育 党校教育培训 党性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33;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53-02

党校事业是整个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的任务总是与党的事业、党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在党的干部教育史上党性教育始终是核心内容。在2008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总结实践经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①。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②。这为新时期党性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内容。

与战争年代和计划体制相比,现阶段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更具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如何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增强党性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是各级党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漳州市委党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以党性教育作为主线将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目的统一起来,努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现场,把理论学习与现场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把有目的的教育灌输与学员自主锻炼结合起来,构建了理论学习、党史教育、警示教育、军营一日、道德讲堂、社会调研、党性分析“七位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下面就“七位一体”的基本构成逐一进行分析。

一、理论学习

党性意识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靠理论教育和党性锻炼来树立。当前,大多年轻的党员、领导干部未曾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理论的了解和理解有限,这对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是不利的。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③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它是党性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手开展党性教育。漳州市委党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摆在首位,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块,开设系列专题课,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如《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资本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等,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能真正走进学员的头脑,转化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党史教育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党性的光辉实践史,充分运用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大量鲜活的实践素材开展党性教育,就从源与流的关系上找到党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进程和发展动力。然而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远去,面对革命历史和红色传统,对于70、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学员来说,激起他们思想和情感共鸣并不容易。现场体验式教学则能很好地弥合这个差距,因为现场教学所创设的特殊情境能使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成活生生的、可感知、可效仿的对象,使学员如临其境,从生动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并为革命先驱的艰辛探索和牺牲精神所触动、所折服,激发其党性锻炼的内在动力。漳州市委党校除了开设党史专题课,更注重依托当地及各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员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生动的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党性案例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党性充满情感色彩,给学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精心组织的现场教学让学员摆脱了固有环境和思维的局限,激情澎湃,自觉地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党史,接受党性教育。

三、警示教育

推进防腐倡廉建设,筑牢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防线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警示教育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有效方式,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大多党校的做法是组织学员到监狱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宣传片等活动,促使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除了这种常规教育外,漳州市委党校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如,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反渎职侵权法制教育,请市纪委、市检察院领导给学员开设防腐倡廉专题讲座;与市中级法院联合开展依法行政教育,挂牌成立依法行政教育基地,组织学员到法院庭审现场观摩行政案件审理,以案释法,增进党员干部知法、守法、用法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警示教育,使学员接受法律法规、廉洁从政的教育,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变的“铜墙铁壁”。

四、道德讲堂

党的十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4}。指出:“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抓好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5}。2014年7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状况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作为必修内容。因此,从道德上实施党性教育,就抓到了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漳州市委党校把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进教学计划,制定了“漳州市委党校干部进修班道德讲堂工作方案”,着力加强党校各主体班学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品行高尚、务实创新、勤政廉洁、团结高效、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通过“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行”的形式,采取“唱一首歌(公民道德歌),讲一个故事(看一部短片),送一段经典,做一个承诺,送一份吉祥(帮扶、捐款捐物等)的具体做法,增强学员的党性观念、提高职业道德,端正工作作风,提升领导干部形象,使之真正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

五、军营一日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总结建党建军的新鲜经验,逐步提出并最终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党与军队的新型关系,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军队则把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军魂,坚定不移听党指挥。漳州市委党校与驻地某团共建“军营党校”,为主体班学员开展经常性党性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场所。漳州市委党校把党性教育与国防军事教育结合起来,在主体班开设了“军营一日”,安排学员进入军营观看某团团史电教片、参观军务整理、军功展示、队列操练、生产基地等,并在官兵指导下进行打靶射击训练。通过各种活动,使学员深入了解军队在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文化宣传工作、田园生产情况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先进经验,感受部队官兵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作风,深刻体验军营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严明的军事纪律。这不仅有利于联络军地感情,深化军地交流合作,推动双拥共建工作,也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党性意识。

六、社会调研

调研工作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在中央党校举行的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上说道: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漳州市委党校把学员社会调查研究作为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学员秉持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自身的岗位和工作实际,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组建了强大的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员开展调研,写好调研报告,将调研报告作为学员结业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

七、党性分析

党性分析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学员在党校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后一个环节。漳州市委党校要求学员严肃地对在党校培训期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风建设、党性锻炼等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反思、审视和剖析,认真对照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党员干部的六项基本条件进行自我检查,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情况,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党性分析,使学员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

上述七个方面在内容和方法上各有所侧重,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围绕党性这个核心开展的不同的教育活动,七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为提高党性修养这个目标而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当然,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注释:

{1}.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N]人民日报,2008.07.17

{2}{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

{3}.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5}.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