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师职称论文范例6篇

实验师职称论文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1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山东省开展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反应出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例如指导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参赛经验,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操能力匮乏,教师流动性大等。本文研究了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物流技能大赛;师资建设;队伍建设

经山东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经贸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定期开展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并对优胜者表彰奖励”的精神,我省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选派优秀代表队参加了11年、12年和13年三届大赛,虽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发现,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参赛经验,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操能力匮乏等问题突出,这就说明了我们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于高职人才技能水平的需求要求,也无法在山东省物流技能大赛中取得突破性的新成绩,所以《基于物流技能大赛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市场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1 物流技能大赛反映出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

“双师”教师素质是对高职专业课教师的一种新要求,一方面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像文化课教师那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求高职教师具有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像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具备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对全体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也暴露出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所欠缺的“双师”素质缺陷问题。

1.2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实操能力匮乏

下面以华宇学院物流教研室的师资情况做如下分析:首先,教师年龄结构: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有教师9人,35岁以下教师共有8人,占专业课老师88.89%,36-55岁的教师共有0人,56-65岁1人,11.11%。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教师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骨干力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发展态势。问题是,缺少50多岁老教授的传、带作用,使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和核心优势不足。其次,教师的职称结构:9位教师中,副教授一人,占11.11%;讲师4人,占44.44%;助教4人,占44.44%。教师职称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正高级职称者严重缺乏,副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最后,教师的学历结构:9位教师中,有在读博士1人,占11.11%;在读硕士3人,占33.33%;硕士2人,占22.22%;本科3人,占33.33%。学历情况基本均衡,问题是,有逾一半的教师属于其他专业调任,非科班出身,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的问题。此外,部分教师属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业,本科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有所脱节,教师缺乏企业基层经验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在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1.3 教师流动性大

受到社会公考热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物流技能大赛比赛成绩的提高,特别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物流技能大赛指导经验教师的流失,一定程度上起了“釜底抽薪”的影响,因此,教师流动性大也是物流技能大赛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难题。

2 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师资队伍优化对策

2.1 提高指导教师的“双师”素质

教师“双师素质”的缺陷问题,一方面是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科班”性造成的,这类教师缺乏的是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是由物流教师的“应届性”造成的,这类教师缺乏的是专业技能。调和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校企共建”聘任具备物流企业工作经验的优秀职工直接指导物流技能大赛学生的实操技能,同事选任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指导理论教学工作,同事寒暑假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实训,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2.2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提高年轻教师实操能力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应从招聘开始,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切实调整年龄和职称结构,形成“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协调、“教授、讲师、助教”职称结构合理的局面,同时,形成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高职称引导低职称的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局面,全面提高年轻教师的综合素质。

2.3 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师流动性

学院应从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着手,增强教学团队的稳定性,也从根本上解决有经验的大赛指导教师的流失问题,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建言献策、众人拾柴火焰高,发挥团队智慧,提高比赛成绩。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2

(1.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19;2.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类型结构比例的失调,应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各种类型结构,措施包括补充专业课教师、实施双师型导向、鼓励教师专业提升、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在解决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后,还需要解决质的层面的水平问题,以此促进教风的好转、办学品质的提升。由此获得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是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抓住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中职师资;类型比例;失调;教师文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58-03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于1984年建校,原名重庆市合川行知职业中学,是一所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中职学校。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将师资建设作为我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项目”改革发展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的类型分析

中职师资因为其建校时期的师资来源及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使得师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从师资队伍类型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

课程类型的角度: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 我校作为新建职校,教师主要是来自普高、初中等学校,他们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师,不愿意转教专业课程。因此,学校从一开始就面临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的困境。

智能类型的角度: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 当时,我校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只能教文化课或专业课,缺乏教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由文化课转岗而来的教师,因缺乏专业训练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透;从企业转岗、社会招聘而来的教师,因缺乏良好文化基础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清。这种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缺少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来源类型的角度: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 在我国开办专门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前,中职学校不得不动员基础课教师转教专业课,80%以上专业课教师都是转岗而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职前训练,这些转岗教师只得边学边教,教学效果不好,于是一些教师又放弃专业课教学而转教以前的基础课,使得专业课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职称类型的角度: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 对于职称高的优秀教师,中职学校难以引进,来校任教的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在急需师资情况下,学校大量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如此一来,整个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呈现偏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年龄类型的角度: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作为新建学校,前来应聘的大多是年轻人,加之,招聘部分新毕业大学生,使得学校呈现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的现象。虽然青年教师有热情、有精力,但缺少老教师的传帮带。

教学类型的角度: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 建校之初,我校许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还有一些教师是由企业转岗而来。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更缺少教学技能培训。他们模仿、移植自己教师教学的样子,简单重复教学多,反思改进教学少。

基于类型分析的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实质既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而是师资队伍类型结构的失调,即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课程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智能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是师资队伍在专业培养类型上的失调;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是师资队伍在职称类型结构上的失调;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是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失调;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是师资队伍在教学品质类型上的失调。基于上述判断,解决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处方是改善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为此,我校采取了系列措施。

补充专业课教师,稳定文化课教师,促进二者比例合理化 近年来,我校坚持只进专业课教师的原则,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高校招聘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制造与检修、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让部分文化课教师专学急需教师的专业,转教专业课。经过持续建设,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趋于合理了。

实施“双师型”导向,减少单一型教师,搭建二者的合理比例 我校与近百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批派送教师到企业代岗、顶岗实践;学校选送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到各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鼓励教师报考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多管齐下,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迅速从当初的不足20%提升到85%,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比例相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鼓励多方进修,帮助教师提高职称,促进职称结构合理 近年来,我校派送了一批教师到各地高校进修,要求教师在进修期间参加技能展示、发表教研成果,为晋升职称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从西南大学等高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个别化引导,青年教师的水平迅速提高,教研成果纷纷发表,教学风格逐步形成。一批教师的职称逐次得到晋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走向高端化。

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塑造教育灵魂,打造思想型教师 我校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一般,来自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工程人员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训练。缺少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的师资队伍,缺乏职业发展愿景、专业发展动力,应付性、机械性的教学是自然的。为此,学校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做系统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和赛课活动。通过多途径的持续推进,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教师还进行反思、总结,发表教研成果,一支思想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基于类型优化后的水平提升

上述措施虽然解决了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问题,但仅仅是“治标”,接下来的任务自然该转向质的层面的质量水平问题,进行“治本”。

各中职学校的区域社会环境资源不同,学校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以打造有特色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在反复研究基础上,发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解决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本”之方。为此,学校组织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让教师体会陶先生“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的现实意义。学校围绕学陶、师陶、研陶,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定位教学理念、形成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有教育理论支撑的思想型教师,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认识。

机械训练少了,人文意味浓了,课堂富于生气 我校教师在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中,领会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要求,将职业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熏陶结合起来,课堂散发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教学生机勃勃,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教学中简单重复少了,反思教学多了,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通过学习,教师体会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的真谛,开始注重课后反思,自动总结教学成效,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进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持续。

教学中单一传授少了,引导探究多了,学习主体性得到激发 在陶行知先生“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等思想的启发下,教师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创造新生活的人,并尝试探究教学,注意激发、引导,将“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经验型教师少了,专家型教师多了,学校教学品质得到提升 在“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启发下,教师自动加入到“生活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中,积极参与到“工学交替、理训一体”的培养模式改革中,自觉地实践着“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师将教研心得写成100多篇出来,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的良好趋势,学校的办学品质由此得到了提升。

经验:彰显特色、讲究策略、提升境界、完善制度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0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中有高级讲师57人,特级教师1人,研究员1人;有区科技拔尖人才1人,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有部级培训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15名,区级骨干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141名,打造出一支数量规模合理、质量水平较高、各种类型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

总结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 首先要正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其次要清晰认识、高度重视中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认识,再探讨师资队伍的准确定位和特色打造。其中,特色打造要注意分析所处区域环境,如我校建校在陶行知创办重庆合川古圣寺育才学校的故乡,有“行知文化”的历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运用好这个资源,抓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陶味文化”来支撑师资队伍思想建设。

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 面对上述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我校领导分析其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积极利用“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等政策与发展机遇。同时,分析推进策略,制定支撑政策,分门别类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突出专业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等类型的教师培育,促进各类教师的类型比例逐步走向合理。

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校以“行知校园文化”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支撑,注重思想层面的职业境界引导、提升,努力建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风文化,并辅以“以德立人、能行天下,培养做大事的人”的办学理念,“行知合一、德能兼备”的校训,“教学做合一”的校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学风,教师沉浸在浓厚的“陶味”校园文化之中,使敬业与奉献精神成为教师的身份名片。

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采取了观念先行、制度跟进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从学生就业短板、中职教育国际经验出发,诊断教师队伍素质的缺项,形成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共识;另一方面,学校制定系列配套奖惩制度,如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带任务、带技术到生产一线去参加30天以上的顶岗锻炼、考察研修、教学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生活教育十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的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唐智松.陶行知居渝期间教育思想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⑷.

[5]周毅,等.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内涵建设;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82-02

一、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技能人才,既能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又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上大力扶持和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极度短缺的形势下,高职院的招生规模正不断快速发展和壮大,但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用人单位来讲招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就是看中学生上课实训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和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高职毕业生只能满足基本操作型岗位要求,较难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与掌握高技能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薪资有很大差别。本文经过调查已毕业的同学择业不顺方面的问题发现有60%的毕业生提出母校教师最需要改进的是教学方法,50%的毕业生希望母校在教学上加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遍表示希望学校在社会实践方面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作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等学府,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然而实际上高职院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实践师资建设,壮大“双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内涵提升的基础来建设。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研究

1.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相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进行的较早,他们在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德国的实训教员更接近于我国的双师素质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生亲自参与、训练、操作及生产实践来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水平,所以对教员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标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员资格:一是通过师范资格考试或相关职业性技能证书考试;二是为实训教员专门开设培训班。另外,教师与教育官员享受同等地位和待遇,这使得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素来以学风严谨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的综合性学院,始终坚持自己的高职办学层次,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坚持创新实践:学生从大二开始涉及企业的产品开发,大三与教师一起组成团队,为企业服务。坚持无界化: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学校与工厂紧密联系,教学与实验紧密结合,高职与本科实现互认。其办学的先进性、创新性、实践性理念和着重培养与训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2.国内高职院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对高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所以,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提升,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保证。

我国高职院校正在逐渐从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方式向实践教学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有些高职院校通过示范性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政府拨款、学校创收和企业赞助,校内实训场所面积逐渐扩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和人均设备值也有所提高,校内建有综合多媒体教室和理实一体化教室、仿真实训室、生产实训基地等各种实践教学场所,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硬件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纷纷采取措施,把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实践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实践教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实践教学是学校的发展和希望。

高职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理论课堂,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缺乏本地区技术技能拔尖人才,教师普遍缺乏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工艺水平较差,教学改革研究水平较低。

1.重视理论课堂,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

虽然很多高职院正在逐渐改变观念,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移。有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1:1,还开设了实训实习课程,实践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00%。但是,实际上很多二级学院在课时计算时是将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课时区别对待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区别对待实验课的讲授,所以这种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并不是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是作为一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工具,这种缺乏重要性认识、缺乏全员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的实践教学,导致相关的工作必然大打折扣,相关要求也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导致我国实践教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重视硬件,轻视软件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近年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二级教学单位后,实施学院和二级学院两级管理模式,实践教学由各二级学院分而治之。经调查,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实训管理部门职责不明,存在三种现象:实验教师只负责管理,安排实验(训)场地;实验教师负责管理、安排实验实训场地,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实验教师不仅负责实验场地管理、指导实验实习任务,还要承担正常的理论课教学任务[1]。

实践教师长期承担了大量教师的工作量,也承担了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工作,导致实验指导教师这支队伍无论从数量到质量、学历职称结构还是技术技能等级、教学能力等都不尽如人意。这些严重影响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加上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在职务评审、岗位津贴、教学中的地位往往排在普通教师后面,使得一些实验指导教师千方百计想转为讲师。然而,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性,要求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特别是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他们应具有和普通教师同样重要的地位与综合教学素质要求。

四、提升实践教师职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应正确积极地引导实践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引进、外聘兼职企业专家和教授,从教学理论、实践技能、酬劳分配、职称方面提高实践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引进、外聘兼职企业专家和教授

引进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实训教学指导专家,介绍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定期给予实训实验教学咨询和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们尽快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把最新技术和工艺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外聘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培训和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2]。

2.教学理论提升

坚持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倡导终生学习,积极为教师创造继续受教育的条件,实践系列教师共同参与科研基金项目或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科研支撑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使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又推进科研成果的实现,并合理配置了实践教学中人员的层次化,建立实践教师核心队伍使得教师更有成就感,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师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

3.实践技能提升

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动手能力。每年安排实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目前的新技术、新工艺,熟悉主要岗位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积累自身实践经验,为实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4.改进酬劳分配

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方法和加大酬金标准,可参照其他专业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计算方法,比如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实践课时是理论课时的2~3倍,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能吸引高职称高技能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5.职称提升

职称评审对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经过调查,有些院校仍残留以前的传统思想,在很多方面将实践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别对待,忽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忽略高职教师应以实践能力为考核标准,影响了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高职院的实践教师应具备更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应该鼓励并加强实践教师向高职称提升与发展,要求教师在一定周期内到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提升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职称评定应以实践为主,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定,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并综合考虑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累。

五、结束语

经过高等职业教育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实践证明不仅仅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法等问题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依托优势资源,兼顾人才培养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探索和实践开放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开创性,构建与理论教学‘水融’的和谐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有待于在将来的高职教育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程芳.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再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3,(35).

[2]隋郁.高职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研究与实践[J].消费导刊,

2010,(5).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4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师主体;“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素质

美国的教育界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会不断上升,但教学五、六年后,知识和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水平就会停滞或下降,一定要吸收新知识。每位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上。教师如果不重新学习,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而职业院校又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多方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成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责任,也是国家与学校的责任。国家与学校应该为此提供相关专业制度和调整专业待遇,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1、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山东省高教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从制度上、从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可以规定:要想成为科学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两项科研成果等,并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低职高聘、提高工资、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等优惠待遇,并提高其课时津贴;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有的学校承诺对于考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学院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在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也应该给予优先考虑,以促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的学校招聘某些专业的教师的时候,就要求学历在本科以上,硕士、博士、双师型教师优先;还有些学校在招聘人才时提出:高职副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安家和住房综合补贴,安排中转房,配偶随调,给予一定数量的科研启动费,仅次于教授和博士,待遇要优厚。这些政策与措施看得见、摸得着,对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管理起到了激励作用。

2、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职业教师参加“双职称”评定,并提高其待遇

“双师型”教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必须得到政策上的扶植,其中职称评审尤其重要。政府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现行的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将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评审条件等同的做法,制定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职称评审条例。目前,我国高校职称评定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并以此来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普通高校教师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可比性不大,如不区别对待,人事政策与培养目标会发生矛盾,致使职业教师为评职称而另写一套“论文”,另搞一套“业绩”,以便向普通高教系列靠拢。这不仅不利于评审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加了教师自身的负担,出现不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必须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结合起来,评审条件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实践能力,不宜过分强调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高低,而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研究能力。要完善教师第二职称的评审体制,建立相应机构,通过“以考代评”等方法,使教师获得第二职称。同时,对于具有“双证”职称的教师,在聘任时可以高聘一级,如同时具有讲师和“工程师”职称的,可以聘为副教授;具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的,可以聘为教授,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学校要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有的职业学校规定,把专业实践能力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把是否达到双师素质要求,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二、引导“双师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政策,促使全体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主动转型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职业院校,教师只有转型成为“双师型”教师,才有立足之地;学院只有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在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中处于不败之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1.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1)向经典学习,丰厚底蕴与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和苏氏其他著作中的精彩条目组成的一本书,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职业教师也应该一读。当然,结合自身专业备课上课,首先要密切接触所教专业学科的专业读物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向实践学习,收获技能与素养

“双师型”教师在自身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学习一线人员的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能;学习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与自身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对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3)向名家学习,启迪思考与人性

全国优秀教师张思明认为,“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流的学生”;“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的被学生超越,又不断的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

(4)向学生学习,催发灵性与活力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创新。信息社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终生学习者,只有学会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5)向同事学习,碰撞火花与灵感

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走进课堂,只有一位教师在上课。但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群体。要真正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支持,就会时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

(6)向自己学习,成就自我每一天

让反思成为习惯。反思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体验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反思工作过程,一个学生、一本教案、一堂课、一次实训、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前瞻性的反思,近期工作目标,未来专业发展规划,教育理想等等。这些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2.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职业教师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家们对职业教育独特的见解;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树立新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为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思想基础。

(2)在专业发展上下苦功。“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德育原理等;还应掌握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教师们不仅要掌握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也要熟悉国内外相关学科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和学术前沿动态;每位教师还应该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科技制作等。

(3)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锻炼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被学校派到专业对口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管理和设计;二是在校内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三是与企业共建搞基础开发,参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教师自身要确立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熟悉企业和市场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在教学中要能自如运用来自实践的生动案例;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示范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改变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反思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等模式引进课堂,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实践过程。

(4)逐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科研是个弱项,要以科研促教学需有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科研讲座,聘请专家为教师做关于科研方面的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报告、论文等的撰写来记载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申报课题和论文评奖活动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鼓励部分骨干教师联系社会实际,推出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

(5)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社会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技术工具、手段都日新月异,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了解教学信息、教改动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运用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看到科技教育手段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现代的新教学手段,不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在课堂中单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教育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6

P键词:“双师型” 内涵 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而师资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高职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具有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素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模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偏重于实践教学,这一性质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应占多数。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政策层面和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观点,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势必会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梳理并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准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提供理论参考,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更好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和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特定背景主要是人们过去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差,此外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概念尚无确切的定义。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并指出工科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二是能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发工作或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两篇以上的科技论文。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是: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具备很强的技能操作水平和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师(技师)的基本素质。在实际认定过程中,往往简单地认定为是既拥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目前部分学者将“双师型”教师概括为两种:一是具备专业技术职称和其它职称的“双职称型”,二是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素质型”。还有部分人对“双师型”教师有其它的理解,如“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双融合论”等。

尽管有着不同版本的解读,但当前教育行业对“双师型”教师的一致理解是:“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如“技师(营销师、网络架构师等)+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具有进行职业教育的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指导实践能力,具备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树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具备人际交往和协调组织能力;既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又富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待遇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经费不足、待遇不高、学历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遏制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学校灵活运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兼职聘用的新举措,“双师型”队伍建设已略有成绩,但其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基于对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数量总体不足

当今,高职院校教师增长数量远滞后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偏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为确保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指导,实践环节多采用小班或小组教学。因此,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要求更高。然而,在《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部分院校师生比超过20:1,个别院校未达到40:1,而理想的师生比是1:15。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其带来的危害是影响基本教学质量;并且无法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同时教师长期缺乏深入一线实践进修的机会。

2.年龄趋于年轻化

据统计,“双师型”队伍中,中青年教师约占全体教师的3/7,已成为师资群体的主力军,也是提升教学能力与质量的重点。教师年龄结构方面的失衡,主要是因为逐年扩招带来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许多高校聘用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补充师资。青年教师比重大,客观上加大了培养双师素质的难度。

3.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在问卷调查中,高职院校本、硕、博学历教师比例失调,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科和本科学历教师超半数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明显不足。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专业骨干教师更加稀缺。

4.培养体系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建设首先要求有一套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化体系;其次要健全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培养制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基本上仍停留在学院式、学科式建设中。

5.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职学校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团粒结构”学科建设通常用来评价高职教师的队伍结构,它指的是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比例结构合理。除了要有学术领头人之外,其梯队成员的群集也很重要。而大多数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就站上讲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6.来源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