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1.1管理体制缺失,各类规章制度执行程序较弱

可以说重使用与轻管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管理思想。诸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并未编制非常完整且严格的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机制,关于机械设备的台账及对应技术资料档案和维护管理记录等方面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施工企业往往只是注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却忽视了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尽管进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关于机械设备保养机制来对人为性各类活动进行制约,并未将责任落实到人,以至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极为混乱。或者是具备些许制度却并未严格执行,导致维护管理水平偏低。

1.2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弱及机械管理意识薄弱

建筑施工往往是战线长及参与人员和设备装置调动非常频繁,诸多施工单位领导人员对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方面意识非常薄弱,总是为了要降低管理部门人员的编制,以降低人力资源的相关成本,任意缩减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或者是让其他施工管理人员来兼任对应机械管理人员。长此已久,也就导致了专业化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极为缺乏,而且所兼职的管理人员素质往往达不到所需要的标准,导致机械管理方面工作存在极大的空白,或者是工作中相互推诿及设备无人管理。

1.3维修设备缺失及维修人员技术偏低

诸多施工企业并未构建较为健全的设备维修车间,以至于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现今设备制造精度不断提高及结构持续复杂化与控制技术不断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总是很难凭借以往经验而及时发现安全故障隐患的存在。某些维修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偏低及质量意识较差,并未进行先进知识的更新,往往会使用之前的经验来进行工程机械维护工作。相关机械设备装置在出现故障时,很多的维修人员没有责任心,并未在本质上处理故障问题,仅仅关注表面问题的处理,进而导致对应设备故障开始持续扩张及发展,并总是存在相互责任推卸的问题。

1.4机械应用不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流动性极大,一些操作人员对于施工技术及设备的应用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短期聘用的相关人员,通常培训时间较少或者是仅仅关于操作的培训,并未涉及保养方面的知识培训。往往会为了要赶工程进度,机械总是处在超负荷运作状态,或者是各种违章操作等,这些都加快了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策略

2.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及规范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想要落实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就务必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顺利展开的,并实行定人定岗职责及全方位综合性管理。并且构建非常健全的机械设备档案,强化统一化管理及设备技术性资料更为详细。定期进行设备检查,技术档案应该安排专人保管。

2.2强化机械设备应用及维护人员专业素质及意识提升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技术含量也持续提升。这时就需要施工及技术人员持续学习各类新型技术与知识,以便于能够科学的应用机械设备。关于施工企业机械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专业化技术素质及意识的充分提升,就务必要充分增强各类新型技术的培训力度,并选拔与培训懂得机械管理方面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升职员技术水平来适应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3弹性机械设备保养机制

机械设备的保养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进度及完成,所以务必要严格落实机械设备日常保养及定期保养机制。因为工程机械往往是类型极多且机型复杂和产地不一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制造工艺及材质差别,不同机械运作状态和作业对象及环境或者是各个施工企业维修条件及操作人员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将企业自主维修及厂家专业化维修有机结合,达到不同设备、部件是不同维修方式以及相同设备不同使用情况使用不同维修方式。相关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该依据保养说明书编制切实可行的保养计划,并进行技术交底程序,务必落实抽查及督导保养工作。

2.4构建奖惩机制

把机械应用及管理水平和施工人员所显示的经济效益有效挂钩,依据所规定的操作或者是接连几个周期都没有出现安全性故障或者是机械应用未出现损坏等人员给予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奖励,对于时常违反操作的职员给予一定惩罚,促使其通过教育进行一定程度改正,充分确保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3.结语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1.问题

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

2.1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建立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试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三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学习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学过机械基础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工程术语都不懂;再一个就是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教学实践表明,对这类学生,仅用挂图或教具简单教学手段,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难以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器的整体连接具有较清晰的认识,降低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农业机械教学中,使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各种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实际操作状况。同时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校企联合培养

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专业很难一下子改变,而社会各行业迫切所需的仍是数以百万的、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农业机械的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实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是学生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心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场等企业可为农机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毕业实习的仓促性和不完整性,实现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甚至可以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方面认识和改变自己。在团队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

2.4增强创新能力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机械化特征 发展建议

所谓现代化畜牧业是把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完善的结合,通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畜产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实践证明: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大约800万吨,仅此一项直接为农民增收约8.5亿多元。

工作量:在自动饮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250~3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在自动饮水、自动投料、水泡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500~8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并负责疾病治疗、按照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驱虫保健、转群及统计工作,协助技术经理搞好种猪选择培育工作。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显而易见,机械化可以改善畜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减轻从业者的劳动轻度,增加畜牧养殖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提高竞争率。

因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现代畜牧养殖业,选择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应优先贯穿在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如:饲料生产加工与储备,良种的培育、饲养,畜产品的加工,检疫检测、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设施。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善结合。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到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澳、新两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几百头牛的小型农场只需要1~2个人经营管理。

荷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场从饲料的耕种、收割、青贮到舍内供水、给料、温度、通风、挤奶、清粪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饲养管理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对于施入土壤中过剩粪肥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饲养和养鸡、养猪业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

进入20世纪以来,以工厂集成化栅(散)栏养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奶牛DHI测定技术、TMR技术、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提升现代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陕西现代畜牧业发展特征

1.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

据统计,全省养殖农户由2004年的868.3万户减少到2009年的335.1万户,减少了62%;以生猪饲养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户退出。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4851个,其中2006年以来建设的2811个,占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的57.9%。

3.社会资本成为投入主体。据调研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的养殖场80%都是业外人士投资建设。80%的投资都是社会资本投资,全省新建种猪场的社会资本占投资总额的98%,新建奶牛场的社会资本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8.7%。

4.畜牧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就规模养殖来说,目前建设1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需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的肉猪自繁自育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

5.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生猪集成栅栏养殖、奶牛散栏式饲养、DHI测定、TMR饲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电子管理等代表当今世界畜牧业生产最高科技水平的生产技术正在全省应用推广。

然而,全省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畜牧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配套机械相对较少。“十一五”末,畜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29.37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28.5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0.43万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0.37万台,机械化加工饲草800万吨。当前的畜牧机械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挤奶设备为例,全省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60.5万头,而机械化挤奶设备仅能满足约13万头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饲草(料)加工机械总体较少,加工数量明显不足,其它的饲料搅拌、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温湿度调控、粪便清理等机械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四、几点建议

1.我省各级农机和畜牧主管、专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协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十二五”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大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为畜牧养殖企业(农户)做好选型、宣传示范,力争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2.应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应用于我省畜牧养殖业,促进畜牧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应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畜牧养殖机械分为十三类,从秸秆饲草(料)收获、加工,生猪产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设施,自动饲(喂)料与饮水设施,畜禽舍温、湿控设施,畜禽养殖消毒、防疫设备,粪便清理脱水加工设备,畜产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机、挤奶、贮奶、冷藏)设备等,品目繁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选优推广适宜本地的畜牧养殖机械,落实好国家对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4.应强化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点)区建设,针对畜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立足秸秆饲草收集、加工青贮机械、饲料粉碎机械、挤奶设备、自动饲喂机、粪便处理机械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奶牛、生猪的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

5.力争信贷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在解决从业高投入、成本高、风险高的同时,达到提升全省畜牧养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使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6.以提高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管理养殖技能水平为目标,注重培训畜牧养殖机械操作使用技能人才,是畜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能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于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我们对开设于机械学院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应该怎样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专业应该怎样定位、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

一、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我校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等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我校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二、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工业工程定位为:在其中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要建立工业工程专业完整的教育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符合该培养目标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2.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确定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四大模块组成,除公共课外,其他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学习的宗旨。

3.构建合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本专业先后开设了依托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课程11门,依托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3门。为此,学院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大赛,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末,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249万千瓦,拖拉机5.5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2万台,配套农具5.75万台(架),农机具配套比1:2.9,联合收割机1209台、采棉机234台、农用运输车1.33万辆、农用飞机33架、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7万台约45.59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37亿元,农业机械新度系数为0.80。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水平达到99%、98%、4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4%,农业机械化正向畜牧业、园艺业拓展,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了兵团特色的机械化大农业生产体系,农业机械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居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装备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宏观调控手段和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适应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继续保持农业领先地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率先在西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已显得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兵团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兵团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广应用精准农业六项技术和三个十大主体技术,提高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团场城镇化进程,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促进农业增效、团场增盈、职工增收,全面提高农业和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

二、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为主题,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全面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兵团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积极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得到充分发展。

到2010年,全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万台,配套机具达到8.2万台(架),联合收割机2000台,采棉机1328台,农业机械总值达到80亿元。万亩耕地配备农业机械动力1500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台左右(900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机耕达到100%,机播达到98%,机收达到75%(棉花机械化收获58%)。农机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60亿元。直接从事种植业的职工总数减少50%,农机职工总数占种植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农机职工收入与农业发展同步增长。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达到85%以上。

(三)基本要求。

贯彻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思路,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效、团场增盈、职工增收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按照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积极引进、开发、研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坚持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和市场在农业机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力争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年都有新进展。

四是坚持发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是坚持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方针,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一)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

围绕兵团优质棉花基地建设,按照加快推广进程,重点团场突破,实现规模收获、优化加工质量,培育机采品牌,开拓销售市场的思路,以一、二、三、六、七、八师机采棉基地为基础,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喷施技术、机械打顶技术、机械采收技术、配套机械运输技术和机采棉清理加工技术。到2010年,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面积500万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8%。推广精量播种机5000台,机采模式种植面积650万亩;喷施机械3500台,脱落叶催熟剂喷施面积550万亩;机械打顶机4000台,实现机械打顶500万亩;采棉机1328台,实现机采500万亩;机采棉配套运输机械5000台;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154条,其中现有34条,改造36条,新增84条,机采棉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

(二)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

以发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以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一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大力推广少耕深松、带茬播种、秸杆还田、杂草防治、地膜回收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逐步建立兵团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期间,新建1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带茬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每年推广少耕深松面积400万亩,秸杆还田900万亩,杂草防治900万亩。二是推广精量播种机具6000台,粮、经、饲作物的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三是研制推广地膜回收机械5000台,机械化地膜回收面积达到900万亩。四是推广复式作业机具2500台,复式作业面积600万亩。五是推广化肥深施配套机械4000台,化肥深施面积1500万亩。六是引进开发推广低量喷雾机械1000台,低量喷雾面积1800万亩次。七是加快推广玉米、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技术。

(三)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工程。

根据畜牧业、园艺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开发配套机械化技术,加快畜牧业、园艺业机械化进程。

一是按照兵团300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目标,重点引进、开发、推广饲草料播种、收获、打捆、运输、初加工和饲喂机械5000台,基本实现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是配合实施特色园艺产业化工程和生态建设,引进开发推广园艺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园艺配套机械,大力推广林业机械,不断提高园艺业、林业机械化水平。

(四)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工程。

以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农用机场改造和机务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兵团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步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每年更新大中型拖拉机2000台、农具6000台,到2010年,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7万台,万亩耕地配备农业机械动力1500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台左右,配套农具达到8.2万台(架),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3.0,农业机械新度系数达到0.8。

二是加大农用机场改造和农用飞机更新的力度,“*”期间,改造农用机场40个,更新农用飞机15架。

三是加强机务区建设,“*”末,主要农机具入库(棚)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提高维修服务水平。重点加强油料、配件及修理网点的管理,为农机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五是积极构建农机化信息平台,加快各级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形成农机化发展新亮点,逐步实现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方式上的现代化。

(五)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以完善农业机械鉴定、推广、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四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到”*”末建成比较完善的兵团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

一是农业机械化检测鉴定、推广体系建设,“*”期间,完善兵团农业机械鉴定站和农机检测中心的技术队伍、基础设施、检测设备和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师级农机技术推广站,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所需事业经费纳入财务预算。

二是农业机械化“四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期间,进一步完善一师、七师农业机械化“四位一体”服务中心站,在其余各师新建11个服务中心站,在1团、22团、29团、33团、45团、64团、71团、77团、芳草湖农场、奇台农场、123团、129团、121团、148团新建14个以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为主的区域站。

三是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性能的检验水平,增强农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期间配备移动式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监测设备15套。

四、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建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兵团各级要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是将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纳入财务预算,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以行政投入为导向,职工投入为主体,鼓励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团场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用于农业机械更新改造、新技术推广和机务区建设。积极鼓励职工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和融资形式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二是根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同时,兵、师、团三级每年在财务预算内都要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对团场职工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各级农机和财务部门要联合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在财务预算内安排相应的购机补贴工作经费,切实保障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切实将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既发挥师团统一管理的优势,又要调动农机职工和农机经营组织的积极性。鼓励个体、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农机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建立健全行政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机经营机制。按照兵团“1+3”文件精神,逐步扩大农机职工承包土地的规模,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二)加快创新步伐,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主体技术。

兵团各级要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促进农机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快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科研开发成果和经验,加快农机科研开发创新步伐,对机采棉配套机械、饲草料生产机械、特色园艺作物播种和收获机械、采后处理和初加工机械、地膜回收机械等重点关键机械化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实现技术上的跨越。鼓励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的投入。

按照“巩固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加强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建设,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所需经费纳入财务预算,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切实履行好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公益性职能,增强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推行项目招标、择优委托、首席专家负责制等新的农机推广方式,建立多方合作推广的机制,加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步伐。

以精准农业六项技术为核心,紧密结合种、畜、园三个十大主体技术,实施农机化重点推广项目,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少耕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复式作业技术、精量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低量喷雾技术、机采棉配套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秸杆还田技术、地膜回收技术十大农业机械化主体技术,加快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三)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

按照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全面提升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一是制定实施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规划,对农业机械制造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上市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依托兵团农机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积极培育兵团农机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耕整地、精量播种、植保、秸秆还田、地膜回收、施肥、灌溉和机采棉配套机械制造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农机品牌,带动兵团农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积极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具。通过改组、改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农机制造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行业管理,全面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强化农机行业管理,全面实施以提升农机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加强农机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提高田间作业质量为中心,以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方向的农机管理标准化。

一是坚持开展农机行业攻关竞赛活动,全面实施以提高田间作业质量为中心的农机管理“十个标准化”,即:管理体系标准化,机械作业标准化,装备管理标准化,技术推广标准化,维护修理标准化,经营核算标准化,信息统计标准化,机务区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安全监理标准化。要加强对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建设的指导、检查和验收工作,不断提高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极充实和调整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形式,使农机管理标准化得以全面实施。

二是坚持“五统一,五规范”。即:统一作业标准,规范作业层次;统一收费标准,规范收费方式;统一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统一库区建设,规范机具停放;统一技术培训,规范队伍建设。

各级农机部门要严格执行兵团下发的标准亩折合系数和农机作业技术规程,规范本区域农业机械作业层次,确保农机作业质量。根据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测算标准亩成本,执行合理收费标准,标准亩收费应不低于8元,确保农机工人收入逐年提高。加强作业市场管理,处理好农业机械总量平衡与季节性不平衡的关系,积极拓展作业市场,即要确保不误农时,又要保证农业机械足够的作业量。重视抓好各级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切实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团场要不断加大机务区建设的投入,合理提取机务区建设费,为农业机械的停放、检修以及农机工人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加强农机职工队伍建设,逐年提高农机工人在农业一线职工中的比例。

三是在建立健全兵团农业机械检测鉴定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业机械检验测试鉴定工作,实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制度,制定兵团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部门加大打假力度,减少和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发生。依法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兵团各级农机监理机构是负责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所需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务预算,要切实保障机构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到位,改善装备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考核、核发牌证管理,提高对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能力,深入开展以打击“黑车非驾”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抓好规范化农机安全监理所站的建设,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机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贯彻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结合兵团实际,加强农机培训机构建设,做到场所固定,设施齐全,教员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有兵团特色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机培训水平。

二是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和“科技之春、科技之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工作,重点实施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七)切实加强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养护;施工特点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种工程机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施工单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在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公路工程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做好科学管理与养护,预防机械发生大事故的工作就越来越重要。

一、公路工程机械的管理

公路施工工程机械管理依赖于现代管理组织机构与健全的规章制度。公路工程机械管理是否适当将对工程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影响,无论施工机械和设备多么优良,如果管理不当,就达不到预期机械化效果,从而对工程费的影响很大。施工时,正确地掌握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妥善地保留机械操作记录,对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作出理论分析,才能总结出机械管理的科学方法、机械管理工作中,机械的维修管理、配件的供应管理、配件和库存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十分重要,我们都应做好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一)机械的基础管理,对基础资料应按不同工作性质、类别、级别等分别归类、建帐和归档,如固定资产台账、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包括原始机械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记录,维修记录,技术改造资料。机械的基础资料、技术档案都应跟随机械,直至报废后还应妥善保管。按照机械全过程管理的阶段性,机械的技术档案管理分三部分内容:使用前、使用中及停驶(报废)。且应采取一机一档的原则,做到机械设备、物、账、卡三者相符。

(二)加强机械设备的单机考核与效益核算。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等。通过核算的积极作用,降低成本支出,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机械的能力,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机械使用必须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定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大中型专用机械不得雇用临时工操作。主要机械实行专机专人制,多人操作的机械实行机长负责制。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维修规程、安全规程和技术要求合理使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作业。多班作业时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填写交接记录。

(四)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培训,随着施工机械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日趋繁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只有加强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新设备的要求,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要定编定机、专人专机,确保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要培养操作人员能开会修、一专多能,特别是要求每位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二、公路工程机械使用特点

(一)露天作业。工程机械在公路施工、公路养护、冬季公路除雪中,机械几乎都是冬夏露天作业,工作环境恶劣。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作业进度,这就特别要求工程机械的工作可靠性要好,万一发生故障能够及时排除。

(二)技术结构复杂。

工程机械品种繁多、规格齐全、技术结构复杂,涉及到机、电、液、计算机等各个知识领域。机械的选型、使用、养护、维修、管理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经济性。

(三)购买施工机械投资额大。购买工程机械的投资额一般都很大,一台机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有的甚至上千万元。购买工程机械后转化为固定资产,要按时提取折旧,增加了企业的潜在负债率。

(四)工地流动性大。由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的改革,增大了工程施工地点的流动性。机械的工地转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大型机械受道路及桥梁承载能力和隧道净高的限制,转运起来很困难,而且费用昂贵。即使一些具有行走功能的施工机械,也不允许其在公路上长途跋涉,而必须用拖车运送,而且运送过程中也容易损坏,这无疑增加了工程单位的经营成本。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

三、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特点及养护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机械大都在泥沙、砾石、雨水和风雪恶劣环境中作业,且施工带有突击性,机件工作的条件差其技术状况必然较其他机械下降得快,零件间的配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锈蚀及结垢等现象,各连接件配合性质、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和机构工作协调性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引起机器事故,因此需定期对公路工程机械进行养护。

定期对公路工程机械进行养护可以保证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减少故障停机日,提高工程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工程进度;减缓机械磨损,增加修理间隔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避免出现机械事故,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机械运行和维修成本,提高机械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使机械的动力、燃润油料、零件及各种消耗材料降到最低限度。因而,必须重视公路工程机械的养护。

四、公路工程机械养护的内容与要求

(一)日常养护。日常维护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机械的机容和机况,使机械经常处于完整和完好的状况,以保证正常运行。日常养护以清洁、补给(水、油等)和安全检视为中心。由机驾人员在每日出机前,行驶中和收机后进行,详尽项目内容按各级机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进行。

(二)一级养护。一级养护除日常养护作业外,以清洁、、紧固为中心内容,并消除机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出现的某些薄弱环节,尤其要检查有关制动、操作等安全部件,一级养护主要内容包括各总成和连接件的紧固,主要总成和部件的以及在外部检查发现的一些必要的调整作业。这些作业由专业维修工负责进行,机驾人员参与。

(三)二级养护。二级养护作业除进行一级养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为中心,对机械进行较深入的技术状况检查和调整,根据机驾人员反映和经过技术状况诊断,确定维修附加项目,并排除。

(四)三级养护。结合二级养护作业,以消除隐患为中心,对局部包括总成件检修,改善机械技术状况,以延长中修及大修周期。

【参考文献】

[1]高培坤.胡江平试论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交通部・公路筑养路机械操作规程, 1995。

[3]交通部・公路筑养路机械保修规程, 199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