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的前身是《金属切削机床》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10学时,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机床的结构,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参观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机床均被湮没在学生堆中,一些学生在看,另一些学生在后面打闹。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几乎为零,教学效果也因此变得非常之差。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机械拆装与测绘》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指出“高职教育应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企业调研知道,多数企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是学生需具备基本的读图、识图及制图的能力、基本机械装配能力和基本工艺问题处理能力,而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零散状态,除了知识不能综合运用以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差强人意。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必须大幅度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现场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此,探索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二)原有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听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设备的学生无所适从,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炼狱般的煎熬: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的和讲的不能互动沟通,使教学陷入困境。

在没有开发《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金属切削机床》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也是大班形式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零部件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在讲解拆装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拆装任务,过后还是有很多知识不明白。

2、教学用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该实践课程发展的瓶颈,以往能供学生做机械零部件的拆装拆装实验实训的减速器仅有1-2台。

3、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特色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把握不准,干脆就用老一套的方法。

4、训练方法不当,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围绕“基础”,讲清课程性质;围绕“产品过程”,安排实训内容;围绕“技能”,“听、看、做、记、想”结合;围绕“熟练”,反复训练。针对此,我们在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组织形式为小组学习,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交给学生,并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然后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并实施,碰到问题随时与教师协商,教师一般对单个问题进行单独解答,问题较为集中时,教师可随时集合学生讲解。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工作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职业能力。

我们所采用的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学生要动手完成减速器和机床的拆装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下面以减速器拆装与测绘为例来说明(见表1)。

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突出了模拟工作现场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所必须动手完成的内容。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思想,加强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的前提。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一)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训训练,将有关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放到实训室,让学生来操作。尽量接近工厂的原汁原味,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素质;(二)打破学科体系,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等有关学科综合在一起,强调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训练;(三)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在选择实训项目时,考虑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水平,做到学生能独立操作;(四)在设计实训时,突出了流程的概念。实训过程尽量从拆、测、绘、装等过程出发,体现了工艺流程的概念。

表1 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力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三周的实践的教学时间中得到大幅提高。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凌华.基于任务导向的《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开发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4).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2

目前,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先模仿,在通过实际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工件的加工,经过反复的练习,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刚开始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到后面往往是学生缺乏主动性。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启创新的源泉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比如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机械加工的零件或者组装的零部件,或者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做的模型,让学生对机械加工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其次,要向学生阐述本课程的意义及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类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创新,并开发出新的产品,新产品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机械加工。2)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自学,不断夯实其基础知识。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告知学生下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课后有针对性的预习,下次课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预习中未解决的疑问,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基本知识授课时间,增加老师发散性问题的教学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更深入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问题的相关知识,拓宽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2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零件图进行机械加工的能力

从现有的零件图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并且零件图为标准的图纸。让学生通过读图可以熟悉制图国家标准中有关图幅、标题栏、比例、字体、图线和绘图方法以及尺寸标注;掌握零件图的基本表达方法、画法与标注以及零件图的识读;掌握零件图尺寸标注、基准的选择、技术要求等。熟悉图纸后,进行工艺的分析,运用实训现场的加工手段,如车床、钻床、铣床、加工中心及相关工卡量具及刀具等,按照零件图加工实物,使学生能够读识常见零件图的类型,如轴类、盘类、箱体类的零件,能进行工件及刀具的正确装夹及量具的使用。

3增强学生对不同结构零件进行测绘的能力

准备一些不同结构的零件,让学生进行现场测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不同零件的测绘方法及使用测量仪器,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零部件的方案,搞清楚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测绘和加工过程中弥补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如公差与配合的知识,如何标注及使用技术要求等,同时对量器具也增加了原理及如何使用的了解。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会有较大的收获。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全都按要求完成零件的草图,校核无误后,绘制完整的零件图。这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锻炼非常有实际价值。

4采用互换式分配任务的形式

在完成零件图纸后,采用互换式分配任务的形式:即不同组之间图纸进行互换,然后按照图纸进行实物加工。不同组拿到图纸后,首先检查一下零件图的基本内容;图形、尺寸标注、技术要求以及标题栏是否齐全。然后检查零件图的图形完整性,该图形能否完整地表达清楚零件的全部信息,是否有不清楚的结构表达;尺寸标注是否完备,有无多标或漏标的情况;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标题栏中是否缺少内容。发现问题,找相应的零件图绘图者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零件图完善之后,图纸再在实践中校验,然后实际地进行加工。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图纸中的错误,对于图纸中不清楚或者不完整的情况,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是无法进行加工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要及时地沟通,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阅相应的机械手册或询问教师,变学生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效果将十分突出。

5加工后的实物与原零件之间进行对照

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根据加工的零件与原始测绘零件做一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异同。寻找最终问题是出在测绘上、图形的绘制上还是加工上。各组之间可以进行相应的讨论,发表对出现问题的看法。通过讨论不仅增强学生对零件图的理解与实践加工的联系,也可以相互学习到知识。

6考核方法

可以将每一个项目过程写成相应的报告,针对自己在过程所做的工作、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自身的体会等所有有关这次实践加工的情况写成书面的报告,交指导老师评阅。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给予相应的评价,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厚望、尊重、理解,同时再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评价,学生才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创新才能得以发展。

7结语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教学工厂;苏州;校本课程;校企合作课程

教学工厂的内涵是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学校和工厂合二为一,教学工厂以学校为本位,企业项目研发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教学工厂常规做法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在学校揽不到工业项目的情况下,教学工厂就成为了实验室,学生只能在教学工厂里看师傅或教师进行演示教学或参观教学。目前,我国不少学校的教学工厂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教学工厂模式,不是要照搬套用新加坡的教学理念,而是要与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套用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现成模式,而应根据专业设置、学生层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工厂新模式。

对教学工厂新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教学工厂模式的多年探索,我们采取了两个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直接把企业引进学校,形成教学工厂,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内教学工厂”。学校提供场地供企业无偿使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教学工厂学习和实践。教学工厂在没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企业,在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教学工厂,学生实践的内容就是测绘或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品。二是经过两年的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后,将部分学生直接送到学校之外的企业学习和实践,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外教学工厂”。为了和企业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我们和企业联合开发“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这样的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课程,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课程内容既适合学生,也适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的是多批次、少批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每个企业安排不超过8人的学习和实践团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应多选定一些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两种教学工厂模式均运作良好。

(一)校内教学工厂

校内教学工厂是主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理论教学。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即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企业项目为主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独立面对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实践主要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中开展,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制图员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的原则,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改革,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职业道德为重点。

教学工厂教学实施途径:(1)企业现场认识(参观)实训。在讲授完《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绪论后,就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教学工厂,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制造企业生产是离不开图纸的,从而认识《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储备大量的形体信息,身临其境地感受工厂环境。(2)测绘教学工厂的实际零件。在完成零件测绘的理论学习后,将教学工厂里相对简单的实际零件借用到测绘教室,供学生测绘使用,并绘制出正规的零件图,最后要求学生与企业的加工零件图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转贴于

在教学举例、习题、实验课题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零部件。(3)根据图纸装配部件。学生根据教学工厂提供的装配图,帮助企业进行零件装配,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4)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为教学工厂绘制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图纸,使学生得到实际生产锻炼。

(二)校外教学工厂

校外教学工厂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根据苏州地区实际需要,开发符合教学工厂需求的校本课程苏州存在大量外资和台资制造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量使用第三角投影的图纸。虽然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中也简单介绍了第三角投影,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识图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收集大量企业第三角图纸的前提下,开发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第一门校本课程——外国图纸的识读,并在2007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限定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专业技术知识与生产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选择并设计出符合技能教学需要的企业环境,提高教学工厂实践的科技含量苏州的中小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如何为本专业学生选择符合大纲要求的企业成为我们研究的又一课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首先选择制造加工手段全面、加工的零件种类较多的企业;其次,选定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学生进入企业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

根据教学大纲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满足企业需要的“共享性校企合作课程”新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进行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

结论

校内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理论与实践穿行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企业项目的形式展开。校外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基本技能后需要集中对相关技能进行实训的课程。针对苏州地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我们采用将整班学生分散到不同企业来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实训。

对于常规的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学生前二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学生缺乏的是企业实际生产经验,我们要求企业让学生在6~8个月内完成主要岗位的“轮学”。在此期间,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与本企业一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要求的较为全面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秦建华.“教学工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16).

[3]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模具测绘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7-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以模具测绘实训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模具测绘实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年来,该方法也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尝试,并逐渐推广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构一种类似于企业实际工作氛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在内的职业工作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二、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测绘实训是高职院校中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一个重要的模具结构认知教学环节。模具测绘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之后,以对生产中使用的真实模具的拆装及主要结构认知为主线,完整测出模具零部件尺寸,画出零件草图,然后经过整理,再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及零部件装配有全面的认识。模具测绘不仅是模具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手段,更是模具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认识典型模具结构,了解模具工作原理、模具零部件的功用、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形式和配合关系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能正确使用模具拆装常用的工具和辅具,掌握模具拆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产品测绘能力;学会模具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能熟练使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培养制图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掌握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具备产品测绘能力;掌握对测量尺寸进行协调和圆整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模具行业常用相关标准、资料和手册,会正确选用并查阅;能正确选定模具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识读、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制图能力。

2.方法能力。具有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创新精神。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模具测绘实训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可构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结果记录等这几个阶段。针对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融合,结合模具测绘实训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反馈信息、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资讯

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师生共同解读“任务背景”、“工作任务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1.基本知识技能回顾。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制图、公差、材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钳工工具使用、检测量具使用等技能进行回顾。

2.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该项目的关键信息,领会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模具的分类、模具结构及其组成、模具的基本工作原理等模具原理性知识;模具拆装工具与使用技巧、模具测量工具与使用技巧等技能性知识;模具拆装步骤和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信息查阅、收集、学习理解并研讨、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对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领会到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分解处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其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协作等能力得到提高。

(二)计划

小组内每一个学生根据在资讯阶段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制订模具拆装、测绘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干涉,只给出启发性建议和引导,并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提炼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工程知识应用、技术方案写作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决策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和比较,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具拆装和测绘工作计划,经与教师充分交流后形成小组最终工作方案和步骤。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谁负责拆装模具、谁负责测量尺寸、谁负责画零件草图并记录尺寸等。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正确判断和制订工程方案的能力。

(四)实施

各小组按照确定的最佳工作步骤和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小组分工,做好模具拆卸、尺寸测量、草图绘制、模具装配复原、试模等工作,并单独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CAD图纸。做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和要点记录,并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场面和观察细节,对各小组所画结构简图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指导和评价记录;对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绘制质量等作评价记录;对模具装配质量作评价记录。

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提升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五)检查

1.小组自查。学生对装配复原的模具进行人工合模验证,并在成型设备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模具间隙是否调整均匀;检查图纸中视图表达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形位公差是否正确、表面精度是否合理等。

2.教师检查。教师主要确认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记录问题情况。

通过此环节,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上实现了提炼升华,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了自己的智力潜能;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优化组织教学。

五、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学生上交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总结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这种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绘图能力、软件水平等,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中各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典型冲压模具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否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是否掌握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在实训过程中抄袭和代画等。针对这些情况,可将考核内容分成五个部分来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下转第163页)

其中,现场答辩、实操考核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补充和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补漏和巩固课程内容。实操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模具拆装步骤、拆装工具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归纳者。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边颖.行动导向教学法在《AutoCAD辅助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检测技术;创造力人才;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检测技术》实训课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相应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检测工具不断升级换代,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检测技术》实训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来教学内容主要以老师机械地讲解、指导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念亟待提高;(2)对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区分和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定位需要重新规划;(3)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4)考试评估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发掘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检测技术》实训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是以完成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我校所有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各种检测方法、检测仪器及检测量具相对独立,而且教学对象经常来自不同专业,机电类专业和非机电类专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类型、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按照教学项目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按照专业需求合理设置,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色,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一)实训教材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

实训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根据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力求理论适度、应用多、内容新,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尽量反映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带来的检测方法的多样化;二是检测系统的微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带来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因此,《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应及时修改教学大纲,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压缩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及时补充、更新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加强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的应用,将各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并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内容和新技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评估其方案合理与否。在实训组织和实训指导方法上,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化整为零,以2人为一个实训小组的合作形式来组织实训。根据每次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只介绍实训目的,实训过程中将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判。如果误差较大,则帮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直到学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下课前应递交完整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工程训练报告包括填空题和判断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仪器和量具、检测方案及检测理论依据、检测步骤、检测结果、结论与分析,以及对思考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如将抽象的检测概念和检测原理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开设网络预习课,学生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获取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在课前进行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老师可以进行网络指导和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环节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检测技术训练课中针对非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引入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法是以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某项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定向自学、立体讨论、示范讲析、检测巩固和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既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

(一)导学

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实物或模型向学生阐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即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训练室检测量具配置情况设计具体的预习题,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立体讨论

立体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将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升华到理解阶段。

(三)示范讲析

本环节在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和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宗旨是讲疑难、讲规律、讲方法。

(四)检测巩固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讲析,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及测量结果填入检测报告单中,并检验零件的测量误差是否合格。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实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考试体系改革

新的考试体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理论考试,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纳入到考试体系范围。《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最后将过程评价(占总成绩中20%)、检测报告(占总成绩中40%)、工程训练报告(占总成绩中30%)等按比例综合叠加的办法确定最终成绩。

考试体系的改革能够综合评估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研究型学习。

七、结论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也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仍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文广,李伟,齐建家,国绍文.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红.《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

[3]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佟雪松,王显丰.五环节教学法在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行业需求调研分析

通过对福田公司等三十多家机电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我们归纳出本专业有车床操作工、质检员等17种工作岗位,这17种岗位可概括为4种典型工作岗位,包括一线操作工(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加工与装配)、初级管理人员(主要从事材料、设备、质量及生产管理)、初级技术员(主要从事机械绘图、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市场营销员(主要从事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而这些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可概括为“两掌握一了解”即了解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专业专项技能;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可概括为“两品质四能力”,有吃苦耐劳和服从意识的品质,有终身学习、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和分析,我们确定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设计能力、掌握机电产品应用能力,从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并要兼顾专业特点,本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涵盖机械和电工电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在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很难全部掌握,为解决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短的矛盾,要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决定采用“搭建框架、分流培养”的模式,并从2008级试行。

所谓“搭建框架”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和技能框架,目的是为专项技能训练和以后的岗位迁移奠定基础;所谓“分流培养”是指根据行业需求和办学条件灵活设置技能方向,再根据学生所选方向分别组织教学,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精熟一技,为初次就业准备好敲门砖。

四、构建教学体系

机电专业的教学体系由课程体系、质量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三部分组成,从以下三方面说明。

1.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为能够胜任这些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可概括为:基础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可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素质结构可概括为: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

理论课程体系由“3平台+2模块”组成,“3平台”是指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平台。“2模块”是指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有公共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实践教学体系有军训、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内容,主要按照学院的统一安排进行。实践教学的进程安排:第二学期在《机械制图》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一周的装配体测绘。第三学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另外安排四个周的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搭建技能框架。第四学期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流培养安排为期六个周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四个周的校外教学实习。第五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2.质量考核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既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管理措施,又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理论考核:必修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作业加平日表现的考核方法。选修课的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

实践考核:装配体的测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考核,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绘图、说明书质量和答辩结果确定成绩。

实验、实训及实习考核: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出勤、任务完成和实习报告等情况确定成绩。

技能等级考核:分为应知考试和应会考试。由劳动部门组织实施,本专业要求学生至少获取一种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

总之,各种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考核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3.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主要由系主要领导组成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分工负责,各教学班级设两名教学信息员,形成覆盖全系的教学信息网络,在学院教务处、督导室的具体指导下全面监控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有:1)学院教务处督导室督导检查。2)系督导小组“三查”。即期初、期中、期末检查。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进度和各环节教学质量,期末主要检查各项计划的落实。3)学生信息反馈。班级设信息反馈联络员,随时反馈相关教学情况;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交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学生网上评教。学院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在期末教学检查时,由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评教。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按照企业上岗要求,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制定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专业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计划,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构建“零距离”上岗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 翁兴旺,陶永进,胡国安.“零距离”上岗的调查分析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