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范例6篇

文献计量学论文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替代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6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32-06

〔Abstract〕Bibliometrics is finding wider and wide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bibliometrics.The conclusions were that as being outcom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 and altmetrics inheri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methods and enrich the subject system of bibliometric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branch characteristics.Bibliometrics in China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especially in measuring methods,studying objects,research contents and applications which have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However,theoretical studying wa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altmetrics

由于人为因素,很多文献难以定量化,特别是文献系统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有效信息难以得到足够获取,也就无法揭示文献的宏观规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数学计算工具和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依赖数学工具和统计学技术的文献计量学顺势得到更快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进步是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保障。本研究以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为序,对文献计量学在不同时期和技术条件下的发展进行文献梳理和观点总结,以期理清两者的关系,并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文献计量学的提出

1911年,俄国化学家、院士瓦尔金使用引文分析研究化学家对化学的贡献[1],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的开端。1917年文献学家科尔(Cole F.T.)和伊尔斯(Eales N.B.)使用“比较解剖学的历史――对文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目前仍在沿用的书目计量技术――对出版物按出版国家和学科进行计量与分类[2]。1923年英国图书馆学家霍姆(Hulme E.W.)在科尔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书目统计学”[3]。1926年美国洛特卡(Lotka A.J.)论述了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4],称为“洛特卡定律”。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 B.C.)率先提出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5]。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Zipf G.K.)提出词频分布定律[6];1955年,加菲尔德(Gaifield E.)系统提出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的概念,以及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打破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检索中的垄断地位[7]。

直到1969年,英国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才正式提出“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8],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开始从学科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并将其定义为“把数学和统计学用于图书和其他文字通讯载体的科学”[9]。随着信息技术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以及196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创刊,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相继在1973年和1978年出版,为文献计量研究在图书馆和情报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阶段,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文献计量学的大部分工作为人工统计,研究者无法同时处理过多的数据,文献计量学的应用不太普遍。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基本围绕以上几个著名的定律展开,一方面是检验、修正这些经验规律并使之完善和更加具有普遍性(即理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图书馆、情报机构文献管理的具体工作(即实践发展方向)。为了加速文献计量学的普及进程,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设立情报计量学委员会并制定近期计划,1982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会议研究文献计量学的课程设置。

2 现代信息技术是文献计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统计方法的普遍有效应用,也使数学计算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许多有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文献计量学创新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进步对文献计量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基础支撑的变化、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文献计量学科体系的完善上。

2.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文献计量研究基础支撑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计量学已经突破对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计量,深入到文献内部知识单元和相关信息上,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越来越丰富和多样:

2.1.1 文献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文献载体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文献资源建设促进了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文献数据的开发利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文献资源的地域分布和院校机构的馆藏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文献数据资源的存取利用与服务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2.1.2 检索语言与检索系统

文献计量的检索语言从文献分类发展到主题法、引文索引、内容分析等,检索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在机器语言上的应用。从信息技术出发,网络搜索引擎提高了检索的时效性;人工语言与机器语言的结合,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10]。

2.1.3 软件工具与技术实现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统计分析,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与工具的出现,包括MATLAB、SAS、SPSS、EViews、Incites、JCR、DA等,使得文献计量分析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2.2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的改进

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到数据的分析处理,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献计量研究的每一阶段都提供了研究方法上完善改进的机会:从最初的文献统计扩展到数学模型分析、链接分析、系统分析、矩阵分析、网络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文献计量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统学、广义信息科学等紧密联系,使得文献计量学向个性化、集成化、模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应用也从原来的核心期刊评价、信息收藏管理与利用,扩大到研究科学发展特点、评价学科竞争力、预测学科发展等方面,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2.3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献计量学科体系的完善

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文献信息呈现多种状态与存在形式,其计量分析的研究领域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献计量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发生重心的转移,一些新领域、新分支开始出现:科学文献评价的出现,催生了科学计量学;依托信息测度和信息论,信息计量学应时而生;网络信息资源的即时利用,产生了网络计量学;在线科研环境的出现,促进了替代计量学的出现。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替代计量学等分支学科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

3 信息技术催生文献计量学出现众多新分支

由于文献计量学家来自情报学、图书馆学、科学学、社会学、化学、心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信息技术进步促使“文献”概念不断扩展,国际文献计量分析迅速发展并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引文关系”既是文献、科学,又是情报,对引文关系的计量分析,使得利用相似信息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等成为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近亲,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相近甚至完全重合的地方。作为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11]。为此,本研究对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文献计量学各分支进行了阐释。

3.1 科学计量学

科学文献的迅速增长,使得研究者对科学进行定量研究,开创了科学计量学。1968年,苏联学者纳利莫夫和穆利钦科首次提出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术语。1978年匈牙利学者布劳温(Braun T.)创办《科学计量学》杂志,主要发表有关科学学、科学交流和科学政策的定量研究成果,探讨科学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并为科学计量学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2001年温克勒(Vinkler P.)给出基础的科学计量及其学术领域的专业术语[12]。

科学计量学主要用于学术期刊影响研究、学科或机构的论文与引文分析、国家和地区研究与发展状况计量及科技政策研究、各种定律与分布的揭示等,以及对新数据库建构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创新、新描述性和解释性模型建立、科研绩效评估等方面[13]。一般来说,它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非常相似,有时完全一致,但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仍有所区别。文献计量学把图书、期刊等视为正规的有形文献,主要目的是定量分析图书馆等藏书和文献服务活动,增进科学文献、科学情报和科学交流的影响力;科学计量学则分析科学情报(信息)产生、传播和利用的量的规律性,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的机制[14]。科学计量学不仅可用于学科评价,也可用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研究[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超文本链接和应用链接产生了知识地图,突破了以往只是对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界限的描述,逐渐演化为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最前沿,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方法与传统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用可视化图谱形象展示科学学科的结构与发展。因此,科学知识图谱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新近发展出来的科学计量学新领域。主要用途是学术共同体及其网络研究,学科领域发展研究,研究课题的衍生、渗透与扩散,作者、机构、出版物与期刊等之间的关系等[16]。

3.2 信息计量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论研究出现了回归为信息的量和质、语法和语义、传输和使用相统一的变化趋势,不仅克服了申农信息论(即狭义信息论)的局限,而且推动广义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为信息计量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详尽的计量方法。信息计量学最早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ke)在1979年提出,他呼吁将数学方法用于测度信息现象,提出信息计量学是与信息科学有关的信息测度科学,并不断宣传术语Informetrics。同时,信息科学家说服国际文献联合会设立“信息计量学委员会”,拟定一个长期的信息计量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计划。1988年布鲁克斯提出用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代替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原因是文献计量学仅拘泥于“数目的计量”,已不适用于现代电子化载体文献的计量。我国最初在1981年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1992年才将其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信息计量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息计量学”主要探讨以广义信息论为基础的广义信息的计量问题,“狭义信息计量学”主要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即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矛盾,从定量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性并找出内在规模[17]。但目前对信息计量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狭义信息计量学”,还带有较浓厚的基于文献情报的文献计量学色彩。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计量学将更加依赖现代计算技术和更深层次的数学分析,探索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计量的基本模式、方法技术、模拟验证等方面[18]。

3.3 网络计量学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如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Web2.0、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学术信息传播体系得到快速发展与完善,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著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使得文献计量学的测度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又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阿尔明(Almind T.C.)和英沃森(Ingwersen P.)描述了一系列进行Web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参数,以丹麦和其他北欧国家为案例,提出信息计量方法完全可用于万维网,只不过将万维网看作引文网络,传统引文由Web页面取代,首次使用“Webometrics”并将其定义为包括所有使用信息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19]。1998年英沃森(Ingwersen P.)提出将期刊影响因子用于网页评价,为文献计量学的经典概念和研究方法成功用于网络信息分析开创了新的研究思路[20]。2004年本杰伯恩(Bjrneborn L.)和英沃森(Ingwersen P.)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计量学概念体系,标志着网络计量学开始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21]。2004年,《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学报》专门出版网络计量学专刊,2005年,《信息科学技术年评》出版了“Webometrics”专题。英国、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荷兰等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推动了网络计量学的发展[22]。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在网络上应用的一门学科,信息计量学构成了网络计量学的学科基础。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网络信息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著者规律、词频规律、增长和老化规律、引证规律、多媒体信息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理论解释和数学模型研究等。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网上信息本身,还包括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以及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计量学已经引起了足够重视,且与文献计量学传统领域的联系很强,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3]。

3.4 替代计量学

随着学术出版数量和方式的增加,发现和选择最相关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传统同行评议和引文检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研究者的需要。利用社会媒体、追踪学术产出的在线科研环境,促进替代计量学的产生。2010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情报博士生普里姆(Priem J.)首次在Twitter上使用Altmetrics,随后在网站上发表宣言[24],正式提出“Altmetrics”术语。2011年起不仅召开研讨会,而且在社交网站上建立讨论组和发表博文,充分讨论替代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论文层面计量、科研成果计量、科研发现计量等相关研究内容。2013年,皮沃瓦(Piwowar H.)认为替代计量学会给科研影响力带来全新的变化[25],Elsevier等机构也对替代计量学表示公开支持。到目前为止,不仅理论上对众多指标进行了有效性及关系分析,而且对Mendeley、PLOS、Peer Evaluation、CiteULike、Twitter等网站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开发了ImpactFactory、TotalImpact、Altmetrics等应用平台用于搜集和分析网上各大社交网站和开放存取平台的数据,提供替代计量学指标。

替代计量学研究处在良好的开放存取和开放科学的大环境中,通过建立“研究对象”、“科学发现”等新的计量单元,采用复用率、解答问题程度、使用频率、CoRank-LinkCount、基于点击流数据知识图谱等新型计量指标,充分利用Twitter等在线科研交流网站来收集数据和分析,为替代计量提供坚实的数据源和基础,因此,替代计量的数据并不缺乏。但是,要从政策、过程、技术整体来控制数据质量仍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尽管替代计量学有着很好的前景,仍然会受到学者遵循小数定律和注意力空间限制规律的影响,增加同行评议的复杂性[26]。替代计量的研究和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随着新一代学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成长,在线科研交流将超越线下科研交流成为主体,替代计量学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强大[27]。

4 信息技术进步与中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介绍国外文献计量学的论文。1964年,《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两篇文章翻译介绍了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28-29],这是国内最早介绍文献计量学研究[30]。1979年,沈中和再次介绍了“科学引文索引”,大力提倡使用的种种好处[31];赵红州提出科学家最佳年龄定律和科学劳动智力常数,其著作《科学能力学引论》为我国科学计量学的杰出代表作品[32]。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介绍性和应用性论文,如刘植惠1980年撰文向国人介绍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实践中不断产生和利用的各种文献)和具体应用(即估测某一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发展动向及其前景;探索文献资料的增长率;确定核心期刊等)[33];王崇德将文献计量与情报预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34]。1983年胡昌平和邱均平对科技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35],并以化学文献为例进行了分析与推断[36]。邱均平对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发展过程及术语界定[37]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并编辑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材《文献计量学》。

同时,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在1980年创刊,1982年《情报学报》问世,1983年以专门介绍国外情报科学动态的《国外情报科学》编辑出版,带动了国内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总之,这一时期主要是相关专家学者向国内介绍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内容,论文数量比较少(1979-1989年有关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文章仅有547篇),研究基础相当薄弱,缺乏自主性系统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紧跟国外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开始了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王崇德等人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连续发文,对文献计量学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邱均平等人对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38]。1995年梁立明的《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1999年庞景安的《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罗式胜的《科学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科学计量学应用》和娄策群的《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以及2000年蒋国华的《科研指标与指标》是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1999年,徐久龄等最早向国内介绍网络计量学[39],2000年邱均平对网络计量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侧重,邱均平等2008年对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探讨[40],2013年蒋颖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发展进行了解读[41]。

随着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利用及其广泛普及,我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及软硬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发展加速,文献计量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学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大批数据库数字化的研究与出版,也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主要是期刊评价、数据库的建设等。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1992年启动编制,是期刊定量评价在国内全面推进的重要标志,全面拉开国内大规模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工作的序幕。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推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引文数据库”等等。期刊评价是信息“膨胀”的结果和必然,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期刊评价更加具有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等特点[42]。另一重要方向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使得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管理和分析[43]。

伴随着数据挖掘、可视化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文献计量学学者更加重视可视化研究与应用。陈定权、李运景等人对可视化技术与工具进行介绍[44-45],周萍等人利用国外软件和国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使用可视化方法揭示深层内容[46]。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大连理工大学对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出版《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知识图谱》、《管理学知识图谱》、《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和《专利计量与专利制度》等专著。CiteSpace、Pajek等免费开放的可视化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文献计量分析应用越来越普遍。在高校,为了定量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影响,机构知识库也在不断改进计量方法,借助替代计量学等指标进行更广范围的影响力评价。

从对1991-2000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论文(共2 069篇)分析来看,研究论文主要是文献或引文的统计与分析等应用领域,对于基础理论、经典定律的讨论相对较少。尽管文献计量学研究出现了新领域,如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但大量研究是对已有理论、方法的检验或简单套用,创新较少[47]。从2001-2014年的期刊论文来看,使用“篇名”或“关键词”检索出含有“文献计量”或“计量分析”的论文共1 713篇,发文量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但其新的研究领域,如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的文章则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5 结 语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文献统计逐渐摒弃枯燥、繁琐、低效的人工统计方法,开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文献计量学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信息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替代计量学是在特定信息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由文献计量学逐步演进而来,它们继承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丰富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支学科特征。

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发展在短短50年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献计量学的测度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应用范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化,对网络环境下的计量分析有待加强。可以预见,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必将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崇德.文献计量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8.

[2]Cole F.J.and Eales N.B..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Part I-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Science Progress,1917,11(44):578-596.

[3]Glenn R.Wittig.Statistical bibliography――A historical footnot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78,24(3):240-241.

[4]Lotka A.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1926,16(12):317-323.

[5]Bradford S.C..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5,10(4):176-180.

[6]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al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Addisson Wesley,1949.

[7]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3159):108-111.

[8]Pritchard A.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9]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10]李伟超.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影响与推动[J].情报科学,2007,25(2):208-232.

[11]刘廷元.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联系与区别[J].图书与情报,1994,(1):19-24.

[12]Vinkler P..An attempt for defining some basic categories of scientometrics and classifying the indicators of evaluative scientometrics[J].Scientometrics,2001,50(3):539-544.

[13]刘国栋,罗长坤,吴培红.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137-140.

[14]Braun T.et al.Scientometric Indicators[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85:4-6.

[15]Jochen Glser,Grit Laudel.Integrating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 into sociological studies:method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J].Scientometrics,2001,52(3):411-434.

[16]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75-80.

[18]郭强,刘俊友.信息计量学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7.

[19]Almind T.C.,Ingwersen P..Informetrics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7,53(4):404-426.

[20]Ingwersen P..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54(2):236-243.

[21]Bjrneborn L.,Ingwersen P..Toward a basic framework for web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14):1216-1227.

[22]邱均平.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13.

[23]蒋颖.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4):504-512.

[24]Priem J.,Taraborelli D.,Groth P.,Neylon C..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http:∥/manifesto,2010-10-26.

[25]Piwowar H..Altmetrics: Value all research products[J].Nature,2013,493(1):159.

[26]邱均平,余厚强.替代计量学的提出过程与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5-12.

[27]余厚强,邱均平.论替代计量学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4,33(9):163-167.

[28]Garfield E.科学引文索引[J].王恩光,译.综合科技动态・情报工作,1964,(5):8-13.

[29]Kpbijioba H.B..美国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J].张琪玉,译.综合科技动态・情报工作,1964,(5):14-15.

[30]梁国强.国内文献计量学综述[J].科学文献信息管理,2013,(4):58-60.

[31]沈中和.新颖的《科学引文索引》[J].自然杂志,1979,2(5):322-323.

[32]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3]刘植惠.文献的定量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1980,(4):7-13.

[34]王崇德.计量文献与预测情报[J].情报科学,1980,(3):43-45.

[35]胡昌平,邱均平.科技文献分析研究初探[J].情报学刊,1983,(4):104.

[36]邱均平,胡昌平.化学文献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1983,(4):28-32.

[37]邱均平.关于“文献计量学”术语及其定义[J].图书情报知识,1985,(3):22-25.

[38]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3):217-219.

[39]徐久龄,刘春茂,刘亚轩.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7.

[40]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69.

[41]蒋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0.

[42]林树文,曾润平.期刊评价的产生与我国期刊评价的发展[J].情报探索,2013,(5):43-47.

[43]曹学艳,胡文静.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2):106-111.

[44]陈定权.同引分析与可视化技术[J].情报科学,2005,23(4):532-537.

[45]李运景,侯汉清.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J].情报学报,2007,26(2):301-308.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2

>> 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播客教学应用的国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作者角度的国内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会计准则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互联网+”相关文献的分析 互联网流量分析技术及部署方案 对互联网流量分析技术研究 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金线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CHEN C M.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3] CHEN C M, SONG I Y, YUAN X J, et al. The thematic and citation landscape of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85-2007)[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8, 67(2): 234-259.

[4] Working Group on the Representing Children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representing children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J]. Nevada law journal, 2006(3): 670-681.

[5] 苗国厚. 互联网治理的三个阶段[J]. 传媒, 2014(22): 58-59.

[6] 郭晓苗. Internet上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3): 50-51, 58.

[7] 李金晶. 关于网络安全中身份认证技术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8): 158-160.

[8] 程群.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0, 18(7): 73-82.

[9] 华涛. 网络信息安全与全球化时代信息安全国际体制的建立――关于微软视窗系统暗含NSA密钥事件的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3): 51-55.

[10] 张新宝. 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J]. 中州学刊, 2013(10): 51-58.

[11] 谢汝昆.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J]. 图书馆论坛, 2002, 22(1): 35-36.

[12] 李文渊. 谈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J]. 图书馆论坛, 2003, 23(1): 54-56.

[13]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33(6): 110-113.

[14]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1(4): 105-107.

[15] 郑萍, 薛冰.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 61-65.

[16] 黄永林, 俞发胜, 王晓红. 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9(3): 49-57.

[17] 孙健, 徐祖迎. 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2): 16-19.

[18] 肖涛, 范文达.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2): 24-28.

[19] 贾宝林. 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9(3): 29-33.

[20] 唐克超. 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 中国软科学, 2008(6): 56-62.

[21] 林绚晖, 阎巩固.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 281-283.

[22] 佐斌, 马红宇.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9(4): 117-122.

[23] 宋争辉.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6): 123-125.

[24] 邹静琴, 王静, 苏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0(4): 65-74.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5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基于SCI的清洁生产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NKI的大学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金线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梦”思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SSCI的我国阅读推广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SSCI的中国政府网站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SCIE的纺织学科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医疗质量监管理论研究 基于作者角度的国内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深海资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GoPubMed的淫羊藿与骨质疏松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4 ] 毛刚,李琳,孙琳.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科研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3(2):1-7.

[ 5 ] 西交利物浦大学科研战略[EB/OL].[2014-01-24]..

[ 6 ] Barer M, Donnelly K, Rizvil S. An avalanche is coming: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volution ahead[R].London:IPPR,2013.

[ 7 ] 宁波诺丁汉大学介绍[EB/OL].[2014-01-24]..

[ 9 ] 联合国际学院简介[EB/OL].[2014-01-24].http://uic.edu.hk/en/about-uic/introduction.

[10] 苏州大学概况[EB/OL].[2014-01-24].http:///general_situation/sdjj.shtml.

[11] 彭龙富.学生比树少的大学[J].中外管理.2012(9):72.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6

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间收录的1275篇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进行分类,从学科类别、作者单位、研究层次、来源期刊、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预算会计学;文献计量分析;CNKI

近十几年来,由于预算会计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改革,即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些改革对于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我国财政、预算、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近期正着力推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等方面,尤其是2006年2月财政部制定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一次最大的变革。这段时期关于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从研究的内容看,涉及预算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预算会计学实践研究等诸多方面。那么,预算会计学的研究现状到底如何?预算会计学的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统计信息源,对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对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价,力求客观反映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为今后国内预算会计学研究的改革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针对学科发展趋势、文献量变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等方面展开的定量分析研究。这些定量分析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与所研究的目的有密切关系的媒介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只有在这种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和预测到学科文献的各种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笔者对20002010年预算会计学论文进行了检索。本次检索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以预算会计学为检索词,检索范围限定所有学科领域,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18日,一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275篇,以此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样本数据源。

(1)论文学科类别统计分析。笔者对预算会计学的学科计量是按照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得到的结果是,预算会计的论文研究学科一共涉及41个学科类别,我们把包括5篇以上论文的学科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统计的结果看,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涉及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度比较高的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占了绝大多数,跨学科的论文数量却很少。

(2)论文作者单位统计分析。从对的作者所在单位的计量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在不同单位研究实力的强弱情况,对今后加强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信息来源,为此,笔者对数量排前10名的单位进行了统计(见表2)。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数量前10位中,高等院校占有8席,这说明国内预算会计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研究单位力量相对薄弱。

(3)论文研究层次统计分析。论文的研究层次代表了一个学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水平,笔者对论文的研究层次进行了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层次上关于预算会计的研究论文数量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而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上论文数量就不容乐观了,这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4)期刊分布统计分析。的期刊分布状况可以反映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质量,发表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越多,就说明这个学科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我们对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进行了统计(见表4)。的期刊从数量上看还是比较多的,但核心期刊只占1/3,而一类核心期刊仅占1/10,所以,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论文质量整体尚偏低。

(5)研究获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分析。基金资助的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论文,代表着某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获得基金资助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因此,各级研究人员对能否获得基金资助十分关注。是否有基金资助反映了一个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受关注的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共14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1%,其中,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共有6篇,获得其他基金资助的论文相对较少,说明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受各级基金组织的关注程度不够。

二、预算会计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对现阶段预算会计学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证明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而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多多少少都和其他学科具有相关性,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借鉴其他学科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为我所用,对预算会计学研究领域的拓宽以及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研究实力差距较大。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以外的科研单位研究实力不均衡,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而高等院校内部也不平衡,重点院校论文数量较多,而一些非重点院校论文数量较少,显现出明显的研究实力上的强弱不均等的现象,因此,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得到一个均衡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3)基础理论研究深入而应用研究肤浅。从论文研究层次上看,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比较大,有关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表明预算会计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上,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这将成为阻碍预算会计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4)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严重不足。从期刊分布上看,核心和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严重不足,说明预算会计学的整体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

(5)研究获基金资助情况不容乐观。十年间只有14篇论文得到资助,其中只有6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说明国家各级政府基金组织对预算会计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的几点建议

(1)对于跨学科的论文偏少的状况,笔者建议研究人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拓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进一步加强重点院校和各非重点院校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共同发展。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重点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在课题申报上,可以联合申报各种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非重点院校研究现状不理想的局面。当然,也要加强高等院校以外的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使得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均衡。

(3)要提高预算会计学的研究水平,必须注重实证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比如:运筹学、经济数学等研究方法。要从传统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向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转变,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用研究结果去指导工作实际。从而使得预算会计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4)要提高预算会计学的科研层次,各级研究人员还要加强与国家各级政府、各类基金组织和各事业单位的合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科研经费,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有较充裕的研究经费的大力支持,使科研人员的各种实践调查、数据收集能有效开展,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汪丽.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对2005~2010年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