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报材料范例

文献汇报材料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1

设计实用性强、结果可靠稳定、实验材料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是关键。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提取、离心、破碎、沉淀、膜过滤、层析、电泳、干燥等。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尚未完全摆脱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理论知识整合实验项目,且实验涉及内容不能太广泛,不同专业实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5小结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业通风;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也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得到国际认可,自2006年开始引入高校本科专业认证的方法。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行试点[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本科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5]。为达成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我校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通风是安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和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通风设计、事故防治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防治方法、技术与原理;二是通风与防尘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三是通风除尘系统及其设备性能的检测方法、仪器原理与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将“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以学生为主导”,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同时对学生的预习和巩固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3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将工业通风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6,7],增加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与课程汇报四个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每项基本分为100分,某项成绩低于60分时,该项不计分;某项成绩可以高于100分,但过程性考核四项的最高总成绩为400分,在计算课程综合评定成绩时按照四项成绩的平均分计算。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1课程作业

工业通风课程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课堂作业形式多样,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提出分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些综合题和内容较多的分析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3.2课堂表现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均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将缺勤作为扣分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加分项。缺勤1次扣10分,缺勤次数超过4次,该项成绩为0;缺勤次数超过该课程总次数的1/3,则取消本课程的期末考核资格。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正确回答1次加5分,不正确不扣分;被动回答问题,回答正确不加分不扣分,回答错误1次扣5分。

3.3课程论文

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题目,每人一题。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8]。

3.4课程汇报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选取部分专题内容,分组讨论(4~5人1组),每组内容不同,共同讨论完成汇报材料,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程汇报时,教师随机抽取1名小组成员作为汇报人,小组其他成员也可自愿汇报。随机指定的汇报人汇报成绩作为改组的汇报成绩,自愿汇报学生的成绩超出改小组汇报人的成绩时,可作为个人加分。该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4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8-57.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2013.

[3]柳建安,闵淑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2):21-24.

[4]陈永琴,李团结,朱敏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5(3):28-31.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

[6]王芳.《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学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16):171-172.

[7]唐小方,陈晓旭,袁富贵,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1):255.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实验教学;巡视;策略

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课堂纪律入手进行巡视。有些老师会犯巡而不周的问题,会落下个别小组;也有老师对不合“胃口”的记录视而不见;还有些老师淡化了学生的经验。笔者将结合一线教学浅谈巡视的一些策略。

一、巡而视之,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巡视是为了更好地“深人”学生,巡而视之,在科学实验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笔者执教三上《比较材料的韧性》,课本中呈现的材料是带有小孔的塑料尺、铁尺和木尺,实际上教具中的材料为塑料棒、铁棒和木棒,这无疑给操作带来了难度,我的做法是在材料的一端挂重物,为了不让重物滑落,就用手指抵住重物,我觉得较难操作,学生在用手抵住重物时的力度不好掌握,轻了要滑落,重了弯曲的距离就变短了,量弯曲的距离也是较难的,对于这样难度的实验,老师的巡视就变得尤为重要,我采取先整体巡视后个别巡视指导的策略,尽可能不落下一个小组,对于实验展开较为顺利的小组只需稍加停留,简单指导即可;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老师一定要耐心指导,有必要的话,老师可亲自示范一组实验,剩余的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实验时,老师的巡视不仅要照顾到每个小组,而目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尤其要关注,问清原因。

二、巡而查之,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

很多公开课,老师会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去巡视,既然去巡视,应该要落到实处,除了关注学生的操作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比如,涉及到数据的话,老师应该记下各小组第———手的数据,以便于更有效的汇报。市里有位老师执教《摆的研究》,有个环节是“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无关联的研究”,最后呈现的数据是这样的。这样的数据非常完美,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没有关系。整节课似乎无懈可击,看来老师的巡视是有效果的,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事后了解到有一个小组原来的数据并不是一样的,后来偷偷改的,因为老师让做完实验的小组把数据展示在白板上,这个小组受到了其他小组数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私底下偷偷改了数据,才有了这样完美的数据。如果老师能够在巡视时能够先记下各小组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汇报时就能发现改数据的情况,老师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笔者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巡视的时候发现7个小组的记录单都写着实心木片是浮的,只有第8小组、写着实心木片是沉的,跟他们交流后,他们的看法是木片吸水后变重了,所以沉下去了。那么第8小组还要不要汇报?笔者认为必须要汇报,还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同时也让第8小组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明白凡事无绝对,总有特殊情况存在。老师在巡视学生记录的时候,不可打着巡视的大旗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置其小组不顾,发现某些小组的记录跟结论相悖时在汇报阶段直接跳过,追求所谓的“平顺”,这样的巡视不要也罢。老师发现不一般的记录应该要与学生对话,或帮助或解答或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果采取冷淡处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兴趣肯定大打折扣,甚至对科学课丧失兴趣。

三、巡而亲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伊始,老师应该以亲切的目光扫视所有的同学,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基本上都是几个小组围坐一起,虽然铃声已经响过,还会有有些人还在“高谈阔论”,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轻轻地走进他的身边轻抚他的小脑袋或轻拍他的肩膀,相信学生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误的隋况不宜直接否定,而是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再明察思维过程、规范书写过程。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去认识自己错在何方,同时善于抓住学生的合理推导展开探究,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时或学生发言时也会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可借机巡视轻抚提醒,既保护他们的自尊,又不会中断发言者的思绪。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经常能听到“老师,他们不让我做实验”了类似的话语,还有一些受到冷落的学生,他也不向老师诉苦,就坐在座位无所事事,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在巡视时一定要多关注,帮助他们融人集体。我喜欢在上课前问课代表,上一节课哪些同学被批评了,那么在巡中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肯定的眼神,尽可能让他们多发言,一扫前期的阴霾,重新找回自信。

参考文献:

[1]刘芳.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风,2017,(11).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情境

从教材设计上对实验模块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探究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实验探究呢?我认为一方面要确保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这需要教师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趣味的探究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控制好探究的过程,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实验后的拓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总结归纳能力,帮助他们在实验探究上取得好的成绩。只有这样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把控,才能做好生物的实验教学。

一、创设趣味的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孩子探究兴趣

一个趣味性强的实验探究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实验探究的状态中,发挥“一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么,如何创设趣味的实验探究情境呢?首先,在备课时,生物老师们要花费时间精心地去准备和发掘情境,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就处于实验的情境之中。老师们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先根据实验要求去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例如:在检测马铃薯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前,我先让学生去超市购买一个马铃薯,再上网查阅可以检测淀粉的试剂。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帮助他们提早进入探究实验的状态。其次,在收集和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信息源过多,收集起来的材料杂乱无章。倘若教师没有进行合理筛选,势必会对学生的探究实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本人通常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探究材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过程的讲解,直观、生动地让学生进入到实验探究的情境中。除此之外,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我还会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时,我会联系之前学过的动物细胞的知识,对学生说:“上一次我们观察了口腔上层的表皮细胞,对它的结构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这一次我们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后谁能告诉老师它和动物细胞有什么不同吗?”从而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观察、思考,更快地掌握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

二、对实验探究过程严格把控,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众所周知,一节初中生物的实验探究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使学生在这短短的45分钟里对知识进行充分掌握,又要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是很困难的事情。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把控探究过程的方法。首先,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就要确保整节实验探究课始终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控制好实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进行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探究中,许多学生在利用显微镜看到小肠绒毛的时候,都表现得异常兴奋,可是兴奋过后就没有继续观察。这时,我通常会问学生:“看到小肠绒毛的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小肠绒毛都有哪些特点吗?”从而推动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其次,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为了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效率,本人采取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科成绩进行小组分配的方法。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学困生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帮助学困生们在实验探究中能够有所收获。

三、开展实验结果的汇报工作,提升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在本人多次旁听其他初中生物教师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后发现,许多教师都完成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严格把控。可是在学生操作实验之后,却没有引导他们去总结实验结论,找出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锻炼到学生的实验思维,不利于他们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验探究课程结束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实验过程,再进行汇报总结,使实验探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探究和总结能力。例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探究之后,我组织学生去总结这次实验,总结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用黑纸去遮光?为什么未遮光的部分用碘液测试会变蓝,它发生了什么反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之后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将实验过程、现象制作成PPT进行汇报。我发现,在汇报结束之后,每一个学生对该模块的实验都理解的更加透彻,令我很是欣慰。总而言之,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从探究前的准备,探求过程的监控,探究结果的提升全方面地控制初中生物探究过程,就一定可以让生物实验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还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5

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流行病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流行病学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1]。“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2],而目前新兴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习范围的有效途径[3-4]。MOOC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以MOOC为基础,结合案例“翻转”流行病学课堂

流行病学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已成为一门方法学,其原理和方法渗透到医学各科,甚至扩展到非医学研究领域。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骨干学科,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为辅,学生主要依靠课本、实习指导等纸质资料,辅以教师准备的演示文稿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对某些理论较易掌握,但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预防医学专业或者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主动运用流行病学思维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都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加重要。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年来流行病学教学一直重视,且仍需不断完善的一项课题。近年来,MOOC的迅猛发展、案例教学的广泛使用、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兴起为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特定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思考、讨论、评判;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判断和决策,无形中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大量优质的案例,MOOC等网络平台为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中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素材。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在教学中,它保留了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它将信息传递过程放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等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在练习、问答、讨论中巩固知识[8]。翻转课堂中课程视频取代了传统讲授,成为内容传递的重要方式,释放出来的课堂时间为学习者探讨、分析案例提供了契机,而课前学习获得的信息又可作为案例理解的知识基础。因而,翻转课堂可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一般的翻转课堂中,需要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视频,准备教学材料和探索性问题。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教学视频及材料,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互动点评,教师总结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而在MOOC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师可通过合适的选择,直接在MOOC平台上搜索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视频。在引入了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师以含有问题的案例来代替翻转课堂中教师准备的探索性问题,并将对案例的讨论作为课堂知识内化的主要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手段使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也更加丰富,实施者可根据对课程视频的搜索和学习,从视频公开课的讲解过程中发现一些合适的案例线索,再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得多样化的案例。

2把握契合点,实现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是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教师需要准备恰当的教学视频、案例供学生使用。MOOC虽然提供了搜索平台,但需要教师从大量的资源中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此外,为了拓展流行病学教学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还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拓展资料。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视频资料的搜索和案例的剖析,为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学习任务清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资料搜索:教师在MOOC平台上以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课程视频。目前世界上已出现32个著名的MOOC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和MarginalRevolutionUniversity等;中文MOOC自2012年开始出现至2014年,较知名的MOOC网站包括MOOC学院、学堂在线、ewant育网、ShareCourse、Proera等。以“流行病学”为关键词在上述平台进行搜索可得到大量资源,例如来自北京大学的慕课“流行病学基础”;香港大学全英文授课的慕课“流行病学”;网易公开课:《天津医科大学公开课:流行病学与健康》,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开课《社会流行病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开课《公共健康的基础科学》等,上述MOOC资源涵盖了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章节。课程筛选:完成搜索任务后,教师可在适当的时间学习和观看课程视频,并撰写听课笔记,内容包括视频课程中的知识要点、所使用的流行病学案例。从视频课程中选择和教学大纲契合度高、难度适宜、知识点清晰、案例丰富的视频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材料。然后进行案例的选择与确定,即根据记录的案例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再次搜索、筛选以获得更多案例。例如,在《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大部分视频公开课都涉及到“反应停”事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反应停”事件是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较为合适、经典的案例,实施者可以尝试以“反应停事件”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从搜索结果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应注意,MOOC中大部分的视频只能在者限定的时间内观看、下载,所以视频课程、案例的筛选需要长期逐步积累、多次重复。资料拓展:教师可针对所带学生情况选择补充内容作为拓展资料。可以是章节相关文献或影视资料,如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BBC)的纪录片《五十年的抗争之路》就可以作为《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的拓展资料。也可以是统计学或社会学的课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公开课《定性研究方法》。提供拓展资料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素材,丰富了流行病学教学内容。

2.2案例剖析及

案例剖析就是指教师对前期准备过程中获得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案例提炼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合适的问题。单纯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探索性问题要由案例相关的问题来代替,并以该问题为开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视频的起点,更是自主选择拓展资料进行学习的纲要。合适的问题能正确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讨论,而不至于使讨论内容过于发散,达不到内化知识的目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包含课程视频的任务清单、案例及案例所带问题。网络平台选择较为多样化,可按照学校情况自行选择。不同平台各有利弊,学校的网络课程中心较为正式,干扰信息少但沟通不够及时;日常交流软件如QQ、微信等对较大文件的承载力较弱,但便于及时沟通,可以将二者结合。即将内容于学校课程中心上,同时利用QQ软件进行沟通、答疑。时间最好安排在该章节授课开始前一周,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又不至于太早而被学生遗忘。任务清单的同时,也可与学生交流课改实施的意义,告知教改实施的流程,明确学生在实施教改中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务。

2.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学习任务清单进行学习,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建议将任务清单内容进行分解,尤其是拓展资料的内容,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等级,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将课程视频和案例作为必选材料进行学习,而拓展资料只需要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制作用于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收获、对案例及案例附带的问题的思考和解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教师通过QQ和微信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对其进行指导或答疑。

2.4学习汇报

引入案例教学后的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仍旧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答疑为主要内容,建议增加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通过观看他人汇报可以反思自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或者空白知识点。课堂上学生首先以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安排,一般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形式以演示文稿为主,通过汇报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组别之间自主学习内容的补充扩展拓宽了班级内所有同学的学习宽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汇报结束后根据案例及其附带的问题自发展开讨论并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观点不同时可辩论,授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5教师总结

最后由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总结包括四个部分:①教师对讨论过程存在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大家都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误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及困惑,防止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②对每一组的汇报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并指出其中可以改进的部分,进一步提升学生汇报、表达的能力;③强调该章节重点内容,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重点不明确的现象;④提出思考问题,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训练流行病学思维。在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案例及课程视频、把握章节重点内容、筛选有效信息、拓展学习范围、控制学习时间、表达自我、撰写总结报告进行汇报等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关于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国内外学者有过诸多论证,但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教学者对翻转课堂理解的不同,案例多样性导致的选择困难,教学技能的差异或者学习者配合程度的差异,都可能会对二者的有效性发挥产生显著影响。应当看到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都不是完美万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应理性审慎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灵活的结合应用。无论是翻转课堂的出现还是MOOC的兴起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和更广泛的传播知识,遭遇困境时应科学地分析切不可将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死,应在实践中探寻其最佳契合点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流行病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田恬 张发东 蔡爱杰 戴江红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改革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教研室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曲海英,王丽萍,孔令玲.案例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17-918.

[3]张春梅.翻转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10):1895.

[4]田志娟,金瑞华,刘春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7):3444-3445.

[5]孔文娜.基于案例教学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174-176,177.

[6]李昕,宋维军,赵阳,等.案例教学在职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1):1129-1132.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一年级;科学;学习习惯;策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一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小组合作、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有效表达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奠定基础。

一、利用手势辅助,提升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倾听需要思维的参与,学生只有先听懂发言者的观点,才能进行思考和判断。而注意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倾听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有限,他们往往等不及教师或同学讲完,就想发言,或是才听了几句话就走神了,没有听清他人的发言,无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也无法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手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例如,准备讲实验步骤时,教师要求学生注视发言者,每讲完一条就竖起一根手指复述,最后全班同学核对手指数是否相同,以此提升学生倾听的专注度。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如果对发言有补充或质疑,不能插话,但允许边倾听边举手并用力摇晃,用肢体语言告知教师自己想要发言的迫切愿望。当发言者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可以竖起大拇指点赞;想法不同时,可用手指做出“×”。手势辅助不仅能保护一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其注意力品质,帮助其养成倾听习惯,也便于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倾听状况,避免重复发言,促进学生思考。

二、明确小组分工,促进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业成绩、促进非认知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一年级学生之前未开展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科学探究,对如何分工合作不了解也不知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会因领取、整理、归还材料或上交作业本等分工问题产生矛盾,引发争抢实验材料、霸占材料、不愿合作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等方式明确小组分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运用实验分组单,明确小组分工。在始业教育课上,教师为每班划分实验小组,介绍小组合作中的四种分工:材料的领取员、整理员、归还员、作业上交员,让学生明确不同分工的职责,讨论并确定各自的分工,填写实验分组单。教师可将每组的分工信息录入、打印,便于记录小组的课堂情况,也可以在学生遗忘组号或职责时进行查看。

(二)运用小组比赛表,反馈小组合作情况。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从“倾听、表达、合作、整理”四个方面设计小组比赛表(如图1所示),并在黑板上对每次活动进行评价记录。通过小组比赛表,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各组在“倾听、表达、合作、整理”四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生生间的合作。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改进。

(三)合理分配实验材料,减少合作中的矛盾。实验材料尽量一人一份,需合作完成的实验,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若有人争抢实验材料,则取消争抢者的实验资格,并对该小组的“合作”项目进行扣分。利用这三种方法,一年级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教师也了解了每个小组的课堂情况。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分歧与矛盾不断减少,小组合作有效开展。

三、指导观察方法,保障观察质量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而,当一年级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观察要求和方法时,会产生难以有效观察的问题。例如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地观察物体;不会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等,这些问题使得观察的质量和效果降低,记录的效果和实验结论也受到了影响。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以保障后续观察的顺利进行。对物体的观察顺序可以是由远到近、由上至下、由中间到四周、由整体到局部等,观察者需要根据观察物体的特点进行选择。教师通过规范演示耳听、眼看、鼻闻、手摸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学生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对此,教师就需要对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细致指导,使学生明白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从整体到局部来观察植物。可以说,观察是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的前提,强调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当学生能有序、有效地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才成为可能。

四、规范记录方法,提升记录质量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为结论与观点的分享交流提供了依据。一年级学生书写能力较弱,文字、拼音等记录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用示意图或简图来记录,将记录理解成了美术课的绘画,在记录中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部分学生只愿意实验、观察,不愿意记录,或懒得记录。这些问题使活动记录难以真实、简便、有效地完成,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被记录下来,直接影响实验结论和观点的提炼,为之后分享交流制造了障碍。因此,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记录方法,提升学生记录的质量。例如,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让学生用1~3分钟的时间讨论怎么记录比较好,引导学生选用简便、适合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实验,不需要添加想象或进行艺术加工。实验过程中,教师表扬认真记录的学生,对其给予正向引导;对没有记录或不认真记的学生,可以取消其观察资格,对其进行批评指正。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展示优秀的记录,引导不会记录的学生向身边会记录的同学学习。学会记录就是学会思考。学生真实、有效的观察记录是汇报、交流、研讨时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支持自己实验结论和观点的有力载体。

五、有序整理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未养成整理材料的习惯。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有序地领取、整理、归还材料的习惯;实验做完后,实验材料存在着无序、随意摆放的情况。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往往负责多个班级,会遇到课连在一起上的情况,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缺乏整理材料的习惯,不仅影响该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还可能会影响下一个班级的上课质量。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材料整理的习惯引起重视,引导学生有序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材料整理。教师可以为每张实验桌编上组号,并在实验室设定专门的实验台,标上对应的组号,便于学生能够有序地领取、归还材料。小组合作时,材料整理员需监督组员将材料整理好,放进实验盒,未整理好材料的小组将在“整理”一栏被扣分;对于材料整理得整齐、有序的小组,教师可以在“整理”一栏为其加分并对其进行表扬。有序整理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这样做可以避免许多因意外因素而产生的问题。

六、合理控制音量,鼓励有效表达

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有效的表达让其他同学听清自己的观点、理解自己的观点,才能进一步对彼此的观点展开更深层次的研讨、辩论,促进深度学习。一年级学生不清楚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合理控制音量的意识,存在小组讨论时音量较大、抢着发言或者不发言等情况,上台汇报时又存在音量较小、难以有效使用多媒体等情况。发言者难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者亦难以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观点,进而影响交流研讨的质量。因此,在始业教育课与平时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合理控制音量的习惯,鼓励学生有效表达。如教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音量。0级音量适用于阅读、倾听;1级音量适用于课堂小组讨论;2级音量适用于课堂问答、当众演讲。在每次实验开始前提醒学生应使用的音量等级,培养学生控制音量的习惯,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教师提醒学生在独立发言时,应面朝大多数同学,使用2级音量,让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用1级音量轮流发言。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乐于发言,有时甚至会争着表达观点,轮流发言能让小组讨论有序开展,而少数不乐于表达的学生也可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小组讨论时有序、和谐的组适当地予以加分。全组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时,应面向全班,用2级音量发言。在汇报开始前,应先关注班级倾听情况,等全班同学都开始认真倾听后再进行汇报。汇报时,若需要使用多媒体,应注意屏幕要面朝同学,不让身体遮挡屏幕,且需一边操作多媒体一边讲。汇报结束后,需回答同学的提问,给出合理的解释或接受其他同学的建议。汇报优秀的小组可以在“表达”一栏得到加分的奖励。有效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倾听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或补充,引发表达者的思考,使交流研讨能够真正开展,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总体而言,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习惯能使科学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使课堂质量有效提升。通过同时执教11个班级的实践,教师发现以始业教育课、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为载体的习惯培养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实验;改革

1引言

众所周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是高分子专业的三大专业核心课。这三门课程涵盖了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全貌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高分子材料科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专业,要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中“躬行”。但受限于学校的环境,这种实践只能以实验课程的方式来开展。所以,实验课程的目的应该包括:(1)尽可能地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课本知识具体化;(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成就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高分子实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分子专业的实验课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实验课一般是与相应理论课同时开设,依附于理论课程内容[1]。例如高分子物理实验会根据理论课内容开设分子量测定、流变性测定,球晶的观察等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相应地会开设聚苯乙烯的合成、聚甲基丙酸甲酯的合成等。这类实验相对零散简单且创新性有限,留给学生的自主性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吸引性及印象也有限。其次,一个班级往往是做同一个实验,而我们知道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千变万化,实在难以用一两个实验来举一反三[2]。再者,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现在主流的考核方式是按照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态度和表现、实验报告、创新性等来考察[3],看起来似乎多元化且具体化,但实际操作起来繁琐,抄袭现象仍难避免。最后,老师作为实验课程的设计者和考核人,其决定性的作用不言而喻,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经验和精力去完成实验课程的任务。

3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讨论,针对所阐述的不足,我们将采取以下实验课程改革:

3.1转变思想,注重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都低估了实验课程的地位,将实验课看成是相应理论课的补充,是服务于理论课的。这种想法不仅会让学生同时也会让老师把实验课看成一门无足轻重的考查课。实验课挂科很难,这是老师同学的共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学习的始点和终点。如果我们还认为实践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那就无怪乎企业责难我们毕业生能力差了。另外,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而零散的、陈旧的实验课程实在是让学生看不到理论的指导意义何在。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来自生活,而高分子其实与生活是如此得息息相关,但是一个单独的聚苯乙烯分子量测定实验离学生的生活还是太遥远。这对于没有高考压力,却面临毕业工作的学生来说,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对专业产生迷茫感。所以,我们需要转变思想,充分注重实验教学,积极改进实验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和兴趣。

3.2打破课程限制,设立综合性实验

目前,实验课的开设仍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如高分子物理对应有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对应有高分子化学实验;实验内容也主要是对应于理论课的各个知识点,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课本的内容往往要落后于实际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以理论课程为基础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往往显得零散而陈旧,这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愈发显得突出。例如在聚合物分子量的测量实验中还包括了蒸气压渗透法、渗透压法等一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方法[4]。实验如果太简单,学生只要按部就班,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实验结果的话,那说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熟练操作工。这种实验难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零散的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会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找不到实验步骤。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共同主体,学习过程如果缺乏学生主动性的思考,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针对上述问题,设立综合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根本原因是综合性实验的设定更接近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场景。已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设立综合性实验的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实践[5-7]。但要防止出现以下问题:(1)综合性实验“形聚神散”,看起来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实际只是多个实验的简单相加。(2)综合性实验过于庞大复杂,学生难以完成。(3)学校现有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实验所需。(4)仍局限于理论课程或传统基础实验。只要抓住了实践应用的精神,抛开理论课程的限制,让实验课程独立,教师在实验设计中才会有更多选择。例如开设某种高分子商品的配方分析、生活中常见高分子包装材料的解析等实验。

3.3实验多样化,不同实验分组平行进行

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成千上万,各种性能测试方法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希望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高分子材料,但受限于实验课时,只能选取有限的几个实验开设。然而不同高分子材料的实验方法相差太大,这有限的实验不足以代表其他[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将进行不同方案的实验。例如对于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可以分为塑料与无机填料共混改性、塑料与玻璃纤维的共混改性,塑料与塑料的共混改性,塑料与橡胶的共混改性,塑料的化学接枝改性,塑料的交联改性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组同学花的实验课时不需要增加,却可以通过从旁观察交流,以及通过后面的PPT报告交流中能够获得大量近似于亲身体会的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分组时,老师应该要有意识的按照学生能力高低搭配来分组,以便于各个小组都能较好完成实验。

3.4以PPT汇报作为考核依据,以团队成果评优劣

大多数老师在评价学生实验成绩时喜欢具体到每次实验的考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数据、实验报告。虽然这样考核做到了“有理有据”并监管全过程,但我们依然发现学生在预习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数据处理时会有大量同质化的现象,另外实验操作和实验态度也难以体现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以实验后的PPT汇报作为考核依据。PPT汇报中需要包括实验方案,方法原理,仪器设备材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实验结果等。从这样的PPT汇报中就足以看出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PPT汇报的形式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组学生的PPT汇报,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别组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及交流来更多地了解这个实验。最终,教师会根据这个组的PPT汇报的质量来决该组成员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4结语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即大学教育与职场的脱节。对于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来说,高分子专业实验是锻炼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拉近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为以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一政,李迎春,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太原科技.2008(3):90-91.

[2]施燕琴,马猛,等.多样化高分子专业大综合实验改革探索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7(2):88-93.

[3]徐晓娟,丁勇,等.大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30.

[4]刘建平,郑玉斌.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工程实验(第二版)[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7.

[5]唐萍,王艳色,等.高分子材料专业连续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7(4):104-106.

[6]苗继斌,夏茹,等.高分子通报.《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J].2018(3):83-84.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8

关键词:新国标;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

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指出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加强中药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新国标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新国标背景下,为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校级“金课”,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学情分析

中药药剂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被认定为我校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其中实验课68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1],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往的中药药剂学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以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为主,安排了60个学时。设计性实验安排了8个学时,4个学时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4个学时完成实验过程,受学时限制,导致实验设计方案只能按照验证性实验进行,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探索热情,不利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3]。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因此,为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并完善设计性实验方案:不以教师为主导,而倡导师生相互讨论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能力,并在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本次教学改革中,以本校2017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在以往实验基础上改进设计性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学时由原来的8学时调整为20学时,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完成,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方案汇报、修改实验方案、正式实验、整理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2改革后的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实验准备阶段是设计性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明确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如何开展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实验讲义中的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醋延胡索267g、白芷134g制成1000ml。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关药材或者药材粉末。本次设计性实验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滴丸成型工艺的优化(包括单因素考察及选用一个方法进行优化),口服液则为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使本次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具体要求如下:(1)总体安排:20学时(4个学时汇报实验方案,16个学时开展实验、整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2)实验方案汇报采用PPT形式,汇报内容:要做什么、怎样做、实验步骤。PPT最后一页写明本小组设计性实验的具体安排时间、设计性实验药材或者粉末、辅料总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派1名学生汇报,时间5min左右。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方案填写所用仪器试剂申领表。汇报当天需要带上3~4份纸质版设计性实验方案及设计性实验评分表。(3)PPT汇报结束后师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及仪器试剂申领表。仪器试剂申领表需每个实验室收齐后,实验带教教师签字同意交给实验准备教师。(4)实验当天每个小组成员需将各自修改好的纸质版实验方案交给教师。(5)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5个小组选择的剂型分别为颗粒剂、片剂、口服液、胶囊剂、滴丸,每个小组不允许重复。(6)每组学生根据本组仪器试剂申领表领取实验所用仪器试剂等。(7)实验过程每个小组的半成品自己保管。(8)实验结束后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9)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设计方案及汇报40分,实验过程30分,实验报告30分。(10)以实验室为单位收集本次实验报告。

3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开展设计性实验,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设置了4道题,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客观题一是“对本次设计性实验的接受程度”(选项为A.20%B.50%C.70%D.85%以上),结果见图1;二是“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使你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有多少提高”(选项为A.无提高B.30%C.60%D.80%以上),结果见图2。主观题一是“本次设计性实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有收获,如提高了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参与度更高以及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本次设计性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实验药材给的量少、实验器材不足、领取设备过程烦琐且花费时间长、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短等。

4改革前后的对比

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在以往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前后的调整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见表1~2。

5对策与建议

综观本次整个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课时的比重由11.8%提升到29.4%,所占比重大,可见其在整个实验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要从心理上接受这种与验证性实验不同的形式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大学有效教学的实现,除了需要具有较高专业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修养的教师,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的学生[5-6],改革后的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实验教学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低,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程度有8.33%的学生认为无提高,还需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5.1改革整体情况

学时数由8学时调整至20学时,更能充分实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8学时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方案的汇报已经占用了4学时,另外4学时学生开展实验,由于时间限制,最后的正式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没有太大区别。学时数调整至20学时后,时间充裕,可以保证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成型工艺或提取工艺的优化,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基础处方由二丁颗粒调整为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里的药材味数相应减少,减少了实验准备工作量。调整后的设计性实验对于剂型的要求更为具体,因此在剂型选择上不会出现像在二丁颗粒实验中,学生基本都选择了颗粒剂而没有选择其他剂型。本次设计性实验及时收集了学生意见及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次学习的评价。

5.2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在开展设计性实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如学生所用药材量过大、费用高、实验仪器不够,同时学生在领取实验仪器试剂过程中花的时间也多。在实验方案汇报这个环节,学生的准备比较仓促,没有按照要求来完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有些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7]。

5.3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