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例6篇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1

首先,在转轨期物价本身没有可比性。物价指数不是通胀通缩指数。从计划价格这种不是价格的价格,通过双轨制,逐步向市场价格这种真正的价格转变,是一个商品化、市场化的历史过程。这种转变是我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价格逐渐反映价值和供求,愈来愈像价格,但至今还没有到位。随着交换关系的深化、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价值的质和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货币表现也在发生变化,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度的加大,质变快于量变。从时间序列上看不同时点上的价格不是同质的东西,因而转轨快时没有可比性,转轨慢时可比性也很小。今日物价与昨日之物价孰高孰低不可同日而语,和两年同期相比更是无稽之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期还远没有结束,物价指数还能不能当通胀或通缩指数来使用,这是必须明确的大问题。不能用美国的理论解释、解决中国的问题。水100℃可以沸腾,但必须在一个大气压下,气压不同沸点则不同。物价指数可以作通胀指数,但必须在转轨完成之后。随着成本要素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核算范围的扩大,成本价格、商品价格上升是必然的正常的。因而1994年、1995两位数的物价腾升并不是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扣除正常的价格补位之后,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是计划需求膨胀造成的,根本不是市场行为。由各级政府计划需求膨胀向需求正常过渡实际上只有1996、1997、1998三年,还没有到位,没有真正着陆。按符号经济的总量统计以1978年为100,1998年总物价指数还高于1994年。1994年为310.2点,1998年为370.9点,只是比1996、1997年低,比1995、1994年都高。1994年被视为两位数通胀,1998、1999年又被视为通缩。真是不可思议。可见胀、缩之论没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用人家的理论解释自己的问题,把自己弄糊涂了。这种胀、缩之论也只是说说而已。实际调控对策、有效的措施,还必须是结构性的,而不是什么总量的。过去没有多发票子,现在也没有少发票子,货币的贬值和升值不过是随着交换关系变化而变化,货币职能和流通速度呈现不同变化而已。它是结构矛盾转化的果而不是因。一个人气色不好,是得了胃病,治胃病吃胃药,为什么非要说是治气色抹脂粉呢?何必把抬牛腿,硬说成拔牛毛呢?我看胀缩之论可以休矣。

当前物价下降是总量指标,就具体物价而言有降也有涨,剩余产品物价下降,短缺产品如教育,垄断产品、新产品,准公品、住宅、服务等产品,有的价格正在上升,有的原来很高,降也有限。而目前的统计中,物价样本结构落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权重失当,使价格本身的可比性下降,在消费品零售额上升10%(扣除物价因素),进口增长两位数的情况下,物价还在下降,就很说明问题。不改变目前物价统计样本权重,下降几个百分点中多少是误差,说不清楚。在结构调整期,几个百分点也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些统计符号实质意义有多大,确实要重新估量。

第二、总量矛盾只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符号经济之中总量矛盾是一个永恒的主要矛盾。在实质经济之中没有总量矛盾,只有结构性矛盾。在运行中哪一个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我们从事调控应该明确的问题。

当前物价指数同比下降,存在大量市场剩余,人们认为总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那么,1994年、1995年前后一个时期内,物价腾升,市场供给不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指数两位数上升说明总量矛盾比今天还严重,也应该说总量矛盾是主要矛盾,不过供求形势相反而已。物价上升供不应求,物价下降求不应供,何时没有总量矛盾?何时总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总供求平衡中存在理想之中,存在于历史的平均数之中。在符号经济中,总量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唯一的,因而不是主要的。对于发展和运行而言实际上等于没有这个矛盾。短缺和剩余都是供方结构性矛盾的反映,而需求过旺是各级政府盲目跃进的产物,所谓求大于供是计划需求和实际需求、实际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反映。在正常的市场格局中,不是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因而也不能用市场调控的措施来解决。客观上只存在个别产品、要素的供求矛盾,不存在社会总产品的总供求矛盾。可统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同空不同时,在实质经济中缺乏时间上的统一性,形不成一对矛盾。

个别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公式P=WD/S(W为价值,S为供给,D为需求。当D=S时P=W,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时点。一般情况下不是D>S,就是DW,就是PW时,该产品价格大于价值,有价值转入,当P?W时,该产品价格小于价值,有价值转出。对社会总产品来说,这部分产品获得的转入价值总和等于那部分产品未实现的价值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总需求等于总供给。∑D=∑S。也就是总剩余∑(S-D)等于总短缺∑(D-S)。全社会投入的总劳动在一个时期是定数,总量不变,而在区域、产业、产品间的分布是可变的,不均衡的。在甲地投多了,在乙地投少了,在甲产业、产品投多了,在乙产业、产品投少了。因而从理论上总需求应该等于总供给,因为总剩余等于总短缺,有剩余必有短缺。

第三、符号经济中的统计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关键是统计时空不对称,剩余掩盖了短缺,或短缺掩盖了剩余。这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品格、性质不同。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不对称,生产结构一般都滞后于消费结构变化。供给的内含和数量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实,而需求的内含和数量代表现实和未来。它们对称的等量的只是现实,因而总是部分产品价值得到实现,部分需求得到满足,过去的产品成为现实的剩余,未来的需求成为现实的短缺。我们说总供给和总需求时间上没有统一性,就是因为过去和未来不在一个时点上,所以总供给和总需求,构不成一对矛盾,时间上缺少统一性,它们时间上有统一性的部分只是供给和现实需求相当的部分。总供给和总需求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S1=D2代表现实供给和实现了的需求。S1代表剩余,不符合现实需求的供给,D2代表未实现的需求,但对需求而言是现实的,不是没有购买力,而是实现不了,相对现实供给而言未来才能实现。只要在剩余没有丧失使用价值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消费,生产剩余的社会劳动量在再生产中投向短缺,去创造需求,实现未实现的需求,结构就逐步调整到合理结构。从社会总劳动看问题,圆S和圆D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不过由于投入结构不符合需求结构,两圆心不在一点上,而在图形上形成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状态,实际上S1逐步缩小,S2逐步扩大,D2也会逐步缩小,在某一个时点上两圆心重合,两圆重合S1为零,D2为零,S=D。当然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错位是常态。而在符号经济中,统计总供给时反映的是S1=S2为总供给,统计总需求时只统计了D1,无法统计D2,甚至观念上根本就没有D2这回事。所谓需求不足,在人们眼里,需求只是D1。其实在有剩余和大量储蓄存款同时并存时期,D2转化为储蓄,等待短缺的供给。版权所有

我们当前的供求关系正是如此。从统计上看,存在大量剩余,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有效需求只统计了实现了的一部分D1,而D2没有统计出来。无效供给的剩余掩盖了有效供给的不足。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性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运行体制机制、特定的交换分配关系前提下的有效性。离开了特定的交换前提无以判断有效无效。

我们暂且不谈使用价值意义上的供给结构和新的需求结构的矛盾。仅就现存分配交换关系而言,某些供给也是无效的,没有有效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

一部分产品,从使用价值上看符合现阶段供给,但在现实市场上变成了剩余,在交换关系上成为无效供给。这部分产品对有购买力的人已不需要,需要的人又无购买力。因而对现实购买力它们是无效的供给。排除使用价值问题,无效供给和无效需求是等量的。无效需求是收入分配分化过大的产物。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2

关键词:税制结构;治税理念;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1-081-05

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重问题,是税制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好这一比重,对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起,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呈现出前者高、后者低的状态:1994~2003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为61.35%,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为17.17%;到2004-2011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为53.97%,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为25.55%,比重虽有所调整,但差距仍然比较悬殊。近年来,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对我国税制改革以来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现状,致使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立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跛足”,为此,应当调整税制结构,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

本文认为,我国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状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果这种状态仍然持续下去,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客观上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但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的要求,这一调整不应“刻意而为”,而应“顺其自然”。

一、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是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治税理念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1994年进行的划时代的税制改革就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当时,基于增值税具有税源稳定、税基宽广、充分体现税收中性原则、避免重复征税等优点而大范围地推行了这一税种,并于当年实现增值税收入2308.34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5%,之后的多年间增值税收入也平均高达近40%,从而奠定了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制建设总体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治税理念的必然结果,其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这一点可从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得到印证。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总体上经历了从以古老的直接税为主到以间接税为主,再到以现代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变迁轨迹。在前资本主义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十分低下,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和源于这一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农”“抑商”的主流经济思想,决定了当时的主体税种只能是按土地面积课征的土地税或按人头课征的“人头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为实行商品课税创造了条件;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将追求经济效率作为税收政策的首要目标,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流转税(间接税)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主体税种。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商品的课税难以课及自给品,保护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对商品课税的数额越多,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大,削弱了商品经济的竞争优势,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模式已超出了商品本身而扩展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高度商品化的结果使一切收入都可以分解为个人的所得,而经济管理的水平也发展到可以控制个人所得的程度,这就为实行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奠定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将其治税理念由“经济效率”转向“社会公平”,并相继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19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普遍得到提高,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贫富悬殊问题,而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期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为摆脱困境,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以所得税为主的国家,在供给学派注重效率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将税收政策的主要目标由偏重公平转向了突出效率,纷纷降低所得税的高边际税率,以缓解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的压力,增加总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还着手改革原有的流转税制度,实行了增值税,这使所得税的比重有所下降,流转税的比重有所上升。发达国家税制结构出现的这一新的变化趋势显然是这些国家治税理念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

综上可知,基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税收政策取向是影响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税制结构状态的主要因素。18年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政策取向在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税制结构状态。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是与我国这一时期的客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二、治税理念转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客观上要求适时调整流转税与所得税的比重

公平与效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其关系结构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以往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这种增长相伴还有贫富差距的拉大。有资料披露,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其收入仅占全社会家庭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的家庭其收入却占全社会家庭收入的50.24%,收入状况明显呈现出“富有者越来越富裕、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时,则意味着该国的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矛盾逐渐凸现并可能激化,因此,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处理得当,国家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若处理不当极易激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了这样一个“敏感”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已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严重的低效率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因此,有人主张我国今后的改革需要以“效率为先”转向以“公平为先”,或者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过渡。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权衡,并不一定必然要求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调节取向都具有同一特征,各经济变量的选择应该依据自身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功能相机抉择。因此,本文认为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并进行优化组合。其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关注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六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见,我国的收入政策和原则的调整已经开始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随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治税理念也应适时转变。我们认为,我国的治税理念不仅理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应“旗帜鲜明”地立足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税收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因为,税收是政府参与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而收入再分配的核心是公平。

治税理念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适时调整税制结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税制结构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是所得税占比过低的负面效应。由于所得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以及遗产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所得税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是流转税占比过高的负面效应。高流转税与高物价密切相关,由于流转税占比过高,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由企业缴纳、走价格通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现有税制结构下,物价越高,税收越高,而高税收则反过来又推高物价,如此循环,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纵观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化进程,我国税制结构目前出现的这种负面效应,同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中叶起逐步形成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的负面效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应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适时调整流转税与所得税的比重。

三、税制结构的调整不应“刻意而为”,而应“顺其自然”

我国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税制结构需要调整,已成为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的共识,但如何调整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从见诸于报端和媒体的议论看,人们每每谈及这个问题,其出发点大都是为了矫正“双主体”的“跛足”,这是对税制结构调整取向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我们认为,目前我国进行税制结构调整不应一味地为追求或达到“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而刻意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因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对于我国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的设计,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一直都有一种近似于约定俗成的“双主体”观点,认为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应该由商品税(流转税)和所得税组成,二者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占有相近的比重,在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方面共同起主导作用。这种观点的本意是想通过综合商品税的资源配置和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优势,互补各自的缺陷,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但本文认为,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双主体”的理论依据是难以成立的,而且恰恰正是在这一点上,“双主体”观点陷入了税制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的误区。

税制结构优化理论从具体分析各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人手,论证如何实现税种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最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结论是:税收制度总体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税种个体功能的实现程度,但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税种个体功能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各税种的个体功能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任何一种税的征收都不仅影响自身功能的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其它税种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行,因而,需要在各税种的个体功能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税种之间通过价格、货币等中间机制相互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收入征集方面,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集中表现为,一种税的征收量会影响到其它税种的征收量。在既定时期内,既然可供政府参与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那么,各税种在征收量上就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如商品税和企业所得税,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税,但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这两种税一般都是由企业直接缴纳的,在价格受到行政限制而固定不变时,商品税是不能转嫁给消费者的,纳税者即为负税者,因此,在性质上商品税类似于企业所得税,二者都直接减少企业利润。这就要求在征集收入方面二者要有适当的分工,即若高征商品税就不应高征企业所得税,高征企业所得税就不应高征商品税。其实,这种协调关系即使在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中也是必要的。因为,当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时,除非某种商品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否则,商品税税负将始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就意味着商品税在价格放开的情况下也会直接减少企业利润,因此,它同企业所得税在征收量方面存在着消长关系,人为地让商品税和企业所得税都成为主体税,显然是不恰当的。二是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面,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税收对资源配置目标和收入再分配目标的实际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税种,而是取决于各税种的综合影响。从一般均衡分析的角度看,所有的税种对政府的某个特定政策目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货币和价格等中间机制的作用下,无论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收入再分配方面,L类税的征收总是会影响到另一类税的收入规模,同时也影响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对应与交叉并存的关系。商品税不仅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内部各税种的合理设计,还可以兼顾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同样,所得税也可以兼顾资源配置的功能。因而,那种简单地认为只要将两类税绝对均衡地置于税制结构中就可以做到资源配置与收入再分配功能并重的完美构想,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需要调整,但如果刻意地按照“双主体”的模式进行调整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只能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增加额外负担。因此,税制结构的调整应该“顺其自然”。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按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来调整,进一步说,就是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下进行调整,即朝着税制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实际上,我国始于2004年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了,如增值税的转型、企业所得税的“两法合并”,都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消费税税目税率的调整,增进了消费领域的公平性;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提高和最低一档税率的降低,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这种“顺其自然”调整的结构优化效应也已经开始显现。例如,2004~2011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已由1994~2003年的61.35%降为53.97%,下降了7.38个百分点;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也由17.17%提高到25.55%,提高了8.38个百分点。目前,这一调整还应继续朝着税制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1.流转税:继续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一是进一步规范、理顺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征税范围,逐步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彻底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已于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后又于2012年8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等8个省市,从试点的进展情况和效果看,2013年有望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营改增”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重点,不仅是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优化我国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因此,下一步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尽快将增值税的范围扩大到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等劳务服务领域。同时,还应考虑调整增值税税率。在我国周边18个开征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增值税基本税率不超过15%,相比而言,我国的税率偏高;另外,基于目前我国营业税税率多在3%~5%之间,“营改增”后17%的增值税税率也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为保持两个税种税负的大体平衡,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税负大体相当,从中长期目标看,需要适当分步调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二是进一步规范理顺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一方面,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一些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充分发挥消费税“寓禁于征”的环境保护作用,弥补我国当前没能开征独立环境税的制度性缺陷,增进我国税制的绿色化功效;另一方面,应根据对奢侈品范围的重新界定,相应地取消对化妆品和金银首饰等的征税。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产品都已成了一般性消费品而非奢侈品,对其继续征收重税不但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反而还会因重税造成的境内外价差,导致我国境内消费的大量外流。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3

[关键词]财务;综合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2

1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机)经过产品结构转型和2015年收购上海海能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和杭州德沃仕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之后,企业的主要产品为家用缝纫机电机、工业用电脑高速自动平缝机、汽车应用类(汽车用微特电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业务)、家用智能控制器。

2015年度,方正电机营业收入比2014年度增加了27.62%,是否意味着方正电机的产品结构转型给股东带来了利益。笔者将通过财务综合分析来论证方正电机的产品转型是否符合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分析的结果指出如何提高方正电机的股东利益,即如何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2 方正电机财务综合分析

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帕利普财务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和雷达图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杜邦分析法进行财务综合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法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企业经营业绩。杜邦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用公式表示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方正电机的财务数据见表1。

从以上财务数据,得出净资产收益率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2015年方正电机净资产收益率比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2015年方正电机净资产收益率比2014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分析过程见表3。

由表3可知,2015年度比2014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增加2.32%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净利率增加了4.84%。而销售净利率增加的原因是方正电机经过产品结构的调整之后,新产品(汽车应用类、智能控制类)的竞争力凸显。2015年,方正电机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上海海能和杭州德沃仕100%股权,使公司能较快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发挥相关业务的协调效应,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方正电机已经成功进入一汽大众、丰田凯美瑞、荣威、别克等中高档轿车供应链。公司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业务取得了较快增长。方正电机从传统的生产缝纫机到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一成功的转型,最终使2015年销售收入比2014年增长了27.62%,同时企业在2015年度降低了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最终使销售净利率增加了4.84%。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支持行业的发展。方正电机的这一成功转型促使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也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3 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建议

总体来说,方正电机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2014年度为1.42%,2015年度为3.74%。如何提高方正电机净资产收益率将是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前,方正电机通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进入新能源行业以及提高企业销售净资产收益率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本文认为,还可以适当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方正电机的净资产收益率,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3.1 适当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发挥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

2015年企业资产负债率为18.75%。方正2011年完成产品结构调整,销售增长率一直处于高增长阶段,企业通过并购和固定资产采购来扩大企业规模。该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那么可以适当地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如国际标准认为较为合适的资产负债率为40%~60%,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以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4

根据去年我镇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确定我镇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实现XX整体经济的恢复性发展。农业上围绕种草养畜,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培育六大龙头(茂源草业、盛源草业、宏大奶牛、东胜养鸡、鑫田农贸、XX肉牛市场),带动五大生产基地(苜蓿、枣树、棉蒜、棉瓜、辣椒),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创收。在乡镇企业上,以传统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依托,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重新构筑XX新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进一步说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发展优势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发一批优势产品,以此实现XX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二、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1?3月份,全镇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完成增加值2599万元,实现利润890万元,上交税金51万元,占年任务的25.7%,完成固定资产投入**万元(因去年清理整顿石油化工市场的影响,以上指标与去年没有可比性。)

目前,我镇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去年5月份清理整顿石油化工市场后,我镇80%的企业约50多家面临着转产和改造。去年下半年,我镇转产和技术改造项目20多项,有一半已经达到了投产的程度,但由于流动资金供应不上,80%的项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今后资金问题仍将是制约项目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在项目建设及对外开放中采取的措施

目前我镇正在建设的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个,总投资2400万元,正在谋划项目3个,总投资**万元。在建项目中上年结转项目6个,新上项目7个。在今年的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统一全镇上下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把他们从去年那场市场整顿风波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大家认清消极对待、一蹶不振、偃旗息鼓不是办法,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振奋精神、东山再起,选择新的项目才有出路。二是走出去解放思想,先后组织30多名企业经营者到XX开发区、XX等企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参观学习,找发展上的差距,开拓上项目的思路。三是镇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项目问题分析会,对新上项目中存在的信息、技术、土地、电力、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由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帮助限期解决。四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及在外地工作的亲朋好友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在建的13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是借助外力发展起来的。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一)去年结转项目情况:

1、XX意达花纸材料有限公司小模底纸项目,已投入资金450万元,设备调试完毕并正式生产出合格产品,急需流资启动批量生产。

2、中信铸造材料厂的乌洛托品项目,已正式批量生产,但由于流资不足,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

3、XX化工厂的烟嘴丝束胶项目已正式投产,产品已销往安徽、湖北、山东及本省张家口烟厂,市场销售较好。

4、XX县恒信化工厂的酚醛树脂项目已投入批量生产,销售市场正逐步打开。

5、XX县茂源草业公司,盛源草业公司两个苜蓿收购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已接近尾声,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1万吨和四千吨。

(二)今年新引进外地项目:

1、XXX市天大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的防腐剂、除锈剂项目,已正式办理注册手续,厂房已经建好,设备正在购进,预计5月底投入生产。投产后年销售收入400万元。

2、XXXX铝合金门窗厂投资200万元的铝型材加工项目,设备已订购,厂房正在准备动工,预计6月底投入生产。投产后年生产能力2400吨,销售收入2800万元。

3、XX东港油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油公司合作生产高级油项目,已进行了两轮谈判,本周内北京有关人员到企业实地考察后正式鉴定合作协议,届时我方企业将正式成为中国石油的成员单位,并投资400万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三)目前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项目:

1、XXX化工厂投资100万元的植物油酸技术改造项目,目前已正式投产,其产品主要供应晨虹油漆等大型油漆厂。

2、XX化工厂投资120万元的油礁项目,目前正在安装设备,预计5月底投产。该产品主要用于隔离剂、表面脂等产品。

3、XXX化工厂投资150万元的斯盘项目,目前正在搞土建,预计8月份投产,该产品主要用于皮革企业,用于皮革的软化。

(四)正在谋划和运作的项目:

1、冰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已得到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云南方面出资金、出技术。目前需要跑药品文号。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5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方法;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众所周知,所谓成本分析就是指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相关资料,是对其水平和构成变动状态的分析,是对影响成本升降各种因素以及其他变动因素的研究,并从而找出能降低成本途径的最佳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成本计划执行结果有着正确评价的作用,服务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因此,对成本分析方法的研究就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员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提高有着直接影响,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其提出以下可供参考性建议。

一、各种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

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对各界费用界限的划分正确与否,笔者结合多年经验,认为企业计算产品成本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防止超支浪费现象,企业需做到对各项费用的审核和控制;

2.要正确划分企业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的管理费用,对每项费用的性质进行精准确定,尤其是要分清资本性和收益性的支出,例:不能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内计入固定、其他及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一系列费用的盘亏、清理报废和非常损失;

3.财产物资的价值和计价结转必须精准,因为其精准度将直接影响着成本费用,例如:折旧计提、存货及发出材料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价等,这些都将影响到产品成本的费用,所以要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其财产物资的价值和计价结转必须精准。

4.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加强,例如:制定修订定额,收发、领退、盘点材料等。

二、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析方法

作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是对成本事后和生产过程货币表现的反映,而成本分析却是将事后反映的经纪业务转变成事前控制,因此对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是产量、单位和结构成本。所以要实现经纪业务的事前控制就需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成本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进行成本分析,才能找到影响成本升降的原因,才能有所针对性的提出措施,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取得价格优势为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以某企业近几年的成本分析为例,做以下解析:

(一)对单位成本各项目进行差额法分析

以该企业某产品的直接材料费分析为例:

项目 消耗材料量/公斤 单价/元 材料直接费/元

上年实际 50 100 5000

本年实际 55 90 4950

差额 -50

通过上述表格可看出消耗量将对成本产生作用[(55-50)×100=500元],消耗量的增加促使材料成本增加500元;同时材料单价的变动也将影响着产品成本[(90-100)×55=-550元],材料单价的下降促使材料成本降低550元;因此当期本产品材料成本下降了50元[500+(-500)=50元]。由于两年材料消耗量不同,企业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材料购买的尺寸不合理,并针对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此现象的再度产生。这种差额分析的方法不适合企业总成本的分析,仅可作为企业产品单位成本的各项目分析。

(二)可比产品总成本以连环替代分析法

上年已正式生产和本年继续生产的产品成本的对比,称之为可比产品总成本。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上年及本年生产产品的结构、单位成本及产量都将有所不同,因此还需企业以连环替代法分析产品总成本,并找出为何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此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防止该现象的再度发生。例:该企业生产两种产品分别为甲、乙,是可比产品,前一年生产乙产品80件,甲产品50件,而该年生产下降3%,其价格降为100元,下表是其分析表格:

通过上述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当产品单位成本及比重无甚变化的状态下,产品成本降低额不受产品产量增减的影响,但产品结构发生变动时,产品单位成本也将发生变动。以上案例的分析可知调整产品结构将影响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可采用这种措施,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且这种单位加总成本的分析法,对增减原因最直观,企业管理者也可第一时间获取成本信息,从而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范春辉.公共管理学中的成本分析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2, 01:22-24.

[2]张捷.医疗单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及成本分析[J].时代金融, 2013,36:33-34.

产品经理转正总结范文6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主权。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