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例6篇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影视 音乐 欣赏 特殊性

随着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影视音乐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色彩。热播电视剧《潜伏》中的片尾曲《深海》,《金粉世家》中的片尾曲《暗香》,经典电影《阮玲玉》中的《葬心》,《泰坦尼克号》中的《我心永恒》,这些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使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展现出影视音乐欣赏与原作之间的紧密关联。由此,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成为本文研究的主旨。

一、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

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需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人作为主体,本身应具备相应的欣赏能力。影视音乐与普通音乐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电影背景。例如,人们习惯于倾听流行音乐动听的旋律,巧妙的歌词搭配,紧跟时代步伐品味音乐元素。而影视音乐的欣赏则依赖于主体对电影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特征的感悟与理解。例如。同样聆听感人至深的《葬心》,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欣赏结果。了解阮玲玉的悲剧命运,抑或善于品味张曼玉惟妙惟肖的电影诠释的主体,往往能够产生音乐共鸣:反之,欣赏主体则有可能认为《葬心》的曲调过于远离当今时代,夜上海的时代不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向往的音乐背景。流行音乐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影视音乐欣赏主体的不同首先成为特殊性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的客体,即音乐曲目本身,也是造成特殊性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作上受内容的制约。有这样一种典型的现象,喜好某部影视剧的观众,他们对剧中的影视音乐也会产生欣赏偏好。例如。近几个月《潜伏》正在持续热播,影片结局女主角站在山顶坚毅的目光,配合片尾曲《深海》的播放,使人深深地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不少观众都为此热泪盈眶。这说明只有欣赏主体以影视剧为载体,才能欣赏曲目的内涵,认识影视音乐的价值。脱离了影视剧的载体。音乐最珍贵的内在元素很难通过欣赏过程被认知。音乐与影视剧的不可分离性既是欣赏的前提,也是达到预期欣赏效果的特殊约束力。

二、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实现

影视音乐欣赏的主体和客体决定了欣赏过程的特殊性,为了实现特殊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在倾听影视音乐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了解音乐载体的背景。影视剧的创作背景是相关音乐生成的基础,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以及配乐,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影视剧的剧情表达,渲染气氛。所谓欣赏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欣赏者对剧情背景具备充分的认知,否则深入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当前影视剧的创作可以说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新潮相结合,不是依据所有影视剧为载体创作的音乐作品都能符合当代人的口味。进而也就应到音乐欣赏的效果。尊重创作背景,积累背景素材是全面欣赏音乐曲目的先导。

其次,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合理解读音乐曲目的元素。受画面的影响,音乐欣赏从根本上需要对构成曲目的元素加以分析和品位。歌词、乐谱、器乐组合、歌唱等是音乐构成的主要元素,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根本需求,而是侧重将固有的音乐元素融入影视剧的背景当中。即依靠载体欣赏细分的元素。例如,电视剧《五月的鲜花》主题曲与校园合唱的风格类似,但是整部作品是在寄托对当代英雄的讴歌。以及对爱的怀念。解读其中的歌词和韵律时要结合相关的画面背景,将男主人公默默无闻的贡献精神与和缓舒畅的歌唱风格相对接,诠释每个元素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融入音乐氛围的感悟。在宏观创作背景和微观音乐曲目元素解读的基础上,欣赏者必须走入影视剧的氛围当中,将宏观与微观的欣赏紧密贯穿,形成理想的欣赏效果。影视音乐存在于剧情氛围当中,并在适当的情况下配合画面形成听觉效果,欣赏者只有进入氛围,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剧情所需要表达的音乐基调。例如。在电视剧新版《羊城暗哨》中,革命战争激烈。同时饱含伟大的情感。在处处隐藏玄机、斗智斗勇的革命环境中,男女主人公克服重重阻碍,步步逼近胜利。激动人心的剧情氛围配合的音乐曲目既能使人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又使人迸发出爱的果敢,欣赏者也仿佛置身其中。成为重要的一员。所以欣赏者全身心的投入是入境的关键。

三、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认识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恰如其分地遵循欣赏原则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的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欣赏者应当不断积累影视素材。经常观看影视剧不失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各种类型的影视剧会有相应风格的音乐曲目。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影视素材,领略的音乐意境也会更加广泛,无论是开阔视野还是夯实基础欣赏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观看影视剧的同时培养自身对欣赏原则的掌握,然后过渡到轻松驾驭欣赏原则,欣赏者对影视音乐的兴趣爱好也会逐步提高。

其次,欣赏者应当树立广义音乐欣赏的意识。所谓广义是指音乐的欣赏不再拘泥于对独立曲目的欣赏,而是全方位接触音乐曲目的来源,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元素特征。欣赏者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也因此具备双重意义,一是通过剧情的观看获得预期的收获,二是观看剧情的同时欣赏片头、片尾曲目和中间的插曲。将音乐载体的地位凸显,带动影视音乐欣赏的发展。

最后,欣赏者应当锻炼由内而外的欣赏能力。影视音乐的欣赏对于剧情和曲目的贯穿。实际上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欣赏。欣赏者必须进入剧情当中。才能更好地分析曲目的音乐元素。如果仅从外部切入,脱离剧情独立分析音乐曲目,内在的精髓不仅难以掌握,更会丧失欣赏的兴趣。因此,由内而外的欣赏能力有利于长期的影视音乐欣赏水平提升,艺术的感染力也将全面地展现。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2

一、现代音像传媒“记录”“复制”和“再现”功能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因为没有“记录”功能的录音和录像,在我国音乐史书上记载的战国时的韩娥和秦青“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②、汉代李延年“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唐代开元年间的许和子“喉啭一声响传九佰”③等等歌唱传说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空间,加之声乐教学的抽象性,使得歌唱传承蒙上神秘的色彩。早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悲歌、颂歌、婚礼歌、祭祀歌,中世纪教会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世俗歌曲,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的飙起以及后来歌剧产生,美声唱法的风行等,歌唱艺术都占据音乐艺术发展进程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遗憾的是人们无法聆听那段古老历史的歌声,更不用说准确传承和教学了。直到1877年留声机的发明,1895年电影的产生为标志,出现了以“记录”和“复制”为主要特征的音像传媒业。人们以电磁模拟方式将声音和图像“记录”在唱片与胶带上,才使得歌唱艺术能够“保留”、“复制”、“传播”以及反复地“再现”,使得声音、图像这一听觉和视觉感受变成物质载体,能够遗留下来。现在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歌王”卡鲁索美妙的歌喉、欣赏到20世纪上半叶吉里、夏里亚宾、卡拉斯等等歌唱大师沁人心扉、令人陶醉的歌唱。这些以保留、复制、传播及反复再现为特点的音像传媒,让世人感受到了歌唱的艺术真谛,这对声乐教学的传承和研究意义

无比重大。

1. 对歌声真实再现,使教师建立良好听觉

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名好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具备听觉良好的耳朵,如同医生把脉看病,声乐老师靠听觉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歌唱毛病。音像传媒给声乐教学提供听觉和视觉的歌唱范本,为声乐教师良好听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教师通过长期而广泛地欣赏世界顶尖歌唱家的演唱音像,逐步建立起正确、客观、敏锐的声音识别能力系统,如准确判断学生所属声部,鉴别发声过程中紧与松、明与暗,准确把握学生歌唱状态和声音的规格、标准等。通过对歌唱作品音像的反复再现欣赏,教师即便对某一作品没有唱过,也能够从听觉上熟知并掌握作品的艺术处理,为教学提供诸

多帮助。

2. 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样,音像传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音像传媒带来的美妙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可能因为欣赏到某一首心爱的歌曲或某一歌唱家演唱,学生会从此喜欢上歌唱这一行。大中专学生是广播、影视、电脑网络、音像商业娱乐最大的受众群,通过因特网传媒途径可以轻松欣赏到风格迥异的歌唱艺术。在线音像传媒可提供的音像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中下载歌曲的演唱、伴奏、乐谱,与各地的学习者交流学习和演唱感受,使用电脑制作音乐在电脑网络传播宣传自己等。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网”“音乐教育在线”“音乐天地”“中国音乐网”等以及个人音

乐教育网站、各种音乐搜索网等点击率都很高。

二、现代音像传媒改变欣赏途径和方式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现代音像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娱乐的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等种类多样的载体使得欣赏文化艺术的方式由“在场欣赏”变成“媒体欣赏”。人们不必直接到演唱会现场,就可以通过媒体以间接的方式获得欣赏。“媒体欣赏”一开始就具有通过同一内容反复“复制”而“传播”的功能,这种用音像载体记录作品、通过复制而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媒”的概念得以出现,即:①音像制品进入千家万户;②音像制品成为大众消费对象;③借助音像作品娱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④音像作品的趣味日益世俗化、平均化以迎合大众。再以电视转播演唱会的形式为例:看电视可以欣赏到歌唱者全方位、多角度甚至是特写镜头下细微的面部表情。与现场演出相比,演员的化妆就会更加生活化,歌唱表情也会更细腻。另外,因为有电声扩音,看电视转播的演唱会时音量大小是可以调节的,歌唱者的音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声音的美感放到了首位。而现场欣赏时,歌唱者首先要有足够的音量使观众清楚地听到,也就是常说的“让歌剧院最后一排观众听到”④,这是传统歌唱对歌唱音量的要求。电视欣赏时观众随意性大,不要求与歌唱者互动,不必顾及演员感受,不必鼓掌叫好,还可以随时换台,欣赏的主动权掌握在欣赏者手上。在唱法上,发达的音乐传媒极大加速了各种演唱风格与流派的交融,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演唱差异得到相互学习和认同,使得唱法因流通而逐渐一致,在统一中形成个性,从规范化走向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人的审美情趣发生

了改变,从而影响到声乐教学培养目标的改变。

三、现代音像传媒丰富声乐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感知能力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口传心授,面对面一句句教唱。声乐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对于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教学成果,扩展视野,活跃教学和科研氛围都是不利的。而音像传媒产业派生的影音视听产品极大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手段。声乐教材从一本本书面的文字图谱衍生出配套的视听资料,如:世界经典的歌剧、德奥作曲家声乐作品、意大利艺术歌曲,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配套的《声乐钢琴伴奏》音响系列等等。得到知名声乐专家亲自面授的学生为数总是有限的,而将名师教学成果录制成音像传媒产品,通过现代音乐传媒途径在社会上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声乐教学手段和内容,规范了声乐教学行为,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⑤以前只有音乐学院为数很少的在校生有幸学习声乐,如今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模仿着学。特别是歌唱爱好者,他们很容易获得可以直观学习的途径和易于接受的效仿对象,声乐学习人群成倍增加,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得到多元发展。如今音像传媒制品在多媒体音乐教室的使用使得音像教材引入课堂,声乐课堂教学不仅听觉上拥有悦耳动听的音质,而且视觉上拥有逼真形象的画面,教学变得更加直观。音乐电视作品(MTV)、电脑网络传播的音乐动画(FLASH)等多种多样的歌唱诠释方法不断拓展声乐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带动其他的感官刺激,从而使音乐能够触及人们的内心感受。

四、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1.防止声乐学习中的简单模仿和过度依赖现象

音像传媒通过在大众中传播,扩大了声乐学习受众人群,名家的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得以推广,但是声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此如何把握模仿音像歌唱的度、如何鉴别音像作品好坏、如何避免错误效仿等就难以控制。例如音乐电视MTV因视觉需要把精力过多放在画面效果上,歌者也为了视觉形象的自然美观,往往过分强调表演成分,或者采取假唱(对口形)方式演绎作品。这样就存在一种虚假误导的可能。而声乐初学者很容易被迷惑,不能真实了解演唱者歌唱状态,简单模仿不利于专业技能提高。现实中“歌星模仿秀”“千人一面”等歌唱不良现象与音像传媒的传播影响是不无关系的。一概的简单模仿不论从艺术贵在个性、贵在有创新角度来讲,还有从歌唱方法的科学性来讲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现代音乐传媒传播音乐的过程是先“录制”后“再现”,演唱者会从适应录音环境到依赖录音技术,歌者在现场演唱的能力会不知不觉降低。失去了现场歌唱时观众产生共鸣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叫好,反过来掌声激励演唱者信心,演唱者和听众能够产生互动那种相得益彰的绝妙效果。

2. 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和音像噪音对听觉的生理影响

声乐学习也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眼球吸引率,大量格调低下、低级趣味的内容。有人形容时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⑥传媒具有影响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大众欣赏和鉴别能力并不很高时,不能一味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更

不能以自己的低级趣味去污染广大受众。

还有一种关于噪音的消极影响。一位英国医生通过精心的测试和分析发现,电视机和高保真音响所发出的喧闹声会使1/5的孩子发生语言和听觉障碍。长期配带耳机大声欣赏音乐或是听低劣音响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听觉健康,要在欣赏音像作品的音质上把关,把音像视听和歌谱阅读、歌唱表演等艺术实践相结合学习。

五、 结论

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时总是会烙上时代的印迹,如十六世纪假声歌唱盛行,为了获得较大音域与灵活性,出现阉人歌手;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由于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和声乐教学法的发展形成美声唱法(Bel canto)等等。如今声乐教学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烙上现代音像传媒的印迹,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和演唱影响已是客观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引入音像传媒手段,在教学

曲目、欣赏内容、艺术实践中科学运用。

①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89页。

②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音乐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5 页。

③肖羽《中国音乐家趣闻轶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6月北京第1版,第7页。

④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汇编《声乐译丛》,1980年8月,第2页。

⑤管谨义《二十世纪声乐的印象和思索》,2003年10月《天音声乐论坛专刊》第8期。

⑥唐润华《影响中国数字传媒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民网2004年10月。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略论传媒娱乐产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中心。

[2]朱广华、彭宇飞《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李维勃《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6]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音乐出版社1991年8月版。[7]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看

法》, 2003年10月《天音声乐论坛专刊》第8期。

[8]吴同宾、李光《乐府传声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音乐 教学 审美能力

当前,由于受就业市场导向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是中职音乐教育不应缺失的重要内容。

一、在对比倾听中学会鉴别

流行歌曲的泛滥,通俗音乐的流行,各种歌唱选秀节目的扎堆涌现,似乎让人们觉得音乐欣赏的门槛很低,其实不然。就音乐作品欣赏而言,我们在聆听中要考虑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参照音乐要素,用对比的方法,在倾听中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在感受中领会、理解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的差异,从而准确地理解音乐形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对比倾听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艺术能力。比如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所表现的儿童纯真的心灵,分别用钢琴和大提琴演奏,不同乐器呈现出的音色特点明显不同,而听众的欣赏感受也会有所差异,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对作品加深印象。另外,即使是同一乐曲主题,用相同的乐器演奏,当速度和力度的不同,表现出音乐形象也会不同。

二、在想象联想中进行体验

尽管是艺术作品,其背后总是有一定的事实背景,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主题总会与人的一定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虽然音乐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点,不可能像小说那样透过文字就能看见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能获得非常丰富的感受和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就有必要通过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聆听时加以必要的想象和联想,来丰富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比如,每到春节,电视里总会不停地播放《春节序曲》,也许很多同学不见得知道这首作品的名称,但乐曲中所表现的欢乐场景还是能直接地感受到的。音乐中那种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氛围所传达的喜庆心情,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三、在讨论归纳中理解情感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经典乐(歌)曲,常常使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人们通常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悦耳”停留在官能欣赏的层面,“悦神”则达到感情欣赏层面,而“悦智”则是欣赏的最高层级――理智的欣赏。要想带领学生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就要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讨论归纳中,把对作品感性的体验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上来。比如,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电影《黄河绝恋》的插曲《夕阳山顶》,理由就是特别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听到了什么则不甚了了。笔者在一次授课中,特意组织了一次讨论,先是播放了电影片段,再让学生仔细聆听那悠扬醉人、凄美摇曳的小提琴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说听到了一对甜蜜恋人的轻轻低语,也有的学生说透过音乐,他仿佛看到了夕阳轻抚下的静静的群山和缓缓流淌的江河。通过讨论,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和内在感情的把握有了明显提升。

四、在创作改编中感受魅力

在某些有条件的中小学里,音乐创编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既能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又能验证学生的音乐思维水平。换言之,让学生亲近音乐,首先就要破除音乐的神秘感。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利用已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创编,充分发挥想象,尽情表达情感。比如学完一首作品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其他不同的乐器为乐曲重新设计伴奏,并即兴演奏,让学生感受创编的乐趣。可以把传统的民族音乐用通俗流行的音乐伴奏方式去演绎,也可以将国外的作品用中国风格的方式做混搭处理,还可以引入时下青年学生比较喜欢的搓碟(也叫“打碟”)感受重金属及电子音乐的魅力等等。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得到了激发,协作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五、小结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期待视野 审美距离 自我确证 人格升华

黑格尔曾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①电影艺术作为影响深远的大众艺术的杰出代表,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这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之上的艺术。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背景音乐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审美使人们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

《海上钢琴师》又译名《传奇的1900》,这部电影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99年拍摄,剧本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朱塞佩・托纳托雷之前拍摄的电影以电影史和电影为背景,或以歌剧音乐为背景,但电影《海上钢琴师》则是以钢琴、爵士钢琴乐为背景。影片的音画交流缠绵,演绎了爵士钢琴家1900传奇的一生,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整部影片将他从辉煌到悲剧的人生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借助声音,将单调的图画显示融入音乐,使音乐和画面完美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二、影片中音画完美结合的互动效应

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深刻而强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完美融合了画面的客观局限性以及音乐的主观抽象性。电影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诠释,背景音乐辅助叙述、渲染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主旨思想的显现。在电影艺术中,画面是通过镜头来展现剧本中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音乐是电影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能对片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情绪表达与氛围营造等起到构建作用。影片中那些充满寓意的画面与恰当的音乐的完美结合可以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挖掘发挥出来,感受到影片所蕴含的美感与内涵。电影中的音乐只有在特定的画面中出现,并能够与画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单独把影片中的音乐看作是一个整体,再来分析它的主旨与情感,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可见,在影片中,要想把影片中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音乐与画面同时存在,并完美的融合。②

比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的开头部分,爵士钢琴家Jelly伴着沉闷、压抑的音乐出场,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效果。如果没有了音乐效果,Jelly的出场就会显得单调很多,也不能从心理上给观众带来那种不一样的窒息感觉。在后半段,1900追逐爱情、向往爱情的部分,他弹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画面上女孩妙曼的身姿,两者完美结合,成功的彰显出爱情的美好与结果的伤感,使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近乎完美的效果。③

影片《海上钢琴师》无论是画面的表现,还是画面中背景音乐的搭配,都是视听结合例子中的典范作品。可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画面的表面现场上,而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实例解读,可以发现,在影片单独阐述画面镜头时,没有音乐叙述,观众就难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波动和剧情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影片中叙述的画面和搭配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共同演绎,影片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欣赏中的艺术美

(一)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审美距离的产生

德国美学理论家汉斯・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在艺术美的欣赏活动中,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素质、审美趣味的欣赏者会在欣赏作品之前或艺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和意义内涵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个性特点的选择和推测,从而对具体的作品形成审美期待,这种由欣赏者形成的对作品的期待性的意义世界就是期待视野。④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对作品产生潜在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海上钢琴师》,初见片名观众不禁产生疑问:海上怎么会有钢琴师?他为什么要在海上弹琴?这种疑惑心理使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期待,希望电影能够解答疑惑。再看电影海报(图1),一个男人背对观众,站在海面,他的面前是一艘游艇。这个略显孤独惆怅的背影让人们更加期待影片的内容。虽然不及其他电影海报的奢华,但是它以简单萧瑟的画面独树一帜。

在期待视野中,欣赏者与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距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作品应该使欣赏者出乎意料。电影《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人声、自然声音等音响,以及独白、旁白等画外音,把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的开头,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是Max坐在黑暗的楼梯上,这时画外出现了他的内心独白:“我现在仍自问想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真正的朋友,不可能遇到第二次。”随着独白的引导,观众迫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画面走向回忆,引出了剧情的发展。

伴随着Max的旁白,在镜头的推动下,船上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表现出各种反应。每当有一个人对着自由女神像高呼“America”时,整船的人都沉浸在欢呼声和呐喊声中,而1900却冷漠地看着上上下下的旅客,这与其他人的喜悦心情相比显得格外孤寂。对于主人公1900来说,虽然没有下船去过美国,他能在音乐世界中真正的寻求到对于自由的体会。这一幕给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也表达了1900特定的情感,启发着观众的思考。

影片从头到尾并未有太大的波澜,但是1900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观众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欣赏影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期待视野,作品赋予人们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二)空白点和不定点的发现

空白点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艺术作品中留下一些可以供欣赏者自由想象和发挥的地方,以此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不定点就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留下一些不确定的指代,这种指代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元素中推敲出来,但要加工欣赏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构成一幅能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⑤“空白点”和“不定点”都存在于“召唤结构”中。召唤结构是艺术品并非充分的、完整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存在着许多形象和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从而召唤欣赏者参与到作品创造的特殊结构。召唤结构因作品的空白点和不定点产生,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在电影艺术中,背景音乐的渲染、镜头的特写、画外音的诉说,给了观众众多的空白点和不定点。影片一开始,伴随着小号手Max的思绪,响起了轻微的抒情拨弦乐,Max站在潮湿、阴冷的阶梯上带着几分惆怅与失落,只是几下竖琴的轻拨,就给了人们一个思绪飘远的心情。让人们不由自主的与Max融为一体,带着惆怅的心情开始了对全片的欣赏。

(三)自我确证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

在晕船片段中,1900与Max在摇曳的轮船上上演了一幕好戏。在诙谐的音乐中,刚上船的Max便东倒西歪晕船了,Max尴尬的窘态展露无遗。这时1900出场,邀请Max与自己一同演奏,旋转摇曳中,两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在琴键上飞舞的1900,和在他身旁惊慌的Max,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交融的盛宴。音乐声与海浪声相辅相成,与画面相互辉映,观众跟随音乐一同摇摆。当钢琴冲出玻璃门,撞开船长卧室的大门,琴声、海浪声、玻璃声……众多声音交融时,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轻松的部分。导演把音乐与画面结合成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1900的琴艺充分呈现在观众面前。短短几分钟,让观众在诙谐幽默中抛开往日烦恼,融入剧中,和1900的琴声一起滑向各处,1900内敛中带有的小幽默中展露在观众面前,1900这一形象得到成功塑造,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在船上的自由自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由此推断,1900不可能离开船、离开海,他热爱这里,船是他的家,为后面的悲剧结尾做了铺垫。

自我确证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是欣赏者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影片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场所,判断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条件之一,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欣赏者广泛而自由的联想。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观众不止一次大笑,也不止一次感到难过痛心,随着主人公1900的情绪前进着,随着他在音乐世界中翱翔,也跟着他的家――船一起毁灭。在这一虚拟世界,人们或许看到了自己某一时期的影子,或许从中有了新的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经常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冷漠,期望有个畅谈的对象。影片中,1900在音乐世界中表达着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贯穿整个剧情,达到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让观众融入其中,在虚幻的存在中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他的想法,重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世界,赋予这个形象世界意义,并从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完成自我确证,并且在自我确证之后陷入持久的感动和深思。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海洋、生命、自由和美的电影。影片将唯美的音乐与浪漫曲折的故事情节完美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场独特而又美妙的视听盛宴。

注释:

①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②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③唐雅.《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J/OL].梦回唐朝视觉艺术,2009(2).

④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5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文化;修养

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之前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大都注重音乐学科的教学。忽略了音乐文化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科的性质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音乐欣赏中应牢牢把握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来进行。

从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精英阶层一直在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中以其特殊的地位优势引导着大众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电视、互联网逐渐的普及和出现,音乐欣赏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民大众有条件创造与享受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

一、音乐创作源自文化

我国音乐史学界泰斗杨荫浏先生曾说过:“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无论浅深,多少总不免杂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色彩,对于音乐的要求,无论强烈的程度如何,多少总免不了受到一些物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杨先生在这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赖于它生成的土壤和环境,都是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鲜活的文化依托,这与文化相对主义相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及生活作风方面却出现了奢侈腐化趋向。有一首民谣把一些领导干部的一天用“三转”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晨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

民谣本身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更反映了创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忧国忧民的感情,是中国知识分子有史以来的良知与传统。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创作源于文化。

二、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修养决定着。因此,要感知和理解音乐,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一种音乐形式,一部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广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定时代、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音乐的感知、联想、辨析和理解。欣赏主体以何种方式感受音乐,取决于他自身的文化素质、音乐修养以及欣赏态度,也与个人的特殊经历、某种文化的熏陶有关。比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东方红》的旋律响起,一轮光芒万丈的红日的意象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中,这正是特定的文化在诠解着这首 《东方红》。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

三、音乐欣赏能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音乐教学不一定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天才,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修养。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音乐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沉淀,人们只有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作曲者的意境,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音乐欣赏能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音乐是无国界的,有古典音乐,也有通俗音乐。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文化背景,才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比如,在欣赏《青藏高原》时,学生可以了解到青藏高原的风情和藏族民歌的高亢嘹亮的唱腔。歌曲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康的期盼,不仅能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作用,由此,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背景凸显。

五、音乐欣赏可以对现有文化现象重新认识、评价和宣传

随着数字技术、大众媒介传播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流行音乐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人们接受音乐的方式、欣赏过程及审美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人们不再拘拟于用传统的模式对现有文化现象进行认识,而是以新的形态意识重新接受整理、评价和传播文化现象。

六、音乐欣赏推动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音乐欣赏的过程影响了对人们的精神取向与文化消费观念。促使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立足于社会流行文化的现实状态,在不断运转着的流行文化面前不断促进社会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七、音乐欣赏对精神文化发展的影响

音乐欣赏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包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只就在对精神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音乐欣赏影响着欣赏主体的精神领域。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为被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以及情绪所吸引,不由地走进了音乐作家们创造的审美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忧喜、共甘苦,甚至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参与其中。他被作品感染,却说不出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在哪里,但时间久了,心灵就从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思考.指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性思考的过程比感受体验困难得多,许多作品往往需要欣赏者反复琢磨才能得到领悟。人们通过对高尚情操音乐的欣赏,培养人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平衡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调节与宣泄人们的情感。贝多芬所说的 音乐可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 ,因此,音乐欣赏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容忽视,音乐对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治疗,也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的。总之,音乐欣赏拓展着我们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心理愉悦,从而使我们享受真善美。因此,音乐欣赏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

音乐本身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寄托着主体的主观精神。本文通过音乐是文化的产物、音乐欣赏需文化论释、音乐欣赏对文化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阐述揭示了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中既要注重文化的决定作用,又要注重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对文化,尤其是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怡多,李坤.音乐选秀对文化传播的意义[J].甘肃科技,2012,(4).

[2]黄宇.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J].文化艺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