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时期下电影音乐探讨

繁荣时期下电影音乐探讨

摘要:纵观香港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自有声电影在香港出现以来经历了80年,与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各个阶段也体现出不同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照香港电影发展史,按照时间线索,以香港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为背景,对香港电影音乐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繁荣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对这一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加以评析,勾勒出这一时期香港电影音乐发展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电影音乐;歌曲;合拍片;古装武侠片

香港电影在经过了六七十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加上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契机,香港文化本土意识更加成熟,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更为强烈。在这一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香港电影达到了发展的最佳时期,无论从观众人数还是票房和投资方面都极为踊跃,香港电影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的音乐

70年代末期,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等年轻导演从国外回港,他们长在香港,又接受了西方教育,凭借着独特创意和社会敏感度,在1979年至1983年之间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这一段通常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彻底脱离之前传统的粤语片,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出强烈的本地特性,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为香港电影带来巨大发展。香港电影音乐在其影响下开始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电影类型极为丰富,以喜剧、武侠、文艺为主,因此相应地要求电影配乐风格多变,手法和技术更加先进,原创电影音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需求。徐克拍摄的《蝶变》《地狱无门》《第一类危险》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最匠心独运的代表作,当中的音乐也都有精彩之处。1979年的影片《蝶变》的配乐阴暗紧张、诡谲多变,对营造影片悬疑神秘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中有一段与整个音乐气氛迥然不同的舒缓、悠扬的音乐,出现在蝴蝶翩飞于花丛中的画面,为剧情发生之前做了极好的反衬。影片同名主题曲《蝶变》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顾嘉辉进行创作,分别出现在片头和片尾。主题曲旋律极为铿锵有力,管弦乐合奏节奏鼓点鲜明,带有悲愤之感。而同名歌曲在伴奏中运用了合成器的电子效果,有着奇幻神秘之感,再配以演唱者林子祥充满气势、粗犷低沉的嗓音,带给人慷慨激昂的情绪。1980年的《地狱无门》由香港全能电影人陈勋奇配乐。影片充满了嬉笑怒骂和尖锐的讥讽,主题与内容发人深省,音乐的创作中采用多种音乐类型,有戏曲、粤曲、探戈甚至儿歌等等,其中就有一段直接采用经典京剧的片断。《第一类型危险》同样是一部极具黑色特质、但更惨烈冷酷的影片。其中音乐多为背景音乐,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影片最后墓场激战一段,时而响起的电子乐将刺激屠杀烘托得十分紧张,最后高佬捡起机枪狂射时,音乐变得极其诡异。影片片尾曲《带着梦飞翔》,宁静悠扬,带有淡淡的哀伤,作为一场暴力血腥的收尾。

二、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的设立与发展

香港电影金像奖从第二届(1982年)开始将最佳电影音乐列入评选的奖项。在电影金像奖首次的电影最佳音乐奖评选中,鲍比达凭借为电影《再生人》的配乐获此殊荣。该片是新艺城公司摄制的惊悚恐怖电影,影片以当时非常罕见的轮回再生为题材,用时装表演和木偶表演的情节贯穿了整个剧情,将中国传统的木偶、占卜、轮回等元素与现代的特效技术、天文星象、时装等元素融合在了一起,是当时港台电影中少见的独特风格。“《再生人》是用西化新派的技术,来拍摄中国旧式迷信故事,可谓古今中外合璧”,[1]影片配乐有不同的情绪和风格,在描写男女主角爱情的画面中运用缓慢柔情的流行音乐,而在惊悚的剧情中则通过简短诡异的配乐,加上形色各异的脸谱,营造出恐怖气氛。获得最佳歌曲奖的是电影《俏皮女学生》的主题曲《戚美眼》。在第三届取得最佳电影音乐奖的是电影《搭错车》,这部影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音乐电影,其中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由侯德健、李寿全、罗大佑、梁弘志与吴念真等人创作的电影音乐主题曲及插曲《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是否》《请跟我来》广为流行,片中配乐的旋律也令观众念念不忘。80年代的电影观众往往将电影音乐与电影歌曲的概念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电影音乐的旋律如果能扣紧主题歌的旋律创作,则会让人印象深刻。1985年第四届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由林敏怡夺得,就得益于影片配乐的主旋律根据主题曲的曲调发展而来。林敏怡的创作以细腻见长,旋律婉转动人,一般喜用同一主旋律主题进行不同变奏。另外还有1988年第七届电影金像奖的最佳音乐得奖《倩女幽魂》,配乐由黄霑和戴乐民操刀,两人创作的配乐和歌曲集恢弘大气和婉转悠扬于一身,配器上采用了古筝、古琴、高胡和西洋交响乐多种乐器,来营造或阴森恐怖的恐怖气氛,或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或柔情万缕的动情时刻。影片开头处以一声埙吹奏出的楔子,使观众仿佛感受到阵阵寒意。在小倩与宁采臣见面时出现的一段由古筝引出的音乐是主题音乐《倩》,古筝的音色显示出了柔美的女性特质,旋律的婉转优美也表现出小倩本身的善良。片中三首主题曲《倩女幽魂》《黎明不要来》《道》均由黄霑作曲,全部获得最佳歌曲奖。1989年第八届电影金像奖获奖的《胭脂扣》、1992年第十届电影金像奖获奖的《黄飞鸿》等的音乐都是以主题曲的旋律作为配乐,深受喜爱。“香港电影配乐的专业化,大抵可以从香港电影金像奖对电影配乐奖项的称号转变窥探一二”。[2]自第二届设立“最佳音乐奖”以后,直到第八届,“最佳音乐奖”改为“最佳电影音乐”;到第十届又改称为“最佳电影配乐”;至1996年的第十五届再次改为“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在2000年的第简称为“最佳原创音乐”,此后一直沿用至今。从名称的演变能够透露出对电影音乐不同的关注点,“配乐”相对于“音乐”来讲更加带有为电影服务的意味,更着眼于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性。1996年又改回“音乐”的叫法,似乎是再次肯定了电影音乐的独立性,而不是从属于电影。自90年代以后无论是音乐还是歌曲都开始注重原创性,当时的流行乐坛也更加强调本土音乐的原创性,这也是一种鼓励电影音乐走向原创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的表现。

三、内地合拍片中的音乐

受内地改革开放的影响,80年代的香港电影歌曲更为内地观众所认知,1982年的影片《少林寺》可以说是第一部成功的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影片的主题曲《少林,少林》的创作者为内地作曲家王立平;这是一首男声重唱歌曲,旋律鲜明,节奏铿锵有力,充满着阳刚之气,歌颂了少林武术对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至今仍为男声四重唱的经典演唱选曲。影片中的另一首广为传唱的插曲《牧羊曲》同样出自王立平之手,而这首女声独唱歌曲与《少林,少林》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旋律悠长动人,以大跨度的音程来表现少女心中的婉转柔情。歌曲创作没有拘泥于影片所表达的具体时代,而是根据剧情中人物的真实情感,用音乐表达出那个年代单纯的牧羊少女的心声,加上歌词采用元曲的创造方式,使歌曲既有古典的曲风,也有现代的风格,传唱至今。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也是香港与内地合作拍摄的经典之作,由内地作曲家叶纯之为影片配乐。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插曲《艳阳天》是由内地作曲家谭盾创作的。当时作为学生的谭盾初露头角,这是一首小调新民歌,曲调中融入了昆曲元素,演唱家李谷一采用昆曲的直腔唱法,令观众们体会到了故事情节中人物的纯情娇羞与内心的惆怅。1989年的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同样也是一部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改编自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秦俑》,由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拍摄成同名电影。在这部充满神奇幻想的影片中,由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的主题曲《焚心以火》用多次的跳进旋律表现女主人公愁肠百转的纠缠爱恋,以悠远的长音表达了女主人公为把生的希望留给挚爱的人而投身于烈火之中的悲壮,演唱者叶倩文厚实的音色和稳而有力的唱腔表达出了超越生死的大爱。旋律中多用弱起节奏进入乐句,充满着好似誓言一般的坚定与深情,颇有一种吟咏感叹的味道,使这首歌曲在时代感和情绪上能够更加贴近影片内容所表现的时代。

四、古装武侠片———徐克与黄霑的合作经典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以追求商业类型为主的繁荣时期,商业电影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电影,与以往相比更加突出了其本土化、现代化、娱乐话的特性。香港电影的音乐也在此时达到高潮,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古装武侠片是对以往新旧武侠片和功夫片的直接延续,内容上突破转型时期的东方传统的侠义精神,表现出更复杂的武侠世界。在这类影片中,徐克的作品非常突出,无论从高科技手段还是武打动作,再到音响音乐的运用,都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神奇的视听体验,极大提高了电影的品质和商业价值。提到徐克,不得不想到黄霑,两人自《上海之夜》和《刀马旦》之后开始合作,徐克执导或监制的《笑傲江湖》系列、《黄飞鸿》系列、《青蛇》《新龙门客栈》都是由黄霑作曲。据悉,黄霑当初在为《笑傲江湖》创作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时写了六稿主题曲,徐克都不满意,后来黄霑看了黄友棣教授在《中国音乐史》引述《宋书•乐志》的四个字,说“大乐必易”———伟大的音乐必定是容易的。最容易的就是中国音乐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于是将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反写成“羽徵角商宫”,反而显得委婉动听、声色悠扬、颇具大气,于是就写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沧海一声笑》。《黄飞鸿》电影音乐的作曲和监制也是黄霑,电影的音乐主题围绕着“民族发奋”和“中西合璧”展开。黄霑出奇制胜地将中国古典乐器推上台前,让西洋乐器站到配角的位置上。《男儿当自强》的旋律由中国古代战曲《将军令》改编而成,主旋律部分配以大鼓,中间用交响乐器点缀,那种荡气回肠的气魄极具鼓动力,呼应了片中的男儿气魄和黄飞鸿身处乱世却决心自强的宣言,成为全片最简单有力的开场白。电影中通过配器、节奏的不同,对这一主题进行多次重复和变奏,赋予了音乐丰富的生命,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影片《青蛇》中的音乐更是丰富多变,每个片段,都能单独作为完整作品欣赏,有自己的起承转合。配乐的基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以《思情》《初遇》《流水浮灯》《柳腰细裙儿荡》《识情》《寻夫》构成的柔美而凄婉的曲风,另一个是以《人间魔域》《降妖》《心魔》《治水》《水漫金山》《斗法》构成的诡异风格。每一段配乐结合剧情中人物的情怀和故事的发展,实在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歌曲《人生如此》作为开场曲和终场音乐,首尾相应,与电影的主旨丝丝契合。而主题曲《流光飞舞》用黄霑自己话说是“耐听得很”,以华丽的古筝引入,在歌词和婉转飘渺的歌声配合下,令人仿佛看到那白衣青衣的美丽身姿。这部影片中,导演与作曲家的配合堪称典范,音乐几乎铺排了全片,故事随着音乐的倾泻流畅地讲述,毫无听觉疲惫感。在片中对白较少的部分,音乐都舒适且自然地充当情绪的连接作用,并一步步推向高潮。可以说《青蛇》配乐有着流畅而完整的系统,是创作者们才情的恣意抒发,一气呵成,终成为久久难忘的经典。

五、90年代的香港电影歌曲

香港电影文化自90年代初呈现出新旧交替的趋势,80年代惯常的电影拍摄模式和风格逐渐开始过时,在香港电影人尝试创新的探索中,有的固守本土,以香港的主题意识和审美习惯进行创作;有的北上内地,以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联系为着眼,努力实现两岸文化的互通和理解。此时香港电影音乐和歌曲的创作风格多样化,制作精良,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潮。注重歌曲和音乐的原创性,逐渐形成香港本土的风格,艺术审美性上也更上了一层。罗大佑、黄霑、胡伟立、卢冠廷、林敏怡等都是香港电影音乐新一代的先锋和中流砥柱,他们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敏锐的触觉,为整个香港电影音乐乃至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歌曲的创作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风格,流行、电子、古典等多种元素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体现在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当中,逐渐作为一种欣赏的部分走进了内地观众的生活,促进了香港电影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内地观众也因此更加认可和喜爱香港电影歌曲。如《英雄本色》主题曲的《当年情》、《甜蜜蜜》的主题曲《甜蜜蜜》、《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主题曲《一生所爱》等都在内地风行一时。1994年的电影《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是导演高志森根据舞台剧改编的,创造了当时的票房神话。影片以60年代某夜总会为背景,选用了多首舞台剧中的原创歌曲和当下的流行歌曲:《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我找到我自己》《情人的眼泪》《AsTimesGoesBy》《不了情》等,不仅为影片增添色彩,歌曲本身也成为传世的经典。同年,张国荣为电影《新白发魔女传》创作并演唱了主题曲《红颜白发》。作为歌手和演员,此时的张国荣开始在创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不但为自己和同行作曲,还创作电影音乐,他代表着一批演唱者也加入到电影歌曲的创作中来。乐坛和影坛有着紧密而不可分离的关系,来自台湾的罗大佑也是香港电影歌曲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者,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涉足电视、电影的主题曲。他为影片《衣锦还乡》的配乐在1990年获得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配乐奖,并且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还有电影《又见阿郎》的主题曲及插曲《恋曲1990》《你的样子》、电影《滚滚红尘》的配乐及同名主题曲等等多部电影的配乐及主题曲等。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繁荣发展的这一时期,受到内地创作元素与风格的影响越来越多,香港电影的创作风格逐渐有了中国化的特点,音乐风格也随之具有了中国气息与民族元素,成为电影音乐的一个鲜明特点。在电影配乐对于叙事的作用上,一方面主题曲能够更好地配合故事情节,具有不可或缺的叙事功能。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与主题,音乐创作的风格、配器、结构等方面也有着更为细致和精确的表达,既随剧情抒情,又以表现主题,使观众们对电影内容关注的同时,对片中音乐也留下了深刻印象。90年代的香港电影歌曲可以算作是经典流行音乐的开端,不仅作为电影的欣赏和宣传手段,还有着大量的电影歌曲成为了流行乐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为流传并盛行至今,甚至被多次改编翻唱。这归功于这一时期众多高产且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有的崭露头角从此迈入电影配乐的行列,有的与导演默契合作,创作出了无数经典。

作者:栾潇潇 杨宣华 单位:青岛电影学院文学系 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