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转正总结范例6篇

医师转正总结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调查法 采集庆元县区域内卫生行政管理系统统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在万方数据据和中国知网等国内知名网站进行相关文献检索。

1.2现场调查法 采用抽样判断法于2014年10月~2015年5月间分别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左溪中心卫生院、荷地中心卫生院、贤良中心卫生院、张村乡卫生院等共2所县级医院和17所卫生院进行调查。根据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统计资料进行现场查看医院/卫生院的实际工作、医生执业、医技人力资源等情况;同时与单位负责人和(或)医生进行座谈,了解双向转诊的实践与看法。

1.3监测项目 对参合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倾向、卫生院/站的卫生资源及医师状况、双向转诊履行情况、卫生院/站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制度实施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

2 结 果

2.1本县范围内新农合参与情况调配结果 到2014年末,区域内19个镇(街道),337个行政村,其中农村331个行政村,新农合制度覆盖率为100%。参合人口数17.29万人,参合率为99.76%。本调查研究范围内新农合的初级政策执行到位,农民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较高。

2.2 参合农民各级医疗机构就医情况 区域内参合农民各级医疗机构就医情况住院人次占7.9%。首次就诊在基层卫生院的仅占33.5%,流向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占66.5%,其中县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占65.28(见表1),到更高层次医疗单位就诊的患者占1.2%。

2.3 双向转诊的履行情况分析 2014年本调查区域内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为19万人次,上级医院向下转诊538人次,仅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的0.3%;向上级医院转诊5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为26%,区域内双向转诊的履行情况差。

2.4 域内2014年乡镇卫生院的总诊疗人次为19万人次,出院人次仅为0.01万人。区域内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等工作量有关指标均低于其它发达县乡镇卫生院的平均水平。调查范围内共计住院人次4.337万人,住院费用合计为1.675亿元。足见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卫生技术资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情况明显,医疗单位门诊人次与门诊费用对比分析体见表(1);医疗单位住院人次与住院费用对比分析见表(2)。

表1 医疗单位门诊人次与门诊费用对比分析(%)

表2 医疗单位住院人次与住院费用对比分析(%)

2.5研究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基本构成情况 2014年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共17所,床位数12张,卫生人员总数178名,卫生技术人员177名(占卫生人员总数的99.44%),执业(助理)医师141名(占卫生人员总数的85.3%),注册护士17名,药师(士)15名,技师(士)4名。区域内除县级医院外主要服务参合农民的乡镇医院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仅177名,实际服务参合人数达200454万人,平均约1132名参合农民需要1名执业(助理)医师。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的学历(大学占2.8%)、职称(高、中级技术职务者仅占0.11%)。考取有执业证书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仅162人(占91%)。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乡村医生为个体户转岗而来,且绝大部分医生没有在三级医院进修经历,治疗经验及医疗水平相对低下。另有44个乡村卫生站都只能开展简易门诊,没有设置留观室,乡村医生也没有留观患者的经验,主要功能是简易门诊和简易药房,详见表3。

表3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基本情况(n=178,%)

3 讨 论

区域内乡镇卫生院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要经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双向转诊指征和指南编制,乃至双向转诊的基本流程的建立,使之成为真正意义的双向转诊“守门人”仍然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本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只具备开展多发病、常见病诊疗的能力,但是执业医师的学历和职称偏低,参合农民对乡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感,因缺乏人才医疗实施无法正常运转。调查结果还显示17所乡镇卫生院中17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条件参差不齐,大学学历人员仅占2.8%,初级职称人员占84.83%,而高级职称人员空无1人。最终导致患者自己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卫生院出现没有病人可转和卫生资源闲置的现象。由于上述众多问题存在,区域内无法开展政策性引导的双向转诊,转诊处于不信任的状态。然而,域内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需要区域性政策力量推动和外部技术力量支持的双向转诊守门人的过渡模式。结果导致区域内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没有充当“守门人”这一要职。

当前在我国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之前,必须利用我国卫生事业行政主导的政策优势,在非强制首诊基础上,构建区域性双向转诊守门人的过渡模式,如采用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担任双向转诊责任医师机制的过渡模式,来推动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的体制建设。据调查我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已在推动全科医学建设工作,但正式投入市场并起效需要漫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是非强制首诊,患者拥有自主首诊选择权,而采用双向转诊责任医师机制推动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双向转诊守门人制度意味着强制首诊。就乡镇卫生院引入常态化外源性医疗技术资源的顾问医师机制来推动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就现状而言,守门人的合适人选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但由于学历、技术职务偏低,缺乏参合农民对其的信任,为乡镇卫生院引入常态化外源性医疗技术资源的支持,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结构、技能、设施及设备与大型医院差距很大[3]。从上述问题分析,今后双向转诊工作是否可以引入上级医院医师技术支持,提高双向转诊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增进参合农民对其的信任感,以解相关问题。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由于地貌关系各乡镇离县城均有较远的距离,乡镇卫生院与各个村落间又想距很长的路程,近年来交通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患者动身出门就要1天时间,就诊时常常面临到乡镇看病还是到县城就诊选择的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留置乡下的家村人口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很多农村户籍的人口虽存在,但基本都已进城务工,双向转诊工作最终面临的是没有患者而无法实现的可能。

以双向转诊制度为纽带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和经济性的医疗服务。实现的途径是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利益关系,加强两者的联系,促进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这符合医改的方向,也顺应了居民的需求[4]。国内研究认为,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有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卫生服务供求关系趋于平衡[5]。而偏远地区或乡村,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经济相比落后,人口流动性大,区域性差异大,人门文化及保健意识低等多种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县级以下乡镇卫生院需要实行好双向转制度,需要从多方面解决目当前困扰双向转诊实施的各种因素,建立起高效流畅的双向转诊机制。在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中要正确区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与县乡级以下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所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不同的转诊流程与工作方案。要进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站一体化管理,有效推行乡村医生优胜劣汰的岗位培训,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等.城乡对口支援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028-1029.

[2].关昕.基于区域性医疗集团下的双向转诊模式探讨-以“北京复兴模式”与“大庆模式”为例[J].中国社会医学,2009,5(25):303-305.

[3].赵光斌,杜光会,林敏.制约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疗,2013,16(9A):2930-2932.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2

[关键词]黄金分割;翻转课堂;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思政示范课程资助项目—《中医基础理论》(KCSZSF-08)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女,天津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马淑然(1964—),女,河北顺平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184-03[收稿日期]2019-10-30

一、“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提出

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斷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J.Bruner)发现法、戈登(J.J.Gordon)创造法、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尤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中国大学教师青睐,纷纷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虽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甚至将翻转课堂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课堂情况,完全的课堂翻转也并不适合。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非常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讲授。这种矛盾的出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背景之下是必然要出现的。

针对中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其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大学教学。

可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学校扩招严重。而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度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由于讨论的开放性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思路展开,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沦为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如研究生课程。

此外,教师讲解时间有限,学生需要预习才能展开有效讨论,而大学本科课程反映学科积累、专业性强,学生自己预习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受挫。中国学生大学课程的知识量大,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

总体来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占用率太高,而采用完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现行体制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占用率又太低[1],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

结合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如何取舍折中,才能既保证教师的课堂讲授,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比如,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张教授的对分课堂被多所大学教师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比如,英语课、化学课、思想政治课、旅游市场学等课程[3-4],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对于这种对半分的翻转课堂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

为了对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寻找最佳教改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的董占海教授提出了课堂“翻转度”的概念,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确定最佳翻转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董教授对此问题更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开展了课堂翻转度的实验研究,研究包括翻转度的量度及其确定、不同翻转度教学效果的实验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他比较了低翻转度(传统模式)、高翻转度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1/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2/3课堂时间)、“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2/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1/3课堂时间)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发现教学效果最好的翻转课堂模式是教师占用2/3的课堂时间讲授,留出1/3的时间供学生使用,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的翻转课堂黄金分割教学模式[5]。

二、“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教授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信息量很大,但是学时又严重不足,教师摘取其中核心知识点,采用“满堂灌”教学,才刚刚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满堂灌”学生参与度太低,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恰恰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中医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开展翻转课堂时,除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还必须保证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对于刚刚高中毕业、普遍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医思维的大一年级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精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师讲授不到位,学生不能把握知识核心,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误导。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翻转课堂既要保证学生适当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保证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正确性。董教授的“黄金分割”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在2018-2019学年中,有意识的应用了“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见图1),所讲授的药事管理本科班29人,采用《中医学基础》教材,每周上课2次,每次连续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际上课14周。

第1到第7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第8到第14周采取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第8周第1次课讲授新一章要点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主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籍、完成学习笔记。第8周第2次课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学习笔记。

第8周第2次课前60分钟,学生6人一组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学习与展示,温习教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第2次课后30分钟,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学习笔记,并对该章节内容进行重点及难点总结。

第10~14周的模式与第8周类似,具体安排依据讲授内容灵活调整。第14周安排情景模拟剧表演,给定学生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模拟医患角色完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病证的表演,从而实现知识从记忆到应用的转化,大大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学期末,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各教学环节及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每道题目的认同度均值均介于4分(比较认同)和5分(十分认同)之间,可见,学生对于“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还是比较认可的。

三、结语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黄金比例分割,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也调动了教师“教”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具有优势。

(1)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首先,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大知识框架下准确把握中医核心概念及术语。让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对教材内容充分学习、讨论、并内化吸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系统梳理知识并应用知识。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亲身参与梳理知识脉络,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交流演示能够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生真正的学在平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避免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的弊端。

(2)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3

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80

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100730

【摘要】台湾地区的全民健保紧密围绕基层诊所和家庭医师核心功能,探索实践了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其以医保带动医疗服务体系整合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首先从卫生筹资、医保支付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与市场化制度安排等方面,简要概括了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概况。其次,对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医保支付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对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在我国卫生服务整合实践中,应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力争医疗与医保部门政策协同,提供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撑,保障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的卫生服务深入持续开展。

关键词 家庭医师; 整合型服务; 医疗卫生体制; 支付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05

基金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41A031003);CMB基金(11-075)

作者简介:匡莉,女(1963年—),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筹资、整合的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

E-mail:kuangli@mail.sysu.edu.cn

全球各国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双重疾病负担、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以及健康不公平等一系列卫生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医疗卫生资源。[1]因此,建立以基础保健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形成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协调均衡发展,在整体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2-3]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也围绕上述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积极探索研究[4-5],但实践进展迟缓。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紧密围绕基层诊所和家庭医师核心功能,针对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探索实践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取得较好成绩,其实践经验可资借鉴。本文首先从筹资、医保支付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与市场化制度安排等方面,简要介绍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概况。然后,对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医保支付制度等进行全面介绍。最后,对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我国整合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1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概况

1.1 台湾地区卫生行政管理实行高度统一的“大卫生”体制

台湾地区“卫生署”下设“国民健康局”、“疾病管制局”、“食品药物管理局”、“医政处”、“护理及健康照护处”等机构,对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并直接管理28家署立医院。“卫生署”下设“健康保险局”,负责健康保险基金筹集、支付和管理,此外,财政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通过该局自上而下的系统统一核实拨付。台湾地区实行高度统一“大卫生”的体制,卫生行政部门既负责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筹集,也负责监管和提供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并通过“健保局”这一组织,承担卫生费用的统筹分配和服务购买职责,创新性地将传统的直接“补供方”的预算制模式转变为间接“补需方”,保证了卫生费用在统筹分配、服务购买、服务提供以及服务利用等关键环节中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政策配套的协调性与完整性。[6]

1.2 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平的卫生筹资政策和单一付费方

1994年台湾地区出台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起全面实施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参保率已近100%,实现了医保的全民覆盖。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体现了高度的筹资公平性。以个人缴费水平为例,健保制度根据公众经济能力,划分六类保险对象,实行不同的健保保险费负担比例,收入高者缴费比例高,收入低或无收入者负担或不负担保险费。在个人医保待遇方面,民众不论所缴费用多少,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享受的医疗待遇标准完全一样。[7]在福利水平方面,健保支付范围广泛,支付额度充分,民众享受的医保福利宽厚[8], 民众医疗费用负担较轻[9]。

健保基金已然成为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市场的单一付费者。健保不仅全民覆盖,而且规定,诊所和医院除了只能在诊金、特需病房住房费以及美容等项目自主定价之外,所有诊断、治疗、药品和耗材等服务项目一律按照健保规定的目录和价格执行,以此消除医疗机构试图增加自费服务项目诱导民众需求上升的潜在性,患者看病的自付费用很少。单一付费者的优势在于健保局运行管理成本低,购买力量强大,在实施总额预算、服务购买议价能力、规制服务提供方行为、决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和功能发展等方面,健保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

1.3 混合型医保支付制度——分类、封闭、封顶式总额预算制为主框架

健保局为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改善收不抵支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逐步按照分类、封闭、封顶原则推行部门总额预算制度。所谓分类,就是分别以医院、西医基层(西医诊所)、中医门诊、牙医门诊和门诊洗肾等五大类别部门作为总额预算单元,确定各自的年度医疗费用给付总额。[11]所谓封闭,是指每一类机构都在本部门总额预算下展开竞争,各部门间的费用不能转移[12],即无论医院提供多少服务,都只能在医院总额中获得补偿,不会侵占或瓜分西医基层的预算总额。所谓封顶,即所有机构无论提供多少服务量,都将从已经确定的年度给付总额中获得补偿,不会导致医保费用超支。以2013年为例,确定给付的医疗费用总额预算为5 248.5亿元(新台币,下同),经过协商和厘定,分配到医院、西医基层、牙医门诊、中医门诊和门诊洗肾五大部门的总额预算额度分别占总额的64.9%、18.3%、6.9%、4.0%和5.9%。分类、封闭、封顶式总额预算制度对基层服务体系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分类总额预算制度将基层医疗服务和医院服务划分为各自独立的市场,基层诊所体系内的竞争和医院体系内的竞争在各自空间展开,医院和基层诊所之间、诊所医师与医院医师之间的利益各自独立,医院服务无法代替基层服务。这一制度设计对培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生专业自主权、消除基层与医院之间的利益竞争、建立双方合作信任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部门总额预算制度实施过程中,中、西、牙医师公会均积极正面应对,高度发挥专业自治精神,在各自公会内部成立总额支付制度保险委员会,定制同业自治公约自律管理要点、审查办法、会员检举申诉作业要点、医疗费用管控办法、门诊就诊须知等行业管理条例等,以有效控制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确保医疗服务品质。台湾地区的医师公会在政府和医疗院所之间扮演着重要的协调角色,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成为推行医疗政策的助手。[14]

1.4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资源配置均衡的四级构架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主要由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和基层医疗院所等四级架构组成[15-16],分别承担全台湾地区疑难重症疾病诊治和科学研究任务、承担区域性和地区性的教学和医疗服务以及基础保健(表1)。

台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在结构、功能、数量和质量上均较为均衡。(1)基层医疗院所占医疗机构总数的95.7%,医院与诊所数量比达到1:41。大多数医生执业地点分散在基层。(2)医生素质总体较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差距不悬殊。医学专业报考学生多,录取分数逐年提高。台湾地区医师法规定,医科学生经过七年专业训练才能当住院医师,再过两年实习,经考试合格方能成为独立的执业医师,才有资格独立为病人开处方。医学教育和训练系统保障了台湾地区医务人员个人素质整体较高、服务意识较强。民众不论到哪一级医疗机构都可以放心就诊,不用过多担心医疗水平。(3)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对优秀医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一是基层诊所开业医师的收入与医院医师水平相当,部分专科诊所的医院医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医院平均水平的4~8倍。二是基层工作负荷和压力相对较低,基层诊所医师所接诊病人数量虽然过百,但诊治疾病种类只有几种,医院医生每天接诊病人数量虽然较少,但面对疾病种类却很多,要付出很大精力用于看诊、解释和做特殊检查。台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离开医院,做开业医师。[17]

1.5 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以私营为主体、总额控制下的充分竞争性市场

台湾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由众多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的诊所组成,市场集中度很低,专科服务众多,满足了民众对基层服务的众多需求。2014年,诊所数量达到19 981家,私人诊所占比97.3%,公立诊所占2.3%,私人诊所中85%以上为独立开业,15%为联合开业。[6]基层诊所分为西医诊所、中医诊所、口腔诊所三大类,西医诊所又包含家庭医学科、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呼吸内科、新陈代谢科、骨科、肝胆肠胃科、康复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眼科等专科诊所。

台湾地区基层诊所体系是一个自由进出的市场,没有政府规划限制。只要符合条件,每个医师都可以申请开设诊所。申请开业的医师条件是:医学院毕业,取得医师执照,在医院接受1年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PGY)、全科培训和3~6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取得专科医师执照后,即可到基层担任责任医师。诊所设立的报备流程约一个月左右即可完成,医师公会(相当于国内的学会和协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进行资格审查和条件审查。

台湾地区基层诊所体系在“封顶+竞争”的市场中运行,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确保资源宏观配置与微观配置的双重效率。健保全民覆盖下,90%以上的诊所成为健保定点机构,民众看病个人付费比例低,健保付费成为诊所最主要来源,健保政策对诊所部门的资源配置以及医疗行为规制起决定性作用。基层诊所之间虽然相互竞争,但基层诊所的市场总量则由西医诊所的部门预算总额决定。以2013年为例,西医基层部门一共有10 100余家诊所,健保确定的西医诊所部门的总额预算为959.8亿元,这些诊所将在这一封顶的市场份额中展开竞争,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动态均衡。其优势在于:对诊所个体而言,优胜劣汰,对诊所总体而言,不会出现“供给决定需求”现象。

2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总体情况

2.1 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中,民众个人负担部分轻,可自由选择就医,虽充分保障了民众就医权益,但又极易造成民众四处重复就医或越级就医,造成医疗服务碎片化,医疗服务品质下降的同时健保财政负担沉重。[18]国际卫生改革经验显示,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垂直整合医疗体系,有助于提升医疗品质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19]

基于此,“健保局”于2003年开始,小规模推动“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试办计划”,希望以此计划落实家庭医师制度,转变民众对家庭医师的观念,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减少医疗浪费。2005年,该试办计划转为正式计划,即“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

2.2 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主要包括:(1)建立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提供民众周全性、协调性与连续性的医疗照护以及家庭和社区健康服务,落实全人、全家、全社区的“三全”整合性健康照护模式,即2A3C服务(accessibility, accountability, comprehensiveness, coordination , continuity)。(2)建立和强化基层诊所与医院间的互信与合作。(3)建立恰当的分级诊疗模式和双向转诊制度。(4)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医疗支出的合理控制。通过上述政策目标的实现,逐步为全民健保体系下实施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奠定基础。

2.3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组织构架与运行机制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主要以“社区医疗群”的组织形式体现。“社区医疗群”的组织构架与运行示意图如下。

2.3.1 建立“社区医师团队”,以自主模式管理

西医基层诊所医生自愿参加该计划,以同一社区内5家或5家以上特约西医诊所为单位组成,诊所医生组成“社区医师团队”。参与的医师条件是:1/2以上医师须有内、外、妇、儿或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资格,每位医师参与计划前需完成20户及60人以上的健康档案建档。“社区医师团队”由社区医师自主管理,选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社区医疗群”的事务管理。组建“社区医师团队”的目的在于:(1)将原来单独分散执业的基层医生组织起来,作为社区照护网络的核心单位,建立基层医师相互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2)促进诊所在药品器材采购和管理方面的合作;(3)营造环境让基层医师由个别执业向联合执业的方向转型。

2.3.2 建立“社区医疗群”,以协商模式合作

“社区医师团队”自行寻找社区医院(不限合作医院的数量,可以是地区医院、区域性医院或医学中心)作为合作对象,建立“社区医疗群”,形成合作关系,双方协定具体的转诊及合作方式。建立“社区医疗群”的目的在于:(1)消除基层诊所与医院之间的对立,建立民众对社区医生和社区医院的互信;(2)鼓励医院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经营;(3)促进医院和诊所之间的合作分工。

2.3.3 采用自愿、可选、免费模式,招募家庭健康会员

2003年计划试办之初,采取自愿免费形式招募会员。社区医疗群的基层医师在其诊所就诊的病人中招募家庭会员。民众以家庭为单位,采取自愿加入、自由选择社区生活圈中的家庭医生的形式,成为计划的“健康家庭会员”,会员无需缴纳交任何费用,但需签署同意书。

2010年4月,“健保局”修正计划,将高诊次患者作为“应照护族群”列为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服务对象[20],进行健康管理,这部分病人数量约占总会员比例90%以上。所谓“应照护族群”,是指“前一年全台湾地区就医数据中,将有慢性病者及无慢性病者依医疗费用各分为十等分位,有慢性病者选取最高之5组,及无慢性病者选取最高之前1组”,这部分病人或是疾病严重度较高,或是有异常求医行为,实为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制度的重点人群。

2.4 “社区医疗群”的工作任务与服务模式

2.4.1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五大工作项目

(1)组织成立社区医疗群;(2)为会员家庭建立健康档案;(3)建立良好的社区资讯系统,为参加“社区医疗群”的所有会员提供24小时的咨询、协调等资讯服务;(4)建立转诊制度和转诊模式;(5)营造健康社区,通过社区医师、社区医院和社区民众的三角互动关系,共同营造健康的身心环境。社区医师与合作医院共同建立以社区为范畴、民众为对象的社区照护网络,提供民众整体性的基础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促进基础医疗保健与医院服务之间的垂直整合,强化基础医疗保健和基础预防保健以及社区健康之间的横向整合。

2.4.2 在合作医院内开设共同照顾门诊

“社区医疗群”的“共同照护门诊”设在合作医院内。在不影响基层诊所开业的前提下,每位基层医师每周到合作医院“共同照护门诊”出诊一次。通过该门诊,基层医师可将诊所的转诊会员病人安排到合作医院,利用医院仪器设备为病人做进一步诊疗,或与医院医生进行病例研讨、开展学术交流、或对转诊住院的家庭会员进行病房巡诊。[21] “共同照护门诊”起到社区家庭医生与医院间互动的桥梁作用,藉此克服基层与医院彼此缺乏合作的困难,逐步建立起基层诊所与医院的合作关系。

2.4.3 家庭医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转诊服务

社区家庭医师承担平行转诊和垂直转诊服务。平行转诊是指会员病人在“社区医师团队”的诊所与其它诊所间进行转介,垂直转诊是指病人在诊所与合作医院间的转介。计划要求家庭医师提供的转诊服务包括:为病人制定转诊合作计划、安排病人转诊、追踪病人转诊至医院的治疗结果、病人转回后的治疗以及制定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计划。

需要一提的是,照护计划中,仍然保留家庭会员自由就医的选择权,即病人可以经过社区医生转诊,也可以不经过转诊而直接到医院看病。此诱导型转诊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对该计划的抵制,增加政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2.4.4 24小时紧急电话咨询专线服务

计划要求,“社区医疗群”为每一位家庭会员提供24小时紧急咨询电话服务。各家基层诊所在上午、下午和晚上设置三段就诊时间,可负责本诊所病人的电话服务,在夜间非门诊时段的紧急电话咨询服务则方式多样,可以是社区医师团队的轮班医师所在执业诊所或轮班医师在家住所提供、或者由合作医院的急诊室或电话呼叫中心承担,后者占主要形式。

2.5 健保对“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费用支付制度

健保局采用额外附加方式对西医基层的“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试办计划”进行付费,即:在原有支付内容和支付方式基础上,为参加计划的西医基层诊所提供额外的费用补偿。“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费用支付方式经历三个阶段:(1)2003—2005年,为试办期,支付方式属于费用节约回馈型。(2)2006—2009年,为执行期,支付方式为健康回馈型。(3)2010—2015年,为改革期,采用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支付方式,以期待更高品质与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价值。自2014年,“健保局”尝试探索建立家庭医师责任制度并实行论人计酬的方式。目前,一个“社区医疗群”平均可获得上限为350万新台币的年度“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专项补助款,其中,60%~80%支付给社区医生团队,20%~40%付给合作医院。

2.5.1 健保支付方式中的费用节约回馈型指标

(1)年度预估费用(VC,virtual capital)。“健保局”每年依据会员的年龄、性别及先前疾病状况(风险校正因子),计算年度预估费用。(2)实际费用支出(AE,actual expenditure),“健保局”根据会员实际看病情况计算得到。VC-AE反映出家庭医生对这些会员整年照护管理的结果。以某一“社区医疗群”为例,从2009—2013年,累计服务了3 514名会员,这些会员5年的VC累计为8 979万元,AE为8 154万元,费用节约825万元,平均每一会员每年节约费用2 348元。健保局按照(VC-AE)的一定比例反馈给“社区医疗群”。[22]

2.5.2 健保支付方式中的品质达成回馈型指标

为引导“社区医疗群”医疗行为,提高照护品质,达成更好的健康结果,健保局逐步改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从费用维度扩展到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根据“社区医疗群”的品质指标达成情况给付医疗费用。希望经由健康回馈型的经营模式,激励家庭医师主动提供健康保健服务,强化民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自我照护能力。目前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类12项指标。

(1)组织指标(权重40%,以“社区医疗群”为计算单位):健康管理与个案卫教(10%)医疗群内门诊病人到健保云端药历系统的查询率;个案研讨、共同照护门诊、社区卫教宣导、病房巡诊(10%);医疗群会员住院经医疗群协助转诊(10%);24小时咨询专线(每群每年至少测试5次)(10%);完成安宁居家疗护教育训练或提供“全民健康保险在家医疗服务”(加5%)。(2)品质指标(权重30%):会员急诊率(排除外伤)(5%);疾病住院率(15%);会员固定就诊率(10%)。2010年,“健保局”将“应照护族群”列入照护计划的服务对象,同时新增“临床指标”有急诊率、住院率、针剂使用率、抗生素使用率,要求指标值比“应照护族群”低50百分位。(3)会员满意度(10%),由医疗群自测,健保分局分区抽测。(4)预防保健指标(20%):成人预防保健检查率(5%),子宫颈抹片检查率(5%),65岁以上老人流感疫苗注射率(5%),粪便潜血检查率(5%)。

2.6 进展与成效

2.6.1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覆盖面不断扩展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从试办到正式实施,参与的服务提供者和会员人数逐年增加,并形成比较稳定的局面(表3)。从2003年试办计划开始到2013年,建立的社区医疗群达374个,参加的西医基层诊所和医师数不断增加,从最初不到2%增加并稳定在20%左右,参加的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约占总参保人数的8%~9%。

2.6.2 家庭医师协调性、连续性、第一线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等核心功能不断加强

台湾地区本地专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家庭医师转诊以取代自行前往医院,66.3%的认为参加该计划可节省自行前往医院的等候时间,80.6%民众表示病情稳定后愿意回家庭医师诊所追踪,90%的民众表达以后有健康问题会先咨询家庭医师。[23-24]会员接受预防保健服务的比例高于非会员,以2010年为例:(1)成人预防保健检查率为51.87%(非会员34.92%);(2) 子宫颈抹片检查率为33.69%(非会员为28.51%)。

2.6.2 会员就医满意程度提升,医疗费用降低,家庭医师对计划的满意度较高

参加该计划的民众满意程度和整体评价高于未参加民众,满意度达8成;民众对24小时专线服务满意度达71.1%。新参加与未参加的患者比较,门诊费用约节省5.4%~8%,住院费用节省7.5%~20%。参加计划的医师特别是家庭医师对整体政策的满意度较高,认同该项计划促进和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病人照护品质、提高专业能力。[25]

2.7 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代健保,实行家庭责任医师制度

“健保局”推进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试办计划和正式实施计划,体现了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清晰思路。通过实施计划,逐渐改善基层诊所之间分散经营以及基层和医院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社区医师团队,构建社区医疗群;围绕全科医师的核心功能,制定医保支付制度,引导基层和医院优化医疗服务行为,改变民众就医行为,为后续实施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夯实基础。

2011年1月26日,台湾地区通过二代“健保法”。其第44条指出:“保险人为促进预防医学、落实转诊制度,并提升医疗品质与医患关系,应订定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前项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之给付,应采论人计酬为实施原则,并依照顾对象之年龄、性别、疾病等校正后之人头费,计算当年度之给付总额。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第二代健保制度,推进家庭责任医师制度。所谓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中的“责任”,内含五大责任:负责参保会员的疾病预防,成为会员的医疗守门员,提供第一线医疗服务,负责高医疗品质和医病关系,承担财务责任(论人计酬,论人支付)。通过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以体系为基础的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

3 台湾地区家庭医生整合服务的经验

3.1 理念先行,立法至上,渐近实施,统一管理

台湾地区虽于1995年正式开办全民健康保险,但在1994年,则先行通过“全民健康保险法”。通过立法,为制度推进做了法律上的准备,使健保制度具有法律效应,成为统一各方行动的最高纲领,既有利于减少政治干预,又有利于前瞻性地促成各方就健保制度中的内容达成共识。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在制度酝酿、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大量学习和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例如,全民强制参保,形成单一付费方;突出公平筹资机制,致力于提供公平宽厚的福利包;建立总额预算和论人计酬的付费框架;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凸显基础保健在卫生服务中核心地位等,这些内容均先后在两代“全民健康法”中有所表述。

践行上述先进理念,卫生体系要有良好的基础,台湾地区采取的是渐进性的实施策略。健保制度实施之初,“健保局”服务购买能力和监督能力尚未培育,加上基层诊所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医院服务占据统治地位,民众长期形成自由择医习惯等现实情况,全面实践上述先进理念尚不具备条件。对此,“健保局”采取渐进性实施策略。从试办计划到正式计划;支付制度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到分部门总额预算,再到基层诊所健康回馈型支付,最终向论人计酬方向迈进。健保为民众购买的服务也逐步从碎片化单一化医疗服务到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再藉家庭责任医师计划,最终向个人、家庭、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迈进。

台湾地区实行统一的大卫生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卫生政策的目标性强,协调性高,各类工作统筹推进,步调一致,有效避免了的政策低效。例如分类部门总额预算、医药分业、医师诊疗费提升、部分负担制、“社区医疗群”计划、分级医疗和转诊等多项配套措施均共同推进。由于上述诸种政策优势,台湾地区医疗保健体系以相对较低的费用获得了较好的卫生系统绩效。

3.2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体现了国际上基础保健的先进理念

家庭医师提供的七大核心功能包括第一线医疗服务、可及性、协调性、综合性、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等服务,这七大功能共同作用,形成了家庭医师的优势,这正是基础保健的根本所在。[26]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工作任务、服务模式以及医保付费制度设计均紧紧围绕七大核心功能展开,始终致力于强化家庭医生服务功能和资源支持系统,致力于提供以民众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以适合台湾地区具体情况的方式,践行世界卫生服务的先进理念与改革趋势。[26-27]

3.3 采取渐进方式和诱导策略,逐步发展家庭医生制度

在以医院服务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下,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面临重重困难,其中关系到各方医疗行为的调整、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跟进配合,也涉及到基层机构和医院之间、社区医生与医院专科医生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和联接。由于基础薄弱,利益方众多,问题复杂,台湾地区健保采取渐进性策略实践,先是小范围试办,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完善制度后再转化为正式计划。通过逐步提升基层全科医师服务能力,强化全科服务模式,促进了基层与医院间的互动、互信与合作,为后续家庭责任医师制度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在渐进性改革中,采用诱导性而非强制性策略,使计划顺利实施。对基层医师和医院,也采取自愿形式加入计划,并同步给予医保付费支持。对参保人,通过自愿和免费形式,招募家庭会员,提供转诊、24小时紧急咨询电话等服务,让会员享有增值服务而无需支付费用,同时,仍然保留其自由择医的权利,促使民众增加对政策的认同和依从,增加其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忠诚度,提高在基层诊所的固定就诊率。

3.4 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同步跟进,为计划提供资金支撑

在社会健康保险为筹资主体的卫生体系下,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医保的支撑。“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要求家庭医师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提供转诊服务、24小时紧急电话咨询方服务、预防保健以及社区卫教等方面。“健保局”在开始推进试办计划之初,即同步跟进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配合,保障该计划的持续实施。

3.5 采取自主管理模式,建立和运行“社区医疗群”

健保局对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工作任务、支付方式、指标评价进行了统一的顶层设计,对计划的具体运行,则允许采取灵活多样化形式。从“社区医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到“社区医疗群”组建和运行,均采取自主管理和协商模式,各行业公会积极应对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的自主性和专业价值,促进各方相互尊重和同行之间的相互制约。

4 台湾地区经验对大陆整合服务和全科医师制度实践的启示

4.1 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

国内目前主要有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两种整合卫生服务的探索形式。前者的政策目的是通过医院带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服务下沉社区;后者是紧密化社区全科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促进社区首诊早日实现。总体而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的思路仍然局限于基层机构“分流”病人功能的发展思路,显然不能与全科医生核心功能的内涵相对应。作为我国全科医生实践重要场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回归到社区全科医生核心功能的应有之义,即:赋予社区全科医生第一线医疗服务功能之外,还要重视和强化基层机构在地理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及性服务、在垂直整合与横向整合中的协调性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人际关系上的连续性服务、融医疗、照护和预防保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通过全科医生向病人提供功能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转型升级”。

全科医师制度建设和整合卫生服务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在实践探索中,将全科医师制度建设与整合服务结合起来,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包括建立清晰明确的政策目标、具体的工作任务、适宜的服务模式、相容的激励机制、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和绩效购买等。

基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现状,我国整合卫生服务的实践可考虑分两个阶段梯度推进。第一个阶段将整合卫生服务作为手段,致力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和特征功能,逐步打下实施全科医生制度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合服务作为目的,积极发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促进基层与医院之间、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信任,为居民提供可及、连续、协调、综合的医疗卫生服务。

4.2 加强医疗与医保部门的政策协同,合力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卫生服务

目前大陆地区在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卫生服务的探索中,主要有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度和医联体两种形式,均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要推动力。医联体的提议、组建和运行,高度依赖卫生行政部门的“拉郎配”,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也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改任务由上向下强力推进。短期内,行政部门的引导和倡导尚可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期看,缺乏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支持下,各方行为主体缺乏内生动力,导致两种实践均行动迟缓和步履艰难,难以深入推进和持续展开。

我国主要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卫生筹资的主要来源,医保政策在病人就医行为和医院行医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实践整合的卫生服务,需要医疗和医保部门政策协同,特别是医保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的支撑。整合卫生服务中,家庭医生的可及、协调、连续、综合的“一揽子”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技能和劳动时间的投入,应尊重价值规律,正面回应社区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为整合服务支付应有的资金[29]。针对医联体,应以向病人提供整合服务为最终目的,以机构间的组织整合作为工具。创新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建立利益间隔机制,避免基层与医院之间形成利益竞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促使基层和医院之间形成互动合作的内生动力,才能保证整合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大陆与台湾地区均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主要卫生筹资来源,且两岸文化同源,台湾地区健保制度建立以前的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基础与我国目前的情形相似,我们可以从台湾地区的健保制度和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实践中,获取很多丰富经验和启发。

参考文献

[1] 代涛, 陈瑶, 韦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 国际视角与中国实践[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9): 1-9.

[2] Richard B, Saltman, Ana Rico, Wienke Boerma. Primary Care in the Driver?s seat[M].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WHO.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基础保健—过去重要, 现在更重要[R]. 2008.

[4] 张亮, 唐文熙. 基于“深水区”医改和“整合理论”升级的健康整合[J]. 医学与社会, 2014, 27(8): 1-4.

[5] 匡莉, 甘远洪, 吴颖芳. “纵向整合”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及其整合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8): 564-602.

[6] 文武. 台湾医疗卫生体制及其启示[J]. 中国财政, 2011(3): 70-73.

[7] 赵湘平. 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借鉴[J]. 中国医疗保险, 2011(7): 68-70.

[8] 朱婷. 中国大陆全民医保与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福利性之比较[J]. 西北人口, 2012, 33(4): 47-51.

[9] 方匡南, 马双鸽, 谢邦昌. 台湾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支出调查及启示[J]. 台湾研究, 2012(3): 46-52.

[10] 付晨, 张钢.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启示和借鉴[J]. 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1): 24-26.

[11] 毛雪莹, 赵斌, 曹琦.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总额预算制度设计与运行效果评价[J]. 中国医院管理, 2014, 34(3): 78-80.

[12] 王超群, 顾雪非. 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总额预算制度:运行机制及启示[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7(3): 49-56.

[13] 海康. 台湾的西医基层总额支付制度[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5): 29-30.

[14] 刘丽伟. 台湾医务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发展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2005, 35(1): 17-21.

[15] 参考数据:2013年台湾地区执业医师、医疗机构统计

[16] 2013年台湾地区执业医师、医疗机构统计[M]. 台中县: 歌德艺术中心, 2004.

[17] 莫振东, 周庆明, 苏文勇, 等. 台湾耳鼻喉科基层诊所概况[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 2011, 26(3): 133.

[18] 蔡佳洵. 利用全民健保研究数据库探讨台湾民众手术前重复就医次数与决策期间的关键性因素[R] . 2003.

[19] 叶乃纶, 朱家纬, 詹其峰, 等. 小区整合式照护之成效:系统性文献回顾[J]. 台湾医学, 2012, 16(2): 112-120.

[20] 2010年「全民健康保险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计划

[21] 许佑任, 徐富坑, 李显章, 等. 基层医师对“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办计划”成效评估[J]. 台湾家医志, 2006, 16(1): 13-26.

[22] 2015年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医学研讨会[C]. 台湾: 台北, 2015.

[23] 张必正, 郭斐然, 李汝礼, 等. 台湾家庭医师整合照护计划的执行成效与未来展望[J]. 台湾医界, 2011, 54(8): 56-60.

[24] 黄建勋, 洪寿宏, 刘文俊, 等. “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双向转诊民众意见调查[J]. 台湾家庭医学研究, 2006, 4(2): 61-69.

[25] 颜似绫, 詹其峰, 梁继权, 等. 社区医疗群家庭医生对全民健保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办计划政策满意度调查[J]. 台湾家医志, 2008, 18(1): 11-21.

[26] Tsung-Mei Cheng. Taiwan?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J]. Health Affairs. 2003, 22(3): 61-76.

[27] Jui-Fen Rachel Lu, William C. Hsiao. Does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Make Health Care Unaffordable? Lessons From Taiwan[J]. Health Affairs, 2003, 22(3): 77-88.

[28] Starfield B. Primary care: balancing health needs, services, and technology[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9] 匡莉. 基于全科医疗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责任制”政策框架及要素[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 8(2): 19-26.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在院药师;工作现状;职能转变;医院药学

医院药房作为医院的服务性窗口,肩负着就诊患者处方的调配及各病房药品的供应。在院药师每天要面临大量的调配任务,其药学专业及临床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与提高,药师真正的专业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部分行业职能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大量在院药师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当今社会对该行业的职能需求进行探讨,发现我国在院药师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15家不同规模医院的在院药师工作现状和临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在院药师有75人,除此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有106人,药师职称的165人。其他在职但无相关职称者不予以考察。

1.2 方法 对在院药师的工作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被调查的346人中,有240人从事药房处方调配工作;其中分别有6人兼职临床药学,4人兼职药学信息收集与,10人兼职用药咨询;其他共有76人负责药库药品验收与发放;15人从事院内制剂与加工;另有15人从事与药有关的其他工作。

2 结果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医院药师队伍的绝大多数力量集中在药房,而当今社会迫切需求的能为医、护、患三方更近距离服务的临床药学、药学信息收集与及专业用药咨询等重要岗位,在这儿却严重缺员。真正的医院药学内涵被空置,临床医护和群众用药存在盲区,这充分体现出了眼下在院药师职能亟需转变的紧迫性。

3 讨论

3.1 医药科技的发展与新型患者的需求呼唤药师职能的转变

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分科更加精细的医师们在用药方面迫切需要专业药学人员的用药指导,同时,保健意识逐渐加强的新型患者也越来越关心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这便要求药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有一定的临床医学、药学基础,才能全面指导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合理选择、正确使用药物。因此,改变传统的药房工作模式,重视药师工作的技术内涵,使其从简单繁重的操作方式中抽身出来,加强业务学习,真正成为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技术服务主体。

3.2 药师职能转变是当前医改的要求

自2002 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多部规范性文件,其宗旨即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所以,医院药师的职能应该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药学服务的内涵以及门诊药房工作内容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药师走向临床,走向患者,走向社区,必为大势所趋。

3.3 转变药师工作职能是医药事业发展和药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据资料报道,在全球意外死亡人数中,1/7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同时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确保安全、有效、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医师诊断权、药师处方权的国家,中国加入WTO后医疗制度将逐渐与国际接轨,进行药师职能转型已是必然[3]。因此,药师应结合实际工作,系统学习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理学等综合知识,拓展知识面;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了解国内外医药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促进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水平,使自身职能转变成为可能,使便捷优质的药学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院药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要求药师尽快转变职能,不仅要参与临床治疗,促合理用药,还要能开展经学咨询、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循证药学研究等,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患者的朋友!

参 考 文 献

[1] 刘军,吴仲寅.对医院药师职能转变的思考.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 实习质量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0

一直以来,医学生的实习都备受医学院校、实习医院的高度重视。实习是他们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学习阶段,医院成为他们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随着临床的实习,他们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学习方式和心理等方面也随之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改变。相关实习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已不少见,多涉及实习生工作上的心理、医学人文素养、实习质量等方面。而真正从实习生生活状况来探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实习工作质量优劣的并不多见,所以较为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进而关注实习质量显得非常必要。笔者对本院300名本科临床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对我院返校2008级本科临床实习生300名进行了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习生个人生活与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生活环境、学习心态、工作态度及人际关系等。问卷采取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回收率为85%。

2 结果

2.1 实习生在工作单位相关问题的反映

3 结果分析与建议

3.1 实习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学习环境由学校转变成医院,社会角色由学生转变成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人群由师生转变为医患,这些多少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面对新环境,进入新角色。作为实习生,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身份,自己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然而,不少学生在工作反挂自己的工作牌,不可否认是由于很多因素造成的,如患者及家属对学生能力的怀疑、学生自身的不自信等。自信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的丰满与强大源于自己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源于学习与锻炼。实习生的实践意识是很强的,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调查结果显示:当面临挫折和危机时,实习生还是免不了害怕、紧张,退缩。如何避免内心的这些情绪,除了带教老师的帮助,更需要实习生努力去战胜人生最大的敌人――自己。教学医院水平不同,对实习生举办学术讲座及技能培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教学条件受限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度不高的占总人数的53.7%。尽管有,但自己也不愿意参加的占37.6%。所以,学生要充分把握在校的强化训练学习阶段,熟练掌握培训的临床技能,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能结合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对工作有信心,做到遇事不惊、临危不乱。

3.2 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老师提高服务意识

由调查结果可知,实习生多在实习单位吃住,对自己住所能做到定期性整理,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总的来说,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实习质量无明显关系。在有无对学业焦虑的问题上,虽然是全职实习的学生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3.1%,但实习与考研的矛盾存在,准备考研的实习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2.2%。有资料报道,有34.5%的学生表示如果考研与实习发生冲突时放弃实习[1]。调查结果与此报道相符。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考研与实习严重冲突,在被调查的246名学生中,准备考研的占总人数的76%,为了考研可以放弃部分实习或完全放弃实习的占总人数的62%[2]。可见,考研对实习有了极大的冲击力。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要很好完成实习又有心考研的学生,如何兼顾两者,是大家一直关注、忧虑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37.2%的学生保证每天的自我学习时间有1~2小时;而46.3%的学生少于1小时。对于要很好完成实习又有心考研的那部分学生,保障学习时间是前提,高效率学习是关键。然而,现今的医疗环境及医学生的实习现状,让不少学生误认为临床实习就是打杂,因而出现占用上班时间看书等不恰当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不管外因如何,都必须得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保持临床实习的热情与干劲,做让带教医生愿带愿教的好学生!作为带教老师,要多为学生争取动手实践的机会,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老师的鼓励与信任及耐心的教导,都有助于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3.3 带教医生注重对实习生的身心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工作忙碌的时候,作息无规律者占总人数的32.9%,作息没保障,肯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作息时间有保证的占67.1%,但有29.4%的学生不能正常完成工作,这势必会影响实习质量。面对工作、面对患者时,能做到以患者利益为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6.8%,对待工作不情绪化者占52.9%;意识到以患者利益为重,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者占43.9%。由此可见,学生的医德观念较强,学校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也是有成效的,但学生的心理素养还有待提高。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临务繁杂,很多医生忽视了对临床实习生的指导;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实习轮转完全跟着老师分配的任务走[3]。所以,作为医生兼老师要认真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强化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自发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4]。除了手把手教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还应通过自身在日常工作对患者及家属的热情关怀等,起到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对他们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的目的。此外,出于考虑当代青年的社交关系,老师要更多地从心理层面关注学生,给予他们的工作量要适度,在平时工作中,对他们的生活多些了解,及时帮他们排除疑难,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克石.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6):655-656.

[2]李萍,任佰玲,王德斌.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与考研的现状调查及决策[J].安徽医学,2011,32(4):531-533.

[3]胡敏,程燕香,洪莉.从学生视角探讨医学生在实习轮转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4-85.

[4]杜宗明,陆召军,袁宝强,唐晓松.医学生临床实践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医学信息,2011,(1):273.

作者简介:范琴娜,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广西百色 533000

吴栋,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广西百色 533000

医师转正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七年制医学生;课间实习;教学方法改革

七年制医学硕士生扩大招生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交流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潜力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的教学组在学生课间实习中对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察、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 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 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 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 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 教改结果考核

4.1 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 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 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 石膏夹板考核(略)

5 教改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