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作风论文范例6篇

思想作风论文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1

当今国际形势变化迅速、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创新需求不断加大,检务科应积极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政策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定位,争当“学习型、责任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的五型国检人。

“学习型”就是要求我们积极转变心态,加大学习力度,保持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素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责任型”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党员宗旨,永葆党员先进性,严格要求、勇于担当、服务企业、造福民生,树立我局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创新型”就是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塑造创新品格,积极探索、善于发现,为我局科技兴检、创新兴检提供源动力。

“廉洁型”就是要求我们严守党的纪律,增强风险意识,保持队伍纯洁性,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

“和谐型”就是要求我们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吴江检验检疫事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心服务,精益求精亮窗口

2013年,吴江检验检疫局检务科荣获“全国检验检疫文明服务窗口”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检务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窗口服务工作者的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检务科应继续坚持“服务源自真诚,微笑点亮窗口”的服务理念,用心服务,精益求精。

首先,让创先争优成为自觉行动。随着“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质检、为民服务,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口号已经在全系统叫响,检务人更应立足岗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吴江外向型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让窗口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自身学习积累,让窗口管理和窗口服务的全面提升,完善“阳光检务”窗口品牌,坚决做到形象标识、服务品牌、窗口设置、工作规范的“四统一”,保持吴江局在窗口服务的领先优势,打响服务品牌。

三、兴检务,树标对标创新高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2

洪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顾惠民,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高校;文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5-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可见文风问题与党风问题、学风问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风问题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小到代表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作风,大到代表了一个政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所以必须将文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撰写的大量文稿、报告和各类讲话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的,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性,为今天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与话语榜样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总是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如马克思本人曾提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列宁也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并善于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把理论问题同当前形势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理论成为对读者亲切易接受的东西。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在文风方面,为我们树立的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风,是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撰写各类文章、讲话、报告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共产主义奋斗时所表现出来的文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4〕

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其优良文风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文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文风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既需要树立优良文风方面的典范楷模,又需要探索优良文风建设的新的路子。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学习借鉴文风就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翻开《选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扑面而来。应当说,在倡导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方面,同志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包括“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些规定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大实话,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话语,构建何种话语为主体的秩序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的政治话语试图结束过去那种统治者以统治的姿态自居的历史,构建全新秩序图景。

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的一条就是“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十报告中出现一百多次,这是对人民主体论的发展,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主体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异同,归根到底都在于对此回答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客观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政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历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代表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的文风,在表达政治立场上具有历史主体的颠覆性。即不是以领导者对于另一部分人的被领导者的立场,而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立场。体现出领导群体不应当是一个特定的特殊阶层,而是劳动者自身的转化,是劳动者群体中的那些从事了管理事务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些人被定位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好,被服务的人民大众是有权指责的;换言之,如果出现了大众对服务者的指责,便意味着服务者的质量是否发生了问题,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服务主体是否存在服务质量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其话语当中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是话语的主体。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点与接受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对大学生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尤其是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操作方便快捷,使大学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人类“地球村”可以据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并带来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师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面临多元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各种复杂舆论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危害甚大。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不良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小觑的宗教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挑战。

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接收效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

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调研分析是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交流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如果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受众的兴趣,内容形式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众是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受众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是在网络等新兴技术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的特征是个性鲜明,理性务实,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比起以往大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和选择,深沉和务实,具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对于新的现象和思想潮流勇于接纳,对传统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表现很强的新鲜取向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从80后到90后,不同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议题,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而当前对网络在何种程度和具体怎样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和依赖到了何种地步等这些具体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特性不对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者只有顺势而行并因地制宜,才能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调研,提高教育受众掌握水平,才能更好同大学生寓于共同的语境当中。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往往采取强势话语方式,教育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是可控制的。其特点是偏重于以命令式的口气,以上对下的高姿态为主,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按照其自身意志,并由主观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求话语要具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日益消减,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他们主动寻求自己认为正确或有利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前者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并主动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其他网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不对称性特点,信息传播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学生,使得传统的强势教育“灌输”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三)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有的大学网站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也就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网络话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差异,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上,还是语言表达和视觉上如果不创新的话,就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就会被打破。

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理”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话语的正确表达是关键因素。但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说理语言、说理角度、说理口吻、说理方式和说理立场与大学生的特点不对接,甚至会产生隔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也存有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信息的技术和水平往往落后于大学生。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话语往往是对流行文化的关心与追随,而流行文化必然催生流行话语,流行话语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的新颖、幽默和多姿多彩,其特点是自由活力、生动随意、年轻化和现代化与大学生一拍即合。反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生、冷、硬,在理论讲解中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使人难以接受,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类说教的拒之千里,更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做教育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愿不愿意去听去看,他们能不能看懂,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很多教育者,特别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老师,十分容易忽略这点。认为自己理论高深知识面宽广,因此传播出去的话语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许多大学生看不明白,甚至不愿意接受。这就失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的文章通俗易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思想理论话语权的力量源泉所在,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为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所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一切从大学生从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听得懂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切实扎根校园这片现实土壤。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应转变旧观念并树立新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维。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多方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的重要争取对象。网络这个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寸土必争”的阵地意识,占领阵地制高点,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对话式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此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差异性很大,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只能做到因材施教。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民生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反映的问题总结原因,并到现实中到学生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源。并利用网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全通畅高效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良性互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与创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各个时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讲话、题词等,讲的都是大道理,但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这是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以他特有的为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的文风,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就业等切身问题,做到以情感人。要从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遇到的新问题。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与传播

议题设置是指主动提出有意义、有影响,经过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大话题,不仅制造社会热点,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牵动大众的思想,引导大众行为,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能使之深入掌握、深刻理解、主动践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将议题设置与中国的现实、民生紧密相连,努力贴近世情、国情、民情,将思想政治的话语转化为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技术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进入网络生活世界,分享大学生网路世界的意识与价值。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受,在新技术传播手段流行的大形势下,教育者如果囿于传统的话语方式,很难与大学生开展沟通。教育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与传播。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使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因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面貌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此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这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其别要求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概括出科学的、能反映时展规律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然话语权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取决于文风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这看似论述得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学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的笔下,却让人感觉浅显易懂,言之有物且不空洞泛泛,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些除了源于的渊博学识外,还和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关。当前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优良文风,优良的文风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充满生命力,所以增强话语权必须以切实增强和改良文风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十分必要。只有以优良的文风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才会具有说服力,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3〕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思想建党;实事求是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依据

1、理论依据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对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一个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对的党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同盟者的头脑,以确保他们不受非无产阶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吸纳要求入党的非无产阶级分子时,必须使他们无条件的掌握o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阐明了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他指出,革命的运动要以革命的理论为先导。同时他也强调,党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党内某种思想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为党建学说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社会阶级成分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占据少数。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内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从农民、小资产阶级中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样势必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造成党内思想的不纯。为此,1929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别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1929年1月,、率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地区,党的队伍迅速发展起来。红军队伍中增加了大量的农民和收编的起义军人,使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突出地表现出来。有鉴于此,特别突出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极端重要性。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从思想上入党

思想建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了党,思想建党的工作才能顺理成章。思想上入党,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思想入党,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拥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时刻秉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如果让旧思想统治全党全军,就会使党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从思想上入党,就是要加强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党员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觉悟,将理论学习与革命斗争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思想上入党不仅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纯洁性。

2、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整风,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用整风的形式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教育运动。方法是在学习理论和中央文件的基础上,反省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在运动中大力提倡将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使全党同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1942年到1945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的领导下,整风运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使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组织也有了团结统一的新面貌。

3、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文中提到的反对教条主义,兴调查研究之风,使得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基本雏形。1937年,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是从哲学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指出,共产党员应该起实事求是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对那种只会生搬硬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积极倡导广大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继续坚持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些都对我们在面对如此挑战之下,坚持和更好地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先,就是要认清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在实践中掌握的规律得以升华,更好的指导实践。其次,必须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发展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才会走的更扎实。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想建设的导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奠定正确的思想导向基础;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保证。作风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在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保持与发扬优良的作风,使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上的创新是进步的阶梯。新时期,在的领导下,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有了充足的发展。党的十以来,针对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他要求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道德力量赢得人心。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真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写作背景

《改造我们的学习》(以下简称《学习》)作为同志在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的工作报告,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作为“”运动的重要三大理论性文章,对当时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代表的三大错误思想以及一系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风做了公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我党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作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做出了科学的要求,对纯洁思想、团结全党、整顿作风起到了非常关键和深刻的促进作用。该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具有不言而喻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主要内容

2.1辩证、科学地对现实的研究与评价

人类社会的两大历史使命,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中认识世界是前提和基础,改造世界是目的和结果,只有我们做好认识世界的工作以后才能谈改造世界。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坚持辨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同时在文中指出了党在这二十年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以及在抗日战争中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坚持了辩证、科学的态度。在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主要总结了当时存在的典型的三种错误作风,即“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并对这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揭示和阐述,指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作风。这样就将当时我党存在的严重思想作风问题进行了全面、辩证、科学的总结和揭示,对于我们的思想改造和作风改进具有历史性意义。

2.2“两种主义”态度的对比与分析

为了说明主观主义的作风的危害性和错误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作风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文中将两种主义的态度和作风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和分析,使其深入浅出和简单明了。

对于主观主义,他认为“就是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就是对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主要表现在“割断历史,对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革命找工作、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的学理论而学习”;“不注意研究客观情况,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他还用一副对联形容这种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最后,文章还指出了这种作风 “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挥革命,则害了革命” 的危害。同时,还指出“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就是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是“把革命气概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不是割断历史,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是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要为革命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他形象地用“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两个成语做比喻。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科学的结论,才会无哗众取宠之心,才会有党性,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才会从思想、组织、作风上根除主观主义的态度的影响和危害。

2.3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的建设性提议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提了三点建设性意见。第一,在系统地周密的研究周围环境;第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第三,对于干部教育方面要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废除静止、估计、片面的观念与态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方法。总之,文章想通过以上意见和方法来克服当时的错误思想作风、抵御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的危害、营造良好、健康、科学的思想氛围。该意见不仅在当时的“整风运动”中起到了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性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主化、大众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意义。

3重要启示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5

1.内涵分析。

目前学界对高校师风师德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指出,师风师德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核心,同时还要将爱岗敬业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有的学者则将师风师德概括为: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业,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并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热爱并关心学生,在教导学生时要始终保持耐心的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够团结协作。有的学者则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理念,从现代师德观的角度将高校师风师德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身立教的职业观,二是平等互爱的师生观,三是立身为正的诚信观,四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五是德利合一的利益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庆100周年的讲话中,同志对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三点希望,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这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精神的新阐述和新概括。师风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作风,它不仅是教师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师德主要是指包括教师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等在内的职业道德,它不仅是教师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关系分析。

师风和师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体现,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内涵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怎样变迁,师风和师德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从二者的概念来看,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它更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概念,代表的是教师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范;而师德同样也是个教师群体问题,它所代表的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和风气问题。由此可见,师风和师德二者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师风建设必须以师德为基础,没有优良的师德作为土壤,良好的师风就无从谈起;而师风又是师德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对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作为学校办学软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师风师德建设对教师整体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整个教育行业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在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方面来说,要想依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此我们提出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风范,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不断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形势和教育需求。

二、师风师德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分析

自2005年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之后,高校加大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金投入,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不仅是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1.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教育的需要。

一直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原则和核心,其中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导师。第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中的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第二,教师的自身综合修养和职业道德操守是衡量教师能否作为学生典范的尺度。由此可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2.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也日益紧迫,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能够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并不是纸上谈兵,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师风师德也不是抽象空洞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具体工作展现出来。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也需要在把握规律性的同时富有创造性,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

3.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学生和社会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这个时期更加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教师素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为社会培养出精神状态昂扬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工作,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教师的政治立场坚定、鲜明并且热爱教育事业;二是精心施教,严谨治学,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给予关心和爱护;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师风师德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四是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统筹全局,坚持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4.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如今,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具体表现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竞争,在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中人才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能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为了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的优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对于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都是以人才培养功能、知识创新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为标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良好的师风师德是其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正面临着重要转型,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部分人追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秉承优良传统、发扬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出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使教师保持优良传统,这不仅可以为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树立典范,而且有利于高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象征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风格;缺乏优良的师德师风,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就难以实现。

三、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围绕的主题和中心,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通过思想干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做事和做人的方式,这就使其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爱岗敬业的作风,但是也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市场经济所诱发的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道德失范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观念不强,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二,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得过且过;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学术道德修养;第四,缺乏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第五,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整体协作精神不强。这些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建设以及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点关注。

1.以师风师德为基础严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准入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维护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教育的活榜样,这就决定了其职业的特殊性。师风师德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人面前要有良好的“德行”表现。然而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中普遍存在重学历轻品德的现象,这就为师风师德的建设带来了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要在教师的选拔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其品德的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业务素质,还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作出表率,并且能够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坚持人本教育,关注对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是才德双优的教师。

2.以师风师德为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进行完善。

要想更加准确地把握师德状况并且发挥师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中,高校要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并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来贯彻实施;同时还要广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对其合理意见进行参考和采纳,以保证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公正性。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师风奖励和惩处机制,对师风师德不良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惩处,对师风师德表现良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并将师风师德的考评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工资、评优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3.以师风师德为基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肩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任务,要想做好思想教育就必须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提升个人修养、严格行为规范,保持蓬勃向上的良好心态;此外,还要做到以“德”感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素质教育的精神。

四、结语

思想作风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毫无疑问,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在教学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明确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教师要追踪理论前沿,了解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要知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哪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哪些问题还处在探讨阶段。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自己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者,从而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引向深入。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校园文化,也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熏陶学生心灵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德育因素,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舆论环境,校园精神,校园风貌和健康行为。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全方位的功能,如能科学充分地加以利用,就会与其他教育形式和途径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举行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报、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如何,直接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个有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学校,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从严治校,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认真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报效祖国。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奉献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使学校具有严谨治校的校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学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参考文献

[1]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