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例6篇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1)广西xx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明阳工业区,学院占地1130亩,校舍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办学四十多年来,学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广西乃至全国享有良好的声誉.广职距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和南(宁)友(谊)高速公路5.6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书记还结合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和我院过去所发生的个案等具体情况做好自我保护教育和坚决同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的教育.

(2)林老师给我们介绍高职体制改革及我院改革的情况,介绍我院迎评争优和建较四十年成就,组织学习我院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长远目标,让新生了解我院发展的成就及光明前途,增强自信心,积极努力地投入学习中去.学习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及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介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提高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我院办学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增强成才的自信心。

(3)由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参观、熟悉校园和实训基地,介绍学院的主要建筑物及其功能,环境秀丽的校园真的让人赏心悦目,真的让我们找到了心中理想的大学。绿绿的草坪,古老的树木,幽深的校道,宽坦的楼房构成了广西xx学院这一所优美的大学。

(4)张老师介绍学院机构设置和分布情况,各部门工作职能及其他学习、工作、生活的一般常识。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妥善各类安全事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张老师还介绍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办法,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我们的大学梦。

(5)由专业教研组长主讲专业的发展和前景展望,食检培养具有食品公司加工与检验技术和食品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可从事质量检测,质量管理等工作。

(6)农书记介绍党的基本纲领理论,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增强对党的理性认识。

(7)潘辅导主持新老学生交流大会,会上师兄、师姐各自发表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的感想,给我们新生带来了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乐趣。系学生会各部都介绍了一些情况,号召07届新生踊跃参加新一届学生会的竞选。这次会议让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大学生活,对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8)理想教育、廉洁教育,引导学生们培养成“四有新人”,21世纪的接班人,要求高素质的人才,抱有远大的理想。加强道德、法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观念。

(9)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每位大学新生的想法,但必区别大学与中学。在大学阶段,教与学关系中“学”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老师的“教”是起引导,指导作用。同时,大学期间课程安排没有像中学那样有规律,需要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使自己学习更有效率。

(10)学习《学生手册》及学院和系部有关规定,重点学习违纪处分,有关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让同学们遵守校纪,校规,诚实守信等。为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特实行各种奖学金,帮助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11)观看“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病”录像,让我们明白什么叫艾滋病?如何预防艾滋病?并指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拒绝毒品,洁身自好,做好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首先,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它具有远程教育的特征。使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异地异步或异地同步进行。学生主要是分散在各地自主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教学,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开放的学习模式,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媒体教材、时间地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其次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即不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注册学习,它为每个想学习的人提供个入学的机会,但所有的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在开学的第一天,辅导员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电大的教学、教务是如何构成并实施的。详细讲解了三步分类课程教学模式:即体现以课程为单元开展教学模式,助学导学—精讲透学—评教评学三步走,三步模式体现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导学精讲为辅,以学生协作学习和答疑为补充的特点,发挥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电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方面,为适应开放教学需要,电大的课程实际上包含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他们具体体现在经过一体化设计的多媒体教材。因此对于电大的某门课程来讲,其教材通常包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

电大的教材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类型。与其它高等学校相比,电大课程的教材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教材的教学性。不仅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而且力求简明,突出点。

2、尽可能便于学生自学,适合成人学习。教材对内容、形式、结构及表达的设计,都较多地考虑到成人学生在文化基础和时间经验方面的特点。

3、注重多种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强调多种媒体和手段和综合运用。

就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课件)而言,cai课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教学辅助软件,可以实现问与答、分步骤演示、灵活的查询和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交流性,可以模拟练习、模拟考试。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时复习、练习、测试和模拟实验等。

目前电大所提供的网上教学信息,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学习动态辅导信息、bbs(公告板)和双向视频教学等。通过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可以知道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介绍及各种教学过程中的通知、通告等,教学动态辅导信息则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基层电大教师有针对性的导学信息,包括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提示,同步的作业与测试题和解析等,bbs讲座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一种异地远程可视教学形式。异地的教师与学生的音像、声音可以相互传递,有面授所具备的形象、简洁、交互的特征。

另外,中央电大从表面上看1998年9月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了“直播课堂”。“直播课堂”主要用于教学辅导,特别是开放教学本科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导,由中央电大主持教师和合作高校有关教师参加播出,讲授难点、重点、答疑解惑,为学生时时提供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各种教学信息。“直播课堂”经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传播传送,覆盖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各地电大的学生可通过卫星接受设备或所在地转播的电视台节目收视,并通过热线电话、双向视频和电子邮件等提出问题或参加讨论。

由此我感到,有了这些学习工具后将对我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入学注册后,为什么还要参加入学水平测试呢?对此辅导员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过入学测试,学校可以了解被录取学生的文化基础情况,便于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组织分类教学,便于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制度。

电大还实行学分制,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学分制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而且不受太太的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完成必要的教学实践性环节,达到毕业最低总学分的要求,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就可以毕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可以检测学习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平时作业是记载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平时作业次数一般为4次左右,其中央电大和本校布置的平时作业各占一定比例。学生只有完成中央电大和本校布置的平时作业的50%以上,才能获得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否则,将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必修课程的考核说明是中央电大组织学科专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课程考核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考核的方式、内容、范围和要求,是教学大纲在课程考核中的具体体现。考核说明是命题人员编制、审定试题、试卷的主要依据,自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

学生修满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达到毕业最低总学分(专科76分和114分两种,本科71分)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经试点电大所在教育部门验印后,由中央电大统一颁发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做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因此电大开放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制订个人计划,我个人学习计划就是对我所修的全部课程做的总体规划,虽然学校下发的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已经有了安排,但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是因为,我和班上的同学都是免试入学的,原来的专业背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以及年龄、职业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学习起点和主客观因素都不同。而且注册的学生也不可能按照同一教学计划安排齐头并进,以同样的速度完成学业,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制定一个符合本人条件的合理的有效的个人学习计划。那么如何制定呢?第一步;确定必修课和限选课。根据学校提供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把必修课、限选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一一列出,并计算出他们的学分总和。第二;确定限选课,用最低毕业学分减去第一步中算出的学分总和所得差值,是要通过选修课补足的学分。第三步;确定补修课程,查阅所学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看看是否有必须补修的课程。第四步;确定修业年限。第五步;按学期排定课程。至此,以上就是我的个人学习计划。

开始进入学习阶段,电大提供的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材料、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这些学习资源不一定在每门课中都同时提供。不同的课程根据不同的性质、特点和教学需要,可提供以上资源中的几种给学习者。

通过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主页,可以进入各个开放教育专业,获取中央电大提供的有关课程的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另外还可通过中央电大直播课堂进行学习。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音像教材一般:“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新的打算,新的计划,新的目标,让我们涣然一新。在这里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学校哪些制度,并且还要去逐项的遵守,不得违反,其次,规章制度就是为我们学生设定的,我们学生就应该当做到,每天不得迟到、早退,要做到早到,晚退,关心整个班级体。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老师在上面讲课,而你却津津有味地在看小说书,或者干其他的事,这样对待自己不负责任的,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那就应该怎样去珍惜时间了吧。最后,如果要使同学们进一步的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话,那就必须团结互助了,看见有人违反的,就立刻上前去制止,并且说服,让他觉得心服口服。要做一名好的学生干部,就应该处处起带头作用,尽自己的一切,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二,如何使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呢?这个问题就靠自己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如果同学有什么事找我帮忙,我会二话不说,立即答应。同学也就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朋友的事也就是我的事。当然,同学犯错误的话,我也会去指责他并教导他,只要我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我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会自觉遵守上面所说的。以实际行动以身作则。

大一新生在熟悉大学环境后,应确立在大学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前提。在学习上,要树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学习规律,把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会学习的要害。不断增强自学的意识,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

正如华罗庚所说: 对一个人来讲,一辈子总是自学的时间多。 钱三强说, 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只有通过自学,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即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口述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文字功底能力等。此外,大学新生还要学习有关行为、道德、情操方面的知识,学会做人,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大一新生学习心得体会 面向太阳就会是希望,勇敢成长就是种锋芒,我相信梦想是我们最好的信仰,拥有梦想的人会一直向前而不彷徨。拥有梦想就有可能,行动激荡无限能量。让我们一起欣赏大一新生入学之后的心得体会与对大学生活美丽的梦想,一同见证我们如何是用汗水雕刻我们的梦想。 大学是一种美丽 入学有感 校园里的故事是一种怀恋,他可以常青于岁月之藤。岁月的风也无法将其摧败。

夏末秋至,无限清凉。我们踏上了这生疏 的大门。有些兴奋又有一丝无奈。兴奋的是自己开始了新的生活,即将迎来无数挑战和机遇;无奈的是离乡背井,举目无亲,所有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自己亲身经历。大学是一种美丽,她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也许这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大学是一种美丽,她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为脚下之路进行铺垫。大学是一种美丽,她让我们遇到了学识渊博的老师,教给我们教与学的精神。大学是一种美丽,她给了我们心里莫名而有浪漫的畅想。都说人生是一本展开的书卷,那么大学生活当是其中的绚烂篇章;若将人生比作漫漫旅途,那么大学生活便是让人怀恋的青春之旅。青春不解未来事,未赏朝花总夕拾。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通过一段时间的党史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党的历史,让我知道了党的思想是博大精深、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充实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经过党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以及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只有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党史使我明白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拥党、立志、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过硬的本领,同时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我们平时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兼备之才。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社会注意荣辱观,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必须坚持,认真学习,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另外,我们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就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勤奋、努力的学习,努力地培养自己创新精神,要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办学特色建设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以来,理论界与实践界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问题,“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上”。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建议稿)》,提出了“融入的总体要求,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以及各环节保障”,可谓融入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然而,结合当前正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的“学校特色以及特色学校”建设,尤其是“特色高中”建设,我以为,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因为目前在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以说与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当前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特色建设近来成为中小学办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以来,国家层面及各省市自治区都在大力推进学校的特色建设工作。确实,从理论上说,“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办成特色学校”,但是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特色建设功利化问题。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种种现象总会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地体现,而当前社会所呈现的过度功利的追求,可以说在教育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各种名目繁多的特色校、特色班,借着“特色”的外衣,其实质是为了“改变生源”,或者就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有甚者,则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这种做法,已完全背离了特色与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的初衷,使特色学校沦落为“又特”、“又色”的学校。这种现象与教育是伦理的事业背道而驰。

二是特色建设表面化问题。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影响下,加之有些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与一些校长不当的办学观,使特色建设这个需要精心培育的过程,变成了“多快好省”的“打造工程”。众所周知,教育是慢的艺术,与工业相比,教育更像是农业。然而,有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更像是“一项装修工程”。走进这些学校,你会看到到处彩旗飘飘,写着“打造绿色课堂”、“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横幅特别醒目,但当你走进他们的课堂,却看不到师生生命的绿色,接近他们的团队,感觉不到学习的气息。这种外部的“又打”与“又造”的工程,是不可能有内涵的。

三是特色建设局部化问题。由于对特色片面的理解,就将特色建设局部化,搞一个特色班或者一个特色项目,就称之为特色学校或者办学特色。诚然,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在一定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特点或者特长说成是特色。不少学校特色的彰显,是在对原来特点的不断总结与提炼的基础上,再上升到规律与精神的层面,将其在办学的其他领域推广,反哺教育实践,才形成学校特色的。同样也有一些学校,原来有着良好的传统,但是由于缺乏对优良传统背后深层次的思考,缺乏提炼与升华,结果就成为“短命的特色”。

四是特色建设学前化问题。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但就目前各地推进的特色建设而言,已经被泛化到学前教育。有些地方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在搞特色建设。义务教育应该是共性的、打基础的教育,而幼儿教育应该是尊重孩子们天性的教育。当然,如果把特色建设认为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点也尚可理解,但问题的关键是不少地方的学前、义务教育是按高色建设的思路在“打造”。

揭示特色建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要否定我们特色建设的方向,而正是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的特色建设能为人才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服务。当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来融入到特色建设的认识不足。为此,深入理解特色的内涵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办学特色建设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体现

办学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它是为了人的多样性需求与发展服务的。但在此有必要强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是强调尊重多样性,并不是核心价值的虚无。这种多样性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办学特色建设必须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有以下原因。

一是办学特色是办学理念的独特体现。办学特色是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的反映,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的教师特长与学生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持久稳定和被社会公认的特征,是学校形成品牌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学校价值追求,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每所中小学可能都会有表述不一样的办学理念,但他们都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办的学校,都是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不断追问的基础上所凝练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也好,成就师生本色人生也好,都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独特理解与表述。办学特色建设,如果离开了办学理念这个核心,势必是“表面的、外在的”。

二是办学特色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办学特色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的。因而,研究办学特色就要认真研究培养模式。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包括学校独特的课程与各种教育活动的体系、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没有办学模式这一载体,办学特色永远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建议稿)》中所建议的各种融入途径,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就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而展开的。而支撑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就是“虚无”的;办学特色建设,如果离开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势必是“暂时的、短命的”。

三是办学特色是为了让师生个性得以更好地彰显。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学校特色的培育,相对于师生的发展而言,是工具性目的,并非价值性目的。师生个性得以发展才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由于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崇尚,使得包含着人类目的性的价值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不少效能的评价,奉行技术路线,用工具理性作为“万物的尺度”来衡量这个教育的世界,忽视了教育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然,没有工具理性,也不可能达到价值理性,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使用手段时,切莫忘了我们的目的。办学特色建设,如果离开了让师生个性得以更好地张扬,就违背了特色建设的初衷。

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中,若要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其前提是“融入的行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具有坚定核心价值观的人。而作为校长,首先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融入办学特色建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融入校长的办学思想,再融入教师的专业发展,然后才通过师生的日常活动,最终体现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之中。

一是融入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校长的办学思想或者说教育思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个核心,那学校内其他一切融入都将是虚无的,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一旦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了校长的办学思想,那实施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会成为校长办学的自觉行为。如何在核心价值体系中融入校长的办学思想,是一个关键问题。从融入的外部因素来看,要加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校长培训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校长培训中。同时,在对校长办学思想的外部评价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权重,尤其是要在特色学校或办学特色评审标准中,实现“一票否决制”。从融入的内部因素看,校长自身要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对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努力做到像教育家那样办学,从而走向教育自觉。

二是融入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校长要利用学校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以制度与机制促进广大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坚守,并践行于教育活动中。其次,要在校本研修中,增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教育重要性以及方式与方法的主题研修活动,让教师们在参与的讨论中,坚定自身的教育信念,提升其价值教育的水平与能力。最后,开展各学科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方法的专题微技能(是指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关键细节的技能)研究。只有在各种关键的细节,把握住了精湛的技能,才能真正地做到交融与进入。

三是融入师生的日常活动。德育的开展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靠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来提升其道德情操。作为德育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其内在规律是与上述德育规律一致的。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师生的日常活动,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指导师生以后的日常生活。

校长、教师与学生既是办学特色建设的主体,又是实施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办学特色的核心。因此,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了校长的办学思想、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师生的日常活动,那么,校长、教师与学生所构建的办学特色,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办学特色。

四、“融入”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办学特色建设,融入办学主体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教育过程本身。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英国2007年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计划》,“美国学校教育也早就开始肩负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并且有些民间组织也开办了专门的核心价值建设的网站。如美国方案网的宗旨是‘加强和复兴美国价值’以赢得未来;还有诸如美国核心价值网、澳大利亚价值教育网,等等”。通过我们的实践和来自外国的启示,在“融入”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尊重与引领的关系。英国道德哲学家亚当·弗格森认为:“尊重是一种趋向于信任的认可的情感。尊敬是一种趋向于漾恭的认可的情感。崇敬是一种高度的尊敬。”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家充分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学校在特色建设上的个性化做法,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与他们的创造性。但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特色,是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的。为此,我们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要发挥特色学校评价的导向功能。即使是“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或者是“科技创新特色”,也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的创新人才,是不能担当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没有核心价值观支持的科技特色,是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主要存在"两为主"政策的瓶颈、公共资源配置路径的狭隘性等制度局限,以及社会认同的困惑、学校歧视的隐蔽性等心理阻隔.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从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市场、公民社区等多元主体框架,从心理层面提出构建社会与学校和谐育人环境,真正保障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梦”视阈下教育起点公平的制度伦理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HSKY2014D34);安徽省农民工研究中心委托专项一般项目《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田野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013NMG04)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教育融入是指社会公民都能有机会被全面接纳和融入教育过程,平等分享教育资源.教育融入不仅仅是教育制度上的可融入性,需要客观的结构性因素来保证随迁地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接纳,更包括农民工子女本身对城市学校教育场域的心理融入.如果说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入学难”的话,那么随着国家“两为主”等有关政策的出台,目前有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迁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融入方面的问题却十分突出,这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阻碍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大瓶颈,需要我们立足教育公平的视角,积极构建消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有效路径.

2 当前随迁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现实问题

2.1 阻碍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制度局限

2.1.1 “两为主”政策的瓶颈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随迁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但“两为主”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瓶颈:第一,没有明确规定迁入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各承担多少的责任及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比例等,这为某些不愿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提供了“变通”的空间,也使得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体系的融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第二,现有政策只是比较模糊地规定了“流出地政府要配合流入地政府安置随迁农民工子女入学”,使得流入地政府一方面义务教育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大幅增多,另一方面却因为地处经济发达省份而无缘中央政府补偿,如此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流入地政府接纳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的积极性.第三,作为对公办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农民工子弟学校却缺乏雄厚的实力来保障学生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益.尽管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不得降低办学标准,由于要与公办学校竞争生源,在既不能提高收费标准又不能获得政府投入的情形下,要想维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获取一定程度的利润回报,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办学成本和压缩学校运转资金,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举步维艰.

2.1.2 公共资源配置路径的狭隘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从政策的层面保证了随迁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但是,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其子女需要频繁流动就学,随时转学,随时插班.而国家教育政策所规定的公共教育资源配制路径是:由政府到学校再到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无权从政府手中直接获取公共教育资源.学龄农民工子女要想分享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只能经由学校这条唯一路径.这种公共资源配置模式了否定学生对义务教育方式的自由选择权,既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工子女生活与学习地点变迁的现状,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最终成为阻碍随迁农民工子女顺利融入城市教育的主要绊脚石之一.

2.2 阻碍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阻隔

2.2.1 社会认同的困惑

作为流动到城市的特殊群体,随迁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化缺少了解却又充满好奇,他们希望尽快融入城市教育氛围之中,但又担心其身上的乡村印记会与之格格不入.[1]因此,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随迁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归类为低位弱势群体而深感自卑,久而久之,这种深层次的自卑感有时也会爆发出极为强烈的自尊心,使得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自觉融入所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空间,这种从内心建立起来的自我防卫墙无形中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和社会认同危机.有调查表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城市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孤独、封闭、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和抑郁等.[2]

2.2.2 学校教育的隐蔽性歧视

当前学校教育情境中的隐性歧视很普遍,其突出表现就是城乡学龄儿童的入学机会不平等.学校隐蔽性歧视并非公开的制度性安排,而是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以一种非格式化形态,揉合于某种善良的主观愿望,蛰伏在学校教育过程之中,但却往往不被重视、不易察觉而成为阻碍学校教育公平的隐患.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划片招生”或“就近入学”等有关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择校风气的蔓延,但无形中也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带来隐性歧视.如不少地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已成为薄弱学校的代名词.与此同时,由于由于家庭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农民工子女在校内也常常受到差异性待遇,部分教师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方面不仅教学态度不端正,而且在情感上有意后无意排斥.[3]由此,农民工子女在参与班级活动、座次安排、作业批改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导致其心理上蒙受歧视的阴霾.

3 消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基本路径

3.1 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多元主体框架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杰出代表吉登斯认为,社会责任主体中存在着三个权利领域:政府、市场和公民社区,三者各有利弊.在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上,吉登斯主张“结构多元主义”,而不是从政府、市场或公民社区中选择一种作为协调手段的“一元论”.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教育主体逐渐变得多元化,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等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在厘定各个主体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界定政府间的责任,把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放到更大的教育空间中去深入分析,并寻求更新的实践框架.[4]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提倡的“结构多元主义”理念为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新视角.

3.1.1 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政府承担了主要的社会教育支出,同时也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优先领域.上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机制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限制,但随着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政府地位与职能再次受到重视.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如扩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义务教育投资的悬殊,及时修订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适度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重点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公益性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打工子弟学校不仅仅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利益实体,更是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实体,帮助其实现从利益取向到责任取向的转变.

其次,各级政府要在深入贯彻“两为主”政策基础上适时推广教育券制度.所谓教育券制度是指国家将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换成代用券,委托流动学生户口所在地的教育主管机构发放给学生的一种教育凭证,藉此凭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就读或到异地上学,并可以凭借教育券直接支付学费等相关教育费用.目前,我国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流动性,教育券制度可以有效解决钱不能跟人走的问题,而且,通过推广教育券制度还能有效缓解甚至解决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随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时不再遭受无谓的排斥和歧视,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场境.

3.1.2 教育市场机制的引入

市场对教育乃至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要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有效实现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在对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既要体现教育公平与效率原则,允许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满足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多元教育需求.

但是,在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本的寻利性将会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形成有利于追求利润的态势.随迁农民工子女由于在城市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必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产生城市教育融入的障碍.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提供教育,教育的公益性就存在着丧失的危险.因此,市场机制的介入必须是有限度的,市场化运作的教育行为在追求效率与质量的同时,必须确保公平正义,以满足随迁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融入的需求,在追求公益和私益之间寻找一个适度的契合点.

3.1.3 公民社区功能的激活

社区组织是教育框架中的重要构件.社区组织为随迁农民工子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融入载体.如通过社区慈善行动为随迁农民工子女聚集教育资源,并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社区建设与服务的范围.现阶段,需要发挥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中的积极作用,[5]如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在随迁农民工子女相对聚集的社区成立社区小学等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部分任务.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合作的社会,维护教育公平与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需要政府、市场、公民社区与学校四者间的协调合作,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框架.如政府为公民社区提供基础教育投资,公民社区则为政府职能的发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政府为教育市场创造合适的社会条件,而教育市场则在为政府提供教育经济增长平台的同时,也为公民社区创造教育契机,使其在教育市场中发挥积极协调与有益补充的功能.

3.2 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环境建设

3.2.1 社会心理环境的孕育

由于面临不公正的教育待遇和受人歧视的教育环境,随迁农民工子女常常感到自卑甚至孤独,极容易产生封闭、逆反等不良心理特质,严重影响到这个群体的人格成长和社会性发展.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给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为这些随迁农民工子女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呢?首先,应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相对弱势群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并以一颗颗包容的心来接纳他们.其次,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环境.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一两门在城市谋生的技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来提高家庭收入,为其子女进城接受良好教育提供经济保障.再次,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要鼓励并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获得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释放激情和活力.

3.2.2 学校教育场域的重塑

生发于学校教育场域中的隐蔽性歧视与管理体制的缺位有着极大关联.学校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创设参与性强、涉及面广的教育实践课程,让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逐渐学会在公平与歧视的价值判断中作出取舍,逐渐养成相社会公平公正意识,最终达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中学会理解与包容.鉴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流变性,学校管理应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及时创新.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宽松自由与和谐共处的教育空间.首先,应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性”特征,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人文关怀,对农民工子女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教育,只要给予他们多一分关爱、少一分鄙视,就会使学校教育的光辉普惠众生.其次,由于校园文化活动是在校生喜闻乐见、参与度极高的教育形式之一,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育人功能.当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全体学生的平等意识,摒弃因生源不同、学业程度高低等差异而带来的人际歧视,着力构建友爱、尊重与包容的人际交往情境.再次,学校要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和政治学习活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杜绝学校隐蔽性教育歧视所不可或缺的,建议将其纳入师德考评体系,以便于不断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唯如此,方可以公平正义之心对待处境不利的农民工子女.[6]

参考文献:

〔1〕查啸虎,等.从冲突到融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课堂文化适应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7-30.

〔2〕马佳.随迁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上海市S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2012.8.

〔3〕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5):12.

〔4〕刘艳文.构建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多元整合模式[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9):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