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例6篇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三、总结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1.2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对知行结合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但在教学中却感知到,建立起一种适度的实践路径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在当前以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去“行”的无非就是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这种践行需要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来实现,问题就在于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给予大学生这种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为此来制造某种社会场景。但茶道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和行为修养,进而就能在大学生心性养成中获得实践的方向。

1.3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之所以笔者十分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根源于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忍耐力、专注度、进取意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众所周知,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平凡跳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茶道思想就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2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茶道思想如何与高校德育教育对接呢。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导向中来寻找到其中的切入点。

2.1个体情感导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晓,笔者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现行的教育目标不同,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这是基于大学生所处时代环境的一种考量。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危机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这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必将为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茶道思想在与德育教育对接时,应以大学生的个体情感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道思想的比较优势。

2.2职业意识导向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高校德育教育应能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指向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但传统德育教育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素材,而且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也无益于学生职业心态的养成。将茶道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茶道思想外在的茶道活动便能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结合的认知路径,进而就能较好的塑造他们的职业意识。可见,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导向,也构成了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2.3行为约束导向

高校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群体,应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持久的行为约束效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只有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约束能力,才能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茶道思想和茶道思想所依附的茶道活动,能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茶道思想能够担负这样的功能。

3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3.1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个体情感间的共鸣

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中,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德育教学作为公共课来对待,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习惯也在教改中自然延伸到了对茶道思想的引入,即仍然以一种说教的姿态出场,而未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形成共鸣。这种情形真实存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也可以感知到,他们似乎并不会主动的将茶道思想与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是将茶道思想当作文化素材来对待。因此,这一难点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2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职业意识间的契合

这里的职业意识应从具体的行业、岗位中来进行认识,但这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难题。本校学生主要以体制外就业为主,而且大多进入到了企业这种组织去就业。不难看出,企业组织生态和高校组织生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而且各自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德育教师往往以高校这种体制内单位的职业意识,来直接对接企业环境下的职业意识,进而这就使得茶道思想难以精确契合企业的职业意识要求。

3.3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

只有形成了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才能使茶道思想连同茶道活动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植根性将最终转换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但如何实现茶道思想教育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

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意在与从整体上纠正当前忽视学生内心感受,以及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局面。只要这样,才能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设计,其应紧密联系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以及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来进行价值取向界定。笔者建议,德育教育目标应分为常规目标和现实目标两类,常规目标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而现实目标则植根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范畴。

4.2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

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便能够与德育教育的现实目标相契合,也才能为引入茶道思想提供入口。但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只是一般要求,而真正去实现这一要求则存在着手段上的困境。毕竟,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被教师直接观察出来,而且德育教学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也无法有足够的机会来进行观察。那么这时就需要寻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协助了。笔者建议,这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从而,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

在引入茶道思想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需要促使学生在参与到茶道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来感悟到茶道思想,并能自觉的利用茶道思想来调试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在开展茶道教学时,可以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合作,通过利用专业实训场地来作为茶道教学场所。另外,还需要挖掘高校人文教学资源,使得真正懂茶道的师资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从中来提炼出茶道思想来。

4.4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

要将茶道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茶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这就需要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校园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这里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与茶道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

5展望

当前大学生正面对着的是发展的时代、开放的环境和改革的现实,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中学生对校外世界怀着更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愿望。这使高校德育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也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们向来也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但在原有体制下,“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使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成为党委线下政工干部的“专利”,德育工作有时被当作了学生思想间题的“救火’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难以将正神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自觉调适个人与他与社会的养系。为此,今后需要创新高校德育体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显得,也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的现实选择。

6小结

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对此,本文认为: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11-12.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的国内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理论层面,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瓶颈亟待解决和突破。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分析

随着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因此这一阶段心理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但是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概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方与教师并不太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也并不具备系统化的认知。如果要确保心理教育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校方与教师需要先对教学体系的完善提起重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1]。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措施

2.1明确心理教育目标,确保心理引导针对性。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先天弊端,许多教师都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视作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教学过程的完成为目标,这样自然不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更不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思想基础,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先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心理教育的主旨是维护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是单纯去完成教学任务,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去规划教学,才能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视,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当摆脱固定思想的限制,融入更多交流、沟通、开导的环节,引入体验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与开导,情绪和心理都得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真正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2.2改革心理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符合时代趋势。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为确保学生在投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顺应社会趋势,应当审时度势改革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符合时代趋势的要素,增加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让他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的融入便是十分有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便能够为师生搭建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交流平台,确保学生在遇到任何思想与生活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教师达成沟通,得到及时的开导与帮助。其二是对网络思潮的引导。在当前信息繁杂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削减网络负面思潮的影响,并确保正面的思想传播开来,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想,不被负面信息所误导,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培养至关重要[2]。2.3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教师作为学习生涯的领路者,至关重要的一项作用便是标杆作用,要给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认知,才能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完善自身的重要性,并开始自省,开始自我约束,这是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一言一行都应以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为原则,才能让学生也意识到自身应当怎样去做,自身的思想目前存在怎样的问题。有了自省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学生的思想自然会有更大进步。例如教师在平日可以更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用自身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当中,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会不断提升,成为思想更加积极正面,懂得包容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3]。

3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心理基础,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会适应,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此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自然也会促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广泛的校际和校企合作中,为院校建立起优秀的教学形象。

作者:姜言波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春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134.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儒商;儒商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09-02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道德观日渐淡化,新的道德体系仍未完全形成。弘扬明清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儒商精神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当代对儒商的研究始终停留在商业文化圈中,对如何把儒商精神融入现代教育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打算探讨儒商教育能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题,探索其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可行对策。

关于儒商与儒商精神,近年来不少学者有过研究。浙江大学的周春生与杨缨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中探索了儒商一词的起源以及词义在历史中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朱怡庭教授在其论文《儒商与儒商精神》中指出关于儒商的讨论应该考虑历史性与时代性。总体而言,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儒商精神的价值体系应与传统儒商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儒商精神的核心同样应包含在人格上追求圣贤人格,在经营中做到“利以义制”两方面。从经营伦理来看强调“勤俭”、“诚信”、“敬业”、“谦和”、“坚忍”等。明清时期曾经涌现出徽商、晋商、淮商、闽商等一批儒商商帮。经过半个世纪对传统文化颠覆性的否定,当前,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之下,社会呼唤超越金钱、享受的现代儒商精神。

一、把儒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然而,从当前社会现状看,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改革的问题也有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从李启铭、药家鑫等事件来看,多元文化以及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实践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校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有人甚至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校给学生喝纯净水,社会给学生喝下水道的水。要缩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与社会现实联系;第二,充分考虑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引入时事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当下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等都能够实现教学与现实的联系。然而,充分地考虑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则不容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是学生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这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相联系的,是精神空虚,信仰缺失,背弃传统文化。

因此要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为例,学院办学定位是为珠三角中小企业培养事务性人才,学院开设的专业以经济金融类专业为主。把儒商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代呼唤儒商精神,要使儒商精神广泛宣传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作为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者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担负着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探索加入儒商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响应时代召唤,从而也能够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与吸引力。

二、把儒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

如前文所述,儒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能否进行融合又是另一个问题。要把儒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考虑儒商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一致性。本文将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第一,“儒商精神”的潜在施行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一致性。顾名思义,“儒商精神”施行者应当为“商人”,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在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可以说高校承担着为企业培养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重任。同时,高校就读期间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使“儒商精神”真正扎根于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心里,应该把高校中的大学生视为未来的“儒商”进行培养,在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的案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的主要内容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和目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之作了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们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更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体育教学与当前的主流教育的融合更是为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夯实了基础。一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教育必须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体育教育的丰富多彩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方式。二是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体育教育采用户外教学,充分挖掘了学生积极活泼的天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三是教育要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又是不平衡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让人变得更聪明。除了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学生们的运动协调、团结合作等能力也十分重要,这在学生开展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以及步入社会后的个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四是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解决知识、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典型宣传教育,实地情景教育,能更加促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五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求知的渴望、对学科的兴趣和对成功的欲望,这样才能产生主体精神,而通过开展体育竞技等一系列活动,则能够促进主体精神进一步发展。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教育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一切困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为直接、更为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来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结交朋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适应社会、适应现实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出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此外,大学生还需要培养的其他优秀品质包括善良、诚实、正直、勇敢、勤奋、节俭、助人、谦虚、理智、认真、坚毅、果断、乐观等等。这些品质虽然在启蒙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但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融合、多样的综合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所以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开展对学生的优秀品质教育,能够起到强化基础、影响终生的有益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的优势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身体、思想、智力、情感、品德、态度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是每个在校大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体育课的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较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具备许多特定的优势。1.教育条件有利。大学教育不是填鸭式的强迫教育,兴趣是接受认知的自然条件。课程教学如果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则比较容易使授课对象接受教师所表达的观念,认可教师传递的信息。体育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项力的运动,也是一种美的运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如技巧美、战术美、精神美等都能很容易的吸引大学生。多年的应试教育也使得不少学生缺乏户外运动,未能亲身领略体育运动的美,他们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更加向往身心放松的教育,也乐于接受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授课老师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些都为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教育方式轻松。教育的方式决定教育的效果。体育课内容丰富,涉及多种身体动作,掌握技术动作时需要教师不停的指导、反馈和纠正,所以师生之间联系很紧密。在运动体验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氛围轻松,很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以便师生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敬业精神以外,还要有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相比其他理论课说教式的讲授,体育教学的方式显得灵活轻松。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易遭到学生抵触。还可通过开展多种游戏教学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游戏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动,以培养学生专注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3.教育氛围融洽。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集体活动,在共同参与的氛围中施教有助于扩大影响的范围。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差异,从实际出发,在全面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生们在一起学技能、懂知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会产生很强的心理活动和体验,更容易忘我的融入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得教师能够潜移默化的实施思想品德教育。4.教育效果理想。体育课也有竞技性的一面,尤其要求公平、公正。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能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与同伴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当体育教师和学生并肩作战,一起流汗、共享喜悦、共担风险时,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忘掉年龄的差异,缩小心理的距离,提升彼此的信任度,教育也就自然地走进他们的心田,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应把握的问题

1.制定计划目标。在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中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做到内容详实、易于实施和目标明确,尽可能的细化到每一节课中。详细合理的计划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能够将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分钟上。在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时,应注意将培养内容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相结合。2.选择合适素材。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必须选择与之配套的素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抓重点、抓热点。例如,在选取展现我国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实例时,可突出体育领域中,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并成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勇于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遵循特点规律。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定型,在体育课教学中应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由于阅历、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教育既要注意解决普遍性问题,又要正视和尊重个体差异。此外,还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效果,过大易让学生疲劳,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也损害学生的健康,大大影响体育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4.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同时,教师还应当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5.科学教法组织。体育课的教法组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体育教法多种多样,只有正确、恰当地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更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认知行为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选择恰当的时机、合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教育。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方式能起到沁人心脾、滋润心田的效果。6.重视课堂细节。体育教学涉及肢体动作,教师需要为学生做示范。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不仅使学生直观、生动的感受学习,也便于他们尽快地掌握要领。教师娴熟的示范动作也同样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和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勇于完成规范要求的信心和勇气。它是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体现,事关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也会影响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影响学生听和信的效果。课堂讲解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有序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

四、结论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善行河北”是河北省自2012年2月起发起的大型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善行河北”活动立足河北实际,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将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融为一体,以在全省范围内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敬业之风、孝敬之风为重点,以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敬老、知恩图报为核心要求,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善行河北”活动开展两年以来,形成了各地主题活动异彩纷呈,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群众团体踊跃参与,河北好人层出不穷的良好态势,在全国打响了“善行河北”品牌。“善行河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河北大地的生动实践,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全国道德建设创造了新鲜经验,对于新时期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的迫切而重要任务。“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有效载体。高等体育院校要注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善行河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善行河北”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体育人才。

二、“善行河北”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善行河北”丰富了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善念、善心、善行,积极开展“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学习诚信“油条哥”刘洪安、“大孝女儿”周汝珍、卖房助学的“中国好奶奶”徐凤英、“中国人民的好医生”刘琼芳等为代表的新时期河北道德模范和以“沧州好人”、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93(01)班等为代表的新时期河北道德群体。这些模范人物和群体身上所具有的互助、诚信、敬业、孝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和运用这些学习资源,学习宣传新时期河北道德模范和“善行河北”活动精神,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受到感染和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美丑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善行河北”为新时期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和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养的过程。其中所采用的教育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教育思想、增效教育效果、增强主客体互动和检测教育成效作用,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所以,积极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善行河北”活动的成功开展无疑说明其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型载体。“善行河北”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贯穿于道德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话剧演出、巡回报告、创建网站等形式大力宣传,在社会营造向善的良好氛围,一方面使能够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参与关注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思考、辨别和取舍,从而逐渐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积极推动“善行河北”活动进高校,将“善行河北”活动与高校“立德树人”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善行河北”活动中,将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极具活力的有效载体,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提高教育效果。

3.“善行河北”引领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方向。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思想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长蔓延,道德滑坡、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现象司空见惯,混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高校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体育院校大学生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做事容易冲动,很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侵蚀,变得功利化、世俗化,淡化了理想信念。“善行河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和细化。“善行河北”将凸显时代精神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在河北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根溯源,寻找“善”的因子,以彰显其时代生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社会、职业、家庭三个方面,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挖掘和宣传大批“河北好人”和道德模范,用鲜活的典型来体现时代精神,引领向善、扬善、行善的社会主流思潮,从而树立起社会价值的坐标。“善行河北”厘清了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形成了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辨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4.“善行河北”有利于提升大体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及素质教育的实施都对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虽然体育院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效性较低。一方面部分体育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因此,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强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善行河北”活动不仅传承了燕赵大地的传统美德.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价值导向;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涌现出的大批真实生动的道德模范,通过榜样引领,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生活教育,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活动“意在善、贵在行”,注重实践导向,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在道德实践中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了实效性。

三、“善行河北”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体育院校要高度重视开展“善行河北”活动,将“善行河北”与“立德树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贴近学生,创新形式,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健全机制,保证道德实践活动持久长效开展。

1.筑牢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推动“善行河北”活动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应用,把“善行河北”活动中涌现出的善行人物、善行故事写进高校教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使之为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推动“善行河北”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加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一要用“善行河北”活动中的鲜活事例去充实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变单一的理论灌输为多样化教学形式,融入善行人物先进事迹的讲述评议等活动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三是改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故事短篇等增强课堂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

2.营造育人环境,将“善行河北”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将“善行河北”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一要抓宣传,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板报、校内广播站等校园传统媒体以及网站、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营造崇德扬善的浓厚氛围;二要抓示范,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善行善举,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开展“年度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自强之星评选”“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举办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材;三要抓学生活动,将“善行河北”活动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节日教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学雷锋”活动、书法绘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3.搭建道德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提升

“善行河北”从一开始就大力倡导“意在善、贵在行”,强化实践理念,强调群众的参与和实践,号召广大群众不光要“向善”,更要“行善”,将善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体育院校要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调动大学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受到教育,激发道德情感,获得意志的磨炼、道德情操的陶冶;引导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内化到外化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