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感受范例6篇

入学感受

入学感受范文1

即将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课本,我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又感到繁重的压力和紧张。

即将离开父母,我十分不舍,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父母会为自己铺好道路,尽量去减少自己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不敢想象离开父母后将如何生存,但是我明白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必须得学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在高中3年,我准备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遵守校纪校规,积极配合老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踊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自己争光,为班级争光。

入学感受范文2

    UP-NETARM3000和UP-NETARM300采用基于ARM7TDMI核的三星S3C44B0芯片,该芯片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的经典ARM芯片,非常适合教学;和ARM7相比,应该说ARM9在性能方面有很大提高,但ARM9更适合作为产品开发平台,并不适合作为教学平台。

    ARM7比ARM9更适合教学。体现如下:

从硬件设计方面,ARM7主频在30-100MHz左右,学生完全可以掌握其设计技术,而ARM9在100-200MHz左右,属高速设计,至少有3年以上经验的硬件工程师才可能进行设计,一般学生很难掌握。 从软件设计方面,在教学中采用源码开发的操作系统已成为共识,ARM7资源紧凑,适合运行ucos和ucLinux等源码开放的操作系统,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嵌入式系统对资源、成本、可靠性有严格需要的特点;而ARM9是系统集成度更高的SOC,适合跑WinCE、Linux等高级操作系统,用于教学是“大马拉小车”,这样造成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不会关注资源、成本、可靠性的限制,就如同用一台PC进行教学一样,无法体现嵌入式教学的特点。 从应用方面,而ARM7芯片价格比ARM9低得多,而且ARM7芯片是目前嵌入式产品市场的主流,占90%以上,很多手机、小灵通等产品都是基于ARM7的,就如同目前单片机开发与教学绝大多数采用51体系一样,ARM7就是32位微处理器领域的51,至少有10年左右的生命力,这也如同单片机教学很少讲16位的80186一样。

    是不是ARM9就比ARM7高级呢?

    嵌入式教学设备和PC不一样,PC强调“性能”,而教学设备强调“功能”,设备是否高级,在于“功能”,而不在于“性能”,教学设备的特点是使用简单,尽量减轻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负担。博创的UP-NETARM3000和UP-NETARM300是功能完备的教学设备,完全体现了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的教学特点。

    这就和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等课程仍在使用4位、8位机进行教学实验案例而不选用P4级CPU做为实验案例一个道理,因为4位、8位机作为教学已经足够了,即容易理解,又能讲清知识和问题,因为教学中讲的是知识和概念,而不是CPU的性能。

    高级的嵌入式实验教学设备的“高级”应体现在教学内容和使用功能的高级方面,而不是单纯的性能“高级”。博创的UP-NETARM3000和UP-NETARM300采用双操作系统,可通过更换核心模块从ucos教学升级到ucLinux教学,两种操作系统都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验课件,这是其它任何教学设备所不具备的。

    二. Linux VS uC/OS-II

    的确,Linux很热门,而且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些现实:桌面操作系统主流仍为Windows系统,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没有或很少使用Linux,而且本科生阶段也很少开设Linux相关课程。而开展ARM+Linux教学至少要有Linux应用经验,否则在教学中要花很大精力去讲授Linux操作系统知识、ARM微处理器知识、Linux下的编程与交叉编译技术,在实验中要熟悉Linux开发环境、进行实际编程训练,我们都知道,上面的每个知识点花一门课去讲授都不为过,把这么多内容都放在一门课上讲解,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嵌入式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选择实验设备,不能只追求“高级”和“流行”,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接受能力”,应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博创的UP-NETARM3000和UP-NETARM300教学平台充分考虑了嵌入式教学的上述特点,即在Linux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对大多数专业而言,采用源码开发的操作系统ucos是最好的选择,ucos源代码简单经典,容易学习和接受,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容易理解和学习,通过30-40学时的讲解和实验,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嵌入式开发的要点,清华、北航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80%的学生都独立或合作开发出了基于嵌入式小游戏,保证了教学效果;在未来两年内,很多高校都会开设Linux相关基础课程,那时通过更换核心模块或重新烧写系统,UP-NETARM 3000和UP-NETARM300会轻松升级到Linux,ucos和ucLinux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嵌入式教学的要求。

    嵌入式系统教学是一门新课,涉及电子、计算机、软件等诸多专业学科,对授课老师要求较高,选择合适的教学体系和实验设备对教学顺利开展和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博创的UP-NETARM3000和UP-NETARM300教学平台具有配套教材、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课件、网上教学辅导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入学感受范文3

终于争取到了进入党培训班学习的机会,虽然只会是短短一个多月,并且只有课数不多,但我会好好珍惜。

曾经很自豪地加入团组织,觉得自己更上了一层.之后就一直梦想着入党,我觉得入党是光荣的,真正身挑起一部分国家的责任.而我也知道入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要求党员有极强的纪律观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并且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也有着不一般的毅力与精神.

开班典礼上班主任张静老师详细陈述了各项有关事宜,并且一再强调了纪律.纪律很严格,远比我们的上课纪律严.这是必要的,既然我们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进入了培训班,就要把自己当一个党员看,用党的纪律来要求自己.想想火烧身上都不动弹,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参加完开班典礼,第一次课上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李端阳老师旁征博引,逐条逐例地分析,我觉得自己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提高,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需要奋斗,需要准备,这要靠党员的努力.我觉得我不光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更重要的是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

在进入培训班学习,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方面,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义务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培养组织纪律观念,要做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密切关注党的一举一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

入学感受范文4

关键词:写作教学 培养 学生 感受能力

写作教学就是要交给学生作文之道。而作文之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体裁文章的写法;另一方面是怎样去获取写作素材。前者是写作的形式,后者是写作的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对后者相对较难掌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已把某一文体或某一题目的写法给学生讲得非常透彻了,学生也似乎掌握了写法,可真正动手写作时,却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什么都写到文章里去,让人看了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一种良好的感受力。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只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有见地的文章来。

文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写作时不能像照相一样对生活进行复制和翻版。感受,可以视之为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发现”,可以说,感受是一种潜在的写作能力。

什么是感受呢?以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对此,王蒙先生曾作过形象的说明:“一个指的是感觉,对于生活有非常敏锐的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是指感情,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感觉,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的信息和反应。感情则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由此可见,感受包括感觉和感情。感觉是感受的先决条件,而感情则是使感觉深化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感受能力人人皆有,但程度上有所不同。一个写作上的有心人,总是善于从大千世界的平凡和不平凡的事物中,捕捉那些真实新鲜的感觉,感受某些独特深刻的东西,从而进入写作的佳境。例如,人人都见过皓月中天的夜景,却只有李白才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绝句。杜甫有“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这也是诗人们有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写出了这样的名句。

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只是作文章形式写法上的讲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到内心体验,用自己整个身心拥抱生活,洗礼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由“观”所得引发“感”,写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好文章来。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对生活的感受呢?其来自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所产生的感情。不少的写作大家,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产生了丰富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感受,才写出感人肺腑的好作品来的。

只有对生活产生了感情,才会形成独特的感受,如果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样的感情,学生对生活也会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的。例如:一个中学生在分班时,被分进了“快班”,在常人心里,这是令人高兴的,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向人袒露了心胸。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仿佛不是我进入了快班,而是原先的班级把我分了出来,我不但没有得到原先想象的进入快班的那种欣喜,相反,我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写出了这位中学生对原班的深厚感情,写出了离开它后的那种孤独和失落的独特感受,因此写出来的文章血肉丰满。

由此可知,写作者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生活,才能产生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只有有了强烈的感受力,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可写的东西,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感受力的培养和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会生活

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时,不仅要学生进入真境,“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古人曾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不要一掠而过,走马看花,要在诸事物中集中于一、二仔细观察,仔细品尝,使心入其中。如何定向于一、二事物,要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心理储存,触发他们见境之情,瞻物之意,睹人之思,细心体会、捕捉那些人人眼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写作材料,再将其注入感情,那写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会流露于笔端。

学生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所以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感受,发现了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文章是多么的清新而又富有感情。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丰富感情

感受能力强弱与感情的强弱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消长同步的。“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就能体会到生活更广更深的内容,形成写作者独特的感受。就如我国古典诗词中,雨和愁总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在杜甫的《春夜喜雨》却是一片喜悦明快的心境,全然没有凄凉气息和感伤味道。这是因为杜甫有一股热爱生活的独特感情,因此他能在前人写透了的“雨”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学生才能认真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能从小草中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从人民平凡的劳动中看到伟大的精神,从普遍的事物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取得真实的写作材料,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来。

三、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思辨能力

入学感受范文5

首先说美术鉴赏是一种主观的人对作品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避免整堂课滔滔不绝地讲说给学生一种带有教师本人主观性的解释,压抑每个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主观因素绝对不是一堂好的鉴赏课。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深入浅出的理性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个体感受来体验分析作品,并用独立的语言对作品过行解释和理解?我的教学方法则是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从自身感受、体验出发,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在活动中培养鉴赏能力。以下我也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从感性出发,从体验和感受说起。每次一上课,我很少直接讲课本知识,每次都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有时也介绍些趣闻轶事,这样同学们自然对作品或者作者产生了兴趣,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平时课堂上也常用到默记的方法,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再撤掉作品让学生回忆作品的内容,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才能观察的仔细,记忆的深刻,并由浅入深地体验和感悟作品的艺术内涵。一定要重视学生第一步的感受和体验,虽然学生的感受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也有限,但它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所感,是学生的真切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形式深入挖掘的基础。此阶段,教师只能给学生以启发和提示,千万不能先入为主地输入某种概念,抹杀学生在作品鉴赏中所反映的多样而微妙的阐释。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们积极讨论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跟别人感受的相同与不同。当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做一些理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在知识概念指导下,再次去感受艺术作品,从而使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达到既有个性情感因素,又具共性因素的审美境界。

第二方面,从理性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评论作品,这是对第一步感受与体验的深入,是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所谓分析,就是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技理、风格等,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加以解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达到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入学感受范文6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可是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源头,那就是间接生活经历的来源――书籍。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努力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多阅读,但还是收效甚微。学生看到了日升月落,春华秋实,秋雁横空,层林尽染,但依然无从下手,写来索然。原因就在于学生并非真正走进生活,走进阅读。所以追寻作文之源,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简单来说,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主体在外物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本能感应,感受则是情感与“物”的结合。闻到金桂飘香,这是感觉。如果因此引发了观察者的情感活动,觉得花香沁人心脾,觉得似乎浮沉于花香的海洋中,甚至于有如同喝醉酒般的陶醉,这就是感受。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从“感觉生活”过渡到“感受生活”,那才真正有了创作之源。有了感受力,才会有发现力,推断力,情感才更丰富,情郁于中,才会发之于外。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引发写作动机的直接启动力。

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试着从《背影》教学中进行初步尝试,从学生每天阅读的教材入手,刺激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感受;从教材中的典型瞬间入手,刺激学生对生活中相关情形的感受;从阅读这种间接感受入手,刺激学生生活中的直接感受。以此使学生举一反三,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风里也有春天的气息……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

一、走进背影,多层次感悟

在设计《背影》教学时,笔者打破一贯的分析“四次背影”的模式,而只是扣住买橘背影那一瞬间,由这个点辐射式的、多层次感受背影的特点与内涵,体会父爱的厚重,设计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了有梯度地理解这个问题,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序列:(1)根据对于父亲外貌描写的语句,如果你是一个绘画者,从绘画的角度想象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2)对于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语句,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把“蹒跚”改成“慢慢”,把“探身”改成“跳”,把“攀着”改成“按住”,把“缩”改成“跨”,去掉原句中的“向左微倾”,比较修改语段与原文哪个表达效果好?(3)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4)我一直都感动于这份父爱吗?(5)为什么买橘背影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亲给“我”买橘?(6)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此时的父亲应该是最悲痛的人,可是父亲在“我”面前并未表现出内心的凄楚,由父亲简单普通的外在的外貌和动作,一步步走进背影,感受到父亲的衰老、艰难、努力,进而感受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层的是感受父亲隐忍着自己的伤痛对“我”的尽心尽力。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让学生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感受。学会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能感受到人物内在的性格、情感、思想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因为这一切都深深冲击着作者的内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有感而发,我们要捕捉到对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的瞬间,这才是让文章具有生命力的前提。

二、走出背影,多感官感受

叶圣陶说:“情感的强弱周偏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则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事物则不然。更有一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不从这个方面倾致,也不从那方面倾致,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于此可见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可见,培养情感的两条途径:一是丰富生活,二是加强学习。

走出背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典型的情境,以外在形式多角度冲击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践中运用《背影》教学中的两个目标,让学生初步具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设计这样的环节:(1)出示林清玄先生的《横过十字街口》中的两段文字。①请学生说说,冲击我们视线的外在的特征是什么?②透过这种外在能感受到“她”怎样的内在特点?(2)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请学生同样说说有冲击力的外在特征是什么。(3)讲述生活中冲击自己的真实例子。(4)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田野上的白发》、《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季羡林)、《父亲的那件衣服》(刘墉)、《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竖起两个手指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这些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训练,通过间接感受的形式,丰富他们去感受自己生活的渠道和方法。

最终使学生明白:通过观察,细细地对生活体会与品味,以往看似僵硬毫无生气的生活也会变得缤纷多彩,充满活力。感受要开放五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感知。更要用心参与,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就会立体而丰富。感受要细致,往往细节之处更加动人。

三、走出阅读,走进生活

在做好充分的感受训练和阅读准备之后,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关注生活,用多种感官,关注生活的细节之处,用细腻敏感之心感受周遭的一切。具体一点,就可以从回顾或观察与父母相处的经历,捕捉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自主地运用观察的方法,用心体会。不需要写,只要能捕捉到让自己心动或者有感触的瞬间即可。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意思是说,写好作文,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才是想,即构思作文结构,最后是说,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