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合同范例6篇

入学合同

入学合同范文1

身份证:_________________

承租方: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身份证: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为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甲方将其合法拥有的房屋出租给乙方使用,乙方承租甲方房屋事宜,订立本合同。

一、房屋地址:塘南新村北区120幢401室内的一间单间。用于普通住房。

二、租赁期限及约定

1、该房屋租赁期共一年。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2、房屋租金:每月_____元。按月付款,每月提前五天付款。另付押金_____元,共计______元。

(大写:_____万_____仟_____佰_____拾_____元整)

房屋终止,甲方验收无误后,将押金退还乙方,不计利息。

3、乙方向甲方承诺,租赁该房屋仅作为普通住房使用。

4、租赁期满,甲方有权收回出租房屋,乙方应如期交还。乙方如要求续租,则必须在租赁期满前一个月内通知甲方,经甲方同意后,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三、房屋修缮与使用

1、在租赁期内,甲方应保证出租房屋的使用安全。乙方应合理使用其所承租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如乙方因使用不当造成房屋及设施损坏的,乙方应负责修复或给予经济赔偿。

2、该房屋及所属设施的维修责任除双方在本合同及补充条款中约定外,均由甲方负责(但乙方使用不当除外)。甲方进行维修须提前七天通知乙方,乙方应积极协助配合。

3、乙方因使用需要,在不影响房屋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房屋进行装修装饰,但其设计规模、范围、工艺、用料等方案应事先征得甲方的同意后方可施工。租赁期满后,依附于房屋的装修归甲方所有。对乙方的装修装饰部分甲方不负有修缮的义务。

四、房屋的转让与转租

1、租赁期间,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转租、转借承租房屋。

2、甲方同意乙方转租房屋的,应当单独订立补充协议,乙方应当依据与甲方的书面协议转租房屋。

五、乙方违约的处理规定

在租赁期内,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收回该房屋,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合同总租金20%的违约金,若支付的违约金不足弥补甲方损失的,乙方还应负责赔偿直至达到弥补全部损失为止。

(1)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擅自将房屋转租、转借给他人使用的;

(2) 未经甲方同意,擅自拆改变动房屋结构或损坏房屋,且经甲方通知,在规定期限内仍未纠正并修复的;

(3) 擅自改变本合同规定的租赁用途或利用该房屋进行违法活动的;

(4) 拖欠房租累计一个月以上的。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各执一份,签字后即行生效。

七、其他说明:水电数字由甲乙双方与其他承租方平均分配

(入住时的水电数字:电________,水________,)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联系方式:

入学合同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新生教育导 协同 实施

协同发展的思想在一个注重和谐的社会里己被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新的应用领域不断被开辟,一系列新现象也被囊括进了协同发展的范围。对于具体的教育学科,协同发展引入了与每一专门领域相适应的特点、概念或方法,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管理亦有充分的理由把协同发展看作是其内容的一部分。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不是一门科学,但要尽量使其科学化。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需要探索入学教育协同教育模式,但不要程式化,而要分明孰轻孰重。

一、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体系建构

协同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境界,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是在各要素的相互融合及有机结合中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死板、机械的教育方式,而要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入手,整合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各相关要素,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和谐,建构起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机制。

教育系统的成长。协同发展起来的学生职业素质要求所处的新生入学教育该是一个怎么样的系统,也就是要有怎么样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才能运用协同发展的相关原理,初步架构起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的协同发展体系,包括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动力机制和策略机制等。wwW.133229.cOm并在实施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把全体学生变成同一生命体,达成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意义——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协同发展。

二、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实施

1.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协同

让新生了解高职教育的走向,对他们确立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入学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的学科专业介绍,还需激活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如把所学专业的所需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协同教育。“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们了解到,比起一步步地积累片段知识的学习,在某种关联中进行知识或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更适合头脑的运作,而且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好方法。”这就要求入学教育指导老师自己就要有协同本专业内部各要素的能力,促成本专业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使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过程中各环节、各内容有机结合。自2008年起,我校对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协同职业指导,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方位复合型人才。

新生不仅仅是接受入学教育的知识,还可适当参与一些入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探讨,这不仅能锻炼新生的组织、管理等能力,还能活跃新生的思维,激发新生的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入学教育内容各要素的协同始终以学生职业素质的协同为中心,协同的过程是一个对职业进行了解分析的过程,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知识,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概而述之,在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大环境下,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的需求愈发强烈。

(1)高职高专新生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协同

在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职业道德教育,把“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反复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2)高职高专新生校纪校规教育与职业规范教育的协同

当学生面临一个新环境时,往往是行为养成教育的最佳契机。高职院校的新生总体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新生要低一些,特别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上,因此,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中要把握这一机会,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校纪校规教育只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往往学校都以《学生手册》为学习依据,以班会、考试、竞赛等形式进行学习,但是,其实效果并不明显。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规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校纪校规教育协同职业规范教育,以职业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明确规范要求,让学生学习高职院校的各项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纪律、职业规范的渗透与补充,将文明行为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入学就置身于职责分明、目标明确、管理到位的学校管理系统之中。从高职新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出发,合理设计教育活动载体并加以实施,使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高职新生良好职业规范的养成。

(3)高职高专新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职业礼仪教育的协同

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协同职业礼仪教育,将职场所需求的职业礼仪,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礼仪是教会大学生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职业形象是人们对行业的识别、比较、评价和选择的信息集合,能够影响人们对行业的理解和态度。在对新生进行协同职业礼仪教育时,帮助他们掌握与职业形象相关联的礼仪技巧,使他们能够塑造良好形象、凸显个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4)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协同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选择课程更为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新生入学协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引导和训练职业能力,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以往的入学教育模式,在短周期内,学生很难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而且初入大学校园,对专业老师的介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在专业思想的教育过程中协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协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可以引发新生对大学的理想、自身的发展、职业的选择等进行积极思考、定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强自立,促进新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等,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5)高职高专新生专业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协同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无论从基本的职业工作要求出发,还是从个体未来职业发展来看,职业技能对职业生涯的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中,协同职业技能教育,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

2.新生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协同

科际协同就是学科间的跨专业复合,是指两门或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且由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形成一个协调合作的团队。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倡导学科之间的沟通,软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优势共享,共同为新生入学教育服务。

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是针对教育过程的每一具体因素而言的,把各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入学教育过程,包括整合师资队伍、整合学科体系、整合教学方法等。这“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套用,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综合,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纵深的协同,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科际比较学习,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互补,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整合概念,是把有关学科内容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要其他相关领域与入学教育的协同整合,这种协同整合能力是指导老师现代化教学的必须。身处社会形势多变的入学教育指导老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以具备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3.新生入学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协同

(1)与政府部门的协同

完善入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协同政府部门的统筹职能,政府要有由专家和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在生涯教育时由部分专家给高职高专的新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教育。此外学校还可聘劳动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做兼职辅导员,请他们提供最新的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需信息预测及职业培训信息,向学生们介绍职业资格认证信息,提供从事各种职业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的咨询,让新生对今后的就业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2)与企业的协同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也是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据了解,不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相当重视,因此学校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与企业的协同也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来学校作讲座或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订单教育”,创新各种办学模式,扩大在产学研诸方面的合作。

(3)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协同

现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很多地方有建立了培训机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和一些领域内具备相当地位的和实力体系的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为广大新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不过,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还持观望态度,主要在于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而邀请一些较优秀的专业培训机构为学生指导又要投入很多经费,对于本来专项经费就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都没有这个能力承担。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要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外,还可通过政府机构作为中介,选派专业教师去这些培训机构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也应当提高自身培训质量,做出自己的品牌,以主动迎合学校教育的需求。

(4)与家庭教育的协同

家长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进入大学后价值观的形成,家长对子女职业意向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抓好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经常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充分了解父母、亲友的职业和创业经历,从而提高他们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个人综合信息档案,家长与学校联席会、咨询会等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正确理解成才的含义。并且编写供家长使用的手册,请家长介绍职业,传递信息,共享资源,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协助和支持学校进行新生入学教育。

尽管协同教育的积极作用己被教育界普遍认同,但在教育领域能充分运用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还比较少,关于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研究更是少数。本文指出了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教育方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协同发展。既然入学教育己具备开展协同教育的条件,也不管采用何种协同方式,也不论协同了哪些子系统,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利于学生主体性培养职业素质发展的,就是值得借鉴的入学教育协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

[2]郑需勇.校企合作共塑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41-43.

入学合同范文3

开办“2+2”联合班是学校积极推进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规范“2+2”联合班的管理,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模式

“2+2”联合班实行“2+2”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本科培养计划要求,前两年在我校完成课程,后两年赴美国合作高校继续学习,修读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分。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美国合作高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由美国合作高校颁发该校学士学位证书;符合我校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我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二、教学管理

1.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学生所在学院共同参与综合培养方案的对接协商,并由学生所在学院拟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交教务处审核。如同一“2+2”联合班有两所或以上的接收高校,且各有特殊的课程要求,则须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按学生学业水平及志愿,进行分方向培养。

2.若学生赴美国合作高校学习期间,无法继续学业或被美国合作高校认定未能达到毕业要求,则可由学生提出申请,转回我校相应专业普通班学习,已修学分由我校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学分互认,如未能达到我校毕业要求,须在我校规定的最长修读年限内补修所缺学分。达到我校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我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三、学籍管理

1.“2+2”联合班可纳入学校招生计划,由学校统一招生录取,亦可面向全校一年级新生于入学第一个月内进行选拔组建。

2.“2+2”联合班学生学籍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通过入学后选拔进入“2+2”联合班的学生学籍,将从原专业转入“2+2”联合班所在专业。凡通过学校选拔进入“2+2”联合班的学生,不管原专业名称与“2+2”联合班所在专业的名称是否一致,均视为有过一次转专业经历。

(2)通过高考招生进入“2+2”联合班的学生,高考分数高于相同专业普通班当年当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可在入学一个月内申请转入相同专业普通班;若当年当地无相同专业招生,高考分数高于相近专业当年当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可在入学一个月内申请转入相近专业。

(3)第二学年结束时,“2+2”联合班学生如未按期取得规定的学分,或未达到美国合作高校的选拔要求,应转入本年级相同专业普通班。转班后,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可按相关规定进行学分互认。学生学籍变动报送教务处。

3.学生后两学年赴美国合作高校学习期间,若转到非两校协议规定的其他专业学习,或转学到合作高校以外的高校,则视作放弃我校学籍。学生须及时告知我校并办理自动退学手续。

四、教学方式

1.“2+2”联合班的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原则上采用英文教学。

2.课堂教学结合启发、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纳入考核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鼓励学生与国外交换生共同生活、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或学生所在学院牵头组织,定期开展专家、名师来学院讲座等活动。

五、管理部门职责分工

1.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2+2”联合班的项目申报、拓展与管理,与美国合作高校的联络协调,全英语课程海外教师的招聘与管理,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组织学生出国申请面试及手续办理,学生国外学习期间的管理工作。

2.教务处负责统筹“2+2”联合班的学籍和成绩管理、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审定、学分互认的最终审定以及证书发放等工作。

3.招生工作办公室负责“2+2”联合班的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宣传和招生录取等相关工作。

4.各相关学院具体负责新生选拔、培养计划的协商与制定、专业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学分互认的初步审定、指导学生课程修读、出国申请以及日常学生管理等工作。

5.学生工作部(处)负责“2+2”联合班的学生事务管理。

6.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管理工作。

六、其他

1.“2+2”联合班学生在我校修读期间按照广东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缴费;赴美国学习期间按照美国合作高校国际学生的收费标准缴费,免缴我校学费。

2.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由“2+2”联合班转入普通班的学生,已缴纳“2+2”联合班学费予以退还,按普通班学费要求交纳学费。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转入“2+2”联合班的学生,已缴纳学费予以退还,按“2+2”联合班学费要求交纳学费。每学年结束后由“2+2”联合班转入普通班的学生,按普通班学费要求交纳学费,但已缴学费不予退还。

入学合同范文4

关键词 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性理论 图书馆联盟

分类号 G25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正进入到泛在知识时代。新的信息、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与知识学习方式。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需求将日益向个性化与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给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与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无所不在”“智能化”的智慧服务?这是摆在所有现代图书馆面前的重大发展问题。能否解决用户享有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和协作,现代图书馆在已有信息服务基础上,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嵌入式学科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各成员馆信息资源与储备,利用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将各类信息与知识资源以灵活、多样,甚至一对一的形式传递给不同用户。尤其对于图书馆主力的高校图书馆系统,整合不同信息资源,将学科服务嵌入不同用户教学、科研活动,不仅利于实现资源内部共享,更重要的则是实现了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服务,这将极大推动所有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用户对信息、知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共享。

本文基于泛在知识环境要求,以嵌入性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创新服务进行思考,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在构建联盟机制的基础上,协同整合各自资源,建设统一的学科服务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诉求,加强嵌入式馆员建设,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甚至精准化的服务,实现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化。

1 文献回顾

嵌入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史学家Karl Polanyi提出,其研究认为经济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经济行为的动机主要是由多种非经济因素引起的[1]。新经济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在Karl Polanyi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活动主要嵌入于文化、政治、社会网络和宗教中,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不仅要考虑交易成本,还要考虑人际互动和信任等社会情境对经济行动的影响[2]。早期嵌入性理论更多地体现在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层面,近十几年中,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以至到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不同领域均展示了广阔的应用价值与前景。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基于本身的社会性、发展性具有极为明显的嵌入性特征。对于知识与信息集聚的图书馆系统而言,嵌入性理论的应用研究近年不断发展。由于图书馆自身的学科服务性特点,相应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嵌入性学科服务这一领域。在国外,美国ARL提出在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系统应培养更多嵌入式馆员,更多地参与用户的学术、学习以及教学等不同行为,实现知识与信息对客户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的嵌入[3]。近年来,David Shumaker等人提出了“嵌入式图书馆服务”[4],认为物理嵌入、组织嵌入以及虚拟嵌入是基本的嵌入形式。通过不同形式嵌入,实现办公区域、馆员定位、嵌入平台等不同方面在新环境下的转变;2009年,他进一步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作了认定,认为嵌入式的学科服务应遵循用户导向原则,图书馆仅是用户的工作平台,嵌入式馆员作为专家式的服务者,要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对相关信息加以分析与集成,为特定团体提供互信基础上的学科服务[5]。而在具体的嵌入式服务类型上,学者研究及其实践均体现在依据用户需求在信息素养教育与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嵌入。

在国内信息动态发展环境下,有关区域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研究文献在近年也如雨后春笋,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且深入,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被运用。笔者对国内相关研究大致作了一个梳理,已有成果基本涵盖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泛在化背景下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定位与战略性的研究,如谭丹丹,刘金涛对学科化服务背景下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在定位、步骤及战略上的认识[6];韩丽认为泛在环境下图书馆馆员应提供泛在化嵌入式服务[7];陈廉芳,许春漫则更为具体、分别从馆内空间、馆外空间和虚拟空间三方面论述嵌入式服务的内容[8]。二是不少图书馆实际工作者从自身角度对嵌入式学科服务进行的研究,如师晓青以威海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为基础,探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区域合作的学科服务模式[9];刘颖从社会网络角度对嵌入式学科服务在物理、数字、社会关系以及组织结构4种嵌入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而实现用户在哪,服务到哪[10]。近期中,李彦芝、谢守美、杨蔚琪、王保成的研究也均表现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研究层面。这些研究嵌入模式到嵌入类型,从主体定位到服务理念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我们依旧认为,与国外目前研究与实践相比,国内虽然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结合信息环境变化以及单体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不足的现状,我们认为相应理论研究及实践仍然有着广阔空间。如何进一步嵌入用户环境,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拓展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结合图书馆联盟学科服务,是后续研究的趋势,也是本文力求实现的研究目标所在。

2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与嵌入式学科服务

2.1 高校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为了在共同认可的协议或合约制约基础上,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目的的图书馆联合体[11]。联盟间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模式对于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需求的满足具有显明的优势,从国内外实践看,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图书馆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将区域内单个的高校图书馆连接,形成面向用户的服务性联合体组织。作为联合协作组织,这种联合体对于促进该区域内图书馆事业更好的发展、知识共享及地区之间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从现有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运作及实践情况来看,联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在合作模式、管理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协作服务等方面均体现了联盟良好的运作状态,为高校图书馆基于区域联盟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泛在知识环境下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学科服务创新必要性

虽然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单馆在资源、能力上的不足,实现共享基础上的服务供应,但在当今泛在知识环境下,即使组成联盟也难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有效满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基于人员构成、馆员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条件甚至基本的物质基础落后等,一直存在着信息、知识资源本身不足以及供应能力偏弱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压力与动力与日俱增,在知识与信息需求的专业程度、全面性以及发展动态特点也日趋明显,相应需求的满足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以及高校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构建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对于有效实现知识共享与共建,服务学科以及技术交流非常必要,同时,适应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个性化、动态化、专业化的需求特点,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3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学科服务创新思考

目前,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已有一些关于学科服务的典型案例,如清华大学的团队多元结构、上海交大的IC、武汉大学的嵌入用户环境模式,它们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结合嵌入性理论与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成功实践,我们提出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一些新思考。通过对本区域内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区域联盟的管理平台和技术,利用长期的嵌入式、协同式和启发式等服务方式,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全面性、协作式的学科服务,从而实现对用户学习、科研过程中信息与知识需求的有效满足,提供无处不在、主动灵活、适应其学术交流需要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升华来提升智慧服务水平。这种全新的模式以“区域联盟合作”“用户环境”“嵌入式”和“智慧服务”作为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从多个角度对区域联盟学科服务进行拓展与深化。

3.1 以用户为中心,协同、整合学科服务

随着用户多元化需求和学科服务的不断发展,完全依赖于区域联盟成员馆嵌入式馆员或某一图书馆做好学科服务的缺陷和不足日益凸显。为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实现学科服务向深度、广度的拓展,要求区域联盟发挥各成员馆的作用,各成员馆之间通过互动、合作、整合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协同合作,以嵌入式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化、智慧化服务团队, 向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12]。嵌入式学科服务强调无缝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用户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并将服务的广度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协同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和社会使命。

3.2 加强用户研究,关注用户需求

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的知识需求是深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的,用户需求由于受到用户的认识、体验和关注视角等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会使用户实际需求与嵌入式馆员理解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区域联盟图书馆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全面分析用户真实需求,并加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程度,从而为其提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化服务。

对于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来说,其用户相对固定、稳定,而且需求总体特征近似。虽然相关学科差异很大,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不同学科在需求内容、需求结构上呈现着较强的差异,但总体上会表现出一定的需求规律和动向。而这种规律与动向则需要相应的嵌入式馆员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长期的业务往来中探寻与掌握。嵌入式馆员在学科服务上务必遵循用户导向原则,时刻站在用户角度、分析用户需求与变化,在工作、交流中不断收集相关信息,并充分利用各成员馆不同信息平台,才能真正实现用户需求的有效满足。

3.3 嵌入科研项目环节,重点项目全程服务

随着科研信息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对学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科研工作者每年项目数量的增多,依靠区域联盟内有限的人力和财力,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提供全程支撑服务。区域联盟应制定一系列服务方针,对所有项目提供申请前期的科技查新、课题咨询等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如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则重点跟踪,从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进展、成果鉴定及科研转化等全过程,提供全程式、多方位的学科服务。各成员馆在满足重点项目用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为区域内其他用户的学术服务,这就要求联盟必须具备一批高素质的嵌入式馆员,通过多种方式嵌入用户的各个流程。嵌入式馆员要在全面、真实而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基础上,与用户多方沟通、交流,建设一种学术合作、交流关系,从而实现服务的深入、专业,甚至是精准式服务。同时,服务者要树立长期观点,在前期学科服务结束后,嵌入式馆员与用户间务必持续保持学术信息交流与联系,在相关信息动态与用户需求的发展上实现共享。馆员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联盟成员馆间不同嵌入式馆员应利用不同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交流,多方共同对学科服务的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归纳、交流,实现全联盟馆员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联盟图书馆可以建立联盟机构库,用来存储联盟内用户的科研成果,从而可以保证联盟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的科研和学术交流中来,持续推动不同高校及教师学术发展。

3.4 构建统一的学科服务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合作

伴随学科用户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区域高校联盟图书馆单个成员馆的力量日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区域图书馆联盟要做到动态地适应用户新的需求,必须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目前已经相当成熟的Web2.0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用户参与、体验、交流互动的学科服务联盟技术平台,成为统一的学科服务平台成为必然。这一平台可有效地把联盟内分布在不同图书馆、不同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融合在一起,利用社会网络原理创建联盟合协作学科服务模式,通过合作路径更好地促进与提升学科服务。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用户的合作互动,包括与用户个人和用户组织的合作。用户个人与组织在现实中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网络形态,这一平台对于促进用户个人、用户团队以及学科服务组织间的相互融合、嵌入非常重要,学科服务馆员作为中间纽带,在学术科研信息嵌入的同时,联结用户个人与用户组织,实现沟通与信息传递,满足用户不同需求,促进学术个人及组织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这一平台的建立可以加强与区域联盟外图书馆界的合作。联盟图书馆与国内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可以更大程度上获取信息资源与技术交流,多方互补与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科服务水平。

3.5 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

在全面动态地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实现了用户与学科服务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互动,大大提高了知识共享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其实质是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念从知识服务的层面逐步扩展到智慧服务的层面[13]。智慧服务是为适应新环境下用户需求和学术交流模式的改变而推进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模式。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嵌入式服务的推行,实现了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诉求,可有效促进用户知识――智慧的转化。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主客观知识的动态关联,启发用户“转知成慧”,协同培育用户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智慧能力[14]。

4 高校联盟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优势与潜在障碍

4.1 高校图书馆联盟实施嵌入式学科服务优势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进一步升华,通过嵌入用户环境,可以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知识、提升新智慧,从而真正获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拥护。这种模式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地与用户进行交流和合作,使其与用户需求融为一体,通过嵌入式的方法,让用户全方面地感知、获得所需信息与资源,达到1+1>2的协同效应。

图书馆联盟嵌入式学科服务具有“三性”,即前瞻性、体验性、动态性。(1)前瞻性。将先进的技术、方案、发展趋势,引入区域联盟,实现资源的扩散效应。(2)体验性。该模式突出体验与互动,将用户的智慧融入信息环境中,有利于知识向智慧的转变。(3)动态性。随着信息技术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发展,学科服务联盟在技术、方案、应用系统等方面,将不断升级更新。

同时,这种嵌入式学科服务也具有“三化”特征,即互动化、集成化、个性化。(1)互动化表现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交互机制。(2)集成化。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对多种形式的知识进行高度的定向集成,以满足用户对知识的创造、利用与转化。(3)个性化。区域联盟在对用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用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

4.2 高校图书馆联盟嵌入式学科服务实施障碍

首先,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发展。(1)长期以来,尤其地方高校在图书馆建设以及技术升级上的投入不足,造成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基础条件落后,自身资源匮乏,甚至难以达到联盟成员资格,从而无力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2)由于对图书馆业务以及学科服务的漠视,在人力资源建设上严重不足,部分图书馆成为家属、关系户的集合地,人员专业素养低下,优秀甚至合格的嵌入式馆员严重缺乏,根本无法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3)整体上来说,不同高校图书馆间基于利益或技术等问题,在技术、系统甚至馆际关系的兼容上存在壁垒或障碍,联盟网络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层设计与指导,更需要高校主体共享服务理念下的主动合作。

其次,已有联盟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协同合作还仅停留于形式上的联合,主要是一些浅层次的服务,局限在联盟成员馆用户之间,还无法实现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真正联合。通过实践表明,联盟的建立确实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但具体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图书馆联盟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真正作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服务互补、有影响力的学科服务。因此,对于图书馆联盟嵌入式学科服务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拓展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必须努力的事情。

入学合同范文5

摘要:文章介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高校教学质量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面对产学研背景下学科用户的需求变化,高校图书馆应该明确自身的服务功能定位,积极拓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内容,构建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学科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84-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科技创新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可以在信息机构、政府部门的协同下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科研学术环境呈现泛在化的趋势,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跨学科、跨专业、跨机构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成为新趋势。学科资源作为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智力支持,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服务机构都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有极大需求。作为存储与传播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支持协同创新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目标之一[1]。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科馆员嵌入科研全过程,及时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行业最新资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旨在整合生产、科研、教育等资源,实现社会不同领域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功能集成,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了不同领域科技资源的耦合,具备极强的技术创新机制,也符合技术创新与生产发展的基本规律。产学研协同创新以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为主体,并在政府扶持与社会机构参与的状态下从事创新活动。不同的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科技转化与知识增值创新,不仅内部参与主体之间需要增进协同,也需要保障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并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

高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在资金与设施方面存在局限,迫切需要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要想通过产学研协作实现科技创新功能,可以在分析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特定功能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主导关系,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分为高校主导型与企业主导型两类;根据市场环境、动机目标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则可以将商品、研发、营销等作为主体构建产学研联盟模式(见图1)。同时,根据产学研联盟的实现方式,又可以分为实体模式与虚拟模式两类。其中,实体模式表明充分整合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构成的技术创新实体,虚拟模式则是保持参与主体自身体制结构不变,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优势共同完成科研创新活动。产学研联盟相对而言更具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资源,也是高校服务地方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掀起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浪潮。创新体系的主体构成就是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对于经济、科技一体化具有推动作用[2]。现阶段,产学研协同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传播,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方针。企业要想改善经营模式与生产方式,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就需要加强与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在科技、生产重组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新产品。高校要想凸显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就需要以产业动态为主导,积极调整教育模式。而科研机构拥有先进设备与优秀人才,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支撑与学科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产学研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支撑,能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与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 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功能定位

2.1 科研服务方面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科研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与加工中心[3]。高校图书馆应该针对科研活动特点,保障科研资料获取与提供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加介入科研的力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学科馆员,根据需求对学科用户进行精细分类,根据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与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资源搜集整理工作,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学科服务。对于科研课题的选定、科研资料的筛选,均需学科馆员在深入了解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搜集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科研活动。

2.2 教学服务方面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应该保障馆藏资源与本校的学科门类相对应,并在深入分析专业特点与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学科服务。馆藏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互动的可靠支撑,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做好文化科技、社会资源类文献储备工作,也需要采购大量与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应该加强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征求教师建议,有目的地采购与教学相关的辅助用书,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支持。

2.3 社会服务方面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提供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研转化等。高校图书馆可以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整理相关资料,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要求学科馆员对本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根据需要完善相关馆藏资源,进而为本地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与决策服务。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在学科服务方面的优势,由专业教师整理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 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内容

嵌入式学科服务以用户为主体,通过嵌入用户信息环境与科研过程全方位分析用户的服务需求,这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学科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突破了传统学科服务的局限性,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常规服务的同时,也融入了科研成果评价、学科知识推送等全新服务内容。

3.1 嵌入式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及时了解用户科研活动、生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展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进而为科研人员改善科研流程以及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决策支持。学科馆员可以深入企业一线或科研院所,直接与用户开展沟通交流,全方位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5];也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构建交流平台,与科研人员或企业团队通过微信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将学科服务嵌入用户沟通渠道中,促进学科知识传播与共享,提升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时效性。学科馆员要对重要科研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归类,采用持续跟进的服务方式,根据科研活动进程开展知识推送服务,并从学术动向、热点领域等方面拓展学科服务范围。

3.2 基于学科领域的专业化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本身具有专业化特征,要求根据学科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6]。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不仅在于构建与传统学科相关的资源体系,也需要深入分析新兴学科存在的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调研,对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追溯分析,然后构建相应的学科资源数据库,以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用户的需求。同时,根据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学科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定期开展用户信息培训,以提升学科用户的学科资源利用能力与整体素养。

3.3 基于科研决策的数据挖掘服务

科研活动的开展要求准确把握学科知识动向,重点监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与优势学科相关的科研数据,为制定前瞻性的决策提供参考。为满足科研决策参考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学科资源整合重组,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预测学科发展动态。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增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科研人员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需求,为他们提供学科数据分析、科研动态分析等服务,保障嵌入式学科服务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科研人员对学科服务的满意度。

4 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服务手段,高校图书馆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用户的深层次学科服务需求,构建整合多方资源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能够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学科资源的同时嵌入科研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科服务效率。

4.1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中的软硬件要求具备可拓展性,能够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动态信息变化,并且能够为后期的升级改造提供便利。同时,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要坚持集约化、模块化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集成图书馆内外部学科资源,不断完善现有的服务系统以提升用户体验。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均为独立的模块,模块中存储有特定的资源、技术部标准与软硬件设备,设计有开放式接口,方便与其他模块动态组合,方便资源的开放式调取使用,保障系统内部资源的动态集成。此外,平台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信息安全影响因素,要求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抗风险能力,以降低系统运行风险,有效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4.2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主体架构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分为接入层、逻辑层、应用层与资源层四个部分(见图2)。其中,接入层包括嵌入式系统接口、手机门户与嵌入式学科服务门户,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系统接口,方便用户进入平台获取资源与服务;逻辑层包括多个子系统模块,集成了学科资源组织建设、文献检索、信息交互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为学科馆员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应用层为各种应用系统,包括跨库检索、参考咨询、自动化集成以及馆际互借等[7];资源层为高校图书馆获取、集成学科资源的场所,这些学科资源包括企业资源、科研机构资源、高校资源等。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元化学科资源集成形成分层学科分类体系,能够满足企业、高校等不同群体用户对学科服务的需求,进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

4.3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功能特征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整合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资源,也能够整合图书馆现有的服务资源并嵌入用户信息环境中,构成协同交互、动态、开放的学科服务环境,进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学科服务。该平台综合应用了多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深入用户所处的虚拟环境中,将用户环境与图书馆服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全面了解用户学科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学科馆员而言,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高度集成了参考咨询、信息检索、学科资源整合等多种服务,设有用户管理系统与用户信息库,方便学科馆员获取用户信息,深入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爱好。该平台提供了多种嵌入用户环境的方式,可以增进馆员与用户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为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奠定了基础;对学科用户而言,该平台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集成空间,提供了多种用户参与学科服务的途径,用户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检索资源或定制服务,并且参与到学科资源建设工作中,极大提升了用户对学科服务的忠诚度。

5 结语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全新发展方向,能够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与服务优势,并对教学、科研以及生产活动产生直接影响。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用户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改变服务模式,建立与用户的亲密合作关系,综合运用新技术构建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学科知识需求,进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芸媛.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智慧服务实现研究[J].科技视界,2013(28):172.

[2] 章春艳.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4):129.

[3] 刘高翔.嵌入式学科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7):185-187.

[4] 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3):1-8.

[5] 谢守美,黄萍莉,龚主杰.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理论基础、模式和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2(4):33-38.

[6] 周晓杰,刘海昕,关大平.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5):165-168.

入学合同范文6

根据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我们知道英语学习是符合二语习得的一种输入输出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注意被认为是第一步,它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机制之一。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里过程的动力特征。指向性表现处人的心里活动具有选择性,而集中性则指离开与活动无关的东西和抗拒干扰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朱智贤1989)。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后者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2002)。注意是影响学习、感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Richard Schmidt 的著名的“注意假设”理论认为只有被学习者注意到了语言的输入,才能被有效地加工、处理,换句话说,注意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根据语言学,结合认知心理学,我们知道语言的输入输出要经历九个阶段,首先从注意阶段开始,然后进入第二阶段,感知输入,第三阶段协商修正,第四阶段理解输入,第五阶段三语言转化,第六阶段摄入假设检测,第七阶段整合存储,第八阶段性格环境,最后输出阶段。整个语言从输入到输出才宣告结束。当然,输出的语言,有时要返回到第三阶段,做进一步的协商,修正,然后再循环到第四阶段,直到最后的输出。还有一种就是语言的输出又会返回到第六阶段进行再假设,检测,是对还是错,再经过整合、存储到第八阶段,再到输出。

从第三阶段我们知道,语言的输入输出本身就有协商修正阶段,而合作学习也正是语言习得理论的再现。

2. 合作学习的概念

好多研究者对合作学习都进行了定义,但笔者认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更为全面具体。他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有其理论来源有八种,即社会互赖论、发展理论、精致理论、接触理论、选择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控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论(黄瑾)。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竞争。包括个体之间的竞争、个体自我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的自我竞争等。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互助共进。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帮助。被帮助者得到同伴的解释和辅导,提高了语言的学习;同样,帮助者自身通过重新组织、加工和构建,使其语言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巩固。研究表明,那些提供帮助的学生比那些得到帮助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受益。

3. 注意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开展下的英语课堂是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进行的。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在有意注意中习得语言,同样精彩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下实践和巩固了所学知识。

人的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原因。研究发现,强度越大的刺激物、差异越大的刺激物、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以及刺激物的新异性都能引起注意。另外,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态度,情绪状态以及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都能影响注意。而有意注意显然与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但与外界的控制,支配也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借助注意的这些特点,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设计活动的趣味性,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适度激励学习者的态度,使他们激情饱满,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合作学习中宽松气氛,个性的张扬都能引起其他学生无意注意,进而进行语言输入。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总设计师。教师穿戴要根据所教知识穿戴相应的服饰,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上课伊始,有趣的导入,能够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讲解,板书也要讲究大小、不同颜色,左右板的结合。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在讲解中尽量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课件中重点要学的单词、短语也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来呈现等都期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而且在合作学习中利用评价机制,时不时地鼓励、激励学生,让学生激情饱满的参与合作学习,以期引起无意注意。当然也要充分考虑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互使用。

4. 结论

高效课堂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而高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堂生成,让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下高效地学到所学知识。

上一篇实习合同

下一篇石材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