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例6篇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Excel;财务管理模拟实训;项目投资

项目支持:本文为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EXECL财务管理模拟实训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粤高教函[2015]173号)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6日

高校的财会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综合模拟实训。而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大多流于形式,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大,实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通过引入Excel工具对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模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Excel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实训模块

本文主要构建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模块,运用Excel工具去解决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管理等问题。通过优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基于Excel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实训模块,具体如下:

(一)基于Excel的企业筹资决策。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实训项目1为筹资规模的确定、资本成本的计量。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Excel工具确定筹资规模、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熟练掌握资本成本的计算。实训的主要内容为筹资规模的确定、筹资方式和渠道的确定、个别资本成本和综合资本成本的计算;项目2为长期借款筹资的评价、债券的发行价格的计算、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评定。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确定债券的发行价格、能确定长期借款方案、熟练的计算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和联合杠杆系数。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运用Excel计算债券发行价格及各种杠杆系数的计算、企业风险的评价。

(二)基于Excel的企业投资决策。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三个实训项目,安排9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掌握终值、现值、年金、利率和期限等的计算。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复利终值、复利现值、年金终值、年金现值以及求解利率和期限;项目2为投资项目的静态评价指标、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报酬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的计算与运用。实训的主要内容利用Excel计算与分析平均报酬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投资决策指标;项目3为长期投资决策及投资项目组合决策。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独立投资项目决策、互斥投资项目决策及投资项目组合决策。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分析和选择独立投资项目、互斥投资项目及项目投资组合。

(三)基于Excel的营运资金优化管理。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三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总营运资金和净营运资金的区分、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区分总营运资金和净营运资金,决定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实训的主要内容为利用Excel计算现金成本及最佳现金持有量;项目2为应收账款管理政策的确定。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应收账款成本的计算、信用政策的制定。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应收账款成本以及制定企业信用政策;项目3为存货控制及管理。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经济批量控制、ABC存货控制法。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经济采购批量、存货储存期的控制以及ABC控制法的运用。

(四)基于Excel的利润分配管理。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收益分配的程序。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收益分配顺序及公积金的提取。实训的主要内容为通过企业实例并运用Excel分析企业利润总额的形成、所得税的计算及利润的分配;项目2为股利分配的程序和形式。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熟悉股利分配的程序和发放形式。实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企业实例确定股利宣告日、股权登记日、除息日、股利支付日和四种股利形式的发放。

(五)基于Excel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三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业务预算的编制。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各种业务预算。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编制销售预算和生产预算;项目2为专门决策预算的编制。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资本预算的编制。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编制长期投资决策预算;项目3为财务预算的编制。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现金预算和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编制现金预算以及编制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

(六)基于Excel的企业财务分析。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分析。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熟练计算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相关财务指标;项目2为财务情况的趋势分析与综合分析。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熟练计算各评价指标,并熟练掌握趋势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综合财务分析方法。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进行趋势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的运用。

(七)基于Excel的企业绩效评价。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经济增加值(EVA)的计算和分析。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熟练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计算过程以及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和分析。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实际企业的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并利用经济增加值(EVA)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业绩;项目2为平衡计分卡(BSC)的计算和分析。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能熟练平衡计分卡(BSC)的概念、计算过程以及运用平衡计分卡(BSC)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实际企业的平衡计分卡(BSC)指标,并利用平衡计分卡(BSC)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业绩。

(八)基于Excel的企业并购和国际投资决策。这一模块主要分为两个实训项目,安排6个实训学时。项目1为基于Excel的企业并购决策。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等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价方法。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按照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计算企业价值;项目2为基于Excel的企业国际投资决策。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国际投资的评价指标。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计算国际投资的评价指标。

二、实训案例

项目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

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计算项目的现金流量,并运用净现值、获利指数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对项目投资进行财务评价。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电子表格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大量的函数以及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可以建立财务预测、分析和决策模型等,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实训案例运用Excel,并结合某公司的项目投资阐述如何灵活运用Excel进行项目投资的决策。

假设某企业的一项投资,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其中第0年和第1年分别投入1,000万元和500万元,预计2~10年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年固定费用第2年为800万元,第三年为900万元,4~10年每年为700万元,按年数总和法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不考虑残值及营运资金收回,所得税税率25%,基准收益率15%,使用净现值(NPV)、内含报酬率(IRR)和获利指数(PI)分别评价项目是否可行。

首先在Excel工作表中设计该项目投资决策的模型结构,将相关的数据填入到Excel单元中;然后,计算该项目的现金流量。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

(一)初始现金流量。所谓初始现金流量,就是指项目在投入时购买(购建)固定资产,垫支营运资金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由于一个项目的启动往往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个时候的现金流主要是现金流出。具体包括:项目投资前的费用,比如项目投资设计费用、土地购入费及其他费用;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营运资金垫支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等。此案例中只涉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因此第0年和第1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负号表示现金流出)。

(二)营业现金净流量。所谓营业现金净流量,一般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这里,现金流入量是指营业现金收入。现金流出量是指营业现金支出和缴纳的税金等。那么,年营业现金净流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NCF)=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所得税

上式中,年付现成本是指总成本扣去折旧后的成本。故又可以写作:

每年营业现金净流量(NCF)=税后净利+折旧

利用Excel可以计算出该项目从第2年到第10年的营业现金流量分别为361.36万元、279.55万元、422.73万元、415.91万元、409.09万元、402.27万元、395.45万元、388.64万元、381.82万元。

(三)终结现金流量。所谓终结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指需扣除所需上缴的税金等支出后的净收入);原有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的回收;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等。因为该项目不考虑残值,所以其终结现金流量为0。

最后计算净现值(NPV)、内含报酬率(IRR)和获利指数(PI)。在Excel中,净现值(NPV)可以利用NPV函数,具体计算公式为“=NPV(B4,C13:L13)+B13”,计算得出NPV=132.96万元,由于NPV>0,该项目可行。内含报酬率(IRR)的计算可以利用IRR函数,具体计算公式为“=IRR(B13:L13)”,计算得出IRR=17.11%,由于IRR>15%,该项目可行。获利指数的计算可以利用NPV函数,具体计算公式为“=NPV(B4,D13:L13)/(1+B4)/ABS((B13+NPV(B4,C13)))”,计算得出PI=1.09,由于PI>1,该项目可行。

此案例只是Excel用于财务管理实训的一个方面,Excel还可以用于企业的筹资决策、预算的编制、流动资金的管理、利润的分配管理等,充分挖掘Excel的数据处理与财务处理功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将Excel工具引入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中,并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设计实训模块,可以充分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提高学生运用Excel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洪益.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陈玉菁,沙一心,何俊骏.财务管理实验及EXCEL应用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艳.任务驱动视角下EXCEL教学的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3.19.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2

一、人员管理

风险投资做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财务上对人的管理,即对在风险投资这个特定行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而定。如果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人员的管理表现在:

1、实行严格的选聘标准。应该说公司目前对人员选聘的门槛不低,财务人员的招聘条件一是要求人品好,要诚实、敬业,要有责任心,要有对工作的挚爱和热情。二是要求大学财会专业本科毕业,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CPA(注册会计师)和硕士研究生优先。这两年来,BVCC招聘了一批学有专长,业务素质良好,可以独当一面的财务管理人员,其中CPA和硕士研究生占到一半以上。财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公司向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以保障公司利益的关键。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风险公司的外派财务经理通常每天工作在投资企业,财务部门每月召开一至两次部务会议,专门汇报交流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管理心得,其中重要的财务信息汇成文件上报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以利于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3、实行定期培训制度。应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它要求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及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尽快跟上这种变化,公司财务部门需要不断地培训。定期培训制度一是适应会计制度的变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三是加强对科技动态与财会专业的发展等相关业务的了解,比如,已进行过包括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价值评价、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比较、网络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异同系列专题培训。

4、注重总结研究成果。风险投资业务在我国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实践活动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问题、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等,我们把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以总结,形成了《风险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评述》、《风险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关于产权交易市场的思考》等研究成果。研究和总结的结果,使大家都有很多收获,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制度设计

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对投资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3

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时代意义

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界定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在具体应用层面上,人才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序列中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层次。其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应该属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序列,服务领域中具有相应职级的人员也应纳入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范畴。

概括起来,现代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具备高超的生产技艺与技术诀窍;掌握高端操作技能;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顺利实现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的转换。

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时代要求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社会就业环境,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概括起来,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时代特点体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1.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现实需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然成为各界的共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节约社会的物质资源投入,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生产者的活劳动投入,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有机结合加以实现。只有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提高劳动者运用物质资本的技艺与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最终实现。

按照我国教育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说,这种人才培养结构上的重点调整,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持久性的人力资本支持:

2.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必要举措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动态的发展态势:而面向现实职业世界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多元化人才需求格局中重要的发展方向:从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先进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制”,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的就业导向特点。应该说,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和职业教育素养水平,是21世纪我国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中的重要“亮点”。

结合现实国情,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技能型人才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口压力向人才优势的转变,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城镇的下岗和减员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也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职业教育和后续技能培训没有能够及时跟进,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是许多工作无人能干。我国人力资本的结构化失衡,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式。通过完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育机制,将会有效地提升在岗和即将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其应对未来多元化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具有较强劳动技能的人才,适应工作环境与技术进步的能力往往较强,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有效工作时限可以适当延伸,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素养,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终身教育作为20世纪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潮流,强调了学校教育只是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其全部的重要理念。“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持田荣一等著《终身教育大全》,龚同等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广为接受,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与无边界开放式学习体系所倡导的学习型社会理念,也纳入了培育多元化学习技能的人力资本开发政策目标之中。

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在操作工具层面,则体现为劳动者就业前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和就业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劳动者素养与工作技能提升这一“授人以鱼”的短期目标,还有助于实现劳动者终身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授人以渔”的长期教育改革目标。

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与财税政策扶持的相互关系

发展技能型人才有助于丰富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

虽然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建立“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改革目标。然而,实践表明,在税收收入结构上,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以商品销售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基础的流转税。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近年的增长幅度虽然较快,但在整体税收收入结构中的份额还不很高。例如,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增收5148亿元,但在结构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共完成16564亿元,增收2547亿元;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7605亿元,增收1793亿元。但尽管如此,以个人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的方向与潮流,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更多的富裕群众分享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劳动者的税收水平将会大幅度上升,在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结构中,来自个人收人的份额将会不断上涨。

在各类收入群体中,接受过较好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都是较高的。图1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美国的适龄劳动群体中,接受过16年以上教育培训人员的年薪水平将远高于教育年限较少的群体。根据国际上教育收益率的通行指标——“明瑟收益率”(明瑟收益率和内部收益率是研究教育收益率时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而其中明瑟收益率更为常用。明瑟收益率是利用明瑟收益函数计算的教育边际收益率,反映了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的收入变化率)——测算,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收益率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过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收益率水平从2.95%(1991)增长到4.66%(1995),进而又增长到8.53%(2000)。教育年限的收益率在1995年已经超过了工作年限的作用,这表明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革中,年资因素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降低,而教育因素在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邢志杰,2004)。

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对于提升个人收入水平,提供更加丰富的税源结构,促进一国财政实力的增强,构建稳固强大平衡的公共财政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政策导向功能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归纳。从行为规范意义上讲,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主动调整财政分配过程和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确立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理规则”。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财政政策是公共部门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既定社会产品分配模式,也就是凭借税收负担的差别对待、公共支出的重点投入,以体现政府鼓励抑或限制某一产业或部门发展的政策意图。

财政政策的这一特点在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上,也同样呈现逻辑一致性的政策导向与扶持功能。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并非是某一组织个体内生的演进过程,其获益者也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自身,而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具有一定公共利益色彩的事情。在市场经济中,当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自身往往难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需要以政府公共政策加以适当干预。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财政支出投向与结构上的引导,税收负担水平的相机调整,结构性税制的区别对待等制度安排,都将对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渐进式改革利用已有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渐进演化”模式,也面临着过渡期内计划与市场长期并存的矛盾,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相互摩擦与冲突、混乱与无序等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制度演化与战略决策,自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政府财税政策所内生具有的导向性功能,将从制度层面上改善相关经济组织对政策稳定性的理性预期,制定相对较长时效的技能型人才发展战略。这种政策调整与制度安排的构建,既有利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人才发展战略的及时调整,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转贴于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现代政府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共资金的运行绩效问题,日益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首先,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体现了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的时代要求;其次,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也符合深化预算改革的现实需要;再次,绩效预算管理成为构建中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平台。只有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较为完善的公共预算收支绩效评价体系,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才具有可操作性的“道路规则”(马蔡琛、童晓晴,2005)。

然而,公共资金使用绩效的提升,总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具体行政行为,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预期政策目标才能不折不扣地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需要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招募合适的人才。政府与企业作为需求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共同竞争的人才聘用格局,相应决定了政府部门内部公共资金使用者的劳动技能,取决于社会整体上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鉴于我国公务员薪酬水平的平衡比较机制,尚处于摸索与尝试的改革阶段,相应的薪酬水平调查、薪酬水平比较以及薪酬趋势评估体系,也还不够完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将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过制定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财税政策,提升社会整体上的技能型人才发展水平,将会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者与公共资金使用者的劳动技能与业务水平,对于提升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面现实:我国高级技能型人才财税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一个简要的现状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之相应,财税政策扶持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框架体系也初步确立起来。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

从1986-2001年,16年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共计9亿元,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拨款1.1亿元,共支持了50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了财税政策扶持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政策导向。

概括起来,当前我国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技能培训

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中,允许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2.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发展

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

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为7242.60亿元,比2003年的6208.27亿元增长16.6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4465.86亿元,比2003年的3850.62亿元增长15.98%。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842.58元,比2003年的1684.79元增长9.37%,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27.27%)。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67.70元,比2003年的239.23元增长11.90%,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78.00%)。

3.鼓励社会力量对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投入,完善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高级技能型人才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涉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政策取向缺乏系统性

在我国现行财税政策体系中,涉及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政策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的制度规章之中。尤其是涉及企业相关技能培训与社会力量资助技能人才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以各种各样的补充性规定形式体现的。这种制度安排上的分散性,导致了财政支持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政策取向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由于政策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难免存在着某些盲区,使得技能型人才的相关财税政策的覆盖范围存在一些真空领域。例如,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二元格局未能统一,内、外资企业对技能型培训事业的捐助,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问题上,也难以体现国民待遇原则;企业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相关支出,能否如实税前扣除,也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

2.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偏低,从总量上制约了技能型人才发展

公共财政体系对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支持,首先体现在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投入的总体规模。而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根据有关学者针对英、美、日、印度等38个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国家的调查显示,其政府教育投入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表现为: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不应低于3.29%;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的下限为4.06%-4.24%(骆勤,2004)。然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年份还呈现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200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较2002年下降了0.04%)。与之相较,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比重,远高于我国。例如,美国1997年即为5.39%,巴西1998年为4.63%,马来西亚1998年为4.49%,泰国1998年为4.27%。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偏低的现实,从总体上制约了公共支出体系中可能用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力支持。

3.政府教育投入过多向高等教育倾斜,对于职业技能培养的投入重视不足

在2002年和2004年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都提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从2000年到2004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从473万人增加到822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仅从358万人增加到550万人,明显滞后于普通高中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不高。

与之相应,在政府教育性资金的投入结构,也过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后,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下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2001—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仅增长了6%。从财政经费看,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由7.27%下降为6.35%。从国际经验看,职业学校生均成本高于普通高中,测算该比例应超过10%。由于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如表3所示,2004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1842.58元,有11个省区低于普通高中,有的地区比普通高中低将近2000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更低,2004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67.70元,有16个省区的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低于普通高中,有的地区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

4,公共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预算管理上未能单独编列技能型人才专项预算

在财政管理中,注重预算资金分配的资源投入,而忽视其相应产出的绩效评估,始终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资金投入的产出绩效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地方预算改革中,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尝试就包括技能型人才财政投入在内的公共资金绩效问题开展系统性的考核与评价(参阅表4)。然而,由于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很多部门一方面要求增加技能培训的预算拨款;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财政性教育资金浪费和低效率使用的现象。

在预算管理问题上,受现行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局限,也未能将技能型人才培训的相关预算支出纳入必要的汇编预算(或专项预算)体系。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就职业教育等技能型人才的投入,大多以复式预算体系中的特别预算形式,加以单独列示。例如,日本早在1964年就通过了《国立学校专项会计法》,切实保证了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日本国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除一般会计(日本的一般会计大体相当于我国复式预算中的经常性预算,特别会计即指与经常预算相对独立的专项预算或特别预算)的转入金额(即各项财政拨款)外,其年度收入还包括学费、入学注册费、从公积金提取的收入、捐赠及杂项收入等。根据国立学校特别会计制度,国立学校的所有收入结余,原则上不能留存在学校内,而要集中到国立学校特别会计备用(黄家泉,吴开俊,1999)。在完善国立高等职业教育特别预算管理体系的同时,日本还设立了“私立大学研究设备费补助金”,从1983年开始对私立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专科课程)配备大型教育设备所需经费予以补助,1992年该项援助的金额高达23.53亿日元(王智新,1995)。

从国际上看,由于办学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在欧美国家主要不是由教育部门管理,因此在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管理,因而职业教育应当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门预算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在现行教育部门的预算管理中,往往就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情况加以了相对详尽的说明,对于职业技能教育与相关培训,仅仅是单独列示了职业中学的支出情况,显得过于简单与笼统,也不利于加强技能型人才政府资金投入的考评与监督。

相关政策建议与制度安排

深化公共预算改革,完善科学合理的教育资金分配体制

预算制度是公共资金配置的基本制度载体与运行平台,技能型人才的财政投入也同样是通过预算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以实现的。始于1999年的新一轮部门预算改革,以部门作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本业务单元,大体上构建起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然而,现实公共管理中,一个部门提供多种服务,以及某种服务由多个部门提供的相互交叉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越位”与“缺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也难免带有种种历史沉淀因素的色彩。

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大体上包涵于如下序列的部门预算之中:各级教育部门的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的职技培训基本建设资金的二次预算分配、税务系统以税收优惠形式体现的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税式支出预算、民政部门用于民间组织技能型人才培训的支出等。这导致现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难免带有较强的政出多门的色彩。因此,有必要结合推进中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模式,建立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导,以教育系统部门预算为基础,重新划分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训投入的收支分类基础,逐步推行跨越部门边界的“以技能型人才投入为编制基础”的“跨部门预算制度”。

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完善地区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开

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后续培训的资金,最终需要通过基层公共财政体系的支出行为加以落实。基于我国基层财政财力困窘的现实;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资金,主要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从辖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出发,不同地区之间应该得到大体相当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财力支持。也就是说,需要逐步构建一个相对公开与公平的、技能型人才职教投入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

然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所涉及的资金,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流转过程,缺乏一种有序的运行轨道与道路规则。每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资金转移,其测算依据与最终结果,不仅普通公众难于了解,即便是地方政府之间对彼此资金配给的详细状况也互不知晓,具有较为浓厚的“暗箱操作”色彩。在每年颁布的各级政府预算报告中,涉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也只有一两个简短的段落,至于技能型人力资本投入在不同地区间配置的依据,就更是不甚了了。

公共财政体系的核心要义在于,“涉及所有人的问题,应当由所有人知隋,并尽可能由所有人来批准”,也就是逐步实现财政管理的阳光化进程。构建公开化的技能型人才投入转移支付体系的难点,并不在于预算编制的技术操作层面,而在于各级财政部门是否具备将其资金配置过程与分配结果公之于众的信心与勇气。因此,需要将转移支付预算体系的构建,纳入阳光财政建设的“大棋局”中加以谋划,通过提升预算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注技能型人才培训地区间均等化的社会氛围。

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价与追踪问责机制

目前,各级审计部门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审计大多属于事后的结果审计,从减少财政资金浪费、提高政府审计效率的角度,亟须探索建立融合产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加强对技能型人才投入的事前与事中动态监控,避免出现本来就不很充裕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好钢却不能用在刀刃上”的不利局面。将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披露、杜绝在萌芽阶段,从而避免财政资源的非效率性漏损。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是现代预算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各界对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解,从侧重于财政投入开始逐渐转向公共支出绩效的“结果”与“产出”,建立技能型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价与追踪问责机制,也开始提上了技能型人才开发与公共财政建设的议事日程。就现阶段而言,在技能型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价上,其突破口的选择主要在于,逐步完善教育部门内生性的技能型人才投入绩效自评机制,结合外部财政收支审汁和绩效审计的环境约束,探索建立相应的追踪问责与奖惩机制。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绩效取向的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模式,又可以从制度上构建起来自于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两个方面的技能型人才经费投入高绩效管理的“道路规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产学合作一体化的相关财税政策

在现代政府治理中,单纯依靠政府’公共部门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建立一个良好有序、和谐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在政府治理模式中,增加公共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实现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治理,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因此,在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问题上,适度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一个和谐互动的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时代议题。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 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 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 总部培训

一、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

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主要体现了总部对集团成员的协调和控制风格。西方研究者在对16个英国的企业集团进行个案研究后,认为集团总部对其分部的管理有八种不同的风格:集权化、战略规划、战略程序化、财务程序化、战略控制、战略冒险、控股公司、财务控制等。此外,从企业价值观、资源、战略及成员企业定位的差异角度,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也可以分为战略规划、财务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类型。国内研究者按照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将集团总部划分成财务控制型、运营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管控模式。

(一)财务控制型

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高度分权,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对成员企业重点实施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总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本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时监控,以及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而对成员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只要达到财务目标即可。

财务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各成员公司经营规模较大,且多数业务没有直接关联,如分别经营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产品的制造与生产、能源的服务与利用等,因而总部不会设立更多的职能部门参与成员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只对集团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会计实行严格的监控。例如,和记黄埔就是一个典型的财务控制型集团公司,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以及因特网、电信服务等多种业务,因此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总部的职能人员也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

(二)运营控制型

运营控制型集团总部高度集权,注重过程管理。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具体业务,经常性地对下属单位的财务、营销、研发、市场等同类管理领域进行协调和集中化处理。

运营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各下属企业业务高度相关,并且在外部环境经常变动时,自身的能力或资源不足,或需要与其他成员共享资源和能力。该类集团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应对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人数较多,因而总部规模较为庞大。例如,IBM公司就是这类集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负责保障实施。

(三)战略控制型

战略控制型总部处于财务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的中间状态,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将过程管理与结果控制相结合,注重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又通过对主要人员的任命、严格的财务预算等方式来协调和控制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

战略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成员企业能力或资源特征介于上述两种情形之间,同时愿意接受总部的柔性化管理模式,即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时候,集团总部比较适合战略控制型风格。运用这种风格管理的集团总部规模不必很大,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集权与分权综合平衡点的把握上。一方面集团总部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成员企业的战略和财务进行集权控制,提高集团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等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总部应采用分权管理的体制,将负责审批的成员公司计划及预算等再交由成员公司执行,总部最终主要通过成员公司的季报或年报等形式实现控制,分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集团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者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例如壳牌石油、飞利浦等公司。

二、不同模式集团总部培训的特点

公司总部的管理不仅要求创造各种有形的机制,以配合核心信仰的保持和激发实现未来目标的各种变革,还要不断培育适应公司发展变化的人才。因此,不同的总部管控模式对总部人员的培训规模和内容等方面也有所区分。

(一)财务控制型总部培训

由于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的职员人数不多,并且主要以财务管理职能为主,因此在培训总部员工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战略规划和监控管理训练。此外,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结合经营业务的培训课程。由于总部在具体业务方面的管控采取分权的方式,因而业务类课程不需要占太多的比例。

(二)运营控制型总部培训

运营控制型总部的规模较大,涵盖了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流程的综合管控,因此总部人员培训首先要把握财务、营销、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专业职能的培训需求,将相似的职能部门进行归类合并,采取总部人员分类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对大规模总部轮训的效率和针对性。第二,针对当前的重点业务和薄弱环节,可以多开展总部相关部门的小规模专项业务培训,并且利用培训机会经常性地组织总部人员与集团成员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活动,以加强对相关业务基层情况的深入了解。第三,针对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以及团队沟通等综合通用性管理培训内容,可以在分类的总部培训中适当加入相关课程,以提高总部人员的战略思维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战略控制型总部培训

战略控制型总部的人员规模和职能部门分工均位于财务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总部之间,在总部培训期间可以针对具体业务的控制强度和力度,针对财务、审计、投资管理、公共宣传、人力资源等内容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此外,由于战略控制型总部以平衡和协调资源的职能专业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对战略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等综合管理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总部人员对各项业务的顺畅沟通和协调管理。

三、管控模式的融合转换与总部培训的动态调整

(一)综合管控形态

在现实情况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可能呈现出以一种模式为主导,多种模式相配合的综合管控形态。例如上海宝钢集团除了对钢铁生产业务采取运营控制型模式外,集团总部还对其金融、贸易、房地产等业务采取战略控制型管理模式,以此与集团的“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战略导向相一致。此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所属的成员公司中涉及电力、煤炭等战略业务单元采用战略控制型模式,而对涉及汽车配件等业务的成员公司采取财务控制型模式。

针对这种综合管控形态的集团,总部培训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管控模式需求,将两种或多种总部管控模式进行搭配组合,在每个子业务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

(二)动态调整形态

此外,现实情况中的集团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集团企业的整体战略转型和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1、运营控制型向战略控制型调整

运营控制型总部会根据其成员企业状况,将一部分经营权力下放给的经营能力和资源水平较好的成员企业,同时采取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考核方式,这时运营控制型风格就趋近于战略控制型风格。针对该类动态调整的管控模式,总部培训可以适当减少对生产运营方面的课程内容,适时增强对总部人员在战略规划、管理沟通、财务管控等方面的训练。

2、财务控制型向战略控制型调整

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通常采取结果导向式管理而不大关注具体过程,但在企业集团面临重大危机和业务调整时,该类总部也可能会对成员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表现出过程导向的管理方式,这时财务控制型风格就逐渐转换成为以结果导向为主、过程控制为辅的战略控制型风格。针对该类动态调整的管控模式,总部培训可以结合进行战略管控的业务和职能类型,在原有财务控制型总部培训的基础上,增设相关业务和职能的专题培训,以强化对该项内容的学习和了解。

3、战略控制型向运营控制型调整

随着企业各种信息系统等管理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总部对成员公司可以通过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来控制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以衡量成员企业除了财务之外的其他各项经营活动对集团的贡献,此时管理风格由战略控制型向运营控制型转变。针对该类调整,总部培训需要加大对各项具体业务的培训力度,以全面加强对成员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管控了解。

4、战略控制型向财务控制型调整

伴随总部对成员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完全到位,可以采取内部结算制,从而依据财务结果判断成员企业对集团的贡献大小,并且企业更加强调以利润为中心,此时管理风格就由战略控制型向财务控制型转变。面对该类调整,集团总部培训可以适当缩减业务类课程,强调对利润管控的训练。

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变化中将呈现综合和动态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总部培训需要针对业务发展的不同目标和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培训需求,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才能使总部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企业集团的战略方针相适应,推动和促进集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立.企业集团总部的管理风格[J].企业管理,2007,(7):101-102.

[2]季红梅,罗彪.企业集团总部业绩管理系统特征和构建原则研究[J].价值工程,2008,(9):89-92.

[3]王吉鹏.集团管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财务 后评价

工程项目在投资前肯定进行过各种详尽分析,可随着市场的变化,项目完工实际开始生产后,许多条件都与当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利用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项目后评估,检验一下项目真实的盈利水平,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作为以后该类投资的依据,显然更具备实际意义。

一、重建设、轻管理,无视后评价现象仍很严重

一个完整的项目,应包括前期评估、期中的设计施工和竣工后的后评价三个阶段。随着前评估的大力宣传,大多数项目在开工前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前评估报告,前评估已经作为一种制度逐渐固定下来。可在很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心目中,仍只将工程建设作为唯一重视的过程,狠抓建设过程的细节,严把工程质量关,等工程项目竣工以后,他们就松了口气。对项目的前期评估不充分,对项目后评价又因为时间太长而草率了事,认为项目后评价没有很大意义。

在通信行业,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往往每年投入很大,但收入增幅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公司拥有着优质的网络资源和产品,却不得不降价被迫参与到市场恶性价格竞争中去,部分项目产生的收入甚至抵不上折旧摊销,根本无法收回投资。这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国家角度,都是极大地资源浪费。以某市公司某专业为例,07、08、09三年分别投资26674.43、33468.81和36227.77万元,其中项目建设周期平均为3个月。可收入分别增加为:389.42、-16315.99和-7573.73万元。巨额的投资,非但没有促使企业收入的相应增长,反而出现下滑,这不能不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投资前不认真分析市场,不全面进行前评估。投资后又不积极进行财务后评价,不把后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理层,重新评价该类项目的投资。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网络好、产品好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不算经济账,漠视市场,势必会被市场所摒弃。

二、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通信行业,我们当然要保证建设质量,但是,关键是我们需不需要建设,需要哪一类的建设?虽然我们在项目建设前也进行过详尽的评估,但项目竣工后到底是否符合当初的预期,都需要进行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效益,以确定项目投资是否值得并可行。后评价则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总结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工和运营,并通过预测对项目的未来进行新的分析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决策和管理服务。所以,后评价要同时进行项目的回顾总结和前景预测。前评估的重要判别标准是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收益率或基准收益率(社会折现率),而后评价的判别标准则重点是前评估的结论,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这就是后评价与前评估的主要区别。

后评价位于一个完成项目的末端,同时,后评价又处于一个新项目的开端,即位于项目周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从后评价的角度看,它从完成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用于指导新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但主要是运用于决策阶段的实践。如果说前评估是预测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工具,后评价就是验证投资效果的有力工具。一个项目到底是不是符合投资预期,能否达到优质项目,投入后是否能够“挣到钱”,是否能按时收回投资,必须利用后评价中的各类工具准确计算。

三、后评价中应突出财务评价

后评价项目应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并进行以下问题的分析:

1、总体结果。项目的成功度有多少及其原因?项目的投入与产生的作用是否成正比?项目是否按时并在投资预算内实现了目标?成功和失败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可持续性。项目在维持长期运营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3、方案比选。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来实现这些成果?

4、经验教训。项目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对未来规划和决策有什么参考意义?

由上可知,后评价中涉及方面众多,可对于企业来说,财务评价应是重中之重。虽然通信行业也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但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作为支撑,普遍服务只能沦为空谈。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主要分为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清偿能力分析和投资项目盈利性分析。通常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有:全部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清偿能力分析的指标有: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对于通信行业,在以上财务评价指标中,盈利性指标至关重要。如果一个项目不能盈利甚至亏损,就应该对这类项目的投资重新考虑,除社会公益性项目外,建设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应高于或接近行业平均利润率。

四、财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性和权威性

成立财务评价小组,其成员必须保证专业性和权威性。专业性指小组成员来自与投资相关的各个部门,具有各专业的知识,能够准确的进行后评价工作。如通信行业财务项目评价应由财务、审计、网络、市场、计费甚至设备等部门的参与,才能提供详尽的后评价数据。权威性是指后评价结果应具备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对以后的项目建设起到足够的影响。对于后评价结果为不成功的项目,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后评价小组有权力通过管理层否决后续同类项目的前评估。所以说,财务后评价小组应能够影响公司决策层成员。

2、独立性和公正性

根据项目后评价的任务和特点,其管理机构必须保证后评价的独立性和具有反馈功能。公正性标志着后评价及评价者的信誉,避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结论时避重就轻,做出不客观的评价。独立性标志着后评价的合法性,后评价应从项目投资者和受援者或项目业主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地进行,特别要避免项目决策者和管理者自己评价自己的情况发生。公正性和独立性应贯穿后评价的全过程。

3、数据的准确性

财务后评价必须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单个项目进行后评价,应尽量区分该项目的后续支出和形成的各类收入,努力减小误差,以便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如对客户接入项目进行后评价时,应依据该项目所属设备实际记录的收入,和该项目实际发生的后续支出作为指标计算采用的数据。当计算结果与该类项目盈利水平偏差较大时,应对各类成本深入分析,慎重出具评价报告。如果确实盈利能力下降,应分析是否属于普遍现象。当认定该类投资利润率下降后,应及时出具专项调查报告,上报公司管理层。以重新审定是否对该类项目继续投资。反之,对于通过后评估发现盈利能力大幅上升的项目,也应在市场充分分析后积极投入,尽快形成有效资产,使公司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4、后评价的反馈性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为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提供建议,为投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将后评价的成果和结论进行有效的反馈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没有反馈机制,后评价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作用无法发挥,后评价工作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馈经验教训是后评价的主要特点。其作用是:检验投资效果,改进投资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项目评估与决策,为将来同类建设项目提供借鉴,提高投资效益。目的是在今后把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项目后评价小组必须把评价结果提交公司管理层,并对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使评价结果公开、透明,有利于确定以后投资方向。

财务评价时间长、跨专业多、操作难度大,但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财务后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并作为新建项目的投资的参考。完善项目建设的最终环节,为企业投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

投资理财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鄂州职业大学;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风险也变得越来越高,全面、系统、有效地分析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显得愈益重要。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种类和特征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种类

1.经营风险。高职院校作为非盈利性单位,原则上应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搞赤字预算。高职院校财务失衡,表明其流动资金枯竭,主要表现为拖欠工资、日常资金运转困难等。

2.负债风险。当高职院校付出了代价,但贷款所投入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债务利息是固定的,且必须按期还本付息,一旦学校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问题,影响学校的生存。

3.投资风险。高职院校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存在投资决策失败、投资达不到预期效益而造成学校资源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除具备一般的财务风险所具备的特征,即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以外,其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独有的特征:

1.比普通高校风险更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目前是两个高职生的投入还比不上一个本科生的投入,而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更高。为了弥补办学资金的不足,学校每年都向银行或融资机构借款,以维持日常工作运转的需要。

2.风险投资回报的形式是社会效益。高职教育的投入更多地是为了地方经济服务,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而并非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与风险相关的效益也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而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可来反映。

3.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由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在总账中不能完全反映所形成的事实负债,这种没有进入账簿体系的隐性负债容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使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4.具有政策法规性。高职院校还本付息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为减轻财务风险的压力,需提高学生的学杂费标准,而政府又不允许,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政府的配套政策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例如高职院校贷款信用和担保政策、期限规定、贴息政策及比例等。这些政策一旦变动,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就会受到影响。

二、鄂州职业大学财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鄂州职业大学基本情况

鄂州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湖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院校。学校占地1598亩,建有国家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国家金刚石工程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电工程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八大校内技能训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1850人。2008年至2010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9人,博士、硕士161人。还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乌克兰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大学在教科研和社会活动等领域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关系。

(二)鄂州职业大学经费主要来源

学校的经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教育收费;三是上级补助收入,其中教育收费属主要来源。学校2010年全年收入合计为9100万元,其中经费拨款(包括教育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为1950万元,占收入总额的21.43%;教育事业收入(教育收费)为6200万元,占收入总额的68.13%,形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上级补助收入为350万元,仅占收入总额的3.85%。由此可见,学校经费主要依靠事业收入。目前每位学生的年学杂费约为5000元;财政拨款只占经费来源的一小部分;上级补助收入明显偏少,跟鄂州市财政收入的发展缓慢有一定的关系;产业渠道尚未形成学校的经费来源。

(三)鄂州职业大学财务风险现状及原因

1.经营风险。根据鄂州职业大学2010年度资产负债表,学校2010年度收入总额为9100万元,支出总额为8800万元,仅结余300万元。再加上学校这些年每年有约7000万元的欠费,致使学校一般在上半年出现现金周转不灵,如学校于2004开始至今经常出现因现金周转不灵向银行短期借款以发放教职工工资的情况。具体原因如下:

(1)学校内部控制不力,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据调查,学校的内部控制多流于形式,仅有《预算法》对支出进行原则性约束,对高层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控制,在资金使用的审批上把关不够严,缺乏有效的监督。

(2)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教育收费及财政拨款,其他来源如产业渠道还未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学校2010年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在产业渠道上的资金来源尚为空白。

2.负债风险。学校2010年末借款总额为15000万元,主要用于日常周转及基建投入。由于学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原有的基本建设己经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因此学校每年都在建设新的项目,以满足办学的需要。学校也因此走上了负债办学的道路。再加上从2008年起,学校建设新教学楼与学生公寓,采购系列教学设备等已投入近1亿资金,依靠经费结余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银行贷款成为学校的有力支持。银行贷款的偿还依赖于投资的回报,如果教育市场发生变化,学校的预期收入得不到实现,将使学校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清阳.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