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例6篇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1

【关键词】 经典故事 思想品德课 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新的课程设置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典故事,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之中,使抽象、枯燥理论趋于趣味化、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深刻问题变得通俗。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故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目标。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经典故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和道德品德的火焰。

1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鲜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恰到好处的经典故事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揭示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拓展。例如,在讲到关于挫折这一问题时,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但课任老师运用经典故事――《战胜残疾的巴雷尼》来教学,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挫折,以此对学生心灵进行感悟与熏染,达到教学的目的。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就是对挫折的最好解释。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关键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巴雷尼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2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刻板、枯燥的内容会使课堂气氛死板沉闷,学生难免会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故事必须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生活需求。例如在讲到教材中关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时,可以恰当的运用《凭空想象出的灾难》和《卓别林的故事》等经典故事。《凭空想象出的灾难》讲述了一天晚上,在漆黑偏远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这个年轻人下车翻遍了工具箱,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忽然,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于是决定去那户人家碰碰运气。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在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谁稀罕你那千斤顶?”弄得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这么一段路上,这个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处在消极情绪之中,经过不停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及至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了。《卓别林的故事》中谈到天才艺术家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处于弱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但他要求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们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我们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大哥,我跟你商量一下,拜托您在我帽子上打两枪,证明我遭打劫了。”歹徒心想,有了这笔巨款,子弹钱算便宜了,于是便对着帽子连射两枪。卓别林再次恳求:“大哥,可否在我的衣服、裤子再各补一枪,让我的老板深信不疑。”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通通照做,于是六发子弹全射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歹徒,取回钱包,笑嘻嘻地走了。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明白了消极情绪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保持积极情绪的人,当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化险为夷。

3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经典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熟悉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图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解释各种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八年级《礼貌显魅力》一节时,我们可以借助“微笑的魅力”这个经典故事来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提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顾客,指着他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小姐!你过来!你过来!”……“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跟前一杯一个样,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把它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有人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一点颜色?”“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每个人都点头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位服务小姐,都会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了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第一,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人交往做到有礼貌了吗?第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得热烈积极,最后,每个小组都总结出了很好的意见,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4 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经典之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在讲到教材关于《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个问题时,可以借助于经典故事――“水煮青蛙”来展开教学。这个故事是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盛满沸水的铁锅里,结果那只青蛙就像被电击似的立马跳了出来,得以生还。然而,科学家又换了一种方法,在同样的一只锅里盛满常温的水,这时,再把青蛙放进去,慢慢地加热,青蛙觉得很舒服,就在“温泉”里游泳,可是,后来,等它觉得烫时,它已没有力量跳出锅外,最后被煮熟在锅里。讲完后,很多同学都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契机提出问题并能总结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同学们,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温柔的陷阱’,开始时它会让你感觉很舒服、很滋润,但是,等你意识到危险时,已经不能自拔了。面对这些‘温柔的陷阱’时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希望大家不要做那只死在锅里的青蛙。”通过最后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分辨不良诱惑以及怎样拒绝不良诱惑,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

参考文献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2

1. 孤独的美食家

日本一部非常经典的美食连续剧,今年已经出到了第八季,男主带你品尝全世界的特色美食,出色的拍摄技巧,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你看的大呼过瘾,恨不得自己来尝一尝。

2. 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是日本治愈系电影之一,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治愈电视剧,每一位食客都有自己的故事,深夜食堂老板为你最美味的食物,然后讲述食客们的故事。

3. 昨日的美食

昨日的美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美食教学电视剧了。

4. 今晚在U型酒场

2020最经典的美食剧之一,今晚在U型酒场是日本非常好看的一部美食剧,在小小的U型酒场,体味人生百态,品尝特色美食。

5. 美味佳缘

一部关于厨师的电视剧,当然里面少不了非常诱人的美味食物。

6. 一味料理

一位天才厨师发生的非常曲折的故事,故事剧情都围绕着一家餐馆展开,有好看的剧情还有特别诱人的食物。

7. 鸭川食堂

日本一部非常经典的美食剧,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这里甚至没有招牌,但是有非常治愈的食物。

8. 花的懒人料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花”的新婚女性,丈夫长期出差,一个人在家的花便为了方便,制作了一道道的懒人美食。

9. 多谢款待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从小喜欢烹饪的女孩,故事的背景横跨半个世纪,中间还穿插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活历经波折的人们,最终都被美食治愈。

10. 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3

关键词: 经典名题 数学教学 新课 范例教学 课堂习题

有人问:勾股定理你会证明吗?你知道什么是“青朱出入图”吗?这一连串的历史上的经典内容虽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修内容,但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了,也考了,引人深思。

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我们应该适时介绍一些古代背景知识,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1)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感受古代数学治学的严谨;(4)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等。

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一些经典,品味数学文化,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一、在新课中引入经典名题

案例1:“平方根”一课的引入片段。

师:面积为4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生:2(回答干脆)。

师: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学生一脸茫然,无言以对。

师:讲一个小故事: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是数”(这里的数是指可以表示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的理论。有一天,他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无法用有理数表示――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个结果让毕达哥拉斯惊恐,下令不许外传,后来希帕索斯还是向世人公布了这个秘密,据说为此他被拉到大海深处淹死了。

第一次产生数学危机的结果是产生了无理数――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无理数。

从面积为4到面积为2的边长的变化,发现面积为2的那个正方形的边长“求不出来”,付出生命代价的第一次数学危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初中生而言,“■”这个符号比较生硬而且抽象,不容易记住,只能强记在头脑里。而刚才的那个数学危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首先从感情上认同它,在随后的教学中又在理智层面上接受了它,课后还有学生追问老师,既然有第一次数学危机,那么应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数学危机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经典故事的引入,让数学的魅力升华,让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案例2:“反例”一课引入的经典名事。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真命题进行证明,那么面对假命题呢?如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片寂静。

师:讲个故事,1640年,法国数学家费马认为自己找到了能表示部分素数的公式2■+1(称为费马数),他用n=0,1,2,3,4来验证,结果都可以,所以他下结论,形如2■+1的自然数都是素数的猜想。由于当时费马的名气相当大,无人,大家都信以为真,长期无人质疑。直到100年后,数学大师欧拉发现,当n=5时,2■+1=4294967297=6700417×641,一个例子就轻易了费马的结论。因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讲完了一个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反例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的经典故事,发现了反例的魅力。

二、在范例教学中使用经典名题

案例:“三角形全等”一课的范例。

师:同学们,拿破仑在戎马生涯中,还抽空钻研数学呢?不少历史上有难度的题目和拿破仑有着直接联系呢?曾经史上有“拿破仑三角形”这个说法,据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如图1,分别在ABC的外侧,分别作等边ABD,BCE、CAF、则AE、CD、BF三线共点,并且AE=CD=BF,这个命题被称为拿破仑定理,你能证明吗?数学史上有着许多经典故事,对数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许多经典故事可以直接做课堂例题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出生入死的三军统帅着迷,挤时间钻研数学的拿破仑同样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三、在课堂习题中使用经典名题

如“垂径定理”的习题,“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于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用现在的数学语言表述为:如图2所示,CD为O的直径,CDAB,垂足为E,CE=1寸,AB=1尺,求直径CD长是多少寸?这是一道经典名题,能加深学生对垂径定理的理解,感受古人文言文的美妙,用古代文学表述数学习题,通过现代画图的结合,翻译成现代的数学习题,展现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

图1 图2

只有通过典型例子的引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驰骋战场的将军(拿破仑)研究数学,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兴趣,这充分说明数学好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成就中自我,读经颂典,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正确的轨道,让数学不再干巴巴,学起来不再枯燥乏味。这些典故运用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的典例外,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还经常提到:

(1)“曹操称象”――等量代换。据说聪明的曹冲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的总重量来称大象的总重量,巧妙地运用等量代换,这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发,如果直接求解这一数学习题有很大的困难,通过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用典故不仅可以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面的等量代换――这一重大转化策略,就比如(x■)■-2x■-15=0,直接求解必然比较复杂,我们可运用转化策略令y=x■,则原方程为y■-2y-15=0,把问题简单化。

(2)司马光砸缸――迁移类比,逆向思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故事,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跌入装满水的缸中,在使“人离开水”无法办到的情况下,情急之下,司马光想到“水离开人”的巧妙办法,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逆向思考。

将趣味盎然的经典故事引入数学课堂,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精髓和内涵。许多历史典故中,都蕴涵着古人非凡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智慧,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家治学的严谨。

参考文献: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4

【关键词】幼儿;学习古文;培养兴趣: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先进的事物进入社会,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之际,一些不良因素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因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德育教育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也受社会各界所关注。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它对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介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为了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终于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惯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运用故事,解释思想道德观念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爱听故事的天性。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创设情境,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众所周知,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因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 音乐 渲染、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的力量

用典型事例进行感染教育,也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表演课文内容,引感共鸣

小学生亲生经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可以身临其境引感共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让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避免负面影响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6

关键词:中西;古代小说;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26-04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小说都是叙事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影响最大的叙事文学样式,也是较迟产生的叙事文体。

中国,“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杂篇・外物》中就已出现。但他所言“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中的小说,并非我们今天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他的“小说”指琐碎的言词,意谓修饰琐碎的言词,求得好的名声,这种做法与大道相距很远。庄子对“饰小说”的做法表示不屑一顾的轻蔑。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尾,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诸子十家,其可现者,九家而已。”虽大体未脱庄子的看法,但于轻视中,也客观地指出它不可能消灭,故将其列为一家,因为诚如孔子所说,它“有可观者焉,”即有一定的可读性。中国古人对小说的看法较为接近文体意义的认识是东汉的桓谭,他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是一种文体:短书,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近取譬论”,即以譬喻的方法,将身边的丛残小语,隐喻治身理家的道理,故它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对一般人治身理家有启迪教化作用。由此印证了《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弗灭的理由。显然,小说至此虽为文体一种,但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言的有完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文体。但古代圣贤对小说轻视、贬斥的态度却不能不影响到后人对同为“小说”之名的这类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看法。

西方的“小说”概念丝毫没有贬意色彩。它受古希腊神话、传说的影响而脱胎于史诗。中世纪欧洲普遍流行一种叫“传奇”的文学样式,可以说是欧洲小说的雏形。传奇带有史诗的印记,内容以史为主,而穿插许多虚构编造的神怪、奇异之事。形式初为韵文,逐渐融入散文成份,最终以散文为主,定格为较早的故事小说。它包括骑士小说、圣经故事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正式诞生。它以薄迦丘的《十日谈》为标志,专写社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被称作“Novel”。故事小说的内容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结束了荒诞不经的胡编乱造。法国拉伯雷写于1532年至1564年间的《巨人传》是欧州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问世,则是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起点。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成为小说的经典形象而载入史册。由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史诗等叙事文体历来受西方文人推重且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因而,其孕育出的小说也颇受重视,成为西方叙事文类中被看好的重要文学体裁。

中西小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史传、寓言的影响与神话、史诗的滋养

中西方小说产生都较迟,西方小说定型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小说完成于唐(8世纪)传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有意为小说”始于唐传奇。唐传奇改变了志怪、志人小说或与历史相混淆,或仅粗陈梗概,没有摆脱“丛残小语”的蕃篱等弊病。有意识地虚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一定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如《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都是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名篇。小说产生较迟,故它们都吸收了前期产生的多种文学样式的养分。然而,由于中西方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文学体系的差异,故而二者较早发达的文学样式也有所区别。西方商业性的经济形态,促进海上贸易的繁荣。经商者历尽艰辛、长途跋涉,目睹异国民俗风情,感慨九死一生换来的财富不易,往往有许多猎奇见闻向人倾诉,奋勇拚搏的经历向人夸耀,造成西方史诗、戏剧等叙事文体成熟较早,这对其后产生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小说影响较大。而中国的抒情文学由于更适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国寡民”农业性的经济形态,故而颇受文人雅爱及统治阶级的提倡,有着广泛的市场。《诗经》、《离骚》、诸子散文等都给中国后世文学以更多的营养。加上中国古代哲人根深蒂固的“圆形思维”观念,强调事物发展的循环性,认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重视“温故知新”,故而历史学特别兴盛,造成中国史传文学的高度繁荣。隔代修史,盛世修史,人们由初始关注前车之鉴而积淀为中国人的嗜僻。从孔子删定《春秋》,到左丘明作《国语》,再到司马迁写《史记》等等,一部二十四史写尽世间兴衰事。历代历朝都置有写史的编修馆,设有专门的史官。治史成了中国的显学。不仅官府修史,民间还有不少野史传世,以补官史的不足与偏见。中国史传文学的发达必然影响到小说创作。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突出为两点:一是强调宏大叙事。史传记载的都是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叙述的都是关于国祚民生的帝王将相的兴废活动。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十分强调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子不语怪力乱神”更是加重了小说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由此造成中国古典小说多偏于历史演义类与公案英雄类题材。二是史传文学从总体看,叙事场面宏大,情节扣人心弦、紧张激烈,人物注重个性描写,语言铺陈恣意。由此,中国古典小说也就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独特个性,小说情节波峰迭起,悬念环环相扣,十分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