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例6篇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1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即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1.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2.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3.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4.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感。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重要性 难点 教学方法

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受到高考命题的影响十分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单就从好的方面而言,高考古典诗词命题的出现、探索发展和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推进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命题者带有一种浓郁的权威者的色彩,自身带有的导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古典诗词命题及评分,所有教师在平时古典诗词的教学和考试中都必须服从命题者的思想,这无形中禁锢了对诗词内涵的开放性思考,并制约了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

诚然,高考对当前的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究其客观原因,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目前古典诗词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咎于高考的存在。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依托于高考背景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文本判读和文本拓展能力,即所谓的“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师,可以养心”,由此带来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诗词教学自古以来就受到极高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把《诗》作为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教材。《论语·阳货》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使人兴起感发;“观”,可观察风俗民情;“群”,可使人际关系和谐;“怨”,可调和人的情感,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兴、观、群、怨概括了诗歌的主要作用。重视诗教及其繁盛的古诗词成就,是我国优良的教育、文化传统,它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熠熠生辉,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聪明睿智与创造力。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古代诗词的教学,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1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虽然历经二十余年,全国各地高考的考试模式在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对考试命题的指导方向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作出鉴赏和评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理解古典诗词中字词的含义;其二,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尚书·虞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将《鹿鸣》而兄弟同食,其为得之。董子曰:‘诗无达怙’,此物之质也。”简而言之,古典诗词都存在“诗言志”这样一种特性。

综上,纵观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加强古典诗词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前人将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浓缩在精炼的诗词文字当中,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抒发百折不挠的民族气概,或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如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

(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感知生活和陶冶情操。

诗词中蕴藏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珍爱生活的思想,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恋人之间真挚笃厚的爱情,游子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或如《诗经·关雎》中所吟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如杜甫“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或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中学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加强语言熏陶。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学量的古诗词,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而且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步促使学生体会诗中意境,使自己得到熏陶。古诗凝练、韵律化的语言影响了学生语言的表达习惯,学习掌握古诗词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二、诗歌教学的难点

笔者通过近段时间对相关论文的研读,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现象,现将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披文——“言”了什么。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披文”对于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注意以诗题、诗句、小序、注释为切入点,把分析古典诗词的重心放在“言了什么”这个问题上。

例如天津卷中选取的宋代杨万里的《野菊》一诗,设问:“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野菊形象。又如山东卷在《吴松道中二首(其二)》问到关于“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和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两例属于试图引导学生作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如安徽卷中阅读完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后提问关于这首诗中的诗人的形象。

古典诗词画面(形象)鉴赏是不论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试题考查都是作为重点。其中所谓的画面(形象)就是意象。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都是预先设定好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再选取相关的意象进行创作,所以这种题目实际上就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过程。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部分不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对此不甚重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个部分恰恰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关键,因为其具有帮助把握古典诗词的中心内涵的关键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主旨大有裨益。

(二)缘景——为什么“言”。

中国古代诗人似乎有一种共性,即:登高必望远,怀古必伤今。前者遥岑远目,思接千载;后者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总是在用最简练的词语表达内心深处最丰富、最浓烈的情感,从而写出最好的诗。诗人情感的迸发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表露的,或者说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不便于直接流露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诗人总会借助某种意象抒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意象并不是那种抽象的,诗人总是会挑选出最常见的具体物象,将自己的思想活动寄托在这些物象上,抒感,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笔者结合授业恩师李雁南的实际教学经验,现将此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些具体的物象和情感,以清晰直观的表格形式总结如下,给其他中学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表格如下:

阅读古典诗词,了解作者为什么“言”,不仅是学习知识,了解古典诗词的作者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样的条件实现和作者心灵的对话与碰撞。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人生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教育时,要注重学生能够明确志向,完善品德修养。这一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也是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渠道对学生作引导和教育。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谈道:“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一首传承千百年的古典诗词是先人留存下的最好的精神食粮,这其中蕴含着一份最真挚、最浓厚的情感,承载着诗人最高尚、最坚贞的人格。任何时候应付课堂教学和考试都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这一阶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诗词向学生传达立志、养德、修身的品质才是中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最终归宿。

(三)入情——怎么“言”的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缘景”是为了通过古典诗词鉴赏来塑造学生高尚人格,那么“入情”这一阶段更主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内在素养。学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诗人是怎样写景的(用了什么手法,哪个词句好,怎样的结构层次);其二,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抒情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

一首诗词,为了以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会采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典诗词,领会其中蕴藏的魅力,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就必须明确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笔者将这一部分在古典诗词鉴赏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使用的好处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希望能便于理解。

在阅读古典诗词时,除了上表中列举的艺术手法之外,学生能够准确了解运用修辞手法,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大体相似,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互文、设问、反问、想象、对偶等。诗词中出现比喻可以使诗词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运用比拟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好恶;夸张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吸引读者;互文显得语言细腻含蓄,具有对称美;利用双关,语意含蓄,耐人寻味;反问可加强语气语调,反问可引起读者注意……

很多古典诗词中存在在现代汉语学习中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用典、列锦。这种现代汉语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代表在现代的语言使用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的意义,相反更加应该注重这类修辞手法。下面以用典为例,笔者谈谈看法。

用典是用前人的品格、事迹、理想来影射自己的手法。例如我们在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信手拈来与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有关的四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辛弃疾一心希望南宋政府能够重用他,带领军队收复金人侵占的土地,回归故乡的豪情壮志。这让每一位读者感慨词人熟知历史典故的同时,更能为词人的爱国情感深深感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字数的限制,用典可以传达出诗人更多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当前,多数学生对古典诗词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希望通过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和生平履历,对诗词进行深入的理解,然而,教师在讲课中却忽略不讲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三、诗歌教学的方法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因循守旧,凡事以教学参考书为准,刻板地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上课,让学生感受不到古典诗词之美,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平台,在促进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更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笔者进行这种诗词鉴赏教学模式探索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在高考背景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取得较大的突破,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想法。

(一)了解学生,协调方法,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状态,通过实际教学和与学生交流等手段,深入揣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根据这一现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挖掘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中国古典文化,传递诗词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上,教师讲述通俗易懂的故事,这一种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诗词。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被人云亦云的文本解读束缚,而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组织互动,推进自主学习

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活化内容,比如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情景再现、表演模仿等途径进行多样化的展示,改变以往单纯死记硬背的模式,错误的把知识孤立的行为。机械重复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烦躁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削弱,更无法掌握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教师就应当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古典诗词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个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兼顾适应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做到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张学颖.高中古典诗词的艺术鉴赏问题及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5.

[3]赵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4.

[4]雷丽云.高中新课程古典诗词教学建模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8.

[5]李玉国.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增刊).

[6]陈其元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着眼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5.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网络 中国古典诗词 传播

一、引言

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不是以其完成为标志的,而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标志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则依赖于文学传媒。“古代的文学媒体远没有今天多,只有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①在古代,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也可作如是观。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指出了词初期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而实现,听众在欣赏词时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声色俱进)。同样,诗的传播也离不开“绣幌佳人”。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因大谐笑。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赌唱”。当时,这种现象蔚然成风。诗词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倚赖于人们的吟诵、传唱,人们口耳相传,诗词流传不已。但这种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当时不可能将歌女们演唱词的场景录下来,人们可以随时欣赏,歌女们只能“巡回演出”,其中耗费的时间是很长的。

除了这种传播方式外,诗词也可倚赖于印刷业的发展。但一本诗集(词集)印刷发行的周期相当长,而且成本相当高。这给诗词的传播带来了很大障碍。

古典诗词也可以以词话、诗话的形式进行传播。但词话、诗话若是以纸质文本出现,人们在检索起来受到限制,譬如,想知道对某一作家的评价,得浏览全书,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日趋先进,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带来了一缕春风,中国古典诗词将凭借网络进行超越时空的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吟诵古典诗词的行列。

在搜索引擎google中以“古典诗词网”为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媒体之一,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网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笔者对此作简要评述。

二、如虎添翼——网络使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更为便捷

以往不管是凭借“绣幌佳人”还是凭借印刷,其传播的速度都有一定局限性。而凭借网络进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如虎添翼,其快捷度令人瞠目结舌。因为“网络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中”。②这样,诗词爱好者便可以很快在网上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诗词,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

诗词文本可以制作成电子书(如PDF)在网络上传播,不但节省成本,而且节省时间,并且检索起来非常方便,按照自己需要输入作者或诗名或诗词中的一句,即可立刻检索出来。而如果是纸质文本,只知道诗词中的一句,要检索出对应的整首诗词,则无疑是大海捞针。

如,poem.省略/p/soft/list.php设置了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鉴赏知识”,包括鉴赏理论、基础知识、典故与意象、诗词杂谈等;第二个层次为“诗词鉴赏”,包括先秦至明清以来经典诗词的赏析性文章及多媒体鉴赏等;第三个层次为“诗人介绍”,按时代顺序和姓氏顺序排列;第四个层次为“诗词集汇”,包括跨代总集、断代诗集及主题诗集;第五个层次是诗词软件;第六个层次是站长作品。另外还提供了全文检索。这样,研究及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极为方便。

再如,poetic.省略/gdsc/2qh/000.htm提供了秦汉至明清以来的诗集,按作者编排。人们如果想了解某个作家的作品,点击作者,即可打开包含该作家所有作品的网页;若想了解某位作家的某首诗,可以在“编辑”中找到“查找(在当前页)”,然后输入诗名,即可找到欲找之诗;如果不知道诗的全名只知道其中一句话,只需在“查找(在当前页)”输入此句诗就可很快达到目的。

三、身临其境——网络使古典诗词的传播更加直观

网络可以将图片、声音、画面同时传播,这样,接受者可以更直观地感知诗词。比如,某一研究诗词的专家发表了演讲,可以在网络上将其视频材料上传,这样,诗词爱好者可以下载下来,反复欣赏。

为了使古典诗词的传播更形象,可以针对其内容制作成Flash,然后,将Flash到网络上,这样,中小学生们可以看“画”学诗,这种接受方法便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

再如,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室在网络上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资料(包括讲义、课件、相关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全方位感知所学知识。

四、如切如磋——网络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接受与理解

在许多大型网站,如搜狐、新浪、一搜中中国古典诗词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人们只需输入作者或诗名即可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诗词。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求作随意查询”。③

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人不可胜数,他们分布在不同地区,甚至世界各地。有了网络,他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网上欣赏同一首诗词,互相交流阅读的感受并互相探讨。许多灵感都源自讨论,在讨论中人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对方的片言只语都可能成为自己灵感的刺激物。中国古典诗词凭借传统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要想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则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网络中,“无论是信息者还是受众,他们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有条件的受众,即可以在网上接受信息,也可以信息”④,它向大家提供了种种畅所欲言的平台,如BBS、聊天室、论坛、个人网站、电子邮箱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某一诗词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看法提出质疑或认同,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中的‘交互式’讨论具有匿名性,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⑤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需面对面交流,不用担心对别人的质疑遭到别人迎头棒喝。如叶嘉莹先生这位诗词研究的专家有个人网站,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取叶先生在诗词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和她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非常快捷。通过聊天室探讨某一诗词则具有实时交流的优势,而且针对同一问题,参与者之众是传统意义上的讨论不可比拟的。

“网络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它的魅力在于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用户只要连接到一个网页,在连接字上用鼠标一点就可以访问相关的其他网页”。⑥我们可以运用网络超链接的优势,进行古典诗词的阅读与研究,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适宜于专题研究。

五、争奇斗艳——网络有利于古典诗词的创作

“网络时代之前,所有的公众媒体都是自上而下的,都缺乏真正意义的民间基础。网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成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平台,使得公众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和分享信息”。“网络的普遍性、公众性和互动性,都比传统媒体给诗词带来更好更多的机会。在前网络时代,诗词爱好者若不加入诗词协会,大抵难有交流机会。网络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⑦

当前已有网站,如铁血社区,专门开设了古典诗词创作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友们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大家可以较量技艺,找出差距,为了能迎头赶上,重新研读中国古典诗词。这样无疑促进了古典诗词的传播。

长沙举办了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大赛以网络投稿为主,占来稿总量的85%。此次大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大陆的诗词爱好者投稿踊跃,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积极参与。此次大赛投稿方式实行网站软件、电子邮件、邮局信函、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所有现代通讯方式收稿。⑧

凡是有文学BBS的地方就能找到古典诗词栏目,聊天室也成为网络诗人每天即兴吟咏交流的场所。其中以天涯诗词比兴、榕树下的诗词曲赋、中华诗词网、国学网、中华国粹网、九天文化网最为鼎盛,此外还有数十家有名的诗词论坛,联都网就是一个专业的楹联论坛。⑨

更有用网络工具、填词软件等古典诗词创作的手段。《填词专家组6》(软著登字第047382号)是一个古典诗词教学及辅助创作软件,它在《填词专家组》(2.07版,2002年)的基础上,重新改写创作引擎和创作界面,在自然化的填词过程中,自动完成格律、音韵采集分析和智能提示,使诗词爱好者远离死记硬背诗词格律的枯燥,轻松享有填词作诗的乐趣。该软件附有“在线格律查询系统”。

对此种手段,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使古典诗词创作成为技术活,丧失了诗的本质;有人认为这种方式事半功倍。大家为此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恰恰反映了人们以网络为平台探讨古典诗词的创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及研究者可以极快地获取所需资料,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古典诗词的传播在广度、深度上均得以开拓,从而,古典诗词可以走向世界,人们资源共享,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从此成为“宠儿”,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焕发出奇异的光彩。网络给予了中国古典诗词一方开阔的天地,在这方天地里,中国古典诗词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因其年代久远而失去魅力。它如同陈年佳酿,经久弥香。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4.

②③④⑤⑥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33,35,50,53,36.

⑦古典诗词网上开花 年轻一代成为诗词创作主力.中华读书报.

⑧网络让古典诗词走向复兴.长沙晚报,2011-04-15.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4

一、“活”的情景创设

讲授古典诗词,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直接点击课题或者简单的读读背背课文的导入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鉴多种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活”的情景,让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满足青少年学生追求新颖、鲜活、灵动的古典诗词课堂氛围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享受学习古典诗词带来的审美愉悦。创设“活”的课堂导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诗人创作诗歌的趣闻故事及网络中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音乐、音画视频、影视片段、名人朗诵等。这些导入元素,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均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离骚》,上课伊始,播放从网络下载后精心剪辑的香港凤凰老电影《屈原》视频片段供学生观赏。当学生对电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内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学习屈原《离骚》文本的强烈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不约而同地伴随着多媒体中播放的背景音乐中诵读的《离骚》节奏高声朗读起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细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众多、题材丰富、内容丰盈、情感美丽、形式不拘一格。仅就古典诗词的题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古诗、咏物诗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题材、形式、内容、风格、情感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活”的细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发现蕴含在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深层意蕴,才有可能在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

比如,学习《离骚》,我们可以根据其文本篇幅长、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语言精美、场景跨度大、艺术形象多等美学特质,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孙芳的研究文章《〈离骚〉诗题兼情感内蕴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题“离骚”的含义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之意。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尤佳的《〈离骚〉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整体感受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忧国和忧民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和王悦的《〈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含思想探析》等学术论文,感知、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学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话类人物形象尧、舜、桀等。引导学生细品诗歌的结构和文虎林的《〈离骚〉的结构解读》等学术论文,领略《离骚》的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等。

三、“活”的环节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故此,讲古典诗词,我们还必须讲究教学环节之间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衔接艺术,因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衔接往往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出发,又顺水推舟地勾连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此,学生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温故知新,此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诗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语,原本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和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文本的金钥匙。

比如讲《离骚》,在上课伊始“活”的情境导入后,我们可以采用具有浓浓诗意的语言将情境导入过渡到对《离骚》文本的解读:“刚才大家品鉴了影视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现在我们该品鉴屈原在《离骚》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了。”当学生高声诵读、品鉴了《离骚》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地说:“《离骚》距今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但却一直脍炙人口,同学们想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点拨和过渡的话语,就把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鉴赏《离骚》所蕴含的丰富的诗意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四、“活”的课堂结语

如果把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比作是一出师生同台演出的精美独幕话剧的话,那么,课前“活”的情景创设、课中“活”的文本细品等教学环节就是这出话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高潮,而课尾的结语则是这出话剧的结局与落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相对于课前的情景创设、课中的文本解读等而言,课尾的结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课堂教学接近课尾时,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课铃声响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一堂课的最后阶段继续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结尾再次呈现高潮,为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离骚》课尾时,可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说:“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以死殉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在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创作的《离骚》扬琴背景音乐中再次极富表情地大声诵读屈原的《离骚》。”学生在与《离骚》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来了下课铃声。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欣赏教学;重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漫长文学史中的宝贵遗产,这些作品中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已然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是古人多年来精英文化的积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用的极为巧妙,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手法上来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再如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出现了大量秋色中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也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内心的情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学生多涉猎这些古典诗词,仔细的品味其中的韵味,其思维和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典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真挚的朋友之情等等,涉猎这些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杜甫的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背景,体会到作者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和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通过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领略到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再如明代政治家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些诗词,都给学生很大的激励,其中蕴含的爱国思想、人性美都有利于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的方法

(一)甄选其中的优秀篇章,注重人文精神的弘扬

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欣赏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古典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技能,更要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任何和善良的品德,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古诗词欣赏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选取其中的代表作和优秀篇章,从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为切入点将同类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作品鉴赏与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感同身受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感情,教师要适时的对作品的感情和人文精神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然规律、人生哲理,并将现在的知识与诗词欣赏结合起来,使之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拉近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描绘的情景,创设出鲜明的投影图画片,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文中所描绘的表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如临其境,“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有着重要作用。运用情景教学法一般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描写初春景色的诗,如果在教学中仅从字面上来分析,学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因此,在欣赏这首诗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富有情感的诗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投影仪播放衣服春意盎然的画面,让学生仿佛处于春天的氛围中,随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及时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多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抱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

四、结语

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是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材资料,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神,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全龙: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期刊论文],2010(6)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4-01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高低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唐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由于距今年代久远,这些古诗词创作年代的汉语词汇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都随着语言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的已经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较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掌握读懂古诗词的能力,进而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古诗词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深意,感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最终能够独立鉴赏古诗词。

二、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部分关键词的含义对初中生来说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这就给初中生读懂诗词增加了困难。而且很多诗人的人生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因此这些诗人的情感也就较为丰富。这种经历和情感对生活在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体验和明白的,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读懂古诗词作品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古诗词的障碍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古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语义较难的文言文词汇和一些较难的典故,现在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典故代表的意义。不能理解古诗词中部分关键词和诗词中典故的含义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也是最难突破的障碍,不能突破这个障碍学生是无法读懂古诗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这首诗词中的隐藏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古典典故来源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古文知识,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较为深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例如在《望岳》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完成诗词阅读和背诵之后对这首诗的解释五花八门,这说明学生在理解诗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我提问学生之后发现很多学生把“会当凌绝顶”的“会”和现在汉语中的会理解为一个意思,这就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因此学生会在解释诗词含义的时候出现非常明显的偏差。这说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不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词汇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诗词含义。

我给学生补充了类似关键词的词性和词义知识之后,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整首诗的翻译,虽然学生在字面意义上翻译的很标准,但是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层次还是局限在登山上而不能准确理解作者要在诗中表达的含义―像在泰山上一览众山小那样蔑视艰难险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经过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难以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豪情壮志与学生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典故有关。如果学生知道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会懂得作者所说的一览众山小并非单纯表示自己站在泰山顶上看见的景色,而是从哲理上表示个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站在最高处看事情,就能从超然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所以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话,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但是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典故或者是在学习了这个典故之后在读这首诗,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真正意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篇幅大多比较短小,在区区的数十个字中糅合了写景、叙事和抒情,因此古诗词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这一优势,将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处理的较为直观,以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例如我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读懂和理解这首诗。《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人用短短的四十个字描写了镇江北固山的冬末美景和对家乡洛阳的思念。这首诗虽然无论是内容还是意境都很优美,但是整首诗却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在内容上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后,又在PPT上投影出《次北固山下》的配图,让学生一边阅读这首诗一边通过欣赏配图来理解诗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在观摩配图之前已经学过这首诗了,虽然受限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完全理解这诗中的含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带着一些疑惑来欣赏配图,就能通过直观的观察配图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更深入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参考文献:

[1] 尕松求加.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2] 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