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论文范例

古典舞论文

古典舞论文范文1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高校,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让“谦恭揖让,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三、结语

古典舞论文范文2

(一)参股煤炭企业方面

对于参股煤炭企业通过分类管控,搭建参股煤炭企业管理的模式架构。财务管控在参股项目公司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管控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股项目公司整体管控的力度,参股项目公司经营数据的好坏,直接通过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并进而影响电力企业最终投资的成败。财务管控模式的建设,对于参股管理模式是否成功,起到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指标体系也为派驻的董事、监事代表和产权代表等人员实现职能作用提供了工作方向。财务管控指标体系统一适用于四个象限的参股企业。财务会计纵向指标体系管控:主要建立合作控股股东、参股煤炭企业历年财务数据,包括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和成本费用数据等基础财务数据,通过以上数据建立指标分析体系,进行合作方控股企业、参股项目公司的历年数据纵向对比,从中分析控股企业对参股项目公司的管控程度、参股企业在控股方的重要程度、参股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和经营前景等数据。管理会计纵向指标管控:主要建立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性态管理。参股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分为主要业务流程和辅助业务流程,主要业务流程包括采购(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基本没有原材料,所以采购环节主要是指采掘、洗选等生产设备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辅助业务流程包括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等活动。对于业务流程的成本费用分别为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性态将成本费用进一步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通过细分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横向指标管控:依据纵向指标体系中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和成本性态,建立煤炭行业对标体系,包括合作控股方经营对标、参股企业经营对标等。建立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上述基础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与合作控股方经营进行对标,分析合作控股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找出经营优劣之处。在对标企业内寻找与参股煤炭企业规模、生产工艺相似的煤炭企业,与参股煤炭企业进行对标,分析参股企业的经营优劣,通过对标寻找差距,弥补不足。

(二)电力企业方面

对于参股投资的电力企业,参股企业的财务管控主要是建立投资效益相关指标体系,实行纵向财务指标对比与横向财务指标对标,以反映出实际投资效益情况。 纵向财务指标:主要建立盈利能力指标、债务风险指标和资产结构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利润分配率等;债务风险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短期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例等;资产结构指标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占净资产比率、货币资金占净资产比例等指标,通过历年数据纵向对比反映投资效益变动成果。横向财务指标:主要与其他电力企业的煤炭投资类型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行业对标,分析投资效果,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二、健全财务制度,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电力企业和其所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各自拥有平等、独立的法人地位,所以电力企业对其所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的财务制度实际上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而财务制度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又极为重要,因此这就要求参股投资的电力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其股权地位和各种方法,实现对所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的财务制度的有效管理,或者施加足够大的影响。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有效管理

电力企业参股投资煤炭企业要达到投资目的,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践行参股管控模式,这就需要依靠电力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外派董事监事、外派产权代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甚至扩大到外聘专家学者的作用发挥。所以,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明细职责内容。

电力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负责拟定参股企业的组建程序、拟定股东会与董事会的管理程序、拟定董事与监事的管理制度以及汇总归纳外派董事、监事和产权代表汇报材料和收集财务指标数据;外派董事监事负责对参股企业拟召开的股东会的重大决策提出意见与建议,查询和监督参股项目企业落实股东会与董事会决议的情况,收集财务指标数据;外派产权代表按照参股项目企业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将重大经营情况及时汇报,同时收集财务指标数据。

2.实行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

应严格控制外派参股煤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数编制,防止工作推诿,同时将派往参股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纳入电力企业统一进行管理、考核。组织人力资源部门按照考核的共性要求和煤矿个性特点,分类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将参股公司外派人员定期召回述职与年度考核、任期期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实行激励更大的薪酬方案,以鼓励外派项目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审计工作

审计也是电力投资企业对其所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进行科学、有效地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力投资企业应当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和经营情况及时、认真地进行专业年度审计,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被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报表的编制方法和会计事务处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所披露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来了解被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的资产和信息是否安全、完整。

五、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电力投资企业应尽可能独立的直接组织和参与对所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进行全面预算方面的财务指标的制定,并尽量摆脱被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对全面预算制定的影响,通过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收支均纳入到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预算一经确定,就应成为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并不得随意进行更改。而且,预算制定还应该以被参股投资的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潜力,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和平衡各方的利益。

六、结语

古典舞论文范文3

引言“”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生产,恢复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7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以此为标志,正式翻开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制度建设、教育层次、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已渐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从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回顾其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学院①,在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发展。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处于一支独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但我们也看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地方开始逐渐起步。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开始招收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培养舞蹈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构成的二级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日趋完善1979年全国艺教会议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设立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及舞蹈理论专业四个本科专业的设想,确定“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为学院的四大专业。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调整或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系)。1986年11月,原来分属中国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专部从两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及教学系部,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脱胎转型”。学院各级教学机构共设6个系1个部,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剧系、中国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史论系、社会音乐舞蹈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部。6个系共设置11个专业(包含大专和本科),分别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间舞教育、民间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国舞编导、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社会音乐与舞蹈教育[1]。这样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到了舞种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学科分类的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舞种相结合的专业划分有效地促进了舞蹈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为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此期间形成的系(部)机构及专业设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师资与科研的总体水平渐进提升经历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面临舞蹈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1980年学院设置中国民族舞教育系时招收60多名学生,到1984年毕业时有28人留校。从1989年到1991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从北大、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给北京舞蹈学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师257人②,比改制为大学时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通过夜大学、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学院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着手研究改善舞蹈学院的招生、培养机制以及职业病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学院还多次举办学术论坛,这些论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及办学水平。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的科技进步奖,教师的论文及著作也相继出版。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学院于1985年创办了院刊《舞蹈教育与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前身。刊物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是推动舞蹈学走向学科成熟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招生与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在招生方面,从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专业的供求特点,舞蹈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学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虑生源与社会需求情况确定招生人数,并未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数。这期间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种文艺团体及各类艺术院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这期间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政治课、专业基础课、舞蹈史论、文化课、选修课及讲座,其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史论课)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专业课中基础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专业中,各类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一般占据了50%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较大专业基训课的比例安排,对于当时院团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积极主动北京舞蹈学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广大的舞蹈工作者及舞蹈爱好者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同时开设幼儿舞蹈学习班以满足广大儿童学习舞蹈的愿望。李正一在1985年提出建立中国舞考级制度,并决定由孙光言教授编写《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北京舞蹈学院首创的中国舞考级制度为中国舞的专业化、规范化考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积极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积极广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学院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接受留学生、参观访问、交流演出等方式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在自1978年到1992年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中,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一支独秀的状态。北京舞蹈学院的历史发展如实地反映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历史。当然,在北京舞蹈学院推进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其他的一些院校、一些著名的学者也为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成为了中国首位舞蹈学硕士导师,培养了我国首批舞蹈学硕士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初的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了当今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3]。这一时期,北京、长春、沈阳等大城市的一些院校也逐渐开始招收少量舞蹈类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院校开始起步。从1978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期,这一阶段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一些特征:一是北京舞蹈学院一枝独秀,学院的经验与成就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定型,大体还处于由中专向大学的过渡阶段。三是在后百废待兴,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其发展呈现出稳步健康的总体特征。#p#分页标题#e#

二、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93—1997)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1“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1]2在此背景下,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总结了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国情和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以此为标志,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的教育在总体上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法》迟至1998年才颁布。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特别是扩招,在1997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行。因此,1993年—1997年间的中国高等教育并未像全国的教育事业那样迅速发展,而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逐步发展。起步较晚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舞蹈高等教育排头兵的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平稳进入了初步的发展时期。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酝酿创设舞蹈系或准备提升舞蹈专业的办学层次。

(一)逐渐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设置于1987年开始逐步稳定下来,但由于生源及一些其他原因,学院成立之初设置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大本科专业的构想并未完全实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保留了部分专科专业。但从1993年开始,学院基本保持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论专业。一个专科专业:即舞蹈表演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性。从1994年到1995学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超过了专科生人数,其后本科生招生人数便逐年有所增加,随着本科招生人数总量的增长,大学本科教育专业结构也趋于稳定。

(二)师资队伍基本稳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1993年北京舞蹈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24名①,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为6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9人,所占比例为7.2%。到1997年底,学院专任教师总人数为117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5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7.8%),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8人,所占比例为6.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的师资力量在数量上和学历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在科研方面,1993年、1994年学院获奖论文的总数为11篇,而1996年、1997年论文获奖总数为23篇。这期间还有不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5]。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对学院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契机。在此期间学院在舞蹈学系还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院科研的深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招生与人才培养的规模与层次同时提高1993年招收本科、专科人数分别为59人、73人;1996年招生人数本科、专科分别为95人、74人;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本科、专科人数为98人、74人。从这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院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科生招生规模在1994年便超过大专生的招生规模,以后的几年逐年增加。在1993年到1997年期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1994年、1995年达到了100%。学院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优化课程,设立了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1]。

(四)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不断增多舞蹈学院一直担当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办了成人教育。到1993年,成人教育已成为学院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继续通过函授、夜大及短期培训等方式积极为社会服务。在对外交流方面,1992年底学院外事办公室从学院办公室分出,单独成立外事机构。1995年,学院成立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院对外交流的活动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学院还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从以上几方面的指标来看,自1992年到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初步发展并不等于发展缓慢。从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格局、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科研机构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学院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发展[6]。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机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说完成了舞蹈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型。在平稳发展中不断走向高等教育的办学自觉,为自身的改革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北京舞蹈学院这一时期培养的优秀教师及优秀毕业生成为了助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7]。1993—1997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这几年间虽在规模总量上没有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理念上,原开设舞蹈教育的高等院校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如新学科、新专业的开设,原来未开展舞蹈高等教育的院校积极探寻建立舞蹈教育专业或课程的方式方法[8]。因此,这一阶段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舞蹈高等院校平稳发展,为其自身以及整个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师范和综合类院校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二是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8—2011)

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1998年国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一些院校开始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等形式联合办学,使高校办学规模和数量明显提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显著增加。在中国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抓住机遇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p#分页标题#e#

(一)舞蹈高等教育走进普通大学横向扩展在世纪之交,高等院校建设舞蹈专业的热情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各种类型的院校或开办舞蹈系,或设置舞蹈专业,或开设舞蹈类课程。普通艺术类院校相继创建了舞蹈系,如上海戏剧学院于1997年设立了舞蹈系,天津音乐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舞蹈系,广西艺术学院也于2003年成立了舞蹈系。不只是在艺术类院校,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始大量开设舞蹈系,如首都师范大学于1998年创建了舞蹈系,上海师范大学于1997年创建了舞蹈系,天津师范大学也在2000年成立舞蹈系。这一时期成立的舞蹈系(教研室)开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舞蹈本科专业,舞蹈教育的起点较高。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或舞蹈类选修课程,如2000年重庆大学成立了舞蹈系,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舞蹈学院。更多综合类大学在艺术素质课群里开设了舞蹈类公共选修课程。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相关专业,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课程。[3]一些高等院校还组建了舞蹈团,其中不少舞蹈团已发展成为了国内比较专业的舞蹈表演团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舞蹈团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舞蹈作为大学生美育的一种手段大量进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舞蹈团或其他艺术社团等载体,凝聚和影响了大批大学生,也为舞蹈的长足发展培养了消费受众群体。舞蹈高等教育的扩展与普及,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的开设满足了舞蹈爱好者学习舞蹈的要求,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舞蹈高等教育面向高层次纵向发展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硕士点的增加,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为培养舞蹈高层次的人才打开了重要通道,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积蓄了人才资源。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早在1982年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本学科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唯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相继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也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目前,除了学术型舞蹈学硕士学位外,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院校(所)还招收舞蹈艺术硕士。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前,北京师范大学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招收舞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在法学门类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舞蹈博士研究生,授予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学科调整目录,艺术学从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艺术学门类下,音乐与舞蹈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门类的调整为不同类型舞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合理的学科框架,也为舞蹈学学科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以中国古典舞专业来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朝鲜舞蹈家崔承喜,从北京舞蹈学校时期古典舞组主要的创建人叶宁,到李正一、唐满城等对身韵理论的奠基与实践发展,到孙颖对汉唐古典舞概念的提出及多方面的探索,到高金荣敦煌古典舞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彰显了中国古典舞从中专以表演专业人才为主的专业建设到大学逐步走向表演、教学、创作、研究等多元发展的专业建设走向。叶宁的《舞论集》,唐满城的《唐满城舞蹈文集》,孙颖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合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唐满城、金浩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华舞蹈图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刘青弋主编的《中国舞蹈发展通史》全九卷,于平的《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等史论著作,以及《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国古典舞高级班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袖舞》、《中国古典舞剑舞》、《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与教学法》、《汉唐舞基本功训练》等系列教材,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舞专业及学科发展的脉络及其建设成果。此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表演专业,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专业,在招生、人才培养、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剧目建设等方面趋于稳定和常态化发展。特别是各专业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04年到2007年学院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共编写、出版教材82部,填补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多项空白。自“十五”以来,教育教学机构随着时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如北京舞蹈学院就根据国际舞蹈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内舞蹈市场的需求,在原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这六个系的基础上新建了音乐剧系、艺术设计系、艺术传播系,同时增加了相关的专业方向,使其办学整体规模和结构适应了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以舞蹈为主体的自身综合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

(四)舞蹈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师资结构和水平得以改善1998年至2011年是舞蹈高等教育实践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理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舞蹈教育家及舞蹈理论研究者积极探索,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9]。如教育部“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13本教材成果,吕艺生的《舞蹈教育学》(2000年)、《舞蹈学导论》,唐满城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熊家泰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法》,许定中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潘志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孙天路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朱立人的《西方芭蕾史纲》,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文化》,于平、冯双白、袁禾编写的《中国舞蹈史》(上下卷),刘青弋的《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张守和的《现代舞技术训练》,冯双白的《新中国舞蹈史》(2002年),欧建平的《世界艺术史———舞蹈卷》等。2004年秋,北京舞蹈学院为隆重庆祝建院50周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0部舞蹈教材,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几十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仅北京舞蹈学院就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研究文集》系列丛书,①吕艺生的《舞蹈美学》、肖苏华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袁禾的《中国舞蹈美学》、刘建的《舞与神的身体对话》、《宗教与舞蹈》、赵铁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金浩的《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慕羽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杨鸥的《舞蹈训练学》、张丽民的《舞剧音乐研究》等项目研究专著成果。这些专著与教材成果为舞蹈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舞蹈学术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舞蹈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值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人才强教”项目,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创新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教材建设、剧目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到民间采风学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创作的内容;通过派出考察、留学,使教师的教学、创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进入21世纪,北京舞蹈学院提出了“百人计划”,即送一百位教师出国访问的计划。仅2010年北京舞蹈学院就有23位师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问学习项目支持。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业务水平,还扩大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为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互访交流的不断增多,学术上的比较研究与项目合作开始大量涌现,如欧建平教授于2001年按计划自东向西专程考察和研究了美国名列前茅的10个舞蹈系,并带回了大量关于美国舞蹈教育的宝贵资料,为国内迅速崛起的舞蹈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从2002年开始,欧建平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美国,其三位硕士研究生也先后开始了17—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的研究。笔者以“舞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了1999年至2011年博士及硕士论文的数目,分别为22篇、314篇,这些文章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p#分页标题#e#

(五)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北京舞蹈学院2000年划转为北京市管理后,随着北京经济发展总量的提升及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学院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内涵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植。仅2004、2005、2006年市财政对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投入分别为7863万元、5208万元、7296万元,使其教学与学科建设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实施。2004年学院用于教学设备和科研的投入达2162万元,2005年此项投入为2247万元,2006年为2779万元。2006年学院二期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项投入1.9亿多元。①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收尾阶段,随着该工程的竣工,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其他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中的舞蹈院系,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由于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的支持,在教学改革、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作品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总体得到改善。

(六)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宽,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其主要的表现是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互访交流、合作研究,学生的互访演出等。近年来,仅北京舞蹈学院受国家委派或国外邀请,学院的专家学者、青年舞团的优秀演员和学生先后赴美、英、法、德、西班牙、希腊等几十个国家举办学术讲座、参加文化交流和巡回演出活动;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莫斯科舞蹈学校、英国皇家舞蹈学校、美国休斯顿芭蕾舞学校、美国纽约波切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世界舞蹈总会、香港演艺学院等国际教育单位和组织建立了校际联系;学院和法国政府合作开设了芭蕾大师班;学院成功举办了国际舞蹈院校校长论坛、参与承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并举办了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分论坛、举办国际芭蕾舞院校邀请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接待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及夫人、比利时王妃的来访,完成了众多国家外事演出任务,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并被国际公认为世界舞蹈名校之一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古典舞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现有音乐学科综合。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和创新能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基础上,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可以辅导学生实施文艺团体演出和表演。地方性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也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为基础,保持区域文化建设,落实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的延续。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性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分析社会的需求,优化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实的建设需要。也就是说,舞蹈属于音乐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还需要教师可以能跳舞、能教舞、会创编舞蹈[2]。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师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找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增强表演的创造能力,向着能唱、能跳、能演、能教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建设。

(二)重新确立舞蹈在音乐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目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需要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地方性舞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经验,加大思想建设,落实地方服务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在课程内容指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性,需要从课程内容开始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发展体系,加大舞蹈教学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修订和完善的历程中,深入发展和调查,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明确地方性舞蹈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落实舞蹈教学的能力,加大与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合作,提升群众性和文化性的创作与辅导[3]。

(三)改革措施的实施

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音乐专业舞蹈课课程需要根据地方性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将自身的专业特色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需要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定制培养教学目标,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实施系统的整合,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确定合理的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实施充实。舞蹈知识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学习、欣赏等不同形式,优化接触类型,丰富素材,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需要联系中小学实践,还需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展现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服务基础艺术教育。地方性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将当地的特色文艺和鲜明的特点,有机的和儿童舞蹈结合起来,加大创新的力度。此外,还需要根据“小荷风采奖”“新苗奖”等奖项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更多的师资队伍,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性的师范学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为地方性基础艺术教学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明确学生的就业问题[4]。其次,需要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弘扬地域民间舞蹈,弘扬传统文化,将地方性的舞蹈素材融入其中。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将“广西民间舞”等内容合理地编制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特发展方向,完成非遗传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舞蹈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4]。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演出机会,让学生编排舞蹈节目,渗透中小学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2.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示范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他们的舞蹈素养和综合师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师范类的学校需要以地方性为基础,展现实用性价值,保持一个闭环的发展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不同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风格,划分重点,化解疑点。引导学生合理的统筹规划,从思考点开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少儿舞蹈的编创融入其中,落实学习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与体验[5]。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观察中,初步的掌握编创能力,落实自身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中小学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价值认知,牢固思想,奉献教育事业,增加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完成以后,还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实际的舞蹈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高师的特色突出来。

3.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

首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不断地增强心理互动,落实情感教育内涵,加大主动的作用与价值。其次,需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训练的时候,还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握完整的学习知识,加大动作的分解。在清晰的内涵中,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再次,需要加大学生在保持舞蹈神韵方面的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情唤神、以神表情的艺术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姿态、表情和节奏,还是肢体、神韵和协调性都需要保持统一的境界[6]。最后,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对传统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用网络资源,丰富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拓展。也就是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多鉴赏一些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动作完成以后,教师即可对刚才的动作视频实施点评,学生通过录像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的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优化措施。此外,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增强音乐的分析能力与感性能力,具备良好的音乐情感,可以在独立或者是合作的情况下编制舞蹈动作,达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优秀的舞蹈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加强教学实践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用观摩和演出的方式,即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等。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性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整合基础,加大基础建设,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内容,合理的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完编导课程以后,即可举行一场活动,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内容合理地融入实践当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实践内容,让理论部分得到有序的论证。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期,落实不一样的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参与完成 3 个舞蹈剧目的编排及汇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增加策划和组织能力。在多次的舞台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重点,掌握实践的规律。

5.改革舞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完善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教学能力等视角,合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解决尴尬的局面[7]。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考察方式,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功能[8]。舞蹈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突破原本的限制性,转化单一的教学局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教学在考试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加大考核的力度。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地将训练、比赛、实习、论文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向,向着主动学习类型进行发展。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9]。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神韵兼备的跳舞和编导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特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多维的视角下,落实发展经验,加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专业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教学改革计划。舞蹈教师还需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提高业务素养,找到舞蹈基础知识中的舞蹈技巧,扎实基础,明确地方性民间舞、儿童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提升教师的实践性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交叉,有效地理解舞蹈作品,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增加舞蹈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舞蹈的感染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化知识,落实重点和难点。

二、总结

古典舞论文范文5

关键词:舞蹈教学;优化策略;创新

一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呈现出专业化、模块化的显著特征,建立了相对系统的课程设计体系,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范围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就整体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我国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高校本身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懂得将自身优势资源与课程特色有效结合,尽管有的地方还存在发展缺陷,但我国各大高校已经为此做出了莫大的努力。如有的高校开设了自主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上课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课程,从而培养自身的特殊技能,提高整体舞蹈素养。另外,部分高校还针对当地特有的舞蹈文化开设了彰显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广东省的嘉应学院就将客家舞蹈资源引入了本校舞蹈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当中,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以客家舞蹈为主线的民族民间舞,在选修课程中设置带有客家特色的相关舞蹈课程,重点突出客家民俗文化,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应用型舞蹈人才。就专业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而言,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课程呈现模块化发展趋势,注重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和整体优化。具体而言,纵观我国众多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四大模块[1]。理论课程又称公共课程,是每高校舞蹈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发展和舞蹈的分类、演变;专业必修课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展示两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专业选修课包含了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专业素养提高、素质拓展等基本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我国众多高校的实践课程一般分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以及毕业论文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基本都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整体规划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大高校重点研究,加强发展与建设力度。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发展问题

(一)舞蹈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依然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虽然正在逐日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3]。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的舞蹈公共课程通常只设置基础理论课、舞蹈欣赏课等缺乏教学针对性的基本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课程内容乏味无趣,舞蹈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这与高校对舞蹈教学课程的开发力度、重视程度、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存在莫大的联系。当学生的舞蹈学习欲望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学生无法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中挑选到令自己满意的课程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期望值便会日渐下降,从而也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舞蹈教学课程建设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舞蹈知识的获取,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舞蹈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生舞蹈技能的有效提升是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撑和动力所在,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增加个性化、自由化、实践性以及启发性等舞蹈活动课程,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发展中心,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好舞蹈教学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工作,突出舞蹈教学的内在价值。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均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深厚的舞蹈功底和专业的习舞经验,对舞蹈的领悟力相对较差,进入高校以后,大部分院校普遍选择从基础教学课程进行具体讲授,基础课程比例明显大于专业实践课程。毋庸置疑,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固然重要,但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能力高超的高素质舞蹈人才,因此,过分注重理论课程建设显然是不正确的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程占比不足,学生便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基本的实践训练,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也会降低课程学习效果[5]。

三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设置教育目标

具体而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组成了基本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部分;教学目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教学效果[5]。简言之,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微观的教育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根据终身教育理念,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发展目标,结合高校舞蹈的专业特点与运动功能,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简言之,舞蹈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增加学生的舞蹈练习,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养,不仅塑造学生的形体美,也增进学生的健康美。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舞蹈习惯;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意识,逐渐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适当优化课程比例

分析我国高校舞蹈课程内容可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主要涉及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基础等课程内容,但这些课程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专业中并没有一一体现,因此,学生也只能粗略的了解皮毛知识,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为此,高校要适当增加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训练课以及舞蹈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专业课程开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舞蹈相关课程(如音乐基础课)的授课比例,合理整合舞蹈专业课程,删减一些专业性不强以及实践性不强的公共课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6]。

(三)创新舞蹈课程内容

所谓创新舞蹈课程内容就是在舞蹈课程内容选择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紧跟时展步伐,把握当代舞蹈发展趋势,充分考虑舞蹈专业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具体而言,课程设置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切实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课程内容要突出所在高校的舞蹈教学特点,将舞蹈教育心理学、舞蹈教育学、舞蹈教学法以及舞蹈学科教学理论纳入其中;另外,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地方舞蹈课程资源,大力弘扬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弘扬舞蹈文化主旋律,创新高校舞蹈课程内容。只有真正融合各方力量,才能有效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舞蹈课程。

参考文献

[1]邱毅.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黄河之声,2015(22):27.

[2]谭委.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6(21):44.

[3]郑亮.创新教学改革策略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7(07):57-58.

[4]黄亚.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舞蹈,2014,08:52-53.

[5]曾婕,阳秀红.作为“精品”的普通高校舞蹈课程建设[J].舞蹈,2017(01):19-25.

古典舞论文范文6

【关键词】舞蹈教学;着力点;侧重点

前言

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乐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做好乐感的培养具体应当从合理播放背景音乐、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等方面入手,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乐感培养取得积极效果。同时,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在肢体训练和协调性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肢体训练并且教会学生舞蹈技巧,还应当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通过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目的。所以,掌握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舞蹈教学应做好乐感的培养

在舞蹈的基础教学课堂上,我们必须时刻培养学员的坚强意志和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使学员养成一个良好的训练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严令禁止消极怠慢、意志消沉、漫不经心的思想意识出现。

1.舞蹈教学应合理播放背景音乐,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舞蹈教学中,乐感的培养既关系到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乐曲的特点,根据音乐节奏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合理地播放背景音乐,通过背景音乐来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在舞蹈训练中以背景音乐为主,锻炼自己的听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跟着背景音乐起舞,并且在背景音乐的影响下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舞蹈的整体表现力。

2.舞蹈教学应进行专门的节奏训练

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学员很容易出现呼吸不顺畅、憋气等现象,那么如何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呢?比如,在进行跳跃、前进、后退、下降等动作时,在蹬地离地发力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采用快捷吸气;身体在空中或表换姿势造型时,采用控制呼吸,在动作完成后,落地时再呼气等。再如旋转时,吸气、蓄气要贯穿整个动作的始终,直到整个动作完成后再呼气,这就增加了旋转动作的稳定感。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做好背景音乐的播放之外,还应当进行专门的节奏训练,让学生能够对舞蹈节奏有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做到在音乐节奏下有节律的舞蹈,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又能够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专门的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对音乐节奏有独到的认识,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

3.舞蹈教学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

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既是衡量学生舞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舞蹈教学中应当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让学生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并能够投入到音乐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背景音乐的了解。

二、舞蹈教学应注重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

1.舞蹈教学应注重肢体训练

由于每个学员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依据这种情形,我们在进行把杆训练的教学中,应该将擦地、小踢腿以及压腿作为舞蹈训练的重点。比如,压腿主要是为了拉韧带,它不但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体形的完美,降低受伤的危险性,而且还可以将舞蹈表演得更加轻松、精彩。对于舞蹈教学而言,肢体训练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让学生按照规定动作完成舞蹈。基于这一认识,在舞蹈教学中应当重点开展肢体训练,力求学生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够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注重肢体训练并提高肢体训练效果是舞蹈教学的重要侧重点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基本功训练夯实基础,提高身体表现力,保证学生的肢体训练能够取得实效。

2.舞蹈教学应教会学生必要的舞蹈技巧

在舞蹈表演中合理的舞蹈技巧既能够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舞蹈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够赢得观众的掌声。对于舞蹈教学而言,教会学生必要的舞蹈技巧,既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方法,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基于这一认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舞蹈教学实际合理地开展舞蹈技巧的教学,才能够满足到教学的需要。

3.舞蹈教学应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

学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对腿的训练,却忽视了支撑腿的动作姿势要领。比如,在把杆的过程中,部分学员很容易紧紧地抓着杆,而不是用手去轻轻地扶住,殊不知,这种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造成原本在主力腿上的重心出现偏离,从而会出现膝关节不直,肌肉比较放松的不良现象。这样一来,不但会使得主力腿的肌肉得不到加强,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舞姿。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动作,需要身体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而身体的协调性也会关系到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通过基础训练基本动作的强化,让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让学生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有较好的表现。与此同时,身体协调性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舞蹈教学标准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身体协调性的训练是做好舞蹈教学的关键。

三、舞蹈教学应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1.舞蹈教学应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舞蹈表现力,与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情感表现力既能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同时也能够将这种情感传递到观众的身边,感染观众和影响观众。基于这一特点,在舞蹈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保证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将舞蹈的精神和舞蹈者的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提高舞蹈的整体表现力,使舞蹈者能够作为单独的个体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

2.舞蹈教学应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基于情感表现力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应当重点做好情感表现力的教学。通过情感教学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舞蹈与情感的实际联系。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情感的认识,让学生将舞蹈作为一种传递情感的工具和媒介,在具体的舞蹈训练中能够做到有效地投入情感,提高情感的表现力,用舞蹈的形式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对舞蹈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和感性的认知。

3.舞蹈教学应做到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应当让学生在舞蹈训练中投入足够的情感,并且尽情地表达。但是考虑到舞蹈的整体要求和舞蹈动作和节奏对舞蹈者的要求,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做到情感收放自如,既有效地表达和传递情感,又不能陷入到个人的情绪中,使情感表现力能够为舞蹈表演服务,保证舞蹈表演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是舞蹈教学培养情感表现力的基本要求。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舞蹈教学中掌握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对于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具体应当注重对乐感的培养、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同时还应当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和舞蹈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和实效性,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使舞蹈教学能够在整体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甜:《浅谈记忆规律在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27期。

[2]杨洋:《三维人体动作分析及其在智能舞蹈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梁泉:《比赛中的中国古典舞现象研究》,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4]戴铮:《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5]槐佳朋:《“注意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吉林艺术学院,2013。

古典舞论文范文7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部分地区理工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音乐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首先论述多元化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然后调研理工科大学音乐教学现状并分析出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最后论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

[关键词]

多元文化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对用人标准提高了要求,多元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引了发展方向,通过在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和音乐教育的意义

多元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天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改革是这场文化革命的开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向世界人民传播音乐文化,展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理工科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可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品德、文化、专业、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艺术的真实性、概括性、鲜明性、直观性、关联性等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历史传承性,是大学生解读历史、了解民族、领悟传统文化和多彩民间艺术的有力文化支持。音乐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审美性,能让大学生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和熏陶,让他们能够理解丑恶和美丽、高尚与鄙陋,使他们增加对美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二、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理工科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的研究很少,师范类院校大多是单纯研究音乐教育,普通院校基本上正在大力拓展素质教育,关于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或音乐文化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如吴非《针对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博澜《江苏省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陈慧玲《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等论文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一)对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六所院校全日制统招在校生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130份,回收率90.4%,走访学生1000名,交谈成功857人,走访率85.7%。经过归纳整理,从1130份问卷中随机抽取900份进行统计分析,从857名同学中抽取650份走访报告进行总结提炼,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支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如下:学习音乐的动机,音乐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课程主要内容和使用教材范围,教师与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音乐公选课和学生社团开设情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对音乐教学模式方面的态度和想法共八项内容。

(二)调查结果

1.音乐素质存在差异性,缺乏主观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大学生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极个别学生因从小接受过钢琴、小提琴的乐器教学能够认识并使用专业乐谱;13%的大学生能够认识简谱但并不能够熟练使用;73%的大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一小部分人喜欢摇滚音乐,而对古典和浪漫音乐、爵士乐、交响乐等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喜欢古典舞蹈的占15%,喜欢现代舞蹈的占37%。从以上数据看出,大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不一,他们听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了解很少,缺乏主观上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另外,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音乐,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对音乐会、歌剧、音乐比赛等漠不关心。

2.课程设置单一未体现音乐教育的多元性。

在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有4所,没有开设的有2所。在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的4所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只占到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8.2%,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经调查表明:第一,高校音乐教育因教师的学历背景等原因更偏重专业化,课程过于专业化,学生接受困难。第二,上课学生以低年级为主。因为,很多学校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音乐教育;二、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业比较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上选修课;处于毕业阶段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在意这类课程。这些问题说明部分决策者在课程设置上及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知上存有一定偏差,高校音乐教育并未得到科学的定位。同时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上课的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低。

由调查结果可知,理工科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教师资源非常少,教师梯次不够完善。在参与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有专任音乐教师,其他四所是由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工作的教师兼任,五所学校只有一名副高级职称的音乐教师,其余为讲师或助教。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偏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军乐团、舞蹈队,能够在运动会开幕式、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亲身体验,展示才华。此外,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活动不能仅仅是课堂讲授,应采取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蒙古族、藏族、苗族或者是俄罗斯、巴西等多种民族特色音乐风格进行推广普及提高,以多元的世界文化和艺术吸引学生,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没有专业视听室和专业活动场所,音乐选修课按照选课人数多少安排教室;只有4所大学有钢琴,其中1台还是年久失修,并且仅限艺术社团使用,不能够提供给音乐选修课;还存在缺少电脑、DV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现象。此外,调查的6所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归属也存在问题。选修课归社科部或基础部管理,艺术团体归团委管理,同时教师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艺术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教研室,既要干行政工作还要授课,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混乱、不规范。总结起来,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二是音乐教学的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学生学习和鉴赏音乐的目的性不明确。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和实施重在高校领导的重视,必须转变思路,给予音乐教育以资金支持,增加音乐教育的形式,重视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魅力,使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其功能。

三、基于多元文化和建构主义的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

理工科的音乐老师基本上来源于师范大学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或艺术团体的专业人才,如果其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授教育,停留在老师唱学生学,则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使音乐教育与时代结合,与科技结合,保障音乐教育的有效进行。

(一)与时代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相对薄弱,许多学生不懂乐谱。针对这些普遍特点,教师应以授课对象的音乐水平和文化底蕴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元文化授课内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西结合,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交叉渗透,围绕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不同风格的流派可以讲授大小调式、交响乐、协奏曲、无词歌;甄选出昆曲、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呼麦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看到我国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舞台,让学生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2014年入学的学生基本上以1995年后出生为主,针对这些授课对象,教师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出生年代、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前提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通过问答、讨论、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使音乐文化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与国际接轨,改善教学方法

在理工科音乐选修课中,将要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团队或自由结组的方式团结协作,强化对新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话剧或舞台剧表演完成对原有认识的重塑和新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乐器并进行演奏,给学生直观的示范,通过对乐器的观察,讲解乐器的构造组成和发声原理,进行示范性弹奏,使学生获取知识。演示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加强知识记忆。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生所热爱,也可以将一些APP加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2.MOOC教学法。

在理工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音乐选修课和艺术社团,上课人数多。现在很多学校已经覆盖了无线网络,因此,MOOC教学法可以应用在音乐教学的课程中。如设计出课程的电子平台,采用手机点名、手机答题、手机观看课件等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社会接轨,完善保障机制

古典舞论文范文8

摘要:

高校舞蹈教育在社会舞蹈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高校舞蹈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为此,本文将从秉承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几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校本舞蹈专业教材

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6]吴红叶.舞韵飞扬——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我见[J].艺苑,2009(06)

[7]孙雪玉.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综合高校舞蹈教学之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8).

[8]陈丽.论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发展新模式[J].艺术教育,2008(01)

第二篇:计算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行业都需要使用到计算机,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进行调查,论述了教学中的计算机思维导向现状,进而提出了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计算机;思维导向;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基于计算机在其他学科中的辅助教学作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学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在历次课程改革的作用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改进,但从整体而言,教育者都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对教学内容的革新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有必要从计算机思维的角度出发,重新对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现状

(一)高校对计算机思维的重视不足。目前,计算机在很多行业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但是,高校对计算机思维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思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人才的计算机思维进行培养,从而无法更好地促进人才计算机思维的提高;第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不仅仅应该停留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中,而是应该在多种场合注意对计算机思维的培养。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强化,从而无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快速地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

(二)过分注重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开展了相关的教学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着全面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高校由于过分注重对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进行考核,但是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并没有进行考核,因此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专门对自身的计算机思维进行训练;第二,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机思维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计算机思维培养,从而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在培养方面有所欠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待完善。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对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方面,虽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很多专业都需要进行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个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专业的差异性;第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更好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习中,因此没有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计算机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计算机思维导向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根据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从而无法更好地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计算机思维导向下,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前,需要使得学生学习多种相关的课程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进行培养,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课堂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层面,主要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熟悉一些基本的概念,从而能够打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门;第二,计算机底层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与计算机自身的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结构,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三,计算机应用知识层面的学习,在了解了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底层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进行解决。

(二)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也是影响计算机思维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能够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和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第二,要不断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需要扩大交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交流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有着更好的帮助;第三,可以对现有的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带动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仅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培养自身的计算机思维,还可以更好地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而且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讲,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辅助设施,并且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筛选和分类,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提高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率。计算机思维是大学生应该培养的关键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只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淑丽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晔智,徐哲坚.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24

[2]赵立双,刘艳春.基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34(6):95~97

[3]卜言彬,陈婷,宋燕燕.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0):94~95

第三篇: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从民办高校的特点以及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与公办院校进行比较,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创业就业为导向,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就业创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一般课题“突出‘三层次’和‘三结合’的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编号:JGJX2015D305)和长春财经学院教改工程项目“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国内的统计学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开发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潮流,为社会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是所有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办高校,更需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说民办高校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由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决定的。一是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建立和发展都依托于一个母体公办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在克隆母体高校,忽视了生源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同质化教育,最终在就业的时候,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与母体高校学生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造成“前有狼”的困局。二是在民办高校后面,还有一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每个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时,民办高校学生面临“后有虎”的窘境。在最终的市场选择中,民办高校学生面临高不成,低也不成的尴尬境地,学生就业出路不好,必然影响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发展,然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民办高校在公办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

(二)统计学专业教学跟不上大数据潮流。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当中,和公办院校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和原理,会根据公式计算指标等,与实际问题脱离,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民办高校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公办院校相比,要低一些,基础要弱一些,如果采取与公办院校一样的教育模式,即使师资力量相同,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好比同样的配方,不同品质的食材,做出的味道完全不同。好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依然不知道统计学能做什么,除了会写论文之外,完全找不到方向,与大数据时代格格不入。

三、民办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对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从纵向角度虽然大大增加,但是从横向来看,市场容量依然是有限的。据统计,全国共有34所民办高校和274所公办院校开设统计学专业,民办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容乐观。民办高校统计学专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另辟“蹊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接触不到大量的一手原始数据,很难给学生讲解数据挖掘以及深层次的分析,通常只能讲授一些传统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这些方法和模型通常只适合做科学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用之甚少。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的平台。校企合作教学是必要的且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统计学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业主要有市场调研公司或者大企业的市场部或数据分析部。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各自的优势,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达到合作共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作。一是民办高校派遣资深教授到企业挂职高级顾问,给企业员工做理论培训,为企业长远发展献计献策;派遣年轻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学习企业的文化和思维,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市场调研的流程和数据分析的内容,尤其是接触一些大数据,学习数据的清洗、挖掘和处理,培养大数据思维,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增强实践的能力,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民办高校聘请企业的高管作为客座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高校一起合作开发教材,根据统计学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特征,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上,加入实践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充实更丰富,更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企业定期派遣专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一些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慢慢形成制度化。三是为了学生的就业以及迎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可以与企业签署协议,开设定制班,由双方共同培养,专门为企业输送人才。开发的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结构结构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三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二)积极为师生营造创业环境。每年的毕业生接近800万,已经超出了社会的需求和承载量,就业难是一个困扰莘莘学子的难题。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困境,创业成了出路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倡创新活动和创业意识,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6年国家出台以下政策:众创空间税收优惠,启动大学生科技园的优惠政策;提高大学生创业担保的贷款额度;整合大学生发展就业创业基金;税收的减免,国家提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3年内每年每户8?000位限额扣减当年缴纳的营业税;优先转让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响应政府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做一个急先锋。一是对于统计学专业,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地位越来越凸显,在国内,专门的调研公司和数据分析企业在发达地区已经慢慢成型,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民办高校必须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根据专业特点,扶持师生创业,创建数据分析工作室。工作室由专业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管理运营,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特色。工作室可以承接中小企业的调研项目,可以分包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服务于地方经济。二是民办高校大力扶持创业孵化园,为年轻老师和学生创造平台。充分发挥年轻老师的创造性,创新性,培养一支年轻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给年轻老师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从根本上解决年轻老师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对于有创业项目或创业意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为学生提供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会计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及大学生创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让学生能够了解公司注册的流程,公司运营的大致流程以及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少点困惑,少点迷茫,切实为学生发展服务。

作者:侍术凯 陈玉爽 张馨文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娴.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

[2]李金昌.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J].统计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