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的规律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1

[关键词]规律;科学;育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9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艰巨、辛苦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思想政治性,即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育人方面起着核心和导向的作用;又具有社会性,它必须根据行业要求,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工作既需要科学化,也需要艺术化。尽管它不是纯艺术,但是它那富有创造性的各种组织活动,都具有生气和美丽,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美的心灵。这种工作艺术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而且可以使师生产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1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要按照规律指导班级工作,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必须认识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1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过渡与不稳定。中职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少年期)向初步成熟(青年初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都呈现出一种起伏多变的不稳定状态。

(2)敏感与冲动。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容易偏激,感情冲动。

(3)热情与脆弱。精神旺盛、情绪热烈,只要自己喜欢、有兴趣,对人对事像一把火,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在经受一点挫折后,表现出脆弱,灰心丧气,情绪低沉。

(4)早熟与失衡。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职学生出现早熟现象,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与身体发育之间出现不平衡。

(5)多变与可塑。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辨别能力较低,自控能力差,表现为多变化、易迁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2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追求与实惠。他们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注重实惠,对“左”的东西反感,但又界限不清。

(2)自我意识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他们要求家长老师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利益。

(3)尚思索、轻实践。当今的中职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总爱问为什么,但是缺乏锻炼,轻视实践,重知轻行。

(4)开放而混杂。当今的中职学生思想开放,喜欢广泛接触社会,甚至对国外的一些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思想开阔,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但由于受到思维不成熟、辨别和选择能力弱的限制,思想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美丑混杂的状况。

(5)单纯而片面。他们天真单纯,心无芥蒂,直率坦荡,勇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受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使他们对事情很难从复杂性方面去考虑,而产生片面、偏激的看法和情绪,缺乏全面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能力。

2科学育人

现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既具有一般的发展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既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应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又需要根据时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科学育人计划,并要注意探讨有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21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1)要求知识化,体现趣味性。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喜欢新奇,爱好有趣味的事情。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活动,举行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等,这类活动把知识、思想、活动结合起来,富有趣味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求信息化,体现开放性。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信息化,现在的学生比之于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见识广、爱思索和讨论问题。他们的心理及思想都呈现早熟趋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发展。如开设信息课,举办信息报告会、时事报告会、班级新闻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3)要求多样化,体现选择性。教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内容形式多样化,使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拥有参加活动的机会和可能。多样化的活动也适合于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以发挥个人才智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都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前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适应了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但是活动多样性的设计,必须根据我们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心理、思想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构思,融知识学习、思想教育、智力发展、能力培养为一体,务必使活动的开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要求社会化,体现实践性。让中职学生联系社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5)要求民主化,体现主体性。学生不单纯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每一项教育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受教育,而且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只有民主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实践的自觉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6)要求系列化,体现经常性。中职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根据培养目标与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系列教育内容,使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经常性,从整体设计上去考虑教育的效益,把每项教育活动都纳入整体教育目标,这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育内容系列化的安排,应符合这些规律。

22注意探讨教育方法

育人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科学地研究教育内容和过程,探讨育人的规律,还应当研究育人的艺术,注意教育方法的探讨。良好的教育方法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育人的有效保证。教育方法的选定应以教育对象的特点为依据。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的逐步开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方法,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不少的好方法,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1)心理诊疗法。这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某种心理障碍进行激励或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有着良好的效果。

(2)思想交汇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挂起钩来,实行交汇。这种方法避免了教育内容和学生思想脱节,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容易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感应,发生共鸣。运用这种方法时须注意,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想脉搏,选准思想交汇点。

(3)情景体验法。这是根据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条件,引导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悟出一定道理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2

一、打好基础,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是有机体在中枢神经控制下进行体育活动时所表现的能力。体育运动动作是身体素质的反映,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完不成体育动作。只有扎实的体育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对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形成有益的正迁移。反之,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形成无助的负迁移,干扰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比如,柔韧素质不好的同学,在学习武术、体操等项目动作时,特别困难,不容易掌握技术动作。有良好柔韧素质的同学,在学习武术、体操等项目动作时,掌握技术动作就显得特别快。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总是让学生先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从易到难,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因此,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打好学生的扎实基础,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迁移受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影响。当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目的性明确、认识深刻稳定,有很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完成体育运动动作的愿望。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练习过程中,经常有同学表现出勇敢顽强和很强的自信心,在跑的练习过程中,顶住“极点”的生理反应和枯燥单调的重复跑步动作,以轻松、快速的动作跑完全程,这就是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正迁移的明显表现。当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较差时,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怯懦软弱,优柔寡断,意志品质薄弱,行为举止容易受感情和情绪等的影响,完成体育运动动作质量差。比如,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因为曾经有过“溺水”或“呛水”的经历,形成了“惧水”、“怕水”等畏惧的心理现象,在练习动作的开始或中间随意停止练习,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这就是心理素质差而产生负迁移的明显表现。

因为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又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和改造,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防止负迁移的干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迁移的核心是概括,学生概括水平高,容易总结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概括能力越强,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就越有利。我对高一新生进行篮球投篮的概括教学实验,将高一新生40人,按身体素质、体育成绩、篮球技术和投篮成绩基本相同,分成A、B二组,每组各20人,每人罚球投篮球10个。A组为实验组,在投篮之前,把投篮技术向他们作简要的概括指导;B组为对照组,不作任何指导。实验结果如下:A组的投篮命中率为28%,B组的投篮命中率为l7%,A组的投篮命中率高出B组11%。以上实验表明,当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强时,容易掌握体育运动技巧,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知识、技能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和大纲,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备课,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已有的经验中去,寻找典型的材料,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合理安排教材

迁移的产生应有部分新学内容和旧内容之间或两个内容之间存在相同因素有关。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尽量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体现新旧知识、技术动作的相同点,这样不但把旧知识、技能复习了,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得到全面发展。还要强调二个教材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是实现正迁移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教学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共同点,找出共性的地方。比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安排教材时把相似技术较多的篮球防守动作与足球防守动作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正迁移,能较快地掌握这些技术动作;在编排准备活动的徒手操时,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尽量体现共同因素,产生正迁移,为提高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效率发挥作用,照样发挥着准备活动的各项功能。把跳高和撑竿跳的起跳动作不安排在同一单元时间学习,因为他们的起跳脚不在同一边,会互相干扰抑制,产生负迁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全盘考虑,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共性东西,追求最大的正迁移效益。防止教材之间的互相干扰和障碍的发生,要尽量消除负迁移的产生。

五、科学安排练习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语音讲授、动作直观示范、图片和实物观察等感知的东西,必须经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正确地掌握、巩固和提高新学习的技术、技能。实验证明,练习和迁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练习会产生积极性迁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等,采用重复练习法、条件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综合练习法、防止与纠正错误法和游戏与比赛法等练习方法。比如,为了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和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采用过往矫正的练习办法,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动力定型,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动作。为了提高练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性迁移,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练习。

体育练习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将越来越多,体育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科学研究,钻研教材教法,探索出符合现代学生特点的各种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3

一、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损伤的规律特点

(一)损伤与教学训练科目自身的技术要求,和所涉及运动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密切相关。根据各警察体育教学训练科目的技术要求,身体各部位器官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反复完成打击、抗击、摔、倒、跑、跳、投等动作,增大了特定运动器官的运动强度和压力,致使教学与训练中损伤产生成为可能。调查研究表明,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科目中散打科目损伤率最高(48.3%),单实战考核学生损伤率高达23.2%,损伤部位几乎遍及全身,其中头面部的鼻粘膜损伤出血占首位,其次是身体各部位的擦伤(尤其是小腿部位的擦伤)。在上肢损伤中,以肩关节脱位、肩周损伤、指间关节损伤为多。躯干是胸肋部挫伤、腰背肌肉筋膜损伤最多。下肢常见的是小腿部擦伤、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足背挫伤等。从人体生理和解剖学原理看,运动与功能相适应,人体运动时必须遵循解剖学与生理特点,尽量克服自身器官存在的生理和解剖学上的弱点,采取合理的技术动作,避免损伤的产生。直拳击打目标的一瞬间,击打的反作用力主要由拳面的指间关节和桡腕关节承担,指间关节和桡腕关节关节囊与关节腔浅薄,附着的韧带少,这决定了腕、指各关节活动灵活,动作精细的特点,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能承受强大重力压力的弱点。这就要求直拳击打目标的瞬间,五指并拢紧握拳,手腕紧张微下压,使指间关节与桡腕关节形成一个刚体,避免强大反作用力下关节挫伤。

(二)损伤比例不一,男生高于女生。受人体解剖与生理因素的影响,男生的身体素质优于女生,在对抗性强的科目中竞争尤为激烈。其次是性别的差异,形成了男生爱动,女生喜静的性格。男生在课外时间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数、训练科目的种类以及训练的量与强度上均高于女生,这增大了损伤的几率,形成了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男生运动损伤比例(42.8%)高于女生(31.9%)的主要原因。

(三)课内外损伤多,对抗性科目几率大。损伤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警察体育课的损伤率为49.3%,课外自练为21.1%,课内外损伤比例达70.4%:在对抗性较强的三大科目中,散打损伤率为48.3%,球类运动为24.1%,擒敌占16.4%,三大科目总损伤率高达88.8%。运动损伤发生后,学生不能继续参加正常的教学和训练,阻碍了警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严重的损伤还可能导致学生身心残障,甚至造成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健康,这在警察体育教学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四)功能影响与身体机能好坏成正比。身体素质、运动性疲劳、带伤训练等因素,反映了学生参加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时身体机能的好・坏,身体机能不佳,容易在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遭受损伤。在运动损伤病例的调查中,11.7%的患者因身体素质不佳引起,8.7%是因运动性疲劳造成,带伤训练致伤的占5.7%,身体机能不佳引发的损伤率为25.2%。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具有科目多、周期长、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等,它是完成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各科目的保障。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提高人体抗挤压、抗摔打、抗负荷的能力,有效减少教学与训练中损伤的发生。人体运动性疲劳或带伤训练时,力量减小、速度缓慢、耐力变差、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完成特定科目技术动作差,这是身体机能不佳、素质下降的主要特征,此时若进行对抗性强、运动负荷大,运动量、运动强度高的教学与训练,稍有不慎,将导致损伤。因此,改变和提高身体机能状况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

二、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传授卫生知识,贯彻预防思想。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概念引入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有必要学习和掌握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特征、预防、诊断、康复和急救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科学组织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科学组织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实质,就是严格遵守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各项原则。即区别对待原则、专项深化原则、教学与训练过程的不间断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统一原则、周期性原则、训练负荷的逐步提高与达到最大负荷的统一原则、训练负荷的波浪形变化原则等,一旦违反教学与训练原则,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先学基础动作,再学基本技术,同时加强专项和非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由轻到重,由简到难,通过训练,使身体各部分机能逐步适应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然后才能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对抗性强的科目的训练。学生之间因素质、基础、年龄、性别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距,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用一帮一、一帮多、个别辅导等多种手段,逐步提高个体与整体的训练水平,从而减少运动损伤,保证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三)提高训练水平,增强抗伤能力。根据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科目内容多、教学时数大(约为480学时,是教学总课时的五分之一)、周期长、对抗性强、竞争激烈、训练条件艰苦(警体训练大部分内容、项目都在室外或野外进行, 日晒雨淋、摸爬滚打)的特点,学生在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力争达到素质全面、技能过硬,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与训练中的具体做法是:(1)提高学生训练水平,加强对11个易损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和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2)遵循人体生理解剖学原理,注重身体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等)与警察体育教学训练科目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在各科目中的对抗性;(3)注重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与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规范性;(4)加强教与学过程的心理训练,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更好的参加教学和训练,适应日趋严峻的公安工作的需要。

(四)坚持保护与帮助相结合的原则。散打、擒敌、武装障碍、攀登、战术基础动作、武装泅渡、射击等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科目,其对抗性强、负荷重、动作精确,对心理素质要求高,引发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多。因此,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实施保护与帮助的过程,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加强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设施的投入,注重保护设施和保护器械的应用与研制。同时,警察体育教师还应通过经验交流、理论学习、加强培训等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在训练方法上有意识地加入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科目特点的自我保护方法,减少因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损伤,使保护与帮助相结合的原则成为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手段。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4

一、 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 “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2)“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二“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

现状之二: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国费 (3)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

“怪圈”之三: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选择。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5

迁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广泛现象,而体育教学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因此迁移规律如被灵活应用,将在诸多方面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和提高,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程内容的编排已不像课改前那样,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和顺序编排教学进度就可以了。新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了更大的自,但是,如果不懂迁移的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理解迁移的含义和迁移的种类,掌握迁移的规律。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根据迁移对学习产生作用的性质为标准分为正迁移和零迁移,根据迁移的作用范围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一个情境的学习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这种迁移是正迁移,两个情境的学习起互相干扰作用,是负迁移。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是垂直迁移;难易程度相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体育教师只有理解了以上迁移的含义和分类,掌握了迁移的规律,才会给体育课程内容的编排带来正确的指导。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学习

对学生原有技能水平是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总的来说,对基础打得越牢固,其大脑认知结构观念的储存就越丰富,越牢固,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各种动作技能之间又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原理,当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在大脑中可能供他们利用的概念越多,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越充足。例如在篮球的运球教学中,掌握了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在学习前转身运球时,一些学生掌握前转身的基本动作技能,就和没有一定变向运球基本动作的学生要快得多、牢固得多,学习效率也非常高。这就是以学的知识、动作技能和新的知识点、技能,有着相同及相似的原理,从而产生相应的迁移动作效果。篮球的变向运球与前转身运球的基本动作要领都是有着单手推来的要求,所以掌握了变向运球技术,一定对于学习前转身运球产生正迁移的效果。

三、促使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出F

要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促使正迁移的发生和防止负迁移的出现,体育教学训练中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教师应了解两种不同运动技能间的类似性,以做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学习的内容。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这是运动技能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重要条件。运动技能间的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可以从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去分析。当两种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刺激的反应完全相似时,发生最大的正迁移;当两者间刺激相同反应不同时;产生负迁移。因此体育教师应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明确哪些项目在运动训练中会产生正迁移,哪些会发生负迁移,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内容,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两种运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只要熟练掌握了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技能,那么就很容易学会背后运球和后转身运球的动作技能,这是因为这三种运球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手拉球的动作,只要能完成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那么对学习背后转身运球就较为容易。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与核心,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目标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1、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之间实际上彼此是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并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全面地提高当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语文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促使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实践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西湖的绿》一文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内容找答案。基于此,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绿,每一处绿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绿”,到底想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置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信息;设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细节上的注意,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用心体会。

第四,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相一致,它主要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培养。比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去接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之实践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取材于自身的故事和感触,激发其想象力,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生动和感人。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当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三维化的要求,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