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培训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1

    一、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十二五”是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帮助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其内涵建设尤为重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推进企业技能培训,适应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迅速发展,满足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以及生产与技能水平的需要,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邵阳市政府根据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湖南省政府今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二、构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提升中小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区域企业发展要求,建设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进一步拓展培训基地的培训种类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以改善培训基地硬件建设为重点,加快数控技术培训、工具钳工技术培训、电气维修技术培训、广告装潢设计技术培训工作室的建设;以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基地培训课程体系为关键,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质量建设。发挥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宗旨,以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培训基地智力、技术和硬件设施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新的职业培训功能,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1.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采用“董事会制”,成立“董事会”,实行“校、企共建共管,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分摊、按股分利”的程序化管理。建设适应基地良性发展的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使培训基地“运行有机制,管理有力度”。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回馈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2.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培训对象,按“菜单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认证鉴定培训课程体系、“三维培训”“宽平台+活模块”的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的新员工岗前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培训工种、培训技能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培训师按学生评教、教研教改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学员按职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设计评价标准。

    3.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

    优化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一支适应中小企业不同工种培训需要、专业技能过硬(高级工以上)、教学能力较强,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的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以适应培训需要为目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工种齐全的基地师资队伍。建立《基地培训师遴选聘任与管理制度》《基地培训师工作量管理细则》《基地培训师业务提升培训制度》《基地培训师奖惩制度》《基地培训师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培训基地培训师动态管理。通过组织企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企业技术难题研讨等形式提高团队的培训教学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4.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硬件

    依据基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建设能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员工认证鉴定培训需要的设施齐备的硬件环境,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服务。

    5.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

    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为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培训学员电子档案库,跟踪调查培训学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时收集培训学员成长发展信息,做好培训学员后期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培训师和学员互动对话平台,开通培训师与学员视频对话、信息交流、职业咨询、职业指导等功能;建立培训师个人空间和学员个人空间,包括教学课程相关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建设培训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校企信息互通和培训师与学员的沟通;改革培训基地教学环节,提高培训基地教学效果。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2

关键词:机关培训中心经济型酒店转型可行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即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宾馆。随着国家发改委要求机关培训中心与原机关逐步脱钩,培训中心就失去了获取利润的途径,从而使其发展陷入了困境。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市场供应相对稀缺。

一、机关培训中心现状分析

1、内部设施过于豪华,失去培训中心的原意。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边远穷县,也在建“培训中心”。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能看到各种“重量级”的单位和部门建的“培训中心”,而且各培训中心互相攀比,增加设备,有很多直接按照宾馆酒店的格局建造。豪华的住宿设施和康体娱乐设施远远超过干部或员工培训的需求标准。

2、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培训中心”的设施重点是“对内服务”,常处于半经营状态,许多设施长年闲置,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培训中心造成大量非生产性国有资产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不讲使用效益,又不求保值增值,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政企不分或政事不分,滋生腐败导致亏损严重。培训中心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获得所属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此培训中心不会象一般的宾馆酒店那样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建设豪华的培训中心,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还可以为培训中心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公共资源转变为本机关掌控的资源。由于培训中心是由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经营的,是集体资产,个人不需要对此直接负责,因此有些培训中心每年主管经营部门上缴的财务报表总是亏损的,需要财政或者预算外资金补贴,成为年年亏空的“无底洞”。

4、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当前培训中心普遍存在资产帐外管理、资产出租收入难以收回、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占地、未经审批擅自搞基本建设等问题。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些领导在这里随意搞招待等,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并且影响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

5、人事管理不善,员工素质不高。培训中心经营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专业人员很少受过系统培训,而普通员工更是存在培训不足,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中心由于实行事业编制,人员流动困难,从而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浪费情况严重。

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全服务型酒店不同,是满足一般平民旅行住宿需求的产品设施。根据其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经济型酒店的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

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经济型酒店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国家商务部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可预见,在未来几年,经济型酒店还会保持同样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酒店业的后起之秀。

三、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意义

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既利于培训中心的改革,又利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实力的增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机关的附属物,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机制陈旧,缺乏活力,难以发展。通过改革,一是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在置换国有资产的同时,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使社会资本大幅度增加;三是可以释放人的潜能。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规模,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提高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四、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现有的许多的机关培训中心都是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拨款。目前正在进行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将机关培训中心推向市场,实行政企分开,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化经营或通过拍卖、置换、改造等方式进行妥善处理。按照企事分开和机构剥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转企改制,推动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国有资产逐渐淡出服务业经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市场潜力分析。目前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量很大,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而且面临国外知名经济型酒店的挑战。机关培训中心转型为经济型酒店后,能有效增加供给,壮大力量,提高竞争力。

(1)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成长迅速。一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经济型酒店以其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等特点,成为大众旅游者的首选。二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游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一些设备豪华,装修考究,服务优良,能大幅度降低价格的新型酒店业,开始受到商务旅行者的青睐。三是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2)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行业增长空间非常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国内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若我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标准,我国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增量空间。因此,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可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经济型酒店竞争力。

(3)资源优势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可以为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专门的培训与会议场所,但许多培训中心实际上是以疗养院、度假村的形式和要求建造,其设施设备作为培训中心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问题和弊端,但却为各类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机关培训中心可在现有情况下,按照经济型酒店以家居精致、简洁为目标的改造要求,关停部分设施,减免部分服务功能,对培训中心的陈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适当装修。这样投资不大,但却达到了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由培训中心改建成经济型酒店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从而使经营成本也降低不少。

(4)投资收益分析。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一般为一二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利用培训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投资比较低,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用工数量上,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1.2以上,而经济型酒店一般在1∶0.5以下。经济型酒店达到每年10%的回报率。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高达85%~90%,在正常情况下,高星级酒店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而经济型酒店仅需5—6年即可收回投资。同时,经济型酒店是结合物业与酒店的优质项目,政策环境较宽松,审批较容易,因此进入壁垒较低。机关培训中心属于党政机关管辖,其知名度较高,人脉也较广,能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吸引投资,向经济型酒店过渡。五、转型的具体实施办法

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两大重点,一是国有资产的转让;二是内部人员的管理。

1、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是培训中心转型的第一步,主要有三个阶段,即资产评估阶段、专家复审阶段以及出让阶段。资产评估的重点和意义就在于明确资产出售范围,合理确定资产出售价格,方便加强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和后续管理等。专家复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资产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训中心的资产出让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国家以培训中心资产折合成股份,以物资形式参股,市场投资者以资金形式参股,成立股份制酒店。二是通过各种关系渠道由民营企业全盘收购,然后进行投资建设,或者机关培训中心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以协议出让的方式实现资产转让。三是举行拍卖会,通过公开拍卖将培训中心资产经营市场化,拍卖的方式更加透明化,更加符合公平公开的原则。

2、内部人员管理。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这样既降低了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管理成本。培训中心隶属于党政机关,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原有培训中心人员转化为经济型酒店服务人员,关键是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按需设岗,因事择人,摒弃传统的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量才使用,防止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人浮于事,增加管理成本。

(2)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职务层次设计分类考核体系,引入现代工作绩效评价方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德、能、勤、绩全面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工资奖金与员工业绩和顾客评价挂钩;竞争上岗,在企业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忧患意识,切实解决原单位内部的各种弊端;同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3)管理培训。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所受教育和培训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应着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或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六、结论

针对机关培训中心的弊端,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它的改革和转制的研究。经济型酒店目前正处于黄金阶段,其市场需求量大,投资少,回报率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与培训中心现有设施相似,是值得研究的新途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各种弊端,转型面临着资产转让、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和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红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人才,2007(1).

[2]刘守海:撤并各类培训中心整顿培训市场秩序[J].成人教育,2000(2).

[3]钟眠源:培训中心还要整顿到几时[J].南国风,2007(7).

[4]李松: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J].思索,2006(6).

[5]王华,江晓云: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J].社会科学家,2004(2).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机关培训中心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一条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新途径——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对转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转型对于机关培训中心和经济型酒店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机关培训中心 经济型酒店 转型可行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即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宾馆。随着国家发改委要求机关培训中心与原机关逐步脱钩,培训中心就失去了获取利润的途径,从而使其发展陷入了困境。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市场供应相对稀缺。 一、机关培训中心现状分析 1、内部设施过于豪华,失去培训中心的原意。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边远穷县,也在建“培训中心”。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能看到各种“重量级”的单位和部门建的“培训中心”,而且各培训中心互相攀比,增加设备,有很多直接按照宾馆酒店的格局建造。豪华的住宿设施和康体娱乐设施远远超过干部或员工培训的需求标准。 2、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培训中心”的设施重点是“对内服务 ”,常处于半经营状态,许多设施长年闲置,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培训中心造成大量非生产性国有资产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不讲使用效益,又不求保值增值,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政企不分或政事不分,滋生腐败导致亏损严重。培训中心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获得所属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此培训中心不会象一般的宾馆酒店那样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建设豪华的培训中心,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还可以为培训中心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公共资源转变为本机关掌控的资源。由于培训中心是由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经营的,是集体资产,个人不需要对此直接负责,因此有些培训中心每年主管经营部门上缴的财务报表总是亏损的,需要财政或者预算外资金补贴,成为年年亏空的“无底洞”。 4、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当前培训中心普遍存在资产帐外管理、资产出租收入难以收回、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占地、未经审批擅自搞基本建设等问题。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些领导在这里随意搞招待等,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并且影响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 5、人事管理不善,员工素质不高。培训中心经营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专业人员很少受过系统培训,而普通员工更是存在培训不足,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中心由于实行事业编制,人员流动困难,从而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浪费情况严重。 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全服务型酒店不同,是满足一般平民旅行住宿需求的产品设施。根据其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经济型酒店的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 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经济型酒店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国家商务部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可预见,在未来几年,经济型酒店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4

在全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全民创业,加快松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形势下,我们举办了这期赴无锡党政干部培训班,这既是借助发达地区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域外培训新途径,深化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需要,加快我市现有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所采取的实际步骤。大家知道,2003年8月,我们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培训基地——无锡干部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一期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参训学员一致反映,学习考察时间虽然很短,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真正感受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强劲气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发展松原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学到了理论知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数学员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组织部把这些文章编辑了《学员论文集》。这些文章写的很好,有的思路和建议很有独创性,很有参考价值。如果说,我们第一期赴无锡培训取得了较大收获。那么我相信大家这次去无锡培训也不会辜负市委的希望,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提高能力素质、为松原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的目的。对我们来讲,平时工作很忙,能够坐下来学习一段时间很不容易,特别是到江南发达地区去学习,机会更是难得。我们到无锡举办培训班,路途比较远,费用比较高,管理的任务也比较重,市委、市政府能够舍得投入,坚持选派县(处)级干部和县(处)级后备干部到无锡学习,可见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视的,对域外培训是很重视的,为了保证这期培训班收到理想的效果,我讲两个问题,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充分认识域外培训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重点。我们在抓领导干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领导干部到域外(境外)培训,对于培养紧缺人才、急需人才,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开展域外培训是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机遇,推动松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际步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着眼,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这一重大决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有利于促进多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序幕的拉开,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地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沿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西部各省、市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其后发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东北地区更是千方百计,竞相发展,都力求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历史机遇中,争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任务措施。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也对松原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地提出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主要任务。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典范,那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知识和宝贵经验。这次我们到无锡举办培训班,就是围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去学习知识,学习经验的。如在课堂教学上,安排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市场营销、招商引资等内容。在考察项目中,选择了浦东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建设,红豆集团、阳光集团等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洛舍镇、三房巷村等小城镇建设典型,以及昆山市招商引资的典型和周庄等旅游经济开发的典型;培训期间还将安排与无锡各界人士进行座谈交流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宣传松原,推介招商引资项目。总之,希望大家在培训期间学习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好,以实际行动推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2、开展域外培训是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实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各项任务,推动松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人才资源开发是关键。从国际看,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推动力量,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从国内看,经济结构的调整,“四个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大量高智能、复合型人才都涌向了东南沿海地区,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很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从我市干部队伍的现状看,虽然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培训和组织调整,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对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县(处)级干部的机遇意识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对知识素质和能力水平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来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封闭保守,要善于运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观察和谋划松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理念来研究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进一步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能安于现状,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现代知识来开创工作新局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兴业”的战略高度来改革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用开阔的思路研究、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使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培训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不断地创新,培训内容随着知识的进化而不断更新,也就是要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培训方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领导干部,真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因此,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2001—2005年松原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为了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市委决定每年抽调五分之一以上的在职干部参加市委党校的常规培训,力争到2005年,使县(处)级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同时有重点地选派部分干部到域外(境外)进行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领导人才,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改革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实现人才开发工作的新跨越。

3、开展域外培训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随着干部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干部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更凸现出能力素质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要求教育培训工作更应注意设计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各类培训,努力探索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方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社会化教学,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由理论知识培训向实际能力培训的转变。近年来,我市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和学习内容改革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坚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结合,适当增加了实践培训的比重;坚持了课堂教学与实际调研相结合,适当增加了调研的比重。这些方法对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我们拓展域外培训渠道,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课堂延伸到了发达地区,拓展了干部向实践学习的领域。我们2003年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广东暨南大学和无锡干部学校举办了三期体现个性化、专业化的培训班,就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合理运用先进的培训资源,走出一条资源整合,知识共享,有特色、开放式教育培训的新路子。我们这次去的无锡干部学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的干部培训基地,多年的培训实践,使无锡干部学校积累了优厚的培训资源,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知识水平较高、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成人教育、科学技术及人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等教育培训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果的项目群体。由于无锡具有优越的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到无锡举办培训班。每年要承办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50余期,培训3000余人。可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利用境(域)外培训资源,积极深入地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是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域外培训工作,就会拓展干部教育培训空间,优化培训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要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要提高培训质量,较好的培训方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是必要的条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员自己。我们到域外培训,不同于在本市培训,对大家的要求更高,学习的任务更重,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还要深入学习那里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不仅要结合本职工作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找出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还要利用学习考察机会广交朋友,全方位地宣传松原,扩大松原的知名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堂之上要做一个好学员。我们对这期培训班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必须掌握的新知识,所聘请的讲课教师也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比如无锡干部学校谢学良教授,多年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多次来东北讲课,很受学员欢迎。因此,大家要坐住凳子,守住时间,听好每一堂课,以高质量地听好每堂课,来确保本期培训班的高质量。我们到了无锡,真正与工作脱钩了,干扰我们学习的事情几乎没有了,就要真正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学点知识,特别是对新知识要学深学透,融会贯通,使自己的学识水平有一个新提高。培训班结束时,市委组织部要对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员都要填写考核表,由个人对学习做出总结,学校和组织部进行鉴定,存入干部的档案,作为考核干部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二,在课堂之外要做一个好宣传员。在课堂上我们每一个同志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学员,学员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在课堂之外,我们是领导干部,宣传松原,为松原改革和建设出力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都要有这种责任意识,利用培训机会,广交朋友,扩大影响。我们常讲要经营好我们的城市,宣传松原就是经营松原的无型资产,我们要利用一切有效方式,宣传松原的自然资源,人文条件,经济发展战略等等,通过宣传提高松原这座新兴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品牌的信誉度,进而增强外界对松原环境的认同度。浙江省昆山市,就因为有个周庄,港台客商慕名投资,仅几年就吸纳外资30多亿美金。交朋友越多,宣传面越广,我们松原市的知名度就会越高,对外界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就会不断增强,我们到域外学习的效益也就会不断提高。

第三,在接受培训的同时,要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研究,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增长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训练这个基本功也是域外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次培训中,要求每名同志都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任务去培训,要用学习的成绩、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这次培训班的成效。希望大家要对照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查找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形成一份学习体会文章或调查报告,交市委组织部。如果通过培训,每名学员都能够提出1—2条有价值的建议,并得到有效实施,那么,对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我们这次培训效果的具体检验。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5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本土化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校内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又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元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于2009年8月被湖南省批准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区域优势、自身特点来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是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意义

1.便于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

在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到一线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常德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而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地方职业院校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极大的整合区域内的科技信息,建立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能尽快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增强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常德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提升“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常德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常德市作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建设中的一极,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提出了“数字常德、工业强市”的口号,并要打造“常德工业走廊”。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将区域内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信息窗口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升常德工业建设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常德职院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现状及不足

1.校企合作的现状

常德职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思路与本土企业进行了大量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1”的教学模式。学院现有护理、机电、药学、园林、建筑、旅游等25个专业,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16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前2年以在校学习为主,第3年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一年。学生在顶岗学习过程中,具有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使企业的实际技能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结合,即是对校内所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实现能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第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施行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一是“委托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与惠州康乃尔大酒店、常德共和大酒店等十多家五星级酒店签订合同,对酒店的新招员工都送到常德职院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二是“定向培养”,如园林专业与常德大众园艺有限公司、常德武陵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常德武陵区润心园艺经营部等单位提前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向,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制定课程体系。

第三,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的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等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常德市东亚汽车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常德职院驾校,不仅可以提供驾照培训,更是学生进行汽车电器原理、汽车维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一体化现场教学及实训场所。

第四,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如护理专业用学院的优质卫生资源,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组织学生为居民提供护理保健等服务,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社区预防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2.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常德职院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校企合作的侧重点没有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没有强调自身区域的稀有资源性,校企结合流于某些比如签协议、挂牌、赞助等形式。如学院的1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各专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类专业,而会计电算化专业至今都没有由本地企业所提供的稳定实训场所。

第二,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目前,常德职院的校企合作采用企业赞助方式比较多,但没有在行业内组合、形成集团化特色,大多数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还停留在初始建设阶段。如常德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长沙的后花园,张家界的姐妹花”,常德职院的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与常德市共和大酒店、桃花源景区等都单独签订了定单培养与就业协议,但与地方旅游协会间缺少合作,并且各实训基地之间也很少有合作项目。

第三,校企合作没有适时结合本地经济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企业和服务实体,形成服务地方特色的多渠道、多层次、结合自身优势的校企合作。据2009年常德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重点建设的烟草、医药、机械、食品、纺织、纸业、铝材加工等行业的产值占到了全市GDP的80%以上。但在常德职院的25个专业中,护理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学生规模占全校生的30%以上,也是校企合作做得最好,最成功的专业,这种现象与学院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显得不协调。

三、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应对策略

1.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应体现其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本土化特色反映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层面,也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不仅要校企合作,而且要探讨怎样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融入企业的经营与建设之中,职业教育获得企业的认可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常德承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的湘西北中心城市,担负带动整个湘西北地区发展的重任,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市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旅游、铝材加工等行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常德职院应对原有25个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制造、生化与药品、农林牧渔、旅游等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2.全面加强同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行业特色

常德职院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因此,学院应与常德的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旅游、铝材加工等企业的对口需求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紧密合作。积极争取重点企业对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等的支持,并策划建设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加大学院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积极推广农业、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扩大学院在地方企业间的影响。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制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与企业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办学。部分专业应改变“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机动的顶岗实习安排,做到顶岗实习“可控、有效、双赢”的效果。

第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双证书”教育,学校各专业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项目组,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工学结合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任职的深度融合。

第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各专业应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已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的维护、升级与管理。不断完善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在企业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4.加强社会培训服务工作

常德职院高度重视对外培训工作,2008年牵头成立了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包含国家建造师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省移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基地等,至2010年底为常德市及周边地区培训学员14000多人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校还应进一步拓宽社会、企业培训服务渠道,开辟新的培训市场,增加培训项目,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力度。例如在各单位的培训示范任务指标中,提高对企业人员培训的比重。确立种植、机械制造、生化制约、农产品加工等本地重点行业培训基地的地位,争取尽快实现与重点企业共建培训基地的目标,不断增加社会或行业企业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点)的数目,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扩展职业技能培训资质。通过完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制度,协调各系部的教学资源,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奖励机制,从而搭建起学院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平台,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彭万勇.重庆构建区域经济产学研“一体化”论略[J].重庆教育,2009,22(4).

经济建设培训范文6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学院以“建设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奋力进取,跨越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占地两千余亩、在校生近两万人的高职院校。2008年,学院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省教育厅批准由学院牵头组建“豫南航空高职教育集团”;2010年,学院被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护理实训基地、酒店和旅游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0年度河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立足地方、辐射中原、示范引领、持续发展”,为信阳市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一、准确定位,构建服务型高职院校

地方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地域性三大特征。作为高等学校,她具有高校的功能;作为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她重要的目标定位;作为市管高校,服务并回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她应尽的义务。因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近年来,学院始终把打造信阳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师范教育人才基地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为信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紧密契合信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信阳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找准服务定位,明确服务职能,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构建服务型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延展服务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提高服务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面向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当前,信阳正处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最终都需要依靠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实现。目前,信阳市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0.2%。这样的劳动力技术构成状况,严重制约了信阳市企业的技术引进、产业升级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学院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在“六双”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面向医学检验及其相关岗位群实施“2+1”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式“1+1+1”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分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突出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2+1”式的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自觉求变,主动服务。学院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跟着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超前谋划,培育校企合作的“兴奋点”,吸引行业企业与学院相关专业“喜结连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由行业企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大学教授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对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信阳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类型,科学设置、调整专业。学院共设置了40个专业和49个专业方向,涉及医疗卫生服务类、化工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旅游管理类等17个二级职业技术门类,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多样、形式灵活,各专业相互支持、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高度融合。

三、着眼富民,培训“脱贫致富”的劳务输出人员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40万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信阳市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然而,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仅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的25.6%,由于培训跟不上,多数外出务工者只能从事没有技术要求的重体力劳动,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外出务工者有两大利好:一是就业机会可以增加90%左右,二是务工收入可以增加25%以上。因此,抓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并有效提高他们的收入。

近年来,学院结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对农民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送技术培训下乡,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根据信阳市“一县一品”的劳务品牌战略,为“新县涉外”“商城缝纫”“平桥建筑劳务”“固始柳编”“息县保安”“潢川园艺”“光山充绒”“淮滨电焊”等特色劳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劳务服务层次,实现从赚“汗水钱”向“技术钱”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几年来,学院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国际劳务护理培训基地”“信阳市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信阳市‘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等多个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培训技能劳动者1万余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余人,使学院成为鄂豫皖地区特别是豫南地区蓝领工的培训基地,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唯有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与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技术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一是学院每年定期召开“政校企合作论坛”,广泛听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学院主动走出校门,与南航集团、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公司、羚锐制药股份公司、辅仁药业(信阳)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出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为其培养输送人才,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57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学院与企业互相促进、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年年攀高,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办学声誉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2008年,学院被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五、产学研一体,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主要途径。地方高职院校在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坚持产学研一体,主动搭建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催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采取措施,引进优秀人才,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学院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和学术优势,与医院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药学院和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35种外用制剂,年均产值100万元以上,这些制剂产品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河南省第九届发明展览会金奖”“第六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等荣誉称号。医学检验技术学院承担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检验工作,每年常规病检320例左右、细胞学诊断1600例左右、快速病检1200例左右。医学院受信阳市卫生局委托,承担着信阳市医疗纠纷尸体解剖工作;医学院与信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所合作共建“刑事案件尸检中心”,为信阳市刑事案件尸检提供技术服务。

学院组建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勇于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9年,学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8月1日,省长郭庚茂莅临学院考察指导职业教育工作时对学院近几年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学院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办好职业教育。2011年8月2日,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团莅临学院考察调研,代表们对学院坚持“六双”人才模式的培养理念,坚持实践“知行合一、学练并重”的教学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强强联合的灵活办学模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给予充分肯定。2011年8月19日,副省长徐济超、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以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领导带领“全省职业教育服务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现场会”代表莅临学院进行考察指导,徐济超等领导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学院规模大、基础好、软硬件过硬,希望学院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搞好项目建设,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加强交流,提升高职教育理念,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为全省职业教育做示范。

立足地方,辐射中原,示范引领,持续发展,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推动地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百年大计”。服务没有止境,贡献才有发展。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科学发展之路,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和“舍我其谁”的气势努力推进学院实现新的跨越和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