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的作用范例6篇

专项规划的作用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1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区抢抓城市东拓和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争当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排头兵的战略选择;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

代新城中心的关键所在;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发挥区区位优势,构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建设“四区一中心”,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核心竞争力,建成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总体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应放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专项规划包括《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化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可行性论证分析、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和总部楼宇经济为重点的《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是:

(一)实用。编制的规划是详规和实施性规划,不是研究性规划,更不是概念性规划,要尽量避免空洞理论和概念,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做到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清晰。专项规划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规划中涉及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合理,指标应以统计部门或行业统计指标为依据。任务要明确,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产业布局要清晰,各专项规划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图(表)。

(三)有效。要特别突出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编制要获得两个方面的认可,即要获得市场主体认可,产业目标、思路举措都要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要获得市政府认可,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各规划要获得市级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规划的项目要纳入市级项目库,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要获得政府和市场认同,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三、编制原则

(一)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突出市场主体和主导地位,头脑中要始终有一根“市场经”。要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拿思路、出措施、想办法,切忌凭空臆断、不切实际,把政府和规划编制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市场,充分体现政府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

(二)规划编制要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同一区域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坚持立足我区实际,与西陵区进行充分比较,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产业规划、发展定位、思路举措等方面,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积极扶持优质产业、重点项目、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划编制要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宽规划编制的思路视野,同类性质产业既要同市内发展较好的区县进行比较,又要同省内外同一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比较,在充分比较中找准自身的优势,紧扣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发展质效。

(四)规划编制要体现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原则。顺应产业发展融合的趋势,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和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五)规划编制要体现共同编制的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选择有实力、有影响、有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主持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带领设计咨询机构人员深入市场、企业、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做好前期调研、项目谋划、规划起草、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不可委托了事,“甩手”规划。调研市场主体的面要尽可能广泛。

四、注意事项

1.各责任单位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要拓宽视野,尽量选择接触实际工作较多的设计咨询机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学者,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不切实际、空洞的学术性规划。

2.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与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座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切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

3.规划专班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市级各项已有行业规划,特别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各专项规划对本产业的发展定位要高度准确,发展目标要科学合理,切合区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5.各专项规划要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能够支撑本产业发展目标的项目,对规划出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切实可行,能够纳入市级项目库并能付诸实施。

6.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与市级相关行业规划的对接,要积极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衔接、协调,将专项规划纳入市级行业规划的延伸规划,推动专项规划实施。

五、规划大纲

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景至2020年。本着务实、科学、简明、实用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规划的主体框架:

(一)规划背景(包括基础条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环境、未来供需预测等内容)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内容)

(三)产业布局(在参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调研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各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说明产业布局的理由,形成产业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五)项目规划(在充分论证、前期谋划的基础上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形成项目简介和项目分布图)

(六)实施建议(包括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七)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六、责任分工

1.区发改统计局:负责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区商旅局:负责编制《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3.区卫生局:负责编制《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区文体局:负责编制《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区招商局:负责完成《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七、实施步骤

专项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审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2年5月至6月)

1.选择设计咨询机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5月上旬)。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设计咨询机构,同时从本部门本系统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2.编制工作培训(5月上旬)。由区发改局负责邀请省、市规划编制部门的专家,对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人员进行一次规划编制业务培训。

3.搜集、学习相关材料(5月上中旬)。用半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牵头,搜集与相关产业发展有关的市区发展规划、调研报告、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资料,组织编制专班人员系统学习。特别要学习吃透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文件,做到胸中有数。

4.开展调查研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相关责任单位会同规划单位深入街乡、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现状、现有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市场供需预测、存在困难和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要尽可能扩大与市场主体面对面研究座谈的面,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汇总梳理调研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规划编制大纲。

5.考察学习(6月中下旬)。用10天左右时间,各责任部门牵头围绕规划编制的相关事宜,组织规划编制人员赴省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观摩考察,比较、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理念、做法、措施、政策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2012年7月9月)

6.集中撰写规划(7月)。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设计咨询机构组成的规划编制专班集中撰写专项规划。

7.广泛征求意见(8月上中旬)。大致安排半个多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组织邀请所属产业上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征求对专项规划初稿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

8.行业主管部门初审(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各分管区长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规划、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对各专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9.综合规划编制(9月下旬)。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由发改局组织专班人员,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规划。

第三阶段:综合评审及(10月-11月)

10.综合规划市级评审(10月)。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区政府邀请与规划编制相关的市直部门,对综合规划进行联合审查,与市有关规划进行对接,并争取纳入市级规划的延伸规划,有关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

11.区政府审定规划(11月)。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予以审定并对外。

八、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靳鹏同志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统计局,陈立明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专项规划编制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专项规划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局长为第一责任人。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发展 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 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 自然 科学 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 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 现代 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电子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 交通 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 400万元,年度经费3 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 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 工业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 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 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历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 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 企业 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 249件,增长17%,授权量5 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 经济 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 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 ;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 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 现代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6-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对城镇规划人才的需求日渐扩大,城镇规划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地方性院校均设立了城镇规划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类院校,主要为大中型城市的城镇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现阶段国家城镇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中小城镇,大部分的中小城镇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些中小城镇中熟悉城镇规划业务的人才却非常缺乏,这就给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城镇规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培养城镇规划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系统等方面,对城镇规划专业进行系统的探索,根据就业的需求特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

(一)实训基地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对基础课、专业课的改革,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院具有研究所需的实训基地,如城镇规划设计室、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及园林系园林研究所、广西森态规划设计院等校办经济实体,学院的整体规划工作也可作为实习内容,同时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这些都为研究的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教师专业能力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落实“双师津贴”,并通过“以老带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规划项目,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题负责人和课题成员有专门从事本门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有较好研究基础;有多年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可从事专题研究工作。

(三)社会实践条件。根据企业需求条件,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通过综合实训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并且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城镇规划体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项目为引领,主线为特征,规划为基础,作品为目标”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引领。按“专业+企业+项目”的育人理念,突出专业项目的实践功能。项目以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业务项目为主要,形成并打造专业项目实训库。如建筑模型、山水模型、规划作品效果模型等,保证规划资料的项目化。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现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主线为特征。为突出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特色,主线是指城镇规划理念、方法两条能力主线的培养与强化。包括规划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和规划软件应用能力,如设计软件(天正建筑、PS、SU等)的用,以及城镇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行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应用等。

(三)规划为基础。专业技能采取以真实规划项目为导向的培养理念,规划需要理论需要操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本专业教学研究正是突出了规划作为基础的目标,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手段、规划方式等诸多方面开展教学。

(四)作品为目标。学生的教学成果,亦即可视化成果就是规划作品。核心课程、综合实训及项目业务均以作品形式体现,反映了专业培养的项目特征。作品是整个规划作品,是综合性项目作品,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在知识、能力的要求,对广西多家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调研。调查分析表明,城镇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人才学历结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其中,基层城镇规划设计人员、绘图员、测量员、一般设计人员等从事设计、管理一线等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学历要求为高职生和本科生。调查分析结果为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

(一)更符合人才需求。原人才培养方案过多地按照学科型人才培养进行编制,偏离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规格的要求,新方案按照典型的城镇规划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编制,符合现阶段企业对城镇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按理论教学部分和项目教学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包括城镇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地理与经济等,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部分;项目教学部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实际规划项目或者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理论教学时数,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更加强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体现了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城镇绿地规划”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各种绿地系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开设“观赏园艺”课程,凸显本专业学生在绿地规划中的优势。

(三)教学文件标准的编制。编制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标准等相关材料,制定了城镇规划专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各环节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评价,从而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达到“知理论、强技能、会设计、善表达、懂实施、能管理”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另外,还编制了1.5万字的实训指导书,任务书严格按课程整体设计的宗旨组织实施,所有内容都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能掌握城镇居住区规划、校园规划、新农村规划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提倡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发散性思维等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测试、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一个个实际工作任务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理论课程的考核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如课堂闭卷考试、口试等。实践教学根据训练目标,采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进行技能鉴定结合实际工作能力表现的综合评定方法。

四、创新点

(一)实践项目创新。课题在充分的社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城镇规划专业人培养流程,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F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创新。课题开展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初步形成以任务流程的项目式综合评价框架,该框架融入了学院校办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按实践项目的任务、流程、完成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综合全面地评价人才培养水平。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用该方法评价主课教师,实现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双向评价”。

(三)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与广西区内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成果凸显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城镇规划专业突出了广西城镇建设中的建筑设计,本院的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则着重突出景观绿化规划。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城镇规划专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人才培养融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在不断强化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课程训练、自主训练和自我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总之,本文构建的两大基础课程群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内化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紧密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构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链,使现代制造业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城镇化发展速率和制度创新之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5)

[2]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9)

[3]魏少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4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市“十四五”规划,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全市发展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9〕330号)、云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府办函〔2019〕130号)和国家、省、云浮发展改革部门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市“十四五”规划体系包括市发展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镇(街)“十四五”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协调、规划论证、审批等环节。编制工作从2019年12月启动开始,到2021年11月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编制本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镇(街)“十四五”规划的依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并组织实施。具体编制工作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市有关部门完成“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前期研究和调研成果,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二是2020年4月到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出台前,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研究测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组织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起草形成规划纲要的框架。三是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通过后,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市委“十四五”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市人大和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并与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于2020年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21年初,市政府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于批准后公开。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原则上限定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有关部门负责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专项规划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分为需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市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专项规划两类,其中报请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包括重点专项规划,其范围限于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财政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服务业、工业、金融等重大产业发展,以及法律、法规和市政府要求的其他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20年3月到7月,各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开展前期研究,起草规划草案的基本思路。二是2020年8月到2021年1月,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规划初稿,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局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三是2021年10月底前,各专项规划征求各镇(街)、各有关单位意见,经专家论证和衔接协调形成送审稿,并经市发展和改革局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其中,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牵头部门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上报市政府批准,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三)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地区、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以及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综合功能平台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市内特定区域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级区域规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根据我市发展需要组织编制。

(四)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市域或特定区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统筹部署,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规范本地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秩序,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空间规划编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强化空间规划对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编制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会有关部门负责,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按程序报批。

(五)镇(街)“十四五”规划。各镇(街)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镇(街)“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按照市“十四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工作安排,深入研究本地区发展思路,目标指标和各项重点任务,使规划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指导发展。各镇(街)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并送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各镇(街)“十四五”规划纲要要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相邻镇(街)的规划做好衔接协调。

二、编制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编制“十四五”规划,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云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罗定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描绘罗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深化前期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各镇(街)、各部门要拓展规划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平衡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科学设置目标指标,合理确定重大任务举措。同时,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力量,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规划内容符合基本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

(三)加强规划衔接,增强规划体系的协调性。各类规划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形成规划合力。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既要细化落实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又要争取将市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云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细化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区域提出的战略任务,空间规划要细化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

(四)规范编制程序,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以规范化、民主化的程序编制规划,把起草、衔接、论证、审批、等程序制度化,明确编制进度安排。坚持开门编规划,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充分借助外脑,发挥好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科研机构、智库和国际机构的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扩大民主参与,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困难的问题,重视向企业、基层一线学习经验、听取意见,从实践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举措。

(五)统筹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制度。上报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上报市政府批准的空间规划,由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制定编制目录清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形势变化需要上报市政府批准且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应请示市政府同意后,增补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市政府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专项规划,要在启动编制前报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并在印发实施后将规划文本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局备案。除市委、市政府有明确要求外,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备案的规划,原则上不得编制或批准实施。属市各部门日常工作或任务实施周期期限少于3年的,原则上不编制规划。

三、保障措施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任务重、要求高。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配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镇(街)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主网规划;配网规划;一体化管理

1 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与策略

1.1.1 专业管理的理念。以国家电网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为方向,实现全网“一盘棋”,统筹协调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一体化管理。结合大规划体系建设业务调整,优化工作流程,推进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

1.1.2 专业管理的策略。(1)加强领导。成立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2)完善制度。制定《上饶供电公司电网规划管理办法》,发展策划部组织管理编制,明确调控中心、安监、运检、营销(农电工作部)、经研所及各县公司的职责,加强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性、统一性。(3)建立技术支撑。成立经研所规划中心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工作小组,构建一个覆盖全公司的技术支撑平台,统一编制原则,统一编制标准,统一编制流程。(4)严格过程管理。按照启动、常态研究、汇总编制、评审报送、成果应用、绩效考核六个阶段稳步推进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 专业管理的范围。规划涵盖上饶电网220千伏~1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规划。

1.2.2 专业管理的目标。在开展220千伏-110千伏电网规划的同时,渗透到35千伏、10千伏配套项目的规划,争取规划深度达到可研深度;通过开展10千伏配网规划,反推出220千伏-35千伏项目需求;通过110千伏、10千伏电网规划,将部分35千伏变电站降为10千伏开闭所运行,简化、优化35千伏电网结构,以达到电压层级明晰,电网结构优化的目标网架。

主网、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后,牵涉到220千伏-110千伏配套的农网、城网项目,需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同步投资、同步建设,可优化220千伏-110千伏主变最大负载率;通过新建项目,优化电网结构,改善潮流走向,降低220千伏-10千伏线路的重载率。由于目前,农网、城网项目的投资资金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协调统一,确保220千伏-110千伏项目及其配套农网、城网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同步投资、同步建设。

通过常态化,固化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流程;通过信息化,提高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标准化,增强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的约束力和效果。结合电网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建议,完善强化电网结构,更好地为电网建设、生产运行、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支撑,努力推动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确定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思路、方案,以更好地指导电网建设、生产运行、投资、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业务。

2.1 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基础管理标准化

基础管理标准化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组织机构完整、制度建设健全、专业培训及时等三个方面。

2.1.1 组织机构完整。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公司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级机构的组成原则和具体工作职责,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建立起覆盖上饶电网规划管理网络。

2.1.2 制度建设健全。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电网规划管理制度,完善电网规划管理相关配套制度。

2.1.3 专业培训及时。宣贯各级管理要求、规划导则、规程、规范要求,讲解主网、配网规划基础数据资料收集、电网结构等各方面规划知识。

2.2 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2.2.1 绩效评价组织体系。电网规划管理考核工作实行分级考核,电网规划管理办公室开展具体工作,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负责电网规划管理应用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指导,组织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的检查与评价。

2.2.2 绩效评价方法。结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相关指标及管理状况的通报,督促职能部门、各县公司落实电网规划管理的各项要求。根据每年检查情况评估管理的标准与制度执行率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标准与制度是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特别是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套项目一体化管理,关键在于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及项目实施的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

3.1.1 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网项目规划统一性: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网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是做好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的关键之一。

3.1.2 项目投资、建设落实同步性:主网规划项目及其配套农网项目或城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是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的关键之二。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主网、农网、城网规划不同步、不一致,各行其职。“大规划”体系建成之前,主网、农网、城网规划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职责,存在主网、农网、城网规划不同步、不一致,造成主网、农网、城网规划未能衔接到位,电网建设投资不合理,电网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主网、配网规划职责移交至经研所,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工作思路未能及时跟上,仍存在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

3.2.2 主网、农网、城网规划项目投资口径不同。因主网、农网、城网规划项目投资口径不同,存在主网项目建设投运后,35-10千伏配套项目未跟上,造成220千伏-110千伏主变容载比偏高、线路负载率偏低,投资效益未达到应有的水准。目前,由于主网、农网、配电网投资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沟通协调,确保主网项目和农网、配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或策略

3.3.1 加强主网、配网规划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经研所主网规划工作小组、配网规划工作小组工作互相渗透,以“全网一盘棋”为主线,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实现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

3.3.2 加强部门协调、流程管控。目前,由于主网、农网、城网投资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沟通协调,确保主网项目和农网、配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各职能部门、单位、县公司,需加强相互配合,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进行流程的流转,确保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管理流程的顺利完成。

3.3.3 加强项目后评估管理。项目实施建设一年后,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管理。根据电网规划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包括评估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的统一性、同步性程度;项目投资、建设的同步性程度。

专项规划的作用范文6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部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部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部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部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