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试用期总结范例6篇

策划试用期总结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1

一、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的试点效果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地区东南端,属丘陵半山区,是北方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县。1985年“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试点开始时,翼城县有25.8万人,人均国民收入382.8元。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人口增加到31.17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1819万人,占71.15%。2010年翼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020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88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3417元/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11361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459元。翼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年是357元,2010年达到5264元。尽管试点初期的设想是,经过短时期的试点,把这一政策在更大范围内甚至全国进行推广。但到2010年,二孩试点政策仍只在翼城进行试点而没有推广。下面我们利用几次人口普查和翼城县计划生育报表数据对二孩试点效果进行分析。

1.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根据1982~2010年间进行的四次普查汇总数据,翼城县总人口从1982年的25.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1.18万人,年均增长7.35‰,而同期全国总人口由1982年的10.1654亿人增加到2010年的13.3281亿人,年均增长9.72‰,山西省总人口由1982年的254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571.2万人,年均增长12.16‰,临汾地区(翼城县所属地区)的总人口由1982年的302.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32.1万人,年均增长12.79‰。显然,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8年间,翼城县人口增长要比所在的临汾地区、山西省及全国慢,其年均增长率比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各少2.37、4.81和5.44个千分点(见表1)。如果我们把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及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试点开始的1985年作为时间节点,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翼城县1982~1985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是5.22‰,分别比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低8.36、11.2和8.97个千分点。翼城县1985~199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增加到12.11‰,比1982~1985年增长了一倍多,而同期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5.54‰、16.33‰和18.97‰。可以看出,尽管翼城县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仍比较低,但因实施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使得1985~199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速度增加最快。1990~2000年翼城县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是10.11‰,而同期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是10.36‰、11.43‰和12.8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翼城县尽管比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但是差距却在缩小。2000~2010年间,翼城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是2.87‰,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分别是5.04‰、9.54‰和9.32‰,远高于翼城县的人口增长速度。尽管翼城县从1985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但翼城县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山西省和其所在的临汾地区,如果考虑翼城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比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都高的实际情况,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2.人口自然变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的人口出生率是12.1‰,死亡率是7.35‰,人口自然增长率是4.75‰。1982年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分别是22.8‰、21.1‰和15.29‰,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是15.68‰、14.4‰和9.54‰。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的人口出生率有所增加,达到15.8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9.47‰。而1990年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则分别为20.98‰、22.31‰和12.95‰,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70‰、16.06‰和8.4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的人口出生率降到11.18‰,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5.79‰,而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0.38‰、10.68‰和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81‰、5.30‰和5.54‰。显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以及1985年开始在翼城县试点“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政策实施初期一代人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已步入婚育年龄,由于人口死亡率已经趋于稳定,所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直接影响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较为严格的“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政策覆盖的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要快于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政策的翼城县,因此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见表2)。

3.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或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最快的一段时期,70年代初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为6.0左右,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2.86,山西省的总和生育率是2.92。随后的几次普查显示,无论是全国、山西省、临汾地区这些实施现行生育政策的地区还是翼城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政策试点的地区,总和生育率都在迅速下降,并很快低于2.1的替代生育水平。1990年,翼城县总和生育率是2.28,而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分别是2.31、2.44和2.8。可以看出,尽管翼城县从1985年实施了“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但因为人口惯性作用,1990年翼城县的总和生育率仍低于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1,同期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22、1.44和1.46,低于翼城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181,而山西省更是下降到1.095(见表3)。从1985年开始,翼城县农村地区实施的是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宽松的人口政策,使得翼城县的总和生育率比全国、山西省和临汾地区下降的都慢,这就使得翼城县在总和生育率下降较慢的背景下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在总和生育率低于替代水平,人口不能完成自身再生产的历史时期,翼城县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是一项比现行生育政策更好地满足人口再生产要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政策。

4.出生性别比和0~5岁性别比变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普查为114.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9.92,严重偏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出生性别比仍居高不下,高达121.21(见表4)。但我们考察翼城县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试点期间1985、1990、2000和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时发现,1985年开始实施新政策时,翼城县的出生性别比是112.36,比全国的数据更偏离正常值,但1990年翼城县的出生性别比降为109.2,比全国的数据更接近正常值范围,2000年人口普查时,翼城县的出生性别比是106.51,进入正常值范围,2010年普查时,翼城县出生性别比降到99.54,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同期全国和山西省的出生性别比继续增加,远离正常值范围。可以看出,随着人为对生育的干预减少,出生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考察全国和山西省各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会发现,随着孩次的增加,出生性别比迅速增加到远离正常值范围。2000年普查时,全国一孩的出生性别比是107.12,接近正常值范围,而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别比则高达150以上。同样在2000年普查时,山西省一孩的出生性别比是104.73,处于正常值范围,而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别比分别高达121.13和148.31(见表4)。翼城县2000年普查时一孩出生性别比是102.99,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分别是112.39和105,都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或稍偏离正常值范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和山西省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增加到113.73和112.51,而翼城县的出生性别比仅101.91,全国和山西省的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别比都远高于翼城县的水平。可以推断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高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造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30年来持续攀升,并没有回归正常值的迹象,并且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调程度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顾宝昌,2006)。从各孩次出生性别比来看,各孩次的出生性别比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并远离正常值范围。翼城县由于从1985年以来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其出生性别比比全国、山西省的更趋于正常值范围。而且翼城县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居于正常值范围之内,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也比全国的更接近正常值。[6]我们再通过几次人口普查0~5岁性别比的变动来考察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和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异。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0岁组的性别比是107.63,而从1岁组到5岁组的性别比在逐渐减少,表明1982年时中国的出生数据还比较真实,因为男性比女性在每个年龄组的死亡率都高一些,所以性别比在逐渐降低。1990年全国人口数据和1982年、1990年普查时山西省的数据也遵循同样的规律。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我国特殊的统计体制和机制经过1990年人口普查后得以更加完善(梁中堂,2003),因此从1990年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漏报瞒报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低年龄组。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2000年全国0岁组的性别比是117.79(见表5),而1、2和3岁组的性别比则比0岁组的性别比高很多,在男、女婴的死亡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性别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的现象表明有很明显的女婴漏报瞒报现象。

二、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试点的政策实施情况和社会效应分析

翼城县实施的“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是和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的现行生育政策不一样的政策措施,回顾这项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发现,在担心全国人口急剧增加、中央领导层提出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和人口零增长目标的背景下,梁中堂教授测算出通过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政策也可以实现中央提出的人口目标,并认为这项政策是“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政策。所以说,“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政策是现行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在设计之初就带有试点后在条件合适的时机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完善的目的。“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政策要旨包括三点:其一是晚婚,即要求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推迟三年结婚;其二是晚育,即要求妇女在24岁生育第一个孩子;其三是间隔,即要求生育第二胎和第一胎的间隔是6年,妇女在30岁以后生育第二个孩子。下面我们将逐一考察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1.晚婚政策实施情况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女性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0岁。1985年制定的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实施细则第一条规定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法定年龄推迟三年以上结婚者,即男在25周岁,女在23周以上结婚者为晚婚。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凡要求生二胎的农民都应实行晚婚。翼城县1985年以来的初婚女性年龄分布表明,1985年试点开始时,翼城县有75%以上的女性没有满足晚婚的要求,直到2010年,仍有70%左右的女性未达到晚婚的要求。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要求“晚婚”的时期里,1985年仍有7.59%的女性在未达到婚姻法规定的20岁以前结婚,到2010年有3.72%的女性在19岁以前结婚(见表6)。

2.晚育政策实施情况1985年通过的《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生育要有计划,凡生两个孩子的家庭,建议第一胎在妇女24岁左右生育,第二个孩子应在30岁左右生育;计划外生育要受一定处罚。因此,翼城县出生人口可划归为政策内出生和政策外出生,一般政策外出生的都是没有拿到准生证而出生的人口。1985年,翼城县所有出生人口中,政策内出生占69.98%,政策外出生占27.89%。特别需要提到的是,1985年开始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后,仍有2.37%的政策外三孩和2.14%的政策外多孩出生(见表7)。直到1995年,政策外三孩和多孩仍占到总出生人数的2.38%,1995年后,政策外三孩和多孩迅速减少。如果我们考察政策外出生人数还发现,1995年政策外出生占总出生人数的35.68%,到2000年减少到28.38%,2005年剧减到6.4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翼城县政策内出生占98.72%,而政策外出生仅占1.28%,政策外三孩和多孩已经消失,而且政策内出生的孩子中,有近七成是政策内一孩。我们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政策内一孩在总出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生育的孩子数越来越少。从已有数据可以看出,这种从政策外出生向政策内出生的转变主要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的。如果假设在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人们的生育数量和生育意愿趋同的话,就可以认为翼城县人们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实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所以政策性因素在影响出生方面的作用很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生育的需求不那么强烈,特别是在妇女参与社会劳动、抚养子女的社会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人们愿意生育的孩子数量逐渐减少,这时政策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社会经济发展等对生育数量的影响作用增强。

3.试点政策的社会效应分析尽管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是比现行生育政策更为宽松,且“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政策,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近30年时间里,也出现了不按政策执行的现象。《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实施细则》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农民家庭,经批准可以生两个孩子:自愿实行晚婚或晚育者;生第一胎后实行长效节育者;保证在生第二胎后实行永久性避孕措施者。考察1985~2010年翼城县节育情况发现,政策实施初期,避孕措施中使用最多的是女性绝育,高达73.99%,其次是宫内节育器使用占25.39%,使用其他避孕措施的则很少。由于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长效节育措施就是使用宫内节育器,而永久性避孕措施是绝育。这个实施细则隐含着几乎所有的生一胎后要使用宫内节育器,而生育二孩后要进行绝育。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传统中国农村人来说,使用这两种节育措施都需要干部和群众产生很多摩擦才能实现。2010年,女性绝育的使用比例是43.69%,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增加到54.92%(见表8)。避孕措施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宫内节育器使用过程中的失败率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这种较可靠的长效避孕方法。二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渐由强制避孕节育转化成“知情选择”,这样使很多妇女选择宫内节育器这种长效避孕方法而不选择绝育。三是由于其他避孕措施相对比较“麻烦”或失败率高。如果观察综合节育率数据和长效节育率数据会发现,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都在逐年增加,表明人们的节育意愿越来越高,且更倾向于长效节育方法。《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第六条明确规定“计划外生育要受一定处罚”,这里的计划外生育包括计划外早育和多育两种。《翼城县计划生育试行规定实施细则》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未经批准的计划外头胎,需缴付一定数量的罚款;第八条规定,非婚同居未达到晚婚年龄而生育者,要追究所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对当事人处一次性罚款500元;第十一条规定,凡在妇女30岁之前未经批准生育二胎者,为计划外二胎。凡计划外二胎者,根据不同情况处一次性罚款。这三条规定明确了计划外一胎和计划外二胎的处罚,有处罚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摩擦。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而试行规定中所谓的罚款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抚养费,因此,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生育政策所产生社会摩擦的大小。1985年试点开始时,翼城县应征社会抚养费是14.4392万元,到1995年增加到473.027万元,此后开始迅速下降,到2010年,应征社会抚养费是8.9万元(见表9),比1985年还低。而社会抚养费实征金额则反映了干部和群众之间摩擦的实际大小,在应征抚养费金额一定的情况下,征兑率越高,实征金额越大,说明所产生的社会摩擦越大。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5年,翼城县实征社会抚养费是8.2531万元,而当年翼城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才357元。到1995年,实征社会抚养费达到86.0083万元,此后开始减少,到2010年减少到2.63万元。应征社会抚养费的先增加后减少反映了政策的执行情况,即开始时政策的作用很强,随后出现大范围的计划外生育,使得社会摩擦增多,但1995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外生育越来越少,应征社会抚养费迅速减少,使得社会摩擦减少。

三、结论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2

本文叙述了CMMI模型中2级项目策划(PP)过程域所涉及到的软件活动,目的是为执行软件工程和管理活动而制定合理计划,以此作为项目跟踪和监督的基础。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一次性就把项目的详细进度确定下来,项目软件策划应采取“近细远粗”的原则,初步策划时依据顶层WBS分解结构,每个阶段初期再对WBS进行细分,结合估算结果,进行详细的策划。

【关键词】项目策划 软件生存周期 项目估算 测量与分析 风险管理

1 项目策划过程概述

项目策划是软件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包括:制定项目早期策划、确定项目范围、定义项目生存周期、项目估算、确定项目资源、编制进度表、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计划、制定测量与分析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策划软件测试、编写项目计划、计划评审及等。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各过程元素不可裁剪。

2 项目软件策划的主要活动

2.1 制定项目早期策划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沟通,确定近期需开展的项目策划的策划,并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进度要求形成本阶段进度安排。项目早期策划主要为明确近期所开展的早期的质量保证活动、CM活动、评审活动等日程、安排,以及所参与的人员,为后续制定详细的软件开发计划奠定基础。

2.2 确定项目范围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成员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结合结构层次、必备成分、重用成分等要素确定项目范围,标识每个工作包的组成要素,分解到可以支持软件估算的程度,形成顶层WBS分解结构,并将分解结果记录到《软件开发计划》中。

WBS的每个工作包需细分到跟踪粒度,即每个任务应不大于双周,但在项目策划阶段,很难做到这点,可以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在阶段初期,对近期执行的活动进行重新策划和任务细分,以利于分派和跟踪。

2.3 定义软件生存周期

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功能以及性能特点定义本项目软件的生存周期模型,确定软件研发过程中各种不同阶段和各阶段的执行顺序,并定义每个阶段的入口准则、主要活动和出口准则等。

2.4 项目估算

项目经理组织项目估算人员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软件代码规模、文档规模、关键计算机资源、软硬件环境资源、工作量、成本等进行估算,以此作为进度及人员安排的依据。当估计值与实际值超过一定阈值时,项目经理应组织估算人员重新进行估算,并按照项目变更流程进行项目计划的变更。

2.5 确定项目资源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根据项目特征以及主要功能,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员的岗位要求,部门经理与项目经理协商后,确定人员配置需求及计划,确定项目组成员。

2.6 编制进度表

项目经理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里规定的里程碑估算项目进度,里程碑至少包含2个:需求阶段里程碑、软件产品里程碑,可根据项目设置其他里程碑;项目经理根据项目估算结果,结合可用的人力资源计算出任务的时间长度,再根据任务的依赖关系、里程碑和阶段的时间节点要求,安排进度,记录到项目计划甘特图。

2.7 制定数据管理计划

项目经理确定项目的数据,包括项目输出或接收的文档及记录信息等,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可以存在于任何介质;可以是可交付的,也可以是不可交付的。若数据为配置项,则按照配置管理的方法、权限进行管理;若为非配置项,则详细制定数据分发形式、存储位置、访问权限、责任人、存储日期的数据管理计划。

2.8 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计划

项目经理与项目核心组成员商讨确定以下事宜:识别和明确利益相关方;明确利益相关方参与活动的计划,包括:参与的主要活动、相关方(具体人)参与方式、参与时机等;随项目紧张,根据需要调整利益相关方参与清单。

2.9 制定测量与分析计划

项目经理记录项目的测量目标、已选择的测量项,各角色在测量与分析中的职责、参与测量与分析活动的时机、测量与分析活动的内容、进度安排、结果形式、各数据收集的时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方法等,形成《软件测量与分析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测量和分析”章节。

2.10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经理与利益相关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识别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项目风险来源和风险分类,对项目风险排序,并确定项目风险的优先级;对优先级为高的风险制定风险缓解措施及风险发生应急策略。

2.11策划软件测试

根据项目特征策划软件测试级别,策划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准备、执行、修改和回归测试,以及分析和记录测试的结果所遵循的途径。

2.12编写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人员确定参加质量保证活动的组织和职责,过程和工作产品审核的对象、方法、责任人和时间/时机等,并与项目经理协商达成一致,按照GJB438B要求,形成《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软件质量保证”章节。

2.13编写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管理人员与项目经理负责规划配置管理系统的存储结构,定义CCB人员名单及职责,识别配置项和基线,明确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实、配置审核及软件发行管理和交付等方面的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需求,策划配置管理使用的软件工具、技术和方法,策划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时间/时机等,按照GJB438B要求,形成《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软件配置管理”章节。

2.14编写软件开发计划

根据项目特点及已确定的项目策划内容,确定软件开发活动的总体实施计划、详细实施计划、进度表和活动网络图、项目组织和资源、培训等,按照GJB438B要求,编写《软件开发计划》。

2.15计划评审及

项目经理提出评审申请,项目主管组织计划的评审,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和配置管理人员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或调整;各计划评审通过,经相关方审签、总经理批准、最终用户代表确认后,表示对各计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承诺,配置管理人员将承诺后的各计划纳入配置管理并进行。

达成承诺并得到批准后的项目计划是跟踪软件活动、通报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项目经理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对项目工作量、进度、风险等项目策划的情况进行比较和跟踪,当发现偏差超过阈值范围时,项目经理应组织相关方进行商讨,按照变更控制流程对项目计划进行更改,将经过批准的项目计划新版本纳入配置管理并。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3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GJB2725A;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军事技术的不断深入,嵌入式软件已在航空武器装备软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应的,对其进行软件测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目前,大部分软件测试项目主要由事件驱动完成,存在流程不清晰、被动性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测试质量,其严重后果就是没有及时发现软件产品缺陷,导致产品失效。

总装备部于2001年了GJB2725A《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1],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软件测试活动,提高软件测试过程管控能力。因此提出了一种嵌入式软件测试过程模型,该模型能够依据军标,以流程驱动的方式对软件测试进行全过程管控,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提高了研制效率。

1 嵌入式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在型号软件研制中,测试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技术、方法、资源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2],现有流行软件测试模型,如V模型、W模型和H模型[3],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实际测试工作,而应由研制单位牵头,建立本地化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根据工程经验,将嵌入式软件测试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策划、测试设计与实现、测试执行和测试总结,每个阶段实现不同的测试活动,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输入,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验证,以流程为驱动力,逐步实现所有活动,通过不断地对流程再优化,实现模型的持续改进[4],逐步趋近实际工程应用。

1.1 测试需求分析

该阶段的输入为软件测评合同或软件研制任务书,以明确被测项目的范围、目标、约束及要求。

同时,确定需要完成的测试类型,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边界测试、接口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并明确每一个测试类型的具体要求,例如:

1)功能测试:每一个软件测试项输入的每一个正常等价类和异常等价类都至少被一个用例覆盖;

2)性能测试:对软件的精度、时间和适应性进行测试,以确认是否符合规定的性能要求;

3)接口测试:测试所有外部接口,每一个外部输入/输出接口应进行正常和异常情况测试。

确定测试类型后,可制定测试策略,包括白盒和黑盒测试,并对具有特殊要求的被测项进行具体描述。同时,确定测试充分性和终止要求,避免项目无法结束。

测试需求分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依据软件设计文档,确定测试的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并分解为测试项,为后续测试用例提供设计依据,本阶段的输出为《软件测试需求规格说明》。

1.2 测试策划

本阶段在测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如下工作:

1)确定测试技术,如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和猜错法等;

2)明确定性评价准则,包括文档、设计和实现等方面;

3)数据采集要求,主要指被测软件、用例、缺陷和管理数据等;

4)制定软件测试环境,包括软/硬件环境,确保测试顺利开展;

5)明确测试人员的角色与职责,合理分工,确保进度;

6)根据要求进行风险分析,如技术、人员和资源风险,并制定措施。

本阶段的输出为《软件测试计划》。

1.3 测试设计与实现

本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单元、部件测试采用“先功能后逻辑”的测试策略,即先满足基于功能的测试(功能测试覆盖100%),再满足基于逻辑的测试(语句、分支、调用覆盖率100%),配置项、系统测试采用基于功能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主要包括名称、标识、初始化、前提和约束、输入、预期输出、通过准则、追踪关系、终止条件、用例类型和设计人员等信息,本阶段的输出为《软件测试说明》。

1.4 测试执行

本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际测试环境下执行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将期望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如不一致,则进行深入分析,确认为软件缺陷,则填写软件问题报告单,本阶段的输出为《软件测试记录》和《软件问题报告单》。

1.5 测试总结

本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测试数据,包括用例执行率、用例通过率、代码缺陷率、功能覆盖率等指标,进而对被测软件产品做出客观、公正、独立的评价,为改进软件产品质量提供支撑,本阶段的输出为《软件测试报告》。

2 模型应用

被测软件为某型嵌入式软件,要求完成软件测试,出具测试报告。

2.1 测试需求分析

根据测试要求,定义被测项目的范围、目标、约束及要求。

范围:单元、部件和配置项测试。

目标:单元测试完成语句、分支100%覆盖,部件测试完成调用100%覆盖,配置测试完成需求100%覆盖。

策略:单元、部件测试采用白盒测试,配置项测试采用黑盒测试。

测试需求:经分析,单元测试共有272个测试需求,部件测试共有36个测试需求,配置项测试共有16个测试需求,27个测试项。

2.2 测试策划

软件测试主要采用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进行测试。

2.3 测试设计与实现

依据软件设计文件设计测试用例,单元测试共设计1869个测试用例,部件测试共设计266个测试用例,配置项测试共设计168个测试用例。

2.4 测试执行

经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认,共计发现56个软件问题,提交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2.5 测试总结

测试结果总结如表4所示。

测试用例均能100%覆盖测试需求,配置项测试的用例执行率为95%,其原因是有些硬件环境不能满足测试要求,如破坏性测试,单元和配置项测试的用例通过率均不到100%,说明这两种测试是发现软件缺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56个问题的归零处理,软件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3 总结

采用流程驱动式的嵌入式软件测试过程模型能够很好的解决测试工程化问题,通过实际运用,提高了测试管控能力,确保了测试充分性,发现了软件问题,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闫宇华,李谊,黄宁等.GJB 2725A-2001,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人民总装备部,2001.

[2] 金先仲,任宏光,李建军等.空空导弹研制系统工程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计划管理;航空型号;研制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一、型号项目计划管理的基本内容

项目计划是项目组织根据项目目标的规定,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作出周密安排。项目计划围绕项目目标系统性地确定项目的任务、安排任务进度、编制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

项目计划管理主要包括根据上级计划和相关工作指令及信息,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各种计划,协助或督促执行单位落实计划任务和责任,组织实施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完成。同时,要利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方法(如计划进展情况报告与分析、统计分析等),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实施激励或惩罚。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从而使计划仍具有指导性和引导作用。企业通过对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调整和考核的全过程,可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有效协调各方面关系,加快型号项目研制进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计划管理按其特性,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三个阶段。事前管理主要是对计划的审核管理,主要解决计划的可行性、可靠性问题;事中管理主要是对计划执行体系效率的管理,要求计划主管人员做到超前预测、措施有效,并密切跟踪执行效果;事后管理主要是对计划实施结果的总结、考核的管理。

二、型号项目研制过程中计划管理问题探讨

航空型号属于复杂的武器装备,其型号研制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难度高、投入资金多、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专业综合性强、协作范围广、技术风险大等特点,所以对型号项目的研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划管理就是要对型号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任务项目进行认真的策划,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并组织实施,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1、论证阶段。论证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进行必要的试验,以便初步确定技术指标、总体技术方案,并估算研制经费、研制周期等,编制《XX系统研制总要求》。论证阶段的核心是提出一个或多个方案进行论证,并对技术、经费、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评审确定方案,确定项目的研制单位。

论证阶段一般要组建由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项目论证组,组建航空系统型号管理体系。论证阶段的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进行型号项目的总体策划;(2)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配合用户完成“XX航空装备系统研制总要求”和“论证工作报告”;(3)对系统进行工作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WBS),为确定技术状态项、进行费用估算、进度安排和风险分析提供依据;(4)制定研制工作总计划,绘制零级计划网络图,提出影响总进度的关键项目和解决途径,编写“XX航空装备系统研制程序”。计划管理工作要统筹协调,为论证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时间保障和资源保障,发挥企业整体技术优势,确保项目论证报告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

2、方案阶段。论证结束获得承制任务后即可转入方案阶段,方案阶段主要是由科研部门组织进行。方案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根据批准的《XX航空装备系统研制总要求》和《XX航空装备系统研制程序》开展系统研制方案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原理样机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制定质量保证大纲,形成“研制任务书”和分系统技术要求、分系统初步技术规范。

该阶段计划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1)进行进度分析,提出研制周期和各阶段进度安排意见,提出影响研制周期的关键项目和解决途径,制定研制总计划(含一级研制网络图)、质量保证计划(质量保证大纲);(2)建立航空装备系统研制设计师系统、质量师系统、工艺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具体组织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原理样机的试制、试验以及工艺和质量策划、资源配置;(3)进行研制条件分析,提出研制保障条件或解决措施;(4)进行试验与鉴定要求分析,确定试验与鉴定的种类、等级、时机、基本内容和要求,制定试验与鉴定总计划;(5)进行原理样机设计、试制;(6)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与攻关,进行分系统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在确认关键技术已经突破、系统设计方案可行后,将系统“研制方案论证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通过设计评审来评价设计的可行性;(7)会同上级主管部门将航空装备研制项目的“研制任务书”呈报有关部门批准。

在航空装备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多方案择优,对各个可能的方案进行技术、费用、进度、风险综合权衡;对关键技术的选择、采用,必须慎之又慎,确保所采用的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在以后的样机研制中具有完整的解决措施。方案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形成“研制任务书”,并呈报有关部门批准,所以“研制任务书”批准后,战术技术指标即处于冻结状态,以后的研制过程中,战术技术指标的任何微小补充修改,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必须与用户协商后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方案阶段是型号总体策划的关键阶段,型号计划主管要把确定型号总计划放在首要位置,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型号计划主管人员必须与总设计师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确保计划完整准确,各项任务的进度安排切实可行。在计划制定中,要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对型号项目的研制周期进行科学分析,缜密思考,充分考虑人员、经费、设施设备、配套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按照最可能完成的周期制定,才能保证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此外,要认真开展目标分解,严格按照工作分解结构(WBS),理清任务项目关系,以保持计划的相关性和节点之间的支撑状态。

3、工程研制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是将设计要求转化为可使用产品的重要环节,工程研制阶段一般分为工程研制阶段,型号研制分为工程初样阶段和工程试样阶段,主要进行型号样机产品的研制实施。工程研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机关批准的“研制任务书”和研制合同进行系统的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

该阶段计划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1)组织设计师系统完成导弹系统设计规范、试验规范的编制,继而编制“分系统研制任务书”,并制定其他相关的技术文件;(2)完成产品全套试制图样的设计;(3)进行关键技术、关键工艺、新材料及各种配套措施的试验验证,确认系统的技术关键已经解决,系统研制风险已降至可接受程度;(4)开展试验样机的研制;(5)进行各种地面与空中试验与靶试,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初样研制阶段主要工作目标是,确认分系统技术规范,形成部组件要求。初样研制阶段计划管理的重点是在完善研制总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分系统研制的二级网络图,编制“分系统研制任务书”,组织进行分系统方案设计,进行部组件设计和样机设计出图、试制加工、组装、调试,组织开展航空装备性能测试、功能试验、环境动力试验,关键、重要部组件可靠性研制试验,关键寿命件贮存寿命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系统仿真试验等内场试验,并进行地面、空中试验等外场试验。

工程研制阶段是产品设计与研制的关键阶段,计划管理工作首先必须牢牢把握研制过程的关键点,把好设计评审关。第一,对型号线所设置的各项评审,要认真组织和准备,对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资料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参加会议的专家要精心选择,并营造良好的发表意见和充分讨论的氛围,确保评审质量。同时,要严格执行三级审签、总体会签、质量会签、标准化审查、工艺会签等制度,保证研制过程质量的严格受控;第二,工程研制阶段产品样机研制全面展开,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研制队伍日益庞大,对型号计划工作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型号主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计划主管要及时协调解决研制遇到的技术问题,组织各方专家进行讨论和评审,分析存在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型号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计划主管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调动院内各种资源,加快研制步伐,缩短研制周期;第三,工程研制阶段是开展样机设计与研制,并暴露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对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性能与水平影响极大。在型号项目研制中,既要精心设计,减少设计缺陷和漏洞,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又要进行充分试验,把问题尽可能暴露出来,并采取设计措施,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所以,从一开始,计划主管就要把质量管理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既要做好产品研制过程的质量策划,又要做好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在这方面,航空型号研制中出现过许多经验教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设计定型阶段。设计定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面鉴定试验、空中定型试验和设计定型审查等工作,对航空装备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使用要求进行全面考核,以确认其是否达到《研制任务书》和研制合同要求。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认产品规范、工艺规范和材料规范,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本阶段计划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型号线完成鉴定试验样机研制,进行设计定型试验,开展定型资料的准备。

设计定型阶段要特别注意定型资料的整理和归档。航空装备系统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其间,存在着大量的设计图纸、资料的更改及文件版本的升级与替代,以及在产品调试过程中元器件的更换及更改,需要设计技术人员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落实到定型资料中去,才能保证定型试验产品的技术状态严格受控,保证批生产的顺利进行。但部分设计人员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对型号研制工作埋下了苦果。因此,型号计划主管人员要及时跟踪型号进展,掌握技术状态的更改情况,督促设计人员及时履行更改手续,确保状态受控。

三、总结

综上所述,航空型号项目计划管理工作是航空装备系统研制过程管理的核心,虽然型号研制各个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型号项目计划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认真落实计划责任,督促计划的执行,调动一切资源保证阶段研制目标的实现。航空型号项目主管人员既是总师助理,又是部门领导助理,在项目的组织和协调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不断学习,提高项目管理技能和水平,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为航空装备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建农.企业的计划与预算管理[J].管理科学,2008.1.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破解农村宅基地管理中一时难以解决、矛盾相对尖锐的重大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提高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深入调研,摸清全县宅基地管理现状,创新破解方法,依法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推进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合理安排农民建房用地指标,逐步解决农村旧村难改造及一户多宅等问题,实现村民“一户一宅、住宅入区”的总体目标。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1、各地要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庄集镇规划,村庄集镇规划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和用地面积,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对已编制的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批并予以公告。在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按照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按照人均用地总量控制用地规模。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高效开发利用不需要农转用指标的村内空闲地等存量建设用地。

2、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乡(镇)、村要严格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县城规划区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准建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

(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1、严格农村村民宅基地申请报批条件和审查报批程序。执行农村村民建房“一户一宅”之规定,且面积不得超出人均30m2。农村村民申请建房条件、报批条件和程序及审查责任严格按兴府发[*]55号文件执行。采取政府网上公示、公告等方式,公开拟批准的宅基地,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2、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在农村建房管理中擅自立项、扩大或提高标准收费、“搭车收费”。同时,必须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3、加强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各乡(镇)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变更登记工作,按照《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0号令)的规定,做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对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作用,落实“一户一宅”法律制度。

(三)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

1、全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各乡镇要组织力量查清辖区内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总面积、宅基地宗数、宅基地总面积,“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户数及面积,超标准占地宗数及面积等情况,及时制定利用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措施。农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荒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可采取回收返公、奖励返耕地、置换流转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可采取签订合同、个人承诺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地。

2、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合理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依据规划,按照建新与拆旧必须挂钩联动的原则,统筹安排项目区,在同一项目区内落实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农宅复垦所获取的指标部分,优先用于该乡镇村民建房用地报批。各乡镇、村作为全面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多管齐下,每个乡镇要选择一个项目区试点,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

(四)强化日常监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

健全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确保辖区内违法用地的发现率、制止率、查处率达到100%。县国土局、建设局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县城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从严查处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及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行为。

(五)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服务指导和管理。

要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确保村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要根据村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划定近期建设控制线和下达农村建设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要大力推广《江西省农村小康住宅通用图集》及其他标准图、通用图,提高农房建设水平。要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

四、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

这次构建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时间安排为*年11—12月。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年11月20日-*年11月30日)

1、成立机构,加强宣传。成立*县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农工部、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建设局、法制办、监察局、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国土局,由国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土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及信息联络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营造工作氛围。

2、开展专题学习和组织讨论,全面查摆问题。组织县、乡两级干部专题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文件、国家相关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国家土督察机构和省人民政府加强土地督察与土地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及省政府领导讲话等。针对全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现有政策措施,查找问题,探讨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二阶段:推进实施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

1、梳理总结以往的经验作法,查缺补漏。梳理自2003年土地清理整顿以来,县里有关政策规定,总结好的做法,完善不足之处。重点对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推进“空心村”整治和拆旧建新、村庄集镇规划、一户一宅审批方法、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2、深入开展调研、寻求破解难题之策。由县国土局牵头,相关单位和乡镇配合,组成调研组,对目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进行集中调研。

3、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在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基础上,领导小组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县实际和土地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形成我县土地管理新机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推广,总结提高(12月11日-12月30日)

1、实施推广。全面实施县里制订的有关土地管理新政策及配套措施,并在实施时予以完善。

2、总结提高。由县国土局负责对开展试点以来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

策划试用期总结范文6

关键词:c4.5算法;农田管理区划分;变量施肥;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75-03

c4.5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based division of farmland management zone in

nong’an county

li wei,chen gui-fe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armland survey data of nong'an county in 2012, c4.5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was used to analyze three soil nutrients(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and divide management zon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tri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acquired by c4.5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was 95.81%, 95.59% and 95.13% for 924, 1 840, 2 756 soil nutrient data of nong’an county.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est data was 88.25%, 90.50% and 91.57%, respectively. the management partition based on c4.5 algorithm was efficient, accurate and easy to popularized, which was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partition method to guide variable fertilization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of nonga’n county.

key words: c4.5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management zone division; 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 nong’an country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肥沃的土地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耕种中,人们通常把一定区域的土地划分为一块,使用整块地土壤养分的均值来代表整个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然后系统分析这些数据,按照单一的施肥量对整块土地进行均匀施肥,然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使用单一的肥量配置既达不到按需施肥的要求,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于是,各地纷纷提出精细农业,根据田间变异来确定最合适的管理决策,目标是在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收成[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中,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决策树是数据挖掘中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之一,已经在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灾害天气预测、环境变量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适合用于描述数据和处理非线性数据,具有生成速度快、建立树形结构直观性强、易于分类等优点[2],目前典型的算法有id3、c4.5、ible等方法。本研究根据农安县土壤属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利用数据挖掘中c4.5算法,对研究区域数据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3种主要养分含量进行了管理区分区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农田管理区的划分提供参考[3]。

1 研究区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31′—125°45′,北纬43°55′—44°55′。东临德惠市,南接省城长春市,西与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北与松原市接壤。年均气温4.7 ℃,年无霜期145 d, 年降水量507.7 mm,年有效积温2 800 ℃。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农安县土地总面积527 460 hm2,其中耕地321 22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90%;图1为2012年测得的农安县耕地地力等级图。

2 c4.5算法

1986年quinlan提出了最早的决策树算法id3,id3采用信息增益来选择测试属性,使用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划分训练样本。由于id3算法存在只能处理离散型描述数据和分类结果偏向取值个数多属性的问题,1993年quinlan提出了c4.5算法

c4.5算法以id3算法为基础,使用信息增益率代替信息增益来选择分类属性,算法既支持离散属性又支持连续属性,与此同时还对决策树进行必要的减枝[4]。c4.5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熵原理,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递归地构造决策树的分枝,完成决策树的构造。 假设d是一个包含了d个数据样本的集合,且其对应于k个不同的类ci(i=1...k),所有类别构成类别集合c,则信息熵定义为:

entropy(d)=-■p(cj)log2p(cj)(1)

其中p(cj)表示d中数据属于cj类的概率,公式(1)反映了数据集合d中类别的不确定程度,假设f是数据集d的一个属性,对于离散数据f可取v个不同的值,因此根据属性f可将集合d划分为v个不相交的子集 d1,d2,…,dv。利用属性f划分当前数据集合后类别熵为:

entropy(d,f)=■■×entropy(d■) (2)

由公式(1)和公式(2)可知,利用属性f对当前分枝节点进行相应样本集合划分所获得的信息增益为:

gain(d,f)=entropy(d)-entropy(d,f) (3)

id3算法使用公式(3)为每个属性计算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下一个节点,因为信息增益偏向选择值较多的属性,在c4.5算法中使用信息增益率选择分类属性,信息增益率定义为:

gainratio(d,f)=■ (4)

以上是c4.5算法对离散数据进行分类的原理[5,6],对于连续性数据,算法先将其转换为离散属性再进行处理,假设数据集合d中属性f的取值分别为f1,f2,…,fd ,对于f每一个取值将小于等于其的样本分到左子树,大于其的样本分到右子树,计算当前分法的信息增益率,最后选择d-1种分法中最大的信息增益率作为属性f的信息增益率。

3 结果与分析

使用农安县2012年耕地地力调查所得数据作为试验数据,数据由吉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和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2012年农安县耕地地力调查主要对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3种养分进行统计,表1为统计结果中的部分数据,其中管理分区号为专家根据多年经验划分所得,农安县共划分为20个农田管理区。试验均在matlab 7.0环境下进行,运行计算机配置为:core i3-2350m, 2.3 hz cpu,4 g 内存。

3.1 模型精度

为规范后续试验,定义模型精度为决策树模型对其构建样本的分类精度。因为构建决策树的样本个数会影响决策树模型精度,故首先对不同样本个数下生成的决策树模型进行了精度测试。模型精度测试试验分别选择500、1 000、1 500、2 000个数据样本生成决策树,每组试验10次重复,每次均随机选择样本。图2为一次试验中生成的部分决策树模型,表2为4个样本数下所生成的决策树的模型精度,由表2可以看出c4.5算法分类模型稳定,划分精度不会因构建样本个数变化而产生较大差异,并且在不同构建样本个数下都能够维持较高的精度。

3.2 分类精度

决策树模型的建立最终要应用于农田管理区的划分,为测试所建决策树模型的分类精度,在此部分将试验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每次试验使用训练集样本生成决策树,而后对测试集样本进行分类。试验分3组进行,共使用4 579组土壤养分数据,第一组试验从每个农田管理区中随机选取924个样本作为训练数据,剩余样本作为测试数据;第二组试验和第三组试验分别从每个农田管理区中随机选取1 840和2 756个样本作为训练数据,剩余样本作为测试数据,每组试验10次重复。另外,还将试验结果与另一种决策树算法id3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农安县土壤养分数据,c4.5算法模型精度高,并且农田管理区划分准确(最低分类精度为88.25%),相比id3算法c4.5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4左侧为专家划分的第一农田管理区中的部分土壤养分数据,右侧为c4.5算法划分的第一农田管理区中部分土壤养分数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使用c4.5算法所划分的农田管理区内土壤养分与专家划分农田管理区内土壤养分相近,并且农田管理区内各土壤样本间养分差异较小。

4 小结与讨论

农田管理区划分是精准农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精准合理地划分农田管理区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往管理区划分中,多是由专家根据多年经验或参考农户施肥及产量进行划分,但专家人数有限,完全依靠专家划分推广精准农业不现实。使用c4.5算法通过分析土壤中速效n

n、速效p、速效k的含量对耕地进行了管理区划分,同一农田管理区内可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施肥方案,现将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如下。

1)与传统农田管理区划分方法相比,使用c4.5算法进行农田管理区划分效率高,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对精准农业实施具有促进作用。

2)与早期的决策树算法id3算法相比,c4.5算法模型精度更高,分类更准确,能够为农安县农田管理区划分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3)使用数据挖掘中的经典算法c4.5算法,在其决策节点生成过程中并未设置针对农田管理区划分这类问题的典型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尝试相关改进,期望获得更好的分类效果。

通过模型精度测试和分类精度测试两个试验证明了c4.5决策树算法是解决农安县农田管理区划分的一种有效方法,依据农安县土壤速效养分数据建立的c4.5决策树模型准确度高且模型稳定,可用于指导农安县精准农业实施。

参考文献:

[1] 任舟桥,刘耀林,焦利民.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3):21-25.

[2] 王宏威.基于决策树的分类算法研究[j].软件导刊,2007(17):134-135.

[3] 曹冬梅.基于自动决策树的江宁区土地利用分类[eb/ol].http:///link?url=w3mddsq4koyzlh6wxiqlz2v544gnh

wsh8gzmm9pmssfak7oqccr0a-l27dx4wta2,2013-08-19.

[4] durkin j,蔡竞峰,蔡自兴.决策树技术及其当前研究方向[j]. 控制工程,2005,12(1):1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