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范例6篇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朗读教学;方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0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03

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出声地、有感情地读文章。它不仅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活动,是理解、感受作品内容,品味、体会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朗读,自古人们就把上学称为“读书”,并且流传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等很多古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二。

一、朗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首先明确,出声读书不一定就是朗读。朗读绝不是瞎读、乱读和漫无目的地读。在开始朗读前,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科学的朗读方法和要领,没有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学生的朗读肯定就是瞎读、乱读,朗读将是一种毫无收获的活动。所以,朗读前应教给学生科学的朗读方法,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语调和节奏,把握朗读的速度,还要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做到声情并茂。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章的语境和情感,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朗读的种类不同,具体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集体朗读,要让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个别朗读,应为其他学生布置明确的“听”的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个性,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朗读教学要重视范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范读的传统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朗读来实现的,不过,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多媒体等手段来实现。

教师范读或选择的朗读录音要有较高的水平,要有良好的示范性。如:使用普通话,语调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语速、节奏准确等等,要为学生树立朗读的一个良好的“范”,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领略着文章的文法、气势,感悟着语言的含义、情感,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教师的范读要以声传情,形神兼备,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置身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

学生读不出教师要求的情感和味道,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示范。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三、朗读教学要加强具体而不是泛泛的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这不能算是朗读指导,而只是对朗读的一个泛泛要求。上面说了,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如音准、语速语调、轻重缓急等等,从而让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理解的文章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和个性理解,要允许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都应该给予肯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

四、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情感的激发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

众所周知,想象是感知形象的关键,是激感的前提,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描述的天地更广阔、更生动、更形象,因此也就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能力越强,就越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整合利用,就能联想到别人不易想到的东西。所以,朗读离不开联想。

朗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有“境” 有“的” 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88-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1]。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语文老师羞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有的老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讲代读。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硬”读。如何充分发挥朗读对文章品读的效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朗读指导必须具备有情境、有评价、有方法。

一、朗读指导应有“境”

作为语文老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要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能体悟情感,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1.想象画面,模拟情境。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对学生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美美地读一读。这似乎是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感受,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一种表现,但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学生往往随便读一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根本无法将书面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融于外在的有声语言,看不到学生的投入,感受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场景不是所有学生都经历过,体验过,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场景,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融进形象的画面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朗读将更有韵味。《司马光》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位老师的朗读指导这样进行:

(1)当那个孩子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他的伙伴们也和你们一样,害怕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生齐读)

(2)想象画面(相机板书:哭叫喊跑)

A这时候的你们,就在那座花园里,随着扑通一声巨响,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哭了。

生:有的人跑了。

生:有的人惊叫。

B孩子这时候就在水缸里沉沉浮浮,一会儿挥手求救,一会儿沉入缸底,你又听到了什么?

生:哭喊声。

生:落水声。

生:求救声。

他们是怎么求救的?生模拟。

( 3 )朗读指导

是呀,刚刚充满欢声笑语的花园现在一片混乱,你能用哪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孩子的反应?(慌了)

谁能够把这种慌了的感觉读出来。

孩子们,你们的朗读让文字都发生变化了,(师点击课件,文字发生变化,有的大,有的小。)都充满了生命力。

这样的朗读指导注重创设情境,层次非常清晰。第一层次只是让学生正确读;第二层次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画面:自己此时就在花园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第三层次模拟求救感受惊慌,带着这种感觉朗读。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入情入境,那种紧张、担心、害怕、慌乱的表情便淋漓尽致地在朗读中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

2.想象画面,身临其“景”

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走进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仿佛置身其间,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想象的角度是多维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还从其他哪些句子看出春天的柳树很美?

生: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小柳树的叶子变得又细又长了

师:你直接从文本读出来了。那你的脑袋里还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又细又长,柳叶可能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呢?

生:像细细的绳子。

师:我们经常说春天是一位姑娘,那么柳树是什么样的呢?她在做什么?

生:随轻风飘。

师:柳条就像春姑娘的头发,在风中飘扬。那么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句吗?我们要赞扬柳树,就要咏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老师一说,你们的积累都被调出来了。这时候小柳树低下头,看到如镜的湖面映出自己漂亮的身影,它这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我想它这时候是非常非常开心的。

生:它又开心又骄傲。

师:文中用一个词叫做

生:得意

师:谁把它的得意读出来?我请全班的男孩子读一读。

男生读。

师:男孩子把得意读出来了,女孩子能够把它的表情也表现出来吗?

女生读。

师:我看到有的女孩子头都昂起来了,把骄傲的小孔雀的样子都读出来了。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讲究方法,一句“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到柳叶的又细又长,想到细细的绳子,想到春姑娘的头发随风飘扬,想到那千古流传的诗句……抽象的文字被赋予形象的画面,自然就能够深刻体会小柳树的得意,读出小柳树此时此刻的心情。

二、指导技巧要有“法”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够运用号语言技巧,就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当然技巧很多,需要合理运用。

1.勇于示范

语文老师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朗读,然而很多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往往羞于开口,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低,会被学生耻笑。在课堂上总是借助录音带进行范读,这样的手段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老师能够凭借自己的朗读魅力,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对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比较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笔者认为不同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比较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朗读同一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盛新凤老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环节――“多元读题 回环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2]:

『师: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欣赏这株柳树。谁来读题?

生: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 我觉得你在强调“青海高原”,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青海高原的气候是十分恶劣的,而这株柳树是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起来,说明它是十分顽强的。

师:是啊,这是伫立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太神奇了。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为什么强调一株?

生:因为柳树只有一株,而且是难免的高大挺拔,不仅写出了高大,而且写出了它的那种精神。

师:是的,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它是唯一伫立在高原上的一棵柳树,简直是个奇迹啊。还有不同读法吗?

生读。

师:我觉得你在强调――

生:“柳”,我觉得柳树生长在江南,二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十分不容易。

……

同样读题目,但学生读时强调的着力点不同,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体会柳树的不畏艰难、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精神。

3.倡导个性

虽然我们提倡老师示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代替学生的个性朗读,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有个性化色彩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看雪》: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当老师告诉孩子们,橱窗里美丽的雪景使用结拜的棉花做成的,孩子们会怎样问老师?

生:会很羡慕。

师:你羡慕地问一问老师吧。

生读。

师:除了羡慕还有什么?

生:我很激动。

师:你激动地问吧。

生读。

师;还有可能怀着什么心情问?

生:还可能惊奇地问。

生读。

如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孩子们不同的心情,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更加丰富。

三、朗读评价要有“的”

1.针对性

如何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读,除了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热情外,老师还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作为”地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有效评价。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得更好。体现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然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表扬学生:你读得真好!读得很有感情!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样的评价很空泛,学生很茫然,这种没有作为的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对他们今后朗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一位老师执教《自己去吧》第一段朗读指导如此设计:

师:小鸭子说什么?

生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鸭子想让妈妈带它去游泳。

生:小鸭子想到河对岸找吃的。

生:小鸭子要到河对岸看风景。

师:小鸭子会怎样求妈妈?

生读第一句引号内的话语。

师:这是一只撒娇的鸭子。

生读。

师:这是一只有礼貌的小鸭子。

生读。

师: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全班读。

师:你们真是一群可爱、有礼貌的小鸭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求别人帮助你?

生:妈妈,您能带我去公园玩吗?

……

除了向亲人请求外,还可以像哪些人请求帮助?

生:老师,您能帮我解答这道难题吗?

……

同样一段话让不同的孩子朗读,可以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来。小鸭子请求妈妈的帮助,让人感受到它的可爱,它的撒娇,它的有礼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源于老师不一样的评价语言,让孩子有了不同角度的尝试。

2.激励性

上课时,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但读前没有任何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不知道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丧失激励性。长此以往,学生读得乏味,读得疲惫。

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有这样两个片段:

师:秋天的小枣树变成什么样子?秋天的小柳树又变成什么样子呢?

生:春天的小枣树本来是没有叶子的,秋天的小枣树结了很多果子。

师: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

师:谁来摘一摘秋天的枣子。

生读。

师:这颗枣够红,够甜。

生再读

师:这颗枣个头都变大了。

生再读

师:你的朗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枣子不仅大而甜,还让我们仿佛看到树上硕果累累的样子。全班一起摘一摘秋天的枣子。

虽然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很有方法的,一句肯定的话语――“这颗枣够红,够甜。”让学生明白要体现枣子的红和甜必须将“又大又红”读得重一些,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学生读得更有气势了。可见激励的方法对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学生的朗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点拨的作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再现文字,而是对作品生动的呈现,要让学生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更传递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情境、有评价、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品,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品、作者的情愫,真正实现朗读为阅读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朗读; 阅读; 教学

1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以至他们终生学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朱自清在他的《朗诵与诗》中说得好:“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关于朗读的描述:“因送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的理解,而且能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重视朗读正是为了突出语言的本质。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的。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等,就能更好地去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从而对课文内容更立体化、形象化,进而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领悟力和品评力。

2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1 情境创设的朗读指导: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文章,它们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而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凭借想象与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有一句:“真是一棵大树。”我先请学生试读,随机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是正确地读?”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然这是对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读与此有关的上下句子,再去感受语言情境。通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一棵”这一词应重读。从而理解了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学生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就更深了。

2.2 体会情感的朗读指导:只有真切地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表达感情,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情感朗读中的“感情体会”与“感情朗读”的双重功效正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情感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才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教学《爬天都峰》时,课文讲了天都峰的陡和险,铁链仿佛从天空中挂下来似的。我们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来体验天都峰的陡和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品质。学生领会到了天都峰的陡和险后,便能有感情地读出来了。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小金花的刚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小金花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教学时,我从“小金花”听到“噩耗”,他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等词,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小金花”止住眼泪?这只有把“小金花”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了,才能淋漓尽致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3 层递推进的朗读指导: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途径,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情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一些情感丰富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本人认为只有带学生走进作者,走进课文,全身心地感受,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表达情感。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体会,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一步一步地缩小他们与作者、文中的人物的情感距离,才能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2.4 形式多样,合理运用的朗读指导: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鸽子蛋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能准确地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要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只要精心地设计朗读训练,合理地选择好每一个环节的朗读形式,就能让他们各尽所能。

3 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所以然不知道之所以然。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针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正视学生朗读的差异,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如在《在梦圆飞天》的教学中,当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了火箭发射时的语段,我评价:“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火箭发射时的气氛和人们紧张的心情。”;在《在大海中永生》的第2自然段,描写邓小平的骨灰洒入大海的情境。学生比较流畅地读完了文段。我拍着学生的肩膀真诚地就:“孩子,你读得很流畅。但如果你朗读的语调再低沉一些,语速放慢,效果可能会更好,要不要再来试一试?”学生的第二次朗读效果明显进步了,读出了人们痛悼伟人、悲恸不已的心情。

当然,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老师一人说了算,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实施教师评价学生、学生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这样不仅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权,充分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4 教师范读,正确指引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低年级小学生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5 竞赛激励朗读

朗读教学范文4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与激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三、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朗读教学范文5

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现状低效忧人。预习时,不屑朗读,钟情默读;早读时,唱读齐读,一字一顿;课堂上,无情朗读,令人蹙额;阅读中,“静心潜读”,一律默读。凡此种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注重于形式。

2、朗读目的不明确

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因为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牵着鼻子读,都在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缺乏目的性的朗读实在是乏善可陈。

3、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后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在表演,大部分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连顾及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4、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观察,有些老师安排朗读竟然只重视读了多少次,只重视有哪些方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于是导致课堂上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多久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老师讲解不一会儿,又马上进入另一种形式的读,朗读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5、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语气读出来”,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而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某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一个词读得长些或短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却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因此,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小语朗读质量,回归小语朗读本位,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形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境交融之态势,还读书之本性,步入原生态读书之胜境,这正是小语教师之职责!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圣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有效朗读?

一、重视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成效

(一)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正确:要用普通话,要吐字清楚,字音正确,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要声音响亮,但不得超过本人的实在音色.不能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大喊大叫。

2、流利朗读要通顺、自然、流畅、不复读、不断读、不拖腔,速度要适宜.有节奏感,节奏适合表达内容的需要。

3、有感情朗读要语调自然,富有感情.朗读应是说话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切不可矫揉造作,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努力“引人情境”

“引人情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能否成功引生入境,是指导朗读成功的前提。引入情境的方法有:

1、.以描述人境。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充满感情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高度赞美之情,可到学生嘴里味道往往就变淡了。这时我们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儿童的想象:“如果我们也来到鸟的天堂,满耳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看到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快乐生活的情景,这时我们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面对初步“人境”的学生,教师要继续引导:“啊’字表现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的确’二字得加以强调。让我们面对‘鸟的天堂’再读一遍!”

2、以音像人境。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以后.用多媒体放出漓江美景并加上适当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在幽雅轻快的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虽未去过桂林,但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3、以绘图入境。教材中一些古诗如《送盂浩然之广陵》,我们在扫除字词障碍,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画成图画。学生经过认真揣摩构思,进人“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境界中,定能较为准确地朗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加强“技能指导”

引生人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掌握朗读的技能又能促使学生人境,引导学生人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入境”、“自能朗读”的要求。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应让学生逐步掌握.如朗读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才能读出感情等。此外,对朗读技能如重音的确定,停顿时机,节奏快慢,语调高低,语气变化等规律,也应适当渗透。

二、重组语句,比较朗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深,所以未能在朗读中恰切地表情达意。这时,教师要重组语句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其含义,可用删、换、添、调、补充等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有句“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删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子下面。”在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便心领神会!

三、着眼差异,比较朗读

由于学生的思想经验、方法角度不同,对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就不同,所以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对象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比较中,既要鼓励学生互相挑刺,又要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亮点,更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民主、平等、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佳境。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构筑感情朗读平台

朗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 反复 感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13

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一门语言,小学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科知识,又是交流工具。学生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对英语反复的朗读、坚持不懈的朗读。学生开始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声音洪亮的把词汇、句子、文章之类的英语语言材料读出来即可,随着朗读的不断增多,学生要学会揣摩句子中单词的重读、连续,在朗读的时候要保证朗读的节奏符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文中情感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语调,这样才能做到通过朗读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会了朗读。

朗读是视觉和听觉的高度融合,朗读者通过仔细的看着英语语言材料,在大脑中对看到的文字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随后转化成为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听朗读的人通过声音得以将文字的英语语言材料还原。换而言之,朗读是一个眼、耳、口、脑相互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英语的朗读逐渐培养起英语语感,从而使得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最终做到将英语语言材料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进行学习积累,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

一、让学生有所准备

朗读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准备的,如果是拿到英语语言材料,然后读出英语语言材料,是不能被称为是朗读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念英语,也就是把英语的词汇、句子用动作发出音读,并不通过大脑的思考。学生在进行朗读前,形体和精神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只有通过准备才能进行朗读,并通过朗读学有所得。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朗读前规范其姿态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学生在阅读前应当端正自己的坐姿,胸口离课桌约一拳的距离,双手自然的持握书本,挺直腰板、挺起胸膛,头略微抬起,目光聚集在手中的书本之上,这样规范的姿势一是有助于学生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二是有助于学生保护视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使学生的内心保持平和,从而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朗读的英语语言材料之中,是的朗读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

二、让学生带着目标去朗读

在进行了朗读前的充分准备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朗读了,但是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明确适当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在朗读的时候迷失方向,使得朗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前要先为学生的朗读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得学生的朗读有动力、有意义,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在朗读时的兴趣,使得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的朗读变成一种乐趣。

例如,小学生进入到高年级,英语的单词量有所增加,英语课本上课文所涉及的句型难度也随之加大了,而且课文的长度也会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对新的英语学习有些许的不适应,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教学前对学生提出一些朗读的小要求。一般在朗读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读准每一个单词,先让学生大声整齐的对课文进行朗读,等学生朗读熟悉后才告诉学生,n文中那些句子日常使用中是需要连读的。

三、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对英语语言材料才能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在日常英语朗读中引导学生重复进行训练,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朗读逐渐熟悉过程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可以为学生的朗读训练设置阶段性的目标:读完全文、顺利的读完全文、流畅的读完全文、流畅准确的读完全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一步步的达到这些目标,使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为读好英语、学好英语夯实基础。

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学生视觉、听觉通过大脑思考相融合的过程,在英语朗读的过程中讲求的是,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只有做到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将英语朗读好,才会在英语朗读的训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卓越效果。

首先,学生要用眼睛看英语语言材料,并要保证看的速度略快于读的速度,为大脑的思考预留一个缓冲期,让学生在对英语语言材料进行读取后,对英语语言材料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思考,使得材料的真实内涵能被学生所理解,这样有助于文章情感的表达。

其次,学生在读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舌头的肌肉,将通过大脑处理过的文字信息以声音的形式重现出来,同时要保证朗读声音的连续性,使得一个个单词绵延不断的从口中蹦出,使得文字转换为语言的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再次,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用“心”,用心去感悟英语语言材料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对句子进行深度的解读,准确的把握英语语言材料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更为生动。

最后,对朗读的英语语言材料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学生需要在朗读中恰当的控制语速,适时的变换语调,同时根据英语语言材料的内容来调整语音,这样才能将英语语言材料的情感释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从而使得朗读能够感染他人。也只有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这样的朗读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

五、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上一篇自由市场

下一篇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