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范例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范文1

模仿朗读,形成语感

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范读必须做到:音准,字清,腔正。教师必须先“动情”,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试想毫无激情的范读,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呢?让学生从教师举动、表情及情真意切的语言中接受到激情熏陶,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范读要讲究艺术性,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范读要有特色,从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教师不必刻意追求播音员的水平,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课文的特点范读在先,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克服学生对课文在不熟悉时而造成的体验破碎,可以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范读以后,学生就进行模仿朗读,可以模拟“录音”,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朗读。对重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读。为了让学生在模仿中切实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在学生朗读困难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恰当的引导,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和领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范读。范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使学生从模仿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朗读体验,形成能力

学生经过朗读的模仿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朗读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后就要在实践中去锻炼,进入作品中去体验,不断寻找朗读的对象,不断体验感知,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课内朗读仅限于我们课本中的课文,虽然具有典型性,但它范围小、容量小,所以不能满足学生的朗读积累,需要在课外中寻找更多的朗读体验对象,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通过大量采集不同的信息,才能丰富情感的体验,完成理解体验的过程。与作品同喜同乐、同伤同悲,这是学生真情的流露,是第一感觉,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是与生俱有的潜能,一旦遇到刺激、提醒,就会复活,所以体验就是一种不断给人以刺激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种情境,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需要真情感染来完成。这样学生经过持久体验,就能形成一种情感潜能,积累一定的朗读能力。

朗读积累,丰富情感

朗读积累是学生在长时间的朗读学习中,经过体验,经过实践形成的朗读经验、技巧、水平的积淀。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积累一定的经验与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而形成后需要一个长久的巩固阶段。具体来说,朗读有以下几点好处:通过反复朗读,获得知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益处。朗读能获得较好的阅读能力,这是能力的积累,为大量阅读作品提供了基础。朗读能积累丰富的情感。这情感来自于不断实践,反复的朗读、品味,才能被作品打动,才能与文合一,与作者息息相通,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内化吸收。

朗读感悟,深入实践

朗读教学范文2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从大纲的论述可以看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到了小学毕业时,他们念起书来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结结巴巴念不清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平时对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平时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结果,有限的时间就在那低效率的问问答答的过程中流失了,而学生所能得到的训练必然会减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动用书面语言这工具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时会碰到不少困难。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   一、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   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   1.烈火在身上烧了半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只有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二、教会学生理解地读,边读边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虽然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1.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   2.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思考、想象、理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再如《第一场雪》描写雪后的景色一段,应紧扣课文主题,抓住“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朗读教学范文3

范读的含义是示范性的朗读。如果教师的朗读非常成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朗读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朗读,做好课文的朗读工作,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阅读场景以及阅读角色。

二、注重正音和整体感受的相互融合

从很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看,不少学生的普通话发音非常不标准。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将朗读辅导化简为“正音活动”。为了更准确地朗读,让学生将课文进行肢解,变成了字、词阅读。在这种朗读状态下,学生不能从整体上领略到句段所具备的内涵、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篇章的气韵。

例如,在《世界多美呀》的开篇部分:“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天。”假如一味地进行正音,一遍遍地纠正“蹲、孵”这样难读的字,学生很可能会将句子念成没有轻重、不能很好地区分长短字词。如果长时间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从朗读过程中领悟语感,培养自身的朗读表现力。仍以这篇课文为例,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二者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关于小鸡动作描写的词汇以及句子,然后做好标识:例如睡、醒、啄、撑等。

教师可以先将这些难读的词汇和句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汇和句子,如果学生没有完全读准确,教师也不必浪费较多时间,可以在课外时间开展正音活动。为了学生更好地朗读,只要他们不存在严重错误,则要让学生继续他们的朗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鸡,而且还可以边读边进行动作表演,从而更好地体会节奏,分清轻读音以及重读音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提升朗读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三、培育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

从低年级的起始阶段开始,小学语文教师要认清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朗读,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假如教师不能理解朗读教学法,虽然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解朗读的相关概念,但是学生也只能带着非常迷茫的双眼望着老师,最后也不能理解朗读为何物。如果教师经验比较丰富,则善于在此过程中扮演两种角色的朗读:首先是学生们的普通读法,这最接近学生的情况,也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开始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更好听,为什么会好听,自己如何读才能也非常好听。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总结朗读规律,从而试着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相互比较彼此的优缺点,不仅能够体会出朗读方法,而且也知道了如何评价朗读水平的高低。

例如,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在培育朗读能力时不断提升他们的朗读评价能力。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雷雨》中的第四自然段时采取以下做法:师:大家看“哗,哗,哗”三个词陈述了什么场景?表明了什么?生:它们表明雨很大、很猛也很急。师:那“哗,哗,哗”能用同样的读法吗?生:雨越下越大,所以要依次读得更重一些。师:如何读才能更好地说明雨下得很急?生:词之间的停顿要读得短一些。(男女生比读)师:“渐渐地”的含义是什么?表明了什么?生:这说明大雷雨正从大到小,从急到缓。师:如何读才能表明雷雨由大到小,从急到缓呢?生:大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变缓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一个比前一个轻一些。

四、结束语

朗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1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2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2.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2.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2.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3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会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周永林.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方法《魅力中国》2016.09

[2]罗仕川.语文教学与朗读方法《贵州民族报》2012.03

朗读教学范文5

我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现象:一些学生对朗读毫无兴趣,问及原因多数人反应文本单调、枯燥无味。可见,我们平时若能多挖掘文本中学生的朗读兴趣点,亦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素材是散文诗和写景优美的文章。散文诗形式不一,自由灵活,情感丰富,富含深刻哲理;写景优美的文章则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这两种素材都与他们的情感合拍,是朗读训练的好素材。不妨,我们也可以创设“课前三分钟朗诵(演讲)”“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平台作为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当前的测试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难以测试,即使有,也只能在“文言文语句停顿”这一题型进行简易地解答。因此很多教师干脆考什么就教什么,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淡化了,更可怕的是被“题海战术”取代了。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有益于发展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对他们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其朗读习惯的养成。古语说得好“滴水穿石”,可见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老师应从日常的教学中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出发且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去培养。不同年级学生都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不同时间段其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晚读应让学生自由朗读他们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文章,教师也可精选一些适合他们朗读的精美文章包括课文古诗词、散文、名著片段等。

三、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到老,活到老”这是读书的至理名言。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往往因自律性不强,何况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读书是不够自觉的。课堂上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这是一条可取之路。但要读好书,光靠课堂上那些少得可怜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积极向课外要时间,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基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的朗读时间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课外时间加强朗读,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安排每日“三读”:饭前30至50分钟晨读,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早读,晚餐后40分钟晚读,这是我们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的有力措施。

四、选准朗读训练点,强化朗读训练

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况且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在课堂上做到有声有色的朗读,尤其是以默读为主的自读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若能精选出其中那些侧重于景物描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剖白、侧重于人物的言行描写、侧重于蕴含人生哲理等关键的语句或语段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则是强化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一)重点句段,反复朗读文章的主旨句、重点语段,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春》一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春天的清新、美丽及强大生命力。(二)难点句段,引导朗读有些课文有许多蕴含人生哲理和令人神往的精彩之笔,这本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故乡》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深刻隽永,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联系前文仔细朗读,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此句中“路”到底有什么含义,鲁迅先生的“希望”即“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学生的理解将会更深入、更透彻。(三)精彩片断,细心品读课文中有一些写得非常优美的语段,这些语段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背影》一文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简简单单勾勒了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情景。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品味,学生将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五、紧扣朗读训练目标,合理选择朗读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丰富的朗读方法,使朗读训练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至于哪种方法好,应选择哪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课堂可操控性及学生特点来紧扣训练目标而灵活地加以选择,才能收到朗读的最佳效果。七、营造氛围,鼓励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在课前三分钟朗读(演讲)、随堂朗读、分角色朗读完后,我总是要努力营造一种“敢于评、乐于评”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点评。例如,徐颖同学在一次课前3分钟朗诵《祖国,我爱你》后,有个同学评道:“‘我爱你叮咚的驼铃’这句中的‘叮咚’这个拟声词读得传神,使人仿佛听到了驼铃的清脆、丝绸的繁华与历史的凝重。”也有的同学评道:“‘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这两句中的‘昂首高亢’‘冲天腾飞’读出了雄鸡昂首破晓鸣叫的兴奋,巨龙举身腾空飞跃的欢畅,激情四溢,气势雄浑。”还有的同学说:“语速适中,开阖自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总评时,我肯定学生的点评后,接着从断句、重音、情感等角度给予引导点拨。

六、小结

朗读教学范文6

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把课文之中优美的语句读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中回味感受,以求深刻体会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并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举国上下人人都热爱的好总理远离我们去了而感到无比的难过和悲痛。“敬爱的总理您就要离我们远去了……”。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能触景生情,深刻地怀念着人民的好总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总理真挚的感情。同时,教师要巩固朗读环节训练,就是让学生掌握对文章的喜、怒、哀、乐、轻重快慢的语气进行朗读,掌握基本程序和规则,进行反复朗读练习,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意境来,以提高对文章的领悟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要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反复朗读训练,只有坚持朗读、仿读、背诵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习语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美,诱发他们去联想,发挥学生对外界景物的形象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还编排有诗词教学内容,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朗读诗句,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况。通过朗读课文,诱发学生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和物的形象和景色,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学生的共鸣,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朗读习惯,对自己将来语文水平的发展进步影响极大,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文章诗词的效果,有利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能更有条理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是用口的发言活动,同时,也包含着思维和感情的活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阅读的训练,做到有效朗读,才能增强课文对学生的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朗读教学范文7

本文从兴趣、时间、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朗读;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习惯尤其重要,因为学生往往要通过朗读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记者的意图,也要通过有效的朗读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朗读能力呢?

1注重激发朗读的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从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开始。其实,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注重保障朗读的时间

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然而,有的课堂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一个形式化的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带着感情再读。因此,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环节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3注重指导朗读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才能有目的地解题释疑。如果读而无法、读不得法,那么就算读了又读,那种味道还是难以品味出来。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而有效地指导朗读,提示朗读的方法,如范读、对比读、创设情境、录音欣赏等,并及时进行点拨。

4注重朗读的评价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鉴于此,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朗读的好坏,也才能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能力。

4.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应该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但不能作为主导。教师的评价虽然具有导向作用,但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比如对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着重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评价是从“感知体验”方面着手。对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情感共振”的评价。

4.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凸显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又要注意使学生的评价不偏离课文,围绕文本及和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

5注重读与思的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记者先后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不同景物时那种不同的心情,第一次是在期待中失望,第二次是在怀疑中惊喜。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记者心情的复杂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6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

朗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属于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在朗读环节中可以掌握更多字词,提高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若教师教导方式得当,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外,也有利于强化对作者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1]。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知,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朗读教学,因此接下来笔者结合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朗读兴趣不高。就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学生朗读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与学生年龄较小以及其学习意识不强有关系,加之语文朗读教学本身不易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对朗读教学保持较高的兴趣,这并不利于学生学习。

(二)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毋庸置疑,绝大多数教师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且在岗位上任劳任怨,但是也有个别教师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不能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尤其是无法在朗读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若学校教师整体朗读能力不均衡,朗读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产生较大阻碍,极易使学生陷入朗读误区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朗读的情况各种各样,有的学生在朗读时摇头晃脑,有的只动嘴巴不出声音,有的扯着嗓子大声喊读。可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就是自己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给学生传授优良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落实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通常都是给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虽然说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阅读训练需要正确的指导,尤其对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若其在朗读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最终就会使其在朗读中出现语音单调的问题,在理解文本语句时无论在节奏、短句还是语气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2]。此外,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注重声音表面与形式方面的技巧,使文本解读应用的感情与语气被忽略,甚至在长句短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四)师生之间没有及时交流。小学阶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相当重要,由于小学生并没有形成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语文学科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形成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状态产生影响,并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甚至对学生学习产生阻碍作用。由于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长期下去学生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学习产生诸多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一)活跃学生思维。对学生而言,其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学习与成长。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被固化,并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长期下去学生在学习中也无法准确了解语文朗读教学的内容。可见,教师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身思维,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主动探究,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陶冶学生情操。小学阶段朗读教学对陶冶学生情操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得到丰富,在朗读中融入自身情感,如此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朗读内容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小学阶段语文教材都是精挑细选的,均出自名篇名作,只有学生深刻感受文本内涵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小学生角度分析,这个阶段其语言表达结构还处于不清晰的状态,很多学生说话可能口齿不清或者毫无逻辑顺序。但是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要想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只依赖教师讲解远远不够[3]。但是通过朗读活动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小学阶段只需要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流利诵读即可,这时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熟练应用标准普通话流利地,且逐字逐句地进行朗读。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持续进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在朗读中可以融入流利的情感,让朗读变得绘声绘色。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直到准确无误且朗读流利为止,之后对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语速等提出要求,给学生强调文章中每个词语、每段话甚至是每个字都是作者用心创作后的成果,流露了真情实感,在此之后给学生讲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如生平、背景、文章中应用的技巧等。如此,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实现声情并茂地朗读目标,才能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文章。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朗读动力[4]。低年级学生积累词汇量较少,语言相对贫乏,虽然很多学生也会读文章,但是大都是停留在一字一句阅读,很多学生常常出现顿读、读破等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会挫伤学生朗读热情。教师要意识到朗读是一个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注意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降低要求,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普通话开展朗读。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美文,应用恰当的语言以及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针对性地示范与选择,使其聆听美的声音,达到以读促读的作用。学生在范读中可以体会文章语调变化、停顿节奏等,尤其是在朗读一些语调、语音变化较强的文章时更为明显。学生在范读中可以欣赏与模仿,深刻体会文章语言之美,以此激发其表现欲望,使其热爱朗读。以学习《小池塘》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描写了春天小池塘的优美景色,这时,笔者在泛读文章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朗读。接下来笔者指定两个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学生则是担任评委。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阅读之乐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规范学生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在规范学生朗读技巧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方面,读准字音,不漏字也不多字。朗读过程中应以原文为基础,严格按照原文展开朗读[5]。以学习《日月潭》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放慢语速,准确描写日月潭景象,生动表现其景色之优美。另一方面,把握好文本朗读的语气及节奏,在朗读中融入感情。以学习《灰雀》这篇文章为例,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文章主人公节奏、语气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文章中列宁询问小男孩麻雀去向、小男孩说谎回答不知道的语气态度等等,这些内容是朗读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朗读不应该是空洞无味的,而是要富含感情的,需要在教学中真实还原要表达的情感。

(四)灵活应用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为基础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如此才能取得一定的朗读教学效果[6]。首先,教师要掌握多种朗读方法的特点。朗读教学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特点及作用,只有教师熟练应用各种方法才能进行灵活选择,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细节朗读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领读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朗读具体的实施技巧与方法。其次,灵活应用各种朗读方法。朗读的方法比较多,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效率,教师要灵活恰当地应用。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科学选择引领法、细节朗读法以及引读法等,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内容;而中年级学生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应用角色朗读、范读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高年级学生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品读法、研读法等,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写作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四、结语

综上,通过朗读除了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之外,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师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79.

[2]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25.

[3]侯建.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7.

[4]王琪.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8):17.

[5]张艳芝.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J].关爱明天,201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