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活动总结范例6篇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朗读训练;体会;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8

进行朗读训练是一件有意义有趣而又艰巨的工程。笔者在实施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点体会,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一、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研究中,依据情景阅读法、快乐阅法的启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的音乐背景营造朗读的氛围,课件辅助,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与活力,听课文朗读录音纠正发音,看朗读视频受到感染,多种形式的朗读给予学生自由展示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教师的鼓励和参与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信心。

笔者在六五班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初次进行朗读指导时,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配合,对朗读没兴趣。具体表现为:因胆怯自卑怕笑话而不出声读;因羞涩心虚不好意思而小声读;因听话规矩而拘谨平淡的大声读。究其深层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学生入学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重视朗读的有效训练,没有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导致学生都六年级了,对“朗读”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对朗读课文的要求、朗读的技巧知道很少、更别提朗读得入情入景、自我陶醉了。

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从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抓起,那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首先,要求自己必须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课,讲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面带微笑,语言充满浓浓的情感,让学生随着笔者娓娓动听的语言慢慢进入文学的殿堂,享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其次,笔者积极主动地范读课文。例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把自己课余时根据范读录音多次练读的水平拿出来,再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加上一点朗读的小技巧,笔者读得神情并茂、入情入境,把这头英雄的老战象暮归之前与村民们依依惜别的深情画面尽情地表现出来,把垂暮的英雄来到打洛江畔缅怀战友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笔者偷眼看自己的学生,他们听得多认真啊,明亮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他们被英雄的老战象的内心丰富的情感所打动,他们被老战象善良、忠诚的崇高品质所打动。当然,他们也被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所打动。笔者心中一阵激动。

接着,在朗读教学的课堂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活力与激情。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以读带讲,把读课文的权利和机会全部还给学生,通过齐读、男女赛读、个别学生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小组读、自由读、个性化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思想情感;同时,在读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训练他们朗读的技能。但不管是哪种读法,在朗读教学的课堂中,更需要活力与激情。这种活力与激情;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更来自于教师有意创设的朗读情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潜能的开发,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朗读技能的指导;来自于师生同读同乐时产生的共鸣,也来自于语文教师不一般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教学智慧。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中华少年》这首现代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也动了一点心思,首先笔者激情昂扬地概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尤其是与每一节诗的内容有关的历史,笔者讲的更是深情之极,(伴随着雄壮的音乐声,多媒体播放着新中国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画面。) 笔者从他们激动的神情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感受到了来自于他们心灵深处的自信自强。笔者心里的高兴不言而喻,但马上又故作深沉状,伴着令人心碎的、沉重的音乐旋律缓缓说到:(多媒体画面切换成了屈辱史、奋斗史的画面)

“回顾历史,我们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有我们每一个中华少年引以为荣值得骄傲自豪的光荣史,也有值得每一个中华少年痛恨深思的屈辱史。同时,我们从来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史。当我们面对这一个个依旧鲜活的历史画面时,我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的心情还能平静吗,作为新中国新时代的中华少年,你们没有沉思吗?”

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复杂,激动状,兴奋状,愤恨状,骄傲状,自强状,仔细看,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开始激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拳头紧攥着,有的大声说着,有的学生屁股离开了凳子不知不觉站起来和别人谈论着,有的学生眼睛死死地盯着画面上那令人心痛的火烧圆明园的惨状,此时此刻,教室里好似乱成了一锅粥,但笔者的心里却一点也不紧张。笔者知道,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激情被自己一把火点着了。笔者见火候已到,马上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诗吧,把自己心中的爱国激情通过读诗体现出来吧。”

学生们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朗读着,虽然声音还有些稚嫩,朗读技能还有些欠缺,但是谁又能否认蕴藏在他们心中的爱国激情呢?虽然还是放不开,有丢字、加字、随意重复、断句、读音不准、情感体会不到位等问题,但是笔者已从他们充满热情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时,对朗读的要求应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螺旋式的上升。朗读的要求必须很低,鼓励与赞美的话语必须中肯,哪怕他读的一塌糊涂,只要他张嘴读了,就应该肯定他的闪光点,(能主动参与朗读学习),鼓励他继续参与朗读学习,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让他有了继续参与朗读学习的热情。当然,对于有些读得稍微流利一点的学生,更应该夸张性的去赞美,让他尝到朗读的甜头,小小的心儿激动不已,笔者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朗读将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行为习惯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中,抓住每天的晨读诵读课文、古诗文,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堂教学中设计专门时间朗读课文,在深情并茂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设计课外作业时,应有最少十五分钟的朗读练习,贵在坚持,久而久之,良好的朗读习惯就会形成。

三、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我是小小演讲家,故事大王比赛,口语交际,小小主持人比赛,最佳播音员比赛,主题读书会,朗读能力展示,赛诗会,名家朗诵会视频欣赏,家庭朗读大赛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不但激发了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有助于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渗透朗读的技巧

怎样训练朗读?朗读的要领何在?首先是字音,朗读在字音方面的要求是:纯正,饱满,自然。“纯正”就是朗读时“字正腔圆”;“饱满”就是发音时不偷懒,把字音的各个部分都发出来。“自然”是指发出来的音应该是合乎人们发音习惯的口头的生动活泼的普通话。其次是语调,朗读时,我们必须把握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句子的语调。“轻重”就是句子的重音。“缓急”是朗读的速度。“抑扬”是句子音调的平、升、曲、降。“顿挫”是朗读中德停顿,它反映语句的结构和层次,等于口头的标点。最后是色彩,是指在朗诵中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来增加表现技巧。如喷口、托腔、模拟。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只有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读文理解文义的过程中用心体会,才能读出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技巧,只有在课余大量的诵读文章,自己捉摸体会读法,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当然,由于朗读技巧的训练难度比较大,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不做重点要求。在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方面,把握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鼓励为主、全员参与、由低要求循序渐进到高要求。

五、整理总结课内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小学生课外朗读书目推介

2011年4月21日,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国家图书馆正式,该书目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介阅读书目。我们把它列出来,推介给大家,供大家对照检查。

小学生基础朗读书: 文学类有《稻草人》、《猜猜我有多爱你》、《千家诗》、《安徒生童话选》、《三毛流浪记》、《西游记》、《城南旧事》等;科学类的书有《神奇的校车》》、《奇妙的数字王国》、《昆虫记》、《科学家故事100个》等;人文类的书有《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中国神话故事》、《书的故事》、《孔子的故事》等。

推荐阅读书目: 文学类有《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选》、《武松打虎》、《舒克贝塔航空公司》、《寄小读者》、《狼王梦》、《鲁宾孙漂流记》等;科学类的书有《一粒种子的旅行》、《动物王国大探秘》、《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有趣的科学》、《万物简史(少儿版)》、《森林报》等;人文类的有《儿童哲学智慧书(第一辑)》〉、《人》、《成语故事》、《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孩子的梦》、《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世纪三国》、《居里夫人的故事》等。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朗读课上,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朗读的流畅性很重要,不流畅的朗读不仅听众不明白,读者自己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声音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而朗读时语调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怎样把握朗读的语调:(1)合理运用各种朗读技巧。(2)要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时语音的准确是决定语调好坏的关键。要使语调自然、得体地表情达意,朗读者必须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克服方言。(3)要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脑子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假如思维用的是方言,朗读又用普通话,在朗读时就会出现用方言思维——转换为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思维转换过程,而朗读是一连串音节的快速组合,不可能蛤思维转换留出时间,方言语调会不由自主地随思维蹦出来若去纠正,语流就会中断,表达就会结结巴巴,因此平常要养戚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以形成普通话语感,避免朗读时方言语调的出现。总之,朗读中的语调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有其复杂的一面,朗读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多分析,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正确把握好。

4. 朗读的速度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下面介绍一些决定语速不同的几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象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高尔基散文《海燕》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中间强调海燕顽强的斗争,气氛是紧张而热烈的,应该快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的“愤怒”,斗争时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3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领会新课标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体验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维,而情感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师生唯有带着情感走进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1.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感。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左半球是掌握管理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抽象思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耕耘,它所调动的大脑功能,只是机械的、逻辑的、无情感的相联系的左半球那部分,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是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里活动的有机统一,它们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应水融,相互渗透。

2.学生学习的激情离不开情感。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影响或调节人的兴趣、爱好、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正确把控“情感”这个开关,给学生以学习的积极心理,产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

3.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离不开情感。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悟理。而完成这一程序,又必须以情感为媒介。所以挖掘作用的情感,就须以分析语言开始,而后再品味作者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情感的那边是思想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以情感为驱,与情感有密切关系。总而言之,忽略了情感的“披文”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缺乏情感的说理,也同样违反了思想教育的特点。只有抓住了“情感”这一媒介,便一举两得,既会问又悟理。

二、探索引感朗读的教学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有感情显得特别重要。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去朗读课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自始至终让“感情”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朗读教学。根据笔者的朗读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示范感召法。教师的范读,具有极大的内心体验,情感启动,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是调动情感的有效方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范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既要有“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人物”这种心理;二要用表情、眼神、动作非语言行为。信息论观点论认为:信息的总效果等于百分之七的文字加上百分之三十八音调,再加上百分之五十五的表情。可见非语言行为有多磨重要。使用此法,打铁还需本身硬。教师自己做不到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适得其反。

2.音乐情境渲染法。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音乐引入到朗读教学中,借助音乐的感染力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草原》这课,可选取几首不同的乐曲,制作一盘朗读磁音乐,课文第一段写草原“一碧千里”的美景,可以配上一首草原寂静的蒙古曲子。初读课文播一次,重朗读轻音乐,意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讲读后播放一次,重在调动情感。随着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学生逐渐进入“蓝天、白云、小丘、碧野、羊群”的意境中,学生朗读速度、语调,因为情感作用表达得恰如其分,此时的朗读,以成为我们内心的情感抒发和表白。值得注意的是:选取音乐的时候要与教材内容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音乐表现的意境、曲调、情节要与课文协调,这样才达到音乐调动情感的目的。

3.回归生活法。现在的课堂提倡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探究新知。在指导朗读教学时,如果我们做到投合学生的审美要求,学生便会产生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生活知识回忆、联想其记忆中的有关印象、经验,去体味品读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情景,使课文中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明起来,活动起来,感情也会和作者共振和谐。

4.语言激励法。富有诗意的描述语言,不但可以不断地点燃学生的激情,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再现摹拟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学生们如何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可爱的草塘》第二段写草塘夏季美景,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夏季的草塘美极了!绿得发光,绿得发亮,色彩富有变化,鲜绿、翠绿、墨绿。风吹草动,绿浪翻滚,永不停息。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简直是一副赏心悦目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把学生对草塘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推向高潮。使用此法,关键点在于设计的语言要能激起情绪,带有启示性,起到丰富教材补充作用。

5.多媒体配合法。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过程,是充满着理解、感悟、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声像与文字结合的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知识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主动与文本对话,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荷花》倒数第二自然段时,把鱼儿、蜻蜓与荷花对话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会在这种情境中形成自觉有感情的朗读形为。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4

诵读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久的学习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需认真实施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学生更容易入情朗诵。为了探究阅读教学中现代诗歌朗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笔者在所教班级讲授了一堂现代诗歌朗诵课,现将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总结如下: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现代诗歌。

2.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

3.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

【活动要求】

1.朗诵范围:《现代文诵读(下)》附录25首现代诗、学生原创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主持人。

3.自备音乐,鼓励多种形式朗诵。

【评价环节】

各小组点评,教师总结c评,评出优秀朗诵小组。

【课堂实录】

组别:一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我多想》

教师评价:你如高贵的花朵,一枝独放却芳香满园。

组别:二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穿插朗诵;个人朗诵:叶芝《当你老了》。

教师评价:两首诗,两个人,却有着难忘的情;一个男人发出的深沉的呼唤。

组别:三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教师评价:四个飘在天空中的音符,真美啊!

组别:四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

教师评价:四个丁香般的姑娘,美妙的声音在雨巷里回荡。

组别:五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未知》、原创《不知何时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师评价:青春如梦,你正青春,你正美丽绽放;青春就是经历,青春,我们有梦。

组别:六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郑愁予《错误》。

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哒哒的马蹄声,在我生命中走过。

组别:七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师评价:祖国,我们的归宿,深情的朗诵献给我们深爱的祖国。

组别:八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教师评价:希望你们也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以上是这次课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本次朗诵会旨在鼓励学生欣赏现代诗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发出自己的感慨。当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一节课时间过短,学生虽按组别逐个朗诵,但仍有大部分学生的原创作品未能得以展示。其次,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小组评价。第三,没有小组间的相互借鉴环节,往往出现很多学生情有余而技巧不足的现象。有鉴于此,今后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现代诗歌朗诵教学。

一、整体感悟内容,体味诗歌意蕴

朗读不能只作为初步感知课文的工具,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很有帮助。

二、感情需完全投入,渐入佳境

诗歌朗诵本就是一个感情充分投入的过程,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时代隔阂。

三、注重节奏,感受诗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韵律。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但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诵的节奏大致有语调轻重、语音高低、节奏快慢、气息强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高低和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反复地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感悟。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即使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鉴赏,但只要坚持诵读,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会心领神会。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5

一堂好的诗词诵读课应该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穿插赏析,课堂活动环节简单明了。不能繁杂琐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一堂课40分钟,要让教学内容丰实,学生活动充分,教学环节就不宜太多,尤其是诵读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删繁就简,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朗诵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诵读体验并获得自己的审美愉悦。

我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环节设置为:自由朗读――单读体验――讲授技巧――再读体验――知人论世――入境地读――赏析诗词内容――入情地读――教师总结――全班齐诵。

二、朗诵课,朗读技巧指导不可少

结合这首怀古词,诠释了朗诵常用的语言手段。朗诵时根据词句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处理语音轻重、节奏快慢的问题,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一顿,还有用延长音、颤音等特殊声音表现手段,同时还辅以无声的语言如表情神态手势等身段语,从而加强朗诵者声音的感染力。例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千古江山(起读缓慢低沉,一字一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朗读重音:“总”“打”,“风吹去”一字一顿,“去”读延长音)。

下阙中,一字一顿读的是“神鸦社鼓”。“凭谁问”,“凭”,可读颤音。读出悲愤之情。(教师示范)

整首词中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要读重音。

三、朗诵课,朗诵形式要丰富多彩

朗诵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教学设计上应有多样化的朗读,比如自由读和点名读;单个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接龙读和分角色读;领读、范读和仿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是调节诗词阅读鉴赏课课堂教学节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经由范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切近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文本,领略美的语言、意境、形象和情感。在示范、比较、模仿、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的所得,就更深入了一层。专家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无疑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共同进行着对文本内蕴的挖掘。

四、朗诵课,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意蕴

我认为朗诵有三个境界,课堂上要设法逐步达到这三个境界。

(一)入境地读

首先,要了解时代大背景及写作此诗词的小背景。

南宋时代,金人大举南侵,气势咄咄逼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面对金人的进攻总是割地纳币,称臣投降,而朝廷中的主战派常受打击。此词写于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这时宰相韩腚邢胪ü北伐提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朝廷起用了闲居多年的辛弃疾。任命他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他在镇江就职后,一面派人去金国探听情报,一面计划定制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个士兵。为北伐积极备战,但对宰相韩腚械拇颐计划北伐充满担忧。所以词中有“元嘉草草”的典故。

其次,通过想象和联想,脑海中浮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

在那样的背景下,词人登临京口北固山(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三面环水。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旧,而英雄难在,不免发思古之幽情,看着滚滚的长江水,词人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

再次,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渲染气氛,催生与作品相应的情绪,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

(二)入情地读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此诗词的心境。

辛弃疾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更是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南宋朝廷的主战派。22岁就参加了北方一支由耿金领导的抗金队伍。曾率50骑,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的壮举。

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68岁)他突然睁开因昏睡而紧闭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真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虽因力主北伐,数度起用,但始终没有得到统领一方之军的机会。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有20年贬谪闲居在江西上饶乡间。

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壮心未已。登临北固山北固亭,眺望北方,感慨万千!

其次,仔细阅读诗词的内容,抓住意象,品读意境,了解抒情手法。

再次,对咏物诗要揣摩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作者托物言什么志?对怀古诗,要弄明白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咏史怀古的目的――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

(三)入神地读

就是入我,把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所领悟到的情感,甚至个人生活经历的独特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诵里,通过声音的演绎,辅以表情(服饰)语言、肢体动作、以及情境设置(如背景音乐、背景图像等的渲染)来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体现朗诵者的精气神。这是最高境界的朗诵,也是最有现场感染力的朗诵。教师的范读要求达到这个境界。

五、朗诵课,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漫谈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朗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感悟,增强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教师应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加大对朗读教学的力度。以下简要从确保学生朗读时间、培养学生朗读爱好及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一、确保学生朗读时间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累计、理解、应用语言的本领。唯有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同课本沟通,从中获取信息,才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及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应将朗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留给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还不足5分钟,同时对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仅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致讲解,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朗读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想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才能,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留存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多读"、"充分读"。但是,这些时间从而何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缩短传统教学中枯燥讲解的时间,将节省的时间分配到朗读方面。消除传统教学中乏味的分析过程,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自行体会,总结。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习惯,应用标准普通话,发音清晰、声音洪亮、断句整齐、咬字准确。尤其是让学生进行自学式朗读时,应使全班同学都能够读好、读完,切不能仅做表面工作,走过场,敷衍了事。另外,不仅应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朗读教师,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朗读爱好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使学生从内心喜爱朗读、愿意朗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这也是教师开展朗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好动等特点,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进行朗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为学生创建朗读的氛围

情绪具有浓厚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渲染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朗读环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一般来讲,创建朗读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师范、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特殊的非为中,将课本中的情境与自身联系起来,进入朗读家境,体会作品中的文字美及意境美。例如:教师在讲解《鸟岛》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赏西沙群岛的美丽,一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画面中感受阅读的欢乐。同时,还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其同文章内容相吻合,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画面加音乐的组合,再加之教师示范的朗读,引导,从而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依据小学生性格及年龄的特点看来,他们有着丰富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袋麦子》一文时,就可以事先制作小猪、小牛、小猴等面具,选举学生带上面具进行表演,进而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将带有感情的朗读比作"美读",其不是一个简单发音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行为,需要表现出写作人员当时的感情,与写作者心灵相通。所以,教师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时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及向师性。只有教师在朗读时带有充分的感情,学生才可以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时,掌握的朗读方法较少,教师朗读中的声情并茂能够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学会怎样停顿、怎样断句、怎样控制语速、语气等。通常情况下,在朗读一些描绘事情紧急、危险、突变状况时,朗读的语速应增快,突出急促的特点;在朗读一些描绘心情欢乐、愉悦或者赞美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时,朗读的音调应较高,声音洪亮;在朗读一些描绘风景优美的语句时,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尽量柔和一些;在朗读一些描绘伤感、悲恸、沮丧等心理环境时,语速应较慢,声音压低。另外,在文章中一些表现特别意思的语句、词汇等应加重与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具体到每一句、每一段,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朗读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应整体保持轻松、欢快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趣味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朗读有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口语表述才能。朗读才能的形成,朗读方法的应用与掌握,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时间,反复练习。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有恒心、有耐心,利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