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例6篇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1

无损检测技术在验定过程中不会破坏结构原有的性质,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对隧道内部的岩石情况进行测量,通过红外折射等原理可精准的确定岩石厚度。声波原理可帮助检验隧道内部是否存在破损松动的现象。现阶段无损检测被广泛应用在公路隧道建筑施工中,具有操作过程简便测量结果全面的优秀性能,国内也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针对这项技术进行研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中也成立了相应的检测机构,测量体系不断的完善,为建筑工程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1.1大地雷达检测。大地雷达检测是利用表层上的发射器发射电磁波,当电磁波穿过媒介时,一方面由于材料的不均匀性和导电性的差异会使振幅衰减;另一方面当信号到达中断点处时,由于介电性会反射回来被接收天线接收,因此,频率、反射和导电率三种因素决定了电磁波穿透隧道结构的深度。当发射天线在表层上移动时,根据电磁波反射角和传播时间的改变,可以从传播时间曲线中分析检测出不同深度的缺陷和异常。大地雷达可检测的项目有:施工材料性质的改变、结构异常(有空隙)、衬砌厚度的变化、衬砌的组成材料(如加强钢筋、拱形衬砌等)和围岩情况(衬砌与围岩间的空隙、泉眼以及组成材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但大地雷达检测有以下局限性:因材料性质会影响检测的深度,所以当水和粘土增多时,电磁波的变动增大;对于钢筋加强的衬砌,检测缺陷将更困难,需要较高频率的雷达发射器,但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深度就越浅。

1.2红外线现场照相术。使用红外热像仪对隧道内部岩石表面的温度辐射进行拍摄,仪器内部设有记录装置,在捕获的同时可将有用信息进行记录。若岩石内部结构出现破损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其表面的温度辐射会出现变化,检测仪器将这种变化记录后进行计算,技术人员根据参数对比分析从而得知隧道内部岩石结构的情况。这种检测方法通常在内部环境温度低时使用,岩石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在炎热的夏天,其内部裂缝两端的石体发生膨胀,相互挤压后裂缝随之减小或消失,且温差对仪器的测量结果有促进作用,因此通常在冬季进行测量工作。测量进展中可将仪器固定在自动化控制的装置上,从隧道的一端进入后扫面洞内全部情况,再由另一端结束工作,完成记录。

1.3多谱分析测量。使用六种覆盖较小频谱范围的特种滤光镜对隧道表面进行拍照,在同一位置每种滤光镜至少应拍照一次。用多谱投影机来分析所拍的胶片,以彩色背景看黑白胶片,可见到细小的灰色阴影;让不同胶片重叠,可看出细小的不同光色,从而离析出墙体表面的湿块和其他病害。

2隧道维修管理模式

2.1隧道维修管理基本模式。隧道多半是穿过山体进行修筑的,岩石山体结果非常不稳定,受到洪水等冲击后泥土很容易脱落,出现滑坡泥石流现象,隧道内部被掏空承载能力下降,受到较大冲击力后内部容易产生有害裂缝,影响结构稳定性,维修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使用过程中的破损部位进行加固,针对不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维修计划。管理部门要定期对隧道进行检查测量,发现隐患后及时商讨对策,避免出现大规模损坏,影响正常使用。采取的维修养护管理基本模式是:检查y发现病害y推定病害原因y明确病害后的结构物的健全度y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具体地说,就是/勤检测、常保养、少维修0的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在公路隧道中,为确保交通通畅,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根据隧道长度、流量、设计速度等设置了相应规模的附属设施(设备)。对这些附属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2隧道的养护作业模式。我国目前隧道养护除少数繁忙干线实施开天窗作业外,一般均是由不同专业工区(班组)分散作业,这样的工作模式用于隧道是困难的。因此隧道内的养护工作宜采用集中调度、统一指挥、天窗内作业的维修养护模式,即由各不同专业工区共同组成养护队伍,利用天窗时间统一进洞,分头进行各自的维修工作。

1)多工种利用天窗综合作业的实施方案。多工种合理利用天窗综合作业即把各部门在同一地段的施工,组织在同一时间内平行作业。具体运作中要求:集中指挥首先需要一个指挥机构)隧道养护管理中心,管辖凡在洞内维修施工的各专业工区和职工。拟定维修方案需妥善安排各专业的施工计划,研究各工种施工作业中相互衔接的方案。初步想法是:各专业工区于天窗施工前一日,向管理中心提出次日施工计划(包括起施点线别、里程、作业项目及数量、施工人员和主要机具、车辆以及装卸车数量等)。管理中心综合各专业工区提出的计划重点研究避免相互干扰的办法,结合监控、巡检以及行车部门提供的信息安排实施方案(划分各工区作业地点、施工车辆活动范围、作业时间、各专业施工分界点及防护方式等)。于天窗前两小时通知各工区及有关巡检人员,据此做好施工准备。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公路隧道;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施工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公路隧道施工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使隧道的土建结构、机电设施、交通安全工程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正常运转,同时保障司乘人员的行车安全和舒适及车辆快速、畅通地行驶,平时必须作好隧道的维护管理工作。

1 公路隧道养护工作重要性

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由追求数量转入追求质量,由“抢修时代”过渡到“养护时代”。持续增长的公路里程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公路里程的增加及其科技含量的提高也给公路养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挑战。特别是隧道的维修和养护在公路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其隧道结构受力是不稳定的,影响结构受力的因素很多,比如支护时间环节、支护结构的刚度环节、开挖方法等,都一定程度影响结构受力的发展。公路隧道所穿越山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加上隧道建设技术和运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公路隧道病害问题日益突出,运营隧道的渗漏水、冻害、衬砌裂损等病害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之后,做好隧道养护工作,使隧道的土建结构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正常运转,已成为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亟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2 隧道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是交通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确保公路隧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进行,我们要做好公路隧道养护管理工作,确保隧道行车安全。

2.1 养护技术人员相对较少

要保证隧道的日常养护有成效,就必须保证隧道检查、监测的常态化,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测,分析的出一些初步结论,为制定日常维修养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从很多相关高速公路桥梁管理的实例中可以发现,养护人员在数量方面较为缺失。其中,掌握新工艺技术的人员更为少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管理上经常出现不善的问题,进而也使得很多相关的制度都难以顺利进行。就目前而言,由于工程师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开工的过程中,工程进程受到很大影响。

2.2 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公路不仅方便了城镇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城镇文化的发展,它在交通运输业中日益发挥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养护经费依靠上级拨付,资金支付采用拨款方式,不利于社会市场形成,不利于社会融资,严重影响养护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制约着养护质量的提高和养护规模的扩大。

2.3 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

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组织形式,全面进行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局面尚未形成;再者,普遍认为公路养护只需简单体力劳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不力。由于现行养护管理机制的制约,各高速公路均配置相应的检测及养护机具设备。但因各条高速公路使用期不等,导致一些大型机具、设备闲置,使这些资源不能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共享,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利用率偏低,无疑亦使得养护管理成本加大。

3 加强公路隧道养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后,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交通量的增长和设施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路面和配套设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及时发现并有效修复这些损坏是公路隧道养护管理的责任。

3.1 加强路政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路政管理工作是养护管理工作的保障,路政与养护密切配合是搞好公路隧道养护的根本。从公路隧道损坏情况可以看出,人为故意损坏占整个公路隧道病害相当比重,这不仅增大了养护工程量而且造成国家财产极大的损失,建议从路政管理人员和法律法规上加强管理。工作实践表明,加强预防性养护,选择适当的养护工作时机非常重要。同时养护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养护技术,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法也非常关键。

3.2 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

养护管理体制是指养护管理权限划分及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包括养护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层结构和人员配置)和一系列管理规则、秩序及规范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传统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已不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应根据目前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本着“建设是发展生产力,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养护管理制度,实行集中养护与分散养护,正常养护与季节性养护,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的办法,做到建养并重,实现我国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3.3 养护管理要科学化和规范化

公路承受较大的交通负荷,路况不断变化,其养护作业多样且技术复杂,必须走养护科学化、规范化之路。需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质量监督,工程的验收必须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养护工程能符合公路的设计标准,维持公路的运营标准和服务水平。养护管理的科学化,指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为依托,在科学决策上,要根据现有的公路的标准、质量、实际路况、交通量大小及其他经济技术参数,确定养护对策措施,避免主观臆断,背离实际的决策。在确保工程养护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缩短占用公路的时g,缩短工期。因此,要不断研究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以便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

3.4 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

采用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对于保证公路隧道的正常使用非常有效。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公路隧道的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现代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公路隧道空间信息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化,交通信息的及时、准确,检测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等等,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确保工程设施不但能够安全使用,正常发挥设计功能,最终提高公路隧道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运营成本。

结束语

隧道的养护比一般路的要求高,技术难度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行专门的养护管理。做好公路隧道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保证隧道正常运行,加强预防性养护,及时落实各种防护措施,保持隧道及其设施的完好状态,及时修复损坏部分,提升隧道行车安全、舒适、畅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际宇.浅析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2]刘伟,袁学勤.欧洲公路隧道营运安全技术的启示.现代隧道技术[J].2001,38.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岩溶隧道 岩溶裂隙水 斜井反坡排水

1.工程概况

石林隧道位于弥勒~石林板桥区间,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全长18208m,为全线最长隧道、全国最长单洞双线隧道、全国最长岩溶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250m,最小埋深拱顶以上约7m。

石林隧道设置“一平导+两斜井”的辅助坑道模式。平行导坑设置于左线线路中线右侧35m,全长18129m。1号斜井位于隧道左线线路左侧,长度938m,综合坡率为-9.7%。

2.水文地质情况

石林隧道大面积穿越灰岩地层,调查显示表层峰纵、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形态密布,岩体溶蚀强烈,岩溶发育强烈,部分段落岩溶极强烈发育。无大的水系及迳流,地表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岩溶发育,含水充沛,是主要含水层。根据石林隧道设计资料,本隧道雨季施工将遇大量涌水,1号斜井工区日最大涌水量预计为10×104m3/d 。

雨季以来连续的暴雨沿岩体裂隙渗入隧道中,在正洞和平导中形成大量出水点。出水多呈线状和喷射状,雨季日最大出水量在3000m3左右。由于出水点较多,延隧道分布较长,出水不均,造成排水困难,致使平导南宁方向掌子面积水严重,影响了平导正常施工。

3.斜井反坡排水方案

3.1总体方案

按设计在斜井井身底部设集水仓1处,1号斜井南宁方向正洞、平导均为反坡施工。施工期间必须疏通正洞、平导水沟,使平导积水自流汇集至南宁方向,正洞积水经由中心水沟汇集后,通过横通道预埋排水涵管汇集到平导南宁方向。

3.2水泵选型

3.5污水处理

石林隧道地处高原,旱季时施工用水十分缺乏。洞内积水抽排至洞外沉淀池,经三级沉淀过滤净化,一部分积水经过沉淀、隔油、气浮处理,引至洞外水仓,用于开挖作业、养护、除尘等;一部分经检测达标后,排放到指定区域或河沟内。沉淀池内淤泥用吸泥泵抽出后集中晾干,而后装运至弃碴场内统一堆弃。4.安全保障措施

4.1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施工期间为对前方岩体中富水部位,含水量等情况进行有效估算,结合多种预报探测手段,准确探明前方岩体含水量,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调整反坡排水方案,确保隧道正常施工。

4.2做好管路、水泵维护保养工作

为了隧道反坡排水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施工期间排水管路、水泵维护保养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泵应安装在砼底座上,底座应清洁无油污;螺栓必须拧紧无松动,安装好后泵应水平;泵的联轴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一般为2mm),两联轴器与电机轴中心线应保持一致。排出管路如装逆止阀应装在闸阀的外面。

⑵泵的安装高度,管路的长度、直径、流速应符合实际条件,力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⑶泵的管路应有自己的支架,不允许管路的重量加在泵上,避免把泵压坏。

⑷泵的起动、停止及运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进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断电停止,并向机电部门反映异常情况,申请为维修,严禁水泵带病作业。

⑸泵的装配与拆卸必须严格按照其说明书进行。

4.3做好反坡排水的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涌水的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从项目部到架子队的完整应急抢险小组。小组管理人员定期对反坡排水设施进行检查,根据天气预报及地质预报情况做好反坡排水应急演练,确保反坡排水正常可控。

(2)为确保洞内排水正常进行,不因电路问题导致抽排工作的间断,设置两条供电系统,一路运行,一路备用。由于斜井水仓安装的水泵功率较大,采用电源电压为380V(±5%),用电从洞外引入,其余泵站用电均为洞内变电站供给。同时配备大功率发电机,保证抽水机的电力供应。

(3)反坡排水的设备运行及维护设有专人负责,定期对排水管路,设备的电路和运行状况进行检修,确保突发涌水发生时排水设施能够及时投入使用,顺畅运行。

5.结束语

雨季期间,随着昆明地区降雨量增大,隧道内渗水量急剧增加,致使隧道南宁方向正洞、平导施工受到干扰,南宁平导掌子面因此被积水淹没,停工达半月之久,损失严重。突水情况发生后公司专家及时赶到施工现场,和项目部技术人员一起,详细勘察水情后,及时调整反坡排水方案,项目部积极组织落实,终于在半月之后恢复了南宁方向平导掌子面的正常施工。后续雨季中,隧道反坡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了洞内个工作面的正常施工。

【参考文献】

[1]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林隧道设计图。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4

一、 前言

二、桥梁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和要求

三、隧道预防性养护的工作目标

四、隧道预防性养护内容及要求

五、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的措施

六、几种常见的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

    七 、桥梁预防性养护措施的研究

八、结束语

一、前言                

(一)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桥梁与隧道作为交通的咽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桥梁与隧道的预防性养护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提前发现其隐形病害,预防病害的发生,延缓桥梁与隧道轻微病害的进一步扩展,延长桥梁隧道使用寿命的一种预防性养护措施。桥梁与隧道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较为复杂的建筑物,桥梁隧道预防性养护是确保桥梁隧道安全运营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科学实用的预防性养护,可以将桥梁隧道的病害和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对确保桥梁隧道的安全运营十分重要。在新的以养护与管理为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时代,经济合理的养护策略和预防性养护技术,有利于化解路面养护任务重、养护资金少、养护质量高之间的矛盾。

 (二)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对合适的路面采取正确的措施。从预防性养护“恰当时间”“、合适路面”和“正确措施”三个条件分析,路面状况与技术措施是可以准确掌握的因素“,恰当时间”最佳养护时间却实际影响着预养护效果的好坏,所以,确定最佳养护时间是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桥梁隧道土建结构隐蔽、复杂,机电设施种类繁多,养护标准和方法差异性较大,养护工作难度较大,尤其隧道土建结构较少,其内部空间有限,光线差、空气质量不佳、环境噪声大,机电设施工作不正常,更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其后果灾害危险性会更大。国内外已出现多起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诸如隧道内渗水结冰导致车辆肇事、风机脱落事件、隧道内火灾等,存在巨大运营安全隐患。对此应引起重视,尽早对隧道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预防性养护。

二、桥梁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和要求

2.1桥梁预防性养护的概念

  桥梁预防性养护是一种定期的强制保养、维修措施,是为了防止桥梁病害的发生和延迟桥梁轻微病害的进一步扩展,以减缓桥梁病害发展速度、延长公路桥梁以及隧道使用寿命为目的的养护作业。其中,公路桥梁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经常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桥梁病害和缺损,这些基础性工作在桥梁预防性养护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桥梁预防性养护的要求

    要加大桥梁预防性养护的投入,保证预防性养护的时效性,避免由于资金不到位,错过了养护最佳时机。进一步加强桥梁检测和监管力度,加大检查频率,安排专人定期观察桥梁病害发展情况,做好检查记录。把大、中桥以及荷载标准低的桥梁作为养护、监管的重点,另外加大对桥面铺装、伸缩缝、锥护坡等易损坏部件的经常性、预防性养护资金的投入,延长桥梁的整体使用寿命。

 2.3 桥梁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

   进行公路预防性养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提升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效率。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养护人员可以做到治早、治小、治好,避免病害呈现恶化的趋势。第二,在进行公路养护过程中,能够严格落实早期预防和管理的指导思想,总结桥梁使用衰减的规律,然后根据桥梁的状态,制定完善的预防养护计划,提升养护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能够及时处理桥梁隐性的病害。在采用预防性养护技术过程中,养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检测,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桥梁安全隐患。第四,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桥梁维护管理的实效性,选择最佳的养护时机,提升养护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隧道预防性养护的工作目标

3.1确保隧道安全、经济运营

针对隧道养护及交通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养护计划,规范工作方式与标准,提高养护质量,保证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隧道安全、经济运营,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3.2采用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主动预防性养护

为使隧道养护具有较高的效费比,采用主动预防性养护,延长使用寿命,节省费用,实现隧道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最小化;其核心是使业主以最佳养护成本得到最优质的安全运营保障。

3.3养护技术创新,提高养护水平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应用新技术,推行数字化、精细化养护,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摸索养护规律,完善工作思路、方法,提高养护水平。实现检测自动化、分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满足养护新需求。

3.4体现人性化养护服务理念

强调养护作业人性化,重视加强隧道的社会服务功能,减少维护作业占用交通时段,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养护和安全警示信息,在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司乘人员。保证隧道内安全和应急保障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安全联动机制,使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保证运营安全。

3.5倡导绿色环保养护

根据环保部门规定,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建立绿色养护管理体系,采用有效措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环保养护。

四、隧道预防性养护内容及要求

4.1隧道预防性养护的内容:

洞身、洞门、路面和两端路堑、防护设施、排水系统、洞口减光设施以及通风、照明、标志、标线、监控、消防、防冻、消音等设施的检查、保养、维修和加固。

4.2隧道预防性养护的要求:

⑴及时扫除隧道内垃圾,清除结构物脏污,清理(疏通)排水设施,保持结构物外观的干净整洁。

⑵定期结构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掌握结构技术状况,判定结构物功能状态,确定相应的养护对策和措施。

⑶及时预防性的对结构物进行保养、维修,修复结构物轻微破损,经常保持结构物完好状态。

⑷及时清洗隧道内的标志、标线,对破损严重的标线及时补划,保持其清晰、醒目。

⑸机电设施以及其他有关设施要经常保持完好,发现损坏或丢失,及时修复或补换。

4.3隧道预防性养护措施:

⑴建立健全隧道各类结构经常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制度,采取先进的检测和评价手段,保证检测与评定结果准确可靠。

⑵根据结构检查结果,针对病害产生的原因,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方案。

⑶维修完成后,要适时进行跟踪观察和监测,了解处治效果。

五、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的措施

5.1养护市场化

养护实现市场化,采用管养分开模式。行政管理部门将不再具体负责养护工作,而把工作中心放在监督监管上,而将具体养护工作推向市场,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承招具有相应养护能力的专业化养护力量,来提高改善服务质量。

5.2养护力量专业化 

由于隧道养护专业化突出,要求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处理隧道相关事宜。专业化养护单位在接受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下,只有具备专业化养护技术力量,全面负责系统性专业化养护,才能通过检查检测、维修养护等工作,进行预防性系统性养护,对隧道技术状况进行科学地判断,选择合理的养护时机、方式,保障其技术状况始终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实现养护运营安全,获得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这样才能实现高速公路“及时、快速、优质、高效”的养护要求。养护单位也应协助交通、消防、应急救援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紧急情况处理程序(即应急预案)的实施,包括隧道设备异常、恶劣气候、能源供应故障、交通事故、火灾、漏气和爆炸、车辆抛锚、化学渗漏、工业活动、恐怖活动等影响部分或整个隧道正常运营的应急处理情况。

5.3养护机械化

专业化养护队伍必须配备齐全、先进、高效的机械化养护设备以适用专业化养护的需求。高速公路隧道群车速快、交通流量大、社会影响大、地点分散,只有通过机械化养护才能提高养护效率,保证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同时由于隧道群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使得统筹规划养护工作成为可能以设备工作为例,低值易耗设备工具可分区配备,高值设备工具可由总部配备,统一使用。通过统一采购管理,配备养护工具、设施,能够充分调配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使得成本与效益比达到合理值。

5.4养护管理信息化

由于隧道数量众多,养护工作复杂,内容广泛,工点分散,人员设备众多,普通作业手段费时费力,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互联网与传统作业模式相结合,能够规模化处理隧道群的养护管理工作,形成检查监测、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为养护部门提供准确、全面信息,便于检测评估智能化、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决策科学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护工作效率,延缓病害进程,延长使用寿命,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5养护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业务流程的扁平化和信息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供平台,要不断地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为信息的扁平化提供物质载体。同时要构建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网络,确保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畅通,及时获得有效信息。通过设置养护项目部,统筹管理;公司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部门,对口下属各分部的相应部门,进行直接管理,有利于各分部与监控中心直接进行沟通,信息传递快捷;当问题出现后,可直接汇到监控中心进行处理,无需层层汇报,高效快速,且能够把握养护质量与水平。垂直分层管理在各下属分部出现问题后会造成层层汇报,影响养护效率与质量,且延误处理时间。

5.6养护技术科学合理化

隧道的专业化养护工作有利于由事后维修向更加科学地预防性养护转变。通过实施预防性养护,有效地降低隧道养护的成本,提高隧道使用寿命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隧道的社会价值。规模性的专业化养护也将使得养护工作能够规范化、标准化;检测、维修施工现场更加规范,作业程序标准,设备设施系统规范化,形成数据结果统一,达到效果一致。

5.7养护费用合理化

通过管理部门或第三方对养护工作进行定期监管考核,能够将养护总体费用执行有效控制,更加趋近合理。同时养护队伍为获得相应经济利益,更加积极愿意采用新技术。

六、几种常见的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

6.1裂缝修补

  对于桥梁结构裂缝的处治一般按裂缝宽度不同分类处治,裂缝宽度在0.15mm以下,使用裂缝封堵胶对其进行封闭处理,用毛刷或胶辊粘胶涂刷于要求裂缝封闭的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在0.15mm以上,使用裂缝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注胶处理,以一定的压力将裂缝胶注射入裂缝内,胶液固化后将开裂两侧的混凝土连接成结构整体;胶液还能进一步渗透到裂缝周围的混凝土毛细缝隙中,形成较宽的加固带,并能沿着钢筋走向渗透,保护钢筋和增加钢筋与混凝土的粘合力,起到对裂缝修复并对结构局部增强并提高耐久性的作用,对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混凝土局部缺陷的补强和封闭效果较好。

6.2 钢筋除锈、防锈

  钢筋除锈、防锈主要采用锈转化剂进行处治,锈转化剂是一种弱酸性高分子复合物,能使钢铁的氧化物(铁锈)转化为黑色的有机铁化合物,从而在钢铁表面生成一层由化学键和物理粘结的复合物膜,因此膜层牢固致密、附着力极强,使钢铁基体与介质分隔不再受到侵蚀。涂抹锈转化剂可除锈、生成防锈膜。

6.3伸缩缝损坏问题

桥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伸缩缝,它承受着最大动力载荷,桥头跳车,桥面坑槽等不平整会使它承受很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伸缩缝损坏。伸缩缝损坏不仅会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还会对桥梁整体结构造成威胁,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要加强对桥梁伸缩缝的日常养护管理,保持伸缩缝的清洁,对于开始局部损坏的伸缩缝应及时进行维修,确保伸缩缝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6.4 混凝土防腐与修补

   混凝土防腐材料是一种封堵混凝土内的孔隙气泡和微小裂缝提供混凝土密实性材料,混凝土填充修补材料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空洞、蜂窝、破损、剥落、露筋等表面损伤部分的修复。材料经过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对混凝土构件的结合力极强。

  6.5混凝土表面防水除盐

  混凝土防水防盐害保护剂是防止中性化及盐害的表面渗透型强化剂,抗老化、延长混凝土寿命和提高结构物的稳定性。

6.6渗水处理

   对于排水管周边渗水处理可以采用接长排水管,沿管四周开凿出上口宽2.5cm,深3.5cm的U型槽,再将槽修补平整,并涂刷混凝土防腐防渗封闭材料FH-JTR1(底涂)涂刷混凝土防腐防渗封闭材料(面涂)。对于梁板外侧其它非渗水部位采取涂刷防水防盐保护剂进行处理。

 七 、桥梁预防性养护措施的研究

  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对桥梁病害深刻掌握的基础上,需要完善的检查机制和先进的检测手段,才能够全面、持续的掌握桥梁结构状态。并能够提供桥梁状况的完整记录,能够完整的反映出桥梁在使用过初中结构状况的变化和病害的发展程度,为分析判断桥梁病害原因和研究有针对性的养护对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7.1 建立健全桥梁养护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健全桥梁养护管理系统,能够对桥梁基础信息及检查、检测、维修保养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为快速、科学的进行养护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统一、规范的桥梁养护管理系统,也能够规范桥梁检查、检测内容和方法,统一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能够更加有效的反映桥梁现状,有利于桥梁管养单位做好桥梁养护管理工作。

7.2 加强桥梁的日常小修保养

   实施预防性养护应高度重视日常小修保养工作,当桥梁出现各类病害时,应及时判断病害成因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一些经济有效的小修保养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控制桥梁初期病害进一步发展,恢复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7.3 桥梁预防性养护方法

(1)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缝和缺陷,及时采取裂缝封闭、混凝土缺陷表面修补等处理措施,防止裂缝和缺陷扩展,引起混凝土钢筋锈蚀等病害;(2)伸缩缝与泄水孔的堵塞,及时进行清理;(3)伸缩缝挤压失效或止水带破损时,及时进行更换,避免雨水侵入和温度变化引起桥梁其他病害;(4)对于桥梁梁板间铰缝脱落、渗水可能失效的,应及时予以修复,以防止出现单板受力现象;(5)对于梁底出现裂缝较多的情况,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方式,恢复结构耐久性,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上述桥梁预防性养护措施也是在我们以往的桥梁养护工作中常用到的措施,但没有明确发展相应的预防性养护观念。实际上,公路桥梁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凝土裂缝,二是混凝土表面缺陷,针对桥梁缺陷的病害特点,处理方法一般为一是采用封缝、灌缝方法处治混凝土结构裂缝,二是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因此,桥梁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是一种养护理念,需要与之相对应一整套养护策略。

八、结束语: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速公路供配电系统;高速公路供配电管理;柴油发电机组  

        一、 文献 综述 

高速供电系统按照用电等级分配,基本可分为三个等级:由于隧道内用电等级较高,隧道照明、消防为一级负荷;通风、监控为二级负荷;其他为三级负荷。一级负荷应有两个电源供电。因此本工程电源采用一路10kv专线进线方式作为第一路电源;配电所另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即第二路电源。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因此本工程在隧道内设置eps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 

二、系统分析 

工程由于各条隧道较分散,供电区域分别独立设置。其中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因此在隧道入口及出口处各设一个10kv变配电所,同时设置了柴油发电机房及eps系统;尹家沟、新道沟及塔沟前、塔沟后隧道均为中短隧道分别在隧道洞口处设置10kv箱变,同时设置了eps系统作为备用电源。 

各条隧道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述如下: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负荷及电源:本设计在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3条隧道左幅隧道入口处及右幅隧道出口处均设置1#变配电所;在左幅隧道出口处及右幅隧道入口处设置2#变配电所;1#和2#变配电所分别由一路10kv电源供电,并负责10kv进线、计量及馈电。配电所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同时在左、右幅隧道内设置400kw柴油发电机组及eps箱和eps柜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各隧道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分述如下: 

1) 何家沟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770kw,其中动力为480kw; 

2) 司马台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21kw,其中动力为780kw; 

3) 秋窝梁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40kw,其中动力为780kw。 

4) 隧道10kv进线配电所:一路10kv进线。高压计量。在各分变电所设补偿电容器柜,低压无功补偿至cosф =0.9。配电所内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10kv馈电回路2路直接引出至隧道各变电所,另1路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引至配电所0.4kv低压母线。在0.4kv母线处设电源转换开关,当外线停电或电源质量较差时启动自备柴油发动机组,自备电源经电源转换开关引至配电所低压母线(配电所0.4kv母线同时为配电所所用电负荷供电)。配电所0.4kv电源经0.4/10kv升压变升压后,为各隧道提供10kv供电电源。 

尹家沟、新道沟、塔沟前、塔沟后隧道均为中短隧道负荷及电源:尹家沟、新道沟、塔沟前、塔沟后隧道为中短隧道,本设计分别在4条隧道洞口一端设置箱变,箱变分别由一路10kv电源供电,并负责10kv进线、计量及馈电。配电所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同时在箱变内设置eps为隧道内的照明提供应急电源。各隧道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分述如下: 

1) 尹家沟隧道用电设备总安装容量为82kw,均为照明负荷; 

2) 新道沟隧道用电设备总安装109kw,均为照明负荷; 

3) 塔沟前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分别为88kw,均为照明负荷。 

4) 塔沟后幅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分别为245kw,均为照明负荷。 

实际系统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原设计方案作出如下实施改动: 

1、低压配电路数由于供电低压配电柜数量不足而合并减少(阎营子配电室除外); 

2、原方案采用低压补偿低压电容器装置设置在低压配电室内,低压电容器组应接成三角形。电容器组应装设单独的控制和保护装置,当电容器组为提高单台用电设备功率因数时,可与该设备共用控制和保护装置。虽然原方案在理论上可提高功率因数,但各支路由于功率因数较低,从而导致支路电流过大,压降增大,线损电耗也随之加大。在实际操作中,后改为在照明终端增加电容器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做法。 

综于以上两点,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真正实现三相平衡,虽达到设计要求,但无法做到灯具厂家要求的-8%~+5%,从而增大故障几率。 

后期设想: 

精心维护,高效管理供配电设施投入运营后,设备的老化,人为的损坏,都会影响这些设施的使用。为了使电器设备及辅助设施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确保高速公路使用者的行车安全和舒适,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实施高效能的维护管理。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从一开始就养成工作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整个维护管理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延长使用寿命; 

(2)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正确使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3)做好故障记录和养护维修记录,对设备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随时可以提供查询; 

(4)加强对仪器、仪表、备件和专用工具的管理及定期检查。 

        三、 科学 设计,与时俱进 

(1)电气设备应随科技的 发展 而选择改进型的、性能优越的产品。在以后的设备维修更换中采用防护等级高、互锁功能优、免维护的高中低压开关柜、干式变压器、双电源切换开关; 

(2)在使用中不断改进方案,例如照明电容补偿采用灯内电容和电容柜双补偿方案,使各相电路既保证电路内电流最小,又更加保证三相更加平衡。 

四、监控并重,以人为本 

(1)配电房的设计应功能化、人性化,便于值班人员工作。如将电缆沟水泥盖板一律换成轻质钢盖板,对发电机房进行噪音降低处理等; 

(2)配电线路接线方式应统一化、标准化; 

(3)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使部分设备的只监不控变为监控并举,建设真正无人值班配电房。 

【 参考 文献 】 

隧道养护管理方案范文6

高速供电系统按照用电等级分配,基本可分为三个等级:由于隧道内用电等级较高,隧道照明、消防为一级负荷;通风、监控为二级负荷;其他为三级负荷。一级负荷应有两个电源供电。因此本工程电源采用一路10KV专线进线方式作为第一路电源;配电所另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即第二路电源。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因此本工程在隧道内设置EPS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

二、系统分析

工程由于各条隧道较分散,供电区域分别独立设置。其中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因此在隧道入口及出口处各设一个10KV变配电所,同时设置了柴油发电机房及EPS系统;尹家沟、新道沟及塔沟前、塔沟后隧道均为中短隧道分别在隧道洞口处设置10KV箱变,同时设置了EPS系统作为备用电源。

各条隧道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述如下: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负荷及电源:本设计在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3条隧道左幅隧道入口处及右幅隧道出口处均设置1#变配电所;在左幅隧道出口处及右幅隧道入口处设置2#变配电所;1#和2#变配电所分别由一路10KV电源供电,并负责10KV进线、计量及馈电。配电所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同时在左、右幅隧道内设置400KW柴油发电机组及EPS箱和EPS柜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各隧道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分述如下:

1)何家沟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770KW,其中动力为480KW;

2)司马台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21KW,其中动力为780KW;

3)秋窝梁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40KW,其中动力为780KW。

4)隧道10KV进线配电所:一路10KV进线。高压计量。在各分变电所设补偿电容器柜,低压无功补偿至COSФ=0.9。配电所内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10KV馈电回路2路直接引出至隧道各变电所,另1路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引至配电所0.4KV低压母线。在0.4KV母线处设电源转换开关,当外线停电或电源质量较差时启动自备柴油发动机组,自备电源经电源转换开关引至配电所低压母线(配电所0.4KV母线同时为配电所所用电负荷供电)。配电所0.4KV电源经0.4/10KV升压变升压后,为各隧道提供10KV供电电源。

尹家沟、新道沟、塔沟前、塔沟后隧道均为中短隧道负荷及电源:尹家沟、新道沟、塔沟前、塔沟后隧道为中短隧道,本设计分别在4条隧道洞口一端设置箱变,箱变分别由一路10KV电源供电,并负责10KV进线、计量及馈电。配电所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同时在箱变内设置EPS为隧道内的照明提供应急电源。各隧道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分述如下:

1)尹家沟隧道用电设备总安装容量为82KW,均为照明负荷;

2)新道沟隧道用电设备总安装109KW,均为照明负荷;

3)塔沟前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分别为88KW,均为照明负荷。

4)塔沟后幅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分别为245KW,均为照明负荷。

实际系统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原设计方案作出如下实施改动:

1、低压配电路数由于供电低压配电柜数量不足而合并减少(阎营子配电室除外);

2、原方案采用低压补偿低压电容器装置设置在低压配电室内,低压电容器组应接成三角形。电容器组应装设单独的控制和保护装置,当电容器组为提高单台用电设备功率因数时,可与该设备共用控制和保护装置。虽然原方案在理论上可提高功率因数,但各支路由于功率因数较低,从而导致支路电流过大,压降增大,线损电耗也随之加大。在实际操作中,后改为在照明终端增加电容器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做法。综于以上两点,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真正实现三相平衡,虽达到设计要求,但无法做到灯具厂家要求的-8%~+5%,从而增大故障几率。

后期设想:

精心维护,高效管理供配电设施投入运营后,设备的老化,人为的损坏,都会影响这些设施的使用。为了使电器设备及辅助设施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确保高速公路使用者的行车安全和舒适,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实施高效能的维护管理。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从一开始就养成工作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整个维护管理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延长使用寿命;

(2)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正确使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3)做好故障记录和养护维修记录,对设备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随时可以提供查询;

(4)加强对仪器、仪表、备件和专用工具的管理及定期检查。

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

(1)电气设备应随科技的发展而选择改进型的、性能优越的产品。在以后的设备维修更换中采用防护等级高、互锁功能优、免维护的高中低压开关柜、干式变压器、双电源切换开关;

(2)在使用中不断改进方案,例如照明电容补偿采用灯内电容和电容柜双补偿方案,使各相电路既保证电路内电流最小,又更加保证三相更加平衡。

四、监控并重,以人为本

(1)配电房的设计应功能化、人性化,便于值班人员工作。如将电缆沟水泥盖板一律换成轻质钢盖板,对发电机房进行噪音降低处理等;

(2)配电线路接线方式应统一化、标准化;

(3)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使部分设备的只监不控变为监控并举,建设真正无人值班配电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