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实训总结范例6篇

隧道实训总结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隧道防水施工质量;技术总结

1.工程简介

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桐子岭隧道位于醴陵市106国道左侧200米处,隧道全长775m,设计为采用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支护。

隧道沿线地形属剥蚀低山岭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地势高差25-170m。

桐子岭隧道地层有坡积层,残积层,全、强、弱及微风化砂岩,隧道穿越围岩级别为Ⅴ~Ⅲ级,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地段地下水用水量为100吨/天。

本隧道防水施工中隧道防水等级为一级;要求衬砌表面无湿渍。 隧道防水措施主要通过防水板及混凝土结构自身防水的双重作用避免地下水从混凝土表面渗入。施工缝、变形缝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环节。隧道工程防水设计采用“防、排、堵、截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达到一级防水标准。

隧道纵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环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加背贴式橡胶止水带。橡胶止水带接头连接采用热硫化胶粘接。

2.现场调查

二衬防水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隧道运营期间的供电、通信等问题;并且隧道内二衬完成后的渗漏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后期处理隧道内渗漏水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后期的防水堵漏施工不但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而且施工效果不明显。防水板的施工质量和橡胶止水带的施工质量是控制整个防水分项施工的关键。项目部对防水板质量和橡胶止水带施工质量进行了多次检查。检查发现以下问题:

(1)橡胶止水带接头粘接质量不好,橡胶止水带有破损。

(2)环向施工缝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不圆顺、不居中。

(3)纵向施工缝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蛇形弯曲、上浮、错位。

(4)防水板、土工布与初支表面不密贴。

(5)防水板搭接长度不符合要求。

3.分析要因

从检查结果看到,橡胶止水带的安装及粘接与防水板安装是防水工程的主要问题,只要有效的解决了该问题,则隧道内二衬完成后的渗漏水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经过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工人未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工人操作不当;工人质量意识淡薄,对成品保护不足,在后续施工过程中造成橡胶止水带破损;橡胶止水带粘接前打磨不到位、使用粘接胶水不当造成粘接质量不好。

(2)环向施工缝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固定方法不当造成止水带不圆顺,不居中。

(3)纵向施工缝橡中埋式胶止水带安装固定方法不当造成止水带蛇形弯曲、上浮、错位。

(4)热熔垫圈分布不均匀且间距过大;初支表面处理不好,表面不平整。

(5)热熔焊机有效焊接宽度过小。现场使用的热熔焊机最大搭接宽度为15cm,设计要求防水板搭接宽度为不小于15cm。在铺设防水板过程中稍有不慎搭接长度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4.解决措施

(1)由于本工程防水工班施工人员都有多年防水施工经验,在班组进场之后并没有对该工班人员进行考核,现场有些工人对一些基本的参数和工艺要求不是很熟悉,对工艺控制的要求标准没有正确的认识;经会议讨论决定对防水施工班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及考核。培训中强调了止水带搭接长度、粘接工艺及已施工段止水带的成品保护。培训考核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针对环向施工缝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固定,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题会议分析,经分析得出主要原因在二衬端头模板。由于以前项目部定做的二衬端头定型钢模板太重安装很不方便,现场一直使用木模板作为二衬端头模板,并用钢筋卡固定环向施工缝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会议后技术人员及工班经过现场研究商讨,自制了一套比较轻便的二衬端头钢模板。钢模板每段弧长1.2m,分两部分组成,重量适中、安装方便,能有效地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在二衬中间。经过使用此钢模板,环向施工缝橡胶止水带安装不圆顺、不居中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3)以前纵向施工缝中埋式止橡胶水带固定不牢靠,很难保证在浇筑混凝土时变形、走样。经过研究之后采取了新的安装固定方法:每隔1m,采用2根Ф16钢筋将止水带夹住,钢筋两端采用绑扎。在初支混凝土面上植入Ф16定位钢筋,将此定位钢筋与夹住止水带的两根Ф16钢筋焊接,在固定过程中要确保止水带安装顺直、止水带中心与仰拱混凝土面位置重合。经过新的固定方法,纵向施工缝中埋式止水带的安装质量有很大改善。

(4)经过现场检查,初支表面混凝土平整度合格率达到要求,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热熔垫圈间距过大造成。对此我们已对工人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级考核,培训中强调了热熔垫圈布设标准:拱部间距0.5-0.8m,边墙间距0.8-1.0m, 底部间距1.0-1.5m,呈梅花形布置。按照此标准铺设防水板后防水板与基面密贴程度有明显效果。

(5)由于现场使用的新式热熔焊机最大搭接宽度为15cm,设计要求防水板搭接宽度为不小于15cm,在铺设防水板过程中稍有不慎搭接长度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老式的热熔焊机不限制防水板搭接长度,改用老式热熔焊机后此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5.技术总结

隧道内防水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体,以施工缝、变形缝的防水质量控制为重点,以防水层为防水的技术核心。在防水工程设计采用防排相结合的排防水方式,保证结构物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达到一级防水标准。按照解决措施实施后,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安装效果有很大改善,防水板与基面密贴程度也有明显的效果,防水板搭接长度得以有效控制。

6.结束语

通过对杭长高速铁路隧道防水施工实地调查、分析要因、研究解决措施,总结了如何提高高速铁路隧道防水施工质量的方法,可为我公司进一步拓展铁路建设市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2

某铁路隧道工程位于我国西北某省,总长9470m,工程总投资4.8亿元,是该铁路工程的重点工程之一。该隧道进、出口均处在冲沟中,褶皱多且基岩产状存在很大变化,岩层相对软弱,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工程具有隧道长、埋深浅、跨度大等特点。工程进、出口段的围堰条件差,工程首先进行明洞施工,然后再进洞,整个隧道施工采用新奥法进行施工,工程先期的支护使用锚、网、喷及格栅拱架,按照围岩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组合,防水等级设定为一级,二次衬砌使用抗腐蚀耐久性好的混凝土,因为隧道内各种地质情况复杂,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因地制宜、时刻警惕,使用多种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安全。

2铁路工程隧道施工质量管控措施

2.1切实做好工地实验室质检工作2.1.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工地试验室应该发挥的作用施工单位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工地实验室,其是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环节,首先试验室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其次试验仪器必须齐全,试验人员必须综合素质高,要具备较强的认真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对于施工过程中是否合乎规范,要通过数据来进行验证,对于其中不合格的施工资料,坚决给予取缔,不能擅自进行修改[2]。最后试验室的质检过程一定要合乎规范、规定,最终做到对工程全过程进行超前质量控制。2.1.2隧道工程混凝土施工在工地试验室的检测铁路工程隧道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是整个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点因素,所以为了保证完成优质工程,在混凝土的检测中实验室必须要做好。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对混凝土使用原材料进厂做严格把关检验;2)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进行抽检,密切关注混凝土具体工艺执行情况;3)除了对过去的一些检验项目(如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使用的钢材性能等)做检测外,还要对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抗筋性、抗渗性等耐久性等做检查;4)对混凝土密实度及强度进行测试;5)做好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及时对预应力数值进行动态调整。2.2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1)保证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所有工程施工人员严格遵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其本质是:“在工程施工中,该说到的必须要说到,对于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后一定要做好记录。”因此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人员、班组、施工队及项目部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切实保证对工程质量的严格管控。2)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施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制定出合适的奖惩办法,使得质检员质控能力、工作权威能够得到综合提高与贯彻,以最终完成优质工程。2.3强化“以人为本”思想1)为工程人员贯彻“高质量”的意识。铁路工程隧道工程综合性高、工程施工难度大、工期紧、技术性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铁路的正常运营及安全,作为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贯彻“高质量”施工思想,以“高质量”完成“高效益”。工程质量是工程实施所有环节的集中反映,而要想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其依赖于整个工程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因此要想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必须要将与工程有关的所有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做到人人对质量控制关心,人人以做好质量控制为目的,才能真正做好质量控制[3]。2)做好工程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因为工程建筑所需劳动力密集,建筑业工作人员在当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人中来说,其受教育程度都是最低的,尤其是我国建筑业工人普遍是农民工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更加突显。所以对建筑业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培训、技能培训必须要做好。而要想将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执行下去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而做好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培训是其最基础的完成方法,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使用形式多样,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完成,达到丰富、易掌握和价廉的目的。另外除做好基本工人的质量意识培训外,还要切实加强对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培训,从而使得质量意识从上而下、多次循环,最终使得质量意识培训作用切实发挥。3)辨清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长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企业对质量和成本间的统一关系没能辨清,有的过度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工程成本,致使企业发展困难,有些为了追求工程经济效益,而对工程质量却不怎么重视。前者对工程质量过度重视,虽然工程质量确实做的很好,但是因为增加了为提高工程质量而追加的质量成本,使得工程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无法长足发展;而后者虽然会在短时间内积累一些资金,但是因为工程质量不高,必然会导致其付出一些额外的质量成本,这样不但使得工程成本增加,而且使得公司信誉受到很大的影响[4]。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辨清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不能为了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标准的控制,其次还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减少工程造价,进而从质量成本管理上来实现企业工程效益。

3铁路工程隧道施工监测及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3.1铁路工程隧道施工监测进行铁路工程隧道施工的目的主要为:1)切实掌控围岩实时动态,并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2)对支护结构、支护参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确定二衬支护具体时间和方式;3)检测支护结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应力分布及受力状态;4)对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及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做评价[5];5)为以后的施工方案调整、变更设计提供依据。对铁路工程隧道工程进行监测能够准确、快速的掌握工程实际施工数据资料,在进行现场施工测试分级及数据资料分析之后,做出信息反馈和预报预测,最终管理人员切实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保障工程安全性。3.2铁路工程隧道施工质量管理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行业,都必须深刻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要做到接受挑战、把握机遇,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已经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及提高质量管理能力的重点措施[6]。作为铁路隧道施工单位,其工程质量的控制必然会向法制化、系统化发展,信息技术必然会在未来质量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结语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施工管理

1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轨道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铁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的工程项目,隧道工程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安全风险较大,所以在实际施工设计中需加强安全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设置安全目标。施工单位应结合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安全风险类别,灵活设计可参考的“安全管理目标”,使施工人员以此为导向,规范施工操作流程,抓住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点。2)确定安全管理主体。为使施工单位有序地完成隧道建设中的开挖、爆破工作,相关人员需提前进行隧道勘测、实地测量工作,所以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应从该阶段入手,评估隧道勘测、现场施工准备、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并制订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方案。让一线施工人员能够基于安全管理措施,树立安全意识,主动、积极地防范安全风险,并且能够在隧道施工期间快速识别安全风险,规避风险损失。3)安全风险监测。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性较强,因此,安全风险监测同样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关人员需借助详细的风险监测数据,识别、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制定出利于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隧道施工现场的财产安全,将各类安全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

2隧道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分析

2.1隧道施工方案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技术体系逐渐成熟,但在解决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时仍存在隧道施工方案针对性不强的情况:(1)隧道施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没有对安全风险起到制约作用,施工人员在落实各类施工方案时,尚未结合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来源、类别来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未分析施工技术方案对安全风险的防控作用,最终使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时施工方案安全管理效能不明显。(2)隧道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施工人员可能会面临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所以对安全管理的灵活性有着较高要求。但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持续地总结安全管理经验,制订的施工方案、安全管理计划与实际安全风险不符,最终引起不可预估的风险损失。

2.2施工时的现场管理问题

隧道施工现场管理是在现场勘测隧道工程的现场环境后,设计隧道施工方案,组织一线施工人员落实隧道设计图纸的管理工作。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包括材料堆放管理、施工组织指导、现场支护管理、隧道洞口开挖管理等内容。现阶段,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在于支护管理、隧道开挖,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大,频频发生塌方这类安全问题,诱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质量,还应重视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管理。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乏

施工人员作为隧道工程现场管理、安全控制的主体,其安全意识、安全管理能力均会影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但根据以往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知,部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施工操作不规范,从而使得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安全损失。

3隧道工程现场控制措施3.1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1)隧道洞口开挖。隧道工程建设中,洞口石方应通过“弱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隧道边坡、仰坡则需采用机械、人工开挖的方式,人工开挖过程中应采用“锚喷支护”增强该区域的稳定性。洞口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提前进行支护、防塌陷处理,优化防排水设计,基础防护措施实施完毕后,及时加固隧道洞口的基地,进行明洞、洞门施工。为优化洞口开挖技术方案,洞门施工时可配合组合钢模、模板构件环框式洞门,并通过整体衬砌的方式确保各结构有效连接。在此期间,为在隧道工程现场控制中加强安全管理,还应明确隧道开挖流程,全方位做好安全支护处理,具体开挖顺序如图1所示。2)明确隧道初支重点。初次支护是隧道工程现场控制、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人员在隧道开挖出渣后需尽快进行初次支护,避免隧道内部岩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初次设立支架时应基于围岩等级,合理布设支架,若围岩较差,施工人员应在设立支护拱架前期进行混凝土初喷,防止后期岩石掉落。另外,初次支护完毕后,施工人员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设置沉降监控点,但不同围岩等级,其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会有一定差异性。比如,Ⅴ级围岩、Ⅲ级围岩、Ⅳ级围岩的观测点设置间距分别为10m、50m、20m。3)重视隧道仰拱施工管理。隧道仰拱施工时,Ⅲ级围岩的仰拱与隧道现场的“掌子面”间距应控制在89m以内,Ⅳ级围岩为50m,Ⅴ级围岩为39m。并且由于隧道仰拱施工包含电工作业,所以应提前设置照明设备,岩层出渣时应加强安全防护,组织专人指导该环节的施工作业。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定期检查、维护仰拱栈桥,使行人、车辆能够安全通过,且该区域的安全通道与掌子面距离应保持在15~25m范围内。

3.2优化施工组织管理

为优化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减少安全、质量风险,施工人员应合理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明确不同类型隧道工程中各类隧道开挖工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应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其他方面,优化施工组织管理。对于隧道工程而言,材料进场时,应重视材料质量检验。进度管理的关键在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管理人员应全面安排材料进场、人员管理、作业协调、设备调用等工作。日常管理过程中检查隧道施工进度,分析各道工序、工程所需时间,监测各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使施工人员高效完成隧道工程中的各项作业。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应加强隧道工程中的人员组织管理,优化隧道施工组织结构设计,明确相关主体在隧道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使其依据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

3.3做好隧道施工人员管理和安全风险培训工作

1)在隧道工程中,应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安全防护、安全施工的方法,将隧道施工中的各类安全措施应用在施工中。比如,隧道高空作业时,建设单位可提前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使其了解高空作业时应进行的安全管理内容,严格遵守高空作业时的安全制度。2)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观看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安全培训、安全施工的价值,能够主动记录、分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在施工活动中自觉规避各类安全风险,警惕安全事故。最后,建设方应定期检查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同时设计安全警示标识,对于从事危险施工作业的人,可在加强安全培训的前提下,为其购买安全保险。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应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全方位落实现场的安全监管工作,将安全检查作为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合理增加安全管理投入,配置可靠的安全设施,成立安全监管小组,不定期进行现场施工作业的检查[2],排查安全风险隐患、违规作业,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隧道现场施工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助力[2]。

3.4加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和交流

1)确定监测项目,选用监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施工活动中监控量测的主要项目有“现场地质”“现场支护情况”“拱顶下沉”等,可用的量测仪器有ISS30A数显收敛计、钢尺、水准仪、水准尺等,具体监控内容包括隧道开挖面围岩的“自稳性”、隧道洞口浅埋地表的下沉情况、围岩收敛量、支护设计合理性、拱顶下沉值等。2)正式量测时,施工人员应选择具有防震功能的测试元件,并将其埋设在隧道工程的现场“测点”处。量测前期应注意检查设备参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确认其状态良好后投入使用。测试完毕后整理所用仪器,记录量测后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其他量测资料。3)设置量测点时,施工人员可根据隧道开挖后全断面的水平基线,分别布设3个量测点,隧道起拱处水平布设1个量测点,隧道基面、起拱线下方均设置1个量侧点。隧道施工中,相关人员应重点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拱顶下沉情况。首先,埋设量侧点时,施工人员应在喷锚支护完毕后,使用风钻机在隧道周边钻孔,钻孔规格为深度20cm、孔径40mm。钻孔后灌入“锚固剂”后应用固定杆件,但杆件在钻孔处的外露长度应控制在45mm以内,避免在后期因外部受力而受损。在此过程中,相同水平基线处的测点应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先线段上,确定各量测点后启用隧道数显收敛计,分别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情况。其次,将固定杆埋设在拱顶的量测区域,杆件外露区域需要布设挂钩。对于拱顶下沉的量测活动,量测点大小应符合量测要求、量测环境。在隧道施工中设置支护结构时,相关人员还应避免损伤量测点,若量测点因意外被掩埋,量测人员应及时重新布设量测点,保证量测数据采集的持续性。量测拱顶下沉值后,还应结合隧道实际埋深以及隧道开挖面的净高确定地表下沉的量测点。在水准尺、水准仪的作用下,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量测精度较高,量测数据的精度值可控制在2~3.5mm范围内。获取完成的量测数据后,相关人员应分析、整理所有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曲线,以此促进量测后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使施工设计人员能够结合量测后的各区域特征曲线,了解隧道施工中各区域的变形、位移情况,从而监控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比如,特征曲线图中发现支护区域的围岩存在变形情况后,管理人员可快速识别安全风险,组织人员撤离。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基本目标,隧道工程施工应加大隧道安全管理力度,持续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意识。在此过程中,隧道建设单位还应从技术角度出发,用先进、适用性较强的技术方案保障隧道开挖、爆破、现场支护中的施工安全,保障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施工管理质量,提升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喇英阁.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20(3):21-22.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head of tunnel face, a hybrid approach combining Markov process with neural networks is presented, it's cheaper than using Markov process alone and can let dynamic prediction the neural networks can't achieve come true.

关键词: 隧道风险;地质条件;概率化预测;马尔科夫与神经网络

Key words: tunnel risks;geological conditions;probabilistic prediction;Markov and neural networks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00-02

0 引言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是隧道施工不确定性最主要的来源,恰当的估计,既可防止灾难性的后果,也可以通过减少在施工中的保守措施以及选择合适的开挖和支护方法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探测地质条件的方法分为硬方法和软方法,硬方法包括从上往下打钻孔和地质超前预报,软方法更经济,它包括时间序列、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等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大量信息进行趋势的分析和模式的识别。神经网络能很好地处理非线性联系,但它无法实现动态预测。马尔科夫方法将地质参数看作是离散状态、连续空间的随机过程,根据特定位置地质条件及转移概率矩阵预测开挖线上各位置的地质条件,它在实现动态预测时,需要通过试验的方法来获得当前位置的地质条件,往往耗财、费时,实际工程中也不可能大规模进行试验。而将马尔科夫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既可以实现动态预测,又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1 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马尔科夫部分和神经网络部分。

1.1 马尔科夫部分 马尔科夫一步记忆可用如下公式描述:p[X(ti+1)=xi+1|X(ti)=xi,X(ti-1)=xi-1,…,X(t1)=x1)]=p[X(ti+1)=xi+1|X(ti)=xi]

ti-1,ti,ti+1是沿隧道开挖线上相邻的不同位置,它们间距相同,xi-1,xi,xi+1是相应的地质条件(G1,G2,G3)。转移概率矩阵为:V=[vij],vij=p[X(ti)=j|X(ti-1)=i]

V一般用以下公式确定:vij=■。nij为地质条件从状态i转变至状态j的数量,ni为状态i的总数量。假设ti-1处地质条件为概率为■(ti-1),则ti处的地质状态概率为■(ti)=■(ti-1)×V。可能性矩阵L如下定义:ljk=p(Y(tb)=k|X(tb)=j)X(tb)为tb处真实地质条件,Y(tb)为观察值,ljk表示当地质条件的状态为j,而观测结果是k的概率。可能性矩阵是通过BP神经网络方法获得的。

1.2 BP神经网络部分 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输入参数X1,X2,X3,X4为盾构机每经过一环(大约为1.4m)所记录的数据,输出Y为地质条件(G1=0,G2=0.5,G3=1),神经网络输出值作为输入值传递至马尔科夫模型,可能性矩阵L通过计算神经网络在训练集中预测准确度给出。

2 波尔图案例分析

2.1 波尔图隧道工程概况 波尔图地铁地下部分包括两条隧道(C线和S线)。C线长约2.5km,于2000年6月开始选用直径为8.7m的海瑞克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该机器在地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采用全开式开挖方式,在地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采用全封闭式开挖方式。隧道于2002年10月顺利完工[3]。

2.2 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参数 输入参数为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每隔10s记录的贯入速度(mm/转)、刀盘扭矩(MN.m)、总推力(KN)、刀盘切割力(KN)。输出参数为根据岩土的风化程度、破裂程度及断面情况进行的分类(G1,G2,G3)。隧道穿过的岩层分为g1-g7。g1-g4为岩石类,g5-g6是土体类,g7是人工材料和冲积土。根据工程信息,隧道土体有八种断面情况(图2[4]),将这八种断面情况进行如下简化:土体(G1),混合体(G2),岩体(G3)。土体(G1)对应情况1、2―开挖断面全部由土体构成(g5和g6);岩体(G3)对应于情况7、8―开挖断面全部为岩石成分(g3和g4);混合体则是由岩石和土体共同构成。

2.3 数据的选择与模型的训练 盾构机每掘进一环大概前进1.4m,盾构机有记录的数据从Ring336(距起点大概631m)至Ring1611(距起点大概2418m),可以利用的数据总共有742组(Ring336-1291)。在这742组数据中选择395组数据(Ring336-1109中选择)作为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剩余347组(Ring401-1141中选择)为检验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训练集合中G1占29.88%,G2占32.15%,G3占37.97%;预测集合中G1占32.85%,G2占34.01%,G3占33.14%。神经网络为三层结构: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输入层4个节点,输出层1个节点,隐层5个,隐层的激活函数采用S型的tansig,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采用S型的logsig,误差函数选择均方差MSE。为消除不同单位的误差,将训练集合中的数据按式x′=■归一化,x′为处理后的数据,xmin、xmax为一列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处理前的数据。将训练集合中的数据用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图3为神经网络在训练集合中的表现。

通过对神经网络在训练集中输出结果分析确定如下判别区间:当输出结果落入[0,0.17]时,判断其为0,即神经网络输出为G1;落入(0.17,0.49]时,判断其为0.5,为G2;落入[0.49,1]时,判断其为1,为G3。由此得到可能性矩阵如表1所示。将训练集的395组数据按前述公式计算,得到马尔科夫模型转移概率矩阵,如表2所示。

2.4 动态预测及结果 根据已知地质条件(R400、R416等)及V,求出检验集中地质条件的先验概率。当运行到第Rr-1,将记录下的参数输入至神经网络,得到输出值,通过判别区间判断神经网络预测地质条件,再结合Rr-1先验地质条件概率计算Rr-1后验地质条件概率,根据V更新Rr先验地质条件概率,当盾构机运行至Rr,重复这一过程。检验集共347组数据,其中G1有114组数据,模型将其中111组预测为G1(97.37%)、3组预测为G2(2.63%);G2有数据118组,模型将其中58组预测为G1(49.15%),54组预测为G2(45.77%),6组预测为G3(5.08%);G3共有数据115组,模型将18种预测为G1(15.65%),13组(11.30%)预测为G2,84组(73.05%)预测为G3,总预测准确率为71.76%。模型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图4为隧道部分区段预测情况。

3 结论

对地质条件恰当的估计既能降低风险,又能节约成本。一个马尔科夫-神经网络模型被用来动态的、低成本的、大规模的预测波尔图隧道盾构机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395组数据被用于训练模型,347组数据被用来检验模型。在岩体和土体中模型表现很好,而在混合体中模型预测准确率有所下降,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1.76%。在岩体中,盾构机可以采用全开模式运行可以节约费用,在土体中,盾构机采用全封闭模式运营可以降低风险。这对于施工者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和支护方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UAN Zhenchang. Markovian Geology Prediction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untain Tunnels [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12(31):61-62.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铁路隧道防排水现状

我国铁路隧道起步较早,20世纪8O年代以前,铁路隧道施工主要采用传统矿山法施工,整体式衬砌,由于没有采取完善的防水设施,造成隧道建成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隧道出现漏水病害。80年代后我国隧道施工开始采用新奥法施工,使隧道的渗漏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随着我国修建大量的长大隧道,对隧道的防排水有了新的要求。目前铁路隧道设计中由过去“以排为主”转变为“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的原则。采用防排水设施措施有:由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隧道两侧的排水沟或中央水沟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复合式衬砌之间设置防水卷材加土工布构成防水板。这些材料多为工程性能好的高分子材料,这都极大地改善了铁路隧道的渗漏状况。

2.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流程

防排水采用“防、截、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不留后患的目的。另外隧道防水等级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规定的一级防水等级标准,衬砌结构不允许渗水,表面无湿渍。

2.1防排水设计

2.1.1洞身衬砌防水

(1)本线隧道二次衬砌拱部、边墙及仰拱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10。

(2)隧道暗洞衬砌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拱部及边墙部位铺设防水板及无纺布(分离式)防水。

(3)隧道环向施工缝设外贴橡胶止水带及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防水。纵向施工缝采用外贴橡胶止水带及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防水。施工缝环向数量按10m一道计列,纵向数量按2道计列。

(4)隧道明暗分界处设置变形缝一道,变形缝宽度2cm,变形缝设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及外贴式止水带,填充聚苯乙烯硬质泡沫板,变形缝内缘采用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嵌缝。

(5)斜切及斜切延伸段衬砌外缘设置聚合物防水水泥砂浆+防水板及无纺布防水,斜切延伸衬砌拱脚外设置φ80纵向盲沟,每隔8~10m采用φ50竖向盲管引入衬砌侧沟,拱脚处设置50cm厚砂卵石反滤层,夯填土表面设置50cm厚粘土隔水层。

(6)暗洞段二衬拱部每隔3m左右预留回填注浆孔,注浆孔采用单壁波纹管,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充填注浆,注浆完成后应做封口处理,防止浆块脱落影响运营安全。

2.1.2洞身衬砌排水

(1)隧道排水采用双侧沟加中心沟的方式。衬砌背后的积水通过环向和纵向盲管的汇集后引入侧沟,再经过侧沟的汇集后通过横向导水管将侧沟水引入中心沟,由中心沟排出洞外。

(2)隧道二次衬砌背后设置环向盲管,纵向按10m间距设置,集中出水点视水量大小加密设置,两侧边墙脚设纵向盲管,每隔8~12m将地下水引入洞内侧沟。纵、环向盲管两端直接弯入洞内侧沟,纵向盲管明、暗衬砌段应分别设置不得连通。

2.2环向排水盲管施工

排水盲管施工工艺流程:钻孔定位-安装锚栓-捆绑盲管-盲管纵向环向连接。

2.2.1 环向排水盲管施作方法

(1)环向排水盲管沿隧道法线断面布置,纵向5~10m安装一环,并应在隧道内渗水、漏水地段加密布置。

(2)盲管在初期支护施作完成之后,防水板铺设之前,紧贴初支面渗水岩壁安设,以减少地下水由围岩进入排水盲管的阻力;盲管布置应圆顺,不得起伏不平。

(3)盲管安装应牢固,可用U型卡固定于初支面,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土工布包裹),防止水泥浆窜入、堵塞排水盲管。

(4)盲管下端进行圆弯接入隧道侧沟。引出衬砌长度不小于1.5米。

(5)隧道拱墙设直径50~80mm软式透水管环向盲管,环向盲管每隔8~10m设置,并每隔5~10m在水沟外侧留泄水孔,并采用三通接盲管与纵向盲管相连。

2.2.2 纵向排水盲管施作方法

(1)纵向排水盲管沿纵向布设于左、右墙角水沟底上方,为两条直径为80~100mm的软式透水管盲沟。排水管采用钻孔定位,定位孔间距在30cm~50cm,将膨胀锚栓打入定位孔或用锚固剂将钢筋头预埋在定位孔中,固定钉安在盲管的两端,用无纺布包住盲管,用扎丝捆好,用卡子卡住盲管,然后固定在膨胀螺栓上。

(2)排水管安装严格按照隧道纵坡安装,每段排水管安装顺直;每隔8~10m用135°弯管接头引出衬砌,长度不小于1.5米,以便于引入水沟(或引出衬砌表面,待水电槽施工时用接头引入水沟)。

(3)排水管出口设置宜避开隧道施工缝设置,避免在止水带上打孔影响施工缝防水效果。

(4)纵向排水管在布设时,用土工布将纵向排水管包裹,使泥砂不得进入纵向盲管,再用防水卷材半裹排水管。

(5)采用三通与环向透水管、连接盲管相连。

(6)纵向排水盲管按设计规定划线,以使盲管位置准确合理,盲管安设的坡度与线路坡度一致。

2.2.3 边墙泄水管施作方法

模板架立后开始施作边墙泄水管,在模板对应于泄水管的位置开孔,孔直径与泄水管直径相同。泄水管一端安在模板的预留孔上,另一端安在纵向排水管上,泄水管与纵向排水管用三通连接。浇筑砼之前,装在模板预留孔一端的泄水管关口要封闭,以免被砼堵死,而且三通必须固定牢固。

2.2.4 排水盲管施工控制要点

(1)纵向贯通排水盲沟安装应按设计规定划线,以使盲管位置准确合理,划线时注意盲管尽可能走基面的低凹处和有出水点的地方。

(2)盲管与支护的间距不得大于5cm,盲管与支护脱开的最大长度不得大于110cm。

(3)集中出水点沿水源方向钻孔,然后将单根集中引水盲管插入其中,并用速凝砂浆将周围封堵,以使地下水从管中集中引出。

(4)盲管上接头用无纺布的渗水材料包裹,防止混凝土或杂物进入堵塞管道。

2.3 防水板施工

2.3.1 施工准备

(1)洞外准备:检验防水板质量,用铅笔划焊接线及拱顶分中线,按每循环设计长度截取,对称卷起备用。

(2)洞内准备:铺设台架行走轨道;施工时采用两个作业台架,一个用于基面处理,一个用于挂防水板,基面处理超前防水板两个循环。

(3)断面量测:测量断面,对隧道净空进行量测检查,对个别欠挖部位进行处理,以满足净空要求;同时准确测放拱顶分中线。

(4)基面处理:渗漏水处宜采用注浆堵水或埋设排水盲管、排水板将水引入侧沟,保持基面无明显渗漏水。对于基面外露的锚杆头、钢管头、钢筋头、螺杆钉头等突出物应予切除后妥善处理。

3.保证防水质量的主要施工措施

3.1目前很多隧道由于各种原因隧道结构完成后,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渗漏治水工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施工前必须对参加隧道施工,特别是隧道防水施工的工人进行技能、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通过培训,使职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各道工序的防水施工要点,熟练掌握防水施工工艺,提高职工对保护防水层、防水各道工序质量的施工意识。

3.2严格施工纪律,建立责任制和奖罚制度,提高参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各个岗位的职工都能够认识到必须作好本职工作,按照隐蔽工程检查程序报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3充分总结和吸收隧道防水施工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重复同样错误防渗漏涉及了管理和技术的各个环节。除了严格按照有关设计和施工规范中规定实施各道工序的防水措施外,还必须充分吸取类似工程成功的防水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隧道结构渗水的特点及规律,查找隧道结构渗漏水的主要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施工中采取针对性措施。

3.4推广使用新的防水技术和防水材料 现有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缺陷,应注意采用已经过实验和鉴定、并经过工程应用等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新防水材料和新防水技术。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交叉韧带;重建;关节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5-02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已成为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标准术式,但目前移植物的固定方式较多,花费较高,在基层较难推广,我们采用自体腘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并尝试用钛重建接骨板悬吊固定,效果较好,现将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5-49岁,平均32.6岁;职业均为农民。急性损伤16例,陈旧损伤2例;损伤原因均为交通事故;前交叉韧带损伤1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1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有胫骨骨折。18例患者均术前行MRI检查证实有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时间:急性损伤3周内手术12例,3周后手术4例;2例前交叉韧带陈旧损伤因反复积液、关节不稳分别于伤后2年、4年就诊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术前将4孔钛重建接骨板剪为两段并将断端磨光滑。采用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加用后内、后外入路。清除关节腔内淤血块,确定交叉韧带损伤及有无伴随损伤,如合并半月板损伤者则同时行半月板修整术,清理交叉韧带断裂的残端。取健侧膝关节腘绳肌肌腱,刮除肌腱上肌肉组织,将肌腱折叠成3-4股,折叠后肌腱长度≥6cm,用5号爱惜康缝线将肌腱距两端2cm处编织缝合,每端6-8根缝线。测量其总直径用80N的牵张力进行肌腱的预牵张5min以上。从前内侧入路置入胫骨隧道瞄准器,定位交叉韧带止点,钻入导针。用相应直径的空心钻沿导针作胫骨隧道钻孔。前交叉韧带重建通过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从内侧入口建立股骨隧道。前交叉韧带直接用带尾孔导针,通过胫骨、股骨隧道,将肌腱对折处缝线带出,将肌腱拉入关节内;后交叉韧带先导入5号爱惜康缝线,将肌腱用爱惜康缝线拉入隧道内。在大腿的导针穿出点远侧作2cm长纵切口至股骨,肌腱标志线至股骨隧道内口处。股骨端缝线穿入两孔钛重建接骨板的孔内,将接骨板横架于股骨隧道外口,缝线拉紧固定。同样,胫骨隧道处肌腱编织线穿入两孔钛重建接骨板的孔内,接骨板横架于胫骨隧道外口,反复屈伸膝关节,屈膝45°,拉紧肌腱,打结固定。关节镜监视下,伸直膝关节,若重建韧带与髁间窝顶部有撞击则做髁间窝成形。再次行关节内全面检查后,伤口放置负压引流,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患肢,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

术后伤口负压引流管48-72h拔除,弹力绷带包扎5-7d。前2周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进行髌骨内推练习,内收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渐进的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本体感受器训练,术后2个月内,在休息或者下地负重时须将患膝用可调节支具锁定在完全伸直位。术后3个月去除支具开始向前匀速慢跑训练。术后7-12个月,开始侧向跑步、后退跑步训练和向前变速跑步训练。

2结果

18名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8随访,至术后半年随访时患膝活动度恢复与健膝一致。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半年查体,其中17例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发现股骨端接骨板有移位。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7.77±1.96提高至90.38±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交叉韧带损伤后,造成膝关节不稳,并易发生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继发损伤。以往的非手术治疗寄希望通过加强股四头肌肌力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它不能提供瞬时的稳定,所以不能对膝关节提供真正的保护。因此,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指征是非常明确的,可靠的手术方法是对损伤的交叉韧带进行重建,以恢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1]。近年来,采用腘绳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较为普遍,具有切口小,手术对伸膝装置无干扰等优点[2]。重建韧带的两端靠隧道外螺钉、带齿垫圈、骑缝钉或者隧道内螺钉进行固定。此种方法由于不仅重建的韧带强度不够,而且韧带两端的固定不太牢靠,不能承受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膝关节总体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近年来采用4股腘绳肌肌腱缝线纽扣钢板重建交叉韧带[3],克服了上述缺点,肌腱的强度和固定得到了保证,得到了推广。但固定材料价格不菲,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承受,为此我们利用缝线纽扣钢板原理选用钛合金重建接骨板作为肌腱重建的固定材料做了尝试。

采用钛重建接骨板悬吊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钛合金重建接骨板横架于隧道外口悬吊法固定重建韧带,保证了手术时能完全拉紧韧带并可靠固定,防止术后韧带松弛。固定材料价格低廉,可大幅降低手术费用。但本文所述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美]卡纳尔,主编.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9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68-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