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论文范例6篇

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1

与留守儿童概念类似的研究多见于西方学者关于“寄养”、“隔代教养”、“亲戚抚养”、“非亲戚抚养”的儿童研究中(DubowitzH,FeigelmanS,ZuravinS,TepperV,DavidsonN,LichensteinR,1992;DubowitzH,SawyerRJ,1994;Tarren-SweeneyM,HazellP,2006;IngallC,2006)。Billing等对美国的一项全国性普查发现,由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比由父母抚养者检测出更多的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身体健康问题(Billing,2002)。亲戚抚养的儿童在情绪与行为问题以及学习和学校适应方面比父母抚养者的问题更多(SmithGC,PalmieriPA,2009)。非亲戚抚养的儿童比亲戚抚养者和父母抚养者更可能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HalfonN,MendoncaA,BerkowitzG,1995)。寄养条件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学业方面的问题(GarlandAF,LandsverkJL,HoughRL,Ellis-MacLeodE,1996)。然而,国外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留守儿童现象并不能等同,在西方,亲子分离的原因大多是父母在抚养功能上存在问题(身体和心理疾病、违法、物质依赖、虐待等)。中国的留守儿童多是由于劳动力迁移、工作或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而产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较高,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社会支持、社会行为、学业与校园关系、生活与家庭关系、人格等方面。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留守经历对儿童有较大负面影响。随着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此而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什么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良好,另一些却适应不良?许多研究者引入了心理弹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二、心理弹性理论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理论基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第一次使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概念进入心理学界的视野。而美国心理学家Rutter和Garmezy等人在21世纪70年代对resiliency(心理弹性)的关注则为以后心理弹性的广泛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查阅大量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可将其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着重从发展结果来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产生发展顺利、适应较好等结果的现象。(2)能力性定义: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个体的能力、品质,能让个体承受较大的破坏性环境变化,并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更快地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3)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李志凯(2009)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总量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这三方面,女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刘巧兰等(2011)也同样发现性别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留守儿童中女生心理弹性的内部特质维度高于男生。王淑芳(2010)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和年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也有研究者认为男生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女生,如张胜红(2011)、蒋玉红等(2013)。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年级:王淑芳(2010)认为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初三留守儿童。胡会丽(2009)发现初二的心理弹性得分在三个年级中最低,初一和初三则没有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父母外出情况:王淑芳(2010)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显著高于母亲或父母双方外出;父母外出2年以下留守儿童显著高于父母外出2年以上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的。李永鑫等(2007)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和与父母团聚次数成正比。其它变量:蒋玉红等(2013)认为独生子女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谭水桃等(2009)研究结果与之相反。(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骆鹏程(2007),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儿童的人格特征差异角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敏感性、兴奋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和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聪慧性、轻松性及敢为性和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自尊)、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重要的保护因子。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许松芽(2010)、骆鹏程(2007)的研究都认为,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弹性。李志凯(2009),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支持利用度的相关性最高。(4)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楚艳平等(2013)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心理弹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梁慧(2011)也认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内控归因及努力归因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胡会丽(2009)则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团体辅导训练,提高了预者的心理弹性。(5)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其它相关因素刘巧兰等(2011)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学业表现呈现正相关关系。唐开聪(2012)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起重要作用,正面积极的教养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王淑芳(2010)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母亲依恋、朋友依恋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的留守儿童研究相比,以心理弹性理论为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留守儿童视为一个笼统的整体,并将其与非留守儿童对立起来,而是更重视留守儿童内部的分化,更积极地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成长。研究重心也从纯粹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逐渐转移到挖掘和寻找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试图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2

(一)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极易在人格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文化课,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经费不够等。

(三)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观念淡薄、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参与打架、、吸烟等不良活动;或者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经常上山、下沟、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想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社会热心人士也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尽可能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庭监护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实践表明,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如果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手拉手”互动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分类教育管理。

(四)坚持家访制度,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

1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的意义

中国新闻网2018年10月30日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留守男童多于留守女童。99.4%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但也有0.5%的儿童残疾、0.1%的儿童患病。与2016年数据相比,0至5岁入学前留守儿童占比从33.1%下降至25.5%,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从65.3%上升至71.4%[1]。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比例高、数量庞大。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纪小、分辩是非的能力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儿童在成长中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出现世界观偏差、被犯罪分子教唆、受到侵害,甚至是成为刑事犯罪的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给予其良好的教育和保护,造成儿童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健康。缺乏情感关怀的儿童在成长中心理脆弱、偏激、敏感。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本应当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家庭调查、成长档案管理等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主要地区都处于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地区。作为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大多没有能力为留守望儿童提供心理建设、法律援助的能力。全社会虽然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关注,但毕竟鞭长莫及。城市里的爱心志愿者距离他们太遥远,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而边远地区的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也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刑事诉讼问题时,就需要刑事法律援助。研究如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刑事法律援助就有着重要意义。

2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中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专业机构与人员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应该有法律援助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对他们进行刑事法律援助。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聚集在偏远地区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法律援助机构,以及专门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案件经历和经验的法律援助律师。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2]。

2.2刑事法律援助大多不能覆盖诉讼全过程

农村留守儿童无论作为刑事犯罪的实施者还是被害者因其年纪小等因素在诉讼的全过程当中都应该给予法律援助,以保护其正当合法权益,以及身心免受二次伤害。但是,当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不了解申请法律授助的流程,甚至不知道,因此在案件的侦查与起诉阶段通常没有申请刑事法律援助,援助律师通常是在审判阶段由法院指定律师进行辩护[2]。而在调查取证等环节,涉事儿童没有受到应有的心理保护。

2.3缺乏法律援助的评价机制

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刑事法律援助没有质量评价体制。律师工作繁忙,在面对法院指定的辩护工作时,有时精力投入有限,只做表面工夫,不能够实现高水平的法律援助。

3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的策略

3.1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的专业机构、组建专业援助团队

当前我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一部分社会援助。解决资金问题是构建团队的前提问题。司法部门应该关注到问题的重要性,申请更多的财政拨款,同时向全社会发起号召成立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专项资金,吸纳更多社会捐助。基于此,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立专业的农村留守儿童刑事法律援助机构并组建专业援助团队,针对涉及留守儿童刑事犯罪的主要问题、儿童身心特点,研究法律援助的具体方案[3]。

3.2简化法律援助手续,建立保护机制

简化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受理程序,扩大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对于涉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给予覆盖全过程的法律援助。同时建立对涉案留守儿童的保护机制,免其在案例审理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4]。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

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作者:李晶晶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5

笔者根据同文数据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86.5%,再推算出14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为2000万人。从2005年至今,我国外出务工人数程增长趋势,随之流动儿童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在此期间,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留守儿童总数与2005年相比程巨幅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到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本学校电子图书馆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写出文献综述,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询量表及在导师指导下设计问卷,采用和全面覆盖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该镇初、小学校的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发放并回收。

2.3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整理,并通过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

3.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2014年12月上旬,问卷设计完成后共寻求5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检验后确定问卷有效。2014年12月中旬向蒙城楚村镇楚店村25名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及回收,12月底再次对该25名学生发放并全部回收。经检验,两次检测相关系数为0.937,确定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4.数据分析

4.1现状分析

表1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留守)表2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非留守)表1与表2数据对比显示,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上较非留守儿童有较大差异。留守儿童中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达到三至四次以上仅占总体的30.6%,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一比例则达到了55.4%;在基本不去这一选项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选择比例则相差9.8%。由此可见,留守群体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明显差于非留守群体。

4.2影响因素分析

4.2.1家庭因素

爸爸妈妈会经常询问你的身体状况吗?*你一般一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交叉制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健康的关注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可与体育锻炼的一大因素。数据显示,父母对留守子女身体状况的关注程度与留守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呈正相关。表4你现状和()生活在一起?从留守儿童监护的类型来看,有73.5%的留守儿童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农村没有广场,更没有一群群的广场舞大妈大爷们。因此农村老年人中的大部分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都很模糊,或者直接曲解,认为做家务,在田里劳作就叫做体育锻炼,更不会带领孩子在闲时进行体育锻炼。有4.7%的留守儿童是寄居在亲戚家的,而亲戚对孩子的照顾大都仅限于吃饱穿暖,很少能顾及其他方面。最后有2.4%的学生自己独自生活,最多限于附近邻居偶尔帮忙照看,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照顾自己的温饱与学习已经不易。

4.2.2学校因素

学校是义务阶段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最适合的场所,学校体育更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表5体育课经常是怎样上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自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与规定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现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由于监管力度不严格、考察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表8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47.7%的学生能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正常接受体育教育,有43.4%的学生上课以自由活动为主,由此可见,“放羊”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大面积的存在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表6你体育课经常的上课内容是?

4.2.3场地设施

表7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表7显示,仅有5.9%的人有条件到相对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进行课余体育锻炼,除去在学校内进行锻炼的人群,有56.3%的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表8你认为最影响你可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哪些?从表8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在众多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有过半的的选项指向缺乏场地器材和缺少指导这两项。由此可见,此两项是当前最为影响该县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的环境因素。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当前蒙城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体育开展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差距太大,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育,教师专业素质较为低下,“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出现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能起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作用。其次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在外,孩子由祖辈隔代抚养或者寄居在亲戚家更甚至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不喜欢与人交流。祖辈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局限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更不会去主动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最后,农村体育锻炼环境较差,没有场地器材,没有人指导,每天放学后要做家务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

5.2建议

5.2.1学校方面

从上到下的重视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增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开拓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与必要性,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规范监察与考核制度,逐步促进体育课堂走向正规化。

5.2.2家庭方面

父母外出,应该经常关注留守在家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通过网络等方式关注子女的成长。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缺乏亲情,在课余时间所受的关注很少,很容易犯错误。父母的关注与督促能为孩子标明前进的方向,培养适合孩子的业余兴趣,也能及时的引导子女健康的成长。

5.2.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6

1.缺少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

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们比较片面地认为,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最为关键的。为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3.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投入农村教育的成本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落后,缺少教师队伍,这样学校就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进而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机制,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源头,农村留守儿童不可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权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第一,村委创建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了解,激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应当为他赠送小礼物,进而使得他们不再感觉到孤单,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第二,在劳务输入大省,大力地提倡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清楚自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家长借助多种形式跟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从而加强父母跟子女的联系。第三,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的形式宣扬教育留守儿童的策略或者是方法,推动家长通过有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2.学校教育的实施。

组织法制平安座谈,推动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设置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有效地借助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阵地,组织多彩多姿的校内活动。教师注重家访,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观察,以结对帮扶、座谈和家访的形式多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根据留守儿童缺少家长呵护的情况,教师应当实时地转化角色,从单纯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到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学习方面的转变,并且充当儿童的暂时父母。

3.有效地体现政府的作用。

第一,注重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在改建农村落后校舍的过程中,为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留守儿童可能离家比较远,这就要求学生寄宿。这样不但能够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而且还能够推动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寂寞和孤独感得以缓解。第二,在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应当让农民工的孩子上学。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而让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上学,这样,孩子能够同时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此外,公立学校也要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并且不能够歧视他们,不能够向他们的家长收取比较高的赞助费或者是借读费,并且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享受到跟其他学生一样的义务与权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