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例6篇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预警;警务工作室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外的城市长期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变迁引起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但在我国,由于工业化和农业、农业现代化以及城市化相脱节,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却因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教育制度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身边。因此,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世界银行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幼年时期的起点较差,成年以后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大。据调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采取措施有效预警和预控已是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趋势直线上升。《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22日《留守儿童发出预警信号!留守儿童的第二种代价》认为城市对农村人口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甩开对他们和他们后代的相应责任,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加沉重,留守儿童发出预警信号。

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空巢",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解体,催生新的社会阶层。随着中国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目前许多农村的村庄都是"空心化"、"空巢化"、"留守化",缺乏良好的治安,留守儿童容易被侵害,往往产生报复心理。一旦违法犯罪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留守儿童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积重难返。

(二)"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监护缺失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和监护。留守儿童大多是通过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但这种交流多是询问成绩,对孩子的其他状况并不了解。甚至很多留守儿童性情冷漠,与人沟通焦虑,办事敏感,他们既渴望父母的关爱,却又感到被父母抛弃,封闭自己。缺少父母亲情,也即留守儿童缺少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三)"教育空巢",留守家庭不能承受之痛

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务工人员带子女进城上学是复杂的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目前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1.单亲教育,指父母中一人在外打工,另外一方在家监护子女成长教育。2.委托教育,指留守儿童交与长辈,亲属,朋友,甚至老师管理照管。3.自我教育,指留守儿童无人照管,自己做自己的监护人。这三种教育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如爷爷奶奶的隔辈教育不能进行学习上的关心帮助,亲属教育不容易使留守儿童找到归属感等等。在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形成不良价值观和思想状况,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接受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潜在的危机。

(四)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犯罪的症结所在

青少年时期被有些学者称为"心理断乳期",猎奇心强,自我意识觉醒。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导致心理脆弱,自卑,孤独感上升。留守儿童判别力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成年犯罪分子的诱导,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警机制的途径探讨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有必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警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留守儿童犯罪预警组织框架:警务工作室、社区、学校联合

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外,社区是其主要活动场所。而随着农村人员结构的破坏,村落既不能从公共职能对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又不能从社会职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监管。在家庭缺失和教育缺失的生活环境中,谁在社区即村落中教育和管理青少年呢?笔者认为建立社区警务室是有效可行的做法。警务工作室中,民警立足农村,引导法律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开辟咨询热线,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民警是榜样和道德模范,是"国家监护"。在现有的村民委员会基础上,可以发动志愿者担任"社区监察员",及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犯罪不良倾向的留守儿童。警务部门通过这些直接发现遇到的信息情报,获取警种。学校方面可采取《检察建议书》的形式,通过行使检察职能,向预警系统示警。

(二)留守儿童犯罪预警机制等级的设计

坚持分级预警,根据留守儿童在涉嫌犯案的情况可以设计三种等级的预警机制: 一级预警机制,即同一年度,发案一起以上的地区将启动一级预警,将有关情况如犯罪原因及对策建议以"检察建议"形式呈报,建立重点预警对象建档。 二级预警机制,即同一年度,发案两起以上的地区将启动二级预警,除采取一级预警的行动外,还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督促加强该地区法制教育。 三级预警,即同一年度,发案三起以上的地区将启动三级预警,除采取一、二级预警的做法外,警务部门派出专门的驻村民警,进行法制宣传,法制咨询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不良行为者进行归类分析,为重点预警对象提供目标和方案。

(三)留守儿童犯罪预警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犯罪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即社区警务室,社区和学校与预警中心,利用各自掌握的留守儿童犯罪情报资源,通过整合和协作,实现预警的全程管理,建立留守儿童犯罪预警网络。通过全面整合公安部门内部相对稳定的犯罪信息资源,以及组织社区学校与警务室的合作,建立起内外结合,全面交叉联合的信息网,以便预防、回应和消除各种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从而保证社会稳定,保证该机制的高效运转。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犯罪预警联席会议。从预警的角度看,联席会议具有预警信息的汇总、研判及功能。联席会议即警务预警室、社区和学校与预警中心,以犯罪预警联席会议的形式,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协调组织信息联动工作的落实贯彻。联席会议应当建立专门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整合信息,充分挖掘情报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对获取的异常信息研判,推断下一阶段留守儿童犯罪势头,对潜在性问题及时发出警报;通过研判信息,当发现某一地区有重大犯罪嫌疑时,就应根据接受对象涉嫌犯案情况的不同,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对于高发性,高危害性的留守儿童犯罪社区,警务部门派出专门人员进行犯罪预控。

参考文献:

[1]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2]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2.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2

笔者以湘中某县作为调研对象,对该县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留守儿童在中国留守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

某县位于湖南中部,为部级重点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输出量大,农村未成年人口约30余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至少有15.6万人。

据该县人民法院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统计分析: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结14件22人,2012年增加到42件56人,2013年持续增加,达43件73人。调查了解后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充分揭示了某县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二、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以侵财性犯罪为主

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他们也想和别人一样去游戏厅、网吧、酒吧等地方消费。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得不实施抢劫、盗窃等侵财性犯罪行为。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该县十五中、十四中在校学生遭遇拦路持刀抢劫的案件频发,一度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恐慌。经侦查,破获了一批抢劫学生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二三十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未满16周岁的留守儿童。

2.突发性、暴力性强

由于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且法律意识淡薄,事先一般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和谋划部署,通常是因偶然事件而突然起意。据统计,某县2014年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而被刑拘的共30人,其中10人为留守儿童。

3.团伙性犯罪趋势日益明显,成员低龄化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结伙作案、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恐惧感和孤单感。

三、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成因

1.是非观念模糊,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很不成熟。一是重感情、易冲动、虚荣心强。喜欢在同学面前炫耀、摆阔;意气用事,为朋友两肋插刀,易发展成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类型犯罪。二是为了寻求刺激。由于分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稍被唆使就会跟着做坏事,且往往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2.监护主体缺位,亲情观念淡化

实施监护的亲友往往因年龄大、农活多、文化程度不高、精力不够等原因,在体力和智力上无法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导致监护主体缺失;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易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亲情观念淡化。

3.法制教育缺乏

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难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二是学校法制教育少或流于形式,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懂法,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4.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日益兴盛,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电子游戏、书刊、光碟中加入庸俗、暴力、色情等内容,以诱惑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易引起留守儿童心理不平衡,而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抓住这一点,为拉拢留守儿童“入伙”,往往采取免费提供娱乐项目甚至的方式进行引诱,留守儿童被金钱和物质“套牢”后,易成为他们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

四、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保护青少年,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留守儿童犯罪原因错综复杂,预防工作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1.做好家庭教育,筑牢坚固防线

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介入,父母不能完全缺位。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应经常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在家陪伴子女的监护人应常与老师沟通,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与学习的同时,多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等。隔代监护人、委托监护人要联合村组干部共同实时监护,提升对儿童的整体监护能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强化学校法制宣传教育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应通过举办宣传展览和辅导的方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社会青年骚扰在校学生,给学生一个安定的校园坏境。

3.加强娱乐场所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对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威逼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活动,要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建立留守儿童重点管控档案,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3

一、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辅导模式发展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理论辅导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服务需求进行分析;二是从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的角度探讨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三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方法的运用。1.生态系统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践性和服务性是儿童社会工作的根基,因此,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辅导模式是以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帮助需求为切入点,诸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健康问题、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社会工作解决方案和介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辅导模式。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开始从留守儿童与家庭和社会系统的连接与互动出现的障碍(魏晨、黄柳,2012),或者从留守儿童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失能及彼此断裂(高翔,2014)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困境的深层原因。我国政府也从这个认识角度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正是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深入认识,社会工作已经逐步转向为多元化的服务策略,我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建立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优势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经常被视为“弱势群体”,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由于家庭关爱与照顾的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确面临着更多的成长困境与风险,也更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具有同样的成长特质和发展潜力。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主张留守儿童的“去标签化”,强调关注留守儿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注重激发留守儿童内在的发展动力,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受到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训练,许多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构建了积极的认知与态度,在服务的行动层面也更加强调通过积极关注、潜能开发和增能方式来开展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将重点聚焦于留守儿童的优势方面,积极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多元协调机制,增能留守儿童,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3.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评估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服务的评估方面,很多学者综合使用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等方式,通过对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的评估,针对留守儿童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服务目标达成度及效果进行了评估,或者对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反思,为其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仅是对服务内容进行了反思,或者提出整体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和问题的相关建议,在留守儿童服务的需求评估、服务传输过程评估、服务成效评估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比较缺乏。相对而言,虽然评估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已经被纳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但是全面系统地将评估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深入到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中的做法并不多,亟待进一步的推广和利用。

二、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型的干预方法。社会工作有多种干预方法,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或者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其成长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不仅各种各样,并且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干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是单一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干预方法,或者说多元化的服务策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干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家庭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等。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更多是采取复合型的干预手段,如个案、小组、家庭和学校干预的综合运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把农村社区、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手段纳入进来。实践证明,与单一的干预方法相比,复合型的干预模式更为有效,尤其是在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生态、扩展资源链接、增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系统化的服务模式。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留守儿童为本、以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型干预方法为手段、以增能和激发留守儿童内在发展动力为目标的系统化服务模式。该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开展面向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综合,注重增强个案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动员不同的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二是建立多维协调机制,即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支撑,通过多维度的增能,修复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三是服务项目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不仅提供直接的服务,同时也承担着政策专家、外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内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等角色;四是制度化服务安排,例如许多农村社区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站)或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持续的、多样化的服务。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这意味着留守儿童系统化模式将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扩展。3.多样化的服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项目多样化,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另一方面对面临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对象是留守儿童,但服务对象也包括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等,主要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学校老师、同辈群体等。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例如“妈妈”“异地网络互动”“家长学习课堂”“留守儿童幸福之家”“心理导航室”“亲情热线电话”“真心话信箱”“互帮互助结对子”,等等。四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心理疏导和教授安全知识的课堂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从赋权角度协助留守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学校服务;针对留守儿童学习和情感需求,开展多层次介入服务;针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需求开展的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针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问题介入其家庭的个案或小组工作;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特困家庭留守儿童提供相关辅导和资金援助等,链接有益资源;回应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策划实施了各种项目和具体的小组活动等;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间接介入其教育支持体系,帮助解决学习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主体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内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多元化主体。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如政策支持、政府购买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事业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组织(如侨联、妇联、基金会等),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直接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在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直接、有效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人员,他们以机构为依托通过项目进驻社区或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中既包括直接的面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倡导。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多元服务主体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面向留守儿童的多元服务主体中,社会工作者充当着协调组织者和资源链接者,不仅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源链接,申请政府相关的补助或寻找社会公益资源和爱心人士,链接公益资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须协调和组织不同留守儿童的服务主体,整合资源,以期达成服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第一,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虽然一些服务具有理论依据,但是大部分服务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科学性和服务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科学的服务评估。评估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估不仅是服务项目开展的必要前提和服务效果的客观检验,也是政府决策及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不少学者和社会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过程中评估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还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人才。第三,专业社会工作者供给不足。在服务提供者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十分缺乏,大部分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由老师来承担,而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无力提供专业的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此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也不固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效果。第四,社会工作的认知与认可度较低。社会工作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必要的经费支持,然而在落后的农村,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留守儿童本身就面临着学习和帮助家里干农活的双重任务,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第五,资金及资源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资金支持,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资助。虽然政府十分重视面向留守儿童的专业化服务,但相比留守儿童的规模和需求而言,资金投入的整体规模仍然比较小,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社会资助的资金占比不大,且来源不稳定,也制约了服务提供的质量与持续性。第六,项目的持续性及稳定性较差。很多项目因时间、人力和资金等条件所限,难以完整的实施,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五、结语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4

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3年1月30日起施行。《意见》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行了定位:(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根据地域环境、经济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3)社会参与、共同关爱。政府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答:《意见》指出,首先要优先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都有一个标准床位;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还要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其次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此外还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证他们能就近入学,减小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他们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问:如何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答:《意见》明确指出,首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资料档案,准确掌握信息,并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还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主动与之加强交流。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学校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5

依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自觉”的方针,六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工作。上饶市德兴占才中学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村留守学生中选出留守儿童村村长,负责召集和组织假期时间的学习,组织同学一起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九江市德安县彭山林场张十八村农民自筹资金创办托儿所,解决周边学龄前留守儿童入托问题,并进一步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基地”。吉安市遂川县2011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统一授牌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麦田阳光家园”,动员志愿者开展长期结对帮扶,并定期开展亲子沟通。宜春市委、市政府下达《关爱留守儿童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增建乡级幼儿园、加强监护人培训力度、加强卫生保健服务、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等10项重点任务,按照留守儿童人均一元的标准安排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袁州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南昌市妇联在全市普遍成立“三八留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通亲情热线或视频800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65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52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50个,寄宿制中小学校47所。

南昌市妇联还建立了一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示范之家,组织“爱心妈妈”“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不断完善关爱帮扶机制。赣州市瑞金、于都、兴国、石城等老区县也把关注留守儿童纳入官员下基层的考核内容。六市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工作各有千秋,现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饶市德兴县十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学校在建档工作过程中,针对五个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解:清楚留守学生姓名、年龄及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留守学生性格和爱好;清楚留守学生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婺源县思口镇西冲小学则在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制作了留守儿童名册以便联络。

2.发挥家长的作用。吉安市吉安县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办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1+1”活动,组织计生干部、党员作为家长与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宜春市宜丰县则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开展了“心手相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对口的原则,安排条件较好的党员担任家长,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家长帮扶体系。目前,宜丰全县已有600多名党员干部与千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全县210个村全部挂牌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3.组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和活动中心。江西省首家村级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流坊村。该托管中心由青原区妇联牵头成立,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校外教育、娱乐为主要内容,承担周边9个自然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学习辅导等工作。中心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学习室及户外活动场地,并配备了电视机、DVD等。吉安市吉安县在寒假期间以村为单位为留守儿童成立了免费的书法、绘画、舞蹈等培训班,并在各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置了电脑、电视,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视频聊天,为留守儿童播放安全知识教育片。

4.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2007年,由全国妇联、江西省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晚会《“春暖2007”爱心总动员———关爱留守儿童》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唤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众多爱心企业为“春暖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慷慨解囊。袁州区留守儿童的“一天一枚爱心鸡蛋”活动在西村镇中心小学启动后,先后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专项基金13万余元。依托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社会公益组织,新浪江西微生活发起了“寻找身边的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寻求社会力量资助,一个月内“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微博被转发82000多条,“关爱留守儿童”慈善晚会顺利举办。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每年到吉安县大冲乡小学支教,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文化基础课程、文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等系列辅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赣州市赣县沙地镇留守儿童管理中心的儿童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活动20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600多名。

二、六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受益群体碎片化严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既要有广泛的受益群体,又要有系统的工作内容,还要兼顾不同留守儿童群体的差异性,关爱行动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受益群体的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采用“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展开关爱工作的地区,受益对象多数为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受益对象多为中小学在读儿童;儿童托管中心的受益对象多为居住地点相对集中地留守儿童;民间自助组织的受益对象多为能负担一定费用的留守儿童家庭。在未开展关爱工作的地区和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地区,留守儿童很难成为关爱工作的受益群体;在关爱工作积极开展的地区,部分留守儿童又重复地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对象、大学生下乡实践的主要人群、慈善活动的帮扶目标。

2.行动主体缺乏协同机制。各个行动主体分别开展着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但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家长”“一对一帮扶”等关爱工作的主体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计生、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学校、妇联等主体开展进行;志愿者关爱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多为高校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贡献者多为企业或个人。以上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然而,因各行动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活动开展缺少联动意识,难以实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3.资金困难是主要障碍。首先,绝大多数关爱工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专项资金的投入却并不充足,资金短缺是目前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障碍。江西省各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起步较晚,出台的许多相关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计生、妇联等部门经常面临职能范畴和资金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其次,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还仅限于市、县级拨付,未做到省级统筹,省内各市、县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另外,社会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并未进行良好的补充。走访赣州市赣县时我们发现,许多儿童之家没有政府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社会渠道的资金来源,因为资金的限制,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

4.关爱工作的可持续性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比如:一次性完成留守儿童的建档后未能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家长”出现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帮扶时,未能进行有序交接;亲情活动室建立之后未能常年高效使用或运营;社会公益活动多为一次性捐助;志愿者活动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等等。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对策建议

1.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首先,要将关爱工作实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工作的“保护网”中获得一定帮助。其次,应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摸底,为留守儿童逐一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实时动态管理。再次,要以不同的关爱方式对待集中居住儿童和分散居住儿童。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完善儿童活动中心的机能;在留守儿童相对分散的地区,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2.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行动。为避免关爱工作的缺位或重复,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资的合理配置,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主体之间要加强配合、协同行动。在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协调企业、社会个人、大学生群体、民间自助组织、媒体等进行各项关爱工作,促进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工作形成合力。加强参与主体的联动性,避免各个主体工作的盲目性,使关爱行动从单一性走向综合化,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心和爱护。

3.拓宽关爱行动物资来源的渠道。首先,政府应安排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为留守儿童完善托管中心、添加活动器材等给予资金保证。其次,大力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鼓励企业与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最后,充分挖掘各类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捐赠校车、电话、视频设备、学习用具等物资。

留守儿童安全预案范文6

根据实地调研,乔家镇廖坝村辖19个村民小组(由原3个村合并而成),912户,3786人,廖坝村共有留守学生500多人,除部分学生在兴旺小学、朝阳小学上学外,多数学生在乔家小学上学。

为做好该项工作,我委机关团委会同财政、地税机关团委一起,拟定于2013年8月在乔家镇乔家小学举办以“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学生成长”为主题的关爱慰问留守学生帮扶活动,旨在号召和倡议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帮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主要帮助乔家镇乔家小学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建立留守学生台账、为留守学生捐赠学习用具、书籍、体育用品等,机关团委干部和志愿者结对帮扶困难留守学生,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教育,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进行学习辅导,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活动拟由三个单位领导带队、机关团委组织部分机关青年志愿者,乔家镇乔家小学进行关爱慰问留守学生活动,委机关团委负责日常联系及相关工作。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划:1.在乔家小学内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悬挂“乔家小学留守儿童之家”标牌,配备电脑1~2台、打印机1台、液晶电视1台,桌凳若干,书刊100册,报纸2~3种,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各2套、象棋、军棋、跳棋各3副,跳绳、毽子等文化体育学习用品。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与管理制度、帮扶制度、资产登记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信息建立与变更登记制度等系列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活动,年末有总结,确保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应有的作用。

3.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档案,详细掌握留守儿童家庭、个人及其监护人相关信息。

4.广泛开展宣传,利用专栏与媒体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工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