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经济论文范例6篇

审计经济论文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决策审计主要内容

重大经济决策,是指那些耗费资金数额巨大,对单位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就是军队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程序和效果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

长期以来,人们对能否开展决策审计的问题争论不休。从法律上讲,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我军《审计条例》第三条也规定:“军队审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军队审计都是以各级权力部门所作出的各项经济决策作为审计依据,审计主要是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不能对决策本身进行审计,即使是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最多只是对经济决策的事后审计,而没有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这时决策的后果已经产生,损失已经形成,无法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要加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就必须把审计的重心前移,对决策的全过程进行审计。

一、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悖,其他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是否与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展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的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现象。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对部队建设和发展影响巨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必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制订可行性方案选定方案编制预算立项审批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或省略程序,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执行决策现象,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等问题。

二、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保证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首先,要审查该项决策的必要性,即其是否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要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其战、技术要求是否超出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审查决策的作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决策的现象。

三、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集中的原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对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是否广泛听取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和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听取群众的呼声,有无随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单纯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作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审计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妄图通过集体责任集体负责来逃避个人责任的现象。

四、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要把决策的执行也看作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认真加以对待。对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资源,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勾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设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工作进度不一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有关技、战术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五、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是指在决策的各项要求经过充分有效的执行后,该项目所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一是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能否为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无建设标准和质量达不到或超出当前部队实际需要的现象,有无造成损失浪费、环境污染、资源闲置或违反有关规定且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二是审查决策的经济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无重复建设、无用投入、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闫凤岭.经济决策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中州审计.2003年第6期.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超级秘书网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0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4

1.1校内制度规定不具体,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不明确

开展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是学校文件中明确规定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但是,部分高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未在校内的相关规章制度或条款中体现,导致在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中,对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的界定难以找到充分依据。

1.2审计工作开展较被动

根据《指南》要求:“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为受托审计,委托单位分别为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而由审计部门根据管理情况,自主提出审计计划的依据不足。

1.3离任审计的局限性

(1)对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按《指南》规定,审计开展时间为届满审计或调任、轮岗等离岗前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离任审计在实际操作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许多离任审计工作的实施滞后或临近于部门负责人离岗时间,学校对于发现的问题,如果不涉及重大经济事项,经常会不了了之,难以达到相应的惩戒效果,更不利于问题的改进和修正。

(2)离任审计一般时间跨度较大,所需审计资料繁杂,部分资料由于保管不善易缺失,造成审计工作的查证困难。

(3)对于在干部换届前,对在任干部集中批量开展的离任审计,由于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且时间有限,势必造成审计工作量突增。为按时完成任务,审计工作容易走过场,难以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在对被审对象缺乏详细了解的情况下,增加了审计风险。

1.4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属同级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如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内审部门的审计执行力不足,工作开展困难,对审计进度及正确做出审计结论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2)在工作过程中,内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有限,对存在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也可能因为与被审计人员长期共事,发现问题后碍于情面而不敢揭露,使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3)制度规定掌握不齐全。高校内审人员的工作依据,除了内审准则、高校会计制度等以外,还有本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而校内文件规定,在规范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行为以及经济责任认定方面,相比上级财经法规,更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但部分高校由于文件传递环节的缺失等原因,内审部门对文件制度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流程。比如,在我校今年的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文件制度的收集不够及时,造成审计时寻找工作依据困难,延误了审计进程。

1.5对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的考核,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虽然《指南》中列举了部分定量评价参考指标,但是在实际运用参考指标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1)考核指标设置。由于高校性质和所处层次的不同,各校部门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校际间部门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完全通用。另外,同一学校不同性质部门之间,工作内容迥异,以一套通用指标来考核所有部门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率对基建处来说,可以考核基建处负责人任期内基建工程完成计划投资情况。但这个指标却与教务处的工作内容完全不相干。

(2)指标数值标准。国内高校目前规模、形制差别较大,校际间可比性不强,即使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标准指标数值也不能完全照搬照用。而校际间审计资料不公开,更加造成审计评价参照数值的匮乏。

1.6审计资料参考数据可比性不强,尤其是纵向可比困难

(1)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时间不长,部分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形成一种延续的制度,审计可利用的审计档案资料较为有限,影响指标的纵向对比。

(2)近年来,各高校的发展进程较快,为适应学校整体规模的变化,校内部门的结构也会做出相应整合,部门调整导致考核数据的中断,不利于对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考核的延续性。

(3)在高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考核指标依存背景变化巨大,部分指标数值的年度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

1.7学校对经济责任审计在管理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学校关注的重点一般仅是工作的完成情况,而对审计结果重视程度不足,而审计部门自身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是重过程,轻结果,从而对审计结论的后续跟踪监督不力。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使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止于工作过程,审计结果的运用易与管理工作脱节。

2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加强制度管理

在对校内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界定上,应从制度层面入手,对空缺及不足地方进行制定、补充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的制定,应在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总括性以及可操作性,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及提出审计结论时能够找到充分依据。通过对制度规定的补充,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2.2提高任中审计实效

提出合理化建议,降低受托审计被动性,摒除离任审计的弊端,从而提高任中审计实效。

(1)根据《指南》规定,受托审计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动因。但是,内审部门在参与修订校内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经济责任承包合同时,可建议增加任中审计的相关条款,为实行任中审计确立依据。

(2)为加强学校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对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的监管力度,在对其实行离任审计并适当增加任中专项审计之外,学校管理层应重视经济事项的过程审计工作,即加强事前与事中审计,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监督审查,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3)区别被审部门的不同性质和工作内容,分类制订审计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有计划地对部门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内分批安排任中审计。

(4)落实对离任被审人员出现问题的处理规定。通过实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加强对发生经济事项的过程审计工作,对于及时从制度层面对部门负责人进行合法合规性的监督,以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现实意义。①因为审计在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期间进行,被审计人员解决问题的主观动机较强。任中审计如果能发现问题时并及时提出,有利于促进被审计人员问题的改进甚至解决,使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②有利于提高部门负责人的自我警戒意识,防止部分即将离任干部因审计的滞后而放松自我约束。③通过任中审计可以适当分流离任审计的工作内容,减轻因干部换届导致的工作量突增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

2.3克服内部审计工作的局限性

①需要加强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发现问题的准确率和效率,使工作人员既能够找准问题,也能敢于揭露问题。②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建立按不同性质进行分类的文件数据库,并及时更新相关材料,实现以政策制度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改变以传统经验代替制度更新的工作方法。

2.4确定考核指标,量化经济责任

(1)将部门按工作性质和内容进行简单归类。对具有近似工作内容的部门,有针对性地设置数套操作性强的指标。比如,对于教学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按不同的工作特点,分别设立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考核指标,使得经济责任及经济效益的评价实现数据化,提高经济责任评价的可比性。

(2)收集几个同类型同水平高校的相关指标作为参照值,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定指标值的合理变动区间,避免责任考核的盲目性。并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时进行指标修正。

(3)在建设指标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对历任经济责任人建立指标值档案,便于进行部门经济考核的纵向比对,并为下次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分析性复核的参考数据。

(4)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对各定量指标依照一定的权重,进行指标的综合量化处理,达到对经济责任人合理评价。

2.5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实效,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率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5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1.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国家治理要求国家审计在促进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而促进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因此,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应当成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选取人均GDP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增长率、社会保障投入增长率六个指标来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间本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2.经济决策过程及结果。审计长刘家义曾提出:“审计机关及全体审计干部要看好钱、盯住权、促反腐、推改革、保发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门人’、反腐败的‘利剑’。”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运用,是审计人员需要紧盯不放的内容。本文将通过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管理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预算执行情况比率、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率五个方面来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过程的合规性、合理性,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效果性,从而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的情况的监督。

3.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已有的学者研究中,往往只注重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间的经济指标,评价财政财政资金的使用经济性、效率性。诚然,这些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将从环保投资增长率、土地资源消耗增长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群众对环保的满意度四个角度,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间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廉洁自律。近年来,领导干部存在、贪污受贿、违规使用政府资金已经是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重灾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也明确指出:本人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情况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本文将从个人违纪问题、所在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直接分管部门违规资金使用比率、个人民主测评记录四个方面来考核党政领导干部任期间的廉洁自律的情况。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要想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将评价内容一步步条理化、层次化,才能使评价具有可行性。为了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本文中,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目标层,上文提到的四项评价内容作为准则层,相对应的18个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层建立如下评价体系.

二、层次分析法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homasLSaaty)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评估主体的判断确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前文所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基于专家讨论方法,评价准则层中各准则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根据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率不同,将准则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引用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定义构造目标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比较判断矩阵。其中1-9数值大小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程度的不同,数值越大,重要程度越大。相依的倒数即为后者对前者的比较重要性程度。

三、结语

审计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对策

一、我国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尚显不足

自1982年我国恢复建立国家审计制度20多年来,各级国家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开拓进取,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国家审计工作也随之暴露出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审计独立性不强。这种监督模式没有反映政府在财政上受托于国家权力机关、最终受托于人民的财政关系,不能真正体现国家审计“政府花钱,人民监督”的本质要求[1].缺乏外部监督的强制性效力和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各级人大和上级政府难以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本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不利于实施有效监督。

(2)审计范围受到一定限制。按照国际惯例,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或者拥有国有资产的,都应当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但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还没有完全肩负起全面审查国家财政收支和评价公共资金使用效能的责任。(3)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深入。我国20多年来的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审计内容上还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传统审计领域,审计目标上基本没有超出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范畴。近几年来,审计工作虽然涉及到一些绩效方面的问题,但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4)审计形式单一,审计效应存在滞后性。我国的国家审计基本上还限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不够。对经济活动监督,必须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制约与监督。特别是决策环节,如果决策失误,仅仅靠事后审计不能挽回损失。(5)审计效果不明显,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审计查处问题的纠正率不高,审计执行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成果利用程度还偏低。(6)审计人员宏观意识不强。缺乏从宏观上和制度上提出审计建议,还没有发挥出审计服务宏观经济的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对策

(一)健全审计监督机制,解决国家审计不适应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矛盾

1.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有效、公正监督的前提条件,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缺乏独立性,就难以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价,这是审计理论中不争的道理[2].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审计体制改革比较理想而又现实的做法是:(1)国家审计机关仍保留在政府序列,但同时向本级人大负责并直接报告工作。(2)提高审计机关的行政级别,其级别和干部管理可以参照法院、检察院的模式。(3)在各级人大设立审计工作委员会,或将目前的预算工作委员会更名为预算与审计工作委员会,负责预算审查和日常审计事务管理,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向政府报告工作的同时直接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这样既可满足国家审计为国家权力机关加强政府预算监督服务的需要,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克服现有审计体制的弊端,保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覆盖面,同时审计机关保留在政府内部,可继续为政府服务,保持现行国家审计在政府经济监管中的优势和作用。此外,这种改革没有对现行审计机关做大的机构变动和职能调整,也不需要国家进行较大的人、财、物投入,改革成本较小[3],而且是在我国现行宪法框架内的微调,暂不需要修改宪法。

2.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我国《审计法》出台于1994年,虽经2006年初修订,但由于不能突破宪法框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在国家预算管理中实行审计监督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审计监督在国家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等规定,仍然不是十分明确,预算法律还没有把审计监督真正纳入到国家预算管理体系中[4].而国家金融审计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监管资源效益低下、“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应该是促进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据此,《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开展金融管理绩效审计的职责、权限。因此,需要逐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件成熟时再对《宪法》相关内容进行必要修改,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加强国家审计与其他权力监督主体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监督网络体系。国家审计作为民主与法治的工具,必须与其他权力监督主体建立科学、规范的协调机制和法定的联系程序,使审计效益通过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高效运作达到最大化。目前,与国家审计关系最密切的权力监督主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最高首长的领导监督,二是人大常委会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资委等部门对党政及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四是新闻媒体和纳税人对政府行政绩效的监督。从实践情况看,国家审计与各权力监督主体间的联系机制虽已经建立,但又亟须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特别需要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此外,在国家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除了审计监督以外,还有财政监督、税务监督、金融监督、工商行政监督、物价监督、海关监督、统计监督等。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对财政、金融、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再监督,克服各专业经济监督一方面不够独立超脱而另一方面又相互掣肘的负面影响,促使这些部门正确运用自身的监督权力,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

(二)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1.深化财政审计,规范政府预算管理行为。多年的审计实践表明,审计机关通过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下级决算审计,查处了大量的预算执行中违法违规问题,在促进预算执行的合法性、保障预算执行结果反映的真实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这种审计还没有成为国家预算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如果某一个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没有经过审计机关的审计,并不会影响其下一年度的预算,也不会影响财政部门编制决算和人大批准决算。而且目前的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是分开进行的,将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计分开进行,不仅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都是不完整的,还分散了审计资源,影响了审计效果[5].当前,深化财政审计需要做到:(1)紧紧抓住公共财政这条主线,关注和分析财政支出的投向,关注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效益,细化部门预算,规范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突出整体性、宏观性、效益性和建设性,要从总体上把握预算执行情况,关注全局性问题,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3)积极探索财政审计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把各种类型的审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审计的整体优势。因此,必须在实行部门决算审签的基础上,将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计相结合,构筑完整的预算审计监督体系。

2.强化金融资产质量审计,高度关注金融运行风险。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金融乱则天下乱,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南美金融危机,都已经非常清楚地教育了我们,金融安全是保证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关注金融安全。由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主要依靠监管机构来进行。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将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检查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开展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或调查。二要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和风险。金融资产质量是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金融市场繁荣昌盛的根本,没有良好的资产质量,风险就会很大。审计机关要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进行相对准确的把握。同时要关注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坚决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国家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对监管机构的绩效进行监督评价,关注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3.完善投资审计,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政府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水利、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但审计机关的审计覆盖面却不够广,力度也不够大,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项目的比重还相当低[6].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调控职能作用,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投资审计应做到建设资金审计与建设项目审计相结合,审计的对象既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也应包括设计、施工、勘察、监理、供货等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单位。在审计形式上,要把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促进投资管理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审计的内容上,除审查企业的账目、凭证、财务文件外,还包括对工程的立项、可行性、资金预算、项目效益评估、执行情况、决策人行为合法性、工程招投标程序合法性、投资资金的拨付等进行全面系统检查评估。当前还应突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的查处力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挖掘根源、查找漏洞、健全相关制度,从源头上防范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发生,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改进企业审计,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直接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将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作为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必须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调整。对企业的监督,将不是全面的审计,而主要是围绕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企业审计的重点应是审查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各种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防止决策失误等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企业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一方面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审计机关通过对微观经济单位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新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下,企业审计监督的基本格局应是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绩效为龙头,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以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抽查社会审计组织质量为补充,向各级人大和政府报告工作,并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5.加强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审计机关要在履行国家赋予的经济监督职责过程中,通过开展教育资金、卫生资金、文化资金、社保资金、“三农”资金、资源和环保等方面的审计,关注民生民权,关注效率和公平,关注生态资源环境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种种不协调的问题,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腐败、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广大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主与法制进程,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安定有序、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的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各项政策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包括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否健全完善等等,都是审计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审计监督,规范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及时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焦点、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全面提高国家审计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

1.积极开展效益审计,考察政府绩效和责任。效益审计是评价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实现市场机制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健康发展,才能遏制或者杜绝政府公职人员浪费公共资金、破坏市场规律的行为。效益审计关注政府绩效的实质,就是关注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关注审计整改情况,关注审计后的责任追究情况,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在一些专项资金审计中,如退耕还林审计、移民迁建资金审计、政府采购审计、机场建设审计等,在关注专项资金的真实、合法性外,同时也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进行了审查和评价,揭露出一些损失浪费的突出问题,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重视,社会各界也比较关注。今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是审计应该关注的重点。

2.搞好与宏观管理有关的专项审计调查,评估宏观经济政策。这里的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加强分析研究,提出审计建议。这类专项审计调查具有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实践证明,根据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形式。从今后发展来看,我们应该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跟踪调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建设性意见。例如,2001年审计署开展的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情况审计调查,与当时金融改革的热点紧密相关,具有很高的政策价值。2002年3月,针对河北省某县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审计署某特派办对该县近三年的财政决算开展了审计调查,揭示了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专题报告经审计署上报国务院后,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全国实行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审计调查结果和建议直接为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审计结果公开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机制,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双向过程。沟通的价值是在传播者和受众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步骤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既有利于公众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更有利于公众对各种腐败行为、滥用权力行为的监督[7].审计机关负责对国家财政、金融、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国家重要领域和行业的经济监督,而这些领域的审计信息无论对于立法机构、政府部门、消费者,还是国内外的投资者、债权人分析经济环境及发展状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机关必须充分考虑各权力监督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注重审计信息的加工提炼,提供多种形式的、高效适用的审计信息产品,努力提升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更好地发挥审计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宏观意识。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环境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从进一步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结合审计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当前,审计机关迫切需要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做好“三管齐下”,即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兼顾,积极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等综合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任职制度,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季泽。国家审计的法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EB/OL].(2004428)[20060312]..

[3]杨肃昌,肖泽忠,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J].审计研究,2003(2):1115.

[4]崔振龙。国家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04(1):3637.

[5]刘力云。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国家预算管理的完善[EB/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31201)[200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