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论文范例6篇

环境监测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1

1案例分析

某支线机场,目前航空业务量位于全国运输机场100名以内,日均航班约20架次,可从2个方向起飞、降落(以下简称起降)。根据该项目环评报告书及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项目环评报告书的批复要求,结合对机场周围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的现场踏勘,本次验收监测设置了9个机场噪声监测点(以下简称噪声测点),主要设置在机场跑道两端。验收监测评价标准为《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1988),监测方法采用《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GB9661-1988)中的简易测量法。

2监测前期准备

①监测时间段的选择。根据航班周期确定监测时间,一般机场以一周为一个航班周期,需要对一个航班周期(7天)内每一天、每一次飞机起降或低空飞越时所产生的噪声实施监测。监测期间如果某天(如周3)受航空管制、气候等影响,飞机起降次数不符合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况要求或不符合机场噪声测量条件要求,则要求在下一个飞行周期(周3)进行补测。因此应尽量选择机场航班正常(航空管制少)、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实施验收监测。

②监测人员需求分析。本机场需要对9个噪声测点同步连续监测7天,每天监测时段为早晨第一架飞机开始起降,至夜间最后一架飞机起降结束,计划航班时间为7:30~24:00,各噪声测点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超过17小时(还不包括航班延误、路途接送时间)。本机场平均每小时飞机起降架次1次,所以可考虑每天按2个班次、每个噪声测点安排2位监测人员(其中1位必须掌握飞机噪声监测,另一个负责辅助工作),则总需要现场噪声监测人员36名,另外还需要废水、废气等现场监测人员。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测一般需要2天,但是飞机噪声监测需要一个航班周期(7天),并必须考虑不符合验收监测条件下监测时间的顺延以及监测前后必要的现场准备时间,目前省级监测站不太可能集中抽调出如此多的监测人员,必须从市、县、区各级环境监测站抽调,所以必须提前做好人员准备。同时飞机噪声为野外监测,且每天需要监测至深夜,所以要求监测人员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安排好监测期间的个人工作、生活及家庭生活。

③监测期间休息场所准备。由机噪声监测时间长、噪声测点分布广、野外监测条件差,本项目监测期间,在各噪声测点均提前联系好固定的百姓家庭,作为监测人员的休息场所,并负责监测人员的中餐等,解决了监测期间的后顾之忧。

④监测用车保障。机场一般建设在郊区,噪声测点设置在机场周围的村庄、学校等,农村道路路况差,所以对监测用车有一定的要求。监测前司机必须提前熟悉路程、路况及行车时间,每天发车前务必提醒是否已带齐噪声监测设备等,才能保证各测点监测人员在当天第一架飞机起降时实施监测。本次验收安排了2辆监测用车(各负责跑道一端监测人员的接送),并发生了监测用车陷入泥潭,借用拖拉机牵引的小插曲。

⑤噪声监测仪准备。每一个测点必须配置1套经过计量部门检定且在检定有效期内的噪声监测仪(含校准仪),并配备1~2套备用噪声监测仪,以防监测期间设备故障;本项目从各级监测站借调了11套噪声监测仪。

⑥统一调度及后勤保障。安排一位职务高、能力强的负责人,全程负责监测期间“人员、车辆及后勤保障等”服务,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监测期间气候条件,准备防暑防嗮、防蚊虫、防寒防冻、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备用物资,落实最近的就医地点。

3监测前准备

3.1获取飞行航班

监测前务必和机场沟通,获取监测期间每天的飞行航班安排。

3.2确定信息联络员

机场设置有导航台,实时各飞行航班的正确起降时间,以准点、晚点为多。验收监测期间,务必在机场导航台安排一名信息员,以手机群发方式,提前10分钟给各噪声测点监测人员发送正确的飞机起降时间,即可节省监测人员体力,又可保证监测人员及时捕捉到每个架次的飞机噪声。

4现场培训

4.1统一要求,明确任务

将监测任务及要求、监测人员分组名单及联系方式、机场飞行航班表、噪声监测仪(含校准仪)、《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飞机噪声监测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监测期间注意事项(含交接班要求)等统一发放至各监测小组。

4.2现场监测演练

组织全体噪声监测人员,实地监测一次飞机起飞、降落噪声,才可能真正发现并解决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务必避免监测前仅仅在会议室进行理论上的监测技术培训,否则必将影响第一天以及以后飞机噪声的监测质量。

5飞机噪声现场监测原则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并要求监测人员每完成一个架次的噪声监测,立即按规范填写“记录表”,以免遗忘记录监测时的相关信息。

5.1确保各噪声测点正常监测

监测第一天务必将各小组监测人员提前送至正确的噪声测点,避免发生实际噪声测点与“记录表”中噪声测点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噪声监测仪及空白“记录表”妥善保留在百姓家,以确保接班人员能顺利开展工作。夜班监测人员(半夜)监测结束后一旦带走监测仪器,必将影响第二天白班监测人员的正常监测。

5.2及时判断单次噪声测量值的有效性

根据GB9661-1988要求,单次测量的飞机噪声级最大值(LAmax)至少超过环境背景噪声级20dB,测量结果才被认为可靠。所以监测人员必须掌握各测点的环境背景噪声值(可通过现场监测获取),并对单次监测的LAmax进行有效性判断;如果为无效监测数据,务必说明无效原因,为后续监测报告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

5.3及时统计、整理监测数据

每天完成噪声监测后,要求及时上交“记录表”,并指定技术人员每天对各测点噪声值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核实无效噪声监测数据,核查可疑噪声监测数据。安排在机场导航台的信息员,除负责提前通知各组监测人员每架次飞机的正确起降时间外,还应正确记录并汇总监测期间机场飞行航班表,包括“日期、航班、机型、起降状态、实际起降时间、起降飞行方向、取消航班原因”等信息,供后续编写监测报告使用。

5.4正确评价单个噪声监测点的达标情况

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根据某测点每天(一昼夜)的最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评价该测点飞机噪声的达标情况,避免根据该测点一个航班周期(7天)内的平均LWECPN进行评价。

6其他(主线机场)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2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不够科学

1.1.1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为确保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基础。缺乏与日常质量考核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只做到了有惩无奖,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内审员和质量监督员均由监测人员兼职承担,开展日常监督工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本身的工作量并没因此减少,又缺乏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得质量监督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1.1.2质量管理体制相对封闭,对新的监测技术和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接触面比较窄,质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与发达地区优质实验室进行深度学习交流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质量管理工作一成不变的沿用以前的模式,质量管理创新突破不大。

1.1.3质量管理工作更多局限于质量管理部门,监测科室源头严控不够。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内分析工作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环节,这些方面的质量保证必须依赖监测人员来实现。

1.2随着新老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替,出现人员断层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年龄断层和技术知识断层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如今监测任务加重,科室人员缺乏,疲于应付日常监测工作,对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科室内技术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技术人员的监测业务能力跟不上现今环境监测发展的要求。

2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对策来强化我站的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1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识

2.1.1环境监测过程中,应该由上而下加强质量管理意识。要提高监测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各科室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提高监测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做到人人参与,各科室应从内部基础工作抓起,从源头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

2.1.2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贯学习,让监测人员了解环境监测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明确监测数据是为环境管理、科学执法提供重要依据的根本前提,树立监测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意识。

2.1.3要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了解质量管理运行模式,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

2.2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2.1要强化监测质量管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外部审核、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途径,及时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体系进行修订,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2.2.2各管理层次都应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内容,可分为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自己的重点管理内容。上层管理主要为领导班子,侧重于战略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各科室、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年度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管理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中层管理主要为各科室正副主任和质量管理科室,负责实施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其中质量管理科室主要负责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深入实验室监督检查质量管理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各科室正副主任主要负责室内的各项工作质量按照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计划要求开展。基层管理指三级审核人员及质量监督员应对科室内的监测质量起技术指导和监督作用,督促监测人员严格遵守监测分析的各项技术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在室内进行专业技术及质量保证知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学习氛围

针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应根据技术人员层次结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方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采取不同方向和方式的针对性培训。

2.3.1对新进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首先应对有关专业知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开展学习,在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由室内指定的技术骨干对其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测定分析的培训,现场监测部分应将新进人员带至现场进行学习,使其监测业务水平和工作实践经验能尽快适应监测工作需要,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2.3.2中级监测人员担负着重要的监测任务,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培训方向是提高他们在解决监测分析工作中疑难问题的本领、加深本岗位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总结工作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对于开展科研的要给予经费和时间上的保证,多参加一些省内外监测技术的学术交流会。

2.3.3高级技术人员和业务组织领导者是业务技术工作的带头人,承担着组织和带领中、初级人员开展监测、科研工作的重任,其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直接关系到监测工作水平和发展。高级技术人员要注意监测技术知识的更新,掌握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动态,吸收可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验为自己服务。除了上述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外,还应给技术人员提供到发达城市学习专业知识、质量管理新理念的平台。

2.4建立灵活的奖惩机制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3

2.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主要由传感器节点、协调器、控制开关器和上位机组成。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处理芯片、及通信模块组成,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H2S气体传感器、NH3气体传感器等;控制开关器主要是由主芯片、继电器电路、接收通信模块组成,主要用于控制通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协调器负责网络的建立维护和数据的中转,主要任务是为各个传感器分配地址,建立和维护网络;上位机负责数据的接收、存储,并能根据设置的参数进行预警作用。传感器节点由MSP430系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和其它扩展模块组成。选取MSP430系列处理器主要考虑低功耗。为了提高节点间的通信距离,需要在发射器的输出端和发射天线之间增加一个功率放大器,并且采用定向传输技术。各种传感器模块、控制开关器和协调器都是独立设计的,利于节点的重复使用,提高灵活度。

2.2定向天线技术

定向天线(Directionalantenna)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特别强,而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则为零或极小的一种天线。定向天线具有增益高、方向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号,大大减少节点之间的信号干扰,增大了数据的传输距离和数据传送效率,降低信号传输的时延和节点的功耗、提高空间复用度,能够使多个节点同时传输,空间复用率高。并且通过定向天线传输增加额外增益能够实现WSN节点的远距离通信,协议可靠性高,时延小,有效提高了WSN网络吞吐量。

2.3节点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的设计主要由传感器节点软件、控制开关器软件、监测软件组成,除监测软件外,所有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监控软件采用eclipse软件结合an-droid-sdk完成。各个应用程序主要由各个传感器硬件模块的驱动、数据采集和通信协议。

2.4通信协议

2.4.1通信算法

针对养殖环境参数监测过程中存在有障碍物影响,会导致传输距离受限制、监测精度不高等结果,因此设计了传输通信协调。通信协议算法主要包含四个阶段:初始化阶段、路由发现阶段、数据传输阶段、路由重发现。

1)初始化阶段

当系统启动时,设置一个启动定时器tt1时间,当tt1时间到达后,节点就定期时间(tt2时间内)向周围节点发送信号HELLO信息,发送HEL-LO信息后就等待回复号RET信息,如果在tt2时间内收到周围节点的RET信息,标注节点已被发现。同时,周围节点在收到HELLO信息后,就会把此节点作为邻节点保存在临时列表中,在tt3时间内向发送节点发送RET信息。如果此节点在自己的通信范围内,就作为自己的邻节点保存在正式邻点列表中,否则抛弃此节点。

2)路由发现阶段

每个节点计算邻居节点的数量,并且根据本身的能量、与基站节点的距离、整个网络节点的均衡等因素,设置成为初始的簇头节点,各个簇头负责簇内数据的采集。除此,各个簇头之间,为了保证路由的可靠性和降低传输数据消耗的能量,采用单跳或多跳的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如果簇头节点在基站的接收范围内,就直接把数据传送给基站,如果不在基站接收范围内,就计算各个簇头离基站的位置、本身剩余的能量,保证传输消耗能量最低原则,采用多跳方式传输数据到基站。

3)数据传输阶段

当网络进入稳定状态,簇内成员节点将采集的数据传送给簇头节点,为了避免数据冗余,簇头节点进行数据融合后发送给基站。数据会按照设计的数据传送格式进行传输。

4)路由重发现阶段

由于能量的限制,如果一直保持原路由进行数据传输,就会导致节点能量过多而不能工作,从而破坏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考虑到簇头在网络运行中承担更重任务,设计簇头更换策略。簇头更换策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选举系数、边缘位置、阈值能量。选举系数决定簇头选举的时间和更换的轮数,设置合理可行的选举系数保证整个网络性能;处于边缘位置的节点若成为簇头,会因传输距离太远,容易耗尽能量而死亡;阈值能量设置得太大,导致很多节点不能成为簇头,势必会因数据传输距离过远,导致网络的不稳定。所以,簇头更换策略是当簇头的满足选举系统时,进入到簇头更换,此时选取出簇内具有最大剩余能量的节点,判断此节点是否处于边缘位置,如果处于边缘位置,继续寻找簇内第二大剩余能量节点,一直到不处于边缘位置为此,然后判定其剩余能量是否大于阈值能量,如果满足则设置此节点为新一轮的新簇头,并向周围所有的节点发送成为簇头的标志信息,重新进行簇内成员的构建,再形成新的路由进行数据的传输。

2.4.2MAC协议

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主要使用两种方式: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和不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前者使用RTS获得邻节点的信息,RTS需要硬件设备获取邻节点的位置信息,后者则使用了音的信号帧,但是这两种方式会带来隐藏终端和聋节点等问题,从而降低了MAC的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定向虚拟载波侦听(DVCS)机制、使用多跳、SDMA(空分多址)等的优点,充分利用定向天线的优势。

2.4.3数据通信格式

考虑到数据通信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置了数据通信格式。1)传感器节点到协调器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Head+len+data+stx。其中:Head(2byte),固定为0xFF,0XFE;Len(1byte),data的字节数;Data:数据域———2byte本机地址+2byte父节点地址+nbyte传感器数据(n大于等于2);stx(2byte),固定为0x0D,0X0A。具体发送命令如:FFFE0800010000031200000D0A。其中:FFFE为固定数据头;08为数据长度;0001为本机地址(子节点地址);0000为父节点地址;03为传感器类型;12为传感器数据,1Lsb=0.1,如0x10表示1.8;0D0A为数据的结束标志。2)协调器发往监测软件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FFFD000430300000hhhhhh。其中:byte1byte2:传感器端数据发送的固定头,固定为FFFD;byte3:数据类型的标识,00为H2S传感器的数据,01为温湿度感测器的数据,02为NH3感测器的数据;byte4为传感数据长度(统一为04);byte4~byte7:为传感器数据;Byte9~byte10:保留;byte11:byte1—byte10校验值(相加取低8位)。

2.5网络构建系统上电后

协调器进行搜索并寻找合理的信道,完成系统初始化和建立网络的任务。各个传感器节点通电后,扫描信道,寻找协调器,并加入到网络中。加入网络后,则开始采集环境数据,传输给协调器,协调器接收各个节点的数据,判定其格式正确后,将其传输给监测软件。

2.6监控软件设计

以eclipse软件为开以平台,结合android-sdk完成监控软件的开发。Android系统是一个源码公开、开放和完整的软件,是由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中间件和重要应用程序组成,得到手机运营商的广泛使用。在系统的设计中,应用到了Activity、Intent、Service、An-droidUI、多线程等技术。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Android软件与硬件传感器通信的底层驱动,包括打开串口、关闭串口、发送串口信息、接收串口信息以及异步方式读取传感器数据等;主界面内容显示,包含各种传感器数据显示、控制开关器的控制等信息。监控软件接收到数据时首先要对数据的格式进行分析,判定数据格式正确后,确定是哪个传感器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结果,在相应界面位置显示数值;把结果与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在设置数值范围内,就进行报警,并把报警信息通过串口发送到协调器,协调器再转发到控制开关器,驱动通风设备工作。

3系统的应用

根据设计的要求,系统设计完成并搭建,在猪舍做了相应的实验和相关的测试,系统测试结果说明,系统实现相应功能,成功读取相应的环境数据。主界面运行显示图中是各个传感器终端节点采集发送回来的数值显示和通风设备工作状态情况。可以通过“菜单键”设置逻辑状态的“关闭”和“启动”在逻辑状态都已关闭情况下,只能显示所有传感器的数据和此时通风设备工作状态,不能达到超限预警的效果。为了能实现环境参数监测的自动控制,必须要开启所有的逻辑状态。通过“菜单键”设置温度、湿度、H2S气体和NH3气体的范围,当采集数据中任一参数超出范围,都可以自动开启和关闭通风设备,达到自动控制效果。H2S和NH3参数范围设置的标准是依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中的标准来设置,H2S和NH3应控制在10、25mg•m-3以下。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猪舍最适宜的温度为8℃~20℃,相对湿度根据猪体质量类型的不同一般为65%~85%。

4结论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4

环境监测一般包括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6]。常规监测的对象是大气、噪声、河流等,污染源监测对象通常是一些工业单位,我国的工业单位众多,单位之间有各不相同,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大气、河流、降水甚至噪声都是环境监测的内容,每一项检测内容又有不同的监测指标,此外还涉及到污染物的排放量、治理效果等,所以环境监测工作量繁重。环境监测工作关联性较强,而且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和其他的环保工作也相关联,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同时满足各项工作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时,必须按照要求生成格式化的标准报表与非标准报表。

二、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1、环境监测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在于通过时间触发器连续或间断地对某地区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性质变化进行判断,同时对污染物浓度发展情况、趋势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分析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性,判定环境问题、污染问题发生的结果。环境监测通常是按照检测目的划分的,其中包括两部分,即监视性监测、特定监测。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参照监测目的对相关模块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监视性监测、特定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着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废弃物和噪声进行常规性的监测,从而实现数据管理、预测和统计分析,重点数据绘制环境质量图过程中显示出来,从而使其更加的直观。其具体的功能结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2、排污申报与环境污染源管理模块

环保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排污单位,一定要履行申报义务,排污申报是污染管理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对于该模块而言,其包含如下功能:数据汇总,即对污染源数据进行及时的汇总,采取相关信息资料。数据查询:根据排污单位、污染源对其进行查询;数据管理,即排污申请填写,对污染源信息资料进行维护;数据分析,即针对性的对重点企业、污染源进行分析。在数据查询功能设计过程中,查询危险源以及排污企业,并且基于GIS技术的应用在地图上对排污企业的具置显示出来;按单位名称和污染源名称对其进行查询,并且按地区对污染源进行查询。数据分析功能设计为:分析污染事故缓冲区,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分析,并且用图表将其显示出来;污染物历年数据分析;地区污染物以及污染企业分析等。排污申报及污染源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3、环境在线监控模块

监控的主要内容是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烟尘、污水(主要是COD、流量、TOC以及总磷和pH值等),同时还包括污染源噪声。首先,系统登陆。客户端管理软件提供具体的授权访问模式,以确保该系统管理的安全可靠性。授权用户利用账号、密码登录该数据管理系统,并且用户权限由管理员进行分配。比如,管理员可以进行建库、控制、监测以及其他高级功能;一般用户则只能使用基本的系统功能,比如在线监测和基本的图表报表打印等。系统登录过程中,先输入用户名、登录密码,然后验证身份,进入该系统主界面。其次,系统界面。客户端管理界面为XP风格界面,客户端管理软件所有功能均可通过在界面右侧选择任务栏目实现,任务栏为可展开/收缩的风格控件,功能栏目为类Web风格的超级链接。界面中部为GI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功能通过GIS工具栏实现。界面右侧还有若干窗口显示即时消息、系统报警以及快速查看数据等功能。数据输入:把各类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都存储起来,构建成一个数据库,这样可以方便数据统计,也为技术人员的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把这些数据都统一管理,然后按照监测地点、监测类型、监测时间等信息,分类处理这些数据,方便用户选择,使他们可以快速的掌握到想要了解的信息。此外,必须注意数据的存储工作,多做一些备份,以免数据丢失,影响环境监测工作不能正常的进行。数据修改:录入环境监测数据以后,管理人员要认真仔细的核对数据,要及时的修改和更正以及删除无效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4]。数据修改有条件修改、当前记录修改和替换修改的功能,这些功能的设置,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快速、高效的进行修改工作,也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备份:由于环境监测数据众多,而且是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基础,一旦丢失,就会给环境检测部门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管理人员在管理数据的时候必须注意数据的备份工作,把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工具下,预防电脑崩溃使数据丢失。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查询。数据查询可以帮助用户很快的找到他们需要的数据,使他们更好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在查询数据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设置条件,然后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就会自动出现,这样可以减少查询时间,提高查询的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输出:数据输出一般采用打印输出、屏幕输出[5]以及文件输出三种输出方法。打印输出,顾名思义就是把数据报表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屏幕输出则是把数据制作成图形和图表的形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供用户查看,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环境状况;文件输出就是把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在磁盘上,可供用户下载查看。数据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只是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可供用户进行查看、统计分析,然后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数据统计分为常规统计和选择统计两种。常规统计是按照报表的要求进行的,要计算监测点以及区域的年、月、日均值等,然后保存。选择统计则是按照用户的定义条件进行的,灵活性较大。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把数据转化为图形或者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数据信息,可以使用户更加直观、清晰的掌握环境的质量和变化情况,方便环境监测部门快速、高效的处理环境问题,更好的服务环境保护工作。

4、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能

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环境监测的数据,为了使环境监测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准确、快捷的掌握环境质量信息,因此必须要符合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满足环境信息化的需求,做好环保工作。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源以及常规的监测,做好了这两种工作才能保证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不再加剧。常规监测是一项衔接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现场采样,样品登记,分析实验等等,最后通过审核签字才能生成分析报表。在进行常规监测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序进行[3],这样才能保证分析报表的准确性。污染源监测也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进行污染源监测工作时首先要委托登记,其次分配任务,然后按照现场采样、样品登记等的顺序进行监测工作。现阶段我国已经控制了污染源的排放量,只有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我国的环境质量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善。

三、结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5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其监测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精确度。现代生物技术也叫做生物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可以将物种之间的界限打破。在传统观念中,遗传育种过程中如物种亲缘关系较远,进行杂交成功的可能很小。更无法做到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结合、细菌与动物之间的结合。但基因工程可以将这些都变为现实,可以打破的障碍;

(2)可以遵循人的意志、目的对生物遗传特性进行定向改造,甚至进行新物种的创造,改变整个生态环境,影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

(3)这种技术可以在遗传物质核酸上直接进行操作,进而新生物类型创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为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专家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年来,这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主要对环境监测中现代生物技术的生物芯片、生物传感两种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2 环境监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目前生物芯片已经可以对公共饮用水内的微生物改变进行实时监测,RhodeIsland大学研发出可以对水中的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进行瞬时监测的一种生物芯片技术。细菌检测与鉴定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DNA芯片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对细菌的种类、浓度进行及时监测,并通过将大量的寡核苷酸探针增添到芯片上可以增强本系统的精准度、扩展其检测范围及提高其鉴定能力。

3 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也要进行大气内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与浓度进行分析。点位传感器的制作可通过自养微生物与氧电极进行有效制作,起到多种离子、与挥发性酸的抗干扰作用,并对大气环境内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不间断自动在线分析,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安培型生物传感器的制作主要硫杆菌属与氧电极进行有效制作,这种设备可以进行酸雨酸雾样品内二氧化硫含量的检测,微生物传感器主要通过多孔气体渗透膜、固定化硝化细菌及氧电极合成,可以对样品内亚硝酸钠含量进行测定。

4 结束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6

1.1空间地理边界

空间地理边界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地理边界,另一种是管理的地理边界。自然的地理边界是根据监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如平原、丘陵、海湾、河口等。管理的地理边界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各级管辖区域,分为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市界、区(县)界等。空间管理边界应采用最新的地图来确定。

1.2空间生态边界

空间生态边界是适应生态系统监测需要的,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区系划分,如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等。由于生态系统经常会重叠,生态系统的范围往往难以精确划定,因而空间生态边界不必精确划定。

1.3动力空间边界

对于流体类环境介质(如大气、河流、海洋)的监测,有时需要划定动力空间边界。动力空间边界是根据流体动力特征划分,如海洋中的沿岸流区、上升流区、扩散型海区、沉降型海区等。在污染物排放扩散监测中,采用动力方法确定空间边界是有必要的,这涉及到结合污染源强和动力模型模拟水质或空气质量,预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1.4项目空间边界

项目空间边界是指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在工程项目环境监测中,需要依据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环境监测的空间边界。在工程项目监测技术规程中,会有相关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项目,仍需要根据预测的影响范围,结合实际监测获得的结果,优化监测边界。

1.5时间期限

环境监测一般是重复性的,但任何环境监测项目都有时间期限。环境监测时间一般根据出资或任务下达者的要求,结合监测本身的技术要求确定。一般常规监测任务以年为基本时间单位,长期监测计划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建设项目的环境跟踪监测时间主要为工程建设期间。环境污损事件的监测一般持续到污染基本消除或环境基本恢复之后。

2监测参数设计

对于一般监测污染物质的项目,监测参数比较明确。而对于环境质量类监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监测),监测参数的确定非常复杂,在此主要讨论这类复杂型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设计。这类监测项目监测参数的设计一般遵循“识别环境问题-分析受害资源-选择环境要素-确定监测项目-确定监测参数”的流程。这里实际上包含监测要素和参数两个层次。在设计中要注意,在一些监测项目中,监测参数不需要以同样的频率测量[1]。

2.1环境问题和受害资源分析

2.1.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面临的、政府与公众关心的,且与人类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6-7]。环境监测要针对环境问题,获得充分的、可防御的信息。管理者在决策中,一般需要环境监测者提供以下信息:①目前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预期这些问题会造成的后果;②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③解决这些问题的把握;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资源和经费;⑤其他的建议。(1)环境问题的一般形式环境问题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要回答什么位置出现了环境问题,与位置关联的特有环境空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未来演变趋势如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时空角度归类环境问题(表1)。(2)常见的环境问题常见的环境问题有:①环境污染(介质上有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物有化学物质、生物、噪声、电磁波等);②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丧失等);③突发环境事件(化学品泄漏、溢油等);④人类健康(水、空气、食物供应和安全等);⑤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⑥资源枯竭(过度开发、不可持续开发、增长的资源利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出现或被发现、认识。

2.1.2环境中的受害资源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环境问题发生后存在受损者,即受害资源[1-3]。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环境问题作用的受害资源可能不止一个,同理,一个受害资源可能遭受多个环境问题的损害。环境中的典型受害资源一般有:人体健康、经济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生物多样性、空间资源。(1)人体健康。人体健康是首要关注的受害资源,对于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主要是污染问题。通过食用受污染的产品或接触受污染的环境介质,人体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2)经济生物。经济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价值所在,污染损害、栖息的破坏、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生物资源造成损害。(3)珍稀或濒危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往往是生态系统中关注的焦点,对生态环境的退化较敏感,是环境监测关注的“热点”。(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预示着生态系统在退化,污染损害、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5)空间资源。很多行业生产都需要空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于农业上的土地、水域等空间,对生态环境有要求。环境问题对空间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可利用的空间资源缩减或丧失,如围填导致水域丧失、建设导致耕地丧失等;第二是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减少,如环境质量恶化导致养殖用水域资源缩减。

2.2环境要素、监测项目和监测参数

环境要素即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如海水、大气、沉积物、生物等。监测项目是样本单元中按性质分类的现象或实体,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如温度、溶解氧、浮游动物。监测参数是由采样样本确定的、某变量总体的函数,如溶解氧的含量、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种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从监测参数的学科角度分类,监测参数可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地理参数、社会学参数等。(1)物理参数:描述环境介质物理状态的参数,例如温度、流速、流向、气压、风速、风向、放射性等。(2)化学参数:环境介质或污染物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3)生物参数:生物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状况参数,如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种类、生物密度等。(4)地理参数:描述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的参数,如海岸线、河流等。(5)社会学参数: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参数,如人口、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量等。从监测参数在监测系统中的作用考虑,环境监测参数可分成3大类:(1)优先监测参数:代表环境“热点”的特征参数,重点监测对象。(2)辅监测参数:对于评估环境问题起辅的参数,如盐度、水温。(3)可选择的监测参数:按地点、主导功能区和测定意义选用,如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化合物等。

2.3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原则

在对环境系统了解有限的情况下,设计者可能会希望监测的参数越多越好。然而,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被发现,新的环境科学认识会不断被提出,并且实际的监测资源限制也不允许监测所有的参数,因而需要从众多参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选择监测参数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监测参数必须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且对变化反映灵敏。监测参数状态的变化,必须清楚地反映出受害资源的变化。两者的联系程度,要取决于对系统的了解深度和对监测过程了解的广度。(2)监测参数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之间能给出因果关系,能描述反应的特定性和可靠性。(3)监测参数具有可靠的分辨能力,采样的代表性(信噪比)较好。好的监测参数能用最少的采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高度变异的参数或未知统计分布的参数往往妨碍从监测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不适合作为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4)监测参数应尽可能测量方便、成本较低。监测资源总是有限的,选择的监测参数过多往往导致监测方案无力执行或不得不降低采样密度。

2.4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方法

有限的监测资源应该分配到那些最重要,而且能对整个环境状况起关键作用的参数上。在筛选监测参数时,可采用专业判断、因果链分析等方法。(1)专业判断法。专业判断主要是基于长期积累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和设计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做出监测参数的选择。对于选择的监测参数,还应从逻辑分析其合理性。(2)因果链分析法。用因果链分析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该方法用于监测参数的筛选有实用价值[7]。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