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论文范例6篇

养殖技术论文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1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二、猪的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三、总结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333.33m2、稻田4666.67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250、3750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cm、宽90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cm、体重达到15~20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罗非鱼;生活习性;食性;营养需要;饲料;病害防治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因其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疾病少、肉味鲜美等优点,而且能在淡水、咸淡水乃至海水中养殖,成为我国广泛养殖的鱼类品种。1976年,FAO推荐罗非鱼为“最有希望的养殖鱼类”。目前我国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奥尼罗非鱼等几种。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及稻田养殖等,其养殖既可在淡水中进行,也可在半咸水中养殖。

1罗非鱼的生活习性与食性

1.1生活习性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海水中。这类鱼对水体中盐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莫桑比克罗非鱼从一般的淡水到盐度30‰的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长及繁殖,但在30‰~40‰的高盐度海水中虽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将罗非鱼从淡水或低盐度海水移到纯海水中,须经过由低盐度到高盐度的逐步驯化过程,才能适应高盐度的海水,否则会引起罗非鱼死亡。但从盐度很高的海水(30‰以上)中可直接移入淡水里,鱼能适应而正常生长[1]。

尼罗罗非鱼喜栖息在水温较高的水域,其生存水温为12~40℃。最适生长水温24~35℃,当水温在14℃以下时便不吃食,水温降到11~12℃以下时即死亡[2]。

罗非鱼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罗非鱼耐低氧性较强,在水温22~25℃,溶氧量0.7mg/L时仅表现出轻微的浮头,但仍能摄食;低于0.1mg/L时才窒息。保证它正常生长的溶氧必须在3mg/L以上[3]。有研究发现,在气温和水温22~26℃条件下,即使离水后,只要鳃部保持潮湿,它还可以生存3~4h,比一般鲤科鱼类耐低氧强。罗非鱼在密养情况下水质很肥的池塘、水坑中都能适应生存,并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1]。

1.2食性幼鱼时几乎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转为杂食性。在天然水体中,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小鱼小虾也是常被摄取的对象。有时也吃些水草、浮萍等;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还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且能获得显著的效果。一些对于鲢、鳙鱼来说难消化利用的藻类,而罗非鱼都能较好地消化利用。根据这些特点,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投饵施肥的办法,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

2营养与饲料

2.1营养需要能量不是营养物质,但是要维持生命就需要能量进行能量代谢,能量不足或过高都会影响鱼类生长。一般鱼类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在35.53~52.25kJ/g蛋白质,罗非鱼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0.59kJ/g蛋白质[4]。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维持鱼体生命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试验表明,罗非鱼对饲料蛋白质适宜范围为20%~30%,最适蛋白质含量为28.5%~29%,生产中视鱼种规格及养殖水体情况,可在以上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5]。脂肪是鱼类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同时,脂肪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减少颗粒饲料在水中的散失。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罗非鱼饲料中脂类的适宜含量为6.2%。一般罗非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4%~6%[4]。维生素是一类需求量甚微,但却是维持鱼类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活性物质。到目前为止,有关罗非鱼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不多。研究显示,罗非鱼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和泛酸的需求量分别为50mg/kg饲料、50~100mg/kg饲料、6mg/kg饲料和10mg/kg饲料。在配制罗非鱼饲料时,维生素的添加量可参考一般温水性鱼类饲料[4]。矿物质是维持鱼类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它在鱼类营养上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一般认为,罗非鱼需要一般鱼类所必需的矿物质。尼罗罗非鱼获得最大生长对饲料磷的需求在0.9%以下,适宜的钙磷比为1∶(1.1~1.5)[4]。

2.2饲料罗非鱼饲养在天然池塘里,能很好地利用微生物和水藻等水生生物作为营养来源,比循环水池单喂颗粒饲料效果好。据报道,在天然池塘里,罗非鱼生长发育所需的50%~70%营养成分来自水生生物,只需要投喂一部分饲料。然而,在大多数人工池塘里水生生物极少,故依靠投喂配合饲料,尤其是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更需要投喂优质颗粒饲料[6]。

目前我国罗非鱼饲料形态有2种,一种是普通颗粒料,另外一种是膨化料。在生产普通颗粒料时,饲料调质温度最好控制在85~95℃,使饲料调质充分,糊化度好,水中稳定时间较长,饲料外形光滑美观。生产罗非色膨化料时,最好采用超微粉碎。80%以上过80目,这样生产出的罗非色料外形美观,而且对膨化机的磨损小,延长其使用寿命。无论是普通颗检料还是膨化料,其直径大小基本上在1.5~5.0mm[7]。

3罗非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罗非鱼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质环境良好、放养密度不高的池塘中,罗非鱼发病率较低。然而,在一些水质环境恶劣,池底不经常清除淤泥,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和溶解氧低的高密度养池塘和网箱养殖中,特别是在循环水系统,高密度放养和大量投放饵料的工厂化养殖中,罗非鱼的发病率较高。

3.1水霉病水霉病由水霉菌寄生在罗非鱼表皮内引起。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和搬运操作不小心,造成表皮损伤,以致水霉菌侵入伤口大量繁殖所致,在低温季节冻伤皮肤,亦容易感染水霉病,死亡率极高。

防治方法: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3%食盐溶液或3ml/L二甲基蓝溶液进行鱼种浸浴5min。在捕捞、搬运鱼种时要格外仔细小心,勿使鱼体受伤[8]。

3.2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此病在水温16~18℃时,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鳃丝充血呈暗红色,体表、鳃瓣和鳍条上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游动迟缓,逐渐消瘦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200~250ml/L冰乙酸浸洗15min或用80ml/L的甲醛溶液浸洗鱼体20min。也可用干辣椒3.75kg/hm2,干姜1.5kg/hm2加水375kg/hm2煮沸后全池泼洒,连续2d。还可用1%~2%食盐水或8ml/L硫酸奎宁浸浴[9]。

3.3急性肠胃炎病此病多发于夏季。其症状是充血,体表及鳍条失去黏液,尾鳍干白,厌食,游动迟缓,体色变黑,离群独游,解剖可见肠道发炎积水。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注意均匀投饵,防止鱼暴食。治疗可用痢特灵4片加水0.5kg,浸花生麸0.5kg喂鱼。也可用穿心莲粉1份加糠粉20份拌匀喂鱼,每100kg鱼投药饵2.5kg[9]。

3.4爱德华氏菌病主要症状是病鱼鱼体发黑,腹部膨大,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有的病鱼可见有膨隆发炎的患部,鳍条末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脾、肾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病灶,有腐臭味。此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病原体是迟钝爱德华氏菌。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主要为7、8月份高温季节,范围较广,是罗非鱼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多数是慢性死亡,持续时间较长。

防治方法:①注意合理密养、池塘清理和消毒,经常换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洁。②发病时用三氯异氰尿酸对水全池泼洒,使水呈0.4~0.5g/m3。③同时内服捣碎大蒜,按5%与饲料混匀,每天1次,连用3d[10]。

3.5烂鳃病主要症状是病鱼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于水面,鳃丝肿大且色泽变淡。急性感染时,病鱼鳃丝呈紫红色,黏液多,发生腐烂直至死亡。流行季节为5~11月,主要发生在罗非鱼苗种培育期,规格为2~5cm,发病水温在25~30℃。发病原因主要是养殖密度过高,鱼池水质老化。生长季节水质调节不及时,水体透明度过低,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以及寄生虫的交叉感染,导致罗非鱼烂鳃病的暴发。

防治方法:①避免过密养殖,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排污换水。②发病池可用三氯异氰尿酸对水全池泼洒,使水呈0.4~0.5g/m3。③用0.3g/m3聚维酮碘全池泼洒[10]。

参考文献

[1]王鑫.罗非鱼的人工养殖技术[J].生物与特产,1990(6):10-14.

[2]余同章.尼罗罗非鱼的养殖[J].中国农村科技,1996(6):46-47.

[3]张铭汉.浅谈尼罗罗非鱼的试养[J].重庆水产,1993(3):89-91.

[4]吴锐全.罗非鱼的营养需求与饲料[J].渔业科技产业,2003(1):22-25.

[5]李江,黄凯.罗非鱼的营养需要[J].科学养鱼,2003(3):40.

[6]朱钦龙.罗非鱼的营养和饲料[J].上海饲料,2000(5):20-21.

[7]余伟明.罗非鱼的营养与饲料[J].科学养鱼,2002(4):54-55.

[8]廖国璋.罗非鱼疾病及其防治[J].渔业科技产业,2003(1):26-29.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4

猪仔的选择对猪的养殖整个过程都是有影响的,猪仔的选择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猪的成长速度、质量。要做到科学的挑选猪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精神好的猪仔,多选择活蹦乱跳的小猪仔。太过安静的小猪仔不要轻易选择。2.看看猪仔的粪便,若是粪便成团,松软适中,不是硬粪便,便是可取猪仔。3.注意猪仔的皮肤,尽可能的去选择皮肤光亮,身上无斑无癣的健康猪仔。4.看品种,选择优质杂交种,比如二元杂种仔猪和三元杂种仔猪,这种类型的猪仔瘦肉多,生长快,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5.在对猪仔进行购买时,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购买前先检查检疫证明手续等是否完备。6.在适当的季节购仔,春秋季温度适宜,是适合养猪的好季节,在这俩个季节里,可多购些小猪仔进行养殖。猪的育肥需要一个适合的温度,处于温暖时期时由于猪的育肥。在冬季则不适合猪的育肥,若猪长期处在18)以下的生长环境中,不仅会影响猪仔的发育情况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原因是育肥过程中猪的抵抗力极差。若是想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则最好选在春秋季节对猪进行育肥。在仔猪入栏后,要及时给仔猪打预防疫苗,提高仔猪自身的抵抗力,有利于仔猪的健康成长。

二、猪饲料的正确喂养

严禁饲料掺水喂养,掺过水的饲料营养成分严重流失,营养价值同时也大大降低,所以要将喂养饲料与喂水分开进行。猪有一定的生活习性,一般吃过饲料不会立刻就睡,如果吃过立刻就睡,就有可能是饲料中的药物导致了猪的生理功能的紊乱。这时候养殖户就应该注意检查饲料是否被掺杂了镇定剂等药物,掺杂该类药物的饲料使得猪的心率降低,生理功能遭到破坏,且镇定剂在猪的体内并不会被完全消化,残留的药物存在猪的体内,销售出去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若是喂养的饲料味道太浓,也应该引起重视,并不是因为饲料喂养的多就产生的味道浓,很有可能使添加了氨腥香,该种添加剂添加到猪饲料中就会产生浓浓的鱼腥味,不仅阻碍了猪的生长发育,一经售出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养殖户切记要精心挑选饲料,科学挑选饲料,尽量挑选出价格便宜且无毒无害适合猪的养殖的饲料。对于怀孕母猪的饲养不同于一般猪的养殖,怀孕母猪在怀孕期间对饲料利用率提高,所以在前期可以适当减少猪饲料的供给,但是喂养的饲料一定要高品质。在怀孕后期,孕猪的食量增大,这时要注意供给量要增大,而且也要选择优质饲料。

三、搞好疫情预防工作

在气温骤降时,容易出现季节性疾病,这时候一定要做好养殖的预防工作。在季节的转换期间时,如由秋季转为冬季时,要尤其注意对猪圈加强保暖措施,可以通过多加垫料保证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要认真检查猪圈是否有破损的地方,是否漏水,是否门窗不够牢固,适当在猪圈里加饲料,保证猪的饱暖问题。及时对猪圈的安全性以及通风保暖保湿等方面进行检查、修复,同时扩大猪圈里面的采光面积,通过阳光照射为猪圈杀菌消毒。经常让猪圈里通风,防止疫情病毒在猪圈里蔓延,通风可以使得猪圈里的空气保持新鲜,从而大大减少了猪患疫病的几率。从另一方面来说,要选择专人每天定时打扫猪圈,及时移除猪的排泄物,才能最大程度上杜绝细菌的滋生以及传播。如果知道疫病情况来势汹汹,可以先给猪打预防疫苗,一旦发现有患病症状,要立刻将其与其他猪隔离开,防止疫情蔓延。

四、采用生态环保的养殖技术

提到生态养猪,就不得不提到发酵床养猪,这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生物农业技术。日本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畜产公害”问题,并且在本国推行了发酵床养猪技术。这种技术是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资源,将环境资源转化为可用资源。从土壤中采集出可用资源在特定环境中培养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白色土着微生物原种,再将这种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最后将发酵的产物作为猪圈的垫料。该种养殖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是一种理想的猪的养殖技术,使得生产有机猪肉变为现实,同时能为农户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利用猪的拱翻习性,垫料经猪拱翻后会与猪的粪尿充分混合,猪的粪尿经过垫料里面的微生物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无毒、无害无臭、无味的目的,同时有很好的的解决了猪的粪尿问题,省去人工打理猪圈的环节。猪的粪尿经过垫料中的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有益生物菌群经过不断地繁殖可转化成为猪可食用的菌体蛋白,为猪的饲养提供了食物。垫料与猪粪尿在发酵过程中还容易散热,使得垫料周围的温度升高,达到高温灭菌的目的,杀死猪圈内的有害病菌,保证了猪的健康生长。这种养殖技术属于典型的生物养殖技术,不仅无毒无害,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以为猪提供食物来源,高温灭菌,保证猪的生长环境的清洁程度。

五、总结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5

1.1稻田的选择条件

泥鳅由于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且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养殖方法还是养殖条件上都比较简单,在池塘稻田间都可以养殖,但二者在泥鳅养殖条件上略有不同,养殖泥鳅的稻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1水源必须充足

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

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

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

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稻田的清理建设

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

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1.2.2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鱼溜的作用就是给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与稻田隔离的场所,方便在给稻田种植、施肥、上药的过程中泥鳅有地方可去,而鱼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鳅。鱼沟可根据田地大小设计不同的形状,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主沟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宽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鱼溜的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为了方便泥鳅进出,要设置2~4个不等的缺口,无论是鱼沟还是鱼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鱼沟和鱼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荫乘凉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温,又可以增强泥鳅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1.2.3要对田地进行施肥

以每亩400公斤的有机肥量对田地进行重新翻耕,给足稻苗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给开挖的鱼沟、鱼溜添加基肥,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泥鳅每天的营养需求。

1.2.4要重点进行防逃脱建设

由于泥鳅个头小、体滑,稍微有点空隙就会逃脱。因此要严格的进行防逃脱设置的建设,在田埂的两端设置两道防逃网,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蚀的材料进行设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则要高于水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最终的目的使鱼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鸟、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鳅的减产,因此要加强进水口的防范,对鸟一类的可以通过树立几个高大的人字形木桩,摆上鲜艳的布条,以此来起到威慑和恐吓的作用。

2泥鳅的放养管理

2.1泥鳅放养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准备放养泥鳅苗。放养之前,利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进行消毒杀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每亩放养4厘米大小的泥鳅苗10000尾。

2.2饲养管理

2.2.1喂养方式

泥鳅的喂养,主要有精养、粗养和精粗结合三种方式。精养主要是以人工饲料为主,缺点是在泥鳅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优点则是产量较高。粗养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饵料,优点是基本没有投入,缺点是产量低。精粗结合则是在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适当投入人工饵料,保证泥鳅营养的有效供给,优点是不用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较高的泥鳅产量。

2.2.2饵料投放

泥鳅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广,如昆虫、虾仁、小鱼、豆渣、玉米面、动物下脚料、食物残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鳅在刚放养的一周内可不需投放饵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动物性的饵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饵料要由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植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据实际吃食情况进行投放,避免投饵过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饵料的同时,每隔一个月追加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补充生物饵料。

2.3病害防治

2.3.1稻田防病

养殖泥鳅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虫害的几率很小,这是由于养殖的泥鳅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应选择毒性低、效率高、蒸发快且残留少的农药,像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多菌灵、稻丰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环保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含有剧毒对人体伤害较大的农药。用药时,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浓度和用量,尽量避免药液撒到鱼沟、鱼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泥鳅防病

放养前,要把泥鳅幼苗放在浓度4%左右的盐水中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养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鱼沟、鱼溜进行消毒,改善水质,避免泥鳅染病。一旦发现泥鳅患病,就要及时合理的用药,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鳅死伤所带来的损失。

3泥鳅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1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稻田养殖泥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鳅因为体表附着车轮虫而显得局促不安、身体较虚弱,进食较少,防治方法: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ppm浓度化水泼洒,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体敌百虫化水泼洒。

3.2胀气病

泥鳅由于饵料、水质等原因容易患上胀气病,胀气病使得泥鳅的肚子滚圆,进食较少,长期胀气则会爆发肠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由于胀气造成的肠炎病使得泥鳅的死亡率高的惊人,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防治方法:3%浓度的盐水全田泼洒,或者内服药饵,1公斤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乐5克、大蒜素2克、食盐3克,连喂5天~7天。

3.3气泡病

养殖技术论文范文6

1.场址选择。(1)场址选择。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应远离河道及水源地,地形整齐开阔,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或有缓坡,坡度在25°以内,背风向阳,土壤贫瘠,有足够的面积,周围有较大面积的森林、竹林或天然草场以及种植业配套用地。(2)占地面积确定。生产区占地面积应按每头繁殖母猪40~50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12~3.9平方米计划,生活区、行政区另行规划。(3)养猪规模确定。生态养猪应体现种养结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养猪场规模应根据周围种植业园地能消纳多少粪污量来确定,应按照每公顷耕地承载2.2~8.8头母猪或10.5~45头肥猪来确定。猪场规模应控制在2000头以内。

2.猪场环境。(1)空气质量。猪场周围大气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2)土壤质量。土壤越贫瘠越适宜于建设猪场,土壤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3)水源质量。应有充足的水源,应按每100头基础母猪日需水量20吨来计算,炎热和干燥地区的供水量应增加25%。水质应符合NY/T391标准的要求。

3.猪场规划布局。(1)猪场布局。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2)猪场建设要求。水电供应、设施设备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3)猪舍应有内吸对流式排浊设施。舍内无污浊空气滞留死角,相对通风面积应在90%以上;能满足正常光照的100°以上的光入射角,有保持猪不喝8℃以下冷水的设施或措施,有避免雨水、粪水交融的排污系统。

4.猪场绿化要求。生态养猪场应做好绿化工作,猪场内道路应硬化。猪舍间距应在8~15米,舍外栽植红椿、泡桐等高大落叶乔木,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应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或花草。

5.沼气设施及厌氧池。生态养猪场应修建沼气池。对于沼气池容积较小的猪场应修建厌氧池处理多余的污水,池内养殖水产品或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

6.化尸池。在猪场内偏僻处或场外修建化尸池。化尸池容积应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建设。没有修建化尸池或化尸池容量小的猪场,应在场外设深埋地。尸坑的长、宽能容纳尸体侧卧为度,深度应在2米以上。7.运动场。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面积应为圈舍面积的2倍以上;有条件的猪场应利用林地、竹林、草地建放牧场,规模为每100头猪不少于1200平方米,并种植白三叶等耐踩踏的牧草。

二、生态养殖技术

1.饲养管理。(1)保育期饲养管理。断奶仔猪原圈饲养或整窝移到保育舍饲养。饲喂生态环保仔猪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育期饲养35天,保育期成活率应在95%以上。(2)去势。瘦肉型或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育肥母猪可不去势,育肥公猪在10日龄左右去势。(3)驱虫。应在8周龄和体重达到50千克时各驱虫一次。(4)调教。对保育仔猪及时调教养成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的习惯,建立起群居秩序。保育期结束进入放养育肥期,应对猪群进行呼唤训练,用语言或吹哨、敲打铁盆的声音等方法呼唤放牧的猪群回猪舍采食、饮水。(5)放牧。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或放牧地,夏季在早晚,冬季在中午让猪群运动或放牧。(6)圈舍卫生。猪舍、运动场、放牧地应定期清扫消毒,保持清洁干净卫生。(7)饲料要求。采用直线育肥,全进全出饲养工艺,每天给料3次。土种猪,土杂猪,土洋二元、三元杂交猪可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精青最高比例可达到1∶1,自由采食,不限饲。生产生态富硒肉猪应在出栏前30天全部饲喂天然富硒青绿饲料(硒含量为0.02~0.40毫克/千克)和天然富硒配合饲料(硒含量为0.10~0.30毫克/千克)。(8)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9)动物福利。生态养殖肉猪禁止断齿断尾,并为猪提供青绿饲料、生态环保配合饲料、运动场、放牧地。

2.育肥猪保健。生态养殖肉猪应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3.疫病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常见病优先采用生物、物理、中草药防治方法,并收集民间验方推广应用,降低防治成本,避免药残。对于非采用常规兽药治疗不可的育肥猪则不能作为生态养猪,应分开饲养。兽药使用按NY/T472标准执行。

4.档案管理。应做好引种,配种,产仔,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消毒,免疫,诊疗,防疫监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销售等档案记录工作,所有档案应在肉猪出售后保留2年以上。

三、生态养殖污染物减排技术

1.污水的减排。采用干清粪工艺有效减少污水排量,用沼液冲洗圈舍有效减少污水产生与排量,采用发酵床养猪避免污水产生,修建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2.温室气体减排。合理搭配日粮,降低单个猪甲烷排放量,减少粪便中水分含量。猪粪处理从液态改为固态,增大粪便与氧的接触,防止粪便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建沼气池保证沼气安全燃烧利用。粪污处理氧化塘的深度不超过1米,缩短粪污贮留时间。好氧处理沼渣,在做肥料施用时保证不产生甲烷。

3.臭气减排。(1)科学合理配制日粮,并精准用量不浪费。(2)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品和益生素产品等。(3)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脱臭。化学吸收法:在猪舍内安装化学吸收脱臭设施,吸收剂用苛性钠、次氯酸钠、硫酸、盐酸、亚硫酸钠等。电净化法:在猪舍上方安装电极系统,放电产生臭氧和高能荷电粒子对酪酸、吲哚、硫醇、粪臭素等进行分解。(4)采用生物方法脱臭。在猪舍外安装脱臭塔,将猪舍空气抽入脱臭塔,添加脱臭药剂,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微生物将气流中产生气味的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味物质进行脱臭。(5)在圈舍内施用木醋酸、樟脑、桉油等植物精油以及种植物的萃取挥发物。(6)采取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饲料颗粒化,减少饲料浪费和猪场绿化等措施减少臭气产生。

4.氮的减排。添加氨基酸或寡肽,配制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含量比饲养标准下降2~3个百分点,低粗蛋白质高能量日粮。

5.磷的减排。在日粮中尽量多添加小麦、麸皮、黑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含较高活性植酸酶的饲料原料。

6.微量元素的减排。禁止在日粮中添加高铁、高铜、高锌制剂;在日粮中添加蛋氨酸锌、赖氨酸铜、蛋氨酸锰、蛋氨酸铁、甘氨酸铁、蛋氨酸铜、蛋氨酸铬、赖氨酸锌等有机态微量元素产品,替代无机微量元素。

四、无害化处理技术

1.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堆肥、上清液、沉淀物卫生学指标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上清液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利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猪粪便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必须分别符合NY525和GB18877的规定;粪便处理场场区臭气浓度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并做好防蝇、防鼠工作;猪粪粪肥的安全使用按NY/T1334标准执行。

2.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需要淘汰、扑杀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撒播的方法进行扑杀。确认为炭疽、伪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病猪整个尸体应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销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