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信息范例6篇

集体经济信息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1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2

【关键词】 网络经济;集体备课;外部性;边际效益

一、网络集体备课是网络经济渗透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则以其极高的渗透性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显露出巨大的影响力。教育领域面临着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在进行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变革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集体备课也逐渐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迈进,于是网络集体备课便应运而生。网络集体备课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搜集、取舍、编辑及加工,形成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共享和交流教学信息和资源等。网络论坛集体备课、博客集体备课、基于wiki集体备课等网络集体备课模式的纷纷出现,激活了广大教师的备课思路,拓宽了备课信息交流的渠道。学生、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其中,这些对网络集体备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网络经济赋予网络集体备课的时空优势

1.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的区域限制。网络集体备课能够实现同一学科课程的备课信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及互补,能够实现某一区域内非教师的集体备课参与者对备课提出建议、反馈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它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跨区域联系的特性,将与备课相关的教学信息、知识、意见及建议等进行提炼、加工和汇总,最后将优化整合后的备课信息和资源进行共享,进一步地打破了传统集体备课模式下固定地点备课的空间局限性。

2.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的时间约束。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需要在计划时间点进行,如果有备课成员不能按计划参加就无法真正的“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则可以打破这样的束缚,不但使任何人在任何适合的时间能够参与到集体备课中,还实现了集体备课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备课时间的灵活性及信息传递的瞬时性,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建立立体式的备课网络提供了跨时间协同备课的可能性,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集体备课参与者的需求,并极高地提升备课的效率和效益。

3.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备课参与者的身份局限。传统集体备课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备课组的教师,但网络集体备课打破教师作为备课主体的规则,对教师之外的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关心教学的人士都敞开大门,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参与备课,对备课提出自己的要求、看法和意见。学生的参与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家长的参与起到了学校家庭联合教育的作用,其他人士的参与起到了对教育的督促和监督作用。这无疑加大了网络集体备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激励并推动着网络集体备课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和完善。这既是有效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和效果的保证,也是网络集体备课社会效益的体现之一。

三、网络经济赋予网络集体备课的效益优势

1.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边际性。随着集体备课参与规模的扩大,备课的参与成本会逐渐减少,相应的备课效益将会逐渐的得到提升。每一个新加入到网络集体备课中的人,不但能够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和知识来降低自身的参与成本,将个人效用发挥到最大,还可以将个人效用产生的积极因素反馈给网络以促进网络的进化。网络集体备课的边际性与网络经济的边际性相同,都是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递增的特性,这也是网络集体备课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的原因。

2.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网络集体备课的边际性对于备课网络内部是一种经济效益的体现,它的正外部性就在于它对社会效益的提升作用。它允许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允许公众的批评和评论。网络集体备课能够积极接受社会的需求信号,将这种需求转化到内部并生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又促进了知识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不但推动了教育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贡献,即网络集体备课对社会效益的正外部性。

3.网络集体备课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网络集体备课的信息和知识是网络上的无形资源,因其在网络上的共享性和零消耗性而一直存在,任何网络集体备课的参与者都可以各取所需地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新。创新的备课知识又在网络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实现了备课知识的螺旋式进化和成长,促进了备课创新。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信息产业;信息技术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国外的产业集群模式主要有:轴轮式产业集群、多核式产业集群、网状式产业集群、混合式产业集群、无形大工厂等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近20年产业集群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越来越得到高度的重视。如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1 信息技术决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通过产业创新来促进产业集群,其产业链形式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和组织方式的结合使创新发生扩散、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和新的劳动分工,区域发展也因此发生重大转换。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看,信息产业从产生到形成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的,见表1。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而正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

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特征

2.1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如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各地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兴起,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见表2。

2.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即酝酿和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发展和探索阶段(21世纪初至今)。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特点:①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广东省是我国信息产业集群最多的省份;②从成长过程看,一是由政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国有和军工企业的整合,在行政区或开发区的基础上演进而来,二是由企业创新、模仿、衍生和裂变而来;③从产业类型看,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少;④从驱动力看,劳动密集型以自发生成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以国家为主,主要模式为“空间扎堆型”、“群体迁入型”和“定向嫁接型”。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如通过东部地区形成的集群竞争力,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②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如通过资源共享、刺激创新、加剧竞争、知识溢出等形成一些规范和惯例,企业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③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创新。

3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3.1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3.1.1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建设上的误区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高科技产业不可能取代传统产业,一窝蜂地都去搞产业集群,必然是得不偿失,同时,过度的行政干预而不考虑市场自身的需求,不顾实际强行建设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投入、没有研发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弱、受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迅速衰亡的风险很大。如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唱独角戏;在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规划的制定中好高骛远;以行政区为单位自成体系进行开发建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产业集群建设;政府缺乏合理的参与引导等等。其原因是许多地方把发展产业集群当作了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简单地“圈一块地,盖一栋楼,挂一个牌”,不顾实际地进行“拉郎配”等,如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提出发展软件产业集群,有三分之二的省把信息产业例为“重点工程”,这是违背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

3.1.2 已建产业集群功能发挥上的障碍

由于近年来受城市扩张、生产要素配置不足,使已经建成的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我国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一些产业群在功能发挥上遇到了障碍:①资源短缺,发展空间受的限制。土地、水、电、煤等资源紧张,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近乎枯竭。②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高素质人才缺乏、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大多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③有市场规模的企业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并存在过度竞争的情况,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④贸易壁垒,影响外向型扩张。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时时面临反倾销的压力,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威胁我国许多集群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⑤融资困难,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融资较为困难。

3.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信息产业中具有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国家优势以及政府计划下的协作优势,这些优势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产业集群的结果是市场的重新洗牌,我国软件业的集群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新一轮工业化进入集群化模式后,我国企业接受了这一新模式,这为未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整合资源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

展势头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随着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可以调整自己的战略,借鉴和学习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市场角度看,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将会成为世界市场的新亮点,容易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内部力量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强化技术合作的重点所在。

3.3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如何谋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关键是各地要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围绕本地科技、经济能力、人才结构,在某个领域进行发展。不是全面开花,而是有限领域、有限目标地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经济能力是基础。从经济角度去权衡集群产业的发展,对无能力的项目,如没有相应的经济支撑、科技资源较弱、产业配套跟不上等,就没有必要去做。如有些方面有明显的科技资源优势、有经济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可以进行论证和规划。②科技需求是关键。这个需求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本区域产业创新,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导向的科技水平。③区位优势是核心,清楚本集群在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如果产业链只发生在个别层面,连接性差,协作出现冲突,不能形成整体性创新,那么所要支付的成本就大,其成效也难以显现出来。因此,要从国家、区域层面上,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才能使信息产业群越做越好。

4 结论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4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结语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5

信息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经济增加值大等特征,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先支持的产业形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攀升,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为代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加速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

新形势下经济杜会发展对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经济杜会发展中形成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提高杜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等形成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杜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亟需通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投入;再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工业化转型对信息化需求的深化,为信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1。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研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1.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战略的高度,发达国家积极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美国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纲领》等信息产业发展的计划,抢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日本先后制定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E-Japan和U-Japan计划,旨在分步将日本打造成信息产业的一流国家;韩国也通过《信息产业育成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等强化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强化研发投入。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强化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即超过15亿美元的强度;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力促进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始终保持超过GDP的比重2.5%的高投入强度;德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进行研发投入支持,并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积极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的研发投入支持体系。

3.提供政策支持。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产业所属企业和科技研发创新机构的政策支持对于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具有显著作用,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在2006年制定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制定了明确的面向信息类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又如,法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第一年研发支出的一半提供免税政策,以后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一半仍可享受免税政策;为了吸引人才,法国对于高技术人才股权盈利提供低税率政策征收所得税的政策优惠。

4.支持产学研合作。信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创新过程复杂性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创新行为越来越建立在企业、高校、科技机构等网络化协作创新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英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型项目必须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申请;美国大力发展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链接各创新主体强化其合作;法国对科技工作者创办企业提供程序便利性,积极促进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

5.推动产业集聚。集聚化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形态的必然要求,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出自硅谷,该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区域毗邻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从而具有了智力资本资源的便利性、高度发展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发展。此外,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主要发展对象的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工业园也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三、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现代生产技术中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发展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某个国家、地区经济总量的主导型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其他综合性产业中都开始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链,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产业化。目前,国家经济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把握将直接关系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抢占未来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总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经济体(国家或区域等)人均产出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通常以GDP或GN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迫切以及集约式发展模式的实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经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方面2。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

(一)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

传统经济学中,生产力主要是有生产资料及具有—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组成的,其体现出了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之间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其主要依附、渗透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中,可以对传统要素之间的综合能力可起到一定促进、优化作用,从而提升生产力的质量。若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其可以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迅速拓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最终提出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总量的稳步上升。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本身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尤其在信息技术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下降必然会带动消费量的增长。据美国ICT委员会统计分析,在2010年至2013年间,因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使得美国消费量增加率达到20%c以上。除此之外,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对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推广应用,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信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进入到信息产业中,进一步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资本化。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长率,这表明信息产业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推动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贡献于经济总量的提升,据统计,近年来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保持在超过20%的高贡献率水平。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高成长性,例如,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3万亿元增至7.5万亿元,年均增速21.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51920亿美元增至6612亿美元,年均增速24.5%3;另—方面,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即信息类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商品化阶段的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固定资本投入)相对较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从而表现为产业较高的规模性。

(二)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信息产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升级的基础动力。在传统三大产业体系中,信息产业都是具有先导作用的驱动力,在三大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信息产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广域渗透及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资源的渗透性、共享性来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服务。

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我们应该合理规划、挖掘、利用信息产业资源,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适当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向。无论是对于生物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于机械、建材、石化、钢铁、煤炭、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信息产业的有效支撑4。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提升了知识、信息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贡献和高效配置;又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进一步丰富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再如,机器人等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使得在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条件下有效补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

信息产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基础,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开发、传播等功能,这些优势可以让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支柱性产业。从市场供给层面上来讲,信息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具有较强的渗透及市场传播能力。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信息产业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国民GDP结构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其必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三)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必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对物质材料、能量进行改良,也就是单纯性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则是从人力资本元素出发,在对人类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加工后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新技术革命,其所构成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52现代经济要素中,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变量,在既定的要素投入强度下,产出水平越高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需要的经济要素投入强度越低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促进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要素更有效率地组合,从而提高产出的在总体水平。由于信息产业自身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也对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能够将吸引的资本带入到经济产业体系中,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技术作为新型的生产元素,其可以渗透、依附于传统生产要素中,从劳动力要素角度来讲,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技巧是广为人知的,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劳动能力的高低将主要看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利用程度,若劳动者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则可提升自身的生产技能及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其次,信息产业作为具有强大创新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对相关出产业的渗透、改造、升级,从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等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机器设备的智能化在重构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和优化配置。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自身技术、产品及服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及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为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杜会效益,最终将促使我国产业有粗放型逐渐转化为集约型。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提升了经济生产要素的效率,促进我国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管理科学化也将更加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规律,加快各项经济要素的合理规划、配置,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增长幅度及产业的经济、杜会效益。

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构建以集群形态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是保障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网络化创新范式背景下各创新主体协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创新的有效性。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提高创新过程的指向性、优化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中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应形成高等院校、科技机构向企业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应深化涉及信息产业整体转型和升级的重大研发项目的企业牵头主导机制,应鼓励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共享平台5。

2.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美国硅谷地区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证实了金融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等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针对信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应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形式,促进信息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其次,大力发展政府引导下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发展积极的形式,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型的产业发展基金增值服务促进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3.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产业发展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通过企业载体实现,为此韩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支持三星等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应健全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首先,政府应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提供贴息,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其次,发起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降低资本市场门槛,特别应放宽企业债、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准入条件。

4.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经济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于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国际市场,一方面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注意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转化,在先进技术转化过程中加强技术的再开发、创新力度;对于吸收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实践“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信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国际化资本运作模式缩小关键技术与国外代差;在国内市场,结合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建设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促进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业协同有序发展。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6

关键词:企业集团;信息化;问题;对策

在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最具深刻含义的指标: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从去年的8%,到今年的7.5%,应对经济危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心体现在数字中。由此可见,今年在强调保增长的同时,更要在环保、节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苏企业集团入选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居长三角之首,为江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如何深化“两化融合”,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企业集团转型升级上,仍是一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我国企业集团信息化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历程,我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指出:一是从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的角度划分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生产自动化阶段,70-80年代的管理信息化阶段及9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网络一体化阶段。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划分为: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进行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以及单项管理等的替代阶段,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集成制造和集成管理等的强化阶段,在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形成信息网络后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重 组、创新的变革阶段。三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划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个阶段。就目前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大多还停留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步入第三阶段,但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 - 20年左右,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中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起到表率作用

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2009年,国资委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目前的142家中央企业根据2007年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制订各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登高计划”,推进了央企信息化工作,出现了一批具有“信息化企业”特征的世界一流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一把手”领导、“一体化”规划、“一标制”管理、“一盘棋”运作,围绕“SG186”工程总体任务,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强化信息化项目统一归口管理,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打造国际一流信息化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企业核心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倒逼营销、采购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协同”,谱写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篇章。中石化集团利用信息化打造上下贯通的核心共用管理平台,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平台和生产营运指挥平台,提高管控能力、堵塞管理漏洞、细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帮助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

3.江苏部分企业集团借助信息化转型升级,信息化进程加快

作为省属龙头企业省国信集团,2008年成功上线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以来,整合集团成员企业资金资源,合理调配资金,年均为集团节约财务费用超过亿元。作为优秀的民族家电零售企业,苏宁电器集团借助信息系统,根据自身发展,调整组织架构,转向了“集团军群”式的管理方式,精细化、联动式的管理风格逐步树立。南京钢铁集团打造“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人员高效配置”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批江苏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显著的成效。

二、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已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的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危机,集中表现为:各个公司各自为政,管理失控;数据分散,难以监控子公司运营状况;产生信息孤岛,业务流程脱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从集团信息化管理层面入手分析主要缘由是:

1.领导方面。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尚未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大多数企业集团由分管业务的领导兼管信息化,没有设置专门的CIO岗位,存在信息化需求的控制和引导失当现象,把信息化作为形象工程来做,浮于表面,脱离集团决策支持和规范管理的“真实”需求。

2.规划方面。作为企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大多能够围绕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但往往在制定或执行信息化总体规划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使得规划成为“空中楼阁”:一是规划过于笼统原则,由于信息化技术专业性很强,涉及技术平台标准、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等,下属单位对过于笼统、原则的规划,无从实施。二是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对于业务分析、流程分析过细,规划表现的极为复杂,不但规划篇幅很大,阅读和理解非常困难,而且因为过多涉及管理和决策流程,规划贯彻实施难度过大。

3.管理方面。集团总部对下属及控股企业信息化,常常缺乏信息化项目审批、预算审批和规划等管理控制环节,在实践中大多采用指导性管理模式,加上集团规划本身问题,以及下属单位技术水平及资源状况等诸多制约因素,形成了实质性的松散管理现实,难以满足信息化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客观要求。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是跟着需求走,哪边需求比较紧迫,就先满足哪边的需求。集团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就会形成信息化项目生命周期不长、投入成无底洞的“钓鱼项目”不断出现、项目成本控制失控,以及信息系统孤立,信息孤岛“前赴后继”产生的局面。

4.组织方面。集团总部设立信息技术专业部门,对信息化实施专业管理,但下属单位常常没有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职能有的归到办公室兼管,有的由财务部门、业务运行部门或工程部门兼管,而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往往关注本部门主要业务,对信息化也缺乏专业知识,对于信息化建设责任落实、资源支持往往不到位。

5.协调方面。信息技术部门定位为技术服务部门,对于集团信息化建设,由技术服务部门协调,往往力不从心。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IT部门是变革的倡导者,当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用部门的需求会非常旺盛,此时的IT部门需要引导和控制需求,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控制者。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应用部门也会变得成熟,此时的IT部门需要做的主要是技术支持,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服务者。在IT部门的角色转变中,与应用部门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变,对IT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6.人才方面。集团信息化实质是经营、管理、决策与信息技术多方面知识紧密结合的体现。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往往考虑到人手少及节约经费等,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加之信息技术人员大多配备不足,忙于日常系统运行维护等事物,学习钻研新技术时间、精力和热情往往缺乏,总体上造成企业集团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三、加快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集团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根据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实际,强化企业集团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

1.更新观念,理清需求,明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牢固树立信息化是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的观念。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终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具体说来,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相应的需求和建设目标:

(1)科学决策支持。单体企业运作的是“产品”,而企业集团运作的是“企业”;单体企业关注的是具体生产和经营,而企业集团关注的是决策、管理体系和控制效率等,可以说集团总部生产的就是“决策”。因此,信息系统是企业集团领导感知自身和成员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科学决策的“感觉器官”。

(2)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集团总部的要求和自身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经营管理岗位的操作流程,通过信息化途径是实现规范操作流程的根本途径。

(3)提高协同效率。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在各成员企业和业务单元层面上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4)控制经营风险。重点实施:集中式财务管理,实现总部高效财务监控和财务资源的聚合优势,保障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中式业务处理,为实现企业集团有效管理,整个集团供应链、客户资源,实现集团对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集中式决策管理,实现企业集团信息的集中管理是集团总部掌握成员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2.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保障机制

建立“集团一把手”、集团CIO(首席信息官)和集团总部信息专业管理部门构成的集团三级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决策、管理和操作层面的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普遍提高相应的专业信息化技术和通用信息操作水平。坚持贯彻集团信息化“一把手工程”的原则,确保信息化人、财、物等资源保障到位。

集团各成员单位,规模较大的业务板块及成员企业,须成立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规模相当较小的企业要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岗位,负责具体落实、配合集团信息化建设。

3.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项目风险

集团信息化是涉及面广、触及层次深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技术体系、信息资源体系、标准体系、IT管控体系五个层面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

(1)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重视企业集团信息化规划,构建企业集团“一体化”应用系统,提升集团管控能力。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建设,减少集团及下属企业信息化的重复投资,保障信息系统在全集团的集成应用。

(2)集团信息化技术体系:在结合集团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业务特性的基础上,以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为手段,以集团主数据建设和决策分析系统建设为核心内容,构建集团智能化、集中化、虚拟化的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为集团提供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将核心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云平台上。

(3)集团信息化信息资源体系:统一信息资源模型设计,加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企业集团信息资源模型是整个数据资源管理的基础所在,它定义企业集团数据资源的整体结构,分类以及数据间的层次关联关系,为数据中心建模、数据编码建立、数据资源统一部署以及主数据管理等数据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模型指导,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分类共享。

(4)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在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

①集团信息化建设原则: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不仅要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接轨,而且要紧密结合有关行业信息化的政策,结合国际国内信息化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②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保障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为集团各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协调提供依据。

③集团信息化标准架构: 为更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本标准体系规划分别从IT管控、信息应用、关键技术三个纬度构建集团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5)集团信息化管控体系:推动集团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建设,确保集团信息化管控执行力,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企业集团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体系及系统,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加快信息代码、数据源定义、应用平台和业务流程等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确立统一的系统设计、程序开发和项目管理规范;推进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集成;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确立工作管理、规划计划、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系统运行维护、安全和标准等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主要包括:管理思想从“管理IT基础设施”向“管理IT服务流程”转变,管理模式从“面向职能管理”向“面向流程管理”转变,运作模式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