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例6篇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型弊端

0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愈来愈凸显其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种种弊端,所谓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用行政的权威性代替了学术的科学性,实行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教学管理。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使教学资源达到高度的集中,避免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概括起来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行政权力的管理而忽视学术权力的管;二是重视共性的管理多而忽视个性的管理;三是偏重低层次的管理,忽略高层次的管理。

1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的主要体现

1.1是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之下,使其教学管理也概莫能外,统一的考试形式遏制了学生的创见意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统一的课程设置及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课程选择空间变小;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造成课程结构的不灵活。这与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1.2是决策和计划的民主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是根据上级或管理者意图,在没有或者是不充分的科学调研情况下,以强制计划手段代替科学方法,做出的教学决策。此类决策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使得很多师生产生困惑。但迫于行政压力,众多师生只能盲目的遵照执行,这也是为什么当今高校教学效率低下,师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教学决策重视了科学调研与论证,但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领导和专家的意图和意见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即使有这部分人参与,所占比例也不高。这就造成了民主参与度的缩小。

1.3是计划执行缺乏平等交流。首先,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在行政的压力下,管理者执行决策者的意图,执行者完成管理者的计划任务,一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沟通渠道无形中被阻断,在执行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次,执行主体之间,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即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很难根据教学决策的意图去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大家可能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解决策意图的情况下盲目的执行,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1.4是评价体系不科学,浮于形式化。一部分高校为降低评价成本,实行年度评价,目标下达后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不注重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严密性、公正性。不当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劳民伤财,评价不如不评价,而目标实现情况不评价,教学管理就失去意义。评价方法的陈旧、评价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还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对策建议

2.1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高校尝试推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生接触社会、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有实习、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高校要“开门办学”,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确保学校教授的课程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紧密衔接,并根据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就业招聘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此外,要为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形成切实、健康、全面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

2.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掌握行政权力者,必须有自知之明,必须认识到高校教学经验管理的局限性,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就是一种经验性思维,这就要求要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另外,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建立相对宽泛的民主决策群是一个有益的选择。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的大学校长已有基本的共识。但仅有共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机制性的动力,制度创新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应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应从行政的指使角色转变为引导和服务,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机制平台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3结束语

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建设史上的作用,毕竟其在以往特定环境下的高校建设中,很大程度上减免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那就是行政权力的管理向学术权力管理的转变,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的兼顾,以及低层次的管理向高层次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汉清,李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2]张建成.提高大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8.(05).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全面二胎 人口红利 老龄化 性别比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

从1957年开始,我国对节育态度开始明朗化。《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

人口学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明确了人口过快增长与中国资金积累及工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并提出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提倡节制生育。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力推进工业和农业发展以致劳动力需求大增;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了发展危机。在1958年至1961年间,“计划生育”几乎中断。

(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计生工作自此正式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被纳入法制轨道。2000年,我国出台“双独”政策。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5年,为应对老龄化现象,我国政府启动全面二胎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全面二胎政策的提出背景

(一)人口红利消失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人口红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为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目前正面临“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局面,同时劳动力价格逐渐增长,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产品出口,减缓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也是促使我国政府采取全面二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一胎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日益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已经达到10%,老年人口比例升高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2.1%,2030年将达到大约16%,2040年为22.3%,到2050年将达到23.6%,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会增加家庭抚养负担,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不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三)男女性别失衡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一胎政策实施后,多数家庭选择性生育,刻意选择性别。特别是自从我国部分地区实行一胎半政策以后,第一胎为女孩的家庭会继续申请二胎,更加剧了性别失调。

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与正常值104―107有较大的偏差。性别失衡会影响家庭关系与社会稳定,甚至影响生育计划政策的实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推进性别比趋向平衡,维持社会稳定并促进社会发展。

三、全面放开二胎的意义

(一)延长人口红利

由于年轻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因此全面放开二孩,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与政策不变相比,203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政策不变多出4600万人,2040年多出9100万人,2050年多出1.09亿人。若维持生育政策不变, 从2036年开始,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降至8亿人以下,但在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的条件下,劳动年龄人口在2048年才下降至8亿人以下,生育政策的放开使其推迟了12年。”

(二)减缓人口老龄化

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有效减缓人口老龄化。“根据预测,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 6%,比维持政策不变低1个百分点;203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升至23.6%,比政策不变低1.6个百分点;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至27.3%,比政策不变低2.8个百分点;2050年,两种方案下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为29.9%,比政策不变低4.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以有效延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三)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将会对相关产业如食品、玩具、母婴医疗等等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政策的实施在未来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间接对房地产等行业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儿童抚养成本估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将会带来大约每年1200亿―1600亿的消费红利。

四、全面放开二孩的弊端

(一)加剧资源短缺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小。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将面临加速增长,人口基数进一步增大,资源短缺加剧,特别是将会导致粮食短缺加剧。除此之外,资源短缺问题不只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也包括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人文资源。由于中国医疗教育、公共设施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加剧这些资源区域不平衡的现象。

(二)影响女性就业

女性就业歧视一直存在,生育是其主要原因。而二孩的生育将进一步影响女性的就职率,并同时产生更多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女性就职率较高的单位,比如学校,全面放开二孩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活动。女性扎堆生二胎,申请生育的女教师明显增多,再加上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产假延长,导致单位排班困难,教师紧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增大性别比

中国人固有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家族思想。对于有一个女孩的家庭来说,二孩放开,无疑是给了他们得子的机会。而在医学水平发达的今天,生育的性别选择很容易做到。而这不仅不能改变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反而会加大性别比例差距。

(四)增大家庭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物价指数逐步攀升,再加上社会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公共资源的稀缺,孩子的生育养育成本增加。而一些社会调查显示,极少的富人和一些收入水平低的穷人,生育欲望最为强烈。对于那些穷人来说,生二胎只会进一步降低其家庭生活水平,且孩子的教育水平不能得到保证。

五、结束语

针对二孩政策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二胎政策,加快相应工作的进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医疗卫生与教育资源的发展与合理分配。第二,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并提高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第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长期看,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口政策的调整虽然不能阻止老龄化的大趋势,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现。

虽然暂时我们还不能清晰地判断全面放开二孩对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全面放开二孩之后,相当一部分中国家庭的家庭结构将发生改变,人们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老龄化和人口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加理性成熟的生育观念,这种观念也必将进一步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这也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利好。

综上所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项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极大积极意义的举措。但在实施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于全面放开二孩对于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了阐述,针对其中的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建议。总之,全面放开二孩对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来说,终归是一个完善社会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是一项需长期坚持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施峰. 人口老龄化:中国和平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J]. 经济研究参考,2004(75):2- 22.

[2]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 人口研究,2014(2):3- 17.

[3] 汪妍. 二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青年与社会,2014(1):202- 204.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3

一、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及社会危害

(一)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繁多,从行为分类包括以下几种:对于某些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伪造、变造的方法加以记录达到匪人所思之目的;通过侵占资产达到非法目的;对于某些不符合目的的交易或事项采用隐蔽或删除的手段不进行记录,不反映在会计凭证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虚假记录的方法;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故意运用有利可图的但不是恰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报表利润结果的影响看,舞弊事件最终会表现为会计报表的利润增加或减少两类。而就各个上市公司造假大案而言,其造假行为也绝不会仅仅使用单一一种或某几种,一般而言,会计造假都会将上述种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其不法之目的。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社会危害通过粉饰报表增加会计利润,以吸引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各方视线从而达到“圈钱”的终极目的。通过减少利润,减少企业应上缴税费总额,达到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目的,而有时,在故意减少应上缴税费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利润。做假账的危害人皆尽知,如果得不到制止,长此下去,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将被扰乱,如此的“泡沫经济”也使政府因掌握的经济信息失真而影响宏观经济决策,更严重危害社会风气,利润造假,扰乱金融市场,银行及各个投资人利益严重受损,导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丧失,必须在体制和制度建设上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信息体系与法律监控不健全是舞弊行为的环境因素目前,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健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导致信息缺乏或不完善、市场信息传播速度缓慢,最终导致传递给市场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质量受损。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奖惩机制的不完备,直接造成诚信保证机制的滞后,市场信用及证券两个体系没有形成一个信息整体,导致信息监控的滞后或脱节,实际是对守信者积极性的打击和对失信者失信行为的放纵。证监会、银行、财政部、税务局等多个部门都参与相关政策制定,难免出现交叉情况,形成政出多门的局面,也为政策与制度的协调与遵循带来了困难。有关法律法规缺位,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审查, 使财务会计的透明度不高, 会计信息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用关系的存在,其恶果是违约者未必受损,履约者未必受益。

(二)道德观念的错位与企业内部管理缺失是舞弊行为的内在动力有些人在实践中迷失了方向丢失了标准与原则。图一时之快,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诸不知,近年来会计行业内发生的许多造假事件,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重的伤害,给会计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存在舞弊事件的企业可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严重缺陷,加之企业可能本身存在内部管理混乱,造成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方向的扭曲。

(三)行业特点的存在使得舞弊行为发生有更多的操作空间首先,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度施行不久以及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加之会计研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使得会计工作依据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变化较快。如,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存货的某些项目、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取得存货也有新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取消了对减值计提后可以转回的规定;固定资产准则中也取消了后继支出的确认和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情况下采用未来使用法的等新规定。其次,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重要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更要求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区分事实的本质,慎用会计原则,处理会计业务。再次,会计政策与程序的可选择性,也为人为操纵利润结果提供了客观依据。最后,由于经济业务的超前性,准则及制度出台的滞后性,也为人为操纵粉饰报表提供了现实可能。如,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都是近年来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而在准则出台之前该市场行为早已出现,由于准则制度滞后性导致的自我会计行为,也更能体现“造假者与授意者”自我意识的膨胀。而上述类似规定,都是某些人员可以利用的伎俩。

(四)法律惩处及民事赔偿不严厉使舞弊事件发生成本过低如《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处罚,与造假人员挺而走险得到的直接利益相比,如同泥牛入海,不值一提。更严重的是,因为会计舞弊行为获益而没有受到法律严惩时,其他企业与会计人员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并最终效仿。

(五)利益刺激是舞弊行为发生的经济动因 就造假后果的直接利益方而言,有两方,分别是造假者及造假事件的元凶首恶即“授意者”。造假者造假时,通常事先与“授意者”都会有某些默契的“约定”,这些约定将造假者与授意者的利益紧密联系,使得双方在利益上形成如鱼得水并肝胆相照的关系。这些约定诸如:股价考量、募集资金的考量、经营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连带关系的考量、企业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行为中的需要考量、中介服务质量的考量等。而“授意者”在得到造假信息后,在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传播下,信息被包装、事实被歪曲。于是,“授意者”拿着骄人业绩和诱人前景的筹码,最终达到“圈钱”等不可告人的晦暗目的。

(六)会计地位不独立是舞弊行为发生的被动意识或合理借口从主观上说,会计人员本身都是愿意遵守职业道德,不愿意做假账或做出不诚信行为的。但从现实中一些舞弊事件分析,会计人员却往往都不是自主地处理各项业务,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依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是完成不了其双重职能的。由于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关系,会计人员处于“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尴尬境地。因而,坚持原则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境界,不怕受到处分乃至被开除等切身利益的威胁,最后很可能使会计人员走向孤家寡人甚至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公民道德诚信与行业内部的素质建设首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精神,在人的精神领域搞建设。 “以人为本”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以培养高度自觉的道德主体为主要任务这一时代特征,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设性、发展性特征。其次,大力培育会计的诚信文化,建立会计从业道德信用机制,将违规行为经历与从业经历结合以考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诚信建设的社会氛围,是当前会计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最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战略目标与价值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上的“自我革命”,是杜绝舞弊事件发生的企业内部条件。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4

一、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四个层次: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工作失误;经营业绩粉饰;会计舞弊。本文重点研究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会计工作失误

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失误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

1.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或者因该项经济业务或现象比较复杂,难以把握其特征,就有可能应用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导致不能恰当地核算该经济业务或现象,披露错误或不充分,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如A企业与B公司签订售后回购协议,将一栋办公大楼以2000万元卖给B公司,在两年后以2300万元的价格重新购回。按《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规定,这种交易实际上是A企业以办公大楼作抵押向B公司借款,若A企业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则是误用了会计准则。

2.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无意识错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典型的会计工作错误有:账户分类错误;数据计算与书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的错误;漏记了已完成的交易业务;漏对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进行调整等。

(二)粉饰经营业绩

粉饰经营业绩是指会计主体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来“提升”其经营业绩,其目的就是从会计报表来看达到了某项或多项规定要求。粉饰经营业绩是一种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一般难以发觉、貌似真实实则虚假和难以定论的行为,并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1.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被处罚。这种情况在一些上市公司中比较突出。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获得发行股票或上市资格;公司上市后为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因实际经营成果差、财务状况恶化而逃避被特别处理、停牌或摘牌的处罚,就大肆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的经济业务来粉饰其经营业绩,从会计报表上达到相关要求。典型的做法是进行关联方交易。

2.政治动机和职位动机。会计信息与政治、职位挂钩是“中国特色”。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级别的荣誉、或到某个政府部门担任行政职务,并且企业经营业绩与地方财政、政府目标紧密相连。在这种背景下,当企业经营业绩与地方政绩挂钩时,政府部门也出面帮助企业粉饰其业绩,如给予财政补贴、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减免利息、减免税收等。

(三)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在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产生的错误。会计舞弊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难以发现、以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并获取直接利益为目的;后者是无意的、未经掩饰、容易发现、没有任何目的。会计舞弊与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区别是:两者“提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不同。会计舞弊没有相应的经济业务,纯粹玩弄数字游戏;粉饰经营业绩需通过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会计舞弊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并且其危害也最为严重。

会计舞弊的动机,除了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政治动机和保住职位、获得高额工资和奖励等之外,掩饰违法乱纪行为更是许多单位进行会计舞弊的重要动机。有些领导人员在位期间,利用职权大肆吃喝玩乐、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或将单位资产转移到亲属所办企业捞取个人私利。当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是违法私设“小金库”,故意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既可以偷税漏税,逃避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又可以领导人员大肆吃喝玩乐、贪污挪用公款;更重要的是领导人员既可以利用“小金库”贿赂上级,在便于业务开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平步青云搭台铺路,又可以通过相互间的送礼化公款为私产,各得其所。这就是为什么“小金库”屡禁不绝、愈演愈烈的深层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笔者认为,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于粉饰经营业绩的主要对策也是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使其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披露而失去意义;对于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舞弊。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管理舞弊 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近年来管理舞弊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带来沉重打击。舞弊案件中管理层通过多计资产、虚增收入、虚减费用、收入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和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等方式来进行舞弊。管理舞弊的最终后果是扰乱经济秩序,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基于管理舞弊严重的危害性,对其进行研究和有效治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舞弊的概述

(一)管理舞弊的含义 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将其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舞弊按对组织经济利益的影响分为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和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舞弊按实施主体不同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管理舞弊一般指公司决策层为谋求公司或个人不正当的经济或政治利益,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假行为。

(二)管理舞弊的现状 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发生多起舞弊事件,上市公司高管外逃造成巨额损失。调查发现,2005 年度自行披露会计重大差错更正的企业有 84 家;因涉及到财务问题被证监会限令整改的有 38 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有 50 家,其中有 2 家已经出具调查报告被公开处罚;被证监会公开处罚及两个交易所公开谴责的有 58 家。在对大量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调查中,发现管理舞弊一般是公司自上而下的“一条龙造假”行为,管理层是绝大多数财务舞弊事件的背后主使,因为管理层在企业中所担任的职位往往使其具有逾越内部控制规定、操纵会计记录、隐瞒关联方关系等一系列能力,进而进行管理舞弊。

(三)管理舞弊的方式管理层为了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经常会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舞弊:(1)滥用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在上市公司为高管人员带上“金手铐”的同时,也助长了高管人员利用盈余管理、甚至财务舞弊等方式滥用股权激励的行为。(2)利用内幕消息谋取不正当利益,高管人员利用内幕消息谋利的手段呈现多样化和隐蔽化趋势。(3)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披露行为往往是不正常证券交易的前奏,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均以优先获取内幕信息为前提,从而使部分投资者获利或转嫁风险,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导致股票市场丧失公平。(4)强势投资者合谋操纵市场。(5)高管人员辞职套现,高管人员辞职套现主要是为了逃避相关规定,尽快将所持股份变现。如目前创业板市场上众多高管的辞职事件充分说明了高管辞职的目的即为套现。

二、管理舞弊的理论分析

(一)舞弊的三角形理论 认为舞弊主要是由压力、机会与借口构成,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压力因子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机会因子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要素――借口,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

(二)GONE 理论 “G”表示“Greed”,即贪婪,但该贪婪已超越了基本义,指道德水平的低下,虽然它属于个人主观方面的属性,但客观的社会价值、道德环境也对它造成影响。“O”表示“Opportunity”,即机会,是实现舞弊行为可能性的途径与手段。机会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尽力防范确保这种风险要素低于一定水平。“N”表示“Need”,即需要。“E”表示“Exposure”,即暴露,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舞弊被发现、揭露的可能性,二是对舞弊者惩罚的性质及程度。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就决定了舞弊风险的水平。

(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它认为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由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组成。一般风险因子是指那些主要由进行自我防护或实体来控制的因素,包括:潜在企业舞弊者进行舞弊的机会;企业舞弊发生时发现企业舞弊的概率;企业舞弊发现后企业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企业舞弊者进行企业舞弊的动机有很多,但大多数与经济需要有关。

三、管理舞弊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缺陷(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惩罚不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为管理舞弊提供了契机。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暴露出相关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这为管理舞弊提供了钻空子的条件。如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现行会计原则,产生的预提、待摊、应计项目,常被用来人为调整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以调节虚假业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经济项目,而现行会计政策不能满足这些经济事项的核算需要。在此情况下,企业使用会计政策时可能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如以造假名噪一时的蓝田股份,后来演变成ST生态(股票代码:600709),其利用会计准则中税收返还的漏洞,虚增资产998万元,从而使2002年下半年扭亏为盈,并于2003年1月摆脱被停牌的状态,重新恢复交易。尽管会计法的修订使得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加大,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管理舞弊被查出的概率很小,即使被查出,对舞弊者的处罚也不足以警示后来者,而未被查出获得的收益则相当可观,于是违法行为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甘愿铤而走险,管理舞弊的现象因此屡禁不止。(2)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理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理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大都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选拔产生,这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另外,企业和市场都缺少对职业经理人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只注重对经理人的政治约束,道德约束和员工约束,不注重合同约束。而职业经理人市场也缺乏对经理人的声誉约束。由于外部监督机制存在种种缺陷,一旦管理者具备舞弊动机,便可凭借其权利和对制度缺陷的了解完成舞弊活动。外部监督体系的缺陷给管理者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3)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公司管理者经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未公开披露之前,向特定人士或特别类型人员披露有关重大信息的行为,通常包括时间、内容和对象等特定因素,信息选择性披露能够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甚至引起股票市场的股价异常波动。高管人员直接负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天然地享有信息优势。为了自身利益而进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信息披露的对象通常是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特殊投资者。通过选择性信息披露,从而使部分投资者获利或转嫁风险,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导致股票市场丧失公平,达到管理舞弊的目的。

(二)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都是由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组成,一方面表现为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贯彻和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控环境在管理者和企业文化两个环节都存在缺陷。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培育重视不足。尤其是在管理、控制的每个环节中,不注重对企业文化的优化和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没有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内部人控制”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的利益偏好时,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是以兼顾利益集团为核心,而是以经理人为核心。会计不在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正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内部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得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权,财务报表由内部人来编制,成为内部人滥用控制权的工具,必然会在需要时选择舞弊。(3)内部控制监管不利,内部审计弱化。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没有相应部门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不能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督促和修正。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持续性程度不够,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在现阶段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要么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要么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在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责权利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双方容易互相推诿,不能很好的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三)激励机制存在问题(1)激励机制不相容。由于公司契约具有不完备性的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他们的效用函数通常不一致。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消费。委托人通常寻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管理者在委托――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以及其在公司的合法权威,获得了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往往无法控制公司,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监督,这种情况为管理者进行非法操作、实施舞弊从而提供了条件。(2)无风险报酬激励机制存在缺陷。无风险报酬激励工具是基于管理层本人素质及所任职工作岗位等过去事实因素而确定具体数量的激励工具,无风险报酬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其激励数量的多少不能随管理层当期行为表现及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变化而调整,而且这类激励机制无法统一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出资人利益,从而可能使管理层不再关心企业的利益。另外,在激励数量基本不变的工资制或个人收入固定的年薪制情况下,管理层如果感到自身利益未能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可能会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一些不正当行为。(3)短期激励工具存在缺陷。短期激励工具是基于企业目前实际经营状况与结果等“现在”因素而确定具体数量的激励工具。管理层过于重视公司经营的短期结果与指标,容易促使其更多地关注于自身利益,以及为取得利益发生的行为对企业经营及表现的短期影响,导致管理层更加务实地关心公司的短期业绩与表现,而较少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公司潜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行为出现短期化的趋势,如推迟公司正常的支出,而尽可能提前反映公司的销售行为。一旦管理者发现不良业绩会对其收入造成威胁时,即感觉到“压力”的存在时,就有可能产生舞弊动机。

四、管理舞弊的治理

(一)建立对管理层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 (1)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科学、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缩小管理舞弊空间的重要手段。为此,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目前的重心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并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否则,再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也是枉然。改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收益与成本之间失衡的状况,提高惩戒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成为约束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行为的重要因素,完善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处罚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实施非处罚性监管和强化司法审判两方面:(1)实施非处罚性监管措施,有效提高处罚威慑力。完善非行政处罚性体系,使用责令整改、通报批评、责令暂停履行职责、暂缓受理申请等方式,可以对高管人员的失信和违规行为做出快捷反应,有效弥补行政处罚或司法审判程序复杂、进程缓慢、取证困难等不足。②提高诉讼可能性,强化司法审判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力。因此,完善以司法救济为特征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建立民事诉讼,集团诉讼、衍生诉讼等机制,建立有伤害、必有救济的司法体系,强化投资者民事诉讼权。具体来讲,通过引入司法诉讼机制,提高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法行为进行司法审判的效率,从而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对管理舞弊行为严重的上市公司应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遏制管理舞弊行为的危害;引入民事诉讼机制和民事赔偿机制,以法律手段使违法者无利可图,甚至受到严厉惩罚;从法律上赋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舞弊行为主体提讼、申请赔偿的权利;从立法、执法方面强化处罚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2)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迫切需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规范有效的经理市场不仅是建立经营者市场竞争选聘机制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国企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真正创造出管理决策层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经营者职业声誉机制的建立。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诚信体系和不适当人选制度。通过建立、完善诚信档案,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诚信监管,将失信和违规高管人员列入不适当人选,不适当人选制度成为高管人员“经济身份证”上的污点,有利于提高高管人员的违规成本,进而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信誉机制可有效的对职业经理人的舞弊行为进行约束,一旦由于舞弊导致声誉下降,职业经理人在市场上便失去竞争力,很难在被其他企业聘任。在企业内部,企业一旦决定聘用职业经理人,就必须签订非常详尽的工作合同,该合同对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核心竞争力的保护都要体现出来。(3)完善高管人员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高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保证之一,应该进一步完善高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时效性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强化对股价异常波动与信息披露联动关系的调查与处罚,加大对选择性信息披露的调查与惩处,清除内幕交易滋生的土壤,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建立统一的平台,详尽披露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信息,持股变动状况、任职状况、违规受罚情况、离职后去向、与大股东关系等,以便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为投资者通过直接投票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创造条件。

(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加快管理者的职业经理化进程,引入对管理者的专业能力考核机制,实行持证上岗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这无疑加大了经营者发生道德风险和做出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强化管理层的品行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管理层品行档案,也是预防舞弊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重视“人为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建设。“人为”是指每个人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为人”则更进一步要求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大家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培育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更有利于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强大凝聚力。(2)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监督与评审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对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对内控的总体效果进行监督评审,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内审机构应该直接设在董事会之下的审计委员会。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1)要明确激励的方向。 由于薪酬通常是个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它往往被用来作为对经理人激励的方向,并据此来设计激励制度。所以,管理层薪酬结构的多元化是当今激励机制的一个典型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管理层股票期权等风险收入机制的形成。在股票期权这一激励制度下,管理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被很好的统一起来,以股价表现为基础的风险报酬完全成为激励因素,激励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薪酬结构应更多关注多元化,就是要把股票期权等新的激励手段和原有薪酬激励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达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2)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合规性监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应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控制度为前提,否则容易演变成高管人员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这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国有上市公司显尤为突出。明确实施股权激励的要素与标准。建立一套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动态、科学的考核体系。激励要素包括:股票价格确定、审批机制、股票来源、独立财务顾问的聘请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存在行权条件过于宽松、行权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建立股权激励非法所得返还机制。如果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通过财务舞弊行为取得的股权激励收益被监管部门处罚,即使财务舞弊行为已经过较长的时间,也应由上市公司追缴或由监管部门罚没这部分不恰当的股权激励收益,以便抑制高管人员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而产生的舞弊动机。

参考文献:

[1]付光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类型及审计对策》,《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2]赵世君:《审计职业界失职的成因及对策》,《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R9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58-02

一、当前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

(一)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乡镇避孕药具管理存在部门统管或无人管理的两个极端管理现状,部门统管主要指一些乡镇在避孕药具管理方面由乡镇政府内的卫生医疗部门或计划生育部门统一管理,没有上下级的监督机制,一部门统管整体造成监督机制不明确、管理制度不透明的避孕药具管理混乱现象。无人管理主要是指在乡镇避孕药具发放过程中由乡镇政府统一找人负责,但是不承担管理的责任,只要按时发下去即可,至于是否发放到乡镇中需要的居民,不得而知,出现管理脱节,无人管理的现象。总之,究其当前我国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的现状主要是管理制度不明确、发放过程质量把关不严、在发放过程中出现漏发或不况,这些都是当前我国乡镇避孕药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避孕药具的发放与管理工作关系着我国计划生育国家政策全面有序地推行与实施,避孕药具是国家给予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免费发放给适龄生育女性的避孕保健用品,属于国家的财产,任何医药供应单位、任何人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其次,避孕药具是国家根据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指标进行供应,并与计划生育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免费发放给所在地区适龄生育的夫妇居民。当避孕药具在发放过程中出现损害、出现质量问题就会损害到居民权益,有损国家利益。最后,乡镇地区是我国计划生育实施的薄弱环节,存在着很多管理弊端,混乱的避孕药具发放与管理不利于乡镇育龄夫妇的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不利于育龄夫妇的身体健康,更不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国家政策的健康实施。所以,这一系列的原因都要有关部门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加强乡镇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

二、如何加强规范乡镇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

(一)政府加强对乡镇计划生育相关部门的管理,防止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谋取私利,降低服务质量

由于政府对计划生育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高,会出现一些乡镇工作人员利用自身职务谋取不正当利益,在采购避孕药具环节以次充好、供应数量与需求数量不符、发放过程中收取费用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对乡镇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工作的监督,定期需要其上交工作报告,对各采购、报损、发放等环节进行实时把控,以防止一些管理人员钻监控漏洞,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和乡镇居民的利益。例如:湖北省恩施州某县在避孕药具采购中曾出现,上报的数量与实际购入的数量严重不符,并将上阶段的避孕药具进行留存,已达到补差的效果。最后将避孕药具中过期失效的与在使用日期之内的混合发放给村民,损害育龄夫妇的身体健康,从中谋取私利。

(二)加强避孕常识的宣传,减少避孕药具采购、发放等中间环节,以更好的服务于适龄生育的夫妇

减少避孕药具的采购、发放等中间环节,就需要计划生育有关部门改进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尽量实现“直供直发”的一条龙村民服务。这样可以减少避孕药具的积压,减少中间的药具破损或加价环节,更好的服务于适龄生育的夫妇。

同时,乡镇计划生育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因为乡镇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还存在着理解误区,部门村民会认为领取避孕药具是不光彩的现象,所以提升乡镇育龄夫妇有关计划生育的专业知识水平,抹去他们羞于领取避孕药具的问题也是当前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宣传重点。另外,在发放避孕药具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范围的对村民进行逐一发放,对各地区避孕药具需求情况作出具体评估,以避免出现供应不足或供应超额的现象,更好地方便群众领取、更好地服务于更多地育龄夫妇。

(三)加强乡镇避孕药具在供应、购进等环节的管理把关

乡镇避孕药具的供应、购进等环节是通过各省级、自治区级审批,由指定的相关医药供应商进行供应,发放给地区的居委会、村委会、妇联等相关部门根据需要进行免费发放或居民自行在经营的医药部门进行免费领取。在这整个的供应过程中,就需要有关部门对授权供应的医药公司进行监督、把关,确保所购避孕药具无损,在使用日期内,优质优量。另外,计划生育相关管理部门还要求对报损的避孕药具查明原因,做出批注,以防止出现乱报或不报的现象发生,危害使用者的健康。例如:在报损中如果出现一批次的避孕药具损坏或不合格,就要引起重视,需要管理者仔细查明其原因,很可能是在采购环节采购了劣质的避孕药具,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要找到责任源,根据相关权限规定进行具体批示。

总之,加强规范乡镇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提升有关部门对乡镇居民的服务质量势在必行。因为在其推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弊端,尤其值得重视的就是乡镇地区的计划生育。当前,乡镇计划生育中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出现:过期药物销毁不及时、使用日期内与过期失效的避孕药具混合发放、避孕药具浪费现象严重、甚至一些个别地区出现避孕药具收费等避孕药具管理工作的失误现象。这些管理工作出现的失误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全面推行与有效实施,还对乡镇居民特别是乡镇妇女的健康权益造成损害。所以,规范乡镇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避孕药具的使用与宣传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是保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实施;是既利国又利民的工作举措。

参考文献:

[1] 张世琨.《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为百姓造福》.[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