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论文范例6篇

计划与市场论文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1

1.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的瓶颈

2.国防科研事业计划经济管理应遵守价值规律

3.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4.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综述

5.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计划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6.关于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研究

7.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

8.浅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兼谈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兼施并用的必要性

9.略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10.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搞好计划管理工作

11.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1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纪要

14.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15.计划经济的两种宏观控制理论——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16.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

17.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1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车材计划管理

19.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计划管理

20.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21.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浅探

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一种管理方法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25.山东省县(市)级计划经济管理研究会一届一次年会在平度市召开

26.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

27.浅谈海洋石油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计划管理

28.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计划经济管理在全球的变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29.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搞好建筑企业内部计划管理

30.第六讲 经济管理过程(三)——编制和实施计划

31.正确处理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计划与自由的关系

32.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与我院联合举办的中级干部一般项目计划管理讲习班结业

3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

34.计划经济理论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5.宏观经济计划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6.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37.国民经济管理讲座 第八讲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38.企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

39.印度的计划管理——印度宏观经济管理情况之一

40.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搞好计划管理

41.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42.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4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下的计划管理工作探讨

44.加强计划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5.“计划”必须紧随“变化”——谈新形势下的企业计划管理

46.坚持计划经济制度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读《中国财政问题》

4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管理部分的改写思路

48.推行综合计划管理,实现电力企业持续发展

49.计划经济要求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50.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货币管理问题  

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管理

52.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计划管理

53.从计划到规划: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逻辑建构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研计划管理

5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

56.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

57.市场经济与企业计划管理

58.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59.论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

60.在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61.试论经济合同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62.试论科研的经济效果与科技计划管理

6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更要加强计划管理

64.论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65.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努力办好《宏观经济管理》

66.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进行计划管理

67.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68.计划管理体制初探

69.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

70.计划管理与经济杠杆

71.民主德国的国民经济管理、计划和经济核算

72.企业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视角

73.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下计划管理新体制的几个问题

74.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75.我院经济管理系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银牌

76.推进与巩固建设监理制的重要条件是改革计划经济建设管理体制

77.荣享副省级城市级格 誉享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模式 高享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78.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方式

79.质量管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80.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81.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82.市场经济与计划管理

83.谈谈商品分类与价格管理

84.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85.市场调节为基础 计划调节为主导——试论我国经济管理中的计划与市场

86.对卫生经济计划管理问题的探讨

87.苏联新计划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88.关于法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中国计划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研讨团

89.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90.以利益机制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91.更新思想观念 转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9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运输计划管理模式

93.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

94.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几个问题

95.印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96.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97.建立计划调节为主、自发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98.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3

(仅供参考)

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并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深入、具体、完整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揭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懂。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策机构等。

一、创业计划书内容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的风险和问题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

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1) 公司及提供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的概述

2) 面临的市场机会和目标市场定位与预测

3) 市场环境和竞争优势

4)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5) 团队概述

6) 所需资源,提供的利益等

2. 产品/服务介绍

1) 本创业计划的产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环境

2) 详细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说明,以及如何满足关键的顾客需求

3. 公司战略

阐释公司的发展战略,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目标,包括:

1) 商业模式

2) 总体进度安排、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目标

3) 公司的研发方向和产品线扩张策略

4) 主要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

4. 市场调查和分析

1) 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析

2) 市场容量估算和趋势预测

3) 竞争分析和竞争优势

4)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5) 市场发展的趋势等

5. 营销策略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包括:

1) 定义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面对的顾客群,所提供的核心价值、附加利益等

2) 制定符合本项目市场特点的价格策略

3) 构建通畅合理的营销渠道

4) 提出新颖而富于吸引力的推广策略

6. 经营管理

1) 生产工艺/服务流程

2) 设备购置和改建、人员配备、生产周期

3) 产品/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

7. 创业团队

1) 公司的管理团队,组织架构以及团队能力

2) 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团队成员的分工和互补

3) 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 企业经济/财务状况

1) 资金需求和来源

2) 融资计划

3) 股本结构与规模

4) 资金运营计划

5) 退出策略(方式、时间)

9. 财务分析与预测

1) 三年的销售收入预测表、三年的利润表

2) 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前两年为季报、前五年为年报

3) 财务分析

10. 关键的风险和问题

可能的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的风险和问题、相应的规避计划等。

二、创业计划报告书的撰写原则

1、主题明确

1) 项目名称:体现创业投资的主旨或目标——科技、市场、价值。

2) 封页:精心设计、体现项目特色;简洁规范、避免过于花俏。

3) 报告摘要(1~2页)开门见山地综述:项目的名称、技术特点和优势、所属

产业及趋势、市场需求及趋势、投资及其效益、基本结论等。

4) 报告目录和章、节、目的标题:报告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5) 报告的正文:分“章-节-目-小目”论述、主题明确、依序论述、循序渐进。

6) 报告的附录:科研成果获奖、专利、发明证书等;市场调研的方案和问卷等

资料。

7) 报告的主要参考文献:按参考文献标准写法标注。

2、结构合理

1) 报告摘要(执行摘要)

2) 项目和公司简介

3) 产品或服务及其特征

4) 市场需求和所属行业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5) 市场营销方案

6) 生产和运作模式

7) 企业管理方案

8) 融资方案

9) 投资(财务)效益可行性

10) 风险及其防范

11) 撤出机制

12) 结论和决策建议

3、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报告摘要

1) 产品或服务的名称及特征、所属产业、趋势及特征;

2) 项目的市场需求和趋势、营销的基本策略;

3) 公司的组织和管理;

4) 项目的筹资和投资计划和效益评价结果;

5) 项目的风险投资者的撤出方式和预计效益;

6) 项目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产品或服务和公司简介

1) 产品或服务简介:技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 公司简介:公司组建、注册资本和股权结构、发展战略

市场需求和所属行业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1) 市场容量调查和预测过程和结果

2) 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3) 行业的竞争对手和方式

* 市场营销方案

4P的组合:几种主要的营销策略

所选营销策略的利弊分析和调整

* 生产和运作模式

生产组织方案(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

生产工艺流程

人员和设备的配置

*企业管理方案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

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的职能(权责利)

中层经理的职责

部门管理(人事、财务、生产、采购、销售等)

职工管理

*融资方案

资金来源和比例:技术入股、风险资本投资入股、管理者出资入股、银行贷款。

计算资本成本:各种资本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投资(财务)效益可行性

编制:损益表、(经营性)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还贷计划表*。

测算投资效益指标:静态和动态回收期(PBP)、净现值(NPV)、内涵报酬率(IRR)、保本点(BEP)等。

*风险及其防范

技术风险和防范:技术创新性和成熟度、技术更新、R&D的后续能力。市场风险和防范: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市场竞争态势、产品更新换代或替代品出现。

*撤出机制

股权转让-部分转让或全部转让股权,预计的股权转让价值:

股权价格=每股净资产(1+溢价率)

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出售股份或继续持股),预计的股票价值:股票价格=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发行的平均市盈率

* 结论和决策建议

i.

ii.

iii.

iv. 技术价值:该项技术和产品/服务是否成熟和具有应用前景? 市场价值:基于该项技术的产品/服务是否具有较大和稳定的市场需求? 投资价值:该项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风险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效益 ? 决策建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投资和管理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4、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1) 市场调研分析部分:资料详实、可信度高;潜在需求现实

2) 技术工艺部分:技术成熟;后续R&D有保障

3) 财务效益部分:销售、价格和成本合理;NPV>0;回收期短

4) 营销策略:可操作性;有特色和创意

5) 风险评价:客观;可解决

6) 撤出方式:可行

5、方法科学、分析规范

1) 市场调研和预测方法

2) 财务效益可行性研究方法(NPV、IRR、PBP、弹性分析)

6、文字通畅、表述准确

通俗易懂;逻辑严谨;言能达意;谨防语病

7、排版规范、装帧整齐

封页、 标题(大、中、小)和全文格式、正文、段落、引言、表格、公式、数字表示、参考资料

报告书撰写的基本要求

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计划;市场;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01-02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1]。说“笼统”是因为从产生至今,市场社会主义仍旧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然而,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往往各有侧重,但都没有离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这两个要素。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回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责难、探索社会主义如何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发展起来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延伸的主线。自诞生以来,市场社会主义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计划模拟市场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曾围绕“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以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米赛斯、哈耶克为代表,另一方以美国经济学家泰勒、旅美波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兰格为代表。米赛斯、哈耶克认为,只有自由制的市场才能实现竞争,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不能被人为仿制的”。因此,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两者必居其一” [2]。针对他们的观点,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经济计算,合理分配资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他继承了泰勒的试错法,认为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中央计划局可以由试错法模拟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均衡。

2.计划与市场并存、融合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到了50年代开始显现出体制上的弊端。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经济效率问题、动力不足问题使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寻找改变的道路。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既不抛弃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又能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市场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论证计划与市场并存,并提出种种“分权模式”的学者。著名的有布鲁斯的“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锡克的“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科尔奈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诺夫的“平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等[1]。由于受到“左”的束缚,东欧各国改革最后都没有成功,“改革的失败使得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未能发展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程度” [3]。

3.市场联姻和市场主导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在美国和英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彻底突破了社会主义只应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看法,主张社会主义应完全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4]。克雷格里、林德布罗姆等经济学家提出市场“中性论”,他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既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十足的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标志,仅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经济体制的机制能够从一种经济环境移植到另一种经济中。换句话讲就是市场和社会主义可以“联姻”。英国工党的理论家埃斯特林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利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一种经济模式,“在一个希望采取社会主义目标的复杂工业社会中,市场应成为交易的主导形式” [5]。总之,市场联姻论与市场主导论是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新认识,是对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4.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蓝图的重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东欧的巨变,资产阶级自由派猛烈攻击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计划经济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毁灭自由的体制。原苏联国家私有化转轨失败,劳动者饱受通货膨胀和失业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社会主义开始远离自由主义,主张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全面而辩证地总结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教训,按平等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重构市场社会主义的蓝图。他们认为,在世界性社会主义信誉危机中,只有市场社会主义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是能够将自由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结合起来的第三种选择,这个时期鲜明的特点是出现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型。分别是德雷兹的“工人管理企业”类型、布兰德的“工人所有”类型、罗默的“社会资本租赁制”类型、布洛克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组织”类型、博卡拉的“混合经济”类型[1]。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简析

1.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市场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创新与突破。市场社会主义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就是公平、平等、民主、自由、社会福利和效率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形成。(1)平等:市场是会注意认为社会主义根植于平等主义。平等是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平等既是人类的基本价值也是每个人发挥才能的前提。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寻求报酬、地位以及平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不满,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正,是机会均等” [6]。(2)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明确指出,民主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也是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市场不民主,而是资本主义不民主。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将要比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更为民主,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种资本家已经不存在了,正是这个阶级拥有经济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选举与其它途径影响和控制国家政策” [7]。(3)自由:市场社会主义秉持一种以有效选择为核心的自由观:一个人的自由应该有多种选择,社会的自由程度与该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密切联系。市场是自由的前提,因为市场允许人们对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资源做出多种选择。

2.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观。如前文所述,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将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肯定了市场和计划的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社会主义认为,不能将现实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目的实现自然要求使用某些手段,但这些手段并非由此便成为目的本身,手段的选择和放弃应使其对现实目的的价值与功效而加以确定。如果将手段变成目的本身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现。因此,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者强调,这种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的做法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激进的重新取向的工作,而这是正确理解市场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6]。

3.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观。在剧变后,市场社会主义深刻反思前国家将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共产主义实验”的失败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并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和最好形式。在市场社会主义看来,既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自由、民主、平等,那么所有制形式的选择就完全成为一个手段问题。公有制对社会主义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像传统的社会主义那样把公有制理解为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而应赋予公有制新的内容,采取多种实现方式。

三、几点评价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作者简介]刘长庚,徐州医学院社科部讲师,2003年获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社会信息学系硕士学位,江苏徐州221004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07-03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设想到列宁提出的利用商品货币思想,以及的体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再到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出发,否定了商品和货币关系,预言未来的社会将采取计划机制配置资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批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他通过对价值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一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出发,得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根本条件,私有制使得人们的生产总是私人的。社会分工要求人们必须相互提品,要求私人生产必须具有社会性,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具有私人性质与社会性质的对立统一。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取决于他们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私人产品向货币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是自发的、社会化的,而不是商品生产者本身主观可以预料和控制的。于是,商品货币在人的面前有了神秘性,产生了商品拜物教。本来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商品拜物教面前,人类本身的活动却反过来受物与物关系的支配,这是一种异化现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方面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自发的、异化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扭曲的异化是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种异化,是因为存在私有制,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私有制割断了人们生产的直接社会联系。要克服这种异化,根本的出路在于消灭私有制,并且一切与私有制直接联系的商品、货币、交换关系都是一种历史的扭曲,最终都是要取消的。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周转和循环理论、周期危机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预言,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资源的配置也将采取计划机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必然使商品货币失去基础而归于消灭,由国家调节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代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存在了。”恩格斯也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P63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为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无政府混乱状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实现了全社会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必须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二、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从理论进入到实践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列宁所持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经济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府先后实行了土地、银行和大企业国有化,对全国的产品和分配实行全面的监督,通过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实物交换来限制市场的作用,其目标是逐渐消灭商品交换、货币流通,最终消灭市场,以保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建立完全的交换制度。

1918年夏,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对工农业实行高度集中领导的基础上,在分配上也实行了有计划的严格控制,由国家组织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列宁认为,只有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统一分配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为此,进行了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改造活动。其目的是用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代替商业,用实物交换来代替货币交换。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速了消灭商品、货币、市场的过程。

1921年初,随着苏维埃政权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这促使列宁重新考虑商品货币关系问题。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买卖粮食,开放市场,允许农民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在本地范围内自由买卖等。但这时的“商品交换”是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经过合作社进行交换的。1921年秋天,列宁决定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商品货币的流通渠道,强调发展商业的重要性,号召全党抓住这个中心环节,表明了列宁对商品市场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列宁认为,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中站稳脚跟。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创新。但是,列宁仍然没有突破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这一传统思维方式。

斯大林虽然也明确提出过商品生产的思想,但仍旧没有跳出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对立的束缚。他认为计划是社会生产的唯一调节。他曾在联共(布)十五大上指出:“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决定了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基本上是学习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很快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以苏联为戒,走自己的路。他在《关于

经济问题>一书的批语》中说:“商品生产不是孤立的,看他和什么联系,同资本主义还是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自古有之。”1956年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改革“苏联模式”,走适合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遗憾的是,也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改革思想未能在实践中一贯地坚持下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持续不断地批判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否定市场为基本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虽然列宁、等曾提出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的设想,但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人们最终还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把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之间划等号,也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并且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计划经济实行的前提条件,过分地追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目的是为了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避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结果却造成了一系列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比例失调。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举,打破了包括东西方在内的关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固有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体制创新的客观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相继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首先,初级阶段论理论问题。如何评价我们的国情、如何判断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最集中、最正确的判断。1980年,邓小平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2](P312)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F25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这一指示精神,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其特定的科学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阶段、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且强调初级阶段的中国特征。由此出发,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等基本国情,他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仔细研究世界形势和国际经验,对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作了不懈地探索,取得了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1987年2月,邓小平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P203)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随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的科学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重要契机。他把计划和市场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剥离”开来,把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后,逐渐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赞同和拥护。这就把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大胆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又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P255)“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3](P172)“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P63)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计划与市场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创性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前,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被看做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经济制度属性的概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公认,而且也成为东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面对这种主流观念,邓小平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论断,他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并非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进而在1985年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

为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用深邃的目光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中剥离出来,把它们都归为经济方法和经济手段。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

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也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从发展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开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紧箍咒,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并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

为了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因而也具有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的优势……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中,尤为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首先,他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宏观调控是我国国情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其次,他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他指出:“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机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采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利于不失时机地解决矛盾和问题。”[7]在辩证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要重视计划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作用。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8]“我们既不能抱着过去的计划体制不放,看不到它的弊病和改革必要性,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而应在总结我们搞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开拓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9]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在继承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如何更好地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突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以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级阶段,而到了这一代领导人则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敏锐地总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不断地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改革开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10]在分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认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1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12]

倡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为在前进道路上,中国将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到了这一代领导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实事求是地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用科学发展的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侧重于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以便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创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国家的伟大创造,经过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虽然说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相比较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有所超越,可以说根据中国现实需要建立起来的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其独创性。

(一)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的发展手段共同使用,而不是强调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二)对公有制的认识。中国在公有制方面既借鉴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根据具体国情而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了实事求是、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三)对市场经济建立的目标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效率上的优越性的同时,在基本制度上则着力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从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四)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控制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内容方面都坚持“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统率,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又力避对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人为干预。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平的社会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五)对依靠力量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充分调动他们在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改革作为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扬弃,是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创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30年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的实践,使我国确实积累的丰富的独特的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自豪。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十全十美,也仍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前几代领导人的努力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接受实践检验,我们要广泛借鉴和汲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点而努力。

作者单位:赵少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1― ),男,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李钰(1986― ),女,吉林白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