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例6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内部审计 思考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各类经济组织中的一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在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良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指农经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审计的方法技术,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按照审计分类,它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主要是镇、街农经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实施的审计。

二、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集体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由于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部分村组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资源、随意吃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财务管理混乱和乱支滥用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组织内部管理能否高效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能够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良治。

(三)有利于规范村干部行为,促进其勤政廉政尽职尽责

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惩治违纪违规行为,能有效增强村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促进其勤廉履职,尽职尽责,增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立的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法律法规较多,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仅有属于部门规章的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法规级次和效力较低,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也未颁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等,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不平衡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审计覆盖率低,少数经济较发达、镇街党政领导重视的地方开展得较好,多数地方工作较为滞后,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展,镇街农经部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机构不独立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经部门承担,主要由镇街农经干部实施。机构改革后,镇街农经干部划入农业服务中心,特别是农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民理镇代管”的管理模式后,这部分人员又在从事农村财务的记账管理工作,有时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无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审计结果也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审计质量不高

目前从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体是镇街农经干部,他们是兼职从事审计工作,由于时间、精力的局限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大,不够规范,审计方法和深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存在审计欠深、欠细、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审计结果难以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甚至出现审计走过场的现象,损害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其权威性。

四、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提高管理水平的途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化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立法工作,既要制定出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也要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办法或操作指南,从制度上对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级次和效力较低的问题,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目前法律法规依据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可成立由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纳入对农村工作部门和镇街党政机关的目标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其抓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二)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轮审制度

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轮审制度,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每3~5年全部轮审一遍,对收支规模大、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审计频率,做到审计监督无盲区。

(三)切实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程序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按照轮审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计划管理工作,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做好审计项目的中长期计划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衔接。同时,通过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制定具体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实施方案的操作性、针对性。审计记录和有关证明材料要有规范的文书格式,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除涉及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2

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意义

村庄规划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综合性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村庄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村庄各项建设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有利于明确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引导村庄布局的优化和人口集聚,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农村住宅的集中建设和有序改造,节约土地资源。

二、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市村庄建设工作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建设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我市村庄规划总体上相对滞后,编制水平不高,村镇规划体系尚不完善,村庄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按合理规模配置;有些村庄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生存安全隐患;有些地方“空心村”问题较为突出,无序扩张十分严重相当多的乡镇和村庄规划管理薄弱各项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因此,要高度重视村庄规划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完善体系、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强化对规划实施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第一阶段,**年12月1日至**年底,各县(市、区)要对本县(市)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自查,规划期限不到2020年的均要进行修编;已经批准且规划期限到2020年,但规划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等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达不到深度要求的,也要进行修编或调整。并在**年底将各县(市)情况报送至**市规划局村镇与风景名胜科。

第二阶段,**年1月1日至**年底,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完善和省级重点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三阶段,**年1月1日至**年底,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域内村庄规划编制;

第四阶段,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底,完成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保留的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庄的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理顺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管理体制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邢政〔**〕10号)精神,**市规划局是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对全市规划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为了强化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桥东区、桥西区、高开区都要建立规划分局,作为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各县(市)都要独立设置城乡规划局。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规划管理办公室主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主管副职兼任;村(居委会)要设立规划管理员。从而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建立层次负责的规划管理机制,以求规划的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体系

1、深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结合县级市、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深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综合评价发展条件,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方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要求,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提出各类空间资源有效利用措施。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中心村,提出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制定村庄整治与建设的分类管理策略。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制定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

2、全面开展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要按照《**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做好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安排部署。凡规划期限不到2020年的均要进行修编;已经批准且规划期限到2020年,但规划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等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达不到深度要求的,也要进行修编或调整。乡镇总体规划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对乡镇域范围的全覆盖,统筹安排村庄居民点、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提出空间管制的具体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明确保留和需要迁并的村庄,选择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制定村庄建设与整治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

3、认真做好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按照《**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要与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统一组织、同步开展、整体推进。积极创新不同类型示范点村庄规划编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年完成新农村建设“十县百村’联系点村庄规划编制,**年完成“百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一个强镇带百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心村和保留村庄要编制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村庄发展规模,具体安排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划需要迁并的村庄,要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环境需要,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村庄空向布局调整规划,提出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和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具体措施。

(三)发挥规划对村庄发展的综合指导作用

1、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村庄规划要树立为农村生产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现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状况;制定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科学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规模,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配置村庄基础设施。优先安排道路交通、农村供水、污水排放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关系农民群众目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目标,按照区域统筹配置、村庄共建共享的原则,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布局、规模,既要满足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留出弹性空间。

3、完善村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明确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合理确定各项设施布局,集中布置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形成村民活动中心,方便农民群众日常生活。

4、加强古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充分挖掘和保护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摸清古树落内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的布局、规模和保存状况。划定古村落核心保护区,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及保护修缮措施;加强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风格协调,保持和延续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提供系统保存和展示的物质环境条件,促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展古村落旅游,活跃地方经济。

5、科学指导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根据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实际,编制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确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内容,提出具体项目、投资估算、整治时序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要将治理“空心村”、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确定为近期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优化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对农民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作出具体安排,提出各类建筑的建设控制要求。

6、注重综合防灾与村庄安全。合理确定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抗震、地质灾寄保护等设防标准及防治措施。对位于行洪区、蓄滞洪区、矿产采燮区和泥石流、滑坡、塌陷高易发区以及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群居住的村庄,提出搬迁实施方案;新建和迁建村庄应开展建设用地工程地质评价。重视村庄饮水安全,划定村庄水源地保护范围,提出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7、加强农村资源节约利用。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指导思想,发挥规划对农村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村庄各类建设用地,指导农村住宅集中建设和改造,集中布置住宅小区,引导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逐步改变农村住宅传统建设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庭院,提出村庄使用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沼气池建设带动村庄改圈、改厕的其体措施。

8、加强村庄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要加强村庄规划的统一组织实施,确保农村住宅、乡镇企业及各类设施按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在村庄规划指导下进行集中建设,有条件的要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在规划近期迁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和改建住宅。按照规划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凡未按规定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一律不得进行建设。县(市、区)、乡镇政府及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在村庄显著位置设立规划公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及时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

五、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树庄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村庄规划分级责任制,设区市要做好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的督导工作,县(市、区)要做好村庄规划审批合实施监督检查,乡镇要组织好村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行政村抓好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配备必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切实保障日常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资金需要。各级政府要按照责任分工,根据财力状况,安排资金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要统筹开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编制计划,确保各项规划按时完成。

(三)建立信息反馈、资源共享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规划局、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四级信息通讯网络,对其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实行公开,对于村庄规划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播,对于村庄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快速地反馈。

(四)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各县(市、区)要结合乡村旅游“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百个强镇带百村”等活动,抓好村庄规划示范工作,树立规划样板,探索我市不同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发展类型的村庄规划特点,不断提高村庄规划的水平。**县**年完成了一百个村庄规划,力争三年完成全县581个新农村规划。

(五)定期检查督促。市规划局将定期对各县(市、区)、乡镇、村庄的规划编制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帮助。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一体化;基本条件;措施;成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gration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decision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problem, combining with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promot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integration; basic conditions; measures;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经济一体化主要实现在各县市之间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地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市县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村镇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一、村镇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村镇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村镇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村镇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总体规划一般由市(镇)域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组成。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对于市(镇)域城镇体系的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自治区厅对下设县级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如同空中楼阁。因此,村镇体系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村镇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市县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村镇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市级经济来带动县区经济,利用县区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市县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村镇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村镇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村镇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村镇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村镇经济社会协调统筹的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村镇发展规划,逐步实现村镇规划一体化对村镇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村镇关系和工农关系。把村镇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村镇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村镇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村镇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村镇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已达到促进村镇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再促进村镇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统筹村镇产业发展,实现村镇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村镇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村镇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村镇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村镇基础设施,实现村镇建设一体化

对于村镇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村镇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村镇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村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村镇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村镇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的村镇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村镇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村镇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利于形成村镇一体化的发展面貌,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文章中简要总结了开展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确保挂钩规划顺利实施

在各区均成立了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国土、发展计划、农业、水利、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挂钩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落实,整个项目规划设计总体方案的审查,协调解决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对项目规划设计的初步成果进行评审论证,把关项目工程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资金和物资使用、建设项目资金审计等工作,为挂钩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操作,确保挂钩工作稳步推进

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市各区政府在挂钩工作过程中,均制定了相应的文件,明确了房屋置换、分配人均指标、新房入住、产权交换、相关补贴项目及标准,规范了土地补偿安置、房屋拆迁和新建房管理的行为,为挂钩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尊重民意,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在拆旧区选址阶段,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代会、村民大会,集体决议是否同意进行挂钩规划,在充分收集村民意见后,选择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村队作为挂钩规划的拆旧区。在还建规划阶段,从选址、总平面设计、住宅户型设计、景观设计、环保设计及公共设施设计中,都充分征求了拆迁村民意见,并将规划方案进行公示,力求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

(四)维护民生,保障农民长远生计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排灌费,加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结合当地企业生产要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转岗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并推荐就业;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保障农民长远生计。

(五)多源筹资,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一方面,充分整合交通、农业等部门资金,综合投入,将所筹资金用于拆旧区复垦和还建区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采取整体运作的模式,将拆旧区的拆迁复垦与建新区的建设捆绑操作,吸收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实施,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

(六)强化管理,妥善处理权属调整问题

做好拆旧区内房屋宅基地和其他用地的确权登记工作,为拆迁还建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拆旧区内现有农民建房的管理,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扩建、改建住宅;按照自愿合法,维护农民权益和权属受损合理补偿的原则,统筹协调处理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搬迁前后宅基地、建新开发地块建设用地等几个方面的土地权属调整。

五、取得成效

(一)促进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整理,人均用地指标大幅度下降,促进了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例如,在建筑要求上新标准如下低层建筑,指建筑高度10米以下(含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多层建筑,指建筑高度10m以上、24m以下(含24m)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六层;中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24m以上(含24m)、小于50m的建筑,中高层居住建筑为七层至九层;

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50m以上(含50m)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十层以上(含十层)。

(二)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成立新农村管理委员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并引入社会资金共同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了还建区的建设、拆旧区的土地复垦,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优化了村镇建设用地布局

在实施挂钩项目的过程中,将现有村湾按规划集体统一进行还建,优化了村镇建设用地布局,促进了村镇一体化规划的实施。

六、存在问题

各市村镇建设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总体上管理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模式、各区经济实力以及规划、拆迁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妥善解决。

(一)部分区政府实施增减挂钩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挂钩工作涉及到农村居民点的拆迁、还建和复垦、协调难度大,有些区政府对待挂钩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尤其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文件要求,村镇增减挂钩项目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些区政府误认为增减挂钩挤占了有限的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区对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推进力度。

(二)拆迁工作难度较大

在拆迁补偿中,难以执行统一的标准,而农民的要求普遍较高,农户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客观存在,政府与被拆迁农民在补偿安置方面意见难以统一,导致拆迁协议签订时间较长,影响了挂钩项目的实施进度。

(三)农民的就业和创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在挂钩试点项目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导,往往只重视改善还建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不能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问题。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生活成本增大,收入增加不明显。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七、对策及建议

(一)规划引导,组织编制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

各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两规合一”的乡镇总体规划,将以此为契机,对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人口、居住情况及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并在乡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各区编制各市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建立各市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库,以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复垦潜力,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整合资金,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目前,农村建设的项目类型较多,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挂钩项目、农业项目、交通项目等多个类型,但未形成合力。各市将力求整合各方面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为载体,挂钩项目为抓手,农业和交通等其他项目为支撑,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三)用地计划与挂钩项目实施挂钩,积极推进挂钩工作

探索将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已批用地的征供用等情况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考核挂钩,对挂钩项目实施情况进展较好的区给予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对挂钩项目实施不好的,扣减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四)保护农民权益,尽快完善拆迁还建的相关标准

目前,各项目区的拆迁还建标准尚未统一,客观上加剧了拆迁复垦难的问题。建议参照征地拆迁的有关标准,研究制定挂钩拆迁还建的相关补偿安置标准,以进一步规范农村居民点的拆迁还建工作,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加快拆迁复垦工作进度。

(五)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周转指标交易的相关办法。为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效益,建议进一步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周转指标交易的相关做法和办法,以推动各市挂钩项目的实施。

结语

村镇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制定科学的村镇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村镇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4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

”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5

一、工作目标

2020年度,对口帮扶黄铺镇村(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438人(其中科经局帮扶27户93人)。未脱贫2户5人(其中科经局帮扶脱贫1户1人)计划今年脱贫。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责任机制,结合实际,一是积极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针对贫困户具体情况实行一户一策,做到每户有三种以上帮扶措施,精准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工作计划

脱贫攻坚是一项政治任务,德政工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做好2020年帮扶村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明确具体抓手,落实具体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让贫困人口得到实惠。

(一)精准帮扶,政策到户,措施到人,确保党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一是按照市扶贫办统一要求,督促村两委认真梳理相关扶贫政策,核对贫困户基础信息,摸清底数、精准帮扶;二是一户一户分析对接,做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不留空白和死角;三是积极落实帮扶措施,根据具体情况一户一策,分析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精准施策,确保每户有三种以上扶贫措施,积极帮助制定脱贫计划,确保人均收入达标。

(二)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村两委努力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生活和生产环境,解决群众所需所盼的交通、水利、农田改造、村庄环境整治问题,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立足本地实际,2020年村计划:1、完成高标准农田水利改造工程;2、投资700万元完成当家塘清淤60口、耕作道路30条、改造沟渠15处工程;3、力争投资200万元修建村组道路4公里;4、投资100万元修好古坟大桥;5、投资20万元兴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投资20万元做好村主干道绿化、亮化工程,新增安装50盏路灯;7、继续完善省级中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示范带动引领,促使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三)积极进行产业扶持,争取项目入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油茶、茶叶、养殖等产业,力争集体经济有新发展,集体收入有新突破。计划投资30万元,流转山场耕地300亩发展经济林。发展一批上规模的种养加工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劳动就业。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造血功能,并组织企业到村对接,鼓励企业向扶贫村送项目、送技术,尽最大能力帮助村发展经济。

(四)协助乡镇党委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坚持以“两学一做”学教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为引领,以脱贫攻坚工作统筹社会经济工作发展为抓手,建立健全党建扶贫互促机制,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定期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召开学习会、农村政策研讨会,让农村工作相关方针政策,在引导村发展中发挥作用,更好地带领村民积极创业,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五)认真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举办扶贫夜校,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以及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实施成效和目标任务,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宣传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信心,让党的温暖普照民心。

三、责任分解

进一步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工作机制,实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职工都参与。科经局一般干部负责帮扶1-2户贫困户,科级干部负责帮扶3-4户贫困户。做到工作力度不减,帮扶措施不少,做到人员财力投入更多,一切服务于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为脱贫户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帮扶工作。针对我单位帮助的贫困户继续制定好帮扶措施,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政策实施措施更加有力。通过深入了解分析贫困户家庭的贫困根源,特别了解疫情对贫困家庭收入的影响,“因户制宜”地制定脱贫致富措施:1、有劳动能力又有条件走出去的,可直接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2、有劳动能力但因其他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可在当地介绍就业脱贫;3、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挂靠农业龙头企业或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增收脱贫;4、通过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5、符合五保、低保条件的,联系民政部门帮助申请五保、低保保障。6、因病、灾所造成的给予扶助资金渡过难关。

(二)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资助对口帮扶贫困户,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统筹解决贫困户低保医保、义务教育等实际困难。

(三)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成果。我单位2019年在脱贫攻坚双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实现户脱贫的目标。村在黄铺镇考核中位居前列,2020年要继续做好各项工作,重点关注边缘户、今年脱贫户、接受国家监测的贫困户,防止已脱贫户因病、因灾返贫。做好“两不愁三保障”,做好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的评估,解决好贫困家庭就学、就业、就医、危房问题,努力做到依托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确保人均收入达标,实现稳定脱贫,继续做好政策帮扶对接工作,决不让一户返贫。

(四)进一步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在项目支持上有新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不少于一个项目,真正实现户脱贫,村发展的目标。

(五)进一步开展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领导到村调研指导工作。单位领导一个月研究一次扶贫工作。继续开展定期帮扶走访,加快落实政策措施,指导产业发展,开展实质性帮扶,党组成员定期到村现场办公,现场决策指导,帮助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真正实现户脱贫的目标。

五、组织领导

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措施范文6

一、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面

今年,随着我市农业税的取消,三镇财政税收减少,市财政局向市政府建议撤销三镇金库,各项收入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三镇党委、政府人员和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局按照一级预算单位管理,直接核定、拨付各项经费。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

根据市财政局提出的《关于建议免征农业税以及调整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我们认为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后,不利于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建设的发展,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存在的问题:一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把乡镇财政收支纳入全市大盘子当中,如若发展项目,需要先向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申请立项,争取建设资金。然而,由于农村农时季节性很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仅靠市级财政,季节性和时效性是不够的,一旦项目建设错过时机,不能立项,必然影响农村的建设,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农村工作既要抓农业生产,又要抓科教文卫和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镇政府就不能通盘考虑农村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有计划地统筹安排。三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与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相关改革措施相悖。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为了增强三镇调控经济和“以镇养镇”的能力,应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城镇搞活财源、发展经济、增强财力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

鉴于以上因素,恳请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能根据我市在全省的特殊市情,仍执行原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真正建立健全一级财税机构。保留镇级金库,重新划定区域征税,本区域内的所有税收全部上交镇金库,预算外收入进行专户储存管理。实行“核定基数,兑现政策,超收留镇,超支不补”的政策,在稳定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重新核定镇级收入基数,制定合理的财政基数。以1998-2003年的基数平均数为准,一定五年不变。镇级财政入库的收入全额留镇作为镇级收入,镇级支出中人员经费及已列入市级计划内的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公用经费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镇级财政从镇级收入中负担。镇级财政超收部分不上交、不分成,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这样,市乡(镇)财政责权明确,预算管理较为顺畅,有利于市财政的监管和乡(镇)级财政今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农村公益事业和债务方面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不足,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改前村均收入6万元,税改后村均收入2.7万元,减收3.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入不敷出,只能维持村干部工资、五保户供养和村级办公经费三项支出,使得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难以保障。

(二)村组干部报酬问题日益突出。现在每村设置村干部3~4人,并兼任组长工作,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逐年增大,但其报酬和工作很不相衬。

(三)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长期形成的各种债务,已成为村组的沉重包袱,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截至目前村级债务累计487.7万元,村均28.7万元,基本上都成了不良债务。加之这两年兴起的村镇建设,还会形成大量的新的债务,短期内都难以消化。村级债务问题本来与税改并无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切断了以往村里逐步消化债务的一些渠道,使村级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对多数村而言,转移支付资金只能保吃饭,而无法化解债务。

(四)社会事业发展困难,“一事一议”操作难以把握。农民议事决策水平不高,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思想难统一,资金难筹集,使得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由于“一事一议”具体操作难度大,很容易触犯政策,也可能成为农村固定的收费项目,导致农民负担反弹。

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化解收支矛盾。根据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村组干部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报酬,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制定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尽快打破现有僵局,解决统一经营层次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二)多措并举,化解村级债务。

1、积极推行化“公债”为“私债”,组织欠款户与借款人协商,签订协议,划转债权债务。

2、收欠还债。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大对各种欠款的收缴力度。有关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区别不同的欠款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职工以及村“两委”成员欠款,采取组织和行政措施 ,要求限期带头还款;对农村一般群众欠款,要限定时间或订出还款计划分期进行还款,对近期内没有还款能力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签订还款协议;对有偿还能力而欠款经多次催讨不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法律程序依法清缴;对确有困难无力还款的特贫困户,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有关政策执行。对收回的欠款,要建立专户用于清偿债务和发展集体经济,不能用于盲目投资项目搞建设。

3、清理债务,划清主体,处理无效债权债务。镇上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债务进行复核,明确债务主体,分步骤、有计划的偿还。

属于镇村两级自身形成的债务,通过清收欠款和其它债权进行偿还;

属于自筹资金兴办企业的债务,分情况偿还。企业已经关闭的,通过变卖企业现存有效资产偿还,不足部分由镇村集体用积累资金偿还。企业正常经营的,划转债务由企业负责偿还。对无效债权债务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认定,经审核批准后进行会计处理,将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4、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节约资金。加强村由镇管的力度,强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对村务、财务实行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订阅费等实行限额管理。

5、严格控制借贷。今后不准用借贷款完成上交任务和兴办公益事业,不准将拖欠的干部报酬转为借款,不准用借贷款进行非生产性开支。

6、严格控制建设,防止新的债务发生。

(三)认真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履行议事程序,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管理。村组干部和群众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税费改革后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新形势。村内筹资筹劳要严格按照《嘉峪关市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实施细则》规定程序进行,不能强迫农民筹资筹劳。筹资筹劳主要用于本村范围内的集体公益事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加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不得平调、挪用和挤占。村级财务全面实行并深化“委托、四权不变、规范核算、强化监督”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