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培训范例6篇

时代教育培训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2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会计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中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文做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3、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录像、讲座等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育、网络查询、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还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操作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 问题 对等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者。纵观高职院校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这些培训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对当前进行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深刻的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加有效的培训方法,以求取得更优的培训效果。

一、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培训观念上存在误区。

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在适当的时间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但大多数院校在这方面是雷声大。雨声小。一般院校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更缺少实质性的配套措施,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是缺乏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评职称,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付出过多的努力。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可学,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还可以,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了。殊不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也迅速走进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全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大大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培训的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组织不合理。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仍是以教师面授为主,方法上主要是专家教授和辅导的“讲座式”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显然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致使教师失去了学习兴趣。培训效果不佳。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发展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步调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不仅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造成有些教师“吃不饱”或“吃不下”的后果,甚至会出现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致使教师感到学非所用,不仅不能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可能增加教师的学习负担。专家讲授的培训模式也没有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见,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培训结束后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其困难可想而知。

(三)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很多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上选择不当,往往过于强调对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纯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技术性知识的传授,或者只是讲授了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差较远的技术性知识。参加培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并不高,如果不先对他们进行技术性知识的培训,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上。必然会导致教师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是传授了一些技术性知识,内容也没有与本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培训的实用性不强。教师普遍感到学非所用,就会逐渐失去参加培训的信心,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即便掌握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但由于缺乏与本专业相应的技术性知识,培训结束后自己的教学行为仍然难以有较大的提高。

(四)培训效果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估工作只是表面化、简单化,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是走走过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试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或者培训结束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考试过后就不再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培训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相脱节。其次,对评估记录缺乏系统的管理。有关培训结果的记录大多是零散的、无序的,不利于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最终导致好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推广,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不利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最后,高职院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少学校并没有从政策或待遇上制定得力的激励政策,使得很多教师对此种培训不够重视,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搞好离职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观。

首先,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可以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培训中,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只有积极推广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完全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师才有兴趣和动力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其次,要让教师认识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而且是为了自己学习的需要。要使教师意识到,在如今的社会,要想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而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重要保证。要使教师认清时代的要求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度,从而激发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培训。最后,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如果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参加培训。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组织培训。

统一的专家讲授和辅导的“讲座式”培训模式显然已不适合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的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需求的差异制定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首先,可先集中时间授课。开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假期,以保证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有时间来听课。集中时间授课可以系统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满足教师的共性需要。同时,培训中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多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其次,高职院校可进行一些分散时间的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可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在适合的时间安排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界的专家来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 进展,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激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优势,进行网络授课。采用网络授课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选学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可以在网站内设立答疑区,及时解答教师在培训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授、讲座和网络授课三种形式相结合,定会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三)以实用为目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以实用为目的,合理选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合适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培训中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克服以往培训中纯理论取向和纯技术取向的不足。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可把培训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可分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备的使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五个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模块来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本质工作相接近或吻合,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以付出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效益的目的。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手段,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各种新型信息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之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纸张印刷媒体。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能否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迅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是当前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许多学校都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也不相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1994年出版的由西尔斯Barbara A.Seels)与里奇(Rita C. Richey)合著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只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媒体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出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素质的理解停留在技术的使用上,其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能力比较低下。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的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主,任何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手段贯穿于教学始终,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可以概括为三点: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开发能力;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驾驭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具有四项基本特质,即人格、学问、现代化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

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经贸外语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开设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等17个专业,专业类型基本涵盖外经、外贸的主要领域,属于应用文科类院校。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学缘结构相对单一,文科院校毕业或者文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主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上参差不齐。自2009年3月以来,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认真分析全院教职工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实用教学技能操作培训列为教职工专项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2009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了两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院各部门二百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对提高广大教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目前的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培训效果调查分析,对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对“课程的结构设置”选项中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满意”,有64%选择“基本满意”,有8%选择“无所谓”,有5%选择“不满意”。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计算机水平等方面有诸多的差距,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出现有些教师“吃不饱”,而有些教师却“吃不下”的情况,培训效果不佳。说明培训课程的设置和结构的合理性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调研,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多数教职工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初报名的人数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由于教师培训工作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制度和考评机制,使广大教师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训形式单一,组织欠合理目前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仍然是以面授和辅导为主。由于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各异,难以完全保证培训时间的集中统一,部分教师在报名参加培训后没有完全保证出勤,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可尝试采取灵活分散的授课方式,将面授、讲座和网络授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由参训人员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思考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与肯定,也在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反映出问题与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和体会。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巩固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广大教职工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也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刚开始时报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大量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出勤,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除由于工学矛盾致使教师不能按时出勤等客观原因外,影响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未形成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没有使广大教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对参训人员缺乏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合理的考核评价将有助于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训成功的保证。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对反馈进行分析,是巩固培训效果、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对教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各类人员考核相挂钩,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效顺利地开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培训大环境,通过组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精品课程评选等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通常与其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相关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各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可分层次,如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通过基础班的培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提高班的培训目标则是在实现基础班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师具有现代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培训内容可采用积木式课程设置模式,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可分为数码摄影基础及图片处理、办公软件实用技术、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防护、音视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等五个模块。根据需要还可将其中的某些模块细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学完一个模块后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学习其他模块,从底层到高层,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木式的堆砌。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相接近或吻合,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以付出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效益的效果。

合理的组织安排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除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一定的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精品课建设等相关工作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而大多数行政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繁杂,他们都难以保证正常出勤,培训时间往往成为影响教职工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弹性学分制度是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特点,除集中面授外,可以尝试采取网上直播、培训资料网上共享等多种培训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开设“专家热线”栏目,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对于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课件制作、图像处理、课程整合、网页制作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在线答疑。只有真正达到利用教育技术、网络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培训才能真正起作用。应在每年初(或学期初)制定出本年度(或本学期)培训工作整体安排,公布本年度(或本学期)拟开设的培训课程、时间安排、授课教师简介;组织教职工进行预报名,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根据报名情况分批次安排参加培训。对于培训出勤情况采取弹性学分制管理,在员工培训制度中明确规定教职工每学期参加培训的总课时要求,与各类人员年终考核挂钩。由于每个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有时难以保证全体参训人员集中受训,在培训安排上可以尝试分部门进行集中轮训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涉及人员部门众多,难以保证出勤。另外,课程的安排要确保实用、有针对性,切忌走过场。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5

1.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衍生出来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不搭配,表现形式:对培训教育感到迷茫。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获取与掌握程度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因此,他们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向往城市的生活,对于薪酬、知识等有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但与之相对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不一定能达到城市地区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农民工培训教育机制应运而生。为了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与城市需求相一致,农民工应该进行各种知识、能力的培训,获得较为合格的能力基础,作为应聘的条件,这样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而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培训教育与工作的关系很迷茫,培训之后的技能可以更加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安排出相对长的时间去满足培训的需要[6]。由于对付出的培训经费是否能得到同等价值能力的回报的怀疑,进而对培训感到质疑。在这个问题上,农民工已经认识到培训教育对就业的好处,但是对于社会现行的培训教育机构感到质疑,不确信付出一定的时间与金钱可以获得等价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定位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不适应。农民工对于自身定位不清晰,不能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身定位包括职责的定位,能力的定位以及观念的定位等。职责定位指农民工能熟悉岗位运作规律,能掌握企业内部的动态;能力定位指能运用多种岗位上必须的技巧,具有各种相关的资格、证书等技术能力的指标;而观念定位指对与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概念,不过于随遇而安,能团结整体同事以及沟通上级。而农民工在这方面的问题是不能找准定位,对于各项定位概念不清晰,得过且过,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眼高手低,频繁更换工作。

2.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

据《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914所,在校学生429万人。全年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527万人次。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4000多所,民办培训机构1万9千多所。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200万人次,包括:企业在职培训613万人次,各类农民工培训1080万人次,创业培训145万人次。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培训机构正在起着培训农民工的重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相当部分为民办,农民工自身支付能力弱,社会及企业支持度低。前面提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单一的为了赚钱,但是赚钱仍然是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其职业素能不能满足当前的职业、工作的需要,他们会开始考虑转行或者进行自身能力的进修。但是农民工自身支付能力是比较弱的,而企业与社会现在对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支持力度仍不是很大,培训教育力度不足,不能确保教育质量[7]。此外,培训方法不能满足现行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与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信息时代,因此对于现代的农民工培训教育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需要定时、定量教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上班下班时间琐碎,学习地点不固定,这样严重影响了培训教育的质量。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建议与意见

1.农民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毕业到社会后增值自己的机会,但是丰富的知识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对于学习,每个人都一样,通过积累知识可以使自己具有各种与专业、职业相关的知识,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生活中更加顺利。另一方面,技能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在新生代农民工在校期间鼓励其在具有相关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训练自身技能,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快速上手,得到重用。假如培训教育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农民工的自身学习习惯比较差,也是不能跟上培训教育的要求的。

2.创新培训教育手段与方式

综上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信息时代,对于电脑、手机等技术产品相对熟悉,对于信息时代比较感兴趣,未来一个世纪,仍将是电脑时代、信息时代。因此,培训教育应该贴近时代的步伐,能够根据时代的现行要求与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结构,出台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对于学习感到有兴趣,增强培训教育的效果。在当前电脑、网络较为便利、便捷的时代,教育应同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使知识承载便捷的风气,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接受科技与文化的培训。

3.培训教育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

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验与实践。当新生代农民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社会所需要的是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其上手能力强,而新生代农民工正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农民工培训教育应站在需求的前方,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增加实操性的内容,使农民工在就业时不处于被动的状态。

4.培训教育应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会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应该关注这一工作人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增添一份力量。在企业方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接触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场所,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层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教育的投入,给予农民工更多的机会,健全农民工培训上岗制度。在学校方面,学校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的场所,作为教育机构,其中的师资力量应关注农民工培训教育问题,尤其应关注农民工上岗后的继续教育问题,学校应该与企业联系起来,增加沟通与交流,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专注培养[8]。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个大熔炉,不应对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做过多的区分,但同时要更加重视农民工的培训教育问题,使农民工能获得更好的工作;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企业与员工的负担,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教育培训的支出,使支出落到实处,真正为农民工培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5.增强企业责任感

时代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高校教育茁壮成长,高校教师队伍也日益壮大。许多毕业生进入到高等学校成为高校的青年教师。有学者说过“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所以未来教育势必要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很好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青年教师思想活跃,锐意进取,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高校教育注入一股新的力量,但是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培训,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培训已然成为时展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当下全国的高校在这方面的培训散乱或者培训机会甚少,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故本文试图阐述高校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一些方法策略,希望对高校教育研究有帮助.

一、高校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突出强调了教师中的中青年群体。信息时代的来临,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需要,高校就应该适时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1]。高校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师范类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当下的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师范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存在着不适应信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和发展的状况,这就要求对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而当下的岗前培训大多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得高校的青年教师空有一套理论而缺乏现代教育技能技巧,难以将现代的,新的教学技术引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而另外一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进入到高校领域的毕业生就更欠缺教师专业能力的教育了,对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更是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势在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

二、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1.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证,导致他们难以获得培训的机会。

高校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工资较低,而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涉及新技术和新设备,培训费用较为高昂,普通院校由于经费紧张,没有划拨该部分的费用,青年教师本身难以支付而只好放弃培训。另外,青年教师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事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比如住房问题等,在岗位分配上分配制度也不够合理[2]。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相应的鼓励机制,但只是针对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广大的青年教师还是没有享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在信息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作为新时期教学的后续储备力量在政策、法律上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做基础,同时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高校对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不完善。

总的说来,大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都比较重视,并在上面投入了一些资金和人力,比如开展青年教师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等,然而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出台任何的法律法规要求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因此导致各高校在组织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随意性很大。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则表现为缺少统一的行动标准。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地没有出版专业针对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教材,也根本未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得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未来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在美国,从教师教育资格认证到教师资格认证,都有联合运行的组织,在执行标准上,已出台完整的《全体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在执行政策上,美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早已被写入各州的法律中。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证件。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达到多项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便是其中之一[3]。在中国,虽然也对教师上岗要求有教师资格证,然而教师资格证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并没有提出考核要求,只是考察基本的普通话和教师说课试讲能力.虽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明文规定,但是也只是针对中小学的教师,而对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并未做任何的要求,也未出台任何的规定。”无要求则不学习不进步”,这导致在现实中有一部分的大学教师甚至连多媒体都不会用,课件做的就像把黑板搬上电脑,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再加上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也并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目前,专业性教学已经成为全球化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课程设置与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差距,导致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进程的缓慢发展。

三、解决培训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1.增加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培训的机会。 首先,国家应该引起重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和考核标准。让各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其次,政府应该与高校联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物质保证基础,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比如建立廉租房或者青年教师过渡用房,保障教师基本的生活,让他们安心,将心思放在教学工作中,当前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工资低,经常忙着出去做兼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学校可以派出少部分老师去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好的地方培训学习,让他们回来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传授给未出去培训的老师。

2.制定统一的标准,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和培养制度.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类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那样的文件来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人曾说大 学教师是非常舒服的职业,没有非常有力的考核标准,教学工作随意性太大,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是考核教师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其次,国家应该不断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和培养制度, 就目前来看,一些非专业性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已获得了国家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这些毕业生毕竟没有经过专业师范类教育,在上岗培训的时候,应该有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类毕业的青年教师培训,对其有针对性的培训,使这类青年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使其教育素养得到提升。还应该建立青年教师岗位考核制度,以激励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上来[4]。在岗前培训中还应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纳入培训范畴, 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专业结合起来,避免”两张皮”而应该将专业和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3. 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高校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他们的成长壮大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的未来.高校在重视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青年教师中倡导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应用,互相学习观摩对方的现代教育水平,互相听课。(2).经常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赛,比如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和网页大赛,多媒体技能大赛等.这样既能推动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掌握,将培训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3).同一区域或者同一个学校可以架构区域教育博客或者微博, 让教师在课余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同时促成教师间的协同反思。还可将优秀的课件和课例挂到网上,供自己或者同行随时查阅。(4) .经常举行教育技术学术讨论活动,交流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问题与学科动向等。

结语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对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意义深远,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而当下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标准,同时完善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让高校教师确实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领跑羊,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5.(33).

[2]张晨,程墨.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需要理解关怀[N].中国教育报. 2007.(1).

[3]胡根林;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