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论文范例6篇

高级财务论文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1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多次深刻的变革,最早体现“分级管理”财务思想见于1986年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但也仅针对条件成熟、规模具备的高校。自此以后,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寻求符合实情的管理体制,但多数高校正经历大规模扩招、新校区建设,做大做强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集权、集中财力办大事,分级管理财权下移试点工作暂时搁置。21世纪以来,随着宏观市场环境以及校内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再次被推上历史前沿。李雪梅(2002)、陈小玲(2007)重点分析了目前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如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院系办学积极性低下的问题,突出了院校两级改革的必要性。周清明(2006)、楼燕芬等(2008)以职权分配和目标管理为视角,构建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资源配置突出效率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理论模型。张影等(2011)、钟雪等(2012)建立了两级管理的预算经费分配改革模式。笔者将进一步分析院系两级改革的重要目的和意义,结合财权下移的财权配置方式,以预算管理、经费分配、支出自主为研究对象,优化院校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1.适应外部宏观环境。

近年来,高校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愈发激励的市场竞争促使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各级主管部门也多次提出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办学水平。

2.配合内部综合改革。

现有高校管理体制已经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各个方面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财务改革迫在眉睫,而取代“集中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在资源筹划配置、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有效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3.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虽然有利于高校统筹规划,但也存在着经费分配与学院需求相矛盾,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因此只有通过建立财权明晰的二级管理体制,提升院系单位的自,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作和调配。

4.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

高校财权下移赋予院系单位独立自主财权,院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制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植入院系单位财务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其经营意识与成本观念,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得到提高,从而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主动性。

三、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创新改革措施

(一)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

财权下移,势必要求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通过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既要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又要确保院系单位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为实现院系教学、科研任务目标,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如下:

1.要根据机构职责职能,建立“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财经政策、资金管理、会计核算集中由学校统筹管理,而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应由院系自主管理,既扩大院系自主管理权,又加强院系约束监管。

2.要明确校院两级支出责任。

采取目标管理与宏观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将相关经费直接下放到院系,让院系进行自主管理,结合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兼顾学科、专业层次与学生教工规模,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掌握使用,实现教学经费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学校安排的目标任务。

3.配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财权下移授予院系充分自的同时,配套建立相应地评价机制和监控措施。评价环节既包括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包括管理水平评价。教学环节评价工作以督导、检查、评估为控制手段,结合院系发展规划与院领导任期考核目标进行;管理水平评价则是要求院系在建立决策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健全院长负责、教授治学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党政干部会等民主管理,促进院系发展。

(二)校院两级职责分工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鉴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学校层面上工作是充分发挥人、财、物资源优势,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规划,通过规章制度建立、经济资源分配、人事组织任命、定期考核评估等行政手段对二级单位进行管理以期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对于院系而言,作为办学主体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实施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由于院系单位是实际工作者,学校把相应地教学、科研职权下放到院系使之自主管理的同时,财权也应相应下移,加强对院系经费财力的支持,为院系各项事业开展提供财力支撑。对于职能部门而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目的就是要简政放权,因此职能部门应当定位于服务功能,工作模式应逐步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以往财权相对集中转换为财权下移,以服务日常事务、指导专项工作、评价监督检查为主。

(三)预算管理与经费分配模式创新

1.现行预算经费分配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高校预算分配模式中,教学相关经费已经直接下拨到院系,比如教学基本运转费用、学生实习实验费用、设备器材购置经费等,但这些经费支持力度难以适应深化改革要求,大部分财力仍然集中在职能部门,在年度执行过程中,一旦职能部门执行不了,到年底就存在突击花钱、紧急划拨院系的情况,不仅造成学校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较大造成经费浪费,同时给院系也带来压力,院系不能全面掌握本单位经费总量而过分依赖职能部门,等、靠、要现象严重。

2.创新预算分配改革模式。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77-02

高级财务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中的许多内容有了准则依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准则下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问题,以期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与实务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一、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构建

概括说,财务会计学可分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一般财务会计问题,即所有企业都要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单个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两大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外的特殊财务会计问题,又称特殊业务会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会计主体(单个企业)殊的财务会计问题和特殊会计主体(企业集团)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中国早期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类似教材的内容,在处理依据上也以介绍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西方国家的处理要求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国内各高校纷纷修订编著各自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但是,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专题性质,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各高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差甚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新经济现象和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中国企业的并购、融资租赁、跨国经营、重组破产等经济现象日益普及和频繁,特别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合并、外币折算、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特殊业务和新兴业务都作了规范,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表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在中国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具有开放性,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业务、新事项的出现而不断纳新、吐故的。这对国内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一样。如早些年,即使在西方高级财务会计学中也无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然而现在,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的。因此,无论中、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将增加诸如此类的内容。而现在包含在高级财务会计学内的内容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的普及逐渐变成基本的、为一般人所熟知,目前中国《高级财务会计学》中的一些内容(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等)又将如西方一样回复到中级会计中去。

从教学目标看,高级财务会计学通过对一系列特殊、复杂或新兴业务会计问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财务会计综合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从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和中国会计实践的需要看,归属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会计专业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会计事项了。从内容上看,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关系。

本人借鉴高级财务会计学有关专家的观点,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需要,构筑了新会计准则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1.总论。主要阐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地位、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目前的大部分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没有总论,直接列示各类专题,如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等,笔者认为,既然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列入高等学校会计教学体系之中,则必须回答与高级财务会计学基础理论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教材中没有总论,教师在授课中也是要首先介绍相关内容,否者,会给学习者一头雾水的感觉,不利于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把握。

2.特殊会计主体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合伙企业会计、总分店会计;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合伙企业、连锁经营企业、企业集团在中国目前的实务中已是大量存在。并且,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有专门的准则作了具体的规范,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3.一般会计主体殊的财务会计问题。这类问题在一般企业中的某些企业存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没有涉及,如外币交易会计、外币报表折算会计、租赁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等。

4.特殊时期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这类问题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主要是依据国际惯例和国内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

综上所述,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分工,建议将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界定为:总论、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与外币报表折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总分店会计、合伙企业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而应将会计职业道德归入《基础会计学》,使学生从接触会计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观念。所得税会计列入《税务会计学》,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列入《中级财务会计学》,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选修课单独开设。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学方法。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因此,如何根据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案例。案例可繁可简,不拘一格。目的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出发,学会对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提倡案例教学法,并不是说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就可以抛弃了,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结合运用关系。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了高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会计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技能。应用计算机教学,借助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软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件制作的内容,不断优化课件使用效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尽量增加金融企业会计案例,如利用上市银行、证券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课堂演示,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课件设计好后,还存在一个如何使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说与写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仍然具有引领教学方向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仍然只起辅助作用。多媒体的功能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代替教师完成他难以简明直观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及板书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投影,要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和相关财会软件,灵活选择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等教学形式,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及内容也应改进。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恰当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课程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及期末考试综合决定,这也是国外正规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些基本措施。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在课程考核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平时授课中,注意结合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成绩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作业成绩及平时表现为主,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遏制平时逃课、考试突击现象的发生,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艳秋,赵泽松.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9,(1):109-110.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3

Abstrac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local higher accounting core 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action learning method is a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which combines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make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action learning method in the intermedi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teach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tion learning method not only can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ule design, but also can play an double and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creative talents 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while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action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intermedi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takes an evaluation of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action learning in the intermedi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teaching.

关键词: 中级财务会计;行动学习;创新

Key words: intermediate financial accounting;action learn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34-02

0 引言

行动学习法是现代一种科学化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和学专业知识,“知识传递到知识内化”,优化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的中心,由师生共同确定任务来引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学生构建属于可行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中级财务会计”是在基础会计之后开的会计核心专业课程,以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一章学习一个准则,以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每一章可划分为归属于会计要素为主线的问题,所有问题在师生共同讨论和学习中构成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创新设计是可行的。该研究作用表现在:第一,可促进高等教育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行动学习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反思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是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将行动学习法引入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行动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基础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合理地设计学习模块。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知识及实际业务,合理系统地选择和设计学习模块问题要能覆盖模块的大部分知识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第三,提升老师自我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改革都离不开爱岗就业和科研水平高和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任课老师应该了解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习类似于学习行动法等各种方法来提升会计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最终引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以下是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仅供同行参考。

1 行动学习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4

1.1课程内容繁多、难度突增

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而在基础会计后直接进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明显感觉其内容比基础会计大幅度增加,难度也大幅度加大。难度加大容易造成学生出现畏难的学习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1.2课程性质偏理论性,比较枯燥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一般会在基础会计课程配有一定的课内实践,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建账及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一些操作性实践。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基本比较偏理论,仅一些计算和分录方面的练习,教学的趣味性较少。

1.3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强、要与时俱进

相较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等课程来说,中级财务会计与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等相关规定联系最为密切。近几年来,《企业会计准则》在不断的修订和增加,会计准则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影响深远,其账务处理必须遵循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的税收法规对中级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实务中涉及税收方面的处理必须遵循最新的税收法规。而通常教材无法做到实时更新,因此,该课程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及时顺应法规准则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删减和修改相关内容。

1.4应用型本科高校本课程课时出现较大差异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量理解不太一致,据了解,各高校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安排的学时有64学时、96学时和128学时等不同版本。课时差异也说明了不同高校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培养方案中就体现出对学时要求的不同。同一门课程在不同高校的学生接受到的内容和详细程度出现较大差异。

2应用型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时受限,内容取舍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有的只有64课时和96课时。在课时较少情况下,考虑到应用型本科的生源、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该课程内容的难度问题,大部分教师要把教材所有内容讲完是很困难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应用型高校的老师通常会对教材部分内容做出较多的取舍或只作一般性介绍。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的内容通常取消或作粗略介绍。而实际财会工作中一般会涉及到编制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但对学生的一项培养目标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本科高校的区别在于尽量让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做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所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尽量为学生实际工作服务。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学校培养学生时就应该加强这种能力的训练。但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后续课程中如《高级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一般没有再安排前述三个内容。部分高校有单独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虽有现金流量表编制等内容,但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教学也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从而压缩了其他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2.2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出现问题

教材的编者和上课教师两方面均存在对财务会计的中高级课程内容边界划分意见不太一致的情况。一方面,不同教材编写者对同样内容如“递延所得税”有不同的划分,部分教材将其归入中级财务会计范畴,部分教材则将其归入高级财务会计范畴;另一方面,不同授课教师对中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讲解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前述递延所得税问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可能将“递延所得税”归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范畴,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可能又将该内容划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范畴,从而导致课程内容衔接上的脱节,也导致学生学习层次和内容的脱节,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教学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这些中高级财务会计划分的争议性内容集中在“递延所得税”、“融资租赁”、“资产组减值”、“总部资产减值”、“商誉减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上。

2.3理论课程与配套实验课程出现脱节问题

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会为中级财务会计偏理论性的课程配套财务会计综合实验课程。但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实验课程存在与理论课程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中级财务会计理论课程中的讲解实务时大部分是通过文字题目形式来体现(即都是文字描述),如经济业务中购买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举实务例子时表述如下“某公司于20×4年1月1日,以10万元购入A公司当日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面值12.5万元,单利计息,票面利率4.72%,期限5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因为教材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大部分的学生并不了解购买债券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但是在后续配套的《财务会计综合实验》课程中涉及到购买债券的业务,则一般是以原始凭证的方式出现。这就会导致出现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理论课程中遇到的文字描述的业务比较熟悉,而在实验课程中对相关购买债券业务的原始凭证的解读能力较差。学生无法从原始凭证中解读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经济业务,导致学生财务会计实务能力的低下。这种能力低下通常表现为很多学生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时部分业务不会解读,会计分录不会书写。比如,计划成本法核算原材料、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等业务的实务处理。该实验课程实际上可以验证中级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理论与实验的脱节问题还存在于部分中级财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会吸收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这种跨界可能是不同教材编者对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解不同。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内容可能由于理解不同而出现在中级财务会计综合实验中。假如学生未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学过相关的内容,实验中就会遇到问题,这是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衔接问题在实验课程内容中的表现。

3应用型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教师要厘清课程的教学框架和课程主线

根据经验,每门课程应该在首次上课和最后一堂课为学生厘清整门课程的授课框架和课程主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学前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学生学后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较好的总结,做到学完后能够系统地看待整门课程。避免出现学完就遗忘,知识体系凌乱等情况。

3.2教师要找出课程学习规律和梳理知识体系

按照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学生个体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提供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与学是提供外部刺激和内部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该总结出学习的共同规律,为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供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外部因素。比如,课程中资产的大部分内容知识体系的规律比较统一,因为资产大部分的学习规律都是不同类型资产四个问题的账务处理,即资产的初始计量(取得时)、后续计量(持有期间)、期末计量(减值)、处置(出售、报废、对外投资等)。而负债的内容大部分遵循一般规律:即负债的发生、持有期间计息、到期归还等顺序来做账务处理。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资产和负债的规律,就容易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

3.3教师要善于运用整合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将教材“越教越薄”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多、难度较大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混乱和畏难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整合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住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应知识点。

3.3.1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部分内容属于同一内容但有不同侧重点,一项经济业务内容可能出现在教材的不同部分。如会计分录,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这种经济业务会出现在“应收款项”的资产教学内容中,也会出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负债教学内容中,而“主营业务收入”则会出现在收入的教学内容中。此时,教师就可以用整合教学法,告知学生其实际上是同一个经济业务,因为其既涉及应收账款,又涉及应交税费和收入,在这三个内容中都出现了这个业务的账务处理,归纳学习后知识点就会整合,教材将会“越学越薄”。

3.3.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部分内容有相似性,如:应收账款、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都有存在减值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应用类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归纳教学,将知识点相同之处归纳出来,帮助学生类比学习。比如,资产减值账务处理时借方一般都是“资产减值损失”,而贷方应视不同的资产略有细微不同,如应收账款对应“坏账准备”、存货对应“存货跌价准备”,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则对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这些减值准备计提后是否允许冲回,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对比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学习,让其知识体系得到很好的梳理,不容易产生混乱和遗忘。因此,通过分类教学法,对同一类中内容寻找相同点,而不同类中内容寻找差异点,可以让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由多变少,将教材的内容从厚变薄,学生学习起来也不容易产生畏难、畏多的情绪,更不容易将整合、对比归纳出来的知识点遗忘。

3.4各高校教学部门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做界定

针对上述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衔接出现的问题,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会教研室或类似机构要召开专项教学研讨会议,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将本校不同专业的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边界做明确的界定。一方面,根据本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生源水平及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不同,将各专业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做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在强调学生学习中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学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即不对理论知识提过高要求,理论内容难度要更适中,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水平。让财会教师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内容把握,避免让中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出现脱节或过多的内容交叉。这不仅有利于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间的内容衔接,也为目前教材市场的中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分级的随意性,提供各个学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3.5将业务相关原始凭证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到有机融合

应用型本科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鉴于上述中级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财务会计综合实验课程用原始凭证描述业务这样的脱节问题,建议应该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编制相应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材。该教材中在用文字描述业务的同时,配上相关的典型的原始凭证,教师带领学生解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实务的原始凭证。一方面能够解决上述理论课程与配套实验课程的脱节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够与后续的配套实验课程更紧密对接,进而为学生与职场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也更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素质的目标。出于教材的篇幅和教学课时的考虑,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时无法将所有中级财务会计相关业务的原始凭证都列出。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已经涉及过的原始凭证,比如银行支票、商业汇票、差旅费报销单等原始凭证就无需列出。选择呈现一部分中级财务会计典型的原始凭证,如债券发行承销协议、证券交易交割单、债券利息通知单、验资报告、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测试表、坏账准备计算提取表、验资报告等。课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解读经济业务的内涵,锻炼学生从实际原始凭证中解读出经济业务的实践能力,达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培养目标。

3.6单独开设《财务报表编制实验》和《会计职场仿真综合实验》课程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5

一、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

实务处理往往是问题导向的,但知识的传授则往往需要先对知识本身进行研究与分类。知识的分类要求我们先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与非财务管理知识,例如,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会计知识体系,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等)。

这种区分可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可以是实务导向的,例如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就有一种理念,以高级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必须具备的特有知识为主线,就是一种实务导向。也可以是理论导向的,如王化成等从财务管理假设出发,以是否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来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02。

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可以从基本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入手,这种思路有利于对财务管理类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如筹资涉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与渠道、资本结构等。也可以从较高一级的课程入手,例如目前许多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开设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个层次的分类往往与一个学校对专业的定位有关,因此不同学校有一定区别,这增加了在这个层次讨论的复杂性,但这种分类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讨论,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入手,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进行讨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分类,即对课程做一定的归并,例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可以归并为企业财务管理。

这里对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是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主要从课程这个层次进行梳理,根据目前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包括的课程(这里并不企求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有: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初、中、高三个级别)、财务制度、财务案例、财务专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投资评价(项目评估)、资本运营(并购与重整清算)、税法税务、财经法规、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学)、金融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期权、金融工程等;另外还有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等课程。

上述列举中并未区分金融与财务,考虑到我国专业设置的现实,特别是许多高校可能既有财务管理专业又有金融专业,下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特色)问题

根据专业定位可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或导向),各个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确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可以按学科侧重进行区分,如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区分为金融导向的财务管理、会计导向的财务管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也可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偏向来区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实务(应用)导向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导向的财务管理。由于我国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理论与实务导向的区分也影响着不同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还可根据财务管理的行业偏向,进一步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划分为国际化导向的财务管理、特定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如资产评估师导向的财务管理、服务业导向的财务管理等等;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又可区分为内部营运方向、资本营运方向、投资方向等。

专业方向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对体系中的课程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以高级财务管理为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设问:一是是否有方向不同的高级财务管理?二是是否有超越不同方向的高级财务管理?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特别是基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一事实,应该有能够超越不同导向的高级财务管理。

三、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注于管理的价值方面,因此存在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概念与内容体系,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独立于一般企业管理而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其偏重于价值方面,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与分化中,它往往又不能孤立存在于一般范畴——管理之外。

以企业并购为例,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两种知识传授的思路,一是在传授企业并购知识中传授并购财务管理,一是从传授并购财务管理入手,兼顾一些并购基本知识。如果这样来分析,我国目前许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关于并购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第二类,而一些以并购为主题的教材或专著则可归为第一类。具体的代表如第一类的典型如任淮秀主编之《兼并与收购》(人大版2004),译著则更多;第二类如王化成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一版、第二版)、杨雄胜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第一版)。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战略管理与财务战略、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这些区分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研究趣向,也反映了知识传授中的不同导向。

从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角度看,笔者倾向于在现有体系下的侧重于财务方面的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单单剥离出其财务面(再加上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其已有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如此。如果这样选择的话,象财务战略、财务治理、并购财务、集团财务等,可以通过学习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关于战略管理课程,自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了一门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之后,很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把选修或自学战略管理课程当作自己的重要学习任务)、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课程来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受限于课时等,则可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确定财务专题研究课程的思路。

四、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分科教学问题。无论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问题(包括上节所述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还是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以现有框架体系作为基础,恐怕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思路。

人民大学曾经试图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独立出来,构建单独的课程,经过实践探索之后,还是放弃这一思路,将三者合并为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际上这也是向国外公司财务的基干回归。这能说明一些问题:课程还是取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更加合适。

2005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材编写进行研究,并确定了会计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课程与教材,这显然是一个使会计与财务管理紧密关联的一种模式。

从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分科角度看,目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财务管理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学)、投资学、证券投资、税法税务、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如果考虑到通过其他课程传授财务管理知识这一途径,还可以把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并购等纳入进来。

五、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关注如何学的问题,因此会衍生出财务案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课程,而基本知识体系框架则仍然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架构。

王化成等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架构,并提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等概念,从假设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深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当然也预留下大量可以置疑的内容,但这一架构的提出与实践(包括编写教材等)对我国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真正稳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从研究对象着眼进行界定的。价值概念本来已经成为现有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内容的部分之一,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讨论企业理财目标,并讨论企业价值等相关问题,并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为两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日常营运、分配等逐步展开。

价值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相关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分级的内在基础,价值因此体现为现金、资金、价值(复杂价值)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也体现了价值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已经可以初步为我们界定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的界限。现有的公司财务管理,只需小的调整,甚至不需调整,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金、资金层面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

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现金、资金、复杂价值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初步分级后,高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复杂价值管理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复杂首先体现在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方面,如企业并购活动、企业战略管理等,就是企业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

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更体现为价值估算的复杂性与价值控制的复杂性,计算服务于决策,控制服务于目标(价值实现)。因此高级财务管理是研究复杂活动价值计算与控制知识的一门学科,结合活动过程、价值估算与控制特征,可把企业的复杂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是作为标准化交易的复杂价值计算与实现,如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的估价等,由于有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如股票市场的存在,这部分内容也可归为更基本层次(如中级)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当中;第二种类型是非标准化交易的价值计算与控制,企业并购主要可归为该类,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规避是以风险转移为前提的,因此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可能涉及非常复杂的价值计算;第三是非交易型活动的价值计量与控制,即企业内部复杂活动的价值估算与控制,如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管理、战略管理活动、对内的跨行业重大投资活动等。当然如果要进—步区分的话,企业的网络活动可能兼具了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活动两者的某些特征。

财务管理既然是价值管理,价值计量与价值控制应该是其主要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例如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应用,对强调应用的大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合规性也是价值控制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公司治理、公司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都体现了这部分要求。

高级财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校二级财务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 模糊控制理论; 绩效评价

近年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引起了人们的极度关注,作为此次改革重点的高等院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顾及原有工资制度下大多数教职工的既得利益,缩小教职工实际收入差距,又要积极防范财务风险,在健康、有序和稳定中推进学校自身发展。鉴于此,本文将从财务管理角度着重分析绩效改革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尤其是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将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推进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体制热点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即高校可以根据办学规模确定其财务管理体制。随着高校扩招与合并,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各种积极性,部分高校实行财务预算分级管理,适当下放财权,即实行学校统一领导下的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一定程度上落实了高校理财的自主性,也激发了二级单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对“集权”与“分权”两者关系度的把握不当,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约束力弱化,控制体系缺乏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第一,预算管理不完善,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一般高校都需要做两次预算,即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且两次预算时间和范围上常常不一致,财政要求编制的部门预算报表先于工作计划,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不得不粗略编制一套预算报表上交了事;学校内部综合预算则是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各二级部门于2月开始编制,通过多次研究、商量,最后在4月前(有的高校拖到9月)通过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后,下发校内各部门,因此,常常出现预算编制、执行两张皮,执行中报告不断,追加专项预算若干,预算编制的质量和约束力难以提高。第二,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各职能部门忙于搞追加,在支出预算的核定上一般采用基数加增长比例的方法,使各二级部门各项支出能增不能减,多年下来,预算套预算,可能导致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固化了各部门的资金分配格局,然而财务部门忙于搞平衡,资金拨付了事,无力跟踪、分析和评价。

(二)经营意识缺乏,忽视成本核算

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着财力高度紧张和资金严重浪费并存的状况,高校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一般意义上资金的收取、分配和使用上,财务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成了“钱柜子”,特别是在政府拨款有限又要扩充校区的情况下,投入不讲经济效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财务部门疲于应付各项支出,不管对事业发展是否需要,只要领导签字就全部报销,拆东墙补西墙,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只是基于笼统的、总括的分析评价,既无全局观念,也无长远打算,所谓“经营理念”沦为一句空话,更不用说“完全成本核算”。

因此,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视为只是教学、科研的服务工具,应该深入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全面预算的创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核心地位

(一)实行全面预算制度,理顺收入分配政策

建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学习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首先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在确立学校统一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将理财权下放至各个二级部门,允许其在适当的授权范围内对本部门的教学资源及经费进行管理。这其中权力的合理让渡是一个核心问题,即让渡的平衡点、权力让渡后的收支绩效评估方法和体系需要理顺。通过走访了部分管理良好的高校,我们认为,理财权的让渡要把握“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对不同源头的财务资金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一,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按照“留足学校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分配原则,先按照每一学年学校学生人数及各个专业收费标准匡算学费总收入再加上财政拨款生均定额作为教育事业分配总额,各院系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教师结构比、专业特征等作为分配权重进行分配,具体预算分配下达时则先扣除学校提留部分,再将剩下的学费收入分配给各院系。这样,各院系催收学费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动力足,推动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第二,各院系创收收入在提足学校层面办学成本,比如公共教学资源成本、管理成本后,由各院系自己留用,自由支配。由于将创收财权下放,激活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改变原来“等、靠、要”的状态,明确工作任务和预期目标,重视各项目成本核算,真正实现经营理财。

(二)运用模糊评价理论,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结合”的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本身就包括各二级部门预算的制定、控制、执行和业绩考核等思想,这是与传统的重分配轻效益的预算管理的本质区别。因此,本文拟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提出创新型高校财务评价体系。

模糊集合(Fuzzy Sets)的概念是扎德(L.A.Zadeh)教授于1965年发表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的“Fuzzy Sets”的论文中提出的,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在1973年,他又提出了用模糊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的方法,奠定了模糊推理的理论基础,为模糊控制理论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模糊集的概念与古典集的概念相对应,是在古典集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集合中,一个给定的元素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只有“属于”和“不属于”,两者必居其一,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的分类边界不是非常清晰的。对于这种没有明确、清晰地定义界线的集合,需要用模糊集合对其进行描述。例如对于一个人的身高,我们用集合[高,矮]来对其描述,并且认为高于180cm的人为高,那么身高刚好179cm的人应该为高还是矮,用经典的集合理论就不能准确的对其描述。在模糊集合中,任意元素u属于某个模糊集合F的程度可以是闭区间[0,1]中的任何一个数,用μF∈[0,1]来表示,μF(u)被称为u对F的隶属度(Degree of Membership)。因此,当我们用模糊集合来对身高179cm的人进行描述时,可以表达为[0.95,0.05],其中,0.95和0.05分别为语言值“高”和“矮”的隶属度。可以看出,用模糊集合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关键在于语言值隶属度函数的选择。常用的隶属度函数为三角型隶属度函数,其表达式为:

在进行高校定量绩效考核时,每个指标的好坏通常用“优”、“良”、“中”、“差”来表示,但是,这样的等级划分比较粗糙,很难精确地反映出指标的优劣。采用对各个指标打分的方式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指标的优劣,但是评比的标准很难用常规的函数公式来描述。因此,本文结合分级评价和打分评价的优点,提出用模糊分级评价的方式来描述高校定量绩效考核的指标。其评价过程为:首先,用模糊集合将各个指标分为四级[优,良,中,差];然后,根据分级的结果进行评分的运算,并得到该指标的分值;最后将所有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得到最终考核结果。

各个指标采用三角型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划分,如图1所示:

其中:a、b、c、d分别为“差”、“中”、“良”、“优”的隶属中心。

对于高校定量绩效考核,本文从反映学校财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一级指标体系中选出9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然而,在对各个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时,最重要的是确定所有指标每个等级的隶属中心所对应的值及各指标权重。本文按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及财务分析指标经验值,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反复交换信息而得到各指标隶属中心及权重值如表1所示。

每个等级的分值一般可以确定为“差”=50,“中”=70,“良”=85,“优”=100,即[差,中,良,优][50,70,85,100]。因此,当完成对指标的模糊评级后,其对应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ui――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i=1~9;

Kj――各个等级对应的分值,[50,70,85,100];

xj――各个等级的隶属度。

最后将所有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考核结果:

其中:C为最终的考核结果;αi为各项指标的加权系数。

表2以某高校为例,演示用模糊分级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绩效考核。

根据公式(2)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为(表3)。

最后,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该高校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为92.71。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该高校财务管理处于较优水平。

三、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采用的该模型针对不同评价指标采用模糊分级评价的方法,可以方便客观地评价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水平,而且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移植性,但不可否认,评价指标的选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成分,具体运用时既可从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设置,有待实践中予以证明。

【参考文献】

[1] 刘合香.模糊数学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