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英文论文范例6篇

审计英文论文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1

一、国际合作场域中的审计人才英语范式

1.审计人才英语审计报告的出具。一是标题。标题的表述应尽量精练、标准和明确,将审计报告的内容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二是收件人。确认审计报告的归向,保证信息准确。三是引言。对审计报告进行提纲挈领的综述,保证内容简明扼要。四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段。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细化相关规定,确保条理清晰。五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说明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段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针对以上责任段进行进一步阐述和说明。六是注册会计师签名与盖章。发挥其公证和证明作用。七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保证审计报告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及合法性,并发挥其约束力和限制性。八是报告日期。明确审计报告的时间。2.审计人才英语审计报告的类型。英语审计报告存在以下四种类型———标准无保留型、无保留加强调事项段型、否定意见型和无法表示意见型。相关要求如下:一是对英语审计报告来说,应具备的格式与本国国内的审计要求不同。首先,应具备完整的模式和要素,通过规范审计模式和审计报告格式,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其次,报告中涉及的标识要保持一致;最后,审计报告要具有较高清晰度,在对其中相关要素开展记录整理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二是基于国际合作的状况,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应是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同时,在企业重大问题方面要基于安全考虑的内部控制,借助审计流程,对审计过程予以限制。三是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审核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使之符合特定的条件,同时,要在审计工作底稿内开展记录工作,以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内容明确其过程和有关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计控制过程中,应整合相关资料,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3.审计人才应依据的英语范式程序。在国际合作场域中,要全面保持企业审计内有关程序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最大限度地关注审计报告内存在的控制缺陷,然后借助英语规范和相关程序加以梳理。具体内容如下:一是英语范式中应完成记录工作。在国际合作场域中,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制订相应的审计规划,以保证审计程序有效实施,同时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和可获取性,为审计结论的记录工作做好准备。二是英语范式的沟通事宜。借助书面形式与审计委员会等机构进行沟通,对审计中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适时加以控制。在英语范式的构建中,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如果认为监督无效,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书面形式直接和企业董事会进行有效沟通,以此完善企业审计流程。三是英语范式中应考虑期后事项及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基准日第一时间报告审计工作进展及相关变化,并针对期后事项进行书面声明;同时,要通过审计报告的形式公布审计内容,并确保其准确。

二、国际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的现状和成因

1.审计人才英语词汇学习滞后。由于很多审计人才都是“科班出身”,虽然学习过部分审计专业词汇和句型,但由于“非专业性”明显,审计人才对审计英语的使用(比如对审计词汇的掌握、对审计短语的理解等)通常会表现出僵化的情况,即便是在记忆审计词汇时,也只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在单词所能给出的意思之外并不能知晓更多词汇的背景,无法对词汇含义和用法进行深度掌握。这种相对滞后的审计英语学习方法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审计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却无法在国际合作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2.审计人才英语学习的倾向性。对身处国际合作场域中的审计人才来说,学习倾向性指的是出于特殊原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有意提升其表达能力,而是一直偏向于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较少,使得他们经常会围绕固定的话题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其英语表达能力迟迟得不到很好锻炼。3.审计人才英语思维的缺位。对国际合作场域中的审计人才而言,审计英语思维的缺位指的是他们缺少以英语思维习惯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进行表达的策略和技巧,这与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中的“中式英语”表达方式存在紧密关联。比如,在一些审计机构中,对审计人才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大多体现在翻译与阅读方面,而翻译一般为限制性表达。而这种翻译式表达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不但会让审计人才在审计实践中生搬硬套,还会因为忽视了中英文句式结构而词不达意。

三、国际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的提升策略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审计;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际上衡量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七条标准之一是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国际审计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举措,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借鉴国际双语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一、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概念

国际审计双语教学包括三种形式,或者教学全部使用英语,或者教学使用汉语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用语,但大家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是,在教学的某些过程至少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教学使用两种语言,既可以由同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同时使用(间断、交替地使用汉语和英语),也可以由不同教师在相同学科不同时使用,譬如同一门学科中有些单元使用英语,有些单元使用汉语,或者第一学期使用英语,第二学期使用汉语(一般多体现在ACCA教学的初级阶段)。

“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是把外语当作一门课程,把语言学习当作教学目的,而双语教学则是一种学科教学,是以外语为教学手段来获得知识,它具有双重效果,即同时获得知识和语言技巧。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英语主要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二、国际审计双语教学模式选择

(一)国外双语教学主要模式

1、隔离型。此模式指将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从一些课程中分离出来以便接受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强化课程,其他课程仍是正常的只说英语的主流课程。学生每天可能接受少则20分钟,多则几小时或更多的语言强化课。一般在学生有多种多样的语言背景,难以找到足够的双语教师和其他支持资源,特别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施。

2、保护型。为了弥补隔离型模式忽视学生学科成绩,一味追求英语熟练的缺陷,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科教师或一个团队来开展教学,将对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比主流课程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使用额外的材料、双语辅助工具、适合的教材等以帮助学生既获得学科内容又习得第二语言。

3、过渡型。指学科内容用学生的母语来教,而教学语言用英语。刚开始时用母语讲授学科内容,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根据所需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早出过渡型和晚出过渡型。在早出过渡型中,其目的是努力迫使学生快速习得英语,而将学科成绩和第一语言的习得置于第二位;晚出过渡型更接近于在双语背景下语言习得的发展特性,通过母语提升认识,使少数语种学生逐渐增加语言到其语言库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时间短,往往忽略学科成绩,而后者则使学科成绩和英语习得兼顾。

4、维持型。该模式认为,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同样重要,学生刚入校时仍使用本族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教学,一些学科仍旧使用母语教学。在这种模式中,母语仍然占重要地位,而不是处于从属语或补充语的地位,其目的是促进双语现象,是多元的。

5、双向双语型。此种模式是将少数语言学生和多数语言学生融在一个班里,用两种语言教学,课程教学的很大部分教学用非英语语言来教,更为重要的是,在既定的时间里在一个课堂中只用一种语言。其实施关键是保证语言平衡,为了保证语言平衡,有几种做法,例如早上的课用一种语言,而下午的课则用另外一种语言,两种语言周期性地交替使用。或者在第一学期用一种语言教学,而在下一学期则用另一种语言教学。

(二)我国与国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比较

1、教学思想。国外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动手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目的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但不利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双语教学有利于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思想的融合,从而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

2、教学目的。国外双语教学几乎都是针对少数民族和移民开设的,一方面目的在于使少数民族和移民融入主流社会,解决就业、社会发展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及移民的母语。它是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甚至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我国的双语教学是针对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3、语言环境。国外双语教学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语言或官方语言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英语是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和生存、就业的必备工具。在我国,英语只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而且汉语与英语之间差异很大,英语无法像我们的母语那样自然生成并在母语环境中得到很快的发展。另外,欧美国家的“双语教学”甚至“多语教学”有着天然的同属拉丁语系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双语教学”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三)国际审计教学模式选择。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考核;二是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中英文授课,其比例视学生接受程度而调整,中英文双语考核;三是双语教学的低级阶段,即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文授课和考试。纯英文授课、考核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功底和英文能力均有相当高的要求,即使教师能够轻松讲授,学生的英文水平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一大瓶颈。众所周知,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差、英文应用水平低的现状,英语听、说能力差。根据我国高校的现状,显然能顺利实行第一种模式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对而言,第二种模式更加贴近中国大学教学的实际,推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是中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问题,应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而定,不宜做统一规定;其次是对教师的要求。目前在ACCA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丰富,同时英语授课能力较强的教师较为稀缺,如果在不加强培训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全英文教学,会使专业学科教学变成纯粹的英语课,失去了双语教学实施的意义。笔者认为,真正优秀的双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和基础,拥有很高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和获得普遍认可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学生的认可应当是一条重要的参考标准。

三、我国国际审计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要使我国国际审计的双语教学取得较好成效,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双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双语教师的水平。我国当前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切实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专家进行教学与交流,南京审计学院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借鉴;另一方面给教师提供培训与出国学习的机会。但是,从时间、成本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等方面考虑,后一种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由于语言环境、外语师资、学习与考试制度等因素,本科学生普遍存在英语交流与应用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听外语讲授专业课与交流讨论时,出现较大困难。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部分双语教学课程的实行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也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西安交通大学双语教学中,开始有100多人参加学习,但只有53位学员坚持下来并参加了考试。因此,要大力倡导学生学习英语,尤其是听力、口语、专业词汇等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限于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讲座、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环境条件。

(三)加快教学相关资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引进国外优秀ACCA原版英文教材;另一方面可由教师编写讲义,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讲义,组织编写英文教材。教学课件可采用中英文相结合进行讲解,而不宜进行全英文授课。注重教学实践,多开设一些验证性,尤其是设计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学生研究计划(SRP),鼓励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过程中,可安排学生阅读大量的国外文献资料,了解项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尝试用英语进行学术讨论,并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使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此外,应注重双语习题库、试题库、参考资料库的建设。

(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双语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泛收集课程相关的资源,将其融入到讲义、习题、试题库中,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更进一步,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建立双语教学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体系,集成绝大多数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为师生提供一个实时、开放而又方便使用的教学平台,师生可以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并进行实时交互。由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比母语教学要多,因此这种师生交流与信息的及时反馈非常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向现代主动探索型教学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二是教学重点从以理解知识为主向以应用知识为主转变,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四是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日益更新。国际审计双语教学应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宛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探讨.财会通讯,2008.3.

[2]李楠,王泽淳.高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会计之友,2007.10.

[3]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7.3.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3

关键词:案例库;审美文化;TRIZ;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11-02

审美文化是人文社科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美学和从事审美文化研究的必备基础。审美文化对后续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审美文化与其他先修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审美文化的教学需要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生活实际,如常见的影视文化、消费经济、现代科技、商品符号等,作为讲解审美文化的素材来源。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讨论和延伸,辅助老师的总结,达到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讲述教学内容,打破了常规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模式,构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合作、探索的创新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案例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直观性、典型性和放射性。

二、案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大爆炸和消费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涵义出现井喷效应,常规的案例无法满足需求,常常出现窥一斑难见一豹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流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TRIZ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构建的一套创新设计理论。TRIZ经过分析各种信息发展的规律模式,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并由此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算法和理论体系,诸如进化理论、冲突举证、76个标准解法、ARIZ分析、AFD分析、物质-场分析、ISQ演化模型、40个创新原理,等等。TRIZ可以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出发,明晰问题内部的构成、冲突和进化模式,从而为创新提供思路。[1]

与传统的案例设计方式相比,TRIZ既可以提出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案例标准,便于后续的案例选择,又可以指出这些案例未来的走势,从而在理论上给出了诸多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文化的内核。

这里以“现代穴居人”案例为参考,分析如何设计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讲解流程。

“现代穴居人”是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现代穴居人”是与远古时期的“穴居人”相对比,其前导知识点包括穴居人、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和偏执等,后继知识点包括精神寄托、救赎、娱乐化皈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等。其中,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是同属前导或后继的知识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不同的讲解顺序,采用的知识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2]

这里采用TRIZ中的进化理论,对“现代穴居人”的教学脉络进行整理。

流程1:英雄神话爱情神话救赎精神皈依孤独幽闭都市人穴居人现代穴居人。

流程2:现代穴居人孤独幽闭精神寄托英雄神话爱情神话娱乐化皈依穴居人。

流程3: 穴居人孤独幽闭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现代穴居人娱乐化皈依精神寄托救赎英雄神话爱情神话。

在流程1的演化趋势中,强调现代都市的英雄神话和爱情故事带来的皈依,给予大众精神上的平和,同时也造成大众孤独幽闭的性格。此流程能够很快地产生教学共鸣,但是会用到许多后继知识点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的失控,不予选择。

在流程2的演化趋势中,强调都市人感到孤独和幽闭,主动需求精神皈依,进而产生消费市场,造就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但是神话演绎后自己依旧孤独和幽闭,穴居人的本质没有改变。此流程的逻辑比流程1更加清晰,但是存在后继知识点前移的同时,还存在两种穴居人特征的比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和论证,也不予选择。

在流程3的演化趋势中,从穴居人的孤独和幽闭出发,对应于都市人的孤独和幽闭,进而提出现代穴居人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现代穴居人希望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皈依,进而产生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此流程将前导知识点和后继知识点严格分开,逻辑脉络清晰,且为后继知识点的提出埋下伏笔,是案例讲解的良好脉络,予以采用。

三、案例库评价体系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特定的情景,通常包括:设定主题、营造教学场景、信息资源组织、打造自主学习、构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估六个方面。案例库的构建和使用可以很好地对上述场景提供支撑,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需求,即设计问题、提供案例、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认知工具、设计协作会话机制、规范教学评估手段等。

根据审美文化学科的特点,案例库设计了相应的权重分析表。

四、案例库需求分析

审美文化案例库的用户群主要是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以及相应学科的爱好者等。案例库用于日常教学和科研项目,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完善项目报告。案例库内容参考通用的审美文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网络的形式,对外呈现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常规的电脑终端进行访问,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案例库以目录树的方式管理和呈现相关案例信息。

案例的选型标准:现实案例与当前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且具有指导性;传统案例需要有相应的历史文献证明或印证;案例的篇幅大小适中,与案例承载的理论深度对应,且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侧重进行适当删减;选用常见案例,拒绝孤例,强化案例之间的知识关联;案例准确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权威信息来源,如官方公开发行的文献、典籍和规范等等,且案例需要补充完整的参考信息,如作者、时间、信息源等。[4,5]

五、案例库设计

总体设计。审美文化案例库包括基础教学案例库和项目支撑案例库。其中基础教学案例库包括两个子库,即当代审美文化和经典审美文化,主要面向高校教师、科研院所和爱好者。项目支撑案例库包括三个子库,即项目支撑方案、文化产业企划、书籍撰写方案,主要面向项目申报者和科研院所。[6]审美文化案例库的主体框架。

其中,当代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科技、消费经济媒介文化、微观政治、式微宗教、后现代艺术等模块。经典审美文化包括精英政治、崇高宗教、经典艺术、历史典故、语言特征等模块。

搜索模块设计。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搜索,如标题、作者、关键词、全文、语句等。同时,搜索功能还具有模糊选项。当搜索功能开启模糊选项时,搜索可以将输入的关键词按照包括部分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联想搜索,否则将使用精确搜索模式,即以包括全部关键词为搜索目标。默认状态是精确搜索。

针对搜索结果,提供四种记录管理模式,即时间范围、相关度、文献来源、日期。时间范围是指显示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案例记录,相关度是指案例与关键词的耦合程度,文献来源是指来源渠道,排序方式是指案例记录的排序方式(当前主要有两种,时间升/降序和点击率)。

六、案例库的应用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根据参与者的人数、输出内容和老师参与度等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个阶段。[7]

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划分为指定小组或兴趣小组等模式,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元化,具备不同的知识层面、男女比例和目标诉求等。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论证,对案例本身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在小组讨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参与,仅对案例本身和结论输出格式进行说明。

班级讨论是小组为单位,老师作为讨论的协调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出现。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讨论按照下述几个步骤进行:分析问题,总结原因,给出现实例证,归纳结论。小组间的辩论以代表形式进行,代表人数为1~2人为宜。

各小组陈诉后,进行小组间辩论。辩论中的论点是小组自己的结论,论据是案例涉及到的现实信息,而理论来源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脉络。

(3)得出结论和撰写报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论由老师来判定。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和对案例本身的理解,分别对各小组的分析和结论给予判定,并指出相应的优缺点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讨论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步骤和结论等四个部分。

七、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案例库的构建有效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差距,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学生方面,他们获得了统一的、体系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在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生产实践的能力,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教师方面,老师的劳动量得到极大降低,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构建了直通道路,从而构建一条贯穿教学、项目和个人提升的螺旋形上升曲线,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1-3.

[2]丁筑兰.审美文化作为“新宗教”的代言性质[J].求是学刊,2009,

(2):103-105.

[3]段庆华,黄蕾军.基于CLE模型的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构建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8-129.

[4]李泽林.课堂研究方法:基本范式与路径嬗变[J].教育研究,

2013,(11):99-103.

[5]刘宣文,张英萍.我国媒介识读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3,(6):93-100.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4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完成日期  2012年03月  论文字数

申请答辩时间  2011年05月  申请答辩理由:

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

(通过查阅文献和阅读相关资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经过指导教师审核检查、评阅教师审核,所写论文已经达到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特申请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所有设计资料已经准备齐全,在第一草、二草、三草、征稿等阶段的不断推敲上,已全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内容。现已向答辩组提交的内容有: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3、毕业论文,4、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记录表,5、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表,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表。综上所述,本人已具备参加答辩能力,现向答辩组提出正式申请,望批准!(根据学校要求自己改一下)  指导教师意见:该生认真系统的学习了时间序列的理论和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论文内容充实,层次结构合理科学,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达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同意参加答辩。

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意见: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5

一、稿前准备

1.文献收集

首先可通过CSA剑桥科学文摘、CAB数据库或ISI数据库检索论文摘要,然后根据研究工作内容、结果等实际需要进人相关网站检索全文或向通讯作者索要单行本。全面收集文献对论文撰写有两个好处:一是对取得的成果的原创性有一个客观评价;二是可以根据参考文献进行写作。后者对初次写作或英文表达有困难的科研人员很有帮助。例如,如果与他人只是试验材料不同或材料相同但研究工作不同,那么可以考虑采用参考文献中有关表达,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写作。

2.英文表述

在论文写作中,应直接用英文撰写,切勿先写中文然后再译成英文。

3.刊物选择

首先可通过相关网站,如(SCI)和(EI)等,查阅所在学科的不同学术期刊;但每个学术期刊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要求不一样,审稿时间和出版周期也不尽相同。因此,最好先认真阅读征稿指南,然后选择合适刊物。笔者的个人经验是可先考虑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如被退稿,则参考审稿人的评审意见,经认真修改后改投其它一般性学术杂志。

二、论文撰写

1.题目

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尽量避免使用拉丁字(名)、缩略语、字符和代号等。

2.摘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概括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章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冗长的数字公式,尽量不使用拉丁字(名)、缩略语、字符、代号等。

3.关键词

关键词是对论文主题的浓缩,比摘要更精炼,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不过,有的学术期刊要求关键词不包括题目中的术语,这一点作者也应注意。

4.前言

主要阐述本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或进展、存在问题、可能的解决途径以及本论文研究目的或拟解决的问题。对于论文中部分结果有新见解但原创性不是很明显或在研究手段等方面有所改进的论文,应对不相同之处阐明其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

5.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评价论文可靠性或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学术刊物对材料与方法要求不同。这一部分的写作原则一般为:

①采用他人方法:应尽量使用文献中表达方式。

②技术方法略有修改:需要交待不同之处。

③技术方法为独创或没有文献报道:每一个环节均需要详细描述,包括当时使用的仪器型号、测定的气候条件、药品来源等。另外,对论文中的计量单位标准化也要重视。

6.结果

这一部分没有专门的格式,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在大多情况下是根据论文中的图表信息反映总的变化趋势或者比较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性,说明本研究结果的特别之处,必要时还需要提供具体数据加以说明。相对来说,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好写。

7.讨论

讨论是研究结果的延伸,最难写好。一般写作原则归纳为:①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如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或与前人结果不同、或提出新的见解,应具体指明结果是在什么特定条件下取得的,理由是否已充分,是否具有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相关文献的引用。②对本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略加说明,或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说明,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的评述。

8.结论

有的论文没有结论这一部分,但在大多情况下论文的结论应是由一些简短的短语和句子组成,一般不要重复在结果部分已有的结论;而且结论不仅仅是一个总结,应增加新的、深层次的分析,还应明确指出该论文在本研究领域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

9.致谢

对本研究工作曾给予帮助的同事、同行及财政资助的单位或项目致以感谢。另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对某些重要学者(如该杂志编委)的指导表示谢意,可能会有利于论文评审。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相关期刊资料、图书,是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又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著作权和他人劳动的尊重,因而其规范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学术水平。不同的学术期刊对引用的文献数量和编排格式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参考文献以引用最新发表的文章为好,而且引用应尽量全面,特别不能遗留关键性的原始文献。

三、投稿

1.审稿基本原则

国际性学术刊物对论文评审特别强调研究工作的原创性,其次是结果可靠性、文字表达能力等。如果稿件原创性和可靠性评价较好,那么文章即使写作差一点也容易经修改后发表。

2.论文形式

科技论文主要有文献综述、研究文章和研究简报(简讯)三种形式。对于初次投稿者,建议以研究简报形式投稿、结果与讨论合并为一个部分进行为好,可减少讨论部分的写作难度。

3.稿件编排

稿件版面编排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审稿人的感官印象,从而影响到论文评审结果;因此,在认真阅读杂志的投稿指南基础上,应对稿件进行合适的编排。如采用2倍行间距、图表尽量合并、规范引用参考文献,并在稿件上对每行进行编号,有利于审稿人评审和修改。

4.投稿方式

主要有网上传送和邮寄两种方式。网上投稿可减少审稿时间,节省邮费;但不足之处是审稿人很少对稿件进行具体的修改。采用邮寄方式,审稿人和编者则往往对稿件修改较多,特别是在文字表达方面对论文质量帮助较大。

5.建议或回避审稿人

依笔者的个人经验,应很好利用这一条件。推荐自已比较熟悉的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审稿人,容易被杂志主编所采纳。如果稿件事先请建议的审稿人阅读并提出意见,那么该论文易于通过评审。

6.信函

在附给编辑部的信中,最好能说明本论文的科学意义和创新之处,以引起编者的重视。

四、注意事项

1.稿件改投

稿件退稿后在改投之前,应根据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加以认真修改。由于一些审稿人常在多种学术期刊评审论文,如果该论文未作任何修改转投,容易再次被拒绝发表。

审计英文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增加教育供给多样化、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全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了江西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对于提高中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项目的稳定运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1.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理论,具备国内、国际会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会计管理决策和实践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沟通技巧与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和跨国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及财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质量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其一为语言模块,按照英方院校和雅思考试的要求组织教学与考核,进行英语强化学习。其二为专业模块,分为中方与澳方两个模块,中方模块按照校内会计专业规定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英方模块的专业课程标准按照英方职业证书要求进行设置。

3.学制及培养方式。学制三年,实行“阶梯式”培养方式。第一学年为英语强化课程,融合部分中方的专业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学年结束后进行语言内测,学生英语水平达到雅思5.0标准,注册英方学籍进入英方文凭课程学习;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为英方专科文凭课程,同时融合中方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第三学年的第2学期在企业进行校外实习。

二、人才培养的内容及方式体系

1.教育内容。项目实行模块化教学,第一阶段为英语模块,第二阶段为专业模块,教学计划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实习)课程四部分构成。在第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英方入学标准。在专业模块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课程,还要学习本专业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如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会计业务核算、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12门课程。同时英方文凭课程采用核心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共计16门课程,实践教学要求贯穿于每门课程中。

2.教学方法与手段。BTEC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英国处于前沿水平。以“学生为中心”是该项目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是BTEC模式的主要特征。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在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学习。综合运用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能得到全面提高。

3.培养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制度的落实。

三、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评估标准。该项目课程教育评估标准是采用由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根据雇主提出的职业资格标准,集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智慧制定而成,并且每四年更新一次。该课程教育评估标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规格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1)课程设置标准。英国BTEC项目的课程设置都是统一的:各专业一般有16门课程,包括8门核心课程和8门选修课程。按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不同模块进行组合。选修课程模块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体现专业特点的4门选修课程;二是4门一般选修课程,需要从指定的课程中选择。各项目合作中心原则上要按照英国爱德思设计的课程模块来设置专业课程。不过,各中心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也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可以开设反映本地特色或市场需求的课程,但需要报请英国BTEC总部批准。(2)课程规格标准。BTEC课程要求学习时长为60学时,而且每门课程都有表述规范的课程名称、课程分值、课程级别、课程编码、课程描述、课程成果、课程内容介绍、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学习指导等。各BTEC中心在项目的运行、管理,特别是在文档管理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每门课程的表述规范,这种标准化的课程规范为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控提供极大的便利。(3)成绩评定标准。BTEC的每门课程(unit)要求学生完成3~5个学习成果(outcomes),这些成果一般通过2~4个课业(assignment)完成,教师对学生完成的课业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具体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课程评估分为三个等级:D(Distinction)、M(Merit)、P(Pass),即优、良、合格。作为开放性教育,BTEC只有重做,没有“不及格”这个说法。BTEC对优、良、合格三个标准的表述是十分严格和明确的。教师在设计课业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评估标准,尤其是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评估标准中的关键词。

2.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英国BTEC课程有一整套保证教学质量的制度:BTEC课程教学要求学校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控管理。内审员是学校内部质量的主要责任人,由一线教师或专人担任;外审员由爱德思指定人员担任,每学年由英国总部派专家对项目办学质量进行审核。BTEC课程教学的内审制度非常严谨,既体现目标管理又体现过程管理。它既有教务管理的职责:宏观控制全校BTEC课程教学,审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并向有关方面反映;又有教研室管理的职责:研究课程大纲、研究教学方法、审查每位教师的工作手册、审查课业样本、抽查学生课业、提出改进意见等。由于BTEC课程教学的质量评定架构是全方位的,其质量的评定又十分强调证据,因此,若内审员不能严格履行内审职责,都会在外审时暴露出来并且不予通过。英国BTEC总部会直接派遣专家到合作项目中心院校进行外审,每学期一次,外审专家按照BTEC全世界统一的质量标准,对该学期的英方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审查。主要审查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与课业要求理解是否准确,教师和内审对学生课业的评价是否合理,管理是否规范,学生课业质量等等。同时外审专家还听取项目运作情况介绍,检查图书设备是否符合要求,与任课教师、学生座谈,听取对管理、教学的意见,最后把结果向中心负责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外审结果由外审专家向BTEC总部提交书面报告,经总部审核后再以书面形式通知学校,确认的成绩才有效。如外审不合格,该中心必须停止招生,甚至撤消。这种内外审结合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确保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