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例6篇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1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Design With Nature,1969, 1981)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orderliness)和功能分区(zoning)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suitability和fitness)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pattern)对过程(process)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犹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关系(Forman and Godron,1986; Risser, 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a)。

下面将从思想与发展,基本原理和规划的总体模式各个方面介绍景观生态模式其在城乡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景观生态思想及发展

首先,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这里必须同视觉美学意义上的风景,和作为一般描述性的地形地物概念区别开来(Naveh and Lieberman,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俞, 1987)。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比风景和地貌意义上的景观概念有更深而广的内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义,他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mosaic),空间尺度大体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Forman and Godron,1986; Forman 1995b)。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见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Shreiber, 1990)。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他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Forman and Godron,1995a),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 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持支,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Wenche et al, 1996)。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高级研究中心(包括设计学博士计划)中已专门设有景观规划与生态这一方向,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溶为一体。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如方形斑块和园形斑块分别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构成有什么不同影响,大斑块和小斑块各有什么生态学利弊。弯曲的直线的,连续的或是间断的廊道对物种运动和物质流动有什么不同影响。不同的基质纹理(细密或粗散)对动物的运动和干扰的空间扩散有什么影响等等。回绕着这一系列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景观生态学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为景观规划和改变提供了依据。

3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尽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生物运动的观察得出的,但它们具有关于运动和流动等景观格局关系的一般性意义,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景观。

3.1 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3.1.1 斑块尺度原理

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interior species)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Pickett and Thompson, 1978.)。总起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

相对而言,小型斑块则不利于林内种的生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不能维持大型动物的延续。但小斑块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庇难所,因为小斑块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动物,从而使某些小型物种幸免于难。同时,小斑块占地小,可以出现在农田或建成区景观中,具有跳板(stepping stone)的作用。

3.1.2 斑块数目原理

减少一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一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一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可替代的庇难所,增加一份保险(Opdam, P., 1991.)。一般而言,两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3.1.3 斑块形状原理

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的小,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但圆整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3.1.4 斑块的位置原理

一个孤立的斑块内物种消亡的可能性远比一个与大陆(种源)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大的多。与种源相邻的斑块当其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占领,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

选择某一斑块作为保护对象时,一方面要考察斑块本身的属性,包括物种丰富性和稀有性;同时也要考察其在整体景观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战略点的概念(strategic point)就是针对斑块在景观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出来的(Yu, 1995a~c, 1996a )。他认为,景观中有某些关键性的位置,对它们的占领和改变,可以对控制生态过程产生异常重要的作用。

3.2 廊道的基本原理

3.2.1 连续性原理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Forman and Godron, 1986; Harris and scheck, 1991; Saunders and Hobbs, 1991; Smith and Hellmund, 1993)。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在美国,公路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

3.2.2 廊道的数目原理

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3.2.3 廊道构成原理

联系保护区斑块的廊道本身应由乡土植物成份所组成,并与作为保护对象的残遗斑块相近。

3.2.4 廊道宽度原理

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Binford and Burchenau 1993)。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Frankel,and Soule′, 1981.)。对廊道的宽度,目前尚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对一般动物的运动而言,1~2公里宽是比较合适的,但对大型动物则需十到几十公里宽。 转贴于  3.3 关于景观镶嵌体的基本原理

3.3.1 景观阻力原理

景观阻力是指景观对生态流速率的影响。景观元素在空间的分布,特别是某些障碍性或导流性结构的存在和分布、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将决定景观对物种的运动,物质、能量的流动和干扰的扩散的阻力。阻力随着跨越各种景观边界的频数的增加而加大。不同性质的景观元素产生不同的景观阻力,如对动物空间运动来说,森林或草地比建成区的阻力要小。一般而言,景观镶嵌体的异质性越大,阻力也越大。

3.3.2 质地的粗细原理

一个理想的景观质地应该是粗纹理(coarse grain)中间杂一些细纹理(fine grain)的景观局部。即景观既有大的斑块,又有些小的斑块,两者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应。质地的粗细是用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来衡量的。在一个粗质地景观中,虽然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林内物种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植被镶嵌,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农业生产区和建成斑块,但粗质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嫌不够,不利于某些需要两个以上生境的物种的生存。

相反,细质地景观不可能有林内物种所必须的核心区,在在尺度上可以与邻近景观局部构成对比而增强多样性,但在整体景观尺度上则缺乏多样性,而使景观趋于单调。

3.4 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Forman,1995a-b)。

3.4.1 不可替代格局

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不可替代性的理由在前几条一般原理里已阐明。它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根据这一基础格局,又发展了最优景观格局。

3.4.2 最优景观格局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with-outlier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a)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这一模式有7个方面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①保留了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生物;

②景观质地满足大间小的原则;

③风险分担;

④遗传多样性得以维持;

⑤形成边界过渡带,减少边界阻力;

⑥小型斑块的优势得以发挥;

⑦有自然植被廊道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在小尺度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网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所以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McHarg, 1969;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息度假和隐居机会;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是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及城乡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态适应性的经典规划和生态规划方法论之上的又一次思维转变。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2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3

景观学本科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2007年新设置专业,目的是为广西培养高层次的生态规划、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方面的人才。因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方法,要求把生态学的理念贯穿于实践设计中去,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往往感到吃力,兴趣不高,亟需在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考核方法的变通等方面加以改革。

一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运用系统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镶嵌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等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研究。根据上述教学目的,需要构建完善的学科内容体系。

(一)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历史沿革

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通晓欧洲学派、北美学派和中国大陆学派的基本景观生态学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及其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二)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包括4大模块,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和景观管理。首先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等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地域分异理论、人地相互作用理论、生物控制论、源—汇系统理论、尺度及其效应、空间镶嵌与边缘特征、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这对宏观把握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

景观结构包括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格局则是指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配置。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包括斑块起源、大小、形状、镶嵌、斑块化、斑块动态,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景观异质性、网络等结构特征、景观构型的确定方法以及景观结构要素的影响因素。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主要包括:辨析景观过程与景观生态流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以及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及生态学意义;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结构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及景观中的文化过程,如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农田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乡过渡景观的关系;了解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依存,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及其与尺度的联系。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景观变化驱动椅子、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的动态变化与模拟、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关系等知识点。

(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是为指导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原则、目的和任务;熟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区分景观格局优化与景观要素规划;熟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区景观的规划内容和设计方法,了解城市绿地、湿地、乡村景观规划的途径、内容和设计步骤;掌握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内容和旅游区规划设计的途径。同时,需要及时跟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的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景观异质性研究等理论。

二加强实践观摩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存在着理论上抽象、应用上具体的情况。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方法。从景观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教学传媒,将图片、图表、录像、报刊杂志、光盘或科研过程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全方位地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最经济实惠的网络空间资源是Google公司开发的Google Earth软件,它把卫星影像、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有效分辨率至少为30 m,对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区域、部分公众关注区域,有效分辨率为1 m或更小,能够获取高精度影像。操作Google Earth可以查阅地球上任何地方近期的地图、地形、田园、森林、荒地、建筑物等地表覆盖,内容十分丰富,展示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同时,还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启发谈话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如讲授景观生态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如“斑块、廊道、基质”时,其概念相当抽象。这时就应以野外实拍的图片资料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客观、具体的认识。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性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性的了解。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调查与分析、景观空间格局的辨识、景观功能的测定和景观的分类评价等。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调查区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要素,并在专业图上加以勾绘,分析计算主要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如斑块数量、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结合景观要素识别、判断实习地区景观要素的构型,并计算网状景观的连通性;区别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实测景观种子流、热量流、水分和土壤流的强度和方向,说明景观生态流与景观结构间的生态关系;基于地貌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景观分类,综合分析景观的健康状况和功能价值。

此外,可以利用科研项目配合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毕业论文和大学生训练计划设立有关大地景观的立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通教学考核方法

变通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现行教学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不能够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法。要求以考核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平时的成绩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确立全面的考试模式,建立试卷库,实行教考分离,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内容及办法;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的分值。

景观生态学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本专业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连续三年的教学考核中,关于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效果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课程考试通过率由先前的81%,提高到90%。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由原来的75%达到如今的96%。从近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到了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课题,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变化,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及时改革与调整,必须大胆地改革,不断充实与完善,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 2008,3:52-54.

[2]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3]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4]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5]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基本园林;设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众多、能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将生态主义理念融入到行业的建设当中,特别是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目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工作是园林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焦点,一个好的园林生态景观,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而且还能够陶冶居民的艺术情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园林设计人员应加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力度,使生态主义理念更高地融入到园林景观项目的建设当中,从而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2 生态设计的特征

2.1 节约资源

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

2.4 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2.5 尊重生命

生态设计认为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应该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使其他生命重新在城市中定居。

2.6 尊重过程

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着大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将河流拆弯取直,再用水泥硬化,使河流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消失,自然景观被破坏;城市中动物的食物链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渐少;任意引进所谓稀奇物种造成生物入侵等。

2.7 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3.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纳提出,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就产生了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

3.2 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

3.2.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麦克哈格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2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2.3 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2.4 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2.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程序

4.1 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

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4.2 确立规划设计目标

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4.3 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尺度

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4.4 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4.5 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

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4.6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4.7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生态主义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园林事业的重要动力。因此,设计人员应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并逐步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以发挥出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5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导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一种新的环保方式的旅游景点规划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大众意识、管理方式及规划研究上都比较欠缺,而把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关系的“纵向”方法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是新一代的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景观生态学应用到旅游生态景点的规划研究中,是保证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生态旅游; 规划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ourism way more and more show, tour guides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a kind of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y of tourist attractions planning is imminent. In this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a ecological tourism this concept. But our country in ecological tourism theory,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management way and planning research are lacking, the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space relation "vertical" with ecology research method of ecological system intern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horizontal"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ecolog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cology,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ed.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ourism ecological scenic spot of planning, i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can be important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复杂而庞大的,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中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它在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应用加以阐述,从景观的角度将旅游与生态有机熔铸。

一、相关概念解析

1.1景观的含义

“景观”一词最早出自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指的是具有国王所罗门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全景。景观的含义等同于“风景”、“景致”、“景象”等。在英语、德语、俄语中“景观”一词拼写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不仅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还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和认知。

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景现的不同理解,景观的定义存在多种表述。视觉美学意义上景观的含义与“风景”、“景致”、“景色”一致。地理学概念上,景观被定义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生态学上,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景观则是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1.2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1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规划和管理,从而实现其整体最优化。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各个部分、多种要素进行规划,平衡宏观和

微观之间的关系;规划者应该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使规划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自然规律。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景观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原则同时又是对景观进行管理的结果。景观的

多样性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景观观赏性等方面起

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和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是旅游地规划的重点。

(4)个性与特殊保护性原则

对某一地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该地区的一些原始自然地和宝

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绝对加以保护,避免对这些宝贵的自然及历史文化遗产造成

破坏。

(5)综合效益原则

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达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

时要体现生态理念,注重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区在获得经济利益

的同时又不至于减弱其景观生态美,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2.2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主要强调的是景观的自然属性,有效而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质量、景观特色以及确保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特征的分析,旅游地自然、社会要素等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景观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出不同的功能单元,以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为原则,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进而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廊—基的具体设计上, 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体现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要高,人造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要相协调。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特征相协调,切忌以商业化、城市化的浓重气息破坏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旅游规划与开发首先应把保护思想融入到开发理念中,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进行进一步规划。

三、结论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用于指导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理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它本质上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既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又注重景观时空特色,同时又考虑规划地的生态平衡,这与生态旅游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黄锡畴.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J].地理科学,1981:12~15.

[4]刘安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中国科学院区域环境研究考察组访捷见闻[J].地理科学,1981,(2):18~21.

[5]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1999,(3):22~26.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是“景”与“观”的结合,包括了视觉、美学意义(与网景、景色同义);又有地理学意义(与地形、地物同义),用来描述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还有生态意义(指其作为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此外还有文化意义,指其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现代景观设计学的设计对象既为景观,因此景观概念的发展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景观的内涵

1.1 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内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的希伯来的《圣经》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15世纪中叶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园林设计师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开始采用景观一词。至此为止,景观一词主要突出的是一种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景观主要指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景观一词在英语(Landscape)、德语(Landschaft)、俄语中拼写相似。在德语中,“景观”(Landschaft)一词本身的涵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但通常被用来描述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色。英语中的“景观”(Landscape)源于德语,也被理解为形象而又富于艺术性的风景概念。而景观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也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沿用至今。

1.2 不同学科对景观的解释

1.2.1 地理学中景观概念

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1769.1859)将景观概念首次引人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强调其地域整体性,更强调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景观学派的创始人,德国近代地理学家施吕特尔(1872-1952年)把景观看成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所有“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并特意把人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学者对景观的概念有着笔筒的理解。综合各种关于景观概念的争论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②一般自然综合体。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③区域概念。‘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的自然区,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④类型概念。用于任何区域分类单位,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

1.2.2 生态学中景观概念

自20世纪30年代C.Troll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的概念被引人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Troll不仅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触及的空间总体,更强调景观作为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并将陆圈、生物圈和理性圈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肖笃宁对景观定义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对景观的认识可以归纳为:①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景观是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殊结构;③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④景观是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整体系统;⑤景观是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

生态学通过两种途径使用景观这个概念。一种是直觉地将景观看作基于人类范畴基础之上的特定区域.另一种是将景观看作代表任一尺度空间异质性的抽象概念。

1.2.3 景观设计学中的景观概念.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对景观的理解以北大俞孔坚教授的《景观的含义》一文为代表,文章从景观的视觉美、栖居地、系统、符号四个方面对景观的含义进行阐释。将其概括如下:

(1)景观的视觉美含义。指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使其能够知觉服务于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和生活需要。

(2)景观的栖居地含义。是指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

(3)景观的作为系统的含义。景观作为系统有着五个层次的生态关系,分别为: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

(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景观是文化符号,是人类理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2、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是对土地进行分析、规划、改造、管理、保护及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土地的全面设计,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

在西方,景观设计学科包含区域性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社区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及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地的设计,此外还有综合开发设计、土地综合利用设计、传统领域的公园和花园规划设计等。

我国著名学者刘滨谊在《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提出、阐述和论证了景观设计的三元论。文章指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时要达到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的综合与协调。

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容了视觉景观(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内容。

3、景观设计的原则

景观的发展对景观设计有着促进和指导作用。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结合景观内涵从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阐述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具备的原则。

3.1 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视觉美原则

景观一词最初的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景观是视觉美,

景观即风景,是画家描写大地上景物,是在画框里的艺术品,这是景观最早的含义。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中要遵循视觉美原则。这也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原则。一件好的景观设计作品,应该在满足生态和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是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景观设计的美感通过景观形式表现。景观形式的构成的基本要素具备一定的形状、空间、大小、色彩、质感。景观设计中,景观的形式往往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组合规律,如多样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抽象与具体、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在景观设计中合理而又创新的运用这些规律,不仅能表现景观建筑的视觉效果,也能协调景观建筑与周围环境。

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为例。淮海战役纪念塔对比的手法,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与周围建筑在高度上产生强烈的对比,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从而突出了纪念碑的雄伟与庄重。同时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手法,这也是多数纪念性设施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来表现出环境与氛围的肃穆。合理利用比例与尺度的效果,布置低矮的灌木来突出纪念碑的高大。

3.2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生态原则

在生态学中景观则作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它与社会物质文化系统紧密相关。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而景观的生态设计也有其设计原理。概括如下:

(1)尊重自然原理。地理学中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它与自然联系密切。

(2)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的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

(3)4R原理。主要目的为保护和节约资源。具体内容为Reduce(减量)、Reuse(再用)、Recycle(再生)和Renewable(更新)。

(4)设计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起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3 景观设计的社会性

3.3.1 文化原则――尊重文化

景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以及人们所受的教育、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都对景观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些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景观形象在景观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在景观创作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确定其风格。而一定要先对所服务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传统风格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使作品得到当地大众的认可,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徐州户部山地区为例。在做商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户部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做好古名居保护的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开发现状,建设周围的商业景观。如商业建筑要仿古名居的建筑风格;路灯、休息坐椅等景观小品要与当地古朴的文化氛围融合;在设计选材时,着重石材和木材或涂木漆,使商业建筑在外观上有古典韵味。当然在建筑内部的布局与处理上也要与当地文化相映成趣.杜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3.2 以人为本原则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确定的是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来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在景观中的体验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不同的景观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服务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景观体验要求。因此,在设计前就需首先确定所服务的对象所欲在景观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只有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才能设计出真正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