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例6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1

[关键词] 精神病;睡眠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022-02

The analyze of psychosis dyssomnia factor

HUANG Changhai

(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es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Leshan 61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ed, analysied of 120 patients admitted to psychiatric hospital combine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ages 35 to 45 years old,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e unemployed were 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to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leep disorder patients was the main factor related to excitement, fear, restlessness, nervousness, anxiety and other factors;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 Sleep disorders; Factors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兴奋、幻视、幻听、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80例,年龄30~60岁,平均(36.6±13.2)岁。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等资料。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

1.3.2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1.3.3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情况。

1.3.4 观察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项目进行评价,各项积分相加即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需要5~10 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见表1。女性比例、年龄35~45岁、初中文化、无业均在一般资料中比例较高。

2.2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见表2。以入睡困难临床表现高于睡眠表浅。

2.3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情况

见表3。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

2.4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精神病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10.2±3.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6.8±4.0)分,P

3 讨论

睡眠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和能力,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是恢复脑部疲劳的最有效方法[2-3]。精神病患者脑部疲劳较严重,其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可造成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猜疑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5]。严重者可致精神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6]。通过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探讨,为更好地治疗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女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比例,年龄多分布在35~45岁,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在此年龄多是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承受者,由于其较男性接触外界环境相对较小,降低了不良情绪的宣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无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及离婚或丧偶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从侧面进一步反映出社会压力是睡眠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患者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是入睡困难患者,可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本组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临床应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研究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患者通过治疗后睡眠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雷舜英,孔祥锋,付美艳.利培酮联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J].新疆医学,2009,1(5):76-78.

[2]毕波.睡眠障碍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9):4-5.

[3]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11.

[4]蒋安杰,裴正斌.急性脑卒中病灶发生部位与患者的睡眠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0-81.

[5]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2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舒眠胶囊 奥沙西泮 联合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72

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心身健康。国内有关中药对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中成药的对照研究较少。近2年采用中成药舒眠胶囊与奥沙西泮联合治疗睡眠障碍与单用奥沙西泮治疗睡眠障碍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睡眠障碍患者46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②入组前1周未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③排除各种精神障碍所致睡眠障碍及手术期疼痛、成瘾物质依赖所造成的睡眠障碍。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3±11.2岁,平均病程2.12±1.2年;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1例,多梦易醒1例,早醒3例,混合失眠18例;睡眠时间:>6小时4例,5~6小时4例,<5小时15例;既往服药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4±10.9岁,平均病程2.10±1.4年;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1例,多梦易醒1例,早醒4例,混合失眠17例;睡眠时间:>6小时5例,5~6小时4例,<5小时14例;既往服药19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奥沙西泮联合舒眠胶囊治疗,6粒/日,对照组单用奥沙西泮治疗,15~30mg/日。疗程均4周。舒眠胶囊主要成份为酸枣仁(炒)、柴胡(酒炒)、白芍(炒)、合欢花、合欢皮、僵蚕(炒)、蝉蜕、灯心草等。舒眠胶囊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

评定工具: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周末及停药后第1、4、8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行设计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疗效按3级评定方法评定。①显效:入睡时间<30分钟,总睡眠时间>6小时,对睡眠满意;②有效:入睡时间<60分钟,总睡眠时间>5小时,对睡眠尚满意;③无效: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睡眠不满意或失眠加重。

结 果

治疗第4周末两组评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入组前(P<0.05或0.01)。停药第1、4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停药第8周末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有效率:治疗第4周末研究组有效率91.3%(21/23),对照组60.87%(14/23)。经X2检验,计算X2=5.85>X20.05,1,可知P<0.05。治疗第4周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第1~4周末,研究组头晕、不适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且轻,但两组总体不良反应评估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失眠是临床各科较为普遍的,是以入睡困难、易醒、早醒为主述的一组症状。失眠的临床意义由其严重程度、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后果等来决定。在失眠的人群中多数为一过性失眠者(约27%),其中1/4可能成为慢性失眠者(9%)。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心理因素:如患者对睡眠、健康过分关注和担心;②精神因素:如由生活、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焦虑等;③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喘息、吐泻等;④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噪音等。研究发现,下丘脑、脑干、丘脑、上行网状系统等与睡眠和觉醒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本组患者多数曾服用过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物,但症状多反复迁延。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多数研究者主张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否则较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睡眠障碍属于中医文献中“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寐”、“欲眠”、“嗜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产生不寐的机制为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

奥沙西泮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而中成药舒眠胶囊的酸枣仁(炒)、柴胡(酒炒)、白芍(炒)、合欢花、合欢皮、僵蚕(炒)、蝉蜕、灯心草等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作用,能较好的改善睡眠。两药联合应用既能减少奥沙西泮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又能增加催眠作用,并能减少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参考文献

1 Meir H,Kryger,Thomas Roth,William C.Dement: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Philadelphia:Pennsylvnaia.W.B[M].Saunders Company,2000:108-275.

2 玄桂红,刘龙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障碍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7):952-953.

3 王书田.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301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3

每年有众多的平原人进入高原,高原睡眠障碍作为急、慢性高原病的重要表现,是初进高原者最常见的高原不适反应之一,但国内外对于高原睡眠障碍的研究甚少,本文将高原睡眠障碍的危害、发生机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高原睡眠障碍概述

高原睡眠障碍大多是指在高原环境中睡眠不足,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无法维持睡眠状态;频繁觉醒或过早觉醒;醒来后身体疲惫情况未有明显缓解。国外早期对急进高原者睡眠障碍的药物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93%。杨永勤等通过对高原地区门诊病历统计分析,发现高原睡眠障碍发病率为42.20%,高于内地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原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影响高原人们健康的一种极为普遍的问题,它不仅发病率很高,而且还对人的健康、社会生活构成极大威胁。

2高原睡眠障碍的危害

2.1导致多种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中断睡眠、缩短睡眠时间容易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还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影响呼吸、认知、内分泌,不仅使人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障碍等。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Ayas等研究发现,每晚睡眠5h或更少的妇女,睡眠事故的风险及10年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增加。翔等研究发现,高原军人睡眠质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睡眠质量差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亦较差;许存和等研究发现,与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地区更易出现心境抑郁和迟滞,而70%~80%的抑郁患者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失眠症,高原睡眠障碍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明显损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更加重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反复影响,导致一系列危害高原居民的疾病。

2.2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容易导致抵抗力变差,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2d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

2.3破坏记忆、敏捷及认知能力有研究表明,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程度差,智力、学习成绩、训练成绩下降,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能力下降,集中力、快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短时视觉记忆力下降、复杂思维判断力下降、思维灵活性下降、手眼协调能力下降及精神运动速度降低,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Miyata等研究发现,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可影响白天的认知功能和驾驶性能。正是因为如此,高原地区频繁的交通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路况差外,更多因素还是缺氧睡眠障碍引起反应迟钝,应激能力下降。

3高原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

3.1环境因素高原低氧是导致睡眠障碍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Virues-Ortega等研究表明,高海拔引起的缺氧(主要是肺泡内氧压和动脉内氧分压的降低)是高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决定因素,高原地区的环境和平原地区环境的不同性,主要体现在高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低、氧分压低、空气密度低,而且研究发现,海拔越高的地方,其动脉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就越低。低氧血症导致了中枢的不稳定性,产生呼吸波动导致周期性呼吸的发生,周期性呼吸发生的时间与低氧性过度通气的时间呈正相关。在海拔3700m和海拔4300m,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是平原的85%和75%。国外资料报道,在海拔2240m和4270m,周期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分别占睡眠时间的24%和40%;国内在4700m处观察为43.8%。

3.2神经递质因素神经递质是脑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睡眠的神经突触理论认为,睡眠起源于神经元水平,在清醒期神经元突触维持着正常的神经传递及调节作用,睡眠则可保护突触超级结构的稳定性。Monti等研究表明,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会影响睡眠和觉醒相应的神经元活动。Olive等利用S(-)-3-(1-丙基-3-六基吡啶)-苯腈盐酸[(-)DS121]研究表明,DA与睡眠觉醒有密切关系。乙酰胆碱(ACh)可抑制中缝背核5-HT触发的慢波睡眠,起到抑制慢波睡眠的作用。脑干中的5-HT有利于维持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又有利于疲劳的恢复。曾远明等研究结果则显示,大部分慢性失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明显下降,但乙酰胆碱受体(AChR)、ACh、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DA则无明显变化。李绍旦等采用EFG分析仪检测亚健康失眠人群的EFG表现,发现脑内神经递质GABA、Glu、5-HT、ACh、NE及DA的实测值都低于正常参考值。Debijadji等和Hurwitz等〔40〕研究发现,缺氧可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赛燕等研究发现,高原缺氧后ACh合成减少。隆敏等对入伍新兵模拟急进高原环境,测得血浆NE显著下降。因此,高原环境中递质的变化是引发高原睡眠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

4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

高原睡眠障碍不是一组独立疾病,而是急、慢性高原病的一个非特异症状。正因为如此,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基于低海拔睡眠障碍的治疗,却又比低海拔的治疗更加严密和复杂。目前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种类繁多,已有了第一、二代镇静催眠药物。但第一、二代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指数低、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比较大等,还可抑制呼吸,加重缺氧。高原的特殊环境注定了不适宜用前两代药物,因而出现了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其代表药物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本类药物的治疗指数高,安全性高,它们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不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目前国外各类报道用于治疗高原睡眠障碍的药物有乙酰唑胺、唑吡坦(zolpidem)、扎来普隆(zaleplon)、替马西泮、氨茶碱。而研究发现,扎来普隆可以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时间、缩短1期睡眠时间、延长4期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唑吡坦可以延长总睡眠时间、延长4期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meta-分析提示,扎来普隆和唑吡坦是目前改善高原睡眠质量最安全和有效的药物。除药物治疗之外,行为和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等在治疗高原睡眠障碍方面有潜在的作用,但其治疗效果没有进行充分评估。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4

【关键词】

心脏介入;睡眠障碍

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诊疗方法由以前的影像学等检查及单一药物治疗发展到内科介入诊疗。心血管介入诊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成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常见诊疗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介入诊疗手术花费高、有的术后需长期服药治疗,增加了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表现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导致心血管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1, 2],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3],以难以入睡和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4]。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对于住院患者,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睡眠。失眠是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5]。本文对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200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为介入诊疗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0年01月至2010年12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38~82岁。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80例,冠脉造影术20例,射消融术5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50例。排除标准:入院前睡眠异常者;表达能力异常及有精神疾病史者。

12 诊断标准 ①入睡困难者:从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需时间超过1 h;②不能入睡者:有轻微声响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醒后即不能入睡;④睡眠时间缩短:虽然有充足的时间,但一夜累计睡眠时间少于5 h[6]。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睡眠自行诊断;影响因素。调查表设计7项影响因素,分别在入院后、术前一日、术后一日发放给患者,由患者选择或填写。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的发生 调查患者200例,其中131出现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6550%。

22 失眠类型 见表1。

23 睡眠障碍的原因 见表2。

3 讨论

31 本组患者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约6550%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32 本组患者在入院后26例,术前一日有49例,术后一日56例出现睡眠障碍,分别占1985%、3740%、4275%。

33 分析原因 有36例(2748%)是心电监护、加压包扎、肢体制动等措施所致;24例(1832%)为担心疗效;有21例(1603%)是害怕手术;14例(1069%)为环境因素;13(992%)例为睡眠过程中护理中断及其他原因所致;12例(916%)为主诉不适症状影响;11例(840%)为担心费用所致。

4 结论

从本组患者分析可以看出,心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对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联合干预。首先,因心电监护、加压包扎、肢体制动等措施所致者,要求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处的敷料及绷带包扎情况,是否包扎过紧。手术后可根据包扎的松紧度适当为人放松绷带,缓解压迫过紧的情况。必要时睡前给予镇静治疗。其次,大多数患者对冠脉造影术、支架植术及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术等不了解,存在着一定的顾虑,担心操作带来的不适和危险,担心疗效。我们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原理及操作过程,讲述心脏的解剖知识及病情的危害性,让患者对心脏介入诊疗术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顾虑[7];解除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手术前夜充足的睡眠最佳状态接受手术。第三,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病房环境、病友、主管大夫、分管护士的陌生,又加上躯疾病所引起的胸闷、憋气等主诉不适症状均会出现睡眠障碍。这就要求医人员对患者进行详细、及时、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主管大夫、分管护士、同室病友等,同时及时对症合理用药,尽快减轻症状。第四,介入诊治花费较高,患者往往会关注自己的住院费用,担心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提示我们应站在患者角度,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使睡眠得到改善。第五,针对由于噪音、医疗护理操作中断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我们应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中应做到“走路、说话、操作、开关门轻手轻脚”以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总之,如何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睡眠质量,已成为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报道,影响睡眠的绝大部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8]。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和可收到独特的效果[9]。因此医护人员有必要对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联合干预,改善患者睡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陈启稚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5):379381.

[2] 李建明,李建英情绪生理和心血管病及其心理治疗临床荟萃, 1996,11(10):433435.

[3]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9(1):50.

[4] 程利萍,孟虹,张代玲,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3):178.

[5] 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160.

[6] 薛艳,马敬霞,许乃芹,等心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睡眠障碍原因与分析. 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 31(2):145147.

[7] 刘元珍,马慧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 9(2):131.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5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提高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为脑卒中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制定出最优护理计划,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脑卒中;睡眠障碍;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1]。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2]: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睡眠结构紊乱、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以及其他类型如睡眠中伴有焦虑、烦躁、易激惹等精神症状。脑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中大多为失眠,即入睡困难。

1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分析

1.1 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及相关神经递质失调有关

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脑部解剖部位包括眶部皮质、额叶底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缝际核、蓝斑、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使脑卒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同时,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同样会引起睡眠障碍的发生[3]。

1.2 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流速及容量可能减少,影响正常睡眠一觉醒系统的功能[4]。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在睡眠时脑血流量、血容量、血流速度均会增加,而脑卒中后患者在睡眠时脑血流量、血容量、血流速度可能减少,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1.3 患者自身情绪的影响

脑卒中后造成的言语及肢体运动障碍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性别、年龄和性格行为特征,既往史和合并症,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系统等都是患者在得病后遇到的众多的问题。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生活中的众多压力使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4 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王爱霞[5]的调查研究显示:环境方面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的是陌生的住院环境、夜间治疗护理及吵闹,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中显得尤为的突出。对环境因素的的调整和改善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护理工作人员护理相关患者的重要的工作内容。

2 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2.1 渐进性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RT)

音乐疗法是典型的放松疗法。音乐治疗主要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6]。

2.2 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认知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矛盾意向法。各方法可单独进行治疗,也可联合进行,最常用的是认知疗法、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的联合应用[7]。认知疗法就是要纠正病人的非理性思维,让病人以轻松的姿态正视睡眠,以提高睡眠的质量,逐步矫正病人的非理性信念和认知模式[8]。

2.3 中医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情志所伤、劳逸失调、阴虚火旺、病后体虚、肾阴亏虚、心失所养等所致。在传统医学中,针刺、气功、按摩与导引、耳压、刮痧等亦可用于治疗睡眠障碍且有一定疗效[9]。

2.4 高频电刺激治疗

共鸣火花疗法是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并借共振和升压电路获得高电压、低电流强度、断续、减幅的高频电流,通过特殊电极作用人体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研究证明:采用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水平,改善睡眠质量[10]。

2.5 相关的护理措施

通过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积极诱导睡眠、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饮食调整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

3 小结

脑卒中后易并发睡眠障碍,妨碍患者的康复。护理重点是对患者睡眠障碍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尽早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病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淑芳,周书剑,吴爱萍等.病人脑卒中住院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4)110-112.

[2] 孙阳,董文翊,刘芳等.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 33(12)744-746.

[3] 周红.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82-83.

[4] 葛海娇.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57-59.

[5] 王爱霞.老年住院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03

[6] 范小清,伍晓莹,杨彩华等.音乐辅助治疗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康复作用[J].护理与康复,2009,8(7):552-553.

[7] 杨海侠,黑莲芝.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失眠病人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7):2489.

[8] 刘晓凤.自然疗法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7,5(1B):44.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甜梦胶囊联合阿普唑仑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睡眠障碍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阿普唑仑联合甜梦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用阿普唑仑治疗,疗程均为4w。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w末及停药后第1、4、8w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自行设计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其中研究组2例不合作、3例失访,资料完整者37例;对照组失访4例,资料完整者38例。两组共65例顺利完成治疗和随访。结果经过4w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均得以改善。研究组阿普唑仑的平均剂量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停药后睡眠改善持续时间长。结论甜梦胶囊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疗效肯定,用药剂量低,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停药后反跳现象不明显。

【关键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甜梦胶囊;阿普唑仑;联合用药

Acontrolledstudyof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insomnipathy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herapeuticeffectivenessandsideeffectsof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insomnipathy.Methods84patientswithsomnipathyweredividedinto2groups(bothn=42)accordingtimeorder.Researchgrouptook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andcontrolgroupdidsinglealprazolamfor4weeks.Clinicaleffectivenessandsideeffectswereassessedwith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andSelfmade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SMTESS)beforetreatmentandattheendsof1st,2ndand4thweekduringtreatmentandattheendsof1st,4thand8thweekaftertreatment,respectively.65patientsofboththe2groupscompletedtreatmentandfollowup.ResultsAfter4weektreatment,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meandosageofalprazolamwassmallerintheresearchgroup,sideeffectswerefewerandmilderanddurationofsleepimprovementlongeraftertreatment.Conclusion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hadprecisecurativeeffectinsomnipathy,dosewassmallerandsideeffectswerefewerandmilder,andreboundphenomenonwasnotmarkedaftertreatment.

【Keywords】Psychosomaticdiseases;somnipathy;Tianmengcapsule;alprazolam

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心身健康。国内有关中药对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中成药的对照研究较少。作者近2年采用中成药甜梦胶囊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睡眠障碍与单用阿普唑仑治疗睡眠障碍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84例睡眠障碍患者均来源于2002年7月~2003年12月湖南省脑科医院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失眠症诊断标准;(2)入组前1w未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3)排除各种精神障碍所致睡眠障碍及手术期疼痛、成瘾物质依赖所造成的睡眠障碍。按时间顺序将入组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研究组2例不合作,3例失访,资料完整者37例;对照组失访4例,资料完整者38例。研究组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30.3±11.2a,平均病程2.12±1.2a;婚姻状况:未婚5例,已婚30例,离异2例;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7例,多梦易醒3例,早醒5例,混合失眠22例;睡眠时间:>6h者6例,5~6h者6例,<5h者25例;既往服药29例。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4±10.9a,平均病程2.10±1.4a;婚姻状况:未婚4例,已婚31例,离异3例;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8例,多梦易醒4例,早醒5例,混合失眠21例;睡眠时间:>6h者6例,5~6h者7例,<5h者25例;既往服药27例。两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临床症状、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阿普唑仑联合甜梦胶囊治疗,6片・d-1,对照组单用阿普唑仑治疗,0.4~1.2mg・d-1。疗程均为4w。甜梦胶囊主要成份为黄芩、黄精、党参、刺五加、枸杞子、熟地黄、马钱子等,由山东荣昌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7020040。甜梦胶囊具有益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失眠健忘。

1.2.2评定工具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w末及停药后第1、4、8w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2]和自行设计的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和t检验。

1.2.3疗效评定临床疗效按3级评定方法评定,显效:入睡时间<30min,总睡眠时间>6h,对睡眠满意;有效:入睡时间<60min,总睡眠时间>5h,对睡眠尚满意;无效: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睡眠不满意或失眠加重。

2结果

2.1两组PSQI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及停药后PSQI评定比较(略)

注:*P<0.01

表1显示:治疗第1、2、4w末两组评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入组前(P<0.05或0.01)。停药第1、4w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停药第8w末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有效率治疗第4w末研究组有效率83.8%(30/37),对照组83.9%(31/3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第1、4w末研究组显效率75%(24/37),对照组60.6%(20/38);第8w末两组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第1~4w末,研究组头晕、不适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且轻,但两组总体不良反应评估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失眠是临床各科较为普遍的,以入睡困难、易醒、早醒为主述的一组症状。失眠的临床意义由其严重程度、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后果等来决定。在失眠的人群中多数为一过性失眠(约27%),其中1/4可能成为慢性失眠者(9%)。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如患者对睡眠、健康过分关注和担心;精神因素:如由生活、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焦虑等;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喘息、吐泻等;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噪音等。研究发现,下丘脑、脑干、丘脑、上行网状系统等与睡眠和觉醒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本组患者多数曾服用过苯二氮艹[]卓类催眠药物,但症状多反复迁延。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多数研究者主张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否则较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睡眠障碍属于中医文献中"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寐"、"欲眠"、"嗜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产生不寐的机制[3]为:(1)情志失调,肝火内炽。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不寐。(2)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素体阴虚,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阴虚火旺,肾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火独亢而不寐;或心阴不足,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热扰神明,心神不宁,因而不寐。(3)饮食不节,痰热扰心。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胃气不和,宿食停滞,壅遏于中,酿为痰热,扰乱心神以致不能安寐。(4)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因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既可暗耗心脾阴血,又可损伤心脾阳气。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不寐,脾气虚则运化失司,营血不足,心失所养,故不寐。(5)心虚胆怯,心神不安。由于卒然惊恐,气陷胆伤,致心虚胆怯,决断无权,故心神不安,恐惧而不能入睡。

阿普唑仑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4],且不良反应较少,而中成药甜梦胶囊的黄芩、黄精、党参、刺五加等具有补益心脾,以养气血,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等作用,能较好的改善睡眠。两药联合应用既能减少阿普唑仑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又能增加催眠作用,并能减少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MeirH.Kryger,ThomasRoth,WilliamC.Dement:Theprinciplesandpracticeofsleepmedicine.Philadelphia:Pennsylvnaia.W.B[M].SaundersCompany,2000:1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