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原理范例6篇

科普知识原理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1

台湾:持续四十年之久的科普热潮

科普书在台湾,最早的一波热潮,是在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顺利将人送上月球后开始的。当年的台湾,大学理工科很多考生的第一志愿是物理系,许多人抢着投身科学研究。

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以“让科学说中文”为号召,掀起一波订阅热潮。只可惜因为月刊主事者后来涉入政治活动,被当时的台湾当局强行以政治力量介入阻止《科学月刊》订阅,使得订户数大减。《科学月刊》销量下降,第一波科普热潮衰退。

1983年,有出版人引介翻译日文版的《牛顿杂志》出刊,以“开启图解科学新页”为招徕,带动了台湾第二波的科普热潮。《牛顿杂志》的创举在于使用彩色印刷,提供大量的彩色图片作为文章辅佐。不过,由于日文版本身后继无力,《牛顿杂志》又无力自制内容,经营上出现疲弱,第二波科普热也没能顺利展开,旋即落幕。

前两波科普出版潮皆以杂志为主,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科普出版品点缀,像是面向学生与儿童,以《十万个为什么》为题的科普出版品,不少出版社都曾推出过自己的版本。不过,前两波的科普热潮所种下的种子,总算在1990年代开花结果。1991年,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推出Science Culture丛书,投入科普书籍的出版,才掀起了台湾第三波科普出版热潮,从此科普书在台湾落地生根。

天下文化的科普丛书,对于推动台湾的科普出版品的确贡献卓越,特别是物理学家费曼的《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出版后,热卖数十万册,更一举将科普书从小众领域的利基型出版拉升为主流大众出版阅读。记得1990年代中期我在大学读书时,便阅读了大量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科普丛书,认识了碎形理论、蝴蝶效应等科学知识,获益良多。

持续长销,稳定成长的大陆科普书市场

若撇开科普杂志不谈,两岸出版人有志于科普书出版的时间点似乎差不多。台湾是在1991年由天下文化有系统地投入欧美科普经典出版品的翻译引介工作,大陆则是在1992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第一推动”丛书,推出了包括《时间简史》、《细胞生命的礼赞》、《可怕的对称》、《上帝与新物理学》、《原子中的幽灵》五种图书后,掀起大陆的科普阅读热潮。光是霍金的《时间简史》与《时间简史续篇》就再版高达21次,其它丛书出版品也不断再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田松曾说过:“‘第一推动’丛书在中国科普传统出版低潮时,领一时风气之先,率先引进了国外优秀科普读物,无论是对于科学的理解、作者的视野和视角,还是写作的手法,都为中国科普和科学传播理论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第一推动’丛书开宗明义,强调了对科学精神的宏扬,而不仅仅只限于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它大大地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

就像天下文化推出的“科学人文”丛书从此带动了台湾的科普出版热潮,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己的科普丛书系列一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第一推动”丛书后,也影响了大陆出版人纷纷投身科普丛书的出版,包括“科学大师佳作系列”、“支点丛书”、“三思文库”、“哲人石丛书”、“剑桥文丛”、“科学人文”、“科学与人译丛”、“人与自然”等等,形成一股科普出版热潮。

科普书籍类型:花样繁多

一、从传统的科普经典到生活实用的趣味科普

综观两岸的科普出版品发展趋势,不难发现,1990年代早期一开始引介欧美的科普丛书时,多以科普书的经典为首要选择,仍属传统的、狭义的科学知识普及丛书,只是把大学课堂上的科学知识以文字书籍的方式出版,仍是以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只是将传授对象由专门科系的学生转为全体社会。此类图书的设计概念在于,相信读者只要读了这些书,就好像来到大学修习相关课程,能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类似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功能,让不懂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透过课程了解科学之美)。最多就是大量使用图片、图解或说故事的方法,降低科学知识的困难度,使其变得较为浅显易懂。

虽然这些书已经肩负起了科学普及的功能,但对于科学基础知识不若西方国家厚实的两岸社会来说,其实还是略显菁英化。在国外可能是科普书经典,在两岸当时来看可能已经是科学丛书的水平,完全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的普罗大众恐怕不易懂。

或许两岸的出版人也发现了此一问题所在,后来坊间出现了不少真的是简单好懂且有趣又充满应用性的科普丛书。我以为最值得一提的是远流出版社翻译的日本柳田理科雄教授的《空想科学读本》系列。柳田的《空想科学读本》从日本畅销漫画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部分切入,讲解漫画里的虚构若要透过真实科学原理在真实世界落实,会是什么模样?像是《科学小飞侠》的三号珍珍、《假面骑士强人》的瓢虫女、《人造人类机械者01》的金刚玛丽……她们如此甘冒裙底春光外泄的巨大风险,难道穿迷你裙战斗真的比较有利吗?

此类科普书改变讲故事的方法,从读者身边会碰到的事例切入,带出科学知识原理的探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门出版次领域,在台湾占有稳定的地位,像是《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够挡子弹》(远流)、《企鹅脚为什么不结冰?》(远流)、《煮一杯水需要多少时间》)(时报)、《艾西莫夫的科普教室(上中下)》(猫头鹰)……近来大陆出版人似乎也发现此一从生活实用切入的科普书的优点,纷纷开始出版,例如《乔乔的物理花园》(科学)、《厨室探险》(商务)等。

总的来说,科普书从单纯出版引介科学殿堂级知识的传统科普经典,演变到以读者日常生活周遭的事物切入介绍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引介日渐考虑到如何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及实用性,也有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

二、第三种文化的探索

由科学家亲自带领读者,以某一科学主题的知识与科学文化的演变流传,深入探讨科学的演变,科学与社会的交互影响,深思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对社会提出反省与提醒。像是台湾的《我们是火星人?》(天下文化)、《第三种猩猩》(时报),以及大陆的《裸猿》三部曲(复旦大学)、《外星人防御计划》(新星)、《人类六万年》(安徽人民)等。

三、科学(知识)史

这一类的科普书,不一定由科学界的专家执笔,也可能是专门作家或报刊杂志的科学版记者负责,以引介某一科学知识的流变为主题,以及像《费马大定理》(广西师大)、《疯狂实验史》(三联书店)、《雷达英雄传》(天下文化)、《计算机生命天演论》(时报)这类探讨科学界难解之谜题流变发展史的作品。

四、科学与X

第四类是台湾科幻与科普书重要推手叶李华先生所说的“科学与X”,像是科学与文学,迸出了科幻小说,如艾西莫夫的小说;或者以科学手法破解谜团的推理小说,如东野圭吾的汤川学系列、Colin Bruce所写的《爱因斯坦的诡辩》与《数字的陷阱》(时报)这样令人着迷的精彩文类。

除了这四种主要的类型之外,现在的科普书籍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形式与花样。科学家传记,像是张文亮教授的《科学大师的恋爱与求学理念》系列,是介绍法拉第、门德尔等科学家生平的传记。或者由科学家自己跳出来写的科学自传,像是畅销热卖数十万册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所著的《别闹了,费曼先生》、《你管别人怎么想》(天下文化);科学知识与漫画的结合,如《思潮与大师经典漫画》系列(立绪),《漫画佛洛伊德》、《漫画荣格》(先智);图解单一主题知识的百科式科普书,如《新世纪太空百科全书》(猫头鹰)、《DK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与环保、全球暖化、食品安全等公共议题的结合,更是近年来科普出版的热门领域,像是《美味的诈欺》(八旗)、《欺骗的种子》(脸谱)、《吃的真相》(清华大学)等等,每个月在新书市场中,都可以见到此类书籍的身影。

科普书的热潮,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的需求所催生的。熟悉科学知识的人,以各种不同的文体,撰写推广科学知识或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作品。例如: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结合食品安全与科学知识的科普出版品就会问世;当地球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时,探讨环境保育的科普出版品就应运而生。出版反映社会需求,在“科学与X”类型的科普出版品中,更是明显可见的趋势。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2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3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

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奥而专业的知识也往往也会降低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时,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大学生常见疾病,不能脱离大学和大学生这一特殊地点和群体;在教育方式上,讲解归纳和演示操作相结合,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相结合,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则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该掌握1~2门救生技术。在当今时代,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急救技术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要体现普及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二是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技能。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水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伤害事故等)随时都会发生,每一个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无策、贻误时机。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4

关键词:科普宣传;科学性

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因此,科普宣传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近年来报刊编辑为了追求“出位”,常常将大家多年来公认的科学道理,表达出一些“新观点”和“独特的见解”,致使科普宣传出现一些互相矛盾和不科学的现象。有些杂志说早晨空气新鲜,锻炼身体最好;有的说早晨空气污染严重,晚上锻炼身体好。有些报刊说喝白开水好,有些报刊说喝矿泉水好,还有些报刊说喝纯净水好。有的报刊说缺钙的人要多喝骨头汤,有的报刊说喝骨头汤只能使人肥胖而没有补钙作用。如此等等,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读者看了,如处云雾之中,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如果以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时代感等品格来衡量科普作品的优劣,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如果科学性上出了问题,即使表现形式好也不行,那会成为‘长着鲜花的毒草’,更具欺骗性。”因此,科普宣传必须坚持科学性。

一、坚持科普宣传的科学性是科普宣传的生命所在

构成新闻宣传的第一要素是真实性,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一切失去科学性的宣传皆失去了真实性,其宣传的生命便不复存在。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研的成果,科研的水平决定着科普的水平。反过来,在科普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对科研提出新要求,促进科研的发展。科研是为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它充满着疑问和求证。科普则是把科技工作者取得的科研成果真实、全面、客观的介绍给广大人民,让他们去掌握,去分享,其主要任务是推广,是传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在《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说道:“传播形式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创新,但在科学内容方面,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尊重,是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熟的科研成果传递给广大民众。真理不能随心所欲,在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技术时必须准确,必须正确!尚存争议、尚存疑问的问题不是科普的主流,即使传播,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尊重客观,而不能主观臆断,强词夺理,误导民众”。

二、坚持科普宣传的科学性是科普宣传工作者职责所需

科普宣传工作者要树立好的科学态度,不断学习掌握科技新知识,提高科普宣传工作的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者,通过对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人,那么自己应该加强自身对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科普人员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逐步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熟悉科普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新型科普专业人才。对似懂非懂或似曾相识的东西,应查阅相关资料,向内行请教学习,或经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再报道,以杜绝谬误。科普宣传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把科技宣传的精品贡献于民众。

三、坚持科普宣传的科学性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5

1 台站观测场所基本情况

宁夏海原地震台近海原活动断裂带,是1920年8.5级地震极震区,对开展地震观测或断裂研究以及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机制研究价值极大,是一个在地震科学上有前景的台站之一。

2 存在缺陷和问题

2.1 经费紧缺,制约了科普基地的发展。

2.2 缺乏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缺少社会团体、企业的赞助和支持。

2.3 台站人员较少(3人),缺少组织、讲解、宣传人员,无力参加大型活动。

3 今后工作重点

3.1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我台始终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周二、五组织全台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还组织学习了地震局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保证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政治业务学习、地震观测、异常落实、震情会商、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台站的综合治理、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科普宣传、科研、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

3.2 做好科普工作、搞好社会活动

为了缅怀地震遇难同胞和做好海原县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每逢1920年海原大地震、唐山7.28、汶川5.12地震纪念日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海原地震台便联合海原县地震局邀请海原四大机关领导及防灾减灾成员单位走上街头,开展了海原县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各单位以“曾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为主题,集中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海原三中、回中、一中等人员密集地方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拉响防空警报,学校学生紧急疏散,各各单位紧急避险。在这些宣传工作中主要以“地震科普宣传”展板、科普宣传横幅、发放《地震 防灾 避险知识》宣传书、宣传资料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些活动增强了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全民的防震减灾能力。

3.3 增强工作效果、扩大宣传范围

海原地震台利用台站地震观测仪器和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地震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培训台站值班同志做好科普知识讲解和接待工作。自2010年年末海原地震博物馆建成以来,海原台接待来客(包括省市级领导、广大民众及学生等)到海原地震博物馆累计参观达500多人次。海原地震台在办公楼楼道、办公区院落安装展板30余幅,制作户外宣传栏三个,制作户外移动展板40余幅。台站不但邀请中小学生到台站来参观地震观测实物,而且还经常到中小学做科普知识讲座并组织地震知识竞赛等活动。

科普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广泛的普及,海原地震台在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的同时,利用台站形变、流体、测震监测设备和网络工具、固定和流动展板拓展宣传教育覆盖面。有计划的对台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支科普宣传讲解队伍,生动活泼的讲解方式使群众更容易理解、接受。在2013年5月7月12月防灾减灾日及科技活动周期间,海原台抓住时机,组织人力积极做好科普教育宣传工作,除了向大家展示实物外,还主动向大家讲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震级和烈度的区别等,既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又向群众普及了地震科普知识。

4 改进及提高措施

结合海原地震台实际情况,依照《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制定海原地震台科普基地的重点工作如下:

4.1 很需要建立一套多媒体宣传讲解系统,如投影仪、大屏幕显示系统、电脑等。

4.2 增强科普宣传讲解员的讲解能力。

4.3 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对科普基地的宣传报道。

4.4 发挥现有网络资源,完善科普宣传网页。

5 结束语

科普知识原理范文6

关键词 科普图书;科技创新;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76-02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普图书也在积极发展,每年科普图书都有上千品种出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然科普图书每年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引进版科普图书占了很大比重,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很少。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力推广,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加快了科普知识的更新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科技素养。然而人们对科普图书的关注度在逐年下降,传统科普图书已经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困境中需要改变现状,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1 科普图书发展面临着困境

1.1 科普图书的特点及作用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的简称。是通过各种传媒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科普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

科普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通常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做到深入浅出。科普图书具有六大特点: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特点和根本属性,科普图书的出版主要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为了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兴趣,科普图书要保持通俗特性,让更多的人都能获取到科普知识。所以科学性、通俗性是科普图书两大基本特点。科普图书丰富了科学知识,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年轻人研究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2 科普图书面临的困难

1.2.1 原科普图书创作难,编辑水平有限

21世纪以来,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作难、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凸显出来。首先,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作者,科普图书要求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字水平,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内容还要生动有趣,作者都要兼顾,创作周期长,难度很大。其次,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知识陈旧,语言生硬,营销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科普图书编辑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策划能力不强,图书编辑水平不高,导致图书市场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少,制约了原创科普图书的发展。

1.2.2 科普图书质量不高,缺少亮点

科普图书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书名相似,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新鲜感,缺乏创新性。图书内容描述只有科学知识,没有融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读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普知识。

1.2.3 科普图书的关注度下降,读者需求发生变化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节奏加快,人们集中时间阅读有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科普图书关注度下降。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愿意关注与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书籍,对科普图书的兴趣不高。

目前,科普图书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高度重视。科普图书必须找出阻碍科普图书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研究科普图书的发展对策,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迎接新的挑战。

2 科技创新开辟科普图书新天地

2.1 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带动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与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版权引进比较活跃。引进版的科普图书发展迅猛,精品科普图书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我国科普图书市场。

2.1.1 学习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创作经验

第一,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在内容上以读者的视角为主,考虑到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大多是系列书,系列化的丛书封面设计统一,容易吸引读者关注。

第三,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不仅有漫画科普、科普绘本,还有立体科普等等。

第四,国外科普作者科普工作经验丰富,文笔扎实。国外科普出版社专业性很强,拥有稳定的科普作家团队,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资源,保证了科学知识准确性和权威性。

2.1.2 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创新发展

通过科普图书获奖可以反映出我国科普出版日趋回暖,原创科普图书在出版领域变得越来越活跃,应该值得鼓励。但我们也要看到,原创科普图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振兴科普图书还任重道远。

2.2 科普图书注入新的科技创新元素

2.2.1 用多媒体技术研发多媒体出版物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深入到很多学科领域,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等等。多媒体技术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多媒体出版物,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

2.2.2 有声读物发展壮大

有声读物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物的结合,通过阅读器使传统出版物具有声音、图像等功能,纸质图书也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增加了传统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数字出版领域,有声读物实现传统出版产业升级,使传统出版物焕发青春,是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项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有声读物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有声读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科普图书未来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

3.1 大力发展原创科普图书,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一,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普精品,加强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的科技创新。

第二,出版社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知识。

第三,重视科普作者队伍建设,要求作者具备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第四,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关注科技动态,吸引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普图书编辑队伍。

3.2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增加科普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一,科普图书要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读者对象。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要想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就得提升图书质量,设计精美图片,采用立体效果、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读者。

第二,加大对读者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让读者有兴趣探索阅读。今后的科普图书中,在图文上融合多媒体元素,加入一些智能科技。

第三,科普D书知识深浅度要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

第四,科普图书的整体设计要更加贴近读者。科普图书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提高科普图书整体设计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体验。

3.3 大力推广创新营销模式

当今互联网日益盛行,大多数读者都在关注网络信息,关注科普图书的读者逐年减少,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做好科普图书的网络宣传,吸引读者关注新出版的科普图书,运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手段,快速抢占科普图书销售市场,社群销售模式的兴起,也给传统科普图书带来更多的商机。其次,在推广方面可以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适合读者的科普活动,阅读新出版的科普图书,活动涉及科普图书的主要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

4 结论

我国把“科教兴国”定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颁布了科学普及法,科普图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科普图书发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形式的多样化会吸引读者获取更多的科普知识。科普图书要想有所发展,就要学习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创作经验,提高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编创水平,将现有内容资源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打造适合大众读者喜爱的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培养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振兴我国图书出版业,为早日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